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东红[1](2021)在《运用国医大师孙光荣参、芪-丹参药组结合和中运脾理论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孙光荣教授是第二届国医大师,他是中医中和医派创始人。他提出了"中和辨证-中和组方-中和用药"的中和学术思想,并在该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创建了中医处方模式新体系——"三联组药法",用于临床其疗效确切,在诸多的药组中参、芪-丹参药对组是最重要的一组。笔者认为在疗疾时持"守中、和中、运中"之和中运脾理论观点,处理疾病以"和在于脾,运在于肾,舒在于络"十二字要诀为指导处理疾病。学习孙光荣教授运用参、芪-丹参药对经验,在临床中结合和中运脾理论积极实践,现予以总结加以提高。
冯彬彬[2](2021)在《慢性胰腺炎继发糖尿病的临床分析及葛根芩连汤改善慢性胰腺炎内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整理60例慢性胰腺炎(CP)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CP患者继发糖尿病(DM)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预防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通过观察葛根芩连汤干预下CP大鼠胰腺解剖学和病理学改变以及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GLP-1的变化情况,探讨葛根芩连汤调节慢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天津市南开医院肝胆胰外科门诊及住院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CP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是否继发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CP首发年龄、性别、BMI、病程、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发症、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有无统计学差异。同时统计60例CP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其临床分布特征。2.实验研究: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与实验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7mg/kg二氯二丁基酯溶液方式诱导大鼠制备CP模型,对照组则以尾静脉注射同体积的溶解剂(无水乙醇、甘油及二甲亚砜,三者比例为1:2:2)。实验组自造模后第2d起予葛根芩连汤10m L/kg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则采用同体积蒸馏水进行灌胃,每日1次。连续灌胃28d后采集样本,观察葛根芩连汤干预下CP大鼠胰腺解剖学和病理学改变以及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GLP-1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观察:60例CP患者中,DM组31例,NDM组29例,T3cDM在CP患者中的发病率为51.67%。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是否为酒精性胰腺炎、CP首发年龄、BMI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DM组CP病程平均为7.27±5.47年,NDM组CP病程平均为2.28±2.23年,两组患者在CP病程长短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1)。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中急性胰腺炎史、胆道疾病、腹部手术、胰腺先天异常病史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DM组中高脂血症患者8例(25.81%),NDM组中2例(6.90%),具有统计学意义(P<0.1)。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包括腹痛、腹胀、黄疸、纳差、恶心呕吐、嗳气、腹泻、乏力、体重下降)、并发症(胰腺假性囊肿、胆总管狭窄、假性动脉瘤、消化道出血、胰源性胸腹水、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影像学结果(包括胰管扩张、胰管结石、胰腺钙化、胰腺萎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将CP病程、高脂血症两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长短是CP患者发生T3cDM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2,P<0.05)。60例CP患者中气滞证12例(20%),其中DM组6例(19.35%),NDM组6例(20.69%);湿热证24例(40%),其中DM组10例(32.26%),NDM组14例(48.28%);血瘀证12例(20%),其中DM组7例(22.58%),NDM组5例(17.24%);气虚证4例(6.67%),其中DM组1例(3.23%),NDM组3例(10.34%);阴虚证5例(8.33%),其中DM组4例(12.9%),NDM组1例(3.45%);阳虚证患者3例(5%),其中DM组3例(9.68%),NDM组未见阳虚证患者。2.实验研究:相较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血糖、胰高血糖素明显升高(P<0.05),体重、胰岛素、C肽、GLP-1明显减少(P<0.05)。相较于模型组,实验组大鼠血糖、胰高血糖素显着下降(P<0.05),体重、胰岛素、C肽、GLP-1显着升高(P<0.05)。结论1.CP患者T3cDM的发生率为51.67%。2.CP病程长短是T3c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病程的延长,DM发生的可能性逐渐提高,建议CP患者定期检测血糖及进行糖耐量试验以助于DM的早期诊疗。3.CP患者及CP继发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类型主要为湿热证,治疗时可予葛根芩连汤以升阳运脾,清热燥湿,润燥生津,同时建议CP患者平时注意调节饮食,畅达情志。4.葛根芩连汤能改善CP大鼠症状,减轻胰腺损伤,缩短CP病程,从而降低了T3cDM的发生风险。同时能够通过促进慢性胰腺炎大鼠“肠-胰岛轴”中重要介质GLP-1的释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使血清胰岛素含量增加,调节胰高血糖素释放,使血糖水平下降,改善胰腺内分泌功能。
