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玲[1](2020)在《枣有性杂交亲本及杂交组合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杂交育种中去雄难、胚败育以及难以获得杂交后代的问题,以塔里木大学枣种质资源圃164个枣品种为试材,在对不同枣品种花粉育性、结实特性和自花育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细胞学和激素水平上探索枣树雄性不育和胚败育机理,开展了人工控制杂交试验,并对不同杂交组合的结实特性和可育性进行比较。以期为杂交育种中父母本以及杂交组合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枣品之间的花粉萌发率和单药花粉量差异显着。黄蕾期的花粉萌发率整体偏低,单药花粉量呈正态分布,但偏度大于0分布向单药花粉量低的方向偏移。保德油枣、冀抗1号、溆浦鸡蛋枣等品种花粉萌发率较高,花粉量较大,适宜做杂交父本。其中早脆王、金铃圆枣和S-182无花粉粒,经细胞学观察,发现黄蕾期绒毡层异常,花药药室空瘪,无花粉存在的痕迹。早脆王和金铃圆枣雄性不育,临县水团枣、伏脆蜜、宣城圆枣、圆铃2号属于自花不实或自花可实不育而异花可育,结实率、可育率较高且品质优良,是理想的杂交母本。2.不同花粉育性的枣品种单花开放阶段中激素差异显着。冬枣和早脆王GA3黄蕾期最低,之后开始增加到萼片平展期达到最大值,但低于蜂蜜罐和大白铃。IAA含量变化与GA3相似,但ABA含量却是冬枣和早脆王在单花开放阶段含量明显高于蜂蜜罐和大白铃,且在瓣离时期达到最大值。在单花开放阶段,花粉育性高的蜂蜜罐和大白铃IAA、GA3含量明显高于花粉育性低冬枣和早脆王,ABA含量明显低于冬枣和早脆王。3.通过对136个枣品种种仁可育率调查,发现不同品种间的可育率差异较大,大多数枣品种的可育率较低。同一枣品种果实大小不同可育率差异较大,大果可育率高,小果可育率低。枣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影响果实的育性,其中无仁果肉中的IAA和GA3含量要高于含仁枣品种果肉,高含量的IAA和GA3造成果肉营养竞争能力强,果实在生长发育阶段胚珠养分亏缺,导致胚败育。4.2018-2019连续两年对13个杂交组合进行控制杂交,获得9401个果实,773个种仁。不同杂交组合间的结实特性和可育特性差异较大,同一杂交组合2019年的含仁率比2018年低。其中以乳脆蜜×山东苹果、冬枣×月光、冬枣×晚熟圆铃3个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和含仁率较高。
宋丽军[2](2020)在《新疆红枣功能因子综合分析及对苯并芘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南疆地区具有适宜红枣生长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居世界首位。新疆红枣富含三萜烯酸类、黄酮类、碱基、核苷和环核苷酸类等多种功能因子,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癌、抗炎症、免疫调节,以及胃肠道保护等多种生理功能。苯并芘(Ba P)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土壤、食品及其包装材料中,具有强烈的致癌性、致突变性和间接致畸性。Ba P通过食物、饮水、呼吸系统等途径进入人体,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而导致细胞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会诱发基因突变、蛋白质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脂质过氧化等损伤,是人体衰老、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子。因此,挖掘对抗Ba P危害的红枣功能因子,并深入探明其调控Ba P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对以红枣为原料的新型功能性食品的创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新疆红枣功能因子鉴定及多元统计分析以新疆99个品种红枣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质谱法(MS)对红枣中主要功能因子(黄酮类、三萜烯酸类、碱基、核苷和环核苷酸类化合物等)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不同品种红枣中总三萜烯酸含量范围为1082.775±63.431–7915.451±510.824μg/g DW,其中京39枣(C41)含量最高;白桦脂酸、麦珠子酸、山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白桦脂酮酸和2α-羟基熊果酸是新疆红枣中主要的三萜烯酸;总核酸类含量范围为408.329±8.611–1030.450±24.634μg/g DW,其中骏枣变种2号(C45)含量最高;尿嘧啶、黄嘌呤、次黄嘌呤、鸟嘌呤和腺嘌呤是新疆红枣中主要的核酸类物质;黄酮类含量范围为102.886±3.581–571.678±18.653μg/g DW,其中观音枣(C23)含量最高;儿茶素、表儿茶素、对香豆酸、芦丁、牡荆素、异牧荆素、阿魏酸、槲皮素3-O-葡萄糖苷、二氢槲皮素、柚皮苷、槲皮甙、二氢山萘酚、杨梅黄酮、圣草酚和白杨素是新疆红枣中的主要黄酮类物质。(2)基于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红枣功能因子筛选首先建立了Ba P诱导的人肺部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进一步基于该模型筛选红枣中对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最佳调控作用的功能因子及其干预方式。结果表明,以Ba P为诱导试剂,诱导浓度为400μmol/L,诱导时间为48 h条件下建立的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可用于后续实验。与其他处理组相比,熊果酸(UA)干预可显着提高损伤模型细胞增殖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SH),同时降低细胞内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含量(P<0.05)。以选择对细胞正常生长影响较小,且相对较高的浓度水平为原则下,筛选得到UA为最佳功能因子,最佳干预浓度为10μg/m L,最佳干预时间为48 h。