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运用健康教育计划提高血液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运用健康教育程序 提高血液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于杰[1](2021)在《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对ALL患儿照顾者负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制定全人照护模式,并根据该模式的内容开发主要干预工具微信小程序--护您医路云平台,探讨该干预的应用在改善急性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缓解焦虑抑郁症状及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方面的效果。方法:此干预为类实验研究,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血液科共10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患者50例,干预组患者51例。对照组给予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组在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同时给予全人照护模式。即成立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团队合作的全人照护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微信小程序----护您医路云平台及面对面访谈的的形式从生理支持、心理支持、社会支持、灵性支持四个方面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提供支持性干预措施。分别于患儿首次确诊的第2天及诱导缓解治疗期结束时收集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情况、照顾负担得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及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后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Zarit照顾负担量表(ZBI)评分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在干预前,照顾负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照顾者照顾负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ZBI差值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领悟社会支持(PSSS)评分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在干预前,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在二级指标其他支持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照顾者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得分差值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得分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在干预前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及干预前后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差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能显着降低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焦虑抑郁水平。2.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可有效提高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帮助其积极应对生活中应激事件。

朱盛南,沈新梅,俞颖[2](2021)在《恶性血液病病人化疗间歇期输液港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病人化疗间歇期携带输液港自我管理的体验。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19年6月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12例输液港化疗间歇期病人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通过访谈归纳出3个主题,即病人携带输液港期间遇到的问题和困扰、病人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优秀品质、病人自我管理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结论:护士应重视恶性血液病病人化疗间歇期输液港自我管理的体验,在病人化疗间歇期应分阶段、有计划地给予个性化专业指导,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促进病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导管的自我管理过程。

夏启健[3](2021)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对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合并皮肤GVHD(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皮肤GVHD患者皮肤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指导下,使用皮肤生活质量指数量表、FACT-BMT量表、自制健康信念问卷以及自我效能量表,研究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进行干预前,通过专家小组会议制定健康信念问卷,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1.1-2019.1.1在武汉某三甲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共100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皮肤GVHD患者皮肤生活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进行实验干预时,确定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首先,通过专家小组会议制定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方案。然后,成立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健康教育的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对皮肤GVHD的临床特点、健康教育、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讨论,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方法,量表及问卷的使用原则及标准等。最后,进行预实验,在科室现有健康教育方案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共观察10例,并在保障医疗的前提下研究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皮肤GVHD的临床效果。采用回顾性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1.1到2019.6.30,在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行HSCT后出现皮肤GVHD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20.1.1-2020.6.30在该医院血液科4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进行科室原有的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予以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由健康教育护理小组成员实行健康教育,对皮肤GVHD的易感性、严重性、行为障碍、行为益处、自我效能、修正因子、行为线索七个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时间均持续1个月。基线数据收集,使用一般资料问卷,皮肤生活质量指数量表,FACT-BMT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健康信念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线数据收集;最终数据收集,使用皮肤生活质量指数量表,FACT-BMT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健康信念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最终数据收集。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计数资料采用频次和百分率(%)表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的方式进行描述;不满足正态分布者采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间距描述。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各个数据间的比较,一般资料的比较使用χ2分析;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皮肤生活质量指数评分,FACT-BMT评分,一般自我效能评分,健康信念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皮肤GVHD的皮肤生活质量现况:本研究中,91例HSCT后皮肤GVHD患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平均得分为24.57±5.54,其中得分差(1~15分)的占28.75%,得分一般(16~21分)52.50%,得分好的占(22~46分)18.75%。