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1](2021)在《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糖尿病患病率高,由此造成的疾病负担尤为严重。既往研究显示糖尿病是侵袭性肺真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侵袭性肺真菌病早期诊治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调查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人群不同致病菌的分布及其临床特征,并尝试利用常用的临床数据,应用两种方法构建糖尿病患者罹患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分别评估其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快速可靠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一、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和中山医院住院的157例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Mycosis,IPM)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糖尿病相关指标、病原学等指标,比较不同病原所致真菌病患者在上述指标上的差异,为临床早期鉴别不同类型肺真菌病提供初步依据。二、第二部分按既定的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收集长海医院255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肺念珠菌病组92例和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组16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和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分别构建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对两个模型进行评价,并简要比较两种建模方法。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一)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病原分析及诊断分级共收集到糖尿病合并IPM的患者157例,病原分别是念珠菌92例(其中确诊6例/临床诊断86例),曲霉34例(其中确诊4例/临床诊断30例),隐球菌26(其中确诊18例/临床诊断8例),肺孢子菌4例(临床诊断4例),毛霉1例(确诊1)。(二)不同病原肺真菌病患者的特征比较1.一般情况:念珠菌组平均年龄为69.9±13.1岁,曲霉组62.1±11.0岁,隐球菌组58.9±10.0岁,念珠菌组高于曲霉组(P<0.001)和隐球菌组(P<0.001)。念珠菌组合并高血压(70.0%)和脑血管病(30.4%)高于曲霉组(高血压35.3%,P<0.001;脑血管病5.9%,P=0.004)和隐球菌组(高血压42.3%,P=0.011;脑血管病5.9%,P=0.001);念珠菌组合并冠心病(32.6%)和肾功能不全(20.7%)高于隐球菌组(冠心病3.9%,P=0.003;肾功能不全0.0%,P=0.011);曲霉组合并慢阻肺(23.5%)高于念珠菌组(7.6%)(P=0.014)。采用肺炎严重指数评分(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评估疾病严重度,发现隐球菌组为69.5(60.5-82.5),低于念珠菌组[114.5(98.8-139.0)]和曲霉组[100.5(84.3-123.0)],P值均小于0.001。2.宿主因素: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在宿主因素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发病前广谱抗生素使用占比在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分别为39.1%和47.1%,高于隐球菌组(3.9%,P<0.001);念珠菌组分别有41.3%和43.5%的患者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和机械通气治疗,曲霉组分别为26.5%和23.5%,隐球菌组无此类患者。3.诊断分级:隐球菌组确诊患者最多,占比69.2%,高于念珠菌组(11.8%)和曲霉组(6.5%),P值均小于0.001。4.主要症状:隐球菌组出现发热(19.2%)低于念珠菌组(52.2%,P=0.003)和曲霉组(64.7%,P<0.001);咳痰(19.2%)低于念珠菌组(47.8%)(P=0.009);胸闷(7.7%)低于曲霉组(35.3%)(P=0.012)。5.影像特征:病灶类型念珠菌组最常出现片状浸润(81.5%),高于曲霉组(50%,P<0.001)和隐球菌组(15.4%,P<0.001);隐球菌组以结节肿块(80.8%)最多见,高于曲霉组(23.5%,P<0.001)和念珠菌组(7.6%,P<0.001);曲霉组出现空洞(23.5%)高于念珠菌组(6.5%,P=0.007)。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分别有83.7%和61.8%的患者病灶呈双侧分布,而隐球菌组以单侧分布为主(57.7%),病灶分布特征念珠菌组和隐球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胸腔积液发生率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均高于隐球菌组。念珠菌组最为多见(35.9%,P<0.001),其次为曲霉组(29.4%,P=0.002),隐球菌组为零。6.实验室检查:1)G试验曲霉组53.0(21.8-126.2)pg/L高于念珠菌组20.6(10.4-72.1)(P=0.015)pg/L;2)感染相关指标隐球菌组白细胞总数7.1(5.4-9.0)×109/L低于念珠菌组10.5(7.6-15.2)×109/L、曲霉组9.0(6.4-12.1)×109/L;隐球菌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2%(64.1%-71.7%)低于念珠菌组83.8%(77.8%-89.3%)、曲霉组84.5%(70.0%-90.2%);隐球菌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5.6(1.1-12.0)ug/L低于念珠菌组69.1(13.7-98.3)ug/L、曲霉菌组38.5(16.6-112.0)ug/L,各组间P均小于0.001;3)营养指标隐球菌组血红蛋白128.7±19.9g/L和白蛋白42.0(39.3-43.0)g/L均高于念珠菌组109.9±25.3g/L和31.0(28.0-34.0)g/L、曲霉组血红蛋白109.1±24.1g/L和白蛋白31.0(28.0-35.5)g/L,各组间P均小于0.001。7.糖尿病相关因素:1)空腹血糖隐球菌组为8.3(6.6-11.5)mmol/L,低于念珠菌组11.7(8.9-15.8)mmol/L,P=0.002和曲霉组12.5(9.0-15.8)mmol/L,P=0.016;2)糖化血红蛋白隐球菌组为7.2(6.7-8.1)mmol/L,低于念珠菌组8.2(7.1-9.6)mmol/L,P=0.01和曲霉组8.6(7.9-9.4)mmol/L,P=0.002;3)糖尿病病程念珠菌组为120.0(36.0-180.0)个月,长于曲霉组42.0(6.0-115.0)个月(P=0.016)。由于肺孢子菌和毛霉菌病例数过少,代表性不足,故未纳入统计分析。对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只有年龄和血红蛋白符合正态分布。第二部分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1.共255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其中病例组(念珠菌感染组)92例,对照组(念珠菌定植组)163例,两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在年龄、合并结缔组织病和影像检查出现空洞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将三者纳入Logistic单因素回归;预后指标方面,病例组总住院日天和ICU住院日均长于对照组(总住院日18.5(13.0-30.0)VS 11.0(7.0-16.5),P<0.001;ICU住院日0.0(0.0-10.0)VS 0.0(0.0-0.0),P<0.001)。2.将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相关指标、外周血指标、PSI评分及宿主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比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分级、白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试验、PSI评分及分级、化疗、激素治疗、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应用和血液透析方面存在差异。