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珊[1](2021)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编制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和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以期了解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增加执行意向、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变量,形成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探讨基于该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路径。方法1.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德尔菲专家函询、小样本预测试形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于2019年10月至12月选取232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2.通过查阅文献、德尔菲专家函询、小样本预测试形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于2019年10月至12月选取23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3.2020年1月至8月便利选取27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量表、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中文版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和AMOS 22.0处理数据。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问卷共提取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目标与方法管理、内容管理、环境与监测管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412%,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4,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61、0.974、0.976,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21,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53、0.864、0.839;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6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c2/df=1.755,RMSEA=0.053,GFI=0.914,NFI=0.963,IFI=0.984,TLI=0.980,CFI=0.983。2.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问卷共提取2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行动计划和应对计划,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973%,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80,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82、0.979,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84,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85、0.856;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47,校标关联效度为0.71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c2/df=1.960,RMSEA=0.059,GFI=0.886,NFI=0.959,IFI=0.979,TLI=0.976,CFI=0.979。3.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得分为(63.40±16.06)分;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目前工作状态、个人月收入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与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均存在正相关(P<0.05)。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解释了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变异量的74%。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278,加入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变量后,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效应值达到0.674,其中,行为意向通过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间接效应值为0.396。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通过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效应值分别为0.073、0.279。知觉行为控制可以通过行为意向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也可以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直接效应值为0.139,间接效应值为0.319,总效应值为0.458。结论1.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信效度较好,可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2.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适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的评估。3.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目前工作状态、个人月收入。4.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意向可以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也可以通过执行意向、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知觉行为控制可以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可以通过行为意向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
吕健[2](2021)在《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评价与疗效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芪龙胶囊(国药准字Z20000097,医保乙类)以“益气活血”立法,补气与活血并重,主要用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但芪龙胶囊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的临床疗效尚未有过评价,且疗效机制尚不清楚。中药复方具有成分复杂、靶点通路多样等特点。为解决芪龙胶囊在真实世界中临床疗效不明确的临床问题,及其疗效机制不清楚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明了芪龙胶囊在真实临床实践中的临床疗效,并采用 RNA 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验证技术,筛选出芪龙胶囊发挥疗效所调控的关键基因以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本研究为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并从转录组学层面揭示了芪龙胶囊“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疗效机制,为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提供了生物学客观依据。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芪龙胶囊在真实临床实践中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与RT-qPCR验证技术,筛选芪龙胶囊调控的关键基因以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1.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服用芪龙胶囊为暴露因素,形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总样本量不少于2249例;主要结局指标为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中医证候(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心理指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血脂指标、凝血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第12周、24周对患者进行现场随访以评估疗效。使用插补法处理缺失数据,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处理混杂因素,通过差值检验法、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Aligned Ranks Transformation ANOVA,ART ANOVA)、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评价临床疗效。研究结果遵循STROBE-cohort study规范进行报告。2.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1)血样为临床试验中分别于基线与芪龙胶囊治疗12周后所取患者的全血,采血管为2.5ml Paxgene Blood RNA tube,依据患者12周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降低数值最大且BI评分提高数值最大筛选原则,选取了 20名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血,共计40个血样。(2)治疗前分组为20名患者治疗前血样(20个生物样本重复),治疗后分组为此20名患者服用芪龙胶囊治疗12周后血样(20个生物样本重复)。除主分析组外,还依据患者临床特征进行了亚组的设置,包括性别(男、女)、年龄(年龄≤60岁、年龄>60岁)、初发与复发。(3)实验方法主要为样本总RNA提取、总RNA质控、文库构建与测序、测序数据的过滤与质控、差异基因检测、差异基因富集分析6个过程。(4)差异基因筛选使用DEGseq方法,为了提高筛选的准确性,我们定义log2 Fold Change≥1并且Q-value≤0.001的基因,筛选为芪龙胶囊干预后显着差异表达基因。(5)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与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计算得到的P-value分别通过Bonferroni与FDR校正后,以P-value或Q-value(corrected P-value)<0.05为阈值,满足此条件的GO term和Pathway定义为在候选基因中显着富集的GO term与KEGG Pathway,通过GO功能与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能确定差异基因行使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与生物学功能。