46.2%患者感觉到皮肤有一点痒痛,18.7%患者感觉到许多,6.6%患者感觉到非常多,6.6%患者不存在痒痛;96.7%的皮肤GVHD患者都不同程度感觉尴尬或自卑;在购物、做家务等方面,皮肤GVHD对83.6%患者有很大影响;皮肤GVHD影响到53.9%的患者穿衣;皮肤GVHD对90.1%患者的社交影响很少或者没有影响;皮肤GVHD对54.9%的患者运动有妨碍;皮肤GVHD妨碍了90.2%的患者同家人、朋友、亲戚间的交往;皮肤GVHD影响到86.9%患者的性生活;81.3%的患者因为治疗皮肤GVHD把家里弄的一团糟或占用了很多时间。2.皮肤GVHD的皮肤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来源、健康信念、原发疾病、自我效能、ECOG评级对HSCT皮肤GVHD患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有影响;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SCT后皮肤GVHD患者的皮肤生活质量指数得分的影响因素有:健康信念、年龄、文化程度、自我效能、医疗费用来源,5个因素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52.5%,其中对生活质量指数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健康信念。3.干预前对照组、干预组基线资料的比较(1)干预前对照组、干预组的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对照组、干预组皮肤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分别为(25.25±5.99)分,(23.90±4.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对照组FACT-BMT量表在躯体状况得分为(23.00±6.66)分,社会状况(16.45±3.98)分,情感状况得分为(12.82±5.92)分,功能状况得分为(10.45±5.72)分,干细胞移植得分为(18.50±8.90)分;干预组FACT-BMT量表在躯体状况得分为(22.83±6.67)分,社会状况得分为(16.95±3.84)分,情感状况得分为(12.45±6.30)分,功能状况得分为(10.32±5.78)分,干细胞移植得分为(18.85±8.32)分。对照组与干预组在FACT-BMT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对照组、干预组在健康信念得分分别为(55.52±3.62)分,(56.25±6.42)分。对照组与干预组在健康信念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对照组、干预组在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24.35±1.47)分,(24.77±1.71)分,对照组与干预组在自我效能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皮肤GVHD健康教育结果:(1)干预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皮肤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分别为(27.47±4.57)分,(30.43±4.0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p=0.003),干预组的皮肤相关生活质量得分优于对照组。(2)干预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健康信念评分分别为(55.64±3.59)分,(58.55±4.94)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84,p=0.004)。(3)干预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分别为(25.02±1.12)分,(25.77±1.5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2,p=0.014)。(4)干预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在FACT-BMT的比较中,两组患者在躯体状况得分分别为(18.27±4.83)分,(14.90±3.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42,p=0.000),社会状况得分分别为(16.42±3.99)分,(18.15±3.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8,p=0.037),干细胞移植得分分别为(18.47±8.17)分,(12.82±5.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05,p=0.000);在情感状况得分分别为(11.82±4.80)分,(11.12±4.62)分,功能状况得分分别为(11.17±5.22)分,(12.90±4.40)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HSCT后皮肤GVHD患者的皮肤生活质量指数得分差、一般占比81.25%,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医疗费用来源,5个因素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52.5%。2、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能提高皮肤GVHD患者的自我效能感。3、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能改善皮肤GVHD患者的健康信念。4、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皮肤GVHD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增强其自我照护的信心和能力,降低皮肤症状对其躯体状况、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而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邱艳[4](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疗机构)》的颁布,医院人文关怀服务日益重要。血液病患者大多住院时间长,因治疗身体承受呕吐、脱发、出血等各种风险,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患者及其照顾者在治疗期间的问题不仅是医学上的问题,也是社会工作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者可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服务以改善其现有状况,病友组织是其中之一种有效方式。病友组织的自助互助力量,在患者群体建立支持网络、融入住院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为指导,对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的实务层面进行探究,分析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的实务困境与提升对策,提炼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的实务经验,总结其可推广的经验。研究发现:第一,病友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运作。分别是育种阶段、萌芽阶段、小苗阶段、小树阶段。病友会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任务以实现病友会自我管理和发展。病友会育种阶段,发现需求;萌芽阶段,挖掘病友骨干形成小团体;萌芽阶段,创造病友会内部认同,培养核心团队,成立专项小组,并明确团队职责分工;小苗阶段。组建管理小组,病友会成员员超过30人,形成运作机制;小树阶段,完善运作机制,拓展病友组织资源,具有造血功能。第二,病友会服务内容设计方面,结合血液病患者的问题、社会支持网络优劣、需求分析结果以及促进病友会发展的工作任务设计服务内容。第三,针对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不足、患者的参与度不高、成年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难度高、医护人员参与病友活动积极性不高和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欠佳等不足问题,提出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提升病友组织的患者参与度、强化病友组织成员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强化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

李宇翔[5](2020)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免疫疗法,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然而,患者在CAR-T细胞治疗后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患者死亡。以往的自体细胞免疫治疗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内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经验。我国近几年才开始进行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其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在护理工作中不能完全套用以往自体细胞免疫治疗的经验来护理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护理发生严重CRS的患者。CAR-T细胞治疗的护理措施和经验仍需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完善。因此,如何正确规范地护理CAR-T细胞治疗患者,管理他们的CRS反应,保证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安全及治疗的效果,是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本课题旨在构建科学的、适用的CAR-T细胞治疗患者CRS的护理方案,为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护理提供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流程,以降低患者CRS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1.