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1](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流产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RSA的有效性,从而为临床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通过计算机査询各个常用医学数据库,包括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 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以及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索各个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的有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RSA的随机对照试验。将检索到的全部文献导入到Note Express软件中,利用软件进行去重,剔除重复文献后按照规定好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提取,同时使用Reviews Manger5.3软件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并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对数据的效应值合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及森林图、漏斗图的绘制。结果:1.检索各数据库共搜集得到545篇文献,进行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共计29篇进行meta分析。所纳入文献总体质量较高。2.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在:1)提高RSA患者12周继续妊娠率方面,结果显示[OR=3.10,95%CI(2.02,4.76),P<0.00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疗效更好;2)提高RSA患者28周继续妊娠率方面,结果显示[OR=5.52,95%CI(3.10,9.84),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且疗效优于对照组;3)提高RSA患者活产率方面,结果显示[OR=3.54,95%CI(2.14,5.87),P<0.00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疗效更好;4)提高RSA患者ACA转阴率方面,结果显示[OR=5.22,95%CI(3.14,8.68),P<0.00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对ACA转阴疗效更佳;5)提高RSA患者血中IL10水平方面,结果显示[MD=2.01,95%CI(1.30,2.72),P<0.00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在提升血中IL10方面做得更好;6)提高RSA患者血中TGF水平方面,结果显示[MD=6.12,95%CI(3.84,8.39),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且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要优于单纯西医的对照组。.结论:1.关于复发性流产,中医多责之于肾虚,选方用药着重补肾安胎,健脾益气,补益气血;2.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流产相比单纯西医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提高RSA患者12w继续妊娠率、28w继续妊娠率以及活产率;3.中西医结合治疗相比单纯西医治疗可以更有效提高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所致RSA患者的抗体转阴率,从而达到更好的保胎效果;4.中西医结合治疗相比单纯西医治疗可以更有效提高RSA患者血液中保护性细胞因子水平,如白介素-10,TGF-β1等,使母胎免疫平衡向更有利于妊娠的方向进行。
孟一姊[2](2021)在《74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母胎结局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我院74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obstetr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OAPS)孕妇的临床资料,探究母胎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孕期母胎监测及临床医师指导该人群妊娠提供临床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74例OAPS孕妇,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产科收治的健康孕妇134例。按照OAPS的诊断标准将74例孕妇分为典型OAPS组26例和不典型OAPS(non-criteria OAPS,NOAPS)组48例。首先将OAPS组与健康组孕妇进行比较,包括生育史、一般实验室检查、胎儿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妊娠结局等。进一步对OAPS患者分析,根据不良妊娠结局是否发生,分析一般资料、孕期状况、抗磷脂抗体存在的影响,开展妊娠结局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74例OAPS孕妇妊娠年龄为23-42岁,孕次为1-7次,产次为0-2次,流产次数为0-6次。134例正常健康孕妇妊娠年龄为21-43岁,孕次为1-5次,产次为0-2次,流产次数为0-3次。OAPS组与健康组在年龄、BMI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孕次、产次、流产次数上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OAPS组与健康组间HB、TT、PT、PTA、FBG、D-Dim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LT、APT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8例研究对象中,有13例于孕中晚期出现不同类型的脐动脉血流异常。其中OAPS组9例(12.16%),健康组4例(2.99%)。比较两组间脐动脉血流异常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4例OAPS孕妇中,病程为0.17-8年,既往有血栓史3例,典型OAPS患者26例,继发性APS 4例,脐动脉血流异常9例,血小板减少10例,妊娠早期补体(C3、C4)下降8例,三种抗磷脂抗体中单一阳性36例(48.65%),双重和三重阳性分别为25例(33.78%)和13例(17.57%);所有OAPS患者妊娠期间均采用LDA或LDA联合LMWH治疗,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者最多,达到62例(83.78%)。5.74例OAPS组孕妇妊娠丢失9例(12.16%),包括自然流产2例(2.70%),治疗性流产2例(2.70%),死胎4例(5.41%),新生儿死亡1例(1.35%);活产65例(87.84%),包括早产11例(14.87%),足月产54例(72.97%)。134例健康组孕妇妊娠丢失5例(3.73%),包括自然流产1例(0.75%),治疗性流产2例(1.49%),死胎1例(0.75%),新生儿死亡1例(0.75%);活产129例(96.27%),包括早产8例(5.97%),足月产121例(90.30%)。两组间妊娠结局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OAPS组患者妊娠丢失及早产的比例均高于健康组。6.比较OAPS组与健康组活产儿在Apgar1分钟评分、产时出血量、转入新生儿科例数及分娩方式上的差异,结果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比较两组活产儿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发现OAPS组分娩孕周小于健康组,且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健康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母体并发症中,羊水过少7例,胎膜早破34例,妊娠期高血压6例,子痫/子痫前期22例,妊娠期糖尿病26例,胎盘早剥3例,HELLP综合征6例,血栓性疾病8例;胎儿并发症中,胎儿生长受限11例,胎儿宫内窘迫13例,新生儿窒息12例。OAPS组在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胎儿生长受限与健康孕妇妊娠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风险是健康妊娠母胎并发症风险的3.4、5.4、4.8倍。8.OAPS组65例活产儿中,低出生体重儿4例。健康组129例活产儿中,低出生体重儿0例。对比两组间低出生体重儿的差异,OAPS组足月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对74例OAPS孕妇不同种类的不良妊娠结局(妊娠丢失、早产、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及FGR)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2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脐动脉血流异常及抗磷脂抗体三重阳性为OAPS孕妇妊娠丢失的危险因素;补体下降为OAPS患者发生子痫/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与早产、血栓形成、胎儿生长受限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10.74例OAPS患者中,有32例发生母胎不良妊娠结局。