3.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1)选取测序结果中差异表达显着性大且基因表达量较高的基因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CXCL8、LY96、GNG10、CXCL10进行验证,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基因。(2)选取RNA-Seq高通量测序部分同一批患者血样RNA进行验证实验,共10名患者(女性3例、男性7例;年龄≤60岁5例、年龄>60岁5例;初发6例、复发4例),20个血样RNA进行验证(治疗前、治疗后)。(3)实验方法包括样本总RNA质检、mRNA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序列与引物设计、PCR反应体系)。(4)使用2⊿⊿Ct法分析实时定量PCR实验中目标基因干预后表达相对变化,将治疗前和治疗后各10个样本的三次重复平均Ct与平均内参Ct统一计算为两组的均值,然后以治疗前为对照(2-⊿⊿Ct=1),计算每个目标基因在治疗后与治疗前中表达量比值2-⊿⊿Ct,若比值>1,则干预后此基因表达量上调;若比值<1,则表达量下调。以此判断验证的目标基因与转录组测序上下调趋势是否一致。同时结合转录组测序富集结果,阐释关键基因调控的主要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结果1.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从2016年11月3日~2019年1月16日,共筛选了 2468例患者,基线入组时因不符合入组标准排除97例,共2371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第12周、24周随访共剔除与失访69例,最终纳入分析合格病例2302例(暴露组1260例、非暴露组1042例)。(2)2302例全数据集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①在治疗后第24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和提高BI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②在治疗后第12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总胆固醇含量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3)PSM 600例子数据集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①在治疗后第24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AS评分和提高BI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②在治疗后第12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甘油三酯含量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4)600例子数据集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模型:三次测量的主要结局指标分析结果显示,mRS评分和BI评分在分组的P值小于0.05,说明mRS评分和BI评分各组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组和测量次数交互作用的P值大于0.05,说明测量次数和分组无交互作用;NIHSS评分在测量次数的P值小于0.05,则说明NIHSS评分在各个测量时间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组和测量交互作用的P值大于0.05,说明测量次数和分组无交互作用。(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分别在2302例全数据与600例子数据集进行mRS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建模,结果显示:①在mRS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中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83%,非暴露组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5.8%,暴露组患者的mR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显着(P<0.05);2302例全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82%,非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7%,暴露组患者的mR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NIHSS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8%,非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77%,暴露组受试者的NIHS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02例全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9%,非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7%,暴露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BI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患者的BI评分上升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1)40个样本总RNA平均浓度为282.08 ng/μL,平均总量为5.61μg;RIN值除了两个样本为6.6和5.1,其余均高于7,28S/18S在1.3~2.9之间,表明40个总RNA纯度和完整度较高,符合后续建库与测序的要求。(2)使用DNBSEQ平台进行测序,40个样品共产出1869.27Mb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经过过滤后,共有1619.21Mb(86.62%)的原始数据作为高质量读段(Cleanreads)被保留下来,说明测序数据结果较好,大部分读段被保留下来,且样本间Clean reads差异较小,可用于后续分析。(3)显着差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主分析组干预后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39个;男性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40个;女性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151个;年龄≤60岁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61个;年龄>60岁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84个;初发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52个;复发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102个。(4)富集分析显示,芪龙胶囊主要通过调控以下5个方面信号通路与生物功能改善患者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修复神经功能缺损。分别为:①免疫反应(LY96、CXCL8、CXCL10等参与免疫反应调节,LY96、HP、HLA-DRB5等参与免疫系统过程);②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LY96、CXCL8、CXCL10等参与炎症反应调控,AREG、ITGA2B、FN1等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ITGA2B、FN1、GP1BB等参与ECM-受体相互作用调控,AREG、CAV2参与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GNG10、CXCL10、CXCL8等参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调控,PEDS1-UBE2V1、CXCL8、CXCL1等参与IL-17信号通路调控,LY96、CXCL8、CCL4L1等参与NF-κB信号通路调控,LY96、CXCL8、CAV1等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调控,CXCL8、CXCL1、CCL4L1等参与到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FN1、ARG1、CAV1等参与到TGF-β信号通路,DAAM2、CAV1、BAMBI等参与Wnt信号通路调控);③动脉粥样硬化调控(CAV2、ITGA2B、GSTT1等参与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④细胞相关功能调控(AREG、CAV2、IGFBP2等参与到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CXCL8、E2F1、KIR2DL1等参与到细胞衰老,HBA1、HBB、HP等参与到细胞凋亡及清除,CAV2、ITGA2B、CAV1等参与细胞粘附调控,ITGA2B、MYL9、FN1等参与白细胞迁移调控);⑤血压调节(AREG、KLK1、HBB等参与到血压调节)。3.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1)20个样本浓度在200-700 ng/μl之间,纯度在2.0-2.3之间,浓度与纯度符合下一步反转录和扩增实验要求,且电泳检测所有样本RNA质量显示良好。(2)PCR扩增后,扩增曲线图显示目的基因和内参的扩增效率基本一致;熔解曲线是单峰,说明产物只有一条,特异性较好,PCR扩增结果较好。(3)RT-qPCR结果显示,基因AREG、CAV2、ITGA2B、PEDS1-UBE2V1、MYL9在治疗后的表达量比值2-⊿⊿Ct均大于1,即相对于治疗前在干预后的表达量上调;基因LY96、GNG10在治疗后的表达量比值2-⊿⊿Ct均小于1,即相对于治疗前在干预后的表达量下调。(4)基因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的表达水平与RNA-Seq高通量测序相应基因的上下调趋势一致,一方面说明 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可能是芪龙胶囊调控的关键基因;另一方面说明RT-qPCR验证结果与RNA-Seq高通量测序结果整体一致性较高,测序结果比较可靠。依据转录组测序富集分析结果发现,芪龙胶囊通过以上关键基因参与到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等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调控。结论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显着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并提高BI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气虚血瘀与抑郁焦虑情况,降低患者血脂,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好。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疗效显着。2.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主要通过调控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炎症反应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趋化因子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粘附、白细胞迁移)、血压调节等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改善患者的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促进神经细胞与组织再生,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君药黄芪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相关,君药地龙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相关,臣药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与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相关。芪龙胶囊在以上药物配伍作用下,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立法,共同参与到以上5个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本研究从转录组水平阐释了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机制。创新点1.将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与对齐秩变换方差分析、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相结合,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了真实临床实践中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2.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与RT-qPCR验证技术,发现芪龙胶囊主要通过调控 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 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等关键通路与生物过程,初步阐释了芪龙胶囊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疗效机制,为临床精准定位提供了生物学客观依据。