利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与分析CAR-T细胞治疗患者护理有关的文献,从中提炼出对构建护理方案有指导意义的护理干预措施,为制定护理方案提供护理干预证据。2.通过病历回顾性分析,了解CAR-T细胞治疗患者CRS的发生情况及临床表现,总结CRS的管理措施,为制定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3.通过质性访谈,了解CAR-T细胞治疗护理实践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护理方案奠定基础。4.通过基础实验研究,熟悉CAR-T细胞制备与回输的过程,探究CRS的发生机制,探讨CAR-T细胞治疗的护理干预的要点,评价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制定护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撑。5.采用德尔菲法,邀请专家对护理方案进行评价,并对方案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以增加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使其与我国临床护理实践更为契合,以便于护理人员实施和应用。6.选取某血液病专科医院作为方案的实证研究机构。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2019年5月至12月住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40例血液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依据CRS护理方案给予患者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CRS的发生情况,进而评价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1.护理方案的构建(1)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共检索到999篇文献。依据文献纳入与排除的标准,最后筛选出了25篇文献,其中有9篇文献报道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护理过程,6篇文献报道多种并发症的护理,4篇文献报道CRS及神经毒性的护理/管理,4篇文献重点介绍CRS的管理,2篇文献重点介绍神经毒性的管理。将文献中报道的护理干预措施汇总包括入院评估、血细胞采集的护理、CAR-T细胞回输的护理、并发症的处理、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2)通过对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现有的护理实践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护理方案,并且CAR-T细胞治疗后患者CRS发生率较高,临床症状复杂严重,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护理实践,提高早期发现与识别CRS的能力,以减轻患者CRS发生情况,促进患者康复。(3)通过与医护人员访谈,发现临床护理实践以基础护理为主,护理内容有限及缺乏规范,不能满足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实际需求。并且,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知识、对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不到位、对CRS的管理能力不足。因此,应对护理人员开展专门的知识培训,强化他们的护理技能,提高对CRS的管理能力,并向他们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自律性和专业性。(4)通过基础实验研究,制备了CAR-T细胞,构建了动物模型,检测了CRS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发现CAR-T细胞明显表达T细胞特征免疫表型,显着降低小鼠的肿瘤负荷,高表达CRS相关炎症因子。并且,CAR-T细胞的相关质检结果符合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5)选取血液病治疗、护理及生物治疗领域资深专家15名,年龄平均41.33±8.08岁;工作年限平均18.80±8.74年。经过专家函询后,两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6、0.88;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326、0.348。根据条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形成5个一级条目,21个二级条目,46个三级条目的CAR-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CRS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居住地和疾病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S和其他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患者相应症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试验组患者3级CRS有2例,没有患者发生4级CRS,而对照组患者3级CRS有4例,4级CRS有1例,说明实施CRS护理方案能够减轻患者CRS的严重程度,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3)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评分(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依据CRS护理方案护理患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4)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生存质量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患者症状领域的恶心呕吐、疼痛、失眠、便秘和腹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应用CRS护理方案能显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应用CRS护理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结论:1.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病历回顾、质性访谈和专家函询构建了CAR-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CRS护理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临床实证研究。发现应用CRS护理方案不仅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也能降低CR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制定的CRS护理方案为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了基于证据的流程与规范,也为CAR-T细胞治疗患者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实证参考。

王宏[6](2020)在《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路径研究 ——以T医院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医疗卫生领域而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对适宜、公平、可及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与公立医院公益性缺失之间的矛盾。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以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构成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载体,承担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的重要使命,公立医院从诞生之初就决定了公益性的根本性质。随着国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公立医院出现了过度逐利的现象。围绕提升公立医院公益性,国家实施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关的重要决策部署,努力引导公立医院回归本初的价值定位,也在个别领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上广泛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以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路径进行探讨。在搜集梳理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引入公共产品、新公共管理、利益相关者等理论进行解释分析,并以T医院为例开展实证调查,了解我国公立医院践行公益性的现实情况,深入剖析公益性弱化背后的多重肇因,然后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公立医院公益性实践的经验借鉴,有针对性的提出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路径,以期助力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和化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研究论证,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原因在政府层面主要表现为财政投入补偿不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政府公益性监管缺位、医疗服务定价收费机制不合理,在医院层面主要反映为内部绩效管理机制偏离公益性、医院运营管理体系不健全、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欠佳、医务人员职业道德退化。相对应的,提升公立医院公益性应分别从加大政府投入补偿力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强化政府公益性监管、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等政府角度,以及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内部绩效管理机制、重构医院运营管理体系、规范公益性的质量管理机制、强化医德医风建设等医院角度入手。