(3)熊果酸对苯并芘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的调控机制研究在上述功能因子筛选的基础上,以UA为最佳干预试剂,通过研究UA干预对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周期与凋亡、DNA损伤、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以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检测,探讨UA对Ba P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与氧化损伤组相比,UA干预组G0/G1期细胞增加12.770%,S期减少13.162%,G2/M期减少49.864%(P<0.01),细胞凋亡率减少58.170%,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减少46.39%,说明UA能显着改善Ba P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和减少细胞凋亡比率,修复细胞DNA损伤。同时,损伤模型细胞经UA干预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ATG5、P62蛋白表达量与损伤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UA干预能显着降低细胞过度自噬,从而有效保护细胞免受Ba P损伤。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检测进一步证实UA能显着降低Ba P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其机制与抑制细胞过度自噬有关。(4)熊果酸调控苯并芘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的转录组学分析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UA对Ba P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UA干预组与氧化损伤组相比,表达显着上调和下调基因分别为296和688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的GO条目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是:细胞连接、细胞内受体信号通路、I-kappa B激酶/NF-kappa B信号的调节;细胞组分主要是:核质、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分子功能主要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激活受体活性、蛋白酪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转录因子结合。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分析主要富集到NF-kappa B、Wnt、MAPK和m TOR信号通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对主要差异表达基因atg2a,nfkb1,eif4ebp1,pik3ip1和nr4a1进行验证,结果表明UA调控Ba P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主要通过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上的eif4ebp1、nfkb1与nr4a1基因调控其上下游基因(mapkapk2、zfp36l1、il1a)的表达,从而缓解细胞过度自噬和细胞衰老进程,进而调控Ba P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新疆不同品种红枣中主要功能因子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Ba P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筛选出UA为最佳功能因子,并初步阐明了UA对Ba P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为新疆南疆红枣精深加工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南疆红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邵凤侠[3](2019)在《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是我国特有果树树种,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在南方特殊地理与气候条件下,以中秋酥脆枣为代表的南方鲜食枣具有产量高、含糖量高、风味浓、口感好、适应性强、耐贮运等诸多优点,但在生产上却面临落花落果严重、易裂果等问题,需要通过杂交育种综合其他枣品种的优点。但是,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程度高、结实率低等问题严重阻碍其杂交育种进程,亟需开展胚败育机制研究。攻克这一难题也是枣新品种选育、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本文以中秋酥脆枣为试材,主要从胚胎学和分子机制方面研究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性状。(1)中秋酥脆枣为胚高度败育品种。(2)不同批次枣果胚败育程度不同;第一、二批次枣果胚败育情况相似,大枣果胚败育率较低,小枣果胚败育率较高,所含种仁大多为单种仁;第三批次枣果与第一、二批次枣果有较大差异,胚败育程度最高,胚败育率较高的果实集中在大枣果和小枣果,所含种仁均为单种仁。(3)两种类型枣吊上枣果胚败育率差异显着;木质化枣吊上的枣果胚败育程度高于非木质化枣吊上的枣果。(4)果形指数较小和较大的枣果胚败育率较低,中间型枣果胚败育率较高;较圆或偏长枣果胚败育率较低,中等长度枣果败胚育率较高。(5)枣裂果胚败育率为100%。2.南方鲜食枣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1)现序期至开花前,枣花序上零级花蕾的横径、纵径、花柄长、重量均呈递增趋势;现序第1天至第5天,花蕾主要呈横向增长,第5天为蕾扁期;现序第6天至第8天,花蕾以纵向生长为主,第8天为蕾胖期。(2)枣雄蕊具5枚花药,花药4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1~2层中层和腺质型绒毡层组成,花药壁的发育属于基本型;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呈四面体型;成熟花粉具3个萌发孔,为二细胞型花粉;不同花药之间和不同药室之间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均存在不同步性。(3)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存在少数异常花粉囊,但整体上不影响花粉形成。