章雪艳[1](2020)在《加味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痰热郁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加味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痰热郁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痰热郁肺证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抗感染、化痰治疗,具体方案: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每次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获得痰培养、药敏结果后酌情调整抗感染方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每次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苇茎汤。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组间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急性加重天数)、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各单项症状积分、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痰培养、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均可改善咳嗽、咳黄痰、发热、气促、胸闷痛、口干、便秘、小便短黄、肺部湿啰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咳嗽、咳黄痰、便秘、小便短黄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发热、气促、胸闷痛、口干、肺部啰音方面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均能降低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加味苇茎汤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痰热郁肺证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加味苇茎汤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痰热郁肺证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炎症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由此推断加味苇茎汤能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协同抗感染,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
薛娇[2](2020)在《加味千金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味千金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炎症指标、肺功能的影响,为其在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部收集7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按随机数字表法均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35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加味千金苇茎汤中药汤剂治疗。治疗10天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变及血清炎症指标、肺功能指标,并且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1、加味千金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疗效明显,其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3.75%,对照组75.75%。两组疗效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前降低,治疗前后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清中WBC、NEUT、NEUT%、PCT含量降低,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FEV1%较前升高,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试验进行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加味千金苇茎汤联合西医治疗痰热壅肺型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疗效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证候,降低血炎性指标,改善肺功能,安全性良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段笑娇[3](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和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排名中居第三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对全球人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其疗效已被众多学者通过循证医学理念,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证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且缺乏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直接对比的临床研究来证明中药注射剂间疗效的优劣,这就使得临床医务人员无法快速甄选出疗效更好、更适合的优势中药注射剂品种。鉴于此,探索新的方法来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证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干预措施成为最佳方案的概率,从而得到各干预措施的疗效排序。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小儿支原体肺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疱疹性咽峡炎为切入点,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网状Meta分析方法。根据国际公认的PICOS原则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来收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纳入分析的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用Stata软件调用WinBUGS结果得出曲线下面积概率值,并绘制网状关系图、比较-校正漏斗图、不一致性检验图、聚类分析图,以预测干预措施的优劣排序,甄别最优干预措施。研究结果(1)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结果纳入了 155个RCTs,涉及12种中药注射剂(川芎嗪注射剂、喘可治注射剂、丹红注射剂、黄芪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以及9个不同的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所有的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都比仅用西医常规疗法效果好,且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比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效果好;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方面,与仅用西医常规相比,参麦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提高患者FEV1%,痰热清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提高患者FEV1/FVC,此外,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较喜炎平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FEV1%;对于血气分析指标来说,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相比,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降低患者PaCO2的效果更明显,痰热清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提高患者Pa02的能力更好。