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昱[1](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郁肺证中医全病程治疗方案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其主要特征是持续的呼吸道症状,其气流受限为不完全可逆性,且极易由于感染等诱发急性加重,反复刺激气道及肺部组织,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肺部损伤。患者急性加重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严重时甚至需要辅助通气治疗,当病情稳定转入稳定期后仍需要长期用药,且需要时刻注意防止再次急性加重,加之病程冗长,伴随许多并发症,给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以及家庭经济、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便。现代医学对于慢阻肺的治疗多是以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为主,急性期以抗生素对症抗感染治疗,适时应用祛痰化痰药物,稳定期以氧疗及肺康复为主要康复手段。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患者病情迅速变化的时期,且致病菌复杂,临床大多使用经验应用抗生素或直接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近年来全病程使用中药治疗更是使得中医药在治疗慢阻肺上的优势彻底发挥,与西药联合运用临床疗效更佳,是近年来临床治疗的侧重点,也是未来对于慢阻肺更加值得深入研究的治疗方案。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医汤剂全病程治疗慢阻肺的方案的临床效果,观察急性期与稳定期全病程使用中药汤剂与西医常规结合治疗方案与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进而多角度多方面的明确全病程使用中医治疗方案在慢阻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病程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二科住院的AECOPD痰热郁肺证患者,依据纳排标准对病例进行筛选,对患者急性期症状及炎性指标信息进行记录,并逐一进行稳定期门诊病历查阅,记录患者稳定期的信息并进行CCQ、CAT、m MRC问卷评分,查阅并记录每4周是否有停用中药及再次急性加重的情况,按照纳排标准进行纳排,直到12周。将病例急性期采集的炎性指标数据、症状评分和稳定期问卷评分全部录入Excel表格,形成数据库。按照患者是否使用中药汤剂治疗,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即服用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即为常规西医治疗组。通过比较两组指标的差异,评价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全病程配合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的疗效及全病程治疗方案应用的可行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210例,观察组125例、对照组85例。两组分别在年龄、性别及吸烟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急性加重期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在咳嗽、咳痰的主要症状以及胸闷憋气、大便干结、发热的次要症状上改善的更加显着,同时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患者更明显,但是在喘息及口干口渴的次要症状的改善程度上较前者不那么明显(P<0.05)。3.急性加重期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的总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急性加重期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程度相较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患者更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急性加重期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缩短约1天,同时较总体平均住院时长缩短约0.5天,而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长较总体平均住院时间增加0.5天左右(P<0.05)。6.稳定期继续规律服用中药汤剂治疗12周后患者的CCQ问卷得分以及m MRC评级均比单独使用西医治疗的患者有明显的好转(P<0.05)。结论:1.清热化痰法的中药汤剂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可显着提高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及临床总疗效率,且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的主要症状以及胸闷憋气、发热、口干口渴、大便干结的次要症状。2.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服用清热化痰的中药汤剂后有明显的减低,患者急性加重期的炎症反应可明显的被控制,并可稍微缩短患者住院天数,节约医疗资源,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3.补益肺脾肾的中药汤剂在慢阻肺稳定期可有效降低患者的CCQ问卷得分,并能改善患者m MRC评级,对于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症状以及睡眠情况、乏力情况、抑郁焦虑的情况均有明显改善。4.全病程从脾论治使用中药汤剂治疗慢阻肺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慢阻肺的预后情况。
张艺馨[2](2021)在《抽动障碍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药治疗对其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儿童抽动障碍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中医药治疗对复发的影响,为临床减少复发提供初步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抽动症专病门诊病例共388例,其中经治疗后控制未复发的病例213例,复发病例175例,出现复发者全部纳入研究,未复发者随机选取175例纳入研究。观察患儿的性别、年龄、胎产情况、出生时健康情况、家族史、情绪、所处环境变化、心理因素、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病程长短、抽动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情况等各种因素对抽动障碍复发的影响;同时探究中医辨证治疗、服药疗程及停药快慢对复发的影响。结果:(1)抽动障碍经治后复发175例,未复发213例,复发率约为45.10%。(2)抽动障碍复发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患儿出生时健康状况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发病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胎产情况:异常胎位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如高龄产妇、脐绕颈等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既往病史及过敏史:患儿既往有结膜炎、手术/外伤史、发病前出现呼吸道感染、食物药物过敏情况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如多动、癫痫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家族史:患儿近亲属有抽动障碍、癫痫、精神障碍病史对抽动障碍的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血铅及脑电图:患儿血铅、脑电图异常对抽动障碍的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患儿生活中出现情绪刺激、压力/劳累、看电子设备过多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如教养不当、父母吵架、搬家等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服用西药种类:患儿服用硫必利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服用其他西药如阿立哌唑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抽动障碍情况:抽动严重程度与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病程长短及抽动不同分类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复发不良刺激:复发组分析此次复发前出现的不良刺激比例,其中呼吸道感染30例(30%),所占比例最高,其他刺激因素分别为情绪波动12例(20%)>压力、劳累8例(13.3%)>看电子设备过多7例(11.7%)>其他疾病2例(3.3%)>手术后1例(1.7%)。(3)中医药治疗对抽动障碍复发的影响:(1)两种不同服药种类:单纯服用中药汤剂与服用中药汤剂加西药的不同情况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中医证型:首次发病时不同中医证候分型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外风引动证与复发有明显相关性;再次探究患儿复发后,不同中医证候分型对复发的影响,结果与首次发病时相同。