(4)雌蕊为2室子房,倒生胚珠,2胚珠,内外双层珠被,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沿珠心呈直线排列,靠近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经连续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七细胞八核的成熟胚囊,胚囊发育属于蓼型。(5)中秋酥脆枣存在缺失卵器或未发育完成的成熟胚囊。(6)枣花蕾外部形态与内部雌雄配子体发育时期存在相关性,可通过花蕾外部形态特征判断内部雌雄蕊的发育进程。3.南方鲜食枣雄蕊形态发育特性及花粉活力。(1)花药为底着药,呈椭圆形,表面有网状纹饰,两花粉囊对称,纵向开裂;不同发育时期花药颜色呈“黄绿色-黄色-黄褐色-褐色-黑色”变化;花药表面纹饰随花药的开裂程度增大而加深。(2)枣花粉形态特征为:花粉为近扁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呈正三角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萌发孔3个,角孔形,萌发孔处有突出的胞质囊;萌发沟3裂,沟痕整体呈细长条形,延伸至两极但无相连通;花粉粒外壁呈网状雕纹,网眼较浅,不规则、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3)花粉属小型花粉。(4)蕾扁期至子房膨大期,花粉萌发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初开期,萼片展平期和花瓣花药分离期花粉萌发率较高。(5)花粉萌发率与花粉发育成熟度相关,花粉越成熟,萌发率越高,花粉衰老时,萌发率也随之降低。(6)花粉萌发率因不同贮藏条件、不同贮藏时间而存在显着差异。(7)-70oC和-20oC干燥贮藏效果较好;活力高的花粉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寿命大于25 d。4.南方鲜食枣柱头形态发育特性及可授性。(1)枣花柱头二半裂,为干性柱头。(2)发育成熟的柱头表面有一层近圆形的乳突细胞。(3)花柱形态随着单花开放进展呈规律性变化。蕾扁期至初开期,二裂花柱紧密靠拢,整体呈圆锥状;萼片展平期花柱的间隙开始变大,向两侧生长;花瓣展平期花柱呈“V”字状;雄蕊展平期,两花柱夹角呈“Y”状,持续到子房膨大期。(4)花柱底宽和花柱长随单花开放均呈增长趋势。(5)蕾扁期柱头较平,蕾胖期至花瓣展平期均为尖圆形,表面经历从褶皱到饱满再到向外膨出的变化。雄蕊展平期和花瓣下垂期柱头向外卷曲,向上膨出,表面积较大。雄蕊下垂期和子房膨大期,柱头萎缩,干枯。(6)柱头开始失绿时可授性降低。(7)蕾扁期至子房膨大期,柱头表面的乳突细胞呈规律性变化,先发育成熟,然后达到最旺盛时期,最后萎缩变瘪、衰老、解体,柱头可授性也呈现“无-弱-强-弱-无”规律性变化。(8)依据枣花柱头表面乳突组织的发育程度可判断其可授性强弱。(9)中秋酥脆枣花柱头的最佳可授期为萼片展平期、花瓣花药分离期和花瓣展平期,最佳授粉时间可以持续6~8 h。5.南方鲜食枣授粉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规律。(1)存在授粉受精不良、胚中途败育现象。(2)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条件下,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伸长情况相似。(3)花粉与柱头相互识别的时间至少需要4 h,花粉在柱头上萌发的时间至少6 h。授粉12 h后,花粉管开始伸入柱头;授粉24 h后,花粉管到达花柱1/4处;授粉48 h,花粉管开始扭曲;授粉72~120 h,花粉管在柱头上继续伸长,扭曲交互在一起,膨大呈球形。(4)花柱中有大量胼胝质,使花粉管在花柱道生长受阻,只有小部分花粉管生长到花柱基部,到达子房。(5)授粉72 h后,1个精子移动到2个极核附近,开始双受精。(6)授粉96 h后,1个精子与胚囊次生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1 d后解体消失;授粉120 h后,另1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经过4~5 d的休眠后,即开始分裂形成小球形胚;小球形胚在形成球形胚之前退化。(7)在受精15 d,胚完全退化,最终形成空胚囊。6.南方鲜食枣胚败育胚胎学基础。(1)胚囊发育受阻。在胚囊发育过程中,多数不能形成完整成熟胚囊,存在反足细胞、卵细胞和助细胞单个或多个细胞器同时缺失现象。(2)花粉管伸长受阻。授粉受精过程中,花粉可育,发育成熟的柱头在一定开放时期具有强可授性,自交和异交花粉均可以在柱头上萌发,但大部分花粉管在花柱道中伸长受阻,并出现大量胼胝质现象,只有小部分花粉管能到达子房,完成受精。(3)胚乳和胚发育受阻。花粉管释放精子、成功完成双受精后,胚乳核不分裂或只进行了1~2次分裂而逐渐退化消失,胚乳退化最终会引起胚败育。合子分裂形成小球形胚之后在形成球形胚之前退化,最终形成空胚囊导致胚败育。(4)受精失败。花粉在柱头上萌发、花粉管伸入花柱,虽未完成受精,但活化了花柱或子房内的生长素合成酶,从而促进了子房发育成果实。未正常受精的胚囊内的卵细胞、极核、助细胞以及其他细胞会随时间推移而解体,珠心组织退化,整个胚珠腔中空,成熟胚珠结构退化,最终导致整个胚珠败育,即在枣果内表现为种子败育。7.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相关基因筛选。(1)胚珠败育是胚败育的原因之一。(2)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6个调控胚珠发育的相关基因:Zj AGL11,Zj ABCG20,Zj ABCG11,Zj ABCG15,Zj MC1和Zj MC9。(3)Zj AGL11,Zj ABCG11和Zj ABCG15基因可能对枣胚珠发育有重要调控作用,且表达模式相似,在胚珠发育关键时期低表达会导致胚珠发育异常。(4)Zj ABCG20基因对枣种胚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低表达或者不表达可能会导致胚珠败育。(5)Zj MC1基因在种胚败育时期大量表达,导致下游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进而推测下游基因表达量的显着变化影响了胚珠正常发育而导致胚珠发育受阻并进一步发生败育。(6)Zj MC9基因在败育枣果中大量表达,推测Zj MC9基因高表达影响了胚珠后期的正常发育而导致胚珠发育受阻并进一步发生败育。
