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彩萍[1](2019)在《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在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症状、舒适度、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间上海市两所三甲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住院患者共187例,采用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按照年龄因素分为3个年龄层,每个年龄层内随机分为3个干预组。最终纳入中药熏蒸组共60例、耳穴贴压组共64例、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组共63例。中药熏蒸组给予常规护理+中药熏蒸,耳穴贴压组给予常规护理+耳穴贴压,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组给予常规护理+中药熏蒸+耳穴贴压,共干预7天。评价三组患者干预后Duo氏瘙痒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舒适度、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满意度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变化。脱落病例采用意向性分析,主要结局指标选择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分析,Duo氏瘙痒评分(Modified Duo’s VAG Scale,Duo’s VAG),次要结局指标选择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分析,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和满意度评价及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Wilcoxon双侧检验),组间比较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和SNK法。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均衡性检验,三组患者在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年龄、身高、体重、BMI、既往病史、过敏史、皮肤瘙痒部位、发病季节、糖尿病病程、皮肤瘙痒病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aemoglobin A1C,Hb A1c)、手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 PG)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主要结局指标:干预后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在各年龄层三组患者在Duo’s VAG总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对不同年龄段糖尿病瘙痒患者瘙痒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不同干预组中三个年龄层患者的瘙痒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和年龄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组效果优于中药熏蒸组和耳穴贴压组,中药熏蒸组优于耳穴贴压组。在改善瘙痒对睡眠的干扰方面,71~80岁年龄段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效果更佳。3.次要结局指标(1)DLQI:比较各年龄层三组患者DLQI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熏蒸和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在提高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均优于耳穴贴压。(2)GCQ:分别在50~60岁、71~80岁两个年龄段三组患者干预后舒适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在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的舒适度方面效果均优于中药熏蒸和耳穴贴压。(3)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满意度:比较三组之间依从性、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三组患者依从率:中药熏蒸与耳穴贴压均高于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三组患者满意率: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高于中药熏蒸与耳穴贴压。(4)NSNS:各年龄层三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服务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项护理操作联合进行对整体护理服务满意度无影响。结论1.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可以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的瘙痒症状,在改善瘙痒程度、部位、频率及对睡眠的影响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舒适度;2.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干预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王琼[2](2018)在《浙江省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状况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了解浙江省二级甲等以上的中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现状,包括相应的糖尿病病症、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及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频次情况,并探讨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影响因素。为今后我省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临床护理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我省的发展。方法本课题为问卷调查研究。首先文献研究结合专家访谈制定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浙江省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其二是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经检验两部分的问卷克朗巴赫x系数分别为0.813(糖尿病护理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部分)和0.769(糖尿病护理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影响因素调查部分)。采用目的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27家二级甲等以上的中医院和35家二级甲等以上的综合性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的数据录入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资料统计分析,包括构成比、中位数、频数分析等。结果1.调查27家浙江省中医院,除1家二级甲等中医院其他中医院糖尿病临床护理皆开展了中医护理技术。已有15种糖尿病病症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2.我省中医院糖尿病临床护理已开展20项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开展项目较多的糖尿病病症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胃轻瘫”、“便秘”和“失眠”。3.我省中医院近一月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次较多的是耳穴贴压、中药贴敷、中药泡洗、中药涂药、艾灸、穴位按摩。4.中医院护士认为影响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因素前5位的是“科室是否具备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实践的器械及设备”、“科主任对中医护理技术的知识、态度”、“科室是否制定了相应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联院含护理部是否制定中医护理技术的激励和量化的考核政策”、“科室是否制订相应中医护理技术的适用范围及疗效判断标准”。5.我省35家综合性医院糖尿病临床护理中有7家医院开展了中医护理技术,主要应用于失眠症状、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及便秘症状的临床护理。6.我省综合性医院近一月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次较多的是中药贴敷、耳穴贴压。7.综合性医院护士认为糖尿病临床护理技术应用影响因素前5位的是“国家出台推广糖尿病相关中医护理技术的规划和文件”、“中医护理缺乏有效的的法律保护和规范”、“科室人力资源”、“科主任对中医护理技术的知识、态度”、“患者是否相信中医护理技术能够改善疾病的进展及相应症状”。