王逗逗[3](2020)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通过对中医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治疗糖尿病相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古今医家运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同时,通过《医方类聚》与《中华医典》对比研究,揭示《医方类聚》作为大型方剂学类书的临床价值。2.通过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揭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2D M)常用清热药种类与配伍规律,常用剂量及针对不同热证证候的常用方药,以期为临床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提供思路与借鉴。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与技术,从生物分类学“属”水平探寻清热药降糖功效的微生物学靶点,以期揭示典型清热药黄连降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古代文献研究,针对《医方类聚·消渴门》全篇及《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相关的方药进行整理。首先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古人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的配伍规律。现代文献研究,采用特定检索式,检索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与中医药治疗T2DM相关的文献,按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次分析方法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的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配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的常用剂量。2.临床研究部分,收集396份赵进喜教授诊治T2DM有效医案。首先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的表述进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并建立医案方剂数据库。继之对患者一般情况、处方中单味药物、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ersion 2.5),以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组方配伍规律。并针对不同热证常用清热药的用药特色及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部分,采用18只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模型小鼠(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采用6只同窝非糖尿病小鼠(db/m小鼠)为正常组。其中黄连组与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浸膏水溶液及二甲双胍水溶液,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纯净水,干预时间为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血糖与体重的变化。于第8周处死前采集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silval32/16sb acteria为物种分类数据库,对样品菌落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与聚类,深入分析肠道菌群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丰度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相关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胃经为主。剂型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麦冬、黄连、知母、生地黄、甘草、石膏、黄芩、地骨皮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黄芩、麦冬,地骨皮、麦冬,知母、黄连、麦冬,麦冬、黄芪、人参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人参。基于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葛根、升麻、茯神、赤茯苓、生姜、竹叶、炙甘草,黄连、天花粉、王瓜根、牡蛎、苦参、鸡内金、铅丹等。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T2DM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为主。剂型以汤剂、胶囊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麦冬、玄参、知母、甘草、赤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生地黄、黄芪,丹参、黄芪,生地黄、丹参、黄芪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生地黄、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基于聚类分析得到5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栀子、黄芩、黄芪、玄参、丹参,玄参、白术、茯苓、山茱萸、泽泻、牡丹皮等。2.现代临床医案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396份医案,含396首处方。症状统计由多到少依次为乏力、口干、不寐、口苦、腰酸等。证候以郁热证、阴虚证、气虚证最多,血瘀证、郁热证次之,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痰热证、湿热证、肝阳证、热毒证)占总证候的50.66%。用药方面,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甘草、夏枯草、赤芍、生地黄、牛蒡子、知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葛根、丹参,地骨皮、荔枝核,地骨皮、丹参、仙鹤草、荔枝核,葛根、丹参、柴胡、黄芩,陈皮、黄芩、半夏等。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丹参、柴胡、黄芩、白芍、黄连、地骨皮、鬼箭羽、荔枝核、仙鹤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地骨皮、仙鹤草、荔枝核、蚕沙等。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4首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麦冬、莲子心、莲子、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三七、茺蔚子、密蒙花等。通过对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用药统计,得到各证候常用清热药,如郁热证常用黄芩、夏枯草、赤芍;阴虚证常用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玄参;热毒证常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黄连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黄连组)血糖指标显着下降,与给予纯净水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模型组)及给予二甲双胍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二甲双胍组)相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3)。