张昊[4](2019)在《宁夏红枣种质资源调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类果树,目前有900多个品种。我国枣树种质资源丰富,但错标率高,限制了枣树研究者之间信息和材料的共享,阻碍了枣树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应用。本试验通过对宁夏地区的实地勘察,调查并统计了宁夏地区主要枣种质资源的品种数量和分布情况,并通过文献查阅、表型性状分析等方法对宁夏地区的枣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同时对红枣数据库中的EST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位点开发,对宁夏红枣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宁夏地区现有114个红枣品种,其中85%的品种来自外省。现有品种的果实用途广泛,主要包含鲜食、制干、干鲜兼用、蜜枣制作和观赏等用途。常见的枣树病害中,枣疯病的感病品种最多,有8个,占总品种的14.91%;在抗病品种中枣缩果病的抗病品种最多,有17个,占总品种的 14.81%。2.61个枣品种的10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4%~36%,均值为23%。除叶形指数外果实纵径与其他8个性状均成极显着正相关,而其他性状之间关系复杂。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78%可以作为枣表型性状的综合指标,根据表型性状可将61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第Ⅱ类群的综合性状最优。3.在114个枣品种中,多态性SNP标记存在较高的同义错标率,共检出17个重复组。4.基于贝叶斯模型的群体分层显示了两个种质组,其核心成员之间存在显着差异(Fst=0.16)。5.从192个SNPs中筛选出96个高质量的SNPs,可对枣树品种进行准确品种鉴定。6.运用纳米流控陈列技术对宁夏地区采集到的枣树种质进行指纹识别,为准确鉴定枣树品种提供高质量的SNP图谱。
唐艳[5](2019)在《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yphus Mill.)落叶小乔木,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鲜食枣种质资源丰富,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冬枣、灵武长枣等鲜食枣的贮藏保鲜方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亚热带气候下生产的鲜食枣品种如’中秋酥脆枣’的保鲜方式却未见报道。由于枣的品种、大小、含糖量、果皮厚度等不一样,保鲜方式各异。因此,针对’中秋酥脆枣’的贮藏保鲜方式落后的问题,以’中秋酥脆枣’鲜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包括无浸泡组(CK),清水、3%、4%和5%CaCl2溶液、27℃、45℃、50℃、55℃和60℃蒸馏水、1%Vitamin C、50mg/LABA、1%Fe3+、3%Ca(N03)2浸泡20min和放置KMnO4的方法进行保鲜,每隔固定时间采样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手持式折光仪、硬度计、气相色谱仪等设备,采用统计法、2,6-二氯酚靛酚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色谱法、蒽酮法及荧光定量PCR法等对枣果的糖含量、Vc含量、硬度、果实口感综合评价、MDA含量、乙烯释放速率及与乙烯合成相关的部分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方式采后处理对枣果外观品质的影响差异显着。光照会增加枣果的裂果率、腐烂率及转红指数。(2)不同方式采后处理对枣果食用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光照会促使枣果失水,减少贮藏时间;光照对枣果中TSS影响不大但会影响枣果的果果实硬度,放置KMnO4的枣果贮藏前期口感显着优于其他采后处理;热处理影响贮藏前期枣果的果实硬度,CaCl2主要影响贮藏后期的果实硬度。(3)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对枣果的营养品质的影响存在极显着差异。’中秋酥脆枣’热处理最适温度为55℃,CaCl2最适浓度为3%,松针提取液+2%CaCl2处理的枣果保鲜效果最好,低浓度松针提取液与2%CaCl2处理保鲜效果相似(4)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对乙烯释放速率及部分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影响。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贮藏时间等条件对枣果ACO、ACS、ER、ERS、ET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黑暗条件贮藏的枣果的乙烯释放速率慢于光照条件下枣果的乙烯释放速率,且黑暗环境下ABA处理的枣果乙烯释放速率最快;放置KMn04的处理组的枣果在贮藏过程中并未检测到乙烯含量。(5)不同处理的果实品质与乙烯及其部分相关基因的关系复杂。失重率与裂果率、腐烂率、乙烯释放速率均有显着相关性;光照、贮藏时间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关系数较小;E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其他指标不存在相关性,ERS基因与失重率、裂果率、乙烯释放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AC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枣果的失重率和果实口感综合评价呈显着正相关,ETR1基因与枣果的失重率、裂果率、腐烂率、转红指数、果实口感综合评价、乙烯释放速率均呈显着负相关。
刘琨[6](2017)在《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1898—1949)》文中提出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采用战争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取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西方人实现了在华自由经商、探险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商人涌入中国内地开展商业活动,英、法、俄、美等国植物学家来华开展动植物资源考察,为掠夺中国经济资源准备条件。19世纪末期,美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影响力方面后来居上,尤其涉及到在华殖民利益时,美国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平起平坐;但美国在华动植物资源考察活动起步时间较晚,主要原因是相当长时期内美国人认为外来物种不适应本土气候条件,前往中国开展考察活动的机构也仅限于少数科研单位,例如: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费城自然博物馆等。随着美国农业生产局面发生重大变化,联邦政府为了保持农业经济高速发展,帮助各州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种质资源短缺问题,1898年成立了“外国种子和植物引进办公室”(The Office of Foreign Seed and Plant Introduction,简称 SPI),负责组织海外作物采集活动,该机构聘请着名植物猎人或植物学家,前往世界各地采集引种抗旱、耐寒、抗盐碱的新作物品种。