结论1.浙江省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医院,已有15种糖尿病病症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中医院开展较多的糖尿病病症是糖尿病患者合并失眠状态、便秘等,糖尿病相对特异的病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开展的医院较少。每一病症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只一项,临床应用时需护士秉持辩证施护科学严谨的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方案。中医院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应用频次较多的是操作简便、适应症广泛、不良反应少的技术,如中药贴敷、耳穴贴压、艾灸、中药涂药、中药泡洗。2.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在综合性医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是影响其应用的重要因素,护士人力资源、医护合作、患者的态度也是影响其应用的主要因素。3.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在中医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医护理技术的器械和设备、医院管理者和护理部的政策支持、医护合作是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重要因素,明确中医护理技术适宜人群、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制定科学的疗效判断标准能够有效的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和推广。
孙玉娇,陈璇[3](2017)在《糖尿病中医辨证施护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由于人们生活及饮食形态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主要慢性病疾病之一。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11.6%,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减轻迫在眉睫的糖尿病负担是十分重要的[2]。中医护理在辨证施护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指导等,并运用中医护理操作如艾灸、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等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有效地控制了病人的血糖[3],减轻
陈琳婷,刘玉苹,王洁,王怡倩,柏亚妹[4](2015)在《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管理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糖尿病足不同时期的症状,采用不同的中医护理手段,包括中药内治、中药外治、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功能锻炼、起居护理等,在这些方面展开的研究显示,通过中医护理糖尿病足可明显改善局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医护理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糖尿病足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使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如推拿按摩、饮食护理、起居护理、功能锻炼等可经过培训指导自行护理,但针灸、换药等操作则有所限制。中医在护理糖尿病足方面有很大应用空间,可根据不同时期的症状选择性应用各种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护理,这将是未来护理糖尿病足的发展趋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盛永琴,张莹[6](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浦林,廖晓琴,曹铁炜,刘婷婷[7](2021)在《基于共词分析的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研究热点分析》文中认为以CNKI、VIP、SinoMed、万方数据库为资料来源, 检索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的相关文献, 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和聚类, 发现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的研究热点包括4类:耳穴贴压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中医饮食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穴位敷贴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中药灌肠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
李佩瑶[8](2020)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量化分级”原则,通过现况调查及文献研究,补充乳痈(急性乳腺炎)常见症状,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梳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与方法,构建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回顾性分析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北京市某三所三甲医院16例医务人员,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了解《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具体现状,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2.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阅读并结合前期医务人员访谈结果自行研制《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疾病状况调查问卷》,在研制过程中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三所三甲医院乳痈患者开展调查,探索乳痈患者症状、体征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了解临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状况。3.文献研究法: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明确检索主题,系统地检索与研究目的有关的现代文献,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描述性分析,整理成护理要点;筛选并提取与研究目的有关教材内容,形成护理要点。4.专家共识法:通过前期发放专家咨询问卷与后期开展专家会议相结合方式,对护理要点进行筛选及讨论,确定方案症状及其中医护理技术的护理条目,使其内容条目有据可循。研究结果:1.通过访谈16例医务人员,提炼出6个主题,即乳痈患者具有方案内未提及但较明显症状,如单纯性乳汁淤积等;症状有必要进行积分量化;中医护理技术的有效性、适宜性需进一步论证;操作方法手法排乳需进一步规范化;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广应用于门诊工作。2.通过对17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乳房疼痛、乳房肿胀、排乳不畅、口渴;体征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肿块、皮肤微红或焮红、体温升高、乳头破裂;中医护理技术有效程度采用百分比表示,前4位为手法排乳、中药外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3.通过文献研究纳入手法排乳文献127篇,乳房疼痛-中药外敷13篇,乳房肿胀-中药外敷2篇,排乳不畅-中药外敷22篇,发热-中药外敷14篇,乳房疼痛-耳穴贴压24篇,乳房肿胀-耳穴贴压3篇,排乳不畅-耳穴贴压5篇,发热-耳穴贴压18篇,口渴-耳穴贴压18篇;纳入教材11部,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分析,形成护理要点。4.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筛选为573个护理要点,根据选取专家支持人数超过一半者的护理要点原则形成专家讨论稿,经专家讨论后,确定最终的护理要点,形成中医护理方案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从医务人员的改进需求及患者疾病特点出发,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完善症状及对应的中医护理技术内容,增加方案内容的适宜性、规范化,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尚未进行方案的临床试点应用,后期需进一步探索临床实用性。