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增加,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三组小鼠体重与作为正常组的非糖尿病小鼠相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均=0.000),三组小鼠组间数据则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基于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黄连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在生物分类学“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 丰度增加,而 Fir micutes、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Tenericutes、Deferribacter es丰度降低,提高了 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表现为 Akkermanisia 丰度增加,Alistipes、Blautia、Rosebur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 r、Ruminococcaceae丰度降低。肠道菌群对血糖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kkermansia与血糖呈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6;Q=0.00866)。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多以清热药为主,常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黄连、知母等。与古代医家相较,现代医家治疗T2DM重视应用清热药的同时,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等。2.现代临床案例分析显示,T2DM常见热证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赵进喜教授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夏枯草等。常配合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燥湿化痰等药物与清热药联用。3.实验研究显示,清热药的代表药黄连的降糖机制可能与其增加Akkermansia菌属丰度,降低 Alisipes、Blaut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r、Roseburia、Ruminococcac eae菌属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降低物种多样性有关。鉴于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清热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传统医学在泰国的研究水平相对薄弱,进一步将中医药防治T2DM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泰国,将有利于提高泰国中医诊治T2DM的临床水平。
刘晓琦[4](2019)在《柴苓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试验主要通过对柴苓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观察该方是否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改善临床中医症状以及缓解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问题。方法本研究从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型患者66例,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在基础健康教育、控制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组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联合柴苓降糖方。以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的变化,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整理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一般性资料上,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方面不具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与治疗组均能降低空腹(FPG)及餐后2小时(2hPG)血糖,但治疗组降低血糖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上,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方面,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检测:治疗期间患者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通过初步研究,采用柴苓降糖方中西医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效果要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既可改善临床症状,也能降低血糖等理化指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的问题,安全性高,可更深入探究并推广使用。
Daniel Eng(伍天宁)[5](2019)在《黄连汤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具体临床指征的方式,利用现有的临床证据来阐述和探讨黄连汤的方证,以便提高医疗效果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为了保持临床实用性,选用关于黄连汤的临床资料(包括古代医案28例,现代医案100例,导师黄煌教授门诊病历50例以及各种已发表的临床研究15篇)作为研究对象。对来自上述资料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从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两大方面来归纳出黄连汤证的特点。结果:(1)黄连汤适用体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适用黄连汤的人群以中年男性为最多。患者体形多消瘦,面色黄暗无华,唇色红或暗,易汗,舌质淡、红或暗,舌苔腻,脉弦、细或弱,腹诊时上腹部硬满,上腹部压痛,脐周有跳动感等。在精神方面,常有烦躁、乏力、失眠等,或有抑郁偏向、酒精成瘾等。在发病趋向方面,其人在饮食不当、饮酒、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或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在生活方式方面,常有饮食不节、饮酒过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黄连汤证的出现。总之,其人既有明显的脾胃虚证,又有热或湿热的趋向。(2)黄连汤适用病症。黄连汤的主治症状类型包括腹痛类症状(以上腹痛为多,但也可表现为下腹痛、腹胀等)、呕吐类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泛酸等)、腹泻类症状(大便溏、大便次数多、肠鸣等)、失眠(入睡困难、易醒等)和胸部症状(胸闷、心悸等)。黄连汤证的次要症状类型包括口腔症状(口腔溃疡、舌痛、口苦、口渴等)、身体寒热类症状(怕冷、发热等)、泌尿及生殖系统症状(排尿困难、尿频、阳痿、异常了宫出血等)、体重下降以及头晕类症状(头晕、眩晕等)。黄连汤的主要适用疾病类型是消化道炎症及其相关病症,包括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口腔溃疡、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他重要的适用疾病类型包括胆囊炎、心脏病(早搏、冠心病等)、功能性胃肠病及类似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妊娠恶阻、肾脏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结论:本研究首次根据个案报道、病历和临床研究的数据归纳出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以及首次对黄煌教授应用黄连汤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此外,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又讨论黄连汤的《伤寒论》原文的意义、黄连汤证的鉴别、常用加味药及其临床指征和关于应用黄连汤的注意事项。