回归分析显示,狼疮抗凝物阳性为OAPS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LA阳性的OAPS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对危险度为LA阴性的3.389倍(P<0.05)。11.不典型OAPS患者48例,典型OAPS患者26例。两组间血栓形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APS组孕妇妊娠时合并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的风险均显着高于健康组孕妇,并导致较高风险的妊娠丢失、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2.既往血栓及不良孕产史、胎儿脐动脉血流异常、抗磷脂抗体三重及狼疮抗凝物阳性、血小板及补体降低有助于识别尽管接受标准化治疗但仍容易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患者。3.所有OAPS患者在计划妊娠前均应进行孕前咨询及全面评估,适合妊娠者,孕期在产科、新生儿科和风湿科多学科协作下加强病情监测,分层管理,制定OAPS患者个体化的产前及产后的管理计划,以早期识别相关并发症,从而改善母儿结局。
陈淼苗[3](2021)在《保阴煎对抗磷脂抗体引起的滋养细胞功能损伤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保阴煎水提液对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人绒毛滋养细胞HTR-8/Svneo细胞系功能损伤的影响,研究受损细胞的增值、侵袭、凋亡情况,初步探讨保阴煎改善妊娠初期滋养细胞功能受损的可能性,论述其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优化中医药治疗、临床运用保阴煎治疗抗磷脂抗体阳性的复发性流产提供依据。方法:1.体外培养人绒毛滋养细胞HTR-8/Svneo细胞系,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保阴煎水提液(0、200、400、600、800μg/ml)培养,两组分别培养24h,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保阴煎水提液对HTR-8/Svneo细胞活性的影响;2.制备保阴煎水提液(终浓度400μg/ml),体外培养HTR-8/Svneo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保阴煎水提液对抗磷脂抗体引起的滋养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3.制备保阴煎水提液(终浓度400μg/ml),体外培养HTR-8/Svneo细胞,通过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对细胞侵袭能力抑制的影响;4.制备保阴煎水提液(终浓度400μg/ml),体外培养HTR-8/Svneo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保阴煎水提液对抗磷脂抗体引起的滋养细胞凋亡增加的影响。结果:1.CCK-8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在终浓度200μg/ml到800μg/ml之间的保阴煎水提液对于HTR-8/Svneo细胞增殖起促进作用,以400μg/ml浓度组效应最为显着(P<0.01);800μg/ml浓度的保阴煎水提液具有细胞毒性(P<0.01),抑制了细胞增殖;2.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抗磷脂抗体抑制HTR-8/Svneo细胞增殖(P<0.01),保阴煎能促进受损的HTR-8/Svneo细胞增殖(P<0.01),随着培养时间增加(24h,48h),抗体对细胞的增殖抑制逐渐升高,而保阴煎对受损细胞增殖的改善也越明显;3.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抗磷脂抗体对HTR-8/Svneo细胞侵袭功能存在抑制作用(P<0.01),保阴煎能改善受损细胞的侵袭抑制(P=0.007<0.01);4.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抗磷脂抗体增加了 HTR-8/Svneo细胞凋亡(P<0.01),保阴煎能改善受损细胞的凋亡增加(P<0.01)。结论:抗磷脂抗体导致滋养细胞增殖、侵袭减少和凋亡增加,保阴煎能改善抗磷脂抗体引起的滋养细胞增殖、侵袭功能抑制和凋亡增加。
陈玥婷[4](2020)在《加减胶艾汤促进胎盘DAF表达抑制aPL诱导补体异常激活介导的胚胎损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抗磷脂抗体(a PL)阳性流产小鼠模型,观察研究加减胶艾汤对a PL阳性流产模型小鼠母胎界面促衰变因子DAF的表达及补体激活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试从补体炎症的角度探讨加减胶艾汤治疗a PL阳性流产的病理机制,为加减胶艾汤的临床保胎疗效补充有力的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1.将90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造模组70只。以人β2糖蛋白I(β2-GPI)与无菌PBS溶解,最终浓度为100ug/0.25ml。第1天与完全弗氏佐剂(CFA)1:1比例混合,颈背部皮下注射主动免疫70只造模组小鼠,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代替;第8天与不完全弗氏佐剂(IFA)1:1比例混合,方法同前,对造模组小鼠进行加强免疫,空白组同前进行;第15天小鼠断尾采血,检测抗磷脂抗体阳性者视为造模成功。2.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中+西药组、西药组、模型组,未造模成功的小鼠及原空白组共为正常对照组,均与健康雄鼠按2:1进行合笼,以见到阴栓或阴道涂片可见精子者为妊娠第0.5天,于妊娠D15天处死孕鼠,摘眼球取血,计算各组胚胎丢失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β2-GPI抗体水平。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胎盘DAF的表达及C3在母胎界面的沉积,HE染色观察造模及给药对鼠母胎界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Western-blot定量检测胎盘中DAF的表达,并通过ELISA检测其炎症因子IL-1β、IL-8、TNF-α及补体C3含量。结果:1.造模后小鼠胎盘DAF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2.IL-1β、IL-8、TNF-α、C3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母胎界面大量C3沉积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胎盘组织呈片状、碎屑状坏死,胚胎吸收率明显升高,证明造模方法可靠。3.加减胶艾汤干预后,中+西药组小鼠胎盘DAF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及西药组(P<0.05,P<0.01);中+西药组C3、IL-1β、IL-8、TNF-α含量低于模型组及西药组(P<0.05,P<0.01);中+西药组胎盘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炎症损伤小于模型组及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胚胎吸收率低于模型组及西药组(P<0.01,P<0.05)。结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得出,模型组母胎界面IL-1β、IL-8、C3、TNF-α的含量最高,胎盘DAF的表达最低,表明造模可靠。中+西药组小鼠胎盘DAF的表达明显升高,C3、IL-1β、IL-8、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所得结果均较模型组及西药组理想,证明加减胶艾汤干预后,可通过促进胎盘组织DAF的表达,从而抑制a PL介导的补体过度激活,减轻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模型小鼠的胚胎吸收率,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但鉴于中药组方的多靶点性,以及细胞因子网络的复杂性,考虑加减胶艾汤对a PL阳性流产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其他作用机制,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谢雅贞[5](2020)在《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安子合剂治疗ACA阳性流产的Tim-3调控机制及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安子合剂干预后ACA阳性流产小鼠胎盘差异表达蛋白,观察安子合剂对ACA阳性流产小鼠胎盘差异蛋白Tim-3表达、血清Th1/Th2比值以及ACA 阳性流产患者血清差异蛋白Tim-3表达和Th1/Th2比值的影响,从Tim-3调节Th1/Th2平衡的角度,探讨安子合剂的安胎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1.