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梦如[1](2021)在《临终关怀对晚期肝癌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临终关怀对晚期肝癌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晚期肝癌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常规护理+临终关怀护理模式。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量表评价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降低(P<0.05)。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升高(P<0.05)。结论临终关怀可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推广价值较高。
林英[2](2021)在《晚期肝癌患者疼痛临床护理与临终关怀护理措施规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晚期肝癌患者疼痛护理与临终关怀护理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3月—2020年2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疼痛护理及临终关怀法,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焦虑(35.33±6.55)分、抑郁(38.22±5.11)分、疼痛(4.56±1.30)分,数据均优于对照组(51.37±5.33)分、(54.30±6.29)分、(7.22±1.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4、10.868、6.808,P<0.001)。观察组外周血疼痛因子IL-1β(65.5±21.7),IL-6 (133.7±32.1),TNF-α(173.5±45.6),CRP(62.1±25.0),数据均优于对照组(88.2±34.1)、(163.2±36.7)、(266.1±53.2)、(92.5±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6,P=0.003;t=3.314,P=0.002;t=7.239,P<0.001;t=4.843,P<0.001)。结论对晚期肝癌患者行疼痛护理与临终关怀护理,可有效缓解其疼痛,改善不良情绪,临床可推广。
于嘉翔[3](2020)在《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安宁疗护需求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晚期及终末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现状以及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2.分析晚期及终末期肝癌患者对安宁疗护需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安宁疗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宁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病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晚期及终末期肝癌患者信息共280例,经核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最后纳入270例。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参考国内外文献及问卷资料,问卷经国内研究人员翻译、汉化及信效度检验,信效度良好。问卷包括肝癌住院病人一般资料调查表、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表(Edmonton Symptom Assessment System,ESA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及安宁疗护结局量表(Palliative Care Outcome Scale,POS)。最终将270份调查问卷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患者信息对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安宁疗护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更需要安宁疗护服务的人群。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80份,经核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纳入270份试卷,有效率为96.4%。其中男性193例,女性77例,年龄65.3±13.2(岁),结果如下:(1)研究对象中,男性193人,占71.5%,女性77人,占28.5%。有宗教信仰人数为16人,占比6%,无宗教信仰人数为254人,占比94%,有宗教信仰患者在调查中人数较少。年龄小于60岁人数为97人,占比35.9%,年龄≥60岁人数为173人,占比64.1%。有腹水的患者共134人,占比49.6%。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浓度为(71.98±16.23)μg/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浓度为(59.11±12.83)μg/L,甲胎蛋白(AFP)血清浓度为(509.42±61.83)μg/L,疼痛评分(NRS数字评分法)为(3.76±1.54)分。(2)在研究对象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中,晚期及终末期肝癌患者在生理职能(56.58±15.84)分、总体健康(42.57±16.53)分、精力(39.81±19.59)分及情绪问题(53.92±21.64)分这四个维度评分情况最差,得分最高的维度为身体机能(64.27±18.32)分。(3)在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表(Edmonton symptom assessment system,ESAS)中,根据评分结果与患者ESAS量表得分中位数及四分位数,晚期及终末期肝癌患者在疼痛得分4(1,6)、抑郁得分6(4,7)、焦虑得分5(3,7)和瞌睡得分6(3,8)维度最差,在气急得分2(1,3)、瘙痒得分2(1,4)及食欲得分3(1,4)方面的症状表现相对轻微。(4)对于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决定系数R2=0.527,患者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经济水平(家庭月收入)、肝硬化和AFP水平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有较显着的影响(P<0.05)(5)晚期肝癌患者安宁照护质量现状:POS总分(22.57±7.43)分,心理与生活质量维度(19.28±5.36)分,照护质量维度(3.48±1.85)分。