(3)服用中药汤剂时长:服药3月内、3月至半年、半年至1年、1年至2年以及2年以上几种不同服药时长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服药时间不足3月者更容易出现复发。(4)中药汤剂减药时长:直接停药、减药时间不足1月、1至2月、2至3月以及3月以上几种不同减药时长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在减药时间不足2月的情况下更容易复发。(5)停服中药汤剂后复发时间:复发组分析此次复发前停服中药不同时间人数,其中停药后3个月至6个月出现复发94例(53.7%),所占比例最高,3年以上出现复发1例(0.6%),所占比例最低。结论:在本次研究中:(1)抽动障碍复发率约为45.10%;(2)患儿母亲孕期异常胎位,患儿出生时健康状况欠佳、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手术/外伤、食物药物过敏、情绪刺激、压力/劳累、看电子设备过多,是否服用硫必利以及疾病严重程度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关;(3)单纯服用中药汤剂与服用中药汤剂加西药与复发有相关性,服用中药的基础上是否加服西药对抽动障碍的复发与否有关;(4)中医证型与抽动障碍复发有相关性,其中外风引动证与复发有明显相关性;(5)服用中药汤剂的时长与复发有相关性,服药时间不足3月及1年至2年与复发有明显相关性,在服药不足3月的情况下更容易复发;(6)中药汤剂减药时长与复发有相关性,减药时间在2月以内及2至3月与复发有明显相关性,在减药时间不足2月的情况下更容易复发。
林姗姗[3](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研究》文中指出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cn/)进行注册(注册号:IPGRP-2020CN083)。目的构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问题,检索并评价临床研究证据,形成相应推荐意见,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初稿。方法1临床问题的构建基于PICO原则整理现有专家共识、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制定临床问题清单,通过专家调查形式确定研究对象及干预措施,筛选结局指标并对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构建临床问题。2循证证据的综合评价2.1文献检索与信息提取根据临床问题清单制定检索策略,电子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CHF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信息。2.2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组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2.3证据合成与分析对疗效性指标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并采用Stata 15.0软件对发表偏倚进行Egger检验;对安全性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2.4证据质量分级基于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证据体进行质量评价及分级,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四个等级。3推荐意见的形成通过组织专家共识会,采用名义群体法对证据体的推荐强度进行评价,推荐强度包括强推荐(I)、弱推荐(II)、暂不推荐(O)、弱不推荐(-II)、强不推荐(-I)五个选项,任何一项票数>50%或同一推荐方向下的两项总票数>70%则认为达成共识,最终成为指南推荐意见。4指南初稿的撰写按照指南编写体例的要求,完成指南初稿的撰写。结果1临床问题构建本指南将研究对象(Population,P)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 EF)患者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患者,涉及气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3类基本证型。经过专家调查,共纳入中成药(包括口服中成药和中药静脉制剂)、中药汤剂、中医康复运动、经络腧穴疗法4大类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对照措施(Comparison,C)均为西医常规治疗,及13种结局指标(Outcome,O)。基于PICO原则的临床问题概况如下:P:HFr EF和HFpEF患者;I:中医疗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中医疗法包括中成药(口服中成药和中药静脉制剂)、中药汤剂、中医康复运动、经络腧穴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敷贴);C:西医常规治疗;O: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中医证候>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H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HF再住院率>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A)或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e’)。2临床证据概况及质量分级纳入274篇文献,其中涉及治疗HFr EF的中成药11种(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心宝丸、参附强心丸、补益强心片、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参麦注射液)、中药汤剂9种(补阳还五汤、炙甘草汤、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炙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中医康复运动2种(太极拳、八段锦);治疗HFp EF的中成药5种(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中药汤剂5种(养阴舒心方、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味、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中医康复运动2种(太极拳、八段锦);治疗CHF的经络腧穴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敷贴)14种。共形成48条证据体,其中中质量等级(B)5条,低质量等级(C)33条,极低质量等级(D)10条。3推荐意见形成形成推荐意见33条,其中强推(I)6条,弱推荐(II)27条。4指南初稿撰写CHF的辨病和辨证分型标准引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4.1中医药治疗HFr EF推荐意见1)气虚血瘀证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II C);口服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I B);中药静脉制剂:黄芪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II C)或太极拳(II D)。2)阳气亏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真武汤(II D)或苓桂术甘汤(II C)或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II C)或五苓散(II C)或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II D);口服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I B),心宝丸(II B)或参附强心丸(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I C)或心脉隆注射液(I B);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锦(II C)或太极拳(II D);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三伏贴(II C)。3)气阴两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II C);口服中成药:补益强心片(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麦注射液(II B)或生脉注射液(II C)或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II C);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II C)或太极拳(II D)。4.2中医药治疗HFp EF的指南推荐意见1)气虚血瘀证口服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I B);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2)阳气亏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真武汤(II C)或苓桂术甘汤(II D)或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II C)、五苓散加味(II C);口服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II D)或心脉隆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其它中医特色疗法:三伏贴(II C)。