岳芙蓉[3](2021)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后出院前感知的出院准备现状;(2)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影响出院准备度的相关因素;(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深入分析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后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方法:本研究选取延安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12月心血管内科430名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出院准备度及医学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出院指导质量等。对有效问卷信息采用epidata3.1双人双录入,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5.0和AMOS24.0软件,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均数±标准差、频数、构成比)、统计推断(单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医学应对、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出院指导质量为自变量,出院准备度为因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等。结果:1.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感知的出院准备度平均得分为(80.13±8.47)分;2.在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相关情况方面,单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在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感知自理能力、合并其它疾病种类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应对疾病的面对方式平均得分(16.96±3.13)分,回避方式平均得分(14.63±3.21)分,屈服方式平均得分为(9.59±3.53),面对方式、屈服方式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4.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社会支持平均得分(32.71±5.15)分,维度中客观支持平均得分(9.07±1.54)分、主观支持平均得分(17.71±3.46)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平均得分(5.93±1.64)分,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整体属于中等程度的社会支持;5.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自我效能平均得分(39.17±6.38)分、管理疾病症状维度平均得分为(24.46±4.70)分、管理疾病共性问题维度平均得分(14.70±2.32)分,自我效能整体呈中等程度水平;6.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出院指导质量平均得分(107.70±8.85)分,其维度获得内容平均得分为(34.66±3.49)分、指导内容的技巧与效果平均得分为(75.04±6.43)分,显示出院指导质量的水平整体呈较低程度。7.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出院准备度总得分与回避方式、屈服方式呈负相关(r回=-0.549,r屈=-0.650,均P<0.01);与面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出院指导质量呈正相关(r面=0.537,r社=0.414,r自=0.742,r出=0.655,均P<0.01)。8.以疾病应对方式为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出院指导质量为中介变量,出院准备度为因变量建立冠心病PCI术出院准备度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对出院准备度可解释的变异数达到63%。结论:1.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程度水平。2.影响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状态、家庭收入、感知自理能力、合并其它疾病种类。3.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出院准备度与面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出院指导质量呈正相关;与回避方式、屈服方式呈负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面对方式、回避方式、社会支持对出院准备度有间接影响;出院指导质量对出院准备度有直接影响;屈服方式和自我效能对出院准备度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自我效能通过直接效应量和间接效应量对出院准备度的总效应量最大。
陈少凡[4](2021)在《端粒长度在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中的预测作用》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脑卒中幸存者常常伴有不同类型的功能障碍,早期预测脑卒中幸存者的功能结局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现有的证据支持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可作为反映机体状态的综合指标对脑卒中发病风险及预后进行评估,然而其是否可预测脑卒中幸存者功能结局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在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中的预测作用,为今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结局预测以及针对性康复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8名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并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根据其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将脑卒中患者分为长端粒组与短端粒组,分别测量入院时及发病6个月后相关的功能指标,包括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在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中的预测作用。结果1、入院时两组脑卒中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长端粒组的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时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发病6个月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等方面均优于短端粒组的脑卒中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长端粒组、短端粒组分别有7、16名脑卒中患者发病6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大于或等于3分。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后,短端粒组的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风险是长端粒组脑卒中患者的4.574倍(95%置信区间:1.17517.806)。4、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预测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0(95%置信区间:0.5830.878)。结论1、长端粒组的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发病6个月后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均优于短端粒组的脑卒中患者。2、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在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外周血白细胞端粒较短的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风险显着高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较长的脑卒中患者。