杨立杰[7](2020)在《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动机性访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进行干预,评价其干预效果,为医护人员对造血干细胞自我护理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某医院8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抽信封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手册,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动机性访谈干预,患者在层流仓期间进行4次一对一的动机性访谈干预,即进仓第2天、移植后1周和移植后2周、出仓前一天,每次30~40min,出仓随访到移植后3个月,每两周进行1次为期20分钟左右的电话随访。于干预前、干预后、移植后3个月应用行为改变评估问卷,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骨髓移植生命质量测评量表(生命质量),评价动机性访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结果:共有7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干预组37例,对照组37例。结果显示:1.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医疗付费形式等)及临床资料特征(如疾病诊断、移植类型、预处理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行为改变阶段评估问卷、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得分、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骨髓移植生命质量测评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行为改变阶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行为改变阶段评估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个月,两组患者行为改变阶段评估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时点干预组患者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个月,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概念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自我护理能力及各维度得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健康知识水平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个月,两组患者移植特异模块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生命质量及各维度得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和移植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动机性访谈的干预能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动机性访谈对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干预形式。

黄媛媛[8](2020)在《居家护理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居家护理现状的基础上,成立居家护理小组,制定居家护理干预方案,探讨居家护理方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建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时间连续性设计,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3月1日在威海市立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接受治疗后出院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干预时间3个月,干预方式包括电话随访、家庭访视(与奥马哈系统相结合)、健康教育讲座。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4.0,并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3个月收集资料。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和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得分均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减标准差描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及各维度得分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各维度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为(91.51±5.97),呈正态分布,处于中等水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自我概念(2.24±0.25)分、自我护理责任感(2.14±0.30)分、自我护理技能(2.13±0.18)分、健康知识水平(2.05±0.21)分。(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为(60.30±4.60)分,呈正态分布,各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至低依次为功能状况(2.38±0.43)分、生理状况(2.22±0.26)分、社会/家庭状况(2.17±0.30)分、情感状况(2.15±0.24)分。(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居住状况、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得分干预前(91.51±5.97)分,干预 1 个月(114.06±3.56)分,干预 3 个月(130.40±2.52)分,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提升到高等水平(P<0.0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得分干预前(60.30±4.60)分,干预1个月(73.87±3.12)分,干预3个月(81.19±4.69)分,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居家护理干预逐渐提高到较高的水平(P<0.01)。结论:(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居家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水平。(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差,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居家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丁茹蕾[9](2020)在《“斯金纳”式健康教育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皮炎自我管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知-信-行、自我感受负担和自我管理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知-信-行、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管理效能的关系;探讨基于“斯金纳”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对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知-信-行、自我感受负担、自我管理效能、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以一般资料调查表、自制放射性皮炎知-信-行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作为调查工具,于2018年9月1日—2019年10月30日对湖南省4所三级甲等医院38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进行了现状调查。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知-信-行、自我感受负担和自我管理效能感得分;根据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行为、自我感受负担或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自我感受负担或自我管理效能感的相关关系,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知-信-行、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管理效能的关系。(2)选择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衡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放疗科符合纳入标准的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干预组(38例),结合“斯金纳”理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方案。对照组采用放疗科常规放射性皮炎健康宣教方式宣教;干预组采用基于“斯金纳”理论的健康教育方式宣教,进行为期7周的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7周后测评两组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知-信-行、自我感受负担、自我管理效能感情况。干预期间每天测评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分级。