3)气阴两虚血瘀证中药汤剂:养阴舒心方(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麦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结论1.治疗CHF的中医药疗法广泛,其中以药物疗法为主包括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以非药物疗法为辅包括太极拳、八段锦、针刺、灸法、穴位敷贴。其中,以中成药治疗HFr EF的循证证据最为丰富。2.临床专家在评价中医药疗效时,较为关注的结局指标为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运动耐量、心功能,而对于其他替代结局指标及远期预后相关结局指标的关注相对较少。中医疗法联合西医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安全性较好,但各药优势定位不一。3.本研究通过在全面收集并整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共识会,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最终形成强推荐意见6条,弱推荐意见27条,虽然证据质量总体偏低,但专家认可度和患者接受度高。该指南的制定进一步规范了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合理应用。4.随着更多中医药治疗CHF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出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刘卿[4](2021)在《杏苏散加减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风寒恋肺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口服杏苏散加减中药汤剂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风寒恋肺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今后临床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属该证型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思路和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试验的方法,按照西医所规定的小儿感染后咳嗽的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医咳嗽-风寒恋肺证的证候诊断标准,选取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患儿,共64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口服杏苏散加减中药汤剂,对照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与口服氨溴特罗口服溶液,两组均以1周为一个疗程,试验过程中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3天、7天后患儿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中医证候及肺部体征的积分情况,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根据试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结果:(1)主要观察指标疗效:(1)疾病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用药1疗程后,疾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愈显率为50%;经卡方检验,结果示P>0.05,说明两种治疗手段改善疾病总体疗效相当。(2)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疗程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和愈显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愈显率为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愈显率为30%。经卡方检验,结果示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略胜一筹。(2)次要观察指标疗效:(1)中医证候积分(主症+次症+总积分)疗效:用药3天后,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减少,且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对照组具有优势(P<0.05);用药7天后,结果显示: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降低,并且在改善次症和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组优势明显(P<0.01),说明口服杏苏散加减中药汤剂的效果更为显着。(2)主症积分疗效:治疗3天后,两组患儿的日间咳嗽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的疗效更为突出,而两组患儿夜间咳嗽改善并不明显;两组患儿日间咳嗽、夜间咳嗽组间比较,显示其疗效相当(P>0.05);治疗7天后结果显示,两组主症改善情况均较为明显(P<0.01),且治疗组疗效突出。(3)次症积分疗效分析:治疗3天后,组间次症积分比较:两组改善咳痰、鼻塞、畏寒、纳少症状疗效相当(P>0.05);改善咽痒症状方面,对照组疗效显着。而治疗组改善腹胀、便软症状更有优势。组内比较:治疗组患儿咳痰、咽痒、鼻塞症状积分降低不明显,但畏寒、腹胀、纳少以及便软症状积分减少较为显着(P<0.05);而对照组治疗咳痰、咽痒、鼻塞症状效果显着,而不善于改善腹胀、畏寒、纳少、便软等症状。治疗7天后各次症积分比较:两组对于咳痰、鼻塞、纳少症状的治疗,均有明显作用,并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效果持平。在改善其他四项症状方面,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除对照组治疗畏寒、腹胀和便软症状,效果不明显(P>0.05)外,其他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疗效显着。(4)肺部体征疗效:在用药治疗3天、7天后,结果显示两组均可改善肺部体征,并且在治疗3天后,两组疗效相当(P>0.05);在治疗7天后显示,对照组疗效优于治疗组(P<0.05)。(3)安全性指标(1)治疗前后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均在正常范围,前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指标比较,结果显示,P>0.05,提示本试验研究对患儿血象无明显影响。本次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及其他意外情况。结论:治疗组口服杏苏散加减中药汤剂与对照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加用口服氨溴特罗口服溶液,两组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风寒恋肺证均有效;其中治疗组可有效改善患儿咳痰、咽痒、鼻塞症状,并且在治疗畏寒、腹胀、便软方面效果显着;对照组也可明显改善咳嗽、咳痰症状,但治疗畏寒、腹胀方面,疗效不明显。综上所述,杏苏散加减中药汤剂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风寒恋肺证的临床疗效明显。
张晶晶[5](2021)在《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甘肃省某三级甲等中医院风湿骨病科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火龙疗法。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入院时及两周后各项生化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疼痛VAS评分、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患者报告结局量表、HAQ健康评估问卷、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疼痛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HAQ健康评估问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因子、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僵、关节发冷症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Q健康评估问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症因子水平。2.火龙疗法可以改善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发冷等症状,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3.火龙疗法可以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及HAQ健康评估问卷得分,从而提高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陶帅[6](2021)在《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文中提出目的:针对绝经后女性这一膝骨关节炎高发人群,寻找其与天癸理论的内在联系;基于天癸理论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丰富天癸理论的临床应用及科学内涵。方法:(1)通过Cochrance系统评价对中药汤剂内服对比西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研究,分别从不良反应、总有效率、WOMAC评分等方面进行论证。