观察安子合剂对模型小鼠胚胎丢失率及胎盘ACA和TNF-α含量影响: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安子合剂高剂量组、阿司匹林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通过腹腔注射β2-糖蛋白Ⅰ(β2GPI)建立ACA 阳性流产模型。从妊娠第1天起,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安子合剂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灌胃药物,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14天。妊娠第8天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ACA和TNF-α含量。妊娠第15天处死小鼠,测量胎鼠、胎盘重量,计算胚胎丢失率,ELISA法检测血清、胎盘ACA和TNF-α含量。2.筛选及分析安子合剂对胎盘差异蛋白表达影响:基于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子合剂组(37.7mg/g·d,相当于成人剂量),每组10只。采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各组小鼠胎盘组织中的差异蛋白,进行GO、KEGG功能富集分析和互作网络分析等。应用Western blot验证与RSA发生发展有关的差异蛋白。分析安子合剂干预后ACA 阳性流产小鼠胎盘差异蛋白的表达。3.观察安子合剂通过小鼠胎盘Tim-3对Th1/Th2平衡的影响: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安子合剂高剂量组、阿司匹林组,每组10只。模型建立及给药按方法1进行。妊娠第15天处死小鼠,取胎盘、外周血。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胎盘Tim-3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h1、Th2细胞数,计算Th1/Th2比值;采用ELISA检测血清Th1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6、IL-10)含量分析安子合剂干预ACA阳性流产小鼠通过Tim-3影响Th1/Th2平衡的机制。4.观察安子合剂的临床疗效及通过Tim-3影响Th1/Th2平衡的作用机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至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ACA 阳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安子合剂口服,125ml/次,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100mg,1次/日。连续给药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清ACA抗体的变化以及Tim-3及Th1(IL-2、IFN-γ)、Th2(IL-6、IL-10)细胞含量、Th1/Th2比值变化分析安子合剂通过影响Tim-3降低Th1/Th2比值的疗效机制。结果:1.安子合剂通过降低ACA和TNF-α含量减少小鼠胚胎丢失率:与模型组相比,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安子合剂高剂量组均能减少血清和胎盘中ACA滴度和TNF-α含量(P<0.05或P<0.01);显着升高胎鼠、胎盘重量(P<0.05),显着降低胚胎丢失率(P<0.05)。2.安子合剂对小鼠胎盘组织差异蛋白的影响:安子合剂干预后,在ACA 阳性小鼠胎盘组织中共鉴定出49个差异蛋白,其中39个差异蛋白显着上调,10个显着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参与核酸结合,与细胞周期进程和脂质生物合成过程相关,其中10个蛋白存在相互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这些差异蛋白均在模型组胎盘中表达上升(P<0.05),安子合剂干预后这些蛋白表达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差异蛋白Tim-3下降最为明显,为模型组的1/4。3.安子合剂对降低小鼠胎盘Tim-3和Th1/Th2比值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安子合剂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Tim-3表达,减少Th1细胞数、增加Th2细胞数、降低Th1/Th2比值(P<0.05或P<0.01);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在降低Tim-3表达、减少Th1细胞数、增加Th2细胞数、降低Th1/Th2比值方面,效果显着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或 P<0.01)。4.安子合剂临床疗效及通过Tim-3对Th1/Th2平衡的影响:安子合剂治疗后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和综合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能有效降低血清ACA水平,有效降低Tim-3水平,有效减少Th1细胞数、增加Th2细胞数、降低Th1/Th2比值,降低Th1(IL-2、IFN-γ)细胞因子、升高Th2(IL-6、IL-10)细胞因子,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试验表明,安子合剂治疗ACA 阳性流产患者,临床疗效显着,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ACA水平,并通过抑制血清Tim-3水平来降低Th1/Th2比值;动物实验表明,安子合剂的安胎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影响ACA 阳性流产小鼠胎盘组织中大量差异蛋白表达(39个差异蛋白上升,10个差异蛋白下降),抑制胎盘Tim-3水平,降低血清和胎盘中ACA和TNF-α含量,减少血清Th1细胞数、增加Th2细胞数、降低Th1/Th2的比值,维持母胎界面Th1/Th2的免疫平衡,达到避免妊娠丢失的目的密切相关。
张清华[6](2019)在《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复发性流产(RSA)病因的分布情况,以及流产次数与流产孕周和流产因素之间的关系;2)分析复发性流产与凝血指标LA、ATⅢ、PT、APTT、TT、Fg、D-Dimer及PLT之间的关系;3)凝血因子Ⅻ(FXⅡ)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1)选取2018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复发性流产的患者19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流产次数、流产的孕周,并筛查患者的可能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因素:夫妻双方遗传因素、女性生殖道因素、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流产孕周,分为早期RSA组(<12周组)(155例)和晚期RSA组(≥12周)(43例);根据流产次数分为流产2次组(123例)和≥3次组(75例)。分析RSA患者的病因,各因素的比例,以及RSA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和不同流产次数组间的差异;2)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流产组,选取同期产检正常孕妇198例作为对照1组以及198例未妊娠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2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行凝血相关指标检测:狼疮抗凝因子(LA)、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ATⅢ)、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计数(PLT);3)选取在2018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URSA患者15例,选取同期产检正常孕妇1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RNA提取、cDNA合成、荧光定量PCR检测及DNA提取、应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测序。结果:1)分析198例RSA患者的病因,染色体异常患者9例,占4.55%;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患者11例,占5.56%;内分泌系统异常患者36例,占18.18%;生殖道感染患者14例,占7.07%;自身免疫异常患者30例,占15.15%;不明病因患者98例,占49.49%。