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的疗效均优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热毒宁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在FEV1/FVC、酸碱度、白细胞总数方面疗效最好;参麦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喘可治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分别是FEV1%、Pa02、PaC02、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最佳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综合考虑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FEV1%、临床总有效率和C反应蛋白,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效更好:针对临床总有效率和Pa02,细辛脑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更好。(2)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67个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以及8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仅用阿奇霉素;除细辛脑注射剂之外的4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与仅用阿奇霉素相比,均可以更好地减少患者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热毒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较仅用阿奇霉素,可以减少患者X线体征恢复时间;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与仅用阿奇霉素相比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的TNF-α、IL-6水平;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与喜炎平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可以更好地减少患者的咳嗽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与其余四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可以减少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均优于仅用阿奇霉素;痰热清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成为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减短退热时间、改善TNF-α、IL-6水平方面效果最好;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为减少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X线体征恢复时间的最佳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与退热时间、住院时间、TNF-α水平综合分析时,疗效较为明显。(3)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68个RCTs,涉及6种中药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和7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结局指标中,大部分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优于仅用西医常规。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效均优于仅用西医常规;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此外,在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方面,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也是最好的;而在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气喘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炎琥宁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为最优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与其余结局指标综合分析,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均为最优干预措施。(4)中药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2个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和3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热毒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和炎琥宁注射剂的疗效均优于利巴韦林,并且在临床总有效率中,双黄连注射剂和痰热清注射剂的疗效较利巴韦林好。从曲线下面积排序结果可知,在所有结局指标中,热毒宁注射剂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可能性均排第一,且所有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均优于利巴韦林。在聚类分析中,不论临床总有效率与退热时间还是疱疹消失时间综合分析,热毒宁注射剂的疗效均最好。研究结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在西医常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剂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中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时,丹红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值得关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时,痰热清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相对突出;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时,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相对较好;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时,热毒宁注射剂的疗效优于其他干预措施。但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结局指标方面疗效各有侧重,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身体需求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朱汉平[4](2018)在《基于分子对接-转录组学探讨清肺理痰方干预AECOPD的机制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清肺理痰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作用机制。2、探讨清肺理痰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3、采用随机、单盲的临床研究试验,探讨请肺理痰方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结果的效果。研究方法:1、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获取清肺理痰方中的化学成分,再根据Lipinski规则(LR)、药物相似性(DL)和口服生物利用度(0B)特性筛选出清肺理痰方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并在TCMSP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获取其三维结构。采用Discovery Studio 4.5和AutoDock Vina分子对接软件,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相关的受体靶点,并确定其空间坐标。再将其与经筛选和处理后中药复方中的有效化学成分进行对接运算。2、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清肺理痰方大、中、小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烟熏加气管滴注脂多糖建立AECOPD模型。清肺理痰方大、中、小剂量组于实验第213天,1530天分别灌胃给予8g/kg、4g/kg和2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纯净水。5组大鼠的疗程均为4周。