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近似F检验、两样本独立t检验,近似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鼻咽癌放疗患者知识实际得分为(23.65±3.18)分,百分制得分为(57.62±15.31)分,知识水平为优、良、差者分别占26.8%、35.3%和37.9%。态度实际得分为(16.27±2.73)分,百分制得分为(68.34±7.37)分,态度优、良、差者分别占47.1%、28.6%、24.3%。行为实际得分为(31.63±5.79)分,百分制得分为(64.77±10.52)分,行为优、良、差者分别占39.4%、42.1%、18.5%。知识、态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放射性皮炎分级、放疗次数是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行为的影响因素。(2)鼻咽癌放疗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为(30.05±7.49))分,处于中度水平;其中各维度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情感负担(3.20±0.88)、身体负担(1.64±0.69)、经济负担(1.64±0.73)。TMN分期、家庭人均月收入、放疗次数、放射性皮炎分级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总得分为(86.06±18.34)分,处于中度水平;其中各维度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正性态度(3.13±0.85)、自我决策(3.05±0.77)和自我减压(2.86±0.96)。家庭人均月收入、TMN分期、放疗次数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鼻咽癌放疗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自我管理效能感呈现负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知识对自我感受负担的总效应为-0.501,其中直接效应为-0.056,通过行为对自我感受负担的间接效应为-0.445;信念对自我感受负担的总效应为-0.191,其中直接效应为-0.103,通过行为对自我感受负担的间接效应为-0.087;知识对自我管理效能感的总效应为0.254,其中直接效应为0.071,通过行为对自我管理效能感的间接效应为0.183;信念对自我管理效能感的总效应为0.637,其中直接效应为0.148,通过行为对自我管理效能感的间接效应为0.488。(4)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放射性皮炎知-信-行水平、自我感受负担、自我管理效能感总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放射性皮炎知识、信念、行为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组患者的放射性皮炎知识、信念、行为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前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总均分与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情感负担总均分和身体负担总均分显着低于干预前(P<0.05),但其经济负担总均分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总均分、情感负担总均分和身体负担总均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后,对照组与干预组鼻咽癌放疗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水平总均分与各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组鼻咽癌放疗患者正性态度总均分、自我减压总均分和自我决策总均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研究发现有38例患者发生了Ⅰ级放射性皮炎,对照组为16例,干预组为22例;有23例患者发生Ⅱ级放射性皮炎,对照组为13例,干预组为10例;有8例患者发生Ⅲ级放射性皮炎,对照组为5例,干预组3例;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了Ⅳ级放射性皮炎,对照组Ⅱ级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为54.29%,干预组Ⅱ级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为37.14%。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216,P=0.04。结论(1)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知-信-行内容缺乏,医护人员需在放疗早期加强对放射性皮炎知-信-行的宣教。(2)鼻咽癌放疗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自我管理效能均处于中度水平,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心理变化的评估,有效利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3)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知识和信念可直接对自我感受负担、自我管理效能感产生作用,还可以通过行为产生间接作用。(4)基于“斯金纳”理论的健康教育程序,能帮助鼻咽癌放疗患者掌握放射性皮炎相关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建立自我护理的行为。减轻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对疾病的自我管理效能,减轻Ⅱ级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

李缘婷[10](2020)在《ICU患者VTE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本研究基于集束化护理理念与循证护理思维,从预防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查阅文献,了解重症监护室患者目前发生VTE的情况与相关因素,提炼循证问题。围绕问题进行文献检索、质量分析、证据条目汇总,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完善形成最终条目。结合临床实际,为ICU患者的血栓预防工作建立一套集束化综合护理策略,以期为ICU护理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循证护理证据综合 查阅文献,分析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VTE的高危因素,确立循证问题。检索包含相应干预措施的文献,通过筛选分析、质量评价获得证据并给出证据等级和推荐意见。2.德尔菲专家咨询 通过遴选相关学科专家18名进行共计2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评分及意见汇总修改后获得最终条目,并对条目进行分析,运用优序图法、百分权重法及连乘积法确定各级条目权重及组合权重。3.方案构建 结合集束化护理理论完成综合护理方案的构建。[结果]1.在1518篇文献中,严格遵循文献排除与纳入标准,应用相应的评价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筛选与评价,最终纳入3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初步制定一级条目4个,二级条目14个,三级条目45个的条目池,并形成条目的证据等级和推荐意见。2.共计进行2轮专家咨询,第一轮函询问卷发放20份,有效回收18份,问卷回收率为90%,18名专家中有11名专家提出共计40条建议,建议提出比率为61.11%。第二轮函询问卷发放18份,有效回收1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18名专家中有5名专家提出共计6条建议,建议提出比率为27.78%。第一轮函询专家Ca为0.956,Cs为0.867,Cr为0.912。第二轮函询专家Ca为0.939,Cs为0.878,Cr为0.909。第一轮函询问卷各条目的变异系数为0~37.76%,第二轮函询问卷各条目变异系数为0~28.94%。第一轮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24,第二轮为0.129,两轮函询显着性检验显示两轮函询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终确定的ICU患者VTE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包括4个一级条目,14个二级条目,40个三级条目并给出一级条目权重及二、三级条目权重和组合权重。3.构建了包含专项质量控制管理、风险评估、分级预防、健康教育四个护理束的护理方案。[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护理思维完成的证据综合、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完善,最终形成的ICU患者VTE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科学可靠。该方案可为ICU患者的VTE预防工作提供科学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二、运用健康教育程序 提高血液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健康教育程序 提高血液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对ALL患儿照顾者负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流行病学现状
        1.1.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研究现状
        1.1.3 全人照护模式的概念及应用研究现状
        1.1.4 微信小程序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优势性分析
    1.2 相关概念
        1.2.1 照顾者
        1.2.2 照顾负担
        1.2.3 支持性照顾
    1.3 相关理论
        1.3.1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1.3.2 儿科癌症患者照护压力过程理论
        1.3.3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标准
    2.3 研究设计
        2.3.1 样本量的计算与分组
        2.3.2 伦理学原则
    2.4 研究工具