同时将筛选结果文献中的中药汤剂进行用药规律挖掘,并对补肾活血方进行组方解析。(2)纳入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患者67例,治疗组33例给予补肾活血方,对照组34例给予西乐葆,经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WOMAC评分、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和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定。(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E2、MMP-13、CTX-Ⅱ、IL-1β、TNF-α各指标的变化,并通过WORM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MRI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髓水肿、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及关节腔积液的影像学变化,并分析其关联性。(4)采用卵巢切除术+右膝关节腔注射MIA建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分为Control组、Model组、BSHXR-L组、BSHXR-M组、BSHXR-H组。分别运用大鼠最大跑步速度、肉眼观察评分、番红O-固绿染色、ELISA法、免疫组化等方法明确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关节软骨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运用Western-Blot检测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基因的相对表达,并对miR-107与Akt、mTOR进行相关性分析。(5)建立体外软骨损伤模型,分为Control组、IL-1β组、BSHXR组、BSHXR+miR-107 inhibitor 组和 BSHXR+miR-107 inhibitor NC 组。ELISA 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上清液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自噬小体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蛋白的表达,同时利用Targetscan 7.2软件预测miR-107的可能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验证。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揭示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率低,在WOMAC评分、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改善明显,而在步行能力、KSS评分、VAS评分和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中药组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最为常见,以归肝肾经、药性温平、药味甘苦辛为主,共发现54组常用药物组合,33条关联规则和16味核心药物,而补肾活血方主要组成药物均囊括其中,且各药物使用频次均≥10次。(2)治疗组补肾活血方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和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尤其对肝肾亏虚型患者的关节酸软乏力、关节冷痛喜暖恶寒、头晕耳鸣症状方面优势明显。同时补肾活血方可降低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对女性绝经后出现的诸多不适有明显改善,其中医疗效评定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补肾活血方可提高血清中E2表达,抑制MMP-13、CTX-Ⅱ、IL-1β及TNF-α的表达。MRI观察发现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以关节软骨损伤最为常见,其首先病变区域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为主,同时内侧半月板变性损伤发生率较外侧半月板高且病变程度重。软骨损伤评分与E2呈强负相关,与MMP-13、CTX-Ⅱ、IL-1β呈良好正相关,与TNF-α呈弱正相关;与K-L分级、半月板变性损伤呈良好正相关,与软骨下骨髓水肿呈弱正相关。补肾活血方可明显降低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评分,而对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变性损伤评分几乎无影响。(4)造模后BSHXR(L、M、H)各组均可提高大鼠最大跑步速度,减轻软骨损伤程度,抑制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示其COL-Ⅱ、Aggrecan表达逐渐升高,MMP-13表达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L、M、H)各组凋亡蛋白Bcl-2逐渐升高,而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 逐渐降低;自噬通路蛋白 p-Akt/Akt、p-mTOR/mTOR 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逐渐升高,而p62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结果示BSHXR(L、M、H)各组均可促进Beclin-1、LC3Ⅱ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呈剂量效应;同时miR-107与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极强负相关。(5)诱导OA后软骨细胞上清液中COL-Ⅱ、Aggrecan降低,MMP-13、TNF-α、IL-6升高。透射电镜观察示BSHXR组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数量较IL-1β组明显提升,且形态大自噬能力强;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时,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受到抑制;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 NC时,抑制现象则不明显。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组自噬通路蛋白p-Akt/Akt、p-mTOR/mTOR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升高,而p62降低。qPCR结果示BSHXR组可促进软骨细胞中miR-107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Targetscan7.2预测miR-107的靶基因可能是TRAF3。Western-Blot和qPCR结果示BSHXR组可抑制TRAF3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miR-107靶向作用软骨细胞的TRAF3基因。结论:(1)文献研究证明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临床治疗主要以补益肝肾为本,配合活血化瘀、祛风湿等治标药物以标本同治,证实了补肾活血方组方的科学性、有效性。(2)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肝肾亏虚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有临床优势,尤其对绝经后女性伴有全身不适症状者疗效更佳。(3)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MRI影像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损伤最为常见;补肾活血方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发挥一定程度的类雌激素样作用,且炎性指标的降低程度并不能预测MRI影像的改善情况。(4)补肾活血方通过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表达,进而增强软骨细胞自噬反应起到保护软骨的作用。