朱文莉[9](2020)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文献计量分析和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研究现状,釆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本领域的中(英)文文献的载文量、发文机构、期刊及基金来源、样本量、结局指标等进行归纳、分析、统计。同时对本研究领域的中(英)文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研究一:选择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Pub Med、Cochrane library central、EMBASE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和SPSS26.0软件,从基本信息、干预情况、结局指标等方面,对本领域自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目前本领域的研究特征和现状。研究二:选择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central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系统评价或(和)Meta分析文献,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AMSTAR 2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GRADE量表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研究一: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324篇,时间跨度为19982019年,年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增长,96.91%的文献以中文为载体发展。除中国外,瑞典、以色列也开展了本领域的研究。发表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医院和西医院的中医科;仅有19.44%的研究获得了基金资助;本领域文献多发表于中医类杂志和糖尿病专科期刊,其中《中医临床研究》发文量最大(11,3.40%)。324项研究共涉及20672例研究对象,且样本量在不同的研究中差距较大,最大样本量为257例,最小仅1例。最常被应用的护理措施为中药熏洗(68/259,26.25%)、湿敷(49/259,18.92%)、中药熏洗+穴位按摩(15/259,5.79%);近年来,中药蜡疗、中药离子导入等新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护理。59.88%的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仅有27项研究报道了中医证型;气虚血瘀证是最常见的证型;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最常用的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152,52.60%)和治愈率(26,9.00%)。研究二:本研究共纳入8篇系统评价,包括16个结局指标,仅有2项研究在临床总有效率、愈合率方面呈中级证据,其余均呈低或极低级证据,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中药足浴、穴位按摩、湿敷法等)干预糖尿病足,对比常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总有效率、愈合率和伤口愈合时间,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学质量AMSTAR2量表评价中,7篇纳入研究处于中高级质量。结论1.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总体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够。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且具有潜力的是中药熏洗、穴位按摩、中药湿敷。中药蜡疗、中药离子导入等新技术有待在更多的地区推广应用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未能充分依照其中医证型体现辨证施术。随机对照试验是本领域的主要研究类型,但其质量总体偏低。2.中医护理适宜技术防治糖尿病足是未来主导,但是纳入研究的证据等级偏低,且报告质量及方法学质量同样有待提高,建议临床研究者使用证据时应慎重,此外,应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
黄惠香,黄媛,张亚娟,刘漫[10](2019)在《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造成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部组织破坏,从而形成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情况重者可导致截肢。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约85%的截肢是由足溃疡引发,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1]。糖尿病足属中医学"脱疽"的范畴,其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而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主要病机,具有"本虚标实、毒浸迅速、腐肉难去、新肌难生"的特点[2-3]。对于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西医主要是健康教育、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降糖、降脂等基础治疗,足部溃疡者予以减压、清创、伤口敷料、控制感染,血管重建和截肢等局部处理,并配合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 1 相关概念定义 |
| 2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流行病学 |
| 3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机制 |
| 4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影响因素 |
| 5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特点 |
| 6 中药熏蒸护理技术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研究现状 |
| 7 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在糖尿病瘙痒症的研究现状 |
| 8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在糖尿病瘙痒症的研究现状 |
| 9 小结 |
| 第二部分 研究概述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意义 |
| 3 技术路线 |
| 第三部分 基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护理干预方案构建 |
| 1 基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护理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
| 2 基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护理干预方案的专家论证 |
| 第四部分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护理干预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入组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样本量计算 |
| 2.3 分组方法 |
| 2.4 护理干预方法 |
| 2.5 评价指标 |
| 2.6 数据管理与分析 |
| 2.7 质量控制 |
| 2.8 科研伦理 |
| 2.9 不良事件的观察和处理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关于脱落的说明 |
| 3.2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 3.3 三组患者干预前Duo氏瘙痒评分及各项目评分均衡性比较 |
| 3.4 三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指数均衡性比较 |
| 3.5 护理效果比较 |
| 4 讨论 |
| 4.1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 |
| 4.2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对不同年龄层患者瘙痒症状均有改善 |
| 4.3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部位、频率 |
| 4.4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睡眠 |
| 4.5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提高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生活质量 |
| 4.6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提高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舒适度 |
| 4.7 中医护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
| 4.8 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启示 |
| 第五部分 总结 |
| 1 研究结论 |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4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护理技术通知 |