3.将糖尿病指标和其他存在差异的因素共18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合并结缔组织病、影像学空洞、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分级、血白蛋白、化疗、血液透析、全身激素治疗、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治疗、中心静脉置管、PSI评分、PSI分级与呼吸道念珠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展为肺念珠菌病有关(P<0.05)。4.将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与阳性结局有关的变量(相同指标只纳入分类变量),通过逐步向前回归法,筛选出糖化血红蛋白分级、全身激素治疗、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应用、中心静脉置管、PSI分级6个预测因子(P<0.05),建立呼吸道念珠菌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展为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绘制患病风险的列线图(Nomogram)。Nomogram预测肺念珠菌病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4,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实测概率与期望概率基本重合,校准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显示,应用本预测模型指导临床决策,患者可从中获益。采用计算机重采样Bootstrap 500次的方法进行内部验证,显示ROC曲线的AUC=0.855(95%CI 0.813-0.905),表明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5.纳入性别、年龄、基础病、影像学病灶类型及分布、糖尿病相关指标、外周血指标、宿主因素共33个变量,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通过排序、降维筛选出广谱抗生素治疗、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糖化血红蛋白、全身激素治疗、化疗、PSI分级共7个变量,在训练集建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展为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测试集进行内部验证,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0.815,灵敏度为0.792,特异度为0.857,该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研究结论1.本研究收集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病例,发现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以念珠菌、曲霉、隐球菌最为多见。2.糖尿病合并各种肺真菌病各有特点,其中肺隐球菌病患者与肺曲霉病和肺念珠菌病相比一般状况较好,大多为确诊病例,较少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血糖控制水平较好,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少,影像学表现以单侧分布、结节肿块较多见;肺念珠菌病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较多,疾病严重度更高,症状较多,影像学以双侧分布、片状浸润多见,合并胸腔积液最多见;肺曲霉病合并慢阻肺较常见,伴有胸闷症状较多,影像学出现空洞比例较高。3.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的目标人群:糖尿病患者,合并充分抗菌治疗无效的肺部感染且呼吸道标本念珠菌阳性的患者;4.本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选用简便易得的临床参数建立了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Nomogram评分工具,通过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意义,显示此预测模型评分工具可用于目标人群完善相关检查及进行抗真菌治疗前的个体评估,有助于对目标人群开展肺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决策。5.初步探讨了随机森林算法在小样本数据构建预测模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与Logistic回归法建模的对比,证实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侯月[2](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罗晓琼[3](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提出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张清君,王曙光[4](2003)在《特灭治疗肺部感染52例临床效果评价》文中提出本文报道应用特灭 (哌拉西林 -舒巴坦钠 )治疗 5 2例肺部感染患者 ,其中 6 0岁以上患者占 6 1 5 % ,2 1例合并呼吸衰竭 ,5 2例患者中有 40例曾应用其它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治疗过程中全部采用静脉点滴 ,平均应用特灭为 7 5克 ,疗程平均为 8 7天 ,全过程治疗有效率达 86 5 % ,痰菌清除率为 82 1%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 8%。
米淑琦[5](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蒋璐剑[6](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司东旭[7](2021)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前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CDBA)中医干预方案研究成果,温润方组(Wenrunformulagroup,WRFG)良好控制率75.44%,明显优于常规辨证组(Rout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roup,RSDG)良好控制率 48.33%。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中医干预思路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CDBA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CDBA免疫调控的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依托课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干预方案,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四个研究中心,开展同时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三盲的临床实用性随机对照优效设计研究。应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原理系列方药(简称温润方)为中医干预方案。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病例128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WRFG和RSDG。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变化趋势,对符合要求的入组患者进行了二次筛选。同时,招募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group,HG),并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竞争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开展“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CDBA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免疫调控研究。结果1病例信息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各组血清病例数,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WRFG24例,RSDG 14例、HG 14例。