实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鼠肺功能,抽取静脉血测定IL-8和TNF-a,取左肺组织测定肺组织中MDA、SOD含量,取右肺组织测定MMP-9、TIMP-1、JAK-1、STAT-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3、临床采用随机、单盲的研究方法,将60名AECOPD证属痰热夹瘀证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氧疗+解痉平喘药物+抗生素+祛痰药,具体治疗方案.:低流量吸氧;茶碱缓释片0.2g q12h 口服;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2.5ml+生理盐水2.5ml tid氧气雾化;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5g qd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片30mg tid 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肺理痰汤汤剂:汤剂处方:青天葵10g、石膏30g、瓜萎皮15g、黄芩15g、浙贝15g、鱼腥草20g、苇茎15g、北杏10g、桔梗15g、甘草10g。医院煎药机代煎药,水煎两遍,每次药液量约200ml,早晚分2次服,每日1剂。疗程:10天为1个疗程,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改变。研究结果:1、根据TCMSP数据库与分析平台,从清肺理痰方中总共获取1258个化学成分。再经LR、DL和0B特性的筛选,56个有效化学成分,其中瓜萎有3个、黄芩有29个、浙贝母有5个、鱼腥草有5个、杏仁有10个、桔梗有3个,另根据文献研究获取青天葵中的3个有效化学成分。经分子对接技术,发现筛选出来的56个有效化学成分均能与3QXY对接成功,其中有38个有效成分与3QXY对接后的RMSD≤0.2nm。56个化学成分中均与4IW0对接成功,其中有23个有效成分与4IW0对接后的RMSD≤0.2nm。56个化学成分中有23个有效成分与5NBU对接成功,其中有16个有效成与5NBU对接后的 RMSD≤0.2nm。2、(1)清肺理痰方中剂量组大鼠FVC、FEV 0.3、FEV0.3/FVC和PEF均较小剂量组显着升高(P<0.05),清肺理痰方大剂量组大鼠FVC、FEV 0.3、FEV0.3/FVC和PEF均较中剂量组显着升高(P<0.05)。(2)清肺理痰方中剂量组大鼠IL-8和TNF-a均较小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清肺理痰方大剂量组大鼠IL-8和TNF-a均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3)清肺理痰方中剂量组大鼠肺组织MDA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SOD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肺理痰方大剂量组大鼠肺组织MDA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SOD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清肺理痰方中剂量组大鼠肺组织MMP-9、JAK-1和STAT-3 mRNA均较小剂量组显着降低,TIMP-1 mRNA较小剂量组显着升高(P<0.05);清肺理痰方大剂量组大鼠肺组织MMP-9、JAK-1和STAT-3 mRNA均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TIMP-1 mRNA较中剂量组显着升高(P<0.05)。(5)清肺理痰方中剂量组大鼠肺组织MMP-9、JAK-1、p-JAK-1、p-STAT-3和STAT-3蛋白均较小剂量组显着降低,TIMP-1蛋白较小剂量组显着升高(P<0.05);清肺理痰方大剂量组大鼠肺组织MMP-9、JAK-1、p-JAK-1、p-STAT-3和STAT-3蛋白均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TIMP-1蛋白较中剂量组显着升高(P<0.05)。3、治疗组受试者经过治疗后,受试者的咳嗽、咯痰、喘息、哮鸣、胸痛等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而纳呆症状在治疗前后改善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组间比较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受试者治疗后咳嗽、咯痰、喘息、哮鸣、胸痛等症状及体征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咳嗽、咯痰、喘息、哮鸣、胸痛等症状及体征方面疗效更优于对照组。经过1个疗程(10天)的治疗,治疗组受试者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显着性(P<0.01);对照组受试者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亦有改善,差异具显着性(P<0.01)。组间比较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改善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总体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通过分子对接研究中药复方多靶点物质基础的方法应用于清肺理痰方的研究,结果发现,清肺理痰方体现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包含的多种化学成分能够同时作用于与AECOPD相关的控制炎症反应、调控氧化应激基因表达和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失衡等方面的靶点,从而达到治疗AECOPD的目的。该结果初步阐释了清肺理痰方治疗AECOPD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为后续清肺理痰方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也对此复方的后续开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清肺理痰方可显着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大鼠的肺功能,能够降低血液IL-8和TNF-a,降低肺组织MDA并升高SOD,调节JAK1/STAT3通路与MMP9/TIMP1 表达。3、清肺理痰方临床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热夹瘀证型AECOPD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
曾子芸[5](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杨璐[6](2013)在《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遵循证医学理论,采用系统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BA)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存在的问题,为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2.通过对“异病同治”方法的古代和现代理论研究,分析目前“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的现状,为“异病同治”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3.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肺病喘憋的疗效,并验证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1严格文献评价对近十年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对从古至今与“异病同治”理论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纳入合格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应用Excel软件,对文献中涉及的出处、方剂、药物组成、疾病等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2.临床研究2.1疗效的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临床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6例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诊断证属肺脾肾虚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治疗。主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圣乔治呼吸问卷和肺功能的变化。2.2“异病同治”研究将治疗组患者按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进行分组,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71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5例,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组间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文献研究结果共纳入COPD稳定期129篇合格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2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研究4篇。