(6)针对晚期及终末期肝癌患者安宁照护需求的差异比较,患者的安宁疗护照护结局量表评分主要在婚姻状况(t=0.738,P=0.008)、宗教信仰(t=2.052,P=0.044)、医疗费用来源(F=3.909,P=0.016)、AFP指标(t=1.632,P=0.034)、经济水平(F=3.939,P=0.027)、肝硬化患病(t=1.951,P=0.039)、HBV患病(t=2.931,P=0.045)、腹水(t=1.247,P=0.029)及疼痛程度(t=2.789,P=0.047)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7)在对患者安宁疗护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中,决定系数R2=0.612,模型纳入的5个自变量(是否有肝硬化、AFP水平、经济水平、有无腹水及疼痛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肝硬化诊断为阳性、AFP水平、经济水平因素、腹水及疼痛评分对患者安宁疗护需求有较显着的影响(P<0.05)。结论:1.根据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患者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精力及情绪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且患者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肝硬化、AFP水平、经济水平(家庭月收入)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显着的影响,晚期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提示护理时更需要有针对性。2.影响晚期及终末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抑郁、焦虑及瞌睡,是需要临床重点关注的症状,其他症状表现相对轻微。3.晚期及终末期肝癌患者对于安宁疗护的需求较大,本研究在患者众多指标中,筛选出最相关的五个指标——是否有肝硬化、AFP水平、经济水平、有无腹水及疼痛评分,会影响患者的安宁疗护需求,且患有肝硬化、AFP水平高、有腹水及疼痛评分高的患者对安宁疗护需求更高,经济水平更高的患者对安宁疗护需求较低。
闫禹璇[4](2020)在《癌症患者“灵性照顾”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恶化了人们的生存环境,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中国每年发生了世界30%的癌症病例,每年因癌症死亡数以百万计。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对早期癌症患者的介入效果显着,但对晚期癌症患者的诊治手段非常有限,只能消极的延长其存活时间,无法改变其生命质量。WHO提倡“舒缓治疗”,李嘉诚基金会推广“宁养服务”,其本质是通过止疼袪痛和灵性关怀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国内外的晚期癌症的临床实践表明,患者更注重生命的质量。社会工作介入晚期癌症患者的灵性照顾实践,为癌症患者生命关怀提出了可行性、必要性乃至紧迫性的命题。围绕癌症患者“灵性照顾”这一命题,本文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灵性概念的研究,梳理了感性、理性、灵性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身、心、灵、社不同需求的比较,对奠基主题的优势视角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了扼要的阐释;通过收集案主的信息,调查并评估案主的灵性需求,制定了可行性目标,并设计了适切的特定的目标实施方案;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方法从安宁、生命价值、共融、超越等方面,探讨了对癌症患者开展“灵性照顾”服务的方式方法,并对案主需求满意度和生命质量提升的表现进行了总结评估;通过总结和反思,找出了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更好地开展对癌症患者的“灵性照顾”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通过对癌症患者身、心、社、灵四个维度的灵性照顾介入实践,满足了案主内心深层次的需求,达到了维护生命尊严、注重生命质量的服务目标。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够引起大众对“灵性照顾”问题的关注,促进“灵性照顾”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与发展。
付海艳,罗煜,李红娟,张洁,徐斌,李海雯[5](2020)在《临终关怀多维度困境及解决思路——以晚期肝癌患者为例》文中提出针对晚期肝癌,临终关怀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论述临终关怀在晚期肝癌患者"身、心、社、灵"四个维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相应问题的应对策略,以及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双重角色"问题,提出加强"身、心、社、灵"的支持,呼吁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匹配相应的专业服务人员数量和在临终关怀科室开展多学科诊疗合作以及加强社区服务,推进临终关怀在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宾菁桦,黄雪玲,王朋朋[6](2019)在《安宁疗护在癌症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癌症不管是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难以攻克的疾病。特别是到了癌症中晚期时,患者全身各器官功能日渐衰竭,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安宁疗护是一种具有人性化、组织化、制度化的救护方案,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为癌症晚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的照护和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临终病人生命历程的质量,让患者有尊严、无遗憾、无痛苦的离开,从而达到"优逝"。