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只有腰膝酸软1(1,2)(WRFG)、0(0,1)(RSDG),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喘息、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SD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气短、乏力、口干、畏寒肢冷、咳嗽、咳嗽性质、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多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中,WRFG在喘息、口苦、口干、心悸、纳呆、腹胀、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夜尿频、头晕、腰膝酸软、总分等方面较RSDG症状积分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疗前疗后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FEV1%FVC、PEF%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免疫球蛋白2.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2.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促炎白介素3.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2、IL-5、IL-7、IL-8、IL-13、IL-20、IL-25、IL-36y 水平较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 血清 IL-3、IL-4、IL-6、IL-9、IL-33 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7、IL-8、IL-9、IL-13、IL-20、IL-25、IL-33、IL-36γ 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L-2、IL-3、IL-4、IL-5、IL-6水平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3.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4、IL-5、IL-6、IL-7、IL-9、IL-33、IL-36γ 水平较 RSDG 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IL-3、IL-8、IL-13、IL-20、IL-25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3、IL-7、IL-8、IL-13、IL-20、IL-33 水平较 HG 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2、IL-4、IL-5、IL-6、IL-9、IL-25、IL-36γ 水平较 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抗炎白介素4.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0、IL-21、IL-27、IL-28A、IL-35 水平较 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9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2、IL-37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4.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L-10、IL-12、IL-21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7、IL-29、IL-35、IL-37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8A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WRFG组在改善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总分等全身症状体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WRFG“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整体诊治CDBA的优势与特色。2 WRFG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促炎和抗炎白介素水平升高并接近健康人水平,可能与温润方减轻了哮喘患者气道慢性炎症这一基础病理损害,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局部对较高的血清促炎白介素水平耐受性增强,提高了气道对损伤因子的免疫防御及修复能力有关。3 CDBA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理变化基础,炎症、免疫参与了疾病宏观表现的微观病理变化。反之,不同的微观炎症免疫调控失衡状态影响着宏观中医哮喘的病机演变。CDBA存在着“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关键病机共性规律。“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在全面客观认识CDBA脏腑关系与病机演变规律基础上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的继承、发展、应用,强调以“肺脾为核心”的整体观揭示哮喘发病机制。
李芷悦[8](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大鼠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非发酵性芽孢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机会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内在抗性。目前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包括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这些药物降低了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具有高度的毒性和极低的根除率,因此必须寻找补充和替代现有药物的解决方案。痰热清注射液是一种经典的中药复方,自2003年在中国上市以来,以其显着、安全的临床疗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先前的体外实验表明,痰热清能通过抑制DNA复制来杀灭该菌,并能破坏菌株完整的生物膜,表现出比抗生素更好的杀灭效果。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大鼠模型的生存率、细菌计数、组织病理学损伤、炎症状态、肺组织氧化应激等指标来评价痰热清对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并通过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法探讨痰热清干预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JNK1/p38α/MAPK通路机制,为治疗人类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提供支持。方法:第一章:用气管注射给菌法建立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左氧氟沙星组、痰热清组和联合用药组。左氧氟沙星组、痰热清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于每日下午五点分别腹腔注射对应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七天。于感染后每日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和生存状况,并于感染后第1、3、5和7天随机选取各组大鼠,在麻醉和无菌条件下取肺组织进行细菌计数和肺泡灌洗等操作;通过肉眼和HE染色镜下评定肺大体和微观病理情况;用细胞计数板和吉姆萨染色法对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分类和计数;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中IL-6、IL-10及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并在第7天额外取血进行大鼠血常规检测。