汤雅迪[5](2021)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原发性高血压导致脑出血、且病情稳定后复查CT显示脑出血量较前无明显增加患者的总体疾病特征,以及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研究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且有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情况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用客观数据对效果进行评估。方法研究者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性护理实践为理论基础,结合本医院科室治疗及临床患者总体特征、不同个体特点,按以下步骤开展研究:一、《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制定:调查研究首先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在医生、护士、康复等专家组的共同探讨、指导下,设计出《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高血压脑出血后病情稳定期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的需求。随机选取30名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并伴随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查阅资料并结合专家组意见修改问卷条目;在经过信效度检测后使用最终确定的版本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二、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研究: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及患者需求问卷调查的结果的为基础,拟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性研究。(一)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1、小组由研究者担任团队组长,一名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组员包括两名普通神经外科护士、一名获得国家级康复护理专科护士的神经外科护士及一名康复治疗师。小组成员根据本病的疾病特点和患者个性化需求,共同制定后续的延续性护理相关随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对文献的查阅及前期自制需求问卷的调查结果,讨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确定纳入排除标准、评价指标、延续性护理基础原则方案;○2由神经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对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康复训练方法、测量指标等对组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习及考核,以保证研究过程中量表评分标准、对患者和家属宣教及操作的统一性。最终确定的纳入标准为:○1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2初发的自发性脑出血;○3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且无其他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4格拉斯哥评分大于10分,偏瘫侧肢体肌力2-4级;○5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正确理解宣教内容并配合康复训练;○6常住武汉地区的患者;○7患者及其照护者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并同意配合后续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和要求;○8出院后按照延续性护理小组指导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未寻求其他康复机构帮助。排除标准为:○1患有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2伴随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瘫痪等无法参与研究者;○3既往有精神病史及无法随访者;○4其它疾病或因素导致肢体功能活动受限者;○5服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抗凝药物;○6观察期内因其他原因再住院。(二)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服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1月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实验过程中8人失访,最终纳入32例。对对照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资料收集。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措施为该三甲医院基础的回访措施,包括: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宣教、疾病知识介绍、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围手术期护理等。出院前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按时复查等,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出院后一周进行常规电话回访,回访主要内容为:询问患者出院后情况、尽量解决患者现存问题、提醒复查时间。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复查时,由研究者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三)实验组延续性护理服务1、预实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在某三甲医院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5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预实验。2、根据调查问卷及预实验结果反馈,明确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分工、优化健康教育方案。最终小组分析讨论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在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风险因素;居家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方案;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使患者在控制疾病的前提下提高患侧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提升生活质量等内容。讨论后确定最终的延续性护理实施方案。3、随机选取2019年3月到2019年9月在武汉市该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35例设为实验组。实验过程中1人失访,最终纳入34例。4、实验组具体延续性护理措施:住院期间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措施,出院前一周到延续性护理服务期间,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多元化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如下:(1)出院前一周由研究者组织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高血压的危害、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服用降压药的注意事项、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饮食指导及生活指导。通过发放自制健康宣教手册对疾病相关知识、康复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及看护者自护水平及自护意识。知识讲解以患者及照护者理解为主,图文并茂,内容保证简单易懂,循序渐进。(2)出院前三天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及综合性护理评估,教会患者照护者测量血压、鼓励患者及照护者写健康日记。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患者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指导。(3)出院时宣教:为患者建立延续性护理健康档案,由延续性护理小组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居家生活指导。康复计划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被动运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开展生活能力训练、加强肢体运动精细度。出院时根据患者个体状态、家庭活动空间状况、主要照护者特征等情况有侧重的制定个性化计划,并根据患者训练进程调整康复计划进程;指导患者每周记录患者恢复情况;家属每周拍摄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对患者康复及生活情况进行反馈,使其康复计划得到及时的调整。(4)在患者出院后:○1通过微信平台每周推送两次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定期拍摄康复训练视频指导看护者如何在家对患者进行训练;○2通过延续性护理专用电话,每周日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恢复情况及健康日记记录情况,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3要求患者照护者每周上传患者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4患者出院后每月底由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与患者进行视频连线查看患者生活环境中是否存在隐藏危险因素,发现隐患并指出,通过视频连线查看患者日常训练情况,纠正和改善患者日常训练中的问题、了解患者康复训练进度、解答患者疑问;○5患者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训练开始后两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考核。第一阶段主要考核患者被动运动情况,使用拍摄视频的方式,由延续性护理小组评估照护者是否掌握正确的帮助患者患侧肢体运动的方法。第二阶段考核患者是否掌握正确的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的方法。第三阶段由照护者拍摄患者自主进食,穿衣,行走,体位转换的视频,评判患者能否能够自行开展生活能力训练。第四阶段考核患者肢体运动精细度,评估患者能否完成抓取小件物品,梳头等精细动作。每阶段考核保证患者及照护者掌握了该阶段的训练方法,一段时间后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再评估是否能进入下一阶段训练;○6延续性护理小组需保证出院后延续性随访和康复计划实施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对患者进行干预,通过电话随访、视频反馈等方式对患者康复训练进程进行评估和指导;○7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患者复查时,由延续性护理小组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两组患者观察及进行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间均为六个月。(四)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收集两组患者基线水平,保证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对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分次进行资料收集。主要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2中文版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评分,患者复查时由研究人员要求患者完成制定动作,评估患者在日常环境中肢体使用情况;○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4患者焦虑及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5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率;○6满意度调查。