        2.4.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4.2 照顾负担量表
        2.4.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2.4.4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2.5 研究方法
        2.5.1 责任制整体护理
        2.5.2 制定针对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全人照护模式
        2.5.3 干预组干预方法
    2.6 资料收集
    2.7 统计分析
        2.7.1 统计描述方法
        2.7.2 统计分析方法
    2.8 质量控制
        2.8.1 研究设计阶段
        2.8.2 研究干预阶段
        2.8.3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1.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3.1.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两组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心理状况现状及干预前后比较
        3.2.1 两组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及干预前后比较
        3.2.2 两组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现状及干预前后比较
        3.2.3 两组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现状及干预前后比较
    3.3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顾模式干预效果
        3.3.1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顾模式对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干预效果
        3.3.2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顾模式对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的干预效果
        3.3.3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顾模式对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情况的干预效果
第4章 讨论
    4.1 ALL患儿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分析
    4.2 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心理状况现状分析
    4.3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
    4.4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4.5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的干预效果评价
        4.5.1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可使医护患三方获益
        4.5.2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顾模式的推广性
    4.6 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知情同意书
    附件2: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件3:照顾负担(ZBI)量表
    附件4:领悟社会支持(PSSS)量表
    附件5: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量表
    附件6:护您医路云平台界面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恶性血液病病人化疗间歇期输液港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访谈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工具
        1.2.3 资料收集方法
        1.2.4 资料分析方法
        1.2.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主题一:病人携带输液港期间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扰
        2.1.1 提供信息途径单一
        2.1.2 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1.3 维护不便
        2.1.4 医疗条件受限
        2.1.5 并发症处理不当
        2.1.6 对输液港的顾虑
    2.2 主题二:病人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优秀品质
        2.2.1 积极参与携管期间的自我管理
        2.2.2 积极参与同伴教育
        2.2.3 独立且乐观地面对疾病
    2.3 主题三:病人自我管理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2.3.1 积极体验
        2.3.2 消极体验
        2.3.3 病人对现状的认可和对未来的期待
3 讨论
    3.1 完善输液港信息获取途径,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3.2 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3.3 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
4 小结

(3)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对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现状
第二章 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皮肤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技术路线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1.4 研究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资料分析
        1.7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皮肤GVHD患者皮肤生活质量指数得分结果
        2.3 皮肤GVHD患者生活质量指数的影响因素
        2.4 皮肤GVHD患者皮肤生活质量指数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患者年龄对其皮肤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3.2 患者文化程度对其皮肤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3.3 患者的医疗费用来源对其皮肤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3.4 患者自我效能对其皮肤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3.5 患者健康信念对其皮肤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对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技术路线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1.4 研究方法
        1.5 干预方法及数据收集
        1.6 质量控制
        1.7 资料分析
        1.8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干预对象基线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皮肤GVHD患者皮肤生活质量指数的比较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比较
        2.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的比较
        2.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健康信念的比较
    3 讨论
        3.1 基于HBM的健康教育对皮肤GVHD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分析
        3.2 基于HBM的健康教育对皮肤GVHD患者健康信念的影响分析
        3.3 基于HBM的健康教育对皮肤GVHD患者健康相关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排异的护理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鼓励医院开展人文关怀服务
        2、病友组织的发展困境
    (二)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2、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健康领域互助组织的类型与模式
        2、病友组织的影响与效果
        3、病友组织的困境
        4、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患者和病友组织
        5、研究评述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与目标
        2、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1、研究方式及其子类型
        2、资料收集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支持理论
        1、社会支持的起源与发展
        2、社会支持的概念
        3、社会支持理论的基本假定
        4、社会支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二)自组织理论