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29篇合格文献,其中RCT2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2篇。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COPD稳定期RCT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42篇为高质量水平,81篇为低质量水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水平,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CCT文献对混杂因素鉴定不完全,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观察性文献因其研究资料受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干扰,同样的措施应用时能否得到相同的疗效难以确定,仅有参考价值。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中,虽然对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病情轻重程度、疗程方面均无统一标准,但均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辨证”治疗多于“辨病”治疗,而“补肺益肾、降气平喘”是使用最多的法则。而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及理气药亦是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1.2.1古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异病同治”,但其提出的“同病异治”理论相对已经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可以说后世医家提出的“异病同治”导源于《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异病同治”的方剂共有31个,涉及的条文共有99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共有53个方剂、147条条文涉及了“异病同治”,主要体现在同一方剂运用在不同疾病当中。但同时也存在方剂名字相同,而药物不同的情况,使用时需要注意。很多医家继承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宣明论方》、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等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其发扬光大。最终,由陈世铎明确提出了“异病同治”,程文囿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从此,“异病同治”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成为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1.2.2现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60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试验17篇,其余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等。所获得的文献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严重的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合格文献中共涉及177个方剂,涉及相关证候17类,治法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单纯中药汤剂、单味药、单纯中成药、拔罐、针灸等外治法。2.临床研究结果2.1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的272例病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4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130例。2.1.1主症疗效结果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4.71%、54.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2.68%、52.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6.92%、56.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1.2次症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14.71%、54.41%,两组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4.79%、76.0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9%、8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2.2异病同治的疗效评价结果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疗效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0.05;P=0.574>0.05)。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0.05;P=0.436>0.05)。结论1.通过严格文献评价,得到了中医药治疗COPD(?)急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基本现状。2.通过“异病同治”的理论研究,对古人如何运用“异病同治”有了初步认识,即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有必要展开“异病同治”理论的临床研究。3.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方法,从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来看,或从整体、分层来看疗效,中医舒喘方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并将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用舒喘方药治疗肺病喘憋气道挛急患者的确达到了“异病同治”,从疗效上证明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
范尧夫,魏睦新[7](201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研究概述》文中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简称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其发病人群主要以中老年患者为主。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将COPD定义为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王青[8](2011)在《穴位注射配合补肾化瘀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注射疗法结合中药补肾化瘀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为输卵管性不孕症寻求更好的治疗途径。方法:将诊断为输卵管性不孕症(肾虚血瘀型)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即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组:“加味少腹逐瘀汤”口服+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子宫输卵管通液术;对照Ⅰ组:“加味少腹逐瘀汤”口服+丹参注射液子宫输卵管通液术;对照Ⅱ组:西药子宫输卵管通液术。上述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后再行子宫输卵管造影,观察治疗前后输卵管通畅情况、慢性盆腔炎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及输卵管通畅后1年内受孕情况。结果:①输卵管通畅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Ⅰ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中药穴位注射疗法效果确切;治疗组与对照Ⅱ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Ⅱ组;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对照Ⅰ组优于对照Ⅱ组。②慢性盆腔炎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治疗组、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比较,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对照Ⅰ组均优于对照Ⅱ组;治疗组与对照Ⅰ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中药穴位注射在改善慢性盆腔炎症状和体征方面效果不明显。③输卵管通畅后1年内受孕情况: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Ⅱ组。结论:1.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在改善输卵管性不孕(肾虚血瘀型)输卵管通畅度方面疗效确切。2.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子宫输卵管通液疗法。