其中,为避免多次使用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使对照组有意识的对量表评定内容进行训练从而影响评分,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只在患者稳定期及出院后6个月测量两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部分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两组患者同时期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得分情况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职业等)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同期Fugl-Meyer评分比较:在稳定期,实验组评分(20.18±3.47)对照组(20.47±3.24)、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78.41±3.96)对照组(65.63±3.69)。同组患者不同时间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患者在不接受干预的情况下,肢体功能情况也会有所改善。同时期两组患者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能更明显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3、两组患者同期ADL评分比较:在病情稳定期实验组(19.94±3.15)对照组(19.19±3.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55.82±5.58)对照组(35.19±3.39)、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88.18±5.64)对照组(65.69±2.69)。同组患者不同时期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说明在不对患者进行干预情况下,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更有效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4、两组患者同期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在病情稳定期焦虑分值实验组(9.62±2.22)对照组(9.50±2.09)、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8±2.13)对照组(8.00±1.30)、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41±1.10)对照组(7.16±1.17);抑郁分值病情稳定期实验组(8.65±2.19)对照组(8.68±1.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6±1.34)对照组(7.79±1.55)、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53±1.37)对照组(6.74±1.48)。同组患者不同时期进行组内比较,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进行比较,实验组在稳定期、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焦虑抑郁情况较对照组同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5、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统计两组患者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人次,计算再入院率。实验组再入院率为0.00%,对照组再入院率为2.94%。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降低再入院率,降低复发率。6、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实验组平均得分(97.8±2.2)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得分(92.4±2.6),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论1、延续性护理能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2、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3、延续性护理能够增强患者遵嘱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
崔雪岩[6](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梗死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E康复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评价(Evaluation)5个部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因此,本研究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构建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护理方案的构建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和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最终从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方面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建的护理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开始对其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的方案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包括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内容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效果评价等。2.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t4周=4.283,t8周=6.447)和下肢肌力(t4周=2.762,t8周=4.018)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肌力(F时间=107.855,F处理=21.667,F交互=14.777)和下肢肌力(F时间=186.339,F处理=8.930,F交互=6.956)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t4周=3.257,t8周=3.814)、手运动功能(t4周=2.139,t8周=3.061)和下肢运动功能(t4周=2.606,t8周=4.950)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时间=73.224,F处理=7.986,F交互=5.688)、手运动功能(F时间=119.894,F处理=4.280,F交互=4.348)和下肢运动功能(F时间=172.729,F处理=8.629,F交互=8.425)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4周=3.402,t8周=5.3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239,F处理=11.667,F交互=9.910(P<0.05)。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t4周=-3.116,t8周=-4.724)和抑郁(t4周=-3.359,t8周=-5.30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F时间=56.315,F处理=5.958,F交互=9.529)和抑郁(F时间=66.299,F处理=4.559,F交互=16.965)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
沈丹娜,周润,王琴[7](2020)在《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自我效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28.49±3.56)分与对照组的(28.56±3.5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51.23±6.39)分,高于对照组的(42.83±5.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观察组ADL评分(48.69±3.05)分与对照组的(48.57±3.0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评分(64.17±4.86)分,高于对照组的(56.78±3.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可提高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治疗依从性,恢复其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康复,值得推广。
由建辉[8](2020)在《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康复训练效果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康复训练效果的现状;分析脑卒中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康复训练效果的关系,为今后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山东省淄博市三所综合医院康复科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35名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工具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调查表、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并用Barthel指数、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表评估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采用纵向调查的方法,入院时完成健康素养基线调查;对第一次入院时、第二次入院时、第三次入院时3个时间点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进行调查;同时对患者第一次入院时、第一次出院时、第二次入院时、第二次出院时和第三次入院后5个时间点的康复锻炼效果进行调查。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五个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用频率表示,采用单因素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五个时间点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的差异。以功能锻炼依从性为因变量、健康素养为自变量,拟合广义估计方程(GEE),探讨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关系,然后以五次的康复训练效果为因变量,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为自变量,拟合GEE模型分别探讨健康素养和功能锻炼依从性对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所有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收入、费用报销情况、诊断类型、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等协变量。结果: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总分为(90.55±14.12)分,不充足者占66.9%,在健康素养的四个维度中,信息获取能力充足比例最高,经济支持意愿充足比例最低。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在第一次住院时得分为(37.05±7.59)分,之后两次随访依从性总分及三个维度均呈上升趋势,低、中水平依从性比例在逐渐缩小。