第二章:提取大鼠肺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pJNK1/pMAPK8和pp38α/pMAPK14阳性反应物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ing法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中pJNK1/pMAPK8 和pp38α/pMAPK14 水平,用 qPCR 法检测 JNK1/MAPK8 和p38α/MAPK14 mRNA水平,以探讨痰热清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结果:第一章:(1)生存率:模型组大鼠7d内死亡率为25%,均在细菌接种后48h内死亡;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用药治疗显着提高感染后第2天的存活率(P<0.05,log-rank检验);LF组大鼠存活率与TRQ组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细菌计数:感染后第1天,模型组和痰热清组大鼠肺组织细菌CFU值明显高于其余各组,而左氧氟沙星组与联合用药组肺细菌CFU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3天,各个治疗组肺组织细菌CFU值均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第7天,与其他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部细菌仍未能完全清除(P<0.01)。(3)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和计数:模型组与左氧氟沙星组在感染后1~7d内BAL细胞总数始终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痰热清组和联合用药组BAL总细胞数在第3~7天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左氧氟沙星组(P<0.05);模型组和左氧氟沙星组在第1~3天中性粒细胞数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左氧氟沙星组、痰热清组和联合用药组在第3~7天中性粒细胞水平显着降低(P<0.05)。(4)血常规:感染后第7天,模型组的中性粒细胞数和百分率高于其它组,模型组淋巴细胞数量及百分率均低于其它各组,对照组和各个治疗组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和百分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5)肺大体病理学:①宏观病理学。造模后第1天,模型组出现大面积肺实变和肺充血,而各个治疗组肺实变和肺充血面积小于模型组。第3~5天,痰热清组和联合用药组肺充血消失,模型组进一步发展为肺脓肿和肺粘连。第7天,痰热清组及联合用药组各肺组织大体病理均趋于恢复,模型组及左氧氟沙星组仍有部分大鼠肺组织遗留脓肿未消失。②LIMP。痰热清组和联合用药组在所有四个时间点的LIPM评分均显着低于模型组。③宏观肺部评分。在不同的时间点,所有治疗组的宏观肺部评分较低(评分1-3),而模型组宏观肺部评分较高(评分4分)。(6)HE染色与微观病理学:感染后第7天,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微观病理学评分为Ⅰ级,80%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微观病理学评分为Ⅳ级,30%左氧氟沙星组、40%痰热清组和100%联合用药组评分均为Ⅱ或Ⅰ级,而70%左氧氟沙星组和40%痰热清组评分为Ⅲ级。(7)ELISA检测与细胞因子:①IL-6水平。与模型组和左氧氟沙星组相比,痰热清组和联合用药组在各时间点IL-6水平均降低(P<0.05)。②TNF-α水平。与模型组相比,痰热清组和联合用药组在每个时间点的TNF-α水平均较低。与左氧氟沙星组相比,痰热清组在第5~7天的TNF-α水平较低,联合用药组在第3~7天的TNF-α水平较低。③IL-10水平。左氧氟沙星组、痰热清组和联合用药组在第3~7天的IL-10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在第1~7天,联合用药组的IL-10水平显着低于左氧氟沙星组水平;在第7天,痰热清组也观察到类似的显着差异。(8)氧化应激反应水平:与模型组和左氧氟沙星组相比,痰热清组和联合用药组SOD和GSH-PX活性在感染后第3~7天显着升高,MDA水平在感染后第5~7天显着降低。第二章:(1)免疫组化:①pJNK1阳性反应物表达。感染后第7天,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0.01)与左氧氟沙星组(P<0.01)pJNK1免疫组化阳性物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用药组pJNK1免疫组化阳性物表达降低(P<0.05)。②pp38α阳性反应物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0.001)、左氧氟沙星组(P<0.01)及痰热清组(P<0.05)pp38α免疫组化阳性物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痰热清组(P<0.01)与联合用药组(P<0.01)pp38α免疫组化阳性物表达降低。(2)Western bloting:①pJNK1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左氧氟沙星组pJNK1蛋白水平有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痰热清组(P<0.05)与联合用药组(P<0.05)pJNK1蛋白激酶水平降低。②pp38α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p38α蛋白激酶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痰热清组(P<0.01)和联合用药组(P<0.01)pp38a蛋白激酶水平表达降低。(3)rt-qPCR: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JNK1 mRNA(P>0.05)与p38α mRNA(P>0.05)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用药组 JNK1 mRNA(P<0.05)与 p38α mRNA(P>0.05)表达降低。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干预可提高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大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肺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0)和活性氧(MDA)的高分泌,促进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这些事件可能与痰热清的显着杀菌作用有关。痰热清和左氧氟沙星联合运用对模型大鼠的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协同杀菌作用,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后大鼠肺部JNK1/p38/MAPK通路被激活,导致磷酸化的JNK1/MAPK8和p38α/MAPK14蛋白激酶水平显着升高,通过痰热清或联合用药治疗后,被细菌感染激活的JNK1/p38/MAPK通路被抑制,使得磷酸化的JNK1/MAPK8和p38α/MAPK14蛋白激酶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表明痰热清或联合用药治疗能够通过调控JNK1/p38α/MAPK通路,降低JNK1/MAPK8和p38α/MAPK14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达到抑制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
吴悦[9](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探寻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及时诊断肺部感染提供一定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使用自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资料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收集的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用药情况。使用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曼-惠特尼(Mann-Whitney)秩和检验、?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设定为0.05。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SLE患者695例,存在肺部感染的病例有168例,非肺部感染者527例。肺部感染组年龄(岁)大于非肺部感染组(44.9±15.2 vs 39.5±14.6,P<0.05);肺部感染组的住院时间(天)长于非肺部感染组(14(10-22)vs 9(7-14),P<0.05);两组的BMI分布相似(?2=3.21,P>0.05);两组脉压差(mm Hg)无差异(44.2±13.6 vs 44.2±14.6)。