        1、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历史
        2、自组织理论的概念和主要观点
        3、自组织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三、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运作的过程
    (一)育种阶段:发现需求
        1、界定问题
        2、社会支持网络评估
        3、需求分析
    (二)萌芽阶段:挖掘血液科能人形成专项小组
        1、建立信任关系,挖掘核心骨干
        2、开展主题活动,建立团体认同感
        3、成立专项小组,初显组织形态
    (三)小苗阶段:组建病友会管理小组
        1、优化专项小组职责,成立管理小组
        2、开通线上网络群组,高效管理病友会
        3、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增强成员凝聚力
    (四)小树阶段:正式成立病友会
        1、拓展病友会资源
        2、建立规范,形成服务模式
        3、制定长效机制
四、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的成效与不足
    (一)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的成效
        1、“Y俱乐部”的建立有效提升者的能力
        2、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满足患者需求
        3、“Y俱乐部”服务的开展有效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4、社会工作的介入实现“Y俱乐部”自我管理
    (二)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存在的不足
        1、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不足
        2、患者的参与度不高
        3、成年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难度高
        4、医护人员参与病友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
        5、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欠佳
五、提升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运作成效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
        1、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技能运用能力
        2、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医学知识能力
    (二)提升病友组织的患者参与度
        1、提高病友组织活跃度
        2、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
    (三)强化病友组织成员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
        1、整合正式支持资源
        2、链接非正式支持资源
    (四)提高医护人员参与病友组织活动的程度
        1、提高医护人员参与动力
        2、建立医护人员排班制度
    (五)强化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
        1、注重培养组织能人领导力
        2、建立病友组织的发展规划及管理制度
        3、建立病友组织管理委员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参与式观察记录表
致谢
附件

(5)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CAR-T细胞治疗概述
        1.1.2 CAR-T细胞治疗的护理现状
    1.2 理论基础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护理方案的构建
        1.5.2 护理方案的应用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成立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2.2.2 文献检索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3 文献资料提取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病历回顾性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分析
    3.5 研究结果
        3.5.1 患者一般情况
        3.5.2 患者CRS的发生情况
        3.5.3 患者CRS的临床症状
        3.5.4 患者CRS发生期间相关指标变化
        3.5.5 患者治疗期间的诊疗及护理内容
        3.5.6 患者CRS的分级标准及处理措施
    3.6 讨论
第4章 质性访谈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访谈提纲
    4.5 资料整理与分析
    4.6 研究结果
        4.6.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4.6.2 访谈对象的意见结果
    4.7 讨论
第5章 基础实验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技术路线
    5.3 实验材料
        5.3.1 细胞、血液样本与动物
        5.3.2 试剂
        5.3.3 仪器和耗材
    5.4 实验方法
        5.4.1 CAR-T细胞的制备
        5.4.2 动物模型的构建
        5.4.3 CRS相关炎症因子的检测
        5.4.4 质量控制检测
    5.5 实验结果
        5.5.1 CAR-T细胞的免疫表型
        5.5.2 CAR-T细胞转染效率及扩增效率
        5.5.3 CRS相关炎症因子高表达
        5.5.4 CAR-T细胞治疗的有效性
        5.5.5 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
    5.6 讨论
第6章 德尔菲专家函询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编制专家函询问卷
        6.2.2 专家入选标准
        6.2.3 函询方式
        6.2.4 统计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专家基本情况
        6.3.2 专家积极程度
        6.3.3 专家权威程度
        6.3.4 专家协调程度
        6.3.5 CRS护理方案的函询结果
    6.4 讨论
        6.4.1 构建CRS护理方案的必要性
        6.4.2 构建CRS护理方案的科学性
第7章 护理方案的应用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
    7.3 研究方法
    7.4 伦理原则
    7.5 研究工具
        7.5.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7.5.2 焦虑自评量表
        7.5.3 抑郁自评量表
        7.5.4 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7.5.5 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量表
    7.6 评价指标
    7.7 统计分析
    7.8 研究结果
        7.8.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7.8.2 两组患者CRS的发生情况
        7.8.3 两组患者其他症状的发生情况
        7.8.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7.8.5 两组患者抑郁与焦虑评分结果
        7.8.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7.9 讨论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性
        8.2.1 理论创新性
        8.2.2 技术创新性
    8.3 研究局限性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CAR-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CRS护理方案(终稿)
    附录2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4 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5 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V3.0)
    附录6 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路径研究 ——以T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的研究概况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公立医院
        2.1.2 公益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实践的实证调查
    3.1 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2 T医院基本情况
    3.3 实证研究设计思路
    3.4 第三方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3.5 医患双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认知调查
        3.5.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5.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5.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6 T医院提升公益性的路径做法