脑卒中患者初次入住康复科时平均BI得分为(28.30±21.34)分,第五次评估时得分为(58.43±23.36)分,整个住院过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显着改善。Brunnstrom分期运动功能评估中,上肢、手和下肢均随着住院时间延长明显改善,其中IV期及以上患者所占的百分比,下肢上升幅度最大(39.4%),其次是上肢(38.51%),而手功能恢复比例最小(16.72%)。GEE结果显示,控制有关混杂因素后,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在不同时间点上健康素养充足组皆大于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分β=-5.10,95%CI=3.66~6.53,P<0.001),但总的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依从性各维度评分两组差异逐渐减小;健康素养与BI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2.65,95%CI=-7.76~2.45,P=0.308);脑卒中偏瘫患者Brunnstrom分期中,上肢、手、下肢出现分离运动的比例,在各时间点健康素养充足组与不足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肢:OR=0.76,95%CI=-0.41~1.42,P=0.397;手:OR=0.56,95%CI=0.30~1.06,P=0.077;下肢:OR=0.72,95%CI=0.39~1.32,P=0.290);BI指数在功能锻炼依从性中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7.69,95%CI=-0.27~15.66,P=0.058),但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18.44,95%CI=9.51~27.38,P<0.001);Brunnstrom分期中出现分离运动比例,在功能锻炼依从性中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肢:OR=1.16,95%CI=0.36~3.69,P=0.802;手:OR=0.85,95%CI=0.23~3.12,P=0.809;下肢:OR=0.39,95%CI=0.08~1.84,P=0.235),但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组间比较,上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12~1.39,P=0.153),手和下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OR=0.24,95%CI=0.06~0.9,P=0.035;下肢:OR=0.11,95%CI=0.02~0.56,P=0.007)。结论:1、首发住院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偏低。2、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呈上升趋势。3、健康素养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从而改善康复训练效果。
付尧[9](2020)在《房颤卒中和非房颤卒中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和比较房颤卒中组与非房颤卒中组(对照组)常见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总结出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主要差异及房颤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房颤卒中的临床病因分析和一、二级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临床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鞍山市长大医院(三级乙等)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9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或MRI均确诊为脑梗死。其中房颤卒中56例,非房颤卒中353例,按照排除标准分别排除12例、30例,最后房颤卒中组录入44例,非房颤卒中组录入323例,共计36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分析项目包括患者的既往史、个人史、临床症状、梗死部位、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检查指标等;在此基础上,将房颤卒中组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房颤卒中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及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较为严重,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R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01);房颤卒中组在意识障碍、失语、眼球凝视、认知障碍等体征方面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非房颤卒中组较房颤卒中组更容易发生后循环梗死,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既往卒中史、高血压、胆固醇、HDL-C、LDL-C、尿酸、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肌酐、尿素氮及谷丙转氨酶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心功能不全病史、B型尿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EF)、左房内径(LAD)、吸烟指数、糖尿病、谷草转氨酶(AST)、糖化血红蛋白(HbA1c)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另外,非房颤卒中组颈动脉局部狭窄率明显高于房颤卒中组(P<0.05)。2.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房颤年限、房颤的心室率类型在单因素分析中为房颤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房颤年限(OR=4.621,95%CI 1.832~11.812)和室率类型(OR=2.811,95%CI 1.022~7.821)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心功能下降为主;房颤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房颤患病时长、心室率类型;对房颤脑卒中的一级及二级预防需综合干预: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抗凝治疗,并且积极控制心衰及心室率多个治疗手段入手,才能使预防性治疗取得更好的成效。
赵琼玲[10](2020)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的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编制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的调查问卷并检验信效度;调查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问卷编制和问卷应用。问卷编制: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和计划行为理论,通过文献回顾法和访谈法,形成问卷条目。通过专家咨询法对问卷进行修订后形成初始问卷,进行预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在长沙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科、内分泌科住院的216名糖尿病患者实施问卷调查。通过专家咨询法、临界比值法、同质性检验法、探索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系数、重测信度检验问卷的信效度。问卷应用:于2019年6月~11月在长沙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科、内分泌科,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取329名中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中老年糖尿病社会性住院调查问卷、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采用SP 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75~1,问卷的总体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3,问卷的内容效度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包括4个维度,可解释总变异量的64.063%,19个条目,各因子载荷为0.616~0.913。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9,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6~0.863,重测信度为0.927,各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828~0.895,问卷的信效度良好。2.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得分为(49.18±4.36),呈中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病程、出院生活自理能力、查尔森合并症指数3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R=0.691,R2=0.477,三个变量对社会性住院的累积解释量为47.7%。F=49.012,P=0.000<0.001,证明所拟合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编制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问卷信效度良好,可用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的调查研究。2.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住院呈中等水平,病程、出院生活自理能力、查尔森合并症指数是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部门可从改革卫生服务体系和建立制度环境入手,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增加社会支持,减少该现象的发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3 相关概念界定 |
| 4 理论依据 |
| 5 技术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形成条目池 |
| 2 专家函询 |
| 3 小样本预试验 |
| 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 5 验证性因素分析 |
| 6 资料收集 |
| 7 统计学方法 |
| 8 质量控制 |
| 结果 |
| 1 专家函询 |
| 2 小样本预试验 |
| 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 讨论 |
| 1 问卷编制的必要性 |
| 2 问卷编制的过程科学合理 |
| 3 专家函询结果可靠 |
| 4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 第二部分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形成条目池 |
| 2 专家函询 |
| 3 小样本预试验 |
| 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 5 验证性因素分析 |
| 6 资料收集 |
| 7 统计学方法 |
| 8 质量控制 |
| 结果 |
| 1 专家函询 |
| 2 小样本预试验 |
| 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 讨论 |