田存好[9](2007)在《针刀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多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具有喘息症状,并经常或多次出现哮鸣音为特征,症状迁延不愈,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变化,本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引起此病的病因众多,而针刀医学经过近三十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认为一部分患者是由于支配支气管及肺部的交感神经在行走中受卡压或牵拉导致其功能失调所致。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建立了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及脊柱区带病因学理论,应用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本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对针刀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进行临床研究,旨在通过客观的临床观察,以评估针刀医学对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临床疗效,进而研究其治病的相关机制。一文献综述部分1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文参考了大量文献,对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分型、病因病理学认识及其治疗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2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学认识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其定义、病因病机及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论述。3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进行了论述,对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4对针刀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其理论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内科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现状进行了具体分述。对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定义及病因病理学认识及现代医家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二临床研究部分1目的:通过针刀治疗和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对照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客观地观察针刀治疗此病的疗效,寻求有效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其机理。2方法:本研究将解放军第252医院康复科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患者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和西医常规综合治疗组,拟通过临床研究,以咳嗽频率、咳痰量、及喘息音和哮鸣音的大小对针刀治疗和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进行近期和中期疗效对照,并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得出结论,探索针刀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机制。3结果:近期疗效判定时,针刀治疗组27例,其中临床控制11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5例,临控率40.74%,显效率22.22%,好转率18.52%,总有效率81.48%;西药对照组29例,其中临床控制13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临控率44.83%,显效率37.93%,好转率13.79%,总有效率96.55%,说明西医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和针刀治疗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疗效判定时,针刀治疗组26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6例,临治率46.15%,显效率19.23%,好转率11.54%,总有效率76.92%,西医综合治疗组27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4例,好转9例,无效10例,临治率14.81%,显效率14.81%,好转率33.33%,总有效率62.9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刀治疗的中期疗效优于西医综合治疗组。4结论:引起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病因众多,而许多患者是由于脊柱区带软组织损伤卡压或牵拉支配支气管的交感神经导致其功能失调所致。这与督脉和膀胱经循行部位的“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等病因影响督脉和膀胱经向相应脏腑布散阳气相合,针刀医学就是从根本上解除上述致病因素,以恢复脏腑功能,能有效缓解咳、痰、喘等症状,改善呼吸系统功能,具有很好的近期和中期疗效,且本疗法安全、稳定、疗程短、不良反应少、费用低,易于被患者接受。但针刀医学治疗此病的疗效仍不太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导致此病的其他病因,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亦能进一步规范针刀适应症。
李树强[10](2006)在《清热化痰法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外周血TNF-α的影响》文中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COPD。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本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总结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COPD的记载、现代中医学对COPD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对COPD的规范化防治及研究进展、TNF-α与COPD的关系等一系列文献,在此基础上,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清热化痰法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NF-α的影响,从而为临床运用该法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观察清热化痰法对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气分析、肺功能、外周血TNF-α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60例COPD急性发作期(分级为Ⅰ-Ⅱ级)证属痰热郁肺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控制性氧疗、支气管舒张剂、抗生素、祛痰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具有清热化痰的中药汤剂(千金苇茎汤加味)。疗程为1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气分析、肺功能、外周血TNF-α水平的变化。 结果: 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痰色、胸闷、发热、胃纳、神志、干啰音等指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血气分析:两组治疗后PaO2、PaCO2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PaO2、PaCO2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肺功能检查:两组治疗后FEV1、FEV1%、FEV1/FV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着性;说明两组治疗在改善肺功能方面疗效相当。 外周血TNF-α水平:两组治疗以后,外周血TNF-α水平下降均有显着性差异;且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其下降程度亦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对外周血TNF-α的作用优于对照组。 结论:运用清热化痰法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缺氧及二氧化碳储留情况,降低外周血炎症因子TNF-α水平,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2.6 脱落标准 |