| 附录2 耳穴部位示意图 |
| 附录3 护理常规内容 |
| 附录4 中药熏蒸技术操作流程 |
| 附录5 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 |
| 附录6 中药熏蒸与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
| 附录7 Duo氏瘙痒评分表(Dou’VAG) |
| 附录8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
| 附录9 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 |
| 附录10 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和满意度评价表 |
| 附录11 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 |
| 附录12 不良事件记录表 |
| 附录13 中药熏蒸+耳穴贴压护理记录单 |
| 附录14 伦理审查批件 |
| 附录15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16 综述(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7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发表论文、获得奖励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研究工具 |
| (三) 正式实施调查 |
| (四) 统计学方法 |
| (五) 质量控制 |
| 二、研究成果 |
| (一) 浙江省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 (二) 浙江省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 三、讨论 |
| (一) 浙江省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概况分析 |
| (二) 浙江省中医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糖尿病病症及项目现状分析 |
| 1. 中医院糖尿病患者心理相关病症的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
| 2. 中医院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
| 3. 中医院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
| 4. 中医院糖尿病患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
| 5. 中医院糖尿病患者其他病症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
| (三) 浙江省综合性医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糖尿病病症及项目现状分析 |
| (四) 浙江街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次现状分析 |
| (五) 浙江省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影响因素分析 |
| 1. 浙江省医院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临床应用前景态度 |
| 2. 综合性医院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 3. 中医院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 (六)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1 辨证施护的内涵 |
| 2 辨证分型概况 |
| 3 糖尿病辨证施护临床应用现状 |
| 3.1 饮食护理 |
| 3.2 中药茶饮 |
| 3.3 情志护理 |
| 3.4 运动指导 |
| 3.5 生活护理 |
| 3.6 中医技术 |
| 4 展望与思考 |
|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 5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章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第二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构建 |
| 第一节 文献检索范围的确定及量化标准的整合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第二节 乳痈中医护理要点的提取与整合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第三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形成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优化版方案最终内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相关概念定义 |
| 研究背景 |
| 1 糖尿病足的研究现状 |
| 1.1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护理策略 |
| 1.2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性 |
| 1.3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证据评价的重要性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内容 |
| 4 研究意义 |
| 5 研究方法 |
| 6 技术路线图 |
| 研究一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文献计量学研究 |
| 1 文献检索 |
| 1.1 检索数据库 |
| 1.2 中英文检索词 |
| 1.3 检索策略 |
| 1.4 检索时间 |
| 2 纳入标准 |
| 2.1 研究类型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目的 |
| 2.4 干预组 |
| 2.5 对照组 |
| 2.6 结局指标 |
| 2.7 发表语种 |
| 3 排除标准 |
| 4 文献筛选 |
| 5 资料提取 |
| 6 资料分析 |
| 7 结果 |
| 7.1 检索流程及结果 |
| 7.2 研究基本特征 |
| 7.2.1 语言组成 |
| 7.2.2 发表形式分布 |
| 7.2.3 发表年份分布 |
| 7.2.4 作者分布 |
| 7.2.5 发表机构分布 |
| 7.2.6 基金资助情况 |
| 7.2.7 地区分布 |
| 7.2.8 发表期刊分布 |
| 7.3 纳入研究设计类型 |
| 7.4 研究对象特征 |
| 7.5 干预措施描述 |
| 7.6 结局指标情况 |
| 8 讨论 |
| 8.1 糖尿病足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研究现状 |
| 8.1.1 文献数量增加较快,但质量有待提高 |
| 8.1.2 缺乏基金支持及机构合作意识 |
| 8.1.3 本领域研究的核心群体尚未形成 |
| 8.2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
| 9 结论 |
| 研究二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再评价 |
| 1 研究方法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检索策略 |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 1.5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 1.6 GRADE证据等级评价 |
| 1.7 质量评价者质量控制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流程和结果 |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4 GRADE证据等级评价 |
| 3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再评价结果 |
| 3.1 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率 |
| 3.2 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时间 |
| 3.3 糖尿病足创面总有效率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足中医护理的研究进展 |
| 1 研究现状 |
| 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护理策略 |
| 1.2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现状 |
| 1.3 中医护理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中医护理干预现状 |
| 2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证据动态分析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1 糖尿病足未破溃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 |
| 1.1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 |
| 1.2 情志护理 |
| 1.3 中医饮食护理 |
| 1.4 中药熏洗疗法 |
| 1.5 穴位贴敷、艾灸 |
| 1.6 穴位推拿按摩 |
| 2 糖尿病足破溃患者中医护理干预 |
| 2.1 中药湿敷 |
| 2.2穴位按摩 |
| 2.3 穴位艾灸 |
| 3 糖尿病足中医分级辨证护理 |
| 4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