中国拥有数千年的作物栽培史,已经驯化成熟的作物品种十分丰富,农业生产环境与美国有较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华开展作物采集活动成为美国首选,并且成为美国农业部的中心工作之一。关于西方国家在华采集活动的历史事实,已有国内外学者关注,出现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以中科院罗桂环研究员的学术专着、系列论文为代表,对19-20世纪西方人在华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国外学者以兰德尔·斯特罗斯(Randall E.Stross)为代表,对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专家和农业传教士来华工作经历进行叙述,记录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不同人物的性格;他站在美国立场,针对近代中国特殊历史背景进行了有独特见解的论述,认为这是美国试图利用农业传教手段帮助中国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但是,大多数中外学者研究视角是从植物资源或动物资源方面展开的,已有学术成果中缺少从作物采集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系列化成果,论文针对这种研究缺憾而展开,通过对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具体考证,还原一个逐渐被淡忘的历史事实;论文研究为中国选择性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经验、调整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为优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作物的海外种植历史提供学理依据。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数据统计和补充论证等多种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起步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罗桂环,2005年)、《Frank N.Meyer-PlantHunter in Asia》(Isabel Shipley Cunningham,1984 年)、《Agr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 Documentary History》(Wayne D.Rasmussen,1975年)等着作是论文重要的文献参考资料,并以1908-1924年美国农业部公布的219篇《新作物引进公告》为论文的基本研究素材;论文采用数据统计法,运用列表将不同采集主体的采集成果集中呈现出来,主要内容包括作物品种、样本数量、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编号等;运用补充论证法,结合美、英等国历史学者、农史学者的学术专着,对作物采集活动相关史实进行相互验证,详细考证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代表性成果、重要作物性状以及中国作物对美国农业的影响等内容。论文整体研究框架设计:除绪论部分外,论文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论文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论文主体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主要阐述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主体。美国在世界各地开展采集活动,而在中国大规模开展作物采集活动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外因包括: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特征、社会经济环境、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以及欧洲各国在华采集活动的影响;美国发起作物采集活动的主观动因包括: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欧洲早期移民的特殊兴趣爱好,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农业政策。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体包括:植物学家、植物猎人、各国驻华传教士等,在作物采集活动过程中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植物猎人和植物学家专业开展作物采集活动,各国驻华传教士积极主动参与,美国外交官员、商人、军方等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共同支持采集工作,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也发挥了中介桥梁作用。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五章,是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以个案形式和共性分析法系统梳理了 3位主要美国植物猎人和其他采集主体的在华作物采集活动。各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追溯弗兰克·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迈耶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来华之前的工作经历进行介绍;其次,考证迈耶4次在华作物采集的主要活动路线和代表性采集成果,其中新疆之行和甘肃之行是研究重点;最后,关于迈耶的个性品质及其采集的中国作物种质对美国农业重要影响的评价,评价从美国传记作家、迈耶自我评价与作者评析三个角度展开。第三章研究欧内斯特·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威尔逊的家庭出身、早期工作经历以及从事植物猎人后的传奇生涯;其次,考证了威尔逊在华的4次采集活动和代表性成果,包括1899-1902年云南“珙桐树”之行、1903-1905年中国“绿绒蒿”之行、1907-1909年湖北西部“白皮松”之行、1910年湖北、四川“帝王百合”之行;最后,对威尔逊的个性品质和采集活动进行评析。