| 2.7 中止试验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分组方法 |
| 3.2 治疗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4.1 安全性指标 |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 5 疗效判定标准 |
| 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 7 统计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比较 |
| 2 痰培养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 |
| 3 疗效比较 |
| 3.1 中医证候疗效 |
| 3.2 中医证候总积分 |
| 3.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 |
| 4 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 5 C-反应蛋白(CRP) |
| 6 降钙素原(PCT) |
| 7 安全性评估 |
| 讨论 |
| 1 西医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认识 |
| 1.1 支气管扩张症的原因 |
| 1.2 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原学研究 |
| 1.3 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 |
| 2 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认识 |
| 2.1 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3 治疗 |
| 3 中药治疗痰热郁肺证支气管扩张症的研究概况 |
| 4 导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认识 |
| 5 加味苇茎汤组方依据及意义 |
| 6 加味苇茎汤方义分析 |
| 7 加味苇茎汤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 8 研究结果分析 |
| 8.1 痰培养结果分析 |
| 8.2 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分析 |
| 8.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
| 8.4 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及PCT分析 |
| 9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1.1 支气管扩张症诊断标准 |
| 2.1.2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 3 病例选择 |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 3.3 病例脱落标准 |
| 3.4 试验中止标准 |
| 3.5 伦理原则 |
| 4 研究方法 |
| 4.1 病例分组 |
| 4.2 治疗方法 |
| 5 观察指标 |
| 5.1 安全性观测 |
| 5.2 疗效性观测 |
| 5.2.1 主要疗效指标 |
| 5.2.2 次要疗效标准 |
| 5.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 5.4 安全性评价 |
| 6 统计学方法 |
| 7 结果与分析 |
| 7.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 7.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7.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 |
| 7.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 7.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BC的比较 |
| 7.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的比较 |
| 7.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CT的比较 |
| 7.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的比较 |
| 7.3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选题依据 |
| 1.1 支气管扩张症西医治疗现状 |
| 1.2 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认识及优势 |
| 2 炎症反应与支气管扩张症的关系 |
| 3 千金苇茎汤在肺部疾病的应用 |
| 4 对“痰、热、瘀”的认识 |
| 5 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6 加味千金苇茎汤对支气管扩张症(痰热壅肺证)的疗效评价 |
| 结论 |
| 本课题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1 症状、体征评分与分级 |
| 2 临床观察记录表 |
| 文献综述 支气管扩张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扩张症的研究 |
| 1.1 支气管扩张症的流行病学 |
| 1.2 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 |
| 1.3 西医病因的研究现状 |
| 1.4 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 |
| 1.5 西医治疗进展的研究现状 |
| 2 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认识 |
| 2.1 病名追溯 |
| 2.2 病因病机 |
| 2.3 辩证论治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相关中药注射剂概述 |
|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
| 一、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网状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二、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网状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三、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网状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四、中药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网状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AECOPD中医研究论述概要 |
| 1.1 中医对AECOPD的认识 |
| 1.2 中医对AECOPD的病因病机认识 |
| 1.3 AECOPD的辩证论治 |
| 1.4 AECOPD中医内治法 |
| 1.5 AECOPD中医外治法 |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医学诊疗研究进展 |
|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医学病因的研究 |
| 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研究 |
| 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医学诊断评估 |
| 2.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医学治疗 |
| 2.5 展望 |
| 3 清肺理痰方的研究进展 |
| 3.1 清肺理痰方组方原则 |
| 3.2 清肺理痰方现代药理学研究现状 |
| 3.3 清肺理痰方前期研究基础 |