许蓓红[6](2018)在《四生饮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四生饮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属于气阴两虚证型的生存质量及临床症状治疗效果的影响,为四生饮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属气阴两虚证的生存质量及临床症状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筛选年龄在40-70岁之间,符合T2DM诊断标准,辩证分型属于气阴两虚型,将入选病例随机分配,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根据健康行为方法+二甲双胍治疗,在对照组对比的基础上试验组加用四生饮,四生饮的药味组成:黄芪30g,白术24g,山药30g,生地24g,玄参24g,百合18g,石斛10g,玉竹10g。观察周期为3个月。观察内容包含一般资料观察(性别、年龄、婚姻、民族、事业、家庭经济收入、患病年限)试验前调查一次;DM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评分、中医证侯积分评价(试验前后各调查一次);安全性指标: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常规(试验前后各检测一次)。试验前后自身对照以及组与组之间对照,待实验完成后用spss22.0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研究病例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本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并完成试验的有效病例数为55人,其中试验组28个病例,对照组27个病例,两组人员的年龄、性别、民族、婚姻、事业、家庭收入、患病年限分布情况经统计P均>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改善生存质量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试验组生理维度分数从36.25±5.80下降到24.82±4.66,心理维度分数从24.82±4.46下降到20.71±2.92,治疗维度分数从9.54±1.73下降到5.36±1.19,生存质量总分从81.29±12.29下降到61.14±7.01,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社会方面未见改善(P>0.05);对照组在生理维度分数从38.19±7.43下降到36.44±6.01,治疗维度分数从9.93±1.49下降到9.00±1.44,生存质量总分从84.22±12.12下降到81.15±11.6,心理方面、社会交往方面未见改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组间对比除社会维度未见统计学差异,生理维度方面、心理维度方面、治疗维度方面及总分情况都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在生存质量改善,特别是生理维度方面、心理维度方面、治疗维度方面及总分情况上效果明显。3.中医证候积分评价:试验组与对照组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由16.82±3.08下降到8.54±3.72,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从15.89±2.50下降到14.63±5.33,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总的有效率为82.1%,对照组为29.6%,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四生饮能够明显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是在改善生理维度方面、心理维度方面、治疗维度方面效果较好。2.四生饮可以显着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属气阴两虚证型的临床症状,如倦怠乏力、饮食增多、容易饥饿、口渴咽干、口燥、饮水增多、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失眠、大便干燥等。3.生存质量、中医证候积分评价能充分展现中医药治疗优势,可应用于今后糖尿病中医治疗的疗效评价。4.四生饮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对于身体肝肾功能等无明显损害,安全性好。
宋琪新[7](2017)在《崔德芝教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崔德芝教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处方用药规律,并总结探讨辨治思路,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老年2型糖尿病及临床常见并发症为切入点,以导师开立的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方剂456首(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方剂222首、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方剂141首,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方剂93首),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方剂中,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燥湿化痰药,其次为清热药、益气健脾药、活血化瘀药等。结论:以老年2型糖尿病及临床常见并发症为切入点,以导师开立的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方剂456首(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方剂222首、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方剂141首,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方剂93首),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
曲思思[8](2014)在《滋肾健脾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脾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探讨滋肾健脾方对老年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脾肾不足证)的防治作用。方法:纳入患者6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30例,均予饮食调节和运动治疗,并加强糖尿病教育。治疗组予滋肾健脾方,对照组予止渴养阴胶囊,1个疗程为4周,连续观察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观测临床症状,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TC、TG、HDL-C、LDL-C)。结果:经滋肾健脾方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治疗前相比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相比P<0.05,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P<0.05。从临床总疗效分析,滋肾健脾方总有效率为83.33%,其中,显效9例(30%),有效16例(53.33%),无效5例(16.67%)。结论:在临床症状及各种理化检查结果等方面滋肾健脾方均优于止渴养阴胶囊,未见不良反应及过敏现象,说明滋肾健脾方安全性良好,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脾肾不足证的有效方剂,值得深入研究。