生殖道结构解剖异常对晚期RSA患者的影响大于早期RSA患者(P<0.05),其他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种病因在不同流产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流产组、对照1组LA阳性率(17.68%、10.10%)均高于对照2组,流产组LA阳性率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ATⅢ表达低于对照2组,APTT、PT短于对照2组,FIB、D-Dimer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LA、APTT、D-Dimer、ATⅢ、FIB与复发性流产具一定相关性;3)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组FXⅡ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XⅡ基因启动子区CPG1与CPG2两个位点甲基化率在病例组显着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原因较多且较复杂,本研究中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所占比例约一半,其他已知病因包括:夫妻双方染色体可能出现的诸多异常因素、女性生殖道的先天畸形以及后天病变,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免疫相关异常的因素、细菌及病毒的感染、与内分泌有关的诸多疾病等等多种因素。2)复发性流产与凝血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通过监测LA、ATⅢ、PT、APTT、TT、Fg、D-Dimer及PLT,对检测复发性流产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发现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组与对照组凝血因子XⅡ基因表达有差别,凝血因子XⅡ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升高相关;FXⅡ基因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低表达,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升高相关。
王佳琳[7](2019)在《补肾活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与阿司匹林肠溶片、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用药治疗肾虚血瘀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临床治法。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时间段内于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门诊及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中医辨证为肾虚血瘀型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共64例,该64例病例患者均为妊娠前,并且确定排除染色体异常、生殖道畸形、内分泌异常和感染等其他可能病因。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醋酸泼尼松片口服药物联合治疗,仅月经期停药;观察组32例,给予补肾活血汤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补肾活血汤于月经周期第5-16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醋酸泼尼松片服药方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严格避孕,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的中医证候积分、ACA-Ig G滴度值变化情况以及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前的证候积分分别与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的证候积分分别与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A-Ig G疗效比较,两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ACA-Ig G滴度值变化比较,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活血汤对改善患者的肾虚血瘀症状效果明显;补肾活血汤具有增强疗效的作用,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醋酸泼尼松片使用对降低ACA-Ig G浓度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中西药联用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起效快,疗效佳,且能减缓副作用的发生,具有优势。
张文文[8](2019)在《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统计分析补肾活血法在复发性流产的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Medline(Pub Med)、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采用中文检索词“复发性流产”、“习惯性流产”、“反复自然性流产”、“滑胎”、“补肾活血”等,英文检索词“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ecurrent miscarriage”、“Bushen Huoxue”等,获取由2002年至2018年10月有关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对照试验。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基本信息提取,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Cochrane恊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5.3版统计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用药规律数据。研究结果根据以上检索结果,共有33项研究最终被纳入本系统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全部研究为期刊论文,33项研究均在国内进行。总共有3216个复发性流产患者参与,各试验平均样本量94.57例,最大188例,最小38例。有11项研究报告项目是基金项目受资助。对纳入的RCT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发现33项研究均提到随机分配,有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有14篇,包括其中12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项采用随机平衡对照,1项采用随机抽签法。33项研究均无提及是否对随机分配方案进行隐藏,也无一篇研究提及是否对研究者或受试者实施盲法。有8项研究报告试验过程中有退出、脱落和排除病例,但均未提及是否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Intension-to-treat Analysis)。故纳入的33项研究文献存在各种研究方法学问题,导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高风险偏倚。对纳入的17项研究进行妊娠超过12周有效率的Meta分析,得出补肾活血实验组(中药或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西药对照组(OR=2.22,95%CI为[1.75,2.81],P<0.00001)。进行亚组后结果表明中西药结合治疗的疗效要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OR=2.98,95%CI为[2.23,3.98],P<0.00001)。排除1项异质性研究后,中药组与西药的比较也较有优势(OR=1.72,95%CI为[1.02,2.91],P=0.04。在早期流产率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实验组对降低RSA患者早期流产率优于对照组(OR=0.45,95%CI[0.36,0.57],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也表明中西药结合的疗效较单纯西药更显着(OR=0.34,95%CI为[0.25,0.46],P<0.00001)。而单纯中药与西药比较在排除异质性研究后显示中药治疗也较有优势(OR=0.57,95%CI[0.34,0.96],P=0.04)。而活产率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补肾活血实验组治疗复发性流产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活产率,其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组(OR=2.41,95%CI为[1.89,3.07],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中西药结合治疗比单纯西药更有优势(OR=2.69,95%CI为[1.98,3.65],P<0.00001)。而单纯中药与西药比较在排除异质性后显示中药治疗仍较有优势。(OR=2.56,95%CI为[1.64,3.98],P<0.0001)。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实验组可明显改善ACA抗体转阴率(OR=2.73,95%CI[1.72,4.33],P<0.0001),而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效果比单纯西药为佳(OR=3.51,95%CI[1.82,6.79],P=0.0002)。在降低复发性流产患者D-二聚体水平方面,分析结果显示与西药比较,无论单纯中药治疗或者与中西药结合治疗均无优势(中药:SMD=-0.12,95%CI[-0.31,0.07],P=0.21;中西药:SMD=-0.10,95%CI[-0.23,0.03],P=0.12)。