两组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糖皮质激素每日使用量、羟氯喹每日使用量和免疫抑制剂使用无差异。肺部感染组发热发生率大于非肺部感染组(41.7%vs 28.1%,P<0.05),两组雷诺现象、晨僵、皮疹、关节痛、关节炎、口干、吞咽困难、脱发、脉管炎、盘状红斑、颊部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肺部感染组的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绝对值、RBC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两组尿管型、尿隐血和尿蛋白阳性率没有差异(P>0.05)。肺部感染组白蛋白低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尿素、肌酐和血糖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球蛋白无差异(P>0.05)。肺部感染组凝血酶时间低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肺部感染组C反应蛋白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补体C3、C4和血沉两组无差异(P>0.05)。肺部感染组抗核抗体、抗核小体、抗Scl-70抗体、抗Ro/SSA(52)抗体阳性率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抗组蛋白抗体、抗着丝点B蛋白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Jo-1抗体、抗La/SSB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Ro/SSA(60)抗体、抗Sm D1抗体、抗核糖体蛋白抗体阳性率两组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最终结果提示有9个因素与SLE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有关:年龄、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低蛋白、C反应蛋白、抗核小体抗体、抗Scl-70抗体、红细胞比积、凝血酶原时间。结论SLE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组与非肺部感染组相比,感染组年龄较大、住院时间较长、白细胞计数较高、肾功能较差、营养状况较为不良、炎症因子水平较高、自身抗体阳性率较高;在SLE患者中年龄、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低蛋白、C反应蛋白、抗核小体抗体、抗Scl-70抗体、红细胞比积、凝血酶原时间与肺部感染有关。
李娟[10](2020)在《0~6岁百日咳肺炎患儿不同排痰方法的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于0~6岁百日咳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对比两种排痰方法在排痰相关指标、炎性相关指标、辅助相关指标的差异;对比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治疗时长的治疗效果,并确定机械辅助排痰法最佳单次治疗时长。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某专科传染病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181例0~6岁百日咳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依次分为3组。其中1-4月入院的患儿纳入人工排痰组,共计62例;5~8月入院的患儿纳入机械排痰1组,共计59例;9~12月入院的患儿纳入机械排痰2组,共计60例。在给予规范的治疗基础上,人工排痰组的患儿给予人工叩背排痰,每次20分钟;机械排痰1组的患儿实施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每次20分钟;机械排痰2组的患儿实施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每次10分钟;三组患儿均干预7日,观察并记录排痰相关指标(排痰量、TcSO2、肺部听诊啰音、呼吸频率、痉咳次数)、炎性相关指标(WBC计数、LYM计数、CRP值、PCT值)、辅助相关指标(体温变化、患儿配合度、影像学方面变化、住院时长、住院费用、肺炎治疗疗效)。其中排痰相关主要指标每日进行测量,连续7日;炎性相关指标在基线期和干预结束后各测量一次;其余辅助相关指标在出院时测量一次。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百日咳肺炎患儿基线资料比较181名百日咳肺炎患儿,年龄平均为(20.25±22.92)月龄;男性患儿88人(48.6%);绝大多数患儿处于痉咳期(90.1%)。其中人工排痰组62人,机械排痰1组59人,机械排痰2组60人。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与卡方检验统计结果显示,人工排痰组与机械排痰1组,机械排痰1组与机械排痰2组的患儿的基线期社会人口学信息、疾病学信息以及各效果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组具有均衡性。2.人工叩背排痰法和机械辅助排痰法的效果比较在排痰效果方面,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排痰量、TcSO2改变、肺部听诊啰音、呼吸频率、痉咳次数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了呼吸频率的组间效应(η2p=0.039)呈现小的效应量水平以外,其余干预效果均达到了中等到非常大的效应量水平(η2p=0.059~0.970)。在炎症改善方面,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WBC计数、CRP值、PCT值的改善效果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达到中等到非常大的效应量水平(η2p=0.073~0.993);LYM计数的改善组间效应(P=0.001,η2p=0.097)和时间效应(P<0.001,η2p=0.916)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P=0.728)无统计学意义。在辅助效果方面,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效果显示,配合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呈现中等效应量水平(tη2P=0.1/0.11~0.210);体温的改善时间效应(P<0.001,η2/=0.466)及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P=0.011,η2p=0.134)存在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效应(P=0.05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分析显示,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1周疗效等方面,人工排痰组与机械排痰1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1周影像学变化及出院时疗效方面,人工排痰组与机械排痰1组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3.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治疗时长的效果比较在排痰效果方面,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排痰量和呼吸频率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呈现不同的效应量水平(η2p=0.010~0.964);TcSO2改变、肺部听诊啰音、呼吸频率、痉咳次数的时间效应(均P<0.001)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达到非常大的效应量水平(η2P=0.892~0.978),但组间效应和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炎性相关指标中CRP值、PCT值的改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CRP值的干预效果达到小的效应量水平(η2p=0.028),PCT值的干预效果达到中等的效应量水平(η2P=0.155);WBC计数改善的时间效应(P<0.001,η2p=0.944)和LYM计数改善的时间效应(P<0.001,η2p=0.919)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效应和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辅助效果方面,重复测量方差结果分析显示,配合度的时间效应(P=0.005,η2p=0.135)和体温改善的时间效应(P<0.001,η2p=0.600)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效应和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辅助相关指标的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人工叩背排痰法和机械辅助排痰法对百日咳肺炎患儿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机械辅助排痰法与人工叩背排痰法相比,在提高排痰效果、改善炎症反应及促进体温恢复等方面有更好的作用,且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2.机械辅助排痰法单次治疗10分钟和20分钟对百日咳肺炎患儿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且单次治疗20分钟在排痰效果、改善炎症反应方面优于单次治疗10分钟,但是临床工作中需根据患儿病情、耐受程度、护士人力合理选择婴幼儿应用机械辅助排痰的单次治疗时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 |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 一、临床资料采集 |