任双杰[9](2014)在《大黄玉山降脂合剂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患病人群90%以上是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相对缺乏为主要特点,多发于成年人,尤其在35-40岁之后发病。2型糖尿病病情一般比较缓和、隐蔽,病程较长,临床多合并血脂异常等病症。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是血浆中脂质量和质的异常,与多种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密切相关。血脂异常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损害胰岛β细胞,直接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现代医学多采用降糖调脂等对症治疗,临床不良反应较多。祖国医学将本病归于“消渴”的范畴,关于消渴的病因较为复杂,历代医家主要总结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几个方面。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脏腑阴津亏损,燥热偏胜,气血津液运化失司。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李炳茂教授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认识到现代糖尿病病位在脾胃,因脾虚胃热而发病。病机多为中满内热,与古人消渴的典型病机阴虚燥热相比,有一实一虚之别。我们认为脾主运化,若脾虚失运,蕴于中焦则发为中满;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胃火炽盛,热邪壅于中焦则发为内热。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李炳茂教授创立研制了大黄玉山降脂合剂,以清热祛瘀、养阴润燥为原则治疗本病,临床展现出很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应用大黄玉山降脂合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3个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大黄玉山降脂合剂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脾虚胃热证)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中医症状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大黄玉山降脂合剂对患者的降糖调脂作用,观察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独特疗效。方法:本研究的80个病例为2012年2月份至2013年10月份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内分泌科和中医科筛选的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脾虚胃热证)患者。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以阿托伐他汀胶囊治疗,10mg/次,1次/日;治疗组给以大黄玉山降脂合剂(大黄6g、玉竹30g、生山楂20g、黄连3g、三七2g、水蛭3g)水煎150ml,75ml/次,2次/日。临床观察3个月,在用药前后详细记录病人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血糖及血脂,治疗前后化验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及方差齐性者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及方差齐性者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总体疗效的观察治疗组治愈6人,显效10人,有效16人,无效8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治愈2人,显效8人,有效10人,无效20人,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黄玉山降脂合剂的总体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胶囊。2中医临床症候的观察在改善患者气短乏力、烦热多汗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皮肤干痒及大便干燥等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腹胀纳呆、口干舌燥及小便混浊如膏等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而对照组症状缓解不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中医总症候群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13.3%。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改善患者中医总症候群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黄玉山降脂合剂在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脾虚胃热证)患者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阿托伐他汀胶囊,其中在改善患者皮肤干痒及大便干燥等方面更加明显。3两组患者血糖水平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较前大幅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不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对照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黄玉山降脂合剂在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方面优于阿托伐他汀胶囊。4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黄玉山降脂合剂在改善患者血脂异常方面优于阿托伐他汀胶囊。结论:1大黄玉山降脂合剂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脾虚胃热证)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大黄玉山降脂合剂可以平稳地降低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较阿托伐他汀胶囊还能更平稳地调节患者的血脂(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调节糖脂代谢紊乱、防治血脂异常方面发挥出显着的作用。3大黄玉山降脂合剂在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以清热祛瘀、养阴润燥为基本治疗原则,随症组方,因人制宜,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靶点、个体化治疗,体现出中医扶正与祛邪同施,标本同治的优势。