安全性的评价:仅有5项具体报告了不良事件与药物副反应,但上述相关资料太少,未说明根据什么标准化监测或是否患者自愿报告填写所收获的有关结果资料。在临床试验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应同时受到重视。一些偶发事件或严重的负性事件应通过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加以监定。由于本系统评价所能监定随机对照试验的数量有限,也缺乏安慰剂对照试验,且治疗和随访的时间不够长,未说明不良反应的监测或报告,因此有关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的不良反应本系统评价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本次研究通过对有效病例采用补肾活血法的用药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得出临床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主要治法为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并可配合补气养血、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理气疏肝、利水渗湿等治法配伍运用。频数统计并得出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59种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温补肾阳药有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杜仲等,而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等。而运用补肾活血法的常用方药是以寿胎丸为基础,再配合活血化瘀之品。研究结论1.根据本系统评价并对3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321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运用补肾活血法进行Meta分析结果,中西药结合治疗RSA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其可改善妊娠有效率、降低早期流产率、提高活产率与及改善ACA抗体转阴率。由于缺少数据,补肾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安全性评价尚不能得出结论;2.通过频数法对有效病例进行药物规律的统计,得出临床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主要治法为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并可配伍应用补气养血、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理气疏肝、利水渗湿等治法。而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补肾药有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杜仲,而活血化瘀药则有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等,此为补肾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王莹倩[9](2019)在《中西医结合干预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从循证医学角度系统观察补肾活血中药联合阿司匹林对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妊娠结局、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价该治疗方案对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早期干预的疗效,形成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和疾病疗效-证候学疗效-生活质量改善的综合疗效评价体系,初步探讨补肾活血中药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干预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自然流产血栓前状态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肾活血润胎方联合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予阿司匹林口服,两组均在拟受孕前三个月开始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严格避孕,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正常后指导受孕,确定妊娠后入组,每组各40例,继续治疗至妊娠12周,随访至妊娠结束。初步进行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并对两组治疗前后妊娠结局(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中医证候评价(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价(生活质量评价积分、生活质量评价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APTT、PT、TT、P及HCG)进行比较。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80例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中,自然流产196次。其中早期自然流产177次,占90.30%;晚期自然流产19次,占9.70%,可见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自然流产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为:肾虚血瘀证47例(58.75%),肾气虚弱证16例(20.00%)、脾肾两虚证9例(11.25%)、阴虚血热证6例(7.50%)、气血两虚证2例(2.50%),其中肾虚血瘀证最为多见。2妊娠结局:治疗组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分别为90.0%,82.5%、7.5%、10.0%;对照组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分别为72.5%,62.5%、10.0%、27.5%。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活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过敏、出血、消化性溃疡等严重不适反应,新生活产而未见畸形等。3中医证候评价:(1)关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为13.19±3.98,治疗后为4.27±3.74;对照组治疗前为13.09±3.42,治疗后为6.52±3.9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关于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的中痊愈率20.0%(痊愈8例)、显效率52.5%(显效21例)、有效率20.0%(有效8例)、无效率7.5%(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的痊愈率7.5%(痊愈3例)、显效率25.0%(显效10例)、有效率40.0%(有效16例)、无效率27.5%(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不同,结合试验数据,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生活质量评价:(1)关于生活质量评价积分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生活评价积分为83.60±10.15,治疗后为108±14.33,改善值为24.9±12.18;对照组治疗前为84.70±8.50,治疗后为102±8.27,改善值为18.25±6.9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价积分及改善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关于生活质量评价改善情况的比较:治疗组的改善率80.0%(32例)、无改善率20%(8例);对照组的改善率60.0%(24例)、无改善率40%(16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后血清D-二聚体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均有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APTT、PT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均有升高,但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T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均有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妊娠4周末两组间血清β-HCG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妊娠6、8周末两组间血清β-HCG值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妊娠10周两组间血清β-HCG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妊娠4、6周末两组间血清孕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妊娠8、10周末两组间血清孕酮值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重复资料的方差分析可以得出血清β-HCG和孕酮值在两组妊娠的4、6、8、10周末所测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β-HCG和孕酮值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两组治疗方案对血清β-HCG和孕酮值增长的影响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本治疗方案具有安全性。