第四章考证约瑟夫·洛克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研究内容:首先,介绍洛克的家庭出身、青少年生活经历、从事植物采集事业后的漂泊人生;其次,考证洛克在华采集的活动路线与主要成果,包括1922-1924年云南玉龙雪山之行、1924-1927年中国西部甘青之行、1927-1929年中国西南川滇之行;最后,对洛克的个性品质和科研活动进行评析。第五章介绍了其他采集主体在华的作物采集活动。第三部分即论文第六章,对美国作物采集活动进行整体的客观历史评价,集中探讨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启示。研究发现,作物采集活动迅速提升了美国农业生产水平,中国作物引进与培育多次控制美国的果树疫情,丰富了美国农业生产种质资源,有效促进了美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通过对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带给中国农业发展如下启示:选择性借鉴美国农业“三位一体”模式,完善农业情报与科研互动机制,强化主粮作物的培育过程管理,增强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作物特性美化城乡人居环境。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是其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也是美国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历史经验值得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选择性借鉴。研究借鉴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历史,对于中国提高作物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发展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改善民众生活环境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国际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极度不稳定背景下,中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完全可以考虑运用经济手段缩短新作物品种的改良进程,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采集引种高附加值海外作物品种,迅速将中国的作物育种水平提升到新高度。论文研究充分体现历史经验与现实生产相结合,历史评价突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题中之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意义,而论文研究中涉及的种质资源安全,更应该上升到粮食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罝。
刘秀云,李慧,刘志国,赵锦,刘孟军[7](2016)在《基于SSR标记的255个枣品种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枣原产中国,种质资源丰富。对来自中国22个省区不同用途的255个枣品种进行SSR分析,揭示这些不同产地来源的枣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结构,为枣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改良CTAB提取供试枣种质的基因组DNA,以前期枣基因组测序挖掘出的SSR引物为基础,进行高效率引物筛选,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55份枣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然后利用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后显色。根据条带有无统计数据,计算出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IC),用NTSYS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利用Structure软件分析群体遗传结构,计算出最适群体数目,构建遗传结构图。【结果】从6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3对高效率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117个多态性位点,各引物扩增的多态性位点数为2—10条,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多态位点数为5.09个,PIC值变幅为0.359—0.727,平均为0.548,这些多态性引物可应用到其他枣种质资源的研究中;建立了只需1—2个标记就可鉴别出来的部分枣品种的SSR指纹,可用于这些品种的快速分子鉴定;255个枣品种的聚类分析将所有枣品种分为15个亚类,包括4个大类和11个小类,不同品种间的相似系数范围0.71—1.00,其中北京花生枣单独聚为一类,与其他枣品种关系较远;‘奉节鸡蛋枣’和‘溆浦鸡蛋枣’、‘陕西奶枣’和‘天津大马牙枣’的相似系数均为1.00;结合聚类图、供试品种的用途和原产地分析,不同枣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品种原产地有一定相关性,但和品种用途没有显着相关性。群体结构分析中,通过绘制K与ΔK的关系图,K=15时,ΔK最大,据此将255个枣品种也同样划分为15个群体,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各群体中大部分品种血缘关系比较单一,较少品种含有其他类群的遗传成分。总体看,山西或陕西的枣品种出现在绝大部分居群中,说明这两个省的资源在不同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方栽培区域中来自湖南的枣品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居群,可能是其起源相对单一,且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和其他产地枣品种间基因交流较少所致。上述结果表明,供试枣品种中与来源区域相关性明显的品种由相同地域内枣品种演化而来,而另一部分与来源产地相关性不明显的品种则是由不同区域间品种经过频繁的基因交流和重组选育而来,融合了不同区域品种的特点,从而没有了明显的区域特征。【结论】不同地理环境在枣品种的群体进化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影响了不同产地间枣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组成。