安宁疗护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六全"服务,即全人、全队、全家、全程、全心、全社区,以此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谭芬[7](2019)在《临终关怀对晚期肝癌患者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析临终关怀对晚期肝癌患者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3例晚期肝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临终关怀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干预后疼痛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抑郁、焦虑程度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抑郁、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显着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终关怀能够有效缓解肝癌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舒适平静且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具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李银月[8](2019)在《晚期肝癌患者的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要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晚期肝癌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及疼痛控制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晚期肝癌患者(n=64)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为基准,分为实验组(n=32,实施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对照组(n=32,实施常规护理),对64例患者疼痛程度、临床指标进行评估。结果疼痛程度:实验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指标:实验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肝癌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及疼痛控制的价值显着,既可缓解疼痛程度,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沙小琴,杨文英,李星,周建梅[9](2019)在《基于循证理念的临终关怀干预在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念的临终关怀干预在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38例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基于循证理念的临终关怀干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营养指标(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水平、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生理维度、心理维度、情感维度、社会关系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VAS、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8.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96%(P﹤0.01)。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增加基于循证理念的临终关怀干预,可降低疾病带来的疼痛感,有效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周雅琴,钟崇,李水欢[10](2019)在《临终关怀护理在晚期肝癌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次实验将采针对晚期肝癌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的护理分析,总结临终关怀下患者的情绪变化,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检查后均已确诊为晚期肝癌,而符合实验要求的人数有84例,根据患者治疗的顺序,以单双数的形式分别进行不同方案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的疼痛护理,观察则给与临终关怀护理,优化护理结局。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患者在睡眠质量,疼痛度以及生活整体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疼痛度分析上,观察组护理后的评分为(3.8±0.5)分。对照组则为(5.3±1.7)分。此外,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2.9%(39/42),对照组则为76.2%(32/42),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临终关怀的护理模式能够更好的帮助肝癌晚期患者走过生命的最后时期,提升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带来的生理折磨,护理满意度相对较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和疼痛评分对比 |
|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对比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研究背景 |
| 1.1 肝癌流行病学现状 |
| 1.2 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
| 1.3 安宁疗护发展现状 |
| 1.4 对晚期肝癌患者应用安宁疗护的目的及意义 |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问卷调查 |
| 2.4 质量控制 |
| 2.5 伦理原则 |
| 2.6 统计分析 |
| 3.研究结果 |
| 3.1 晚期肝癌患者一般资料 |
| 3.2 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
| 3.3 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评估 |
| 3.4 晚期肝癌患者安宁疗护质量现状 |
| 3.5 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 3.5.1 影响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 3.5.2 影响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3.6 晚期肝癌患者对安宁疗护需求现状 |
| 3.7 晚期肝癌患者安宁疗护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讨论 |