| (一)研究人群 |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 (三)数据收集 |
| (四)相关定义 |
| 二、相关指标的检测 |
| (一)微生物学标本 |
| (二)外周血相关指标检测 |
| (三)胸部CT图像分析及结果定义 |
| 三、数据分析 |
| 研究结果 |
| (一)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病原分析及诊断分级 |
| (二)不同病原肺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
| 讨论 |
| 一、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病原谱构成 |
| 二、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 一、临床资料采集 |
| (一)研究人群 |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 (三)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
| (四)构建预测模型病例筛选流程图 |
| 研究结果 |
| (一)念珠菌感染与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
| (二)念珠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三)Logistic回归法构建糖尿病患者发生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其验证 |
| (四)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糖尿病患者发生肺念珠菌病预测模型及验证 |
| 1.变量重要性排序 |
| 2.降维 |
| 3.验证 |
| 讨论 |
| 一、构建模型的筛选流程和纳入排除标准 |
| 二、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的预测模型构建因子分析 |
| 三、两种方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意义 |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 |
| 二、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标准 |
| 三、PSI评分表 |
| 综述: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
| 1.糖尿病是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 |
| 1.1 肺曲霉病 |
| 1.2 肺念珠菌病 |
| 1.3 肺隐球菌病 |
| 1.4 肺毛霉病 |
| 2.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
| 3.糖尿病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预后的影响 |
| 4.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筛选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5 疗效评价 |
| 6 统计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情况分析 |
| 2 临床疗效比较 |
| 3 炎症指标比较 |
|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
| 5 免疫指标比较 |
|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
|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
| 讨论分析 |
|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
|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引言 |
|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
| 1.1 目的 |
| 1.2 技术路线图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
| 1.5.1 检索数据库 |
| 1.5.2 检索词 |
|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
|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 1.7 结果 |
|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1.7.3 Meta分析结果 |
| 1.8 讨论 |
|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
|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
|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
| 1.9 小结 |
|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 2.1 课题来源 |
| 2.2 研究目的 |
| 2.3 研究方案 |
| 2.3.1 技术路线图 |
| 2.3.2 研究设计 |
| 2.3.3 研究对象 |
| 2.3.4 治疗方案 |
|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 2.3.6 疗效判定 |
|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
| 2.3.8 质量控制 |
| 2.3.9 统计分析 |
| 2.3.10 伦理学原则 |
| 2.4 研究结果 |
| 2.4.1 研究完成情况 |
| 2.4.2 基线统计结果 |
| 2.4.3 疗效评价 |
| 2.4.4 安全性评价 |
| 2.5 讨论 |
|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
|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
|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
| 2.5.4 现代药理研究 |
| 2.5.5 研究结果分析 |
|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
| 3.1 课题来源 |
| 3.2 研究目的 |
| 3.3 技术路线图 |
|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4.1 纳入标准 |
| 3.4.2 排除标准 |
| 3.4.3 研究方法 |
| 3.4.4 观察指标 |
| 3.4.5 统计方法 |
| 3.5 研究结果 |
| 3.5.1 一般资料 |
| 3.5.2 患者吸烟情况 |
| 3.5.3 合并疾病情况 |
| 3.5.4 炎性指标分析 |
| 3.5.5 血气分析情况 |
|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
|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
|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
|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 3.6 讨论 |
|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
|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 3.7 小结 |