殷晓[8](2013)在《基于SSR标记的中国枣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枣(Ziziphus jujuba Mill.),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是原产我国的特有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一大干鲜兼用果树以及重要的药用植物和生态经济林树种。长期驯化过程中,由于分离、突变、迁移、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作用,枣树群体产生了大量的遗传变异,形成区域性品种和品种群。资源异质性生境形成了繁多的地方品种(类型),加上枣种质间广泛交流,不仅为枣生产提供优良的品种或类型,也造成枣品种间遗传关系复杂,地理演化关系不明确。利用现代分子标记,在我国枣的起源地和栽培中心,研究枣品种群遗传结构,对于探明我国枣品种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指导资源利用和育种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双重抑制PCR技术自主开发枣SSR多态性引物;分别利用13对和19对多态性SSR引物,研究了我国黄河沿岸6个省区48个品种和陕西19个地理区域(区/县)8个品种群共237份枣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是我国枣分子水平最为系统的研究,明确了我国枣品种的渊源关系、品种群组成,为资源利用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具体结果与结论如下:开发了23对枣多态性SSR引物,利用48个枣样品筛选得到9对多态性引物。共获得5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310,均值为5.56;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3480.780,均值为0.506;期望杂合值(HE)和观测杂合值(HO)范围分别为0.2500.958和0.3490.723,平均HO(0.657)大于平均H(E0.516)。除Zjuju002,Zjuju016与Zjuju020外,其他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 <0.05);所有位点未检测到连锁不平衡(P <0.05),均适合进行枣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黄河沿岸六省枣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Shannon’s信息指数(I)幅度为0.656~1.029,HE为0.394~0.568;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地理区域内变异(93%)远大于地理区域间分化(7%),平均近交系数(FST)为–0.166,地理区域间平均基因流(Nm)2.898。说明黄河沿岸枣群体为中度杂合,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程度较高,趋向远缘杂交。甘肃群体在Na、HE和I指标中均最小。近期各区域均未发生瓶颈效应。UPGMA(类平均法)聚类图与Structure群体结构表明,黄河上游的甘肃与其他区域关系较远,且缺乏基因交流,即地理位置相邻、资源一致区域的枣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品种交流频繁,分化低;甘肃与陕西遗传距离较小,供试甘肃枣品种可能主要来源于陕西;供试枣品种遗传关系与用途无明显关系。陕西枣品种地理区域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I幅度为0.219~1.020,HE为0.158~0.567,关中渭河平原枣区(下游)遗传多样性和杂合度普遍高于陕北黄土高原枣区(上游);品种群I幅度为0.493~0.932,HE为0.296~0.518,原生枣品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杂合度普遍低于新分化的品种群。AMOVA分析发现,地理区域内变异(85%)与品种群内变异(78%)均远大于群间分化(14%,22%);品种群间分化(22%)小于地理区域间分化(14%)。品种群FST值(0.283)大于地理区域(0.172)。品种群间平均基因流(0.633)均小于地理区域间平均基因流(1.203)。陕北枣属中度杂合,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程度较高,近交程度很低。枣品种交流频繁,地理区域间遗传分化低,品种群分化程度高。近期各区域均未发生瓶颈效应。UPGMA和NJ(邻近法)聚类图、主成分分析与Structure群体结构表明,小尺度下,同一区域的枣种质并没有聚在一起,而是按照品种群聚类;但在大尺度下,可分为陕北木枣—团枣品种群和关中晋枣水枣—狗头枣品种群,且狗头枣品种群与陕北木枣—团枣品种群距离较远;地理位置相邻、资源一致的区县亲缘关系近。
刘志国[9](2011)在《南疆砾质戈壁条件下枣种质资源的评价与筛选》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疆的红枣产业蓬勃发展,枣树种植面积大幅度逐年增加,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南疆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其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红枣生产基地。虽然南疆有其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优势,但是红枣产业也面临着品种结构不合理、优异种质资源欠缺、品种混杂且退化严重等现象。鉴于此,针对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的立地条件特点,课题组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十万亩生态林场(砾质戈壁区)建立了枣种质资源圃(基因库),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用途、不同成熟期的优良品种98个。