结论: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流产以早期流产为主,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治疗上应以补肾活血为大法,本研究采用补肾活血润胎方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更能优化妊娠结局(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提高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评价,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D-二聚体、APTT、PT、TT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胎盘微血栓形成及促进胚胎合体滋养细胞分泌β-HCG,促进妊娠黄体发育分泌孕酮,从而维持正常妊娠有关。
樊亚妮[10](201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血瘀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肾虚血瘀型AC A(+)RSA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肾虚血瘀型ACA(+)RSA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观察组、西医对照组、中医对照组各30例。(2)中西医观察组给予补肾活血方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西医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中医对照组给予补肾活血方治疗;(3)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通过观察三组患者中医症状、ACA转阴率、血浆6-酮-PGFIα、抗凝PC、PS、血小板聚集率的情况,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1)病例纳入情况:本研究共收集病例90例,三组各30例,中西医观察组有3例患者未按规定时间复查,西医对照组有2例患者未按规定服药,1例未按规定时间复查,中医对照组有2例未按规定复查,按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中西医观察组27例,西医对照组27例,中医对照组28例。(2)三组患者年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血浆6-酮-PGFIα、抗凝PC、PS、血小板聚集率经过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之间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中西医观察组有效率为88.89%,西医对照组有效率为70.37%,中医对照组有效率为85.72%,中西医观察组优于西医、中医对照组,中医对照组优于西医对照组,且三组患者治疗后P<0.05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中西医观察组ACA转阴率为77.78%,西医对照组ACA转阴率为51.85%,中医对照组ACA转阴率为67.86%。(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浆6-酮-PGFIα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后三组患者抗凝PC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后三组患者抗凝PS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8)治疗后三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9)治疗后,中西医观察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81.48%,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中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中西医观察组的综合疗效优于西医、中医对照组,中医对照组的综合疗效优于西医对照组。三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补肾活血方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肾虚血瘀型ACA(+)引起RSA可以提高ACA转阴率,改善中医证候,且优于单纯使用中医或西医,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2)使用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ACA(+)引起RSA的疗效优于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3)使用补肾活血方在改善中医证候、ACA转阴率方面较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LMWHC治疗有优势。(4)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LMWHC在改善血浆6-酮-PGFIα、抗凝PC、抗凝PS、血小板聚集率方面优于单独使用补肾活血方。(5)补肾活血方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肾虚血瘀型ACA(+)引起RSA安全、有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导师对复发性流产的临证思维与病案举隅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综述 |
| 2.1 aPL的流行病学特征 |
| 2.2 发病机制 |
| 2.3 APS诊断标准 |
| 2.4 APS与病理妊娠的关系 |
| 2.4.1 复发性流产 |
| 2.4.2 不明原因的死胎 |
| 2.4.3 胎盘功能不全相关疾病 |
| 2.4.4 血栓形成 |
| 2.5 OAPS的治疗 |
| 2.6 OAPS终止妊娠及停药时机 |
| 2.7 OAPS的管理 |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 3.1 研究资料 |
|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 3.1.2 纳入标准 |
| 3.1.3 排除标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资料收集 |
| 3.2.2 统计学方法 |
| 第4章 结果 |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 4.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生育史情况 |
| 4.1.2 研究对象的辅助检查 |
| 4.1.3 OAPS组的临床特征 |
| 4.2 OAPS组和健康组妊娠结局的研究 |
| 4.2.1 研究对象的妊娠结局 |
| 4.2.2 研究对象的分娩情况 |
| 4.2.3 研究对象的母体并发症 |
| 4.2.4 研究对象的胎儿并发症 |
| 4.3 OAPS组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 4.3.1 妊娠丢失 |
| 4.3.2 早产 |
| 4.3.3 子痫/子痫前期 |
| 4.3.4 血栓形成 |
| 4.3.5 胎儿生长受限 |
| 4.4 OAPS组中母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 4.5 OAPS组中胎儿脐动脉血流异常患者资料分析 |
| 4.6 典型OAPS组与不典型OAPS组妊娠结局的比较 |
| 第5章 讨论 |
|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 |
| 5.2 影响OAPS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
| 5.2.1 单一、双重、三重aPL阳性 |
| 5.2.2 补体降低、血小板减少 |
| 5.2.3 既往血栓形成史、不良孕产史、继发性APS |
| 5.2.4 胎儿多普勒超声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
| 5.2.5 典型OAPS与非典型OAPS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 |
| 1. 抗磷脂抗体引起滋养细胞损伤的研究 |
| 1.1 抗磷脂抗体 |
| 1.2 抗磷脂抗体导致复发性流产的机制 |
| 1.3 滋养细胞 |
| 1.4 抗磷脂抗体对滋养细胞的损伤研究 |
| 2. 中医对抗磷脂抗体导致的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 2.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病机 |