| 1 问卷编制的重要性 |
| 2 问卷编制的科学性 |
| 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 第三部分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工具 |
| 3 资料收集 |
| 4 统计学分析 |
| 5 质量控制 |
| 6 伦理原则 |
| 结果 |
| 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描述 |
| 2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及其各变量的描述 |
| 3 不同特征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影响 |
| 4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与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 5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路径分析 |
| 讨论 |
| 1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现状 |
| 2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现状 |
| 3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现状 |
| 4 不同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影响 |
| 5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模型解释 |
| 结论 |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芪龙胶囊的研究进展 |
| 1.1 芪龙胶囊组成与功效 |
| 1.2 芪龙胶囊药理与毒理 |
| 1.3 芪龙胶囊的临床研究 |
| 2 缺血性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 2.1 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
| 2.2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 |
| 2.3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现状 |
| 2.4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与治疗 |
| 3 队列研究与混杂因素的处理方法 |
| 3.1 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混杂控制 |
| 3.2 差值检验法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 4 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
| 4.1 重复测量数据定义与常见分析模型 |
| 4.2 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
| 5 转录组测序与RT-qPCR技术 |
| 5.1 转录组学与常见研究方法 |
| 5.2 RNA-Seq与RT-qPCR技术 |
| 5.3 基于RNA-Seq与RT-qPCR技术的中药复方疗效机制研究探索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技术路线 |
| 第二部分 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人群 |
| 2.3 受试者来源 |
| 2.4 暴露因素 |
| 2.5 随访内容与随访时点 |
| 2.6 结局指标 |
| 2.7 样本量计算 |
| 2.8 生物样本采集 |
| 2.9 知情同意、伦理与国际注册 |
| 2.10 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 |
| 2.11 数据预处理与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队列建立流程图 |
| 3.2 招募与纳入分析情况 |
| 3.3 全数据集基线特征 |
| 3.4 基础治疗情况 |
| 3.5 全数据集差值检验分析结果 |
| 3.6 PSM子数据集基线特征 |
| 3.7 子数据集差值检验分析结果 |
| 3.8 子数据集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结果 |
| 3.9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 |
| 3.10 安全性分析 |
| 4 讨论 |
| 4.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 4.2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 4.3 临床应用与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 |
| 1 实验目的 |
| 2 实验材料 |
| 2.1 实验血样 |
| 2.2 实验试剂 |
| 2.3 实验仪器 |
| 3 实验方法 |
| 3.1 实验分组 |
| 3.2 总RNA提取 |
| 3.3 总RNA质控 |
| 3.4 文库构建与测序 |
| 3.5 测序数据的过滤和质控 |
| 3.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4 结果 |
| 4.1 总RNA纯度和完整性测定结果 |
| 4.2 测序数据结果 |
| 4.3 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 |
| 4.4 差异基因分析结果 |
| 4.5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结果 |
| 5 讨论 |
| 5.1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适用性 |
| 5.2 实验血样总RNA质量与测序数据质量 |
| 5.3 实验各组显着差异基因与功能富集 |
| 5.4 芪龙胶囊调控的主要差异基因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 |
| 1 实验目的 |
| 2 实验分组 |
| 3 实验材料 |
| 3.1 实验试剂 |
| 3.2 实验仪器 |
| 4 实验方法 |
| 4.1 样本总RNA提取 |
| 4.2 样本总RNA质检 |
| 4.3 mRNA逆转录 |
|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
| 4.5 统计分析 |
| 5 实验结果 |
| 5.1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
| 5.2 扩增曲线及溶解曲线 |
| 5.3 两组间目标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 |
| 6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创新点 |
| 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查新报告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相关概念 |
| 1.2 研究背景 |
| 1.3 出院准备度的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 研究目的 |
| 1.5 研究意义 |
| 1.6 理论基础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1.3 样本量估计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研究法 |
| 2.2.2 问卷调查法 |
| 2.3 研究内容 |
| 2.4 统计学方法 |
| 2.5 质量控制 |
| 2.6 技术路线图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 3.2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 3.2.1 研究对象的出院准备度现状 |
| 3.2.2 研究对象基本因素对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
| 3.2.3 研究对象的医学应对现状 |
| 3.2.4 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现状 |
| 3.2.5 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感现状 |
| 3.2.6 研究对象的出院指导质量现状 |
| 3.3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与其它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
| 3.3.1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与医学应对的相关分析结果 |
| 3.3.2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结果 |
| 3.3.3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结果 |
| 3.3.4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
| 3.3.5 医学应对、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出院指导质量之间相关分析结果 |
| 3.4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 3.4.1 出院准备度初始模型的构建 |
| 3.4.2 初始模型中各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
| 3.4.3 初始模型的拟合、评价 |
| 3.4.4 初始模型的修正 |
| 3.4.5 出院准备度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 |
| 4.2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现状分析 |
| 4.3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的单因素分析 |
| 4.3.1 研究对象性别对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
| 4.3.2 研究对象文化程度对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
| 4.3.3 研究对象职业状态对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
| 4.3.4 研究对象家庭收入水平对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
| 4.3.5 研究对象自我感知的自理能力对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
| 4.3.6 研究对象合并其它疾病种类数量对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
| 4.4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与其它研究因素的相关分析 |
| 4.4.1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与医学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
| 4.4.2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
| 4.4.3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 4.4.4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的相关分析 |
| 4.5 研究对象出院准备度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
| 4.5.1 出院准备度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关系分析 |
| 4.5.2 出院准备度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效应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研究结论 |