朴晶竹[7](2020)在《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文中指出目的:以现代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以临床医疗核心主体-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开展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情况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药护患不同的服务需求、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提出改进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建议,以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与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对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专家咨询法:咨询临床药学及中药临床药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合理用药方面的专家及医院领导,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制定研究方案及调研体系框架,并修改完善调研问卷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问卷设计、专家论证、预调研等工作,以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一般情况、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评价、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及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等内容展开调研。医药护问卷以网络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患者问卷以现场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回收医药护问卷2469份,其中有效问卷2469份,问卷有效率100%;回收患者问卷1272份,其中有效问卷1125份,问卷有效率88.44%;回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问卷505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100%;三套问卷共回收4246份,其中有效问卷4099份。调研发现:(1)中药临床药师专业技能有限,人员配置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学历普遍较高,但毕业专业以中药学为主,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而直接从业,缺乏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与思维及临床实践技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有限。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②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缺乏中医药特色。由于中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公众对中药临床药师认知度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药学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中药特色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也有待加强,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3)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认可度高,药学服务需求各有不同。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需求度高,期望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医疗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医药护患不同主体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科室呈现差异性。(4)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方法与模式尚待规范。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刚刚起步,目前培训效果有所显现,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个别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有待加强,带教组设置有待规范,培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待丰富,临床实践安排不足,没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等。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医、药、护、患展开问卷调研,调研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息量大,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确保了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调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基于调研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提升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谷超,田彩云,贾克文,高博闻[8](2020)在《中药汤剂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中药汤剂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剂型得以被广泛应用。中药汤剂的疗效与它的加工过程密切相关。只有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科学的煎煮方法,才能充分获得中药的有效成分,在源头上阻止药效的流失,使得中药汤剂在临床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疗效。
车雯锦[9](2020)在《济南、泰安及潍坊三地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统计分析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以期进一步完善并推广符合地域特点的临床路径,规范临床治疗。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泰安市中医二院及潍坊市中医院住院并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共计852例(其中济南653例,泰安118例,潍坊81例),以山东中医病案质控中心电子“肺炎喘嗽”中医临床路径的推广时间(2019年6月)为界,将2019年1~6月的住院患儿作为旧路径组,2019年7~12月的住院患儿作为新路径组。通过统计病例资源的基本信息、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中草药及中医特色疗法的费用占比、疗效评定等方面的差异,评价和分析肺炎喘嗽路径管理实施的优势和不足。研究结果:济南、泰安及潍坊三地病例中,性别之间并无差异(p>0.05);年龄上,三地有效病例均以学龄前儿童为主;三地新路径的推行在减少住院天数、节省住院费用、注重中草药及中医特色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均优于旧路径组(P<0.05)。结论:新版肺炎喘嗽临床路径的应用能有效减少CAP患儿的住院天数,节省住院费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吴昊[10](2020)在《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干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检索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其相关指标,为口服中药汤剂干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提供循证依据。2.通过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及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分析,探讨现阶段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不足。材料与方法:1.用计算机检索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CQ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Pub Med、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日起至2019年12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的随机对照试验。2.用改良版的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用Rev 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再依据漏斗图进行文献发表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共纳入25项试验,包含2043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所有试验均在中国进行,所有病例初始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Jadad评分显示,有7项研究属于高质量研究,18项研究属于低质量研究。2.