| 2.2 古代医家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 2.3 现代中医对抗磷脂抗体阳性导致的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 3. 抗磷脂抗体阳性导致复发性流产的治疗 |
| 3.1 西医治疗抗磷脂抗体阳性导致的复发性流产的研究现状 |
| 3.2 中医治疗抗磷脂抗体阳性导致的复发性流产的研究现状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细胞株 |
| 1.2 实验药物 |
| 1.3 抗β_2-GPI抗体定制 |
| 1.4 实验试剂 |
| 1.5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细胞培养 |
| 2.2 细胞传代 |
| 2.3 CCK-8检测不同浓度保阴煎水提液对HTR-8/Svneo细胞活性的影响 |
| 2.4 CCK-8实验检测保阴煎水提液(终浓度400μg/ml)对抗磷脂抗体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 |
| 2.5 Transwell检测保阴煎水提液(终浓度400μg/ml)对抗磷脂抗体引起的HTR-8/Svneo细胞侵袭抑制的影响 |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保阴煎水提液(终浓度400μg/ml)对抗磷脂抗体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凋亡增加的影响 |
| 2.7 统计学处理 |
| 3. 实验结果 |
| 3.1 CCK-8检测不同浓度保阴煎水提液对HTR-8/Svneo细胞活性的影响 |
| 3.2 CCK-8实验检测保阴煎水提液(终浓度400μg/ml)对抗磷脂抗体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 |
| 3.3 Transwell检测保阴煎水提液(终浓度400μg/ml)对抗磷脂抗体引起的HTR-8/Svneo细胞侵袭抑制的影响 |
| 3.4 流式细胞术检测保阴煎水提液(终浓度400μg/ml)对抗磷脂抗体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凋亡增加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本实验立论依据 |
| 4.2 抗磷脂抗体选择 |
| 4.3 实验细胞选择 |
| 4.4 保阴煎水提液对aPL引起的滋养细胞功能损伤的影响 |
| 4.5 保阴煎方义与药理作用分析 |
| 5. 问题与展望 |
| 第三部分 实验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祖国医学对aPL阳性流产的研究 |
| 1.1 传统中医对aPL阳性流产的研究 |
| 1.2 现代中医对aPL阳性流产的研究 |
| 2.现代医学对aPL阳性流产的研究 |
| 2.1 aPL阳性流产之现代病理机制 |
| 2.2 aPL阳性流产之检测及诊断标准 |
| 2.3 aPL阳性流产之西医治疗概况 |
| 3.立题依据 |
| 3.1 拟研究病理机制 |
| 3.2 肾虚血瘀为aPL阳性流产的重要病因病机 |
| 3.3 补肾活血方可有效治疗aPL阳性流产 |
| 3.4 加减胶艾汤可明显改善aPL阳性患者妊娠结局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实验目的 |
| 2.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动物 |
| 2.2 实验饲料 |
| 2.3 实验用药 |
| 2.4 实验试剂 |
| 2.5 实验主要仪器 |
| 2.6 动物模型建造 |
| 2.7 动物受孕标志 |
| 2.8 实验分组及给药 |
| 2.9 实验检测指标及方法 |
| 2.10 统计学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3.1 加减胶艾汤对aPL模型小鼠胚胎吸收率的影响 |
| 3.2 加减胶艾汤对胎盘组织炎性损伤、胎盘梗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
| 3.3 加减胶艾汤对C3在母胎界面沉积的影响 |
| 3.4 加减胶艾汤对母胎界面ILβ-1、IL-8、TNF-α及C3含量的影响 |
| 3.5 加减胶艾汤对母胎界面DAF表达的影响 |
| 3.6 总结 |
| 4.结论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实验技术路线图 |
| 附录3: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中医学对ACA阳性流产的认识 |
| 1.1 传统中医学对ACA阳性流产的认识 |
| 1.2 现代中医学对ACA阳性流产的认识 |
| 2. 西医学对ACA阳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 2.1 ACA阳性流产的诊断及检测研究 |
| 2.2 ACA阳性流产的病理机制研究 |
| 2.3 ACA阳性流产的治疗研究 |
| 3. 复发性流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 3.1 蛋白质组学概念及技术 |
| 3.2 蛋白质组学技术与复发性流产 |
| 3.3 Tim-3与复发性流产疾病的研究进展 |
| 4. Th1、Th2与ACA阳性流产关系 |
| 4.1 Th1/Th2平衡与ACA阳性流产的关系 |
| 4.2 Th1细胞因子与ACA阳性流产的关系 |
| 4.3 Th2细胞因子与ACA阳性流产的关系 |
| 5. 安子合剂的前期研究基础 |
| 5.1 安子合剂的组方研究 |
| 5.2 安子合剂前期临床研究 |
| 5.3 安子合剂前期实验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第一章 安子合剂对ACA阳性流产小鼠胚胎丢失率及胎盘ACA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 1. 研究目的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动物 |
| 2.2 饲料 |
| 2.3 用药 |
| 2.4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 2.5 分组、造模及受孕标志 |
| 2.6 给药方法 |
| 2.7 主要指标检测方法 |
| 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安子合剂对胎鼠、胎盘重量的影响 |
| 3.2 安子合剂对胚胎丢失率的影响 |
| 3.3 安子合剂对血清和胎盘ACA滴度的影响 |
| 3.4 安子合剂对血清和胎盘TNF-α浓度的影响 |
| 4. 结论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基于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筛选安子合剂干预ACA阳性流产小鼠胎盘组织差异蛋白 |
| 1. 研究目的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动物 |
| 2.2 饲料 |
| 2.3 用药 |
| 2.4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 2.5 分组、造模及受孕标志 |
| 2.6 给药方法 |
| 2.7 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分析 |
| 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9 胎盘中差异蛋白表达检测 |
|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样品SDS-PAGE检测结果 |
| 3.2 数据质控 |
| 3.3 蛋白定量分析 |
| 3.4 蛋白差异分析 |
| 3.5 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6 RSA相关差异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
| 4. 结论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安子合剂通过Tim-3调控ACA阳性流产小鼠母胎界面Th1/Th2平衡的作用机制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动物 |
| 2.2 饲料 |
| 2.3 用药 |
| 2.4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2.5 分组、造模及受孕标志 |
| 2.6 给药方法 |
| 2.7 血清中IL-6、IL-10、IL-2及IFN-γELISA检测 |
| 2.8 血清中Th1/Th2细胞平衡检测 |
| 2.9 胎盘中Tim-3表达检测 |
|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安子合剂对胎盘Tim-3表达的影响 |
| 3.2 安子合剂对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 |
| 3.3 安子合剂对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水平的影响 |
| 3.4 安子合剂对血清中Th2细胞因子IL-6和IL-10水平的影响 |
| 4. 结论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分组 |
| 3.2 治疗方案 |
| 3.3 观察指标 |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 3.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 4.2 治疗前后主要指标比较 |
| 4.3 安全性指标观察 |
| 5. 结论 |