| 结论 |
| 创新性 |
|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
|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
|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
|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
|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
| 4.1.3 治疗进展 |
|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
|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
| 4.2.2 中医病因病机 |
|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
|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
|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
|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
|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
|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
|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
| 附件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4 临床表现特点 |
| 5 诊断方法 |
|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 1 病名延袭 |
|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 3 治疗方法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
| 1 研究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中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类型设计 |
| 2.2 样本量估算 |
| 2.3 分组方法 |
| 2.4 伦理审查 |
| 2.5 治疗方案 |
| 2.6 观察指标 |
| 3 质量控制 |
|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
|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
| 3.3 依从性保证 |
|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5 研究结果 |
|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 5.3 临床疗效比较 |
| 5.4 安全性评价 |
| 6 讨论 |
| 6.1 选题依据 |
| 6.2 研究方案分析 |
|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 6.4 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综述 |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 三、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 一、概述 |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 三、诊断及分级 |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 五、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 前言 |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资料来源 |
| 2. 检索策略 |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4. 质量评价 |
| 5. 资料提取 |
| 6. 统计方法 |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 1. 文献检索结果 |
| 2. 纳入文献分析 |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 第三节 讨论 |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 前言 |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 1. 资料来源 |
| 2. 研究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 |
| 1. 模型验证 |
| 2. 模型简化 |
| 第三节 讨论 |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 前言 |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2. 研究对象 |
| 3. 治疗方案 |
| 4. 数据收集 |
| 5.统计学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疗效评价 |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 4. 安全性分析 |
| 5. 随访 |
| 第三节 讨论 |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一、研究结论 |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 三、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 前言 |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免疫调控特征 |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 3 免疫调控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的影响 |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需求 |
|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局限与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 前言 |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观 |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特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 |
| 3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病机演变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 4 中医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作用 |
| 5 中医通过免疫调控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 |
| 6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的优势与特色 |
| 7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理论研究 |
| 1 “脏腑整体辨证”观 |
| 1.1 整体观念 |
| 1.2 脏腑辨证 |
| 1.3 “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 |
| 2.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
| 2.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的临床应用 |
| 3.1 “温润辛金培本”治则理论基础 |
| 3.2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系列疗法 |
| 3.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内服方药 |
| 3.4 温润方 |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与西医免疫调控的异同 |
| 4.1 免疫调控失衡的认识思路不同 |
| 4.2 免疫调控的方法有别 |
| 4.3 免疫调控的目的一致 |