第四章 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表现
    4.1 “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4.2 市场逐利性趋现
    4.3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4.4 公益性服务延伸意识欠缺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层面
        5.1.1 财政投入补偿不足
        5.1.2 医疗资源配置失衡
        5.1.3 政府公益性监管缺位
        5.1.4 医疗服务定价收费机制不合理
    5.2 医院层面
        5.2.1 内部绩效管理机制偏离公益性
        5.2.2 医院运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5.2.3 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欠佳
        5.2.4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退化
第六章 国外公立医院公益性实践经验及启示
    6.1 美国国家安全网医院模式
    6.2 德国公立医院公司制及法人治理模式
    6.3 英国公立医院托拉斯模式
    6.4 新加坡医院集团化改革与医疗服务功能整合
    6.5 国外经验对我国提升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启示
第七章 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路径
    7.1 政府层面
        7.1.1 建立稳定的公立医院投入机制
        7.1.2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7.1.3 强化政府公益性监管
        7.1.4 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7.2 医院层面
        7.2.1 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内部绩效管理机制
        7.2.2 重构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
        7.2.3 规范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质量管理机制
        7.2.4 强化医德医风建设
结语
附录一:公立医院公益性认知情况调查问卷(患者版)
附录二:公立医院公益性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医务人员版)
参考文献
后记

(7)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血液恶性疾病流行病学和防治现状
        1.1.2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1.1.3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状况
        1.1.4 自我护理能力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依据
        1.3.1 操作性定义
        1.3.2 理论依据
    1.4 理论框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退出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类型
        2.2.2 抽样方法
        2.2.3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3.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一般资料
        2.3.2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2.3.3 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骨髓移植生命质量测评量表
        2.3.4 阶段性改变评估问卷
    2.4 干预内容的形成
        2.4.1 干预方案的构建
        2.4.2 预实验
    2.5 干预方法
        2.5.1 对照组
        2.5.2 干预组
    2.6 资料收集
    2.7 数据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2.10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失访情况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比较
        3.2.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患者行为改变阶段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比较
        3.2.4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比较
    3.3 干预对患者行为改变阶段的影响
    3.4 干预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的影响
    3.5 动机性访谈对两组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行为改变阶段变化的影响
    4.2 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4.3 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居家护理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理论依据
    1.6 文献回顾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干预方案
    2.5 资料收集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现状
    3.3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3.4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现状
    4.2 居家护理对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白血病患者的居家护理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9)“斯金纳”式健康教育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皮炎自我管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操作性定义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理论基础
第2章 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自我管理调查研究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斯金纳”式健康教育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皮炎自我管理的影响
    3.1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ICU患者VTE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背景
    2 研究现状和趋势
    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4 相关理论
    5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1 方案条目的初步拟定
    2 Delphi专家函询构建方案
    3 最终形成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及流程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集束化护理理念在ICU应用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运用健康教育程序 提高血液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对ALL患儿照顾者负担的干预效果研究[D]. 于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恶性血液病病人化疗间歇期输液港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 朱盛南,沈新梅,俞颖. 全科护理, 2021(13)
  • [3]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对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D]. 夏启健.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D]. 邱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李宇翔. 吉林大学, 2020(01)
  • [6]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路径研究 ——以T医院为例[D]. 王宏.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研究[D]. 杨立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8]居家护理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D]. 黄媛媛. 延边大学, 2020(05)
  • [9]“斯金纳”式健康教育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皮炎自我管理的影响[D]. 丁茹蕾. 南华大学, 2020
  • [10]ICU患者VTE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的构建研究[D]. 李缘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提高自我论文

上一篇: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女性角色的演变
下一篇:现代文学背景下的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