数据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1)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在临床总有效率[n=2043,RR=1.19,95%CI(1.15,1.24),P<0.00001]、减少中医证候总积分[n=575,MD=-2.30,95%CI(-2.45,-2.15),P<0.00001]、缓解咳嗽[n=420,MD=-0.83,95%CI(-0.93,-0.74),P<0.00001]、改善咳痰[n=187,MD=-0.39,95%CI(-0.72,-0.06),P=0.02]、减轻发热[n=192,MD=-0.22,95%CI(-0.90,-0.02),P=0.04]、缓解胸闷痛[n=183,MD=-0.55,95%CI(-0.60,-0.50),P<0.00001]症状、缩短咳嗽时间[n=243,MD=-1.11,95%CI(-1.57,-0.66),P<0.00001]、减少咳痰时间[n=163,MD=-1.03,95%CI(-1.48,-0.58),P<0.00001]、缩短发热时间[n=243,MD=-1.09,95%CI(-1.46,-0.71),P<0.00001]、降低降钙素原指标[n=237,MD=-0.27,95%CI(-0.38,-0.16),P<0.00001]、改善血清炎症因子TIMP1指标[n=301,MD=17.51,95%CI(15.04,19.98),P<0.00001]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结果稳定性强;(2)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在缓解咯血症状[n=120,MD=-0.14,95%CI(-0.27,-0.01),P=0.03]、缩短咯血时间[n=150,MD=-1.46,95%CI(-2.06,-0.86),P<0.00001]、促进血液白细胞计数(WBC)恢复[n=624,MD=-1.13,95%CI(-1.44,-0.83),P<0.00001]、改善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n=362,MD=-3.45,95%CI(-5.14,-1.76),P<0.0001]、降低血清炎性因子MMP-9指标[n=301,,MD=10.97,95%CI(-12.40,-9.55),P<0.00001]、改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指标[n=338,MD=-11.96,95%CI(-15.40,-8.52),P<0.00001]方面,疗效可能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但结果稳定性较差;(3)在改善C-反应蛋白(CRP)指标方面,8项不同疗程的研究结果均提示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较西医常规治疗好,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血氧饱和度、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指标方面,分别有3项研究结果表明,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较西医常规疗法好,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文献异质性强,未进行Meta分析;(4)不良反应:有11项试验描述了不良反应,报道称其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5)发表偏倚:对纳入试验的主要结局指标做漏斗图,显示图像大致对称,有不对称因素存在,纳入的文献中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结论:1.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在临床总有效率、缓解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胸闷痛、咯血)、促进症状消失(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咯血)以及部分血常规指标(包括WBC、NEU%)、血液炎性指标(包括PCT、TIMP1、MMP-9)、血气分析指标(PCO2)方面,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以“痰热”类证型为主;用中医“清热化痰法”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疗效确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3.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良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资料 |
| 3 研究方法 |
| 4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 2 祖国医学治疗进展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 2 临床资料 |
| 3 研究方案 |
| 4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儿童抽动障碍及其复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技术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临床问题的构建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第二部分 循证证据的综合评价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第三部分 证据推荐强度的形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第四部分 指南初稿的撰写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 |
| 附录2 GRADE系统证据质量降级因素 |
| 附录3 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 附录4 偏倚风险评估表 |
| 综述 口服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病例选择 |
| 1.3 研究方法 |
| 1.4 诊断标准 |
| 1.5 临床研究方案 |
| 1.6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 1.7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
| 1.8 统计学方法 |
| 1.9 技术路线图 |
| 2 试验数据及分析 |
| 2.1 病例入选与脱落情况 |
| 2.2 基线资料分析 |
| 2.3 临床疗效分析 |
| 讨论 |
| 1 中医对小儿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 1.1 病名探源 |
| 1.2 病因病机 |
| 1.3 辨证论治 |
| 1.4 风寒恋肺证的立题依据 |
| 2 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2.1 方义分析 |
| 2.2 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3 试验结果及疗效性分析 |
| 3.1 主要观察指标疗效分析 |
| 3.2 次要观察指标疗效分析 |
| 3.3 肺部体征疗效分析 |
| 4 安全性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小儿感染后咳嗽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西医学对PIC研究概况 |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2 西医治疗手段 |
| 3 中医学对PIC的研究进展 |
| 3.1 中医对小儿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 3.2 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
| 3.3 中成药治疗 |
| 3.4 名家经验 |
| 3.5 中医外治法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辩证分型 |
| 1.5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6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现状 |
| 1.7 火龙疗法的概述 |
| 1.8 火龙疗法的研究现状 |
| 2 相关理论依据 |
| 2.1 立题依据 |
| 2.2 选穴依据 |
| 2.3 药物选择依据 |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4 技术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发生剔除或撤除、发生脱落标准 |
| 1.6 样本量的计算 |
| 1.7 随机分组 |
| 1.8 伦理原则 |
| 2 干预方法 |
| 2.1 干预措施 |
| 2.2 干预疗程 |
| 2.3 研究工具 |
| 2.4 不良事件 |
| 2.5 评价指标 |
| 2.6 统计分析 |
| 2.7 质量控制 |
| 第二部分 结果 |
| 1 基线资料比较 |
| 1.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 1.2 结局指标基线比较 |
| 2 干预后结局指标的比较 |
| 2.1 干预后各项生化指标的比较 |
| 2.2 干预后疼痛VAS评分的比较 |
| 2.3 干预后中医症候积分及各条目的比较 |
| 2.4 干预后患者报告结局评分及各条目得分的比较 |
| 2.5 干预后HAQ健康评估问卷得分的比较 |
| 2.6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基线资料的分析 |
| 2 结局指标的分析 |
| 2.1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
| 2.2 火龙疗法可有效改善寒湿痹症证RA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发冷等症状 |
| 2.3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 |
| 2.4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 |
| 2.5 火龙疗法可以提高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生活质量 |
| 2.6 火龙疗法的实施安全可靠,患者依从性良好 |
| 第四部分 结语 |
| 1 研究结论 |
| 2 局限性与展望 |
| 2.1 局限性 |
| 2.2 展望 |
| 3 创新性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 Meta 分析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第一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探索 |