于振华[10](2012)在《浅谈从肾论治老年糖尿病》文中提出目的: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总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随之而来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与健康,故老年糖尿病的治疗迫在眉睫。中医药由于作用靶点多、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势,在治疗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就从肾脏出发来讨论老年糖尿病的治疗,给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方法:在大量搜集和查询有关老年糖尿病方面的资料,并结合临床观察,通过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肾元虚损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综合分析肾脏在老年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肾脏在引发老年糖尿病中的作用,提出相应从肾脏治疗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前人的临床实践和典型病例来论证从肾论治老年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通过对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的调查研究,得出肾元虚损为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并成为老年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肾元虚损进一步引起老年糖尿病的各种变证,使得病情更加复杂、缠绵难愈,故在治疗上应以补肾为根本治疗大法,再根据其临床症状的不同在补肾的同时分别予以对症治疗,临证之时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肾脏在老年糖尿病发病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在临证之时应抓住补肾这个重要环节,在补肾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分别予以对症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参、芪-丹参药组的组成及其功能 |
| 2 八纲辨证与参、芪-丹参药组 |
| 3 气机升降出入与参、芪-丹参药组 |
| 4 量效关系与参、芪-丹参药组 |
| 5 医案举例 |
| 5.1 肝胆郁热热邪扰心案 |
| 5.2 痰热瘀滞气阴两虚案 |
| 5.3 肾气不足案 |
| 6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慢性胰腺炎继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证候分析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研究方法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单因素分析 |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2.3 中医证候分型 |
| 3 小结 |
| 第二部分 葛根芩连汤调节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1.2 主要仪器 |
| 1.3 主要试剂 |
| 1.4 药物制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模型制备 |
| 2.2 样本采集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治疗后一般情况对照 |
| 3.2 治疗后胰腺解剖学形态对照 |
| 3.3 治疗后胰腺病理学变化对照 |
| 3.4 治疗后血糖变化对照 |
| 3.5 治疗后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变化对照 |
| 3.6 治疗后血清GLP-1变化对照 |
| 4 小结 |
| 讨论 |
| 1 发病率分析 |
| 2 危险因素分析 |
| 3 中医证型分析 |
| 4 实验研究造模评价 |
| 5 葛根芩连汤改善CP内分泌功能的研究分析 |
| 5.1 葛根芩连汤治疗DM的研究现状 |
| 5.2 葛根芩连汤对CP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 |
| 5.3 葛根芩连汤对CP大鼠GLP-1的影响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从“胰属脾”论治慢性胰腺炎 |
| 1 中医对胰腺的认识 |
| 2 胰腺与脾的关系 |
| 3 慢性胰腺炎病机主要责之于脾失运化 |
| 4 从脾论治慢性胰腺炎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古今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综述 |
| 1 古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消渴相关文献综述 |
| 2 现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综述 |
| 3 泰国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
| 4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 1 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 |
| 2 糖尿病与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
| 3 肠道菌群诱发糖尿病的机制 |
| 4 治疗糖尿病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 5 黄连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 6 泰国传统草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 7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文献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的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医籍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临床研究 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实验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机制研究 |
| 对象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泰语版) |
| 附录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汉语版) |
| 致谢 |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诊断标准 |
| 试验病例标准 |
| 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机理分析 |
| 方药分析 |
| 疗效结果 |
| 临床研究过程中的思考 |
|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B |
| 附表1.中医症状积分表 |
| 附表2.临床观察表 |
| 附表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黄连汤的历史源流与研究现状 |