| 4.1 晚期肝癌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特征分析 |
| 4.2 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
| 4.3 晚期肝癌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分析 |
| 4.4 晚期肝癌患者安宁疗护质量评价 |
| 4.5 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 4.6 晚期肝癌患者对安宁疗护需求的分析 |
| 4.7 患者安宁疗护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8 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与安宁疗护需求的讨论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安宁疗护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现实意义 |
| 1.3 文献研究 |
| 1.3.1 国内文献研究 |
| 1.3.2 国外文献研究 |
| 1.3.3 文献研究评述 |
| 1.4 研究方法 |
| 1.4.1 参与式观察法 |
| 1.4.2 非结构式访谈 |
| 1.5 研究思路 |
| 第2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灵性 |
| 2.1.2 “感性”“理性”“灵性”概念 |
| 2.1.3 灵性需求 |
| 2.1.4 灵性照顾 |
| 2.1.5 癌症患者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优势视角 |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 2.3 相关案例研究 |
| 第3章 癌症患者L的灵性需求调查与评估 |
| 3.1 接案 |
| 3.1.1 案主简介 |
| 3.1.2 接案注意事项 |
| 3.1.3 与案主建立关系 |
| 3.2 L癌症患者灵性需求调查 |
| 3.2.1 心理方面的灵性需求 |
| 3.2.2 身体方面的灵性需求 |
| 3.2.3 家庭方面的灵性需求 |
| 3.2.4 社交方面的灵性需求 |
| 3.3 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 |
| 3.3.1 收集资料 |
| 3.3.2 问题评估 |
| 3.4 制定服务目标与实施方案设计 |
| 3.4.1 总目标 |
| 3.4.2 分目标 |
| 3.4.3 实施方案设计 |
| 第4章 癌症患者“灵性照顾”的个案工作介入 |
| 4.1 介入过程 |
| 4.1.1 第一次介入:舒缓疗法,缓解癌痛 |
| 4.1.2 第二次介入:改变错误认知,重建信心 |
| 4.1.3 第三次介入:揭开与同事误会,重建社交 |
| 4.1.4 第四次介入:音乐疗法,缓解夫妻关系 |
| 4.1.5 第五次介入:举办画展,找寻自我价值 |
| 4.1.6 第六次介入:计划葬礼,完成心愿 |
| 4.2 结案与评估 |
| 4.2.1 结案 |
| 4.2.2 服务结果评估 |
| 4.2.3 服务过程评估 |
| 4.2.4 评估总结 |
|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
| 5.1 总结 |
| 5.2 反思 |
| 5.2.1 社工自身问题 |
| 5.2.2 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 5.2.3 对实务介入的反思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1 我国肝癌的流行特征及治疗现状 |
| 1.1 我国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
| 1.2 肝癌晚期的治疗现状 |
| 2 晚期肝癌临终关怀存在的问题 |
| 2.1 身体维度存在的问题 |
| 2.2 心理维度存在的问题 |
| 2.3 社会维度存在的问题 |
| 2.4 灵性维度存在的问题 |
| 2.5 医院临终关怀科室存在的问题 |
| 2.6 临终关怀机构存在的问题 |
| 3 对于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 |
| 3.1 注重症状控制 |
| 3.2 心理疏导 |
| 3.3 社会问题的解决 |
| 3.4 灵性关怀 |
| 3.5 改善医疗机构的管理 |
| 3.6 家庭临终关怀模式的建立 |
| 4 晚期肝癌患者临终关怀的展望 |
| 0 引言 |
| 1 安宁疗护的起源 |
| 2 对癌症晚期患者开展安宁疗护的必要性 |
| 3 安宁疗护在癌症晚期患者中的重要性 |
| 4 安宁疗护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 |
| 4.1 疼痛护理 |
| 4.2 饮食护理 |
| 4.3 癌性发热的对症处理 |
| 4.4 口腔护理 |
| 4.5 心理护理 |
| 5 安宁疗护在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 |
| 5.1 呼吸困难 |
| 5.2 疼痛护理 |
| 5.3 心理护理 |
| 6 安宁疗护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 |
| 6.1 疼痛护理 |
| 6.2 引流管护理 |
| 6.3 预防感染 |
| 6.4 心理护理 |
| 7 安宁疗护在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 |
| 7.1 疼痛护理 |
| 7.2 皮肤护理 |
| 7.3 癌因性疲乏护理 |
| 7.4 心理护理 |
| 8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
| 2.2 两组护理后疼痛情况比较 |
| 2.3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 2.4 两组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
| 3 讨论 |
| 3.1 恶性肿瘤的社会现状 |
| 3.2 消化道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差、疼痛程度高以及生存质量低下 |
| 3.3 临终关怀对晚期肝癌患者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分析指标 |
| 1.3.1 疼痛程度评估 |
| 1.3.2 临床指标评估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疼痛程度 |
| 2.2 临床指标 |
| 3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干预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2.1 VAS评分的比较 |
| 2.2营养指标水平的比较 |
| 2.3 SAS、SDS评分的比较 |
| 2.4生活质量的比较 |
| 2.5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3 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