| 1 炎症反应 |
| 2 关节软骨退变 |
| 2.1 自噬简介 |
| 2.2 自噬参与软骨退变 |
| 2.3 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关系 |
| 2.4 软骨细胞自噬的调控 |
| 2.5 中药汤剂对miRNAs表达的影响 |
| 3 小结 |
| 第二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 1 西药口服 |
|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 |
| 1.2 对症慢作用药物 |
| 1.3 雌激素类 |
| 2 关节腔药物注射 |
| 2.1 透明质酸 |
| 2.2 糖皮质激素 |
| 2.3 富血小板血浆 |
| 3 手术治疗 |
| 3.1 膝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 |
| 3.2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
| 3.3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
| 3.4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
| 4 当前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治疗面临的困境 |
| 第三节 基于“天癸理论”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 1 天癸的基本内涵 |
| 1.1 渊源 |
| 1.2 天癸的物质性 |
| 1.3 天癸的功能性 |
| 2 天癸与五脏 |
| 2.1 天癸的产生依赖五脏 |
| 2.2 天癸受五脏功能调控 |
| 2.3 天癸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规律 |
| 3 天癸的现代研究 |
| 3.1 天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 |
| 3.2 天癸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 |
| 3.3 天癸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相关 |
| 3.4 天癸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关系 |
| 4 天癸与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
| 4.1 肝肾亏虚天癸竭是绝经后膝OA的发病之本 |
| 4.2 补益肝肾调天癸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检索数据库及时限 |
| 1.2 检索策略 |
| 1.3 纳入与排除 |
| 1.4 结局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2.1 文献入选结果 |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 2.3 偏倚风险评估 |
| 3 Meta分析结果 |
| 3.1 总有效率 |
| 3.2 不良反应 |
| 3.3 步行能力 |
| 3.4 VAS评分 |
| 3.5 WOMAC评分 |
| 3.6 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 |
| 3.7 KSS评分 |
| 3.8 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 |
| 4 讨论 |
| 4.1 中药汤剂内服在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地位 |
| 4.2 结果分析及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 4.3 本系统评价的意义 |
| 第二节 膝骨关节炎用药规律挖掘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
| 1 研究方法 |
| 2 数据挖掘结果 |
| 2.1 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
| 2.2 中药类别频次分析 |
| 2.3 归经 |
| 2.4 四气五味 |
| 2.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 3 讨论 |
| 3.1 药物分析 |
| 3.2 方剂分析 |
| 3.3 膝骨关节炎核心药物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
| 3.4 小结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 1 病例选择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中止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脱落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样本量计算及治疗分组 |
| 2.2 治疗措施 |
| 2.3 患者依从性管理与评价 |
| 3 观察指标 |
| 3.1 视觉模拟评分 |
| 3.2 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 |
| 3.3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 |
| 3.4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 |
| 4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 |
| 5 不良事件 |
| 6 统计分析 |
| 7 项目支持与伦理 |
| 8 结果 |
| 8.1 病例纳入情况及不良事件 |
| 8.2 依从性指标 |
| 8.3 一般资料 |
| 8.4 发病季节分布及各季节发病患者初诊WOMAC评分情况 |
| 8.5 VAS评分结果 |
| 8.6 WOMAC评分结果 |
| 8.7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结果 |
| 8.8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结果 |
| 8.9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
| 9 讨论 |
| 9.1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药物治疗现状及难点 |
| 9.2 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及作用机制 |
| 9.3 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 9.4 小结 |
|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血清学炎性指标及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
| 1 病例选择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 1.3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治疗分组 |
| 2.2 治疗措施 |
| 3 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 |
| 4 膝关节核磁共振(MRI)半定量评分 |
| 4.1 设备及扫描序列 |
| 4.2 WORMS评分方法 |
| 5 统计分析 |
| 6 结果 |
| 6.1 两组治疗前后E2、MMP-13、CTX-Ⅱ、IL-1β、TNF-α血清学指标变化 |
| 6.2 两组患者膝关节MRI半定量评分结果分析 |
| 6.3 两组治疗前后MRI影像评分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 7 讨论 |
| 7.1 补肾活血方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延缓软骨退变 |
| 7.2 补肾活血方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保护关节软骨 |
| 7.3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关节炎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
| 7.4 补肾活血方干预下的MRI影像学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关联性探讨 |
| 7.5 小结 |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对去卵巢大鼠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造模及分组 |
| 2.2 疼痛行为学评估 |
| 2.3 处死大鼠及取材 |
| 2.4 肉眼观察膝关节软骨外观 |
| 2.5 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理形态改变 |
| 2.6 ELISA检测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 |
| 2.7 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组织COL-Ⅱ、Aggrecan、MMP-13的表达 |
| 2.8 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PARP、PARP的表达 |
| 2.9 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 Ⅱ、p62、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
| 2.10 qPCR检测Beclin-1、LC3 Ⅱ、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