| 4 分子对接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 4.1 分子对接技术的研究机制 |
| 4.2 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 |
| 4.3 分子对接技术的应用前景 |
| 第二部分 分子对接-转录组学对清肺理痰方的研究 |
| 1 研究方法 |
| 1.1 化学成分构建 |
| 1.2 Lipinski规则预测 |
| 1.3 药物相似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预测 |
| 1.4 AECOPD相关靶点受体构建 |
| 1.5 分子对接参数的确认 |
| 1.6 分子对接 |
| 2 研究结果 |
| 2.1 清肺理痰方中的化学成分 |
| 2.2 清肺理痰方中的有效化学成分 |
| 2.3 清肺理痰方与6个靶点受体的分子对接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三部分 清肺理痰方的实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大鼠肺功能的比较 |
| 2.2 各组大鼠血清IL-8和TNF-α的比较 |
| 2.3 各组大鼠肺组织MDA和SOD的比较 |
| 2.4 各组大鼠肺组织MMP-9、TIMP-1、JAK-1和STAT-3 mRNA的比较 |
| 2.5 各组大鼠肺组织肺组织MMP-9、TIMP-1、JAK-1和STAT-3蛋白的比较 |
| 3 讨论 |
| 第四部分 清肺理痰方的临床研究 |
| 1 病例选择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一般情况 |
| 4.2 对照组和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疗效积分比较 |
| 4.3 对照组与治疗组证候疗效比较 |
| 4.4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比较 |
| 4.5 安全性评价 |
| 5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 2.1.1 攻逐瘀血法 |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 2.1.1.2 抵当汤证 |
| 2.1.1.3 抵当丸证 |
| 2.1.2 泻热逐水法 |
| 2.1.2.1 大陷胸丸证 |
| 2.1.2.2 大陷胸汤证 |
| 2.1.3 三物白散证 |
| 2.1.4 十枣汤证 |
| 2.1.5 苦寒泻下法 |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 2.1.5.2 小承气汤证 |
| 2.1.5.3 大承气汤证 |
| 2.1.6 麻子仁丸证 |
| 2.1.7 蜜煎导证 |
| 2.1.8 变治法 |
| 2.1.8.1 大柴胡汤证 |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 2.1.9 急下存阴法 |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 2.2.1 攻下泻热法 |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 2.2.1.4 谷疸证证治 |
| 2.2.1.5 酒疸证证治 |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 2.2.2 攻下行气法 |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 2.2.3 峻下去积法 |
| 2.2.4 攻下逐饮法 |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 2.2.4.2 悬饮证证治 |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 2.2.5 攻下逐瘀法 |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 2.2.7 缓下润燥法 |
| 2.2.8 温里攻下法 |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 1.1 原文 |
| 1.2 主证 |
| 1.3 药物组成 |
| 1.4 煎服法 |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 1.5.2 蒸蒸发热 |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 2 小承气汤论述 |
| 2.1 条文 |
| 2.2 主证 |
| 2.3 药物组成 |
| 2.4 煎服法 |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 2.5.1 脉滑而疾 |
| 2.5.2 腹大满不通 |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 3 大承气汤论述 |
| 3.1 原文 |
| 3.2 主证 |
| 3.3 药物组成 |
| 3.4 煎服法 |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 3.5.1.1.3 不能食 |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 3.5.2.2 发热汗多 |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 4 三承气汤总结 |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 1 新加黄龙汤证 |
| 2 宣白承气汤证 |
| 3 导赤承气汤证 |
| 4 牛黄承气汤证 |
| 5 增液承气汤证 |
| 6 护胃承气汤证 |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 8 桃仁承气汤证 |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 前言 |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 4 结论 |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1 系统评价概述 |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 1.3 Meta分析 |
| 1.4 文献综述 |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 3 Meta分析概述 |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 4.2.1.1 检索词 |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 4.2.1.3 检索范围 |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 4.3.6 信息完整性 |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 4.4.2 观察性研究 |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 1 前言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确立题目 |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 3.2.1 检索词 |
| 3.2.2 检索数据库 |
| 3.2.3 手工检索 |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3.1 排除标准 |
| 3.3.2 纳入标准 |
| 3.3.2.1 随机分组 |
| 3.3.2.2 隐蔽分组 |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 3.3.2.7 其他偏倚 |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 3.4.2.1 二分类变量 |
| 3.4.2.2 连续性变量 |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 3.4.3.3 统计学意义 |
| 3.4.4 统计分析 |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6 典型医案 |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 1 前言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确立题目 |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 3.2.1 检索词 |
| 3.2.2 检索数据库 |
| 3.2.3 手工检索 |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3.1 排除标准 |
| 3.3.2 纳入标准 |
| 3.3.2.1 随机分组 |
| 3.3.2.2 隐蔽分组 |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 3.3.2.7 其他偏倚 |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 3.4.2.1 二分类变量 |
| 3.4.2.2 连续性变量 |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 3.4.3.3 统计学意义 |
| 3.4.4 统计分析 |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 1 前言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确立题目 |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 3.2.1 检索词 |