| 5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 研究一 基于RCT的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血清标本收集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促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四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抗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特色与创新 |
| 3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
| 附件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 |
| 附件2 试验过程的标准作业程序质量控制(即SOP管理) |
| 附件3 各中心血清采集及哮喘控制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 文献检索 |
| 1.3 资料提取 |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3 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 2.4 Meta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部耐药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 |
| 1.2 文献筛选 |
| 1.3 资料提取 |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 1.5 数据分析 |
| 1.5.1 Meta分析 |
| 1.5.2 异质性检验 |
| 1.5.3 异质性处理 |
| 1.5.4 发表偏倚的检测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3 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 2.4 Meta分析结果 |
| 2.4.1 总有效率二分类变量分析 |
| 2.4.2 有效率有序分类变量分析 |
| 2.4.3 实验室有效细菌清除率分析 |
| 2.4.4 症状消失时间分析 |
| 2.4.5 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实验研究 |
| 第一章 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大鼠干预作用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药物与试剂 |
| 1.2 仪器与设备 |
| 1.3 实验动物 |
| 1.4 实验菌株 |
| 1.5 大鼠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 |
| 1.6 大体病理学肺指数(LIMP) |
| 1.7 肺组织学分析 |
| 1.8 定量细菌学分析 |
| 1.9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分析 |
| 1.10 血细胞计数 |
| 1.11 生化参数测定 |
| 1.12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大鼠存活率 |
| 2.2 肺内细菌清除率 |
| 2.3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细胞计数及种类差异 |
| 2.4 血细胞计数 |
| 2.5 肺病理学 |
| 2.6 炎症因子水平 |
| 2.7 氧化应激反应水平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章 痰热清注射液干预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大鼠的机制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用药 |
| 1.2 仪器及设备 |
| 1.3 试剂与耗材 |
| 1.4 实验动物 |
| 1.5 实验菌株 |
| 1.6 大鼠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 |
| 1.7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的JNK1及P38 α蛋白表达情况 |
| 1.8 Western bloting检测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的JNK1及P38 α蛋白表达情况 |
| 1.9 rt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JNK1及P38 α的mRNA表达 |
| 1.10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大鼠肺组织pJNK1及pp38α免疫组化阳性物表达情况 |
| 2.2 大鼠肺组织pJNK1及pp38α蛋白激酶表达情况 |
| 2.3 大鼠肺组织JNK1及p38α mRNA表达情况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材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资料收集 |
| 2.3 相关标准及数据质量控制及转换 |
| 2.4 样本量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药物使用情况 |
| 3.2 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 |
| 3.3 研究对象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
| 3.4 研究对象的自身抗体阳性率情况 |
| 3.5 SLE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 3.6 评价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拟合优度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本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几种典型肺部损伤的概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问题提出 |
| 1.3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百日咳的研究进展 |
| 2.1.1 流行病学特点 |
| 2.1.2 并发症 |
| 2.1.4 诊断标准 |
| 2.1.6 排痰护理措施 |
| 2.2 机械辅助排痰的研究进展 |
| 2.2.1 机械辅助排痰的作用机理 |
| 2.2.2 机械辅助排痰的应用现状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工具 |
| 3.2.1 社会人口学和疾病相关信息 |
| 3.2.2 排痰相关指标 |
| 3.2.3 炎性相关指标 |
| 3.2.4 辅助相关指标 |
| 3.3 实施流程 |
| 3.3.1 干预方法 |
| 3.3.2 干预流程 |
| 3.4 质量控制 |
| 3.5 伦理考虑 |
| 3.6 统计分析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 4.1 百日咳肺炎患儿的基本信息 |
| 4.1.1 百日咳肺炎患儿的社会人口学信息 |
| 4.1.2 百日咳肺炎患儿的疾病学信息 |
| 4.2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的效果比较 |
| 4.2.1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 |
| 4.2.2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的干预效果比较 |
| 4.3 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使用时长的效果比较 |
| 4.3.1 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使用时长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 |
| 4.3.2 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使用时长的干预效果比较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的效果比较 |
| 5.1.1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对排痰相关指标的效果分析 |
| 5.1.2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对炎性相关指标的效果分析 |
| 5.1.3 人工叩背排痰法与机械辅助排痰法对辅助相关指标的效果分析 |
| 5.2 机械辅助排痰法不同使用时长的效果比较 |
| 5.3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 7.1 创新性 |
| 7.2 局限性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