| 6.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附录1.脾肾两虚、血热夹淤型ACA阳性RSA临床病例观察表 |
| 附录2. 脾肾两虚、血热夹瘀型ACA阳性RSA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表 |
| 附录3. 缩略词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因构成分析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内容与方法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与血栓前状态之间的关系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内容与方法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实验材料 |
| 1.3 实验方法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临床资料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病例选择 |
| 二、研究方法 |
| (一)临床病例分组 |
| (二)治疗方法 |
| (三)观察指标 |
| (四)疗效判定 |
| (五)统计方法 |
| 三、结果 |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 (二)疗效比较 |
| 讨论 |
| 一、现代医学对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 二、中医药对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三、补肾活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ACA阳性RSA的立题依据 |
| 四、方药分析 |
| (一)方剂组成及方义分析 |
| (二)现代药理研究 |
| 五、疗效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治疗概述 |
| 一、现代医学对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治疗 |
| (一)抗凝疗法 |
| (二)免疫抑制疗法 |
| (三)主动免疫疗法 |
| 二、中医药对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治疗 |
| 三、中西药联合 |
| 四、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复发性流产的理论研究 |
| 1.1 中医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 1.1.1 古代对滑胎的论述 |
| 1.1.2 病因病机的论述 |
| 1.1.3 对滑胎的论治 |
| 1.1.4 近代对复发性流产病机的论述 |
| 1.1.5 近代对复发性流产的论治 |
| 1.2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概况 |
| 1.2.1 肾虚血瘀与复发性流产 |
| 1.2.2 补肾活血法与复发性流产 |
| 1.2.3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 |
| 1.2.4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实验研究 |
| 1.2.5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系统分析 |
| 1.3 复发性流产现代研究进展 |
| 1.3.1 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定义 |
| 1.3.2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治疗概况 |
| 第二章 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系统分析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数据来源 |
| 2.2.2 检索策略 |
| 2.2.3 文献纳入标准 |
| 2.2.4 文献排除标准 |
| 2.3 文献评价方法 |
| 2.3.1 文献筛选 |
| 2.3.2 数据提取 |
| 2.3.3 偏倚风险评估 |
| 2.4 统计学处理 |
| 2.4.1 数据综合 |
| 2.4.2 异质性分析 |
| 2.4.3 敏感性分析 |
| 2.4.4 发表性偏倚识别 |
| 2.5 结果 |
| 2.5.1 纳入研究筛选结果 |
| 2.6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6.1 文献描述 |
| 2.6.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6.3 安全性评价 |
| 2.7 META分析结果(疗效结果总结见表3) |
| 2.7.1 妊娠超过12周有效率比较 |
| 2.7.2 安全性分析 |
| 2.7.3 敏感性分析 |
| 2.7.4 偏倚检测 |
| 2.7.5 妊娠早期流产率的比较 |
| 2.7.6 安全性分析 |
| 2.7.7 敏感性分析 |
| 2.7.8 偏倚检测 |
| 2.7.9 活产率的疗效比较 |
| 2.7.10 安全性分析 |
| 2.7.11 敏感性分析 |
| 2.7.12 偏倚检测 |
| 2.7.13 ACA抗体转阴率的比较 |
| 2.7.14 安全性分析 |
| 2.7.15 敏感性分析 |
| 2.7.16 D-II聚体水平的数值比较 |
| 2.7.17 敏感性分析 |
| 2.7.18 偏倚检测 |
| 2.7.19 中药与西药疗效亚组分析 |
| 第三章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的用药规律 |
| 3.1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的选方用药 |
| 3.2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常用中药类别及频次 |
| 3.3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33项研究首20种药物与分布 |
| 3.4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活产率疗效 |
| 3.5 孕前及孕期补肾活血药的应用 |
| 3.6 小结 |
| 3.7 讨论 |
| 3.7.1 资料总结 |
| 3.7.2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分析 |
| 3.7.3 研究和方法学质量分析 |
| 3.7.4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的用药特点分析 |
| 3.7.5 活血化瘀中药应用探讨 |
| 3.7.6 孕前和孕期补肾活血药的分析 |
| 3.7.7 中药活血药与西药抗凝剂的探讨 |
| 3.7.8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期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
|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标准选择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 2.4 统计学处理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疗效分析 |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妊娠结局的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 2.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
| 2.7 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
| 2.8 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中医证型分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 2.9 两组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研究背景 |
| 2 立题依据 |
| 2.1 肾虚与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
| 2.2 血瘀与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
| 2.3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 |
| 2.4 中医“有故无损,亦无损也”理论 |
| 2.5 中医“预培其损”理论 |
| 2.6 中医组方依据及分析 |
| 3 关于凝血指标的选择 |
| 3.1 常规凝血功能测定指标 |
| 3.2 纤溶系统指标 |
| 3.3 抗凝系统指标 |
| 3.4 现代研究 |
| 4 关于治疗方案时机的选择 |
| 5 研究结果分析 |
| 5.1 妊娠结局 |
| 5.2 中医证候评价 |
| 5.3 生活质量评价 |
| 5.4 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
| 5.5 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
| 5.6 安全性分析 |
| 6 结论 |
| 第四部分 结语 |
| 1 创新点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表 |
| 前言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4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