| 2.11 qPCR检测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 |
| 2.12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跑步机最大跑步速度 |
| 3.2 肉眼观察下膝关节软骨损伤情况 |
| 3.3 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
| 3.4 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
| 3.5 免疫组化结果 |
| 3.6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PARP、PARP的表达结果 |
| 3.7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和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结果 |
| 3.8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Beclin-1、LC3Ⅱ、p62和Akt、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
| 3.9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
| 3.10 miR-107与Akt、mTOR 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 4 讨论 |
| 4.1 OVX+MIA诱导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的科学性 |
| 4.2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组织形态学的保护作用 |
| 4.3 补肾活血方对细胞外基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组方药理的文献分析 |
| 4.4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 |
| 4.5 补肾活血方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
| 4.6 补肾活血方调控关节软骨内miRNAs的表达 |
| 4.7 小结 |
|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反应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细胞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仪器 |
|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CCK-8 (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率 |
| 2.2 建模及处理 |
| 2.3 细胞转染及分组 |
| 2.4 ELISA法检测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 |
| 2.5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检测 |
| 2.6 WB检测各组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的表达 |
| 2.7 WB检测各组自噬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
| 2.8 qPCR检测miR-107、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
| 2.9 miR-107靶基因的预测与验证 |
| 2.10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
| 3.2 补肾活血方对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影响 |
| 3.3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
| 3.4 miR-107靶向TRAF3影响软骨细胞自噬 |
| 4 讨论 |
| 4.1 IL-1β诱导软骨损伤模型的科学性 |
| 4.2 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参与软骨细胞自噬的调节 |
| 4.3 补肾活血方促进内源性miR-107高表达来抑制Akt/mTOR通路 |
| 4.4 补肾活血方调节下的miR-107靶向TRAF3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
| 4.5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临床中药学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研究 |
| 1 临床中药学的起源 |
| 2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 |
| 3 临床中药学教育现状 |
| 4 临床中药学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
| 综述二、中药药学服务临床现状研究 |
| 1 中药药学服务内容及现状 |
| 2 中药药学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思考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方案设计 |
| 第一节 构建调研指标框架体系 |
| 第二节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问卷设计 |
|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
| 第一节 医药护调研结果分析 |
| 1 医药护的一般情况 |
| 2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 3 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 4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 |
| 5 医药护对中药临床药师职业的态度 |
| 第二节 患者调研结果分析 |
|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 2 患者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认知情况 |
| 3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接受情况及满意度 |
| 4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 第三节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调研结果分析 |
| 1 学员的一般情况 |
| 2 基地培训现状 |
| 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 4 培训需求 |
| 5 培训能力评估 |
| 6 培训后工作现状 |
| 第四节 讨论 |
| 第三章 提升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 |
| 1 加强中药临床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
| 2 拓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 |
| 3 明确医药护患药学服务需求 |
| 4 强化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培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中药材饮片质量控制 |
| 1.1 坚持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 |
| 1.2 控制饮片的加工炮制过程 |
| 1.3 加强中药材饮片的贮存管理 |
| 1.4 中药材产地加工方式与炮制一体化 |
| 2 煎药机煎煮对汤剂质量的影响 |
| 2.1 浸泡 |
| 2.1.1 煎药用水 |
| 2.1.2 浸泡时间 |
| 2.2 加液量 |
| 2.3 煎煮方法 |
| 2.3.1 煎煮次数 |
| 2.3.2 煎煮时间 |
| 2.3.3 煎煮火候 |
| 2.4 煎煮后处理 |
| 2.5 煎药机清洗 |
| 3 药材质量因素影响 |
| 3.1 药材的纯净度及掺杂假冒 |
| 3.2 品种差异 |
| 3.3 产地区别 |
| 3.4 采收时间差异 |
| 4 药物的特殊处理 |
| 5 规范调配程序,调配操作 |
| 6 包装与储存 |
| 7 中药汤剂制备工作努力的方向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病例来源 |
| 2.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肺炎喘嗽的辨证 |
| 3.纳入标准 |
| 4.排除标准 |
| 5.退出路径标准 |
| 6.疗效标准 |
| 7.研究方案 |
| 7.1 研究方法 |
| 7.2 分组方法 |
| 7.3 观察指标 |
| 8.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基础特征分析 |
| 1.1 性别 |
| 1.2 年龄分布 |
| 1.3 病原学构成 |
| 2.疗效指标分析 |
| 2.1 住院天数比较 |
| 2.2 住院费用比较 |
| 2.3 第五天疗效判定比较 |
| 2.4 出院疗效判定比较 |
| 3.中医治疗情况 |
| 3.1 中草药费用占比比较 |
| 3.2 中医特色疗法费用占比比较 |
| 4.路径脱落率分析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一: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临床路径的发展历程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支气管扩张症的中药汤剂辨证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