| 1 黄连汤的来源、名称与组成 |
| 2 黄连汤历代论述 |
| 2.1 影响力最大的早期方论 |
| 2.2 寒与热的具体定位 |
| 2.3 中虚之说 |
| 2.4 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作用 |
| 2.5 黄连汤证在六经中的定位 |
| 3 黄连汤药理研究进展 |
| 3.1 黄连汤的药理研究 |
| 3.2 黄连汤与其他方比较的药理研究 |
| 4 关于黄连汤的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 研究思路 |
| 1.1 以临床资料为对象 |
| 1.2 以适用体质与适用病症为目标 |
| 1.3 从临床数据到方证阐述 |
| 2 黄连汤范围确定 |
| 2.1 黄连汤与进退黄连汤 |
| 2.2 黄连汤原方组成确定 |
| 3 临床资料来源 |
| 4 纳入标准 |
| 4.1 黄连汤医案纳入标准 |
| 4.2 黄连汤临床研究纳入标准 |
| 5 数据整理 |
| 6 数据分析 |
| 6.1 统计软件 |
| 6.2 黄连汤医案数据分析 |
| 6.3 黄连汤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1 黄连汤医案分析 |
| 1.1 医案中体质特征分析 |
| 1.2 医案中症状分析 |
| 1.3 医案中疾病分析 |
| 1.4 医案中病因分析 |
| 1.5 医案中病机分析 |
| 1.6 医案中处方分析 |
| 1.7 小结 |
| 2 黄连汤临床研究分析 |
| 2.1 临床研究综合概况 |
| 2.2 临床研究具体综述 |
| 2.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讨论 |
| 1 黄连汤适用体质 |
| 1.1 身体特征 |
| 1.2 心理特征 |
| 1.3 发病趋向与生活方式 |
| 1.4 体质解释 |
| 1.5 典型病例 |
| 2 黄连汤适用病症 |
| 2.1 黄连汤适用症状类型 |
| 2.2 黄连汤适用疾病类型 |
| 2.3 黄连汤适用病症归纳 |
| 3 黄连汤原文解释 |
| 3.1 伤寒 |
| 3.2 胸中有热 |
| 3.3 胃中有邪气 |
| 3.4 腹中痛 |
| 3.5 欲呕吐 |
| 3.6 昼三夜二 |
| 4 黄连汤方证鉴别 |
| 4.1 与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 |
| 4.2 与小柴胡汤证的鉴别 |
| 4.3 与小建中汤证的鉴别 |
| 4.4 与乌梅丸证的鉴别 |
| 5 黄连汤加减及注意事项 |
| 6 结论 |
| 6.1 黄连汤方证 |
| 6.2 创新点 |
| 6.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黄连汤医案数据库内容与术语规范 |
| 附录2 黄连汤类方分析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原始数据采集 |
| 2.2 数据规范化 |
| 2.3 建立统计分析数据库 |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 3.2 老年糖尿病用药频数分析 |
| 3.3 老年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 |
| 3.4 老年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 |
| 3.5 老年糖尿病神经病变 |
| 讨论 |
| 1 中医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老年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 3 崔德芝教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
| 3.1 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
| 3.2 对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分析 |
| 3.3 对治疗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分析 |
| 3.4 崔德芝教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用药规律分析 |
| 4 对崔德芝教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辨治思路探讨 |
| 4.1 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辨治思路探讨 |
| 4.2 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辨治思路探讨 |
| 4.3 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辨治思路探讨 |
| 4.4 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的辨治思路探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现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 |
| 1.1 病名 |
| 1.2 病因病机研究 |
| 1.3 消渴的辨证论治 |
| 1.4 中医的治疗 |
| 1.5 西医的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老年糖尿病的认识 |
| 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 2.3 老年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
| 2.4 老年糖尿病的西医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治疗前两组病例的可比性资料 |
| 2 病例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剔除标准 |
| 2.5 脱落标准 |
| 3 试验方法 |
| 3.1 基础治疗 |
| 3.2 给药方案 |
| 4 观察指标 |
| 4.1 疗效性观测 |
| 4.2 中医症状计分法 |
| 4.3 安全性观测 |
| 5 疗效判定标准 |
| 5.1 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
|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 6 安全性评价 |
| 7 研究结果 |
| 7.1 两组治疗前、后的FPG、2hPG、HbA1C的比较 |
| 7.2 两组治疗前、后TC、TG、HDL-C、LDL-C的比较 |
| 7.3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疗效分析 |
| 7.4 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疗效分析 |
| 7.5 治综合疗效分析 |
| 8 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 病机探讨 |
| 2 方药分析 |
| 3 结论 |
| 4 体会 |
| 5 问题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2 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研究近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病因 |
| 2. 病机及其演变规律 |
| 3. 治疗 |
| 1.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 2.肾元虚损在老年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 3.肾元虚损可以导致各种变证 |
| 4.补肾在老年糖尿病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
| 5.典型病例 |
| 6.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