| 第六章 创新点与局限性 |
|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端粒长度与脑卒中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延续性护理概念及现代应用 |
| 1.2.1 延续性护理的相关概念 |
| 1.2.2 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建立 |
| 1.2.3 我国延续性护理模式 |
| 1.2.4 国内延续性护理发展现状 |
| 1.3 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需求及应用 |
| 1.3.1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需求 |
| 1.3.2 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风险因素 |
| 1.3.3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方法 |
| 1.4 现有脑出血恢复期延续性护理研究的不足 |
| 1.5 相关定义 |
| 1.5.1 高血压 |
| 1.5.2 脑出血 |
| 1.5.3 偏瘫 |
| 1.5.4 出院计划 |
| 1.5.5 康复 |
| 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主要照护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 |
|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调查对象 |
| 2.2.2 调查工具 |
| 2.2.3 需求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 2.2.4 调查小组的建立 |
| 2.2.5 调查流程的建立 |
| 2.2.6 调查过程 |
| 2.2.7 伦理原则 |
| 2.2.8 质量控制 |
| 2.3 调查结果 |
| 2.3.1 一般资料 |
| 2.3.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 |
| 2.4 讨论 |
| 2.4.1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
| 2.4.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
| 3 延续性护理小组的成立及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
| 3.1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
| 3.2 小组职责划分 |
| 3.3 确定纳入排除标准 |
| 3.4 确定评价指标 |
| 3.5 小组培训及考核 |
| 4 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实验研究 |
| 4.1 对照组延续性护理 |
| 4.1.1 研究对象 |
| 4.1.2 研究方法 |
| 4.2 实验组延续性护理 |
| 4.2.1 预实验 |
| 4.2.2 根据预实验调整研究方案 |
| 4.2.3 实验组研究对象 |
| 4.2.4 实验组研究方法 |
| 4.3 研究工具 |
| 4.4 质量控制 |
| 4.5 伦理原则 |
| 4.6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5.2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
| 5.3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
| 5.4 两组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
| 5.5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比较 |
| 5.6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 6 讨论 |
| 6.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 6.2 延续性护理对Fugl-Meyer评分的影响 |
| 6.3 延续性护理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
| 6.4 延续性护理对焦虑抑郁的影响 |
| 6.5 延续性护理对再入院率及满意度的影响 |
| 7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 7.1 研究局限性 |
| 7.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 理论基础 |
| 3 操作性定义 |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5 技术路线 |
| 第二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 |
| 1 初步构建护理方案 |
| 2 专家函询 |
| 3 确立护理方案 |
| 4 讨论 |
| 第三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应用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入选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对照组 |
| 1.3.2 观察组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
| 2.2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
| 2.3 两组ADL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样本的纳入标准: |
| 1.2 样本的排除标准: |
| 1.3 研究样本量 |
| 2 研究工具 |
| 2.1 脑卒中患者一般人口学调查表 |
| 2.2 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调查量表 |
| 2.3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
| 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 |
| 2.5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价表 |
| 3 研究资料的收集 |
| 3.1 康复时间安排 |
| 3.2 确定研究人员 |
| 3.3 研究人员的具体工作 |
| 3.4 具体研究时间点 |
| 4 质量控制 |
| 4.1 研究前期准备阶段 |
| 4.2 研究实施阶段 |
| 4.3 资料录入阶段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技术路线 |
| 研究结果 |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 2 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水平 |
| 3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情况 |
| 4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效果情况 |
| 4.1 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情况 |
| 4.2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情况 |
| 5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关系 |
| 6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康复训练效果的关系 |
| 6.1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
| 6.2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运动功能康复的关系 |
| 7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康复训练效果的关系 |
| 7.1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
| 7.2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运动功能康复的关系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 |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房颤卒中与非房颤卒中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比较分析 |
| 1 研究目的及实现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数据准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1.5 动脉粥样硬化的评定 |
| 1.6 病患初期预后评估标准 |
| 2 研究结果 |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 2.2 临床特征数据对比 |
| 2.3 评分对比 |
| 2.4 实验室检查对比 |
| 2.5 彩超数据对比 |
| 2.6 CHA_2D_2-VASc评分相关分析 |
| 3 讨论 |
| 3.1 临床特征差异 |
| 3.2 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
| 3.3 房颤评分相关分析 |
| 第二部分 房颤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3 数据准备 |
| 2.4 相关概念说明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对 |
| 3.2 临床特征数据对比 |
| 3.3 实验室检查差异对比 |
| 3.4 两组间心功能比较 |
| 3.5 颈动脉彩超情况对比 |
| 3.6 房颤情况两组间房颤年限 |
| 3.7 数据回归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论文参考文献 |
| 综述 生物标志物在房颤中的临床应用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 |
| 1.4 操作性定义 |
| 1.5 理论框架 |
| 1.6 技术路线图 |
| 2 问卷编制 |
| 2.1 访谈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工具 |
| 2.1.3 资料收集方法 |
| 2.1.4 资料分析方法 |
| 2.1.5 访谈结果 |
| 2.2 形成问卷初稿 |
| 2.3 专家咨询法 |
| 2.3.1 咨询专家选取标准 |
| 2.3.2 专家咨询方法 |
| 2.3.3 问卷修改标准 |
| 2.3.4 专家咨询结果 |
| 2.4 问卷检验 |
| 2.4.1 研究方法 |
| 2.4.2 结果 |
| 2.4.3 讨论 |
| 3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问卷的初步应用 |
| 3.1 研究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研究工具 |
| 3.1.3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 3.1.4 统计分析 |
| 3.2 伦理原则 |
| 3.3 研究结果 |
| 3.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3.2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维度及条目得分情况 |
| 3.3.3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的单因素分析 |
| 3.3.4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的多因素分析 |
| 3.4 讨论 |
| 3.4.1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现状 |
| 3.4.2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性住院的影响因素 |
| 3.4.3 建议 |
| 3.5 本研究的创新 |
| 3.6 本研究的不足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