| 3.2.2 检索数据库 |
| 3.2.3 手工检索 |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3.1 排除标准 |
| 3.3.2 纳入标准 |
| 3.3.2.1 随机分组 |
| 3.3.2.2 隐蔽分组 |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 3.3.2.7 其他偏倚 |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 3.4.2.1 二分类变量 |
| 3.4.2.2 连续性变量 |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 3.4.3.3 统计学意义 |
| 3.4.4 统计分析 |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5 典型医案 |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参考书目 |
| 附篇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对肺病喘憋的认识 |
| 综述二 中医对异病同治方法的认识 |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 前言 |
| 第一章 COPD稳定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文献研究结果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文献研究结果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异病同治”中医思维的理论研究 |
| 前言 |
| 第一章 “异病同治”理论源流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四、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异病同治”理论现代文献研究与评价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四、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异病同治”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1 病因病机 |
| 2 临床研究 |
| 2.1 辨证分型 |
| 2.2 分期论治 |
| 2.3 专方专药 |
| 2.4 联合疗法 |
| 2.5 其他疗法 |
| 3 问题与展望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性不孕的认识 |
| 1.1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研究 |
| 2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性不孕的认识 |
| 2.1 输卵管的生理及病理 |
| 2.2 致病因素的相关研究 |
| 3 中医药治疗概况 |
| 3.1 内治法 |
| 3.2 外治法 |
| 3.3 中医内外合治 |
| 3.4 中西医结合 |
| 4 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
| 4.1 输卵管通畅度的检查 |
| 4.2 输卵管性不孕的治疗 |
| 临床观察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病例选择 |
| 1.3 诊断及各种判定标准 |
| 2 临床观察及疗效标准 |
| 2.1 病例基本情况 |
| 2.2 治疗药物及方法 |
| 2.3 临床分组 |
| 2.4 观察方法、随诊及观察指标 |
| 2.5 疗效标准 |
| 3 结果 |
| 3.1 输卵管通畅情况 |
| 3.2 慢性盆腔炎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
| 3.3 妊娠情况 |
| 4 安全性观察 |
| 5 统计学处理 |
| 讨论 |
| 1 输卵管性不孕与肾虚血瘀 |
| 1.1 肾与生殖 |
| 1.2 阳虚尤其是肾阳虚为疾病本质的依据 |
| 1.3 补肾化瘀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理论依据 |
| 1.4 补肾化瘀中药的现代药理 |
| 2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机制探讨 |
| 2.1 穴位注射疗法的相关研究 |
| 2.2 所选穴位的临床应用评价 |
| 2.3 丹参的治疗作用评价 |
| 2.4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的疗效评价 |
| 3 加味少腹逐瘀汤汤治疗的输卵管性不孕的疗效分析 |
| 3.1 "加味少腹逐瘀汤"组方特点 |
| 3.2 "加味少腹逐瘀汤"的药理作用 |
| 4 中药输卵管通液的作用机制及优势 |
| 5 中医"治未病"思想 |
| 6 本病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 |
| 6.1 情志与输卵管不孕 |
| 6.2 肝与输卵管性不孕 |
| 6.3 心与输卵管性不孕 |
| 7 体会 |
| 8 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第一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 1 定义 |
| 2 分型、分期及各型、各期的诊断方法 |
| 3 病因病机 |
| 4 与发病有关的化学因素 |
| 5 临床治疗 |
| 第二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学认识 |
| 1 定义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因病机 |
| 4 治则治法 |
| 5 临床治疗 |
|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 1 中西医结合的定义 |
| 2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立 |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情况 |
| 4 临床治疗 |
| 第四部分 针刀医学的研究进展 |
| 1 针刀医学闭合性手术理论和操作方法的建立 |
| 2 针刀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研究进展 |
| 3 针刀医学对内科病的研究 |
| 4 针刀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情况 |
| 5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研究情况 |
| 临床研究 |
| 针刀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临床观察病例报告表(CRF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祖国医学COPD的认识 |
| 1.1 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 COPD的记载 |
| 1.2 现代中医学有关 COPD的研究进展 |
| 2. 现代医学对 COPD的认识 |
| 2.1 COPD的规范化防治 |
| 2.2 COPD的研究进展 |
| 3. TNF-α与 COPD |
| 3.1 COPD疾病发生过程中外周血 TNF-α的变化 |
| 3.2 TNF-α对 COPD造成的危害 |
| 3.3 中医药治疗对 COPD患者外周血 TNF-α的影响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化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观察方法 |
| 2.5 疗效判断标准 |
| 2.6 统计处理 |
| 3. 观察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主要症状、体征疗效积分比较 |
| 3.3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疗效判断比较 |
| 3.4 治疗组和对照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气分析治疗前后比较 |
| 3.5 治疗组和对照组肺功能检查治疗前后比较 |
| 3.6 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 TNF-α水平治疗前后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清热化痰法治疗 COPD急性发作期的立法及组方依据 |
| 2. 清热化痰法对 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影响 |
| 3. 清热化痰法对 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肝肾功能、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 |
| 4. 清热化痰法对 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影响 |
| 5. 清热化痰法对 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TNF-α水平的影响 |
| 第四部分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