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资源圃保存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营养成分、抗逆性等进行调查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适合于新疆地区发展种植的优良制干、鲜食和加工用枣树品种,为新疆的红枣产业布局、品种结构调整及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为新疆枣树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红枣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种质资源保障,同时为枣树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枣树新品种选育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明了枣树23个主要数值型性状的分布范围、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最大的3个性状依次为裂果率(244.15)、单株产量(102.10)、冻害指数(90.79);变异系数最小的3个性状依次为为鲜枣可食率(1.75)、干枣可食率(1.81)、果实含水量(7.05)。2.研究了枣树23个主要数值型性状的次数分布规律。其中植株高度、鲜枣单果重、植株茎粗、二次枝长度、果实纵径、鲜枣单核重果实横径、果型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果实整齐度、果实含水量、鲜枣可食率、鲜枣制干率、干枣单果重、干枣单核重、干枣可食率18个性状符合正态分布,单株产量在0.05水平上不符合正态分布,可滴定酸含量、受冻率、冻害指数、裂果率4个性状不符合正态分布。3.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专家、枣农的意见,对比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的选优结果表明,应用加权关联度评价品种的优劣是比较可靠的,所选出的优良品种更加切合生产实际。4.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单株产量、鲜枣单果重、鲜枣可食率、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实整齐度、裂果率、抗寒指数、果实风味、果肉质地、果肉汁液、果肉粗细13个性状为评价指标,利用加权关联度进行排序,初步筛选出了优良鲜食品种(系)10个,分别是大瓜枣、蜂蜜罐、月光、大白铃、涞水铃枣、沾铃、辣椒枣、京枣39、大荔铃铃枣和山东梨枣。5.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单株产量、鲜枣单果重、果实整齐度、裂果率、抗寒指数、鲜枣制干率、干枣可食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9个性状为评价指标,利用加权关联度进行排序,初步筛选出了优良制干品种(系)10个,分别是骏枣、宣城尖枣、稷山板枣、紫珠、赞玉、金丝4号、金丝新4号、无核丰、中阳木枣和金丝3号。6.筛选出一批特色资源。包括高Vc含量的品种6个(官滩枣、义乌大枣、苦楝枣、洪赵十月红、保德油枣、中阳木枣),高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品种8个(鸭食枣、板枣、稷山长枣、孔府脆枣、阜香、六月鲜、三变色、骏枣)。
白瑞霞[10](2008)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枣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遗传背景复杂。枣种质资源的研究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对枣种质资源的亲缘演化关系目前仍不很清楚,尤其在核心种质构建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应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7份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枣的核心种质,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适合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在细胞核裂解之前,用CTAB-free缓冲液对叶片组织匀浆洗涤后再进行DNA提取,可有效克服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对提取的干扰;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无水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粗提后的DNA经RNase处理去除RNA,氯仿/异戊醇抽提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无污染、高分子量的枣基因组DNA。2.从120对AFLP引物组合中选出17对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57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4条谱带,其中37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4.47%;其余20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35.53%。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61~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秤砣枣与酸枣1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761。3.构建了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图谱,部分供试材料具有独有的特征带,其余材料可通过二歧分类法确定各自在AFLP图谱中的差异带,根据样品的特征带或差异带可区分开所有的供试材料。4.利用6对SRAP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能扩增出19条谱带。其中51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45.13%;其余62条均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54.87%。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727~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无头枣与襄汾圆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壶瓶酸与壶瓶枣,大马牙与葫芦长红,金丝小枣与金丝蜜,赞新大枣、赞皇大枣1与赞皇大枣2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均为1.000;新疆小圆枣与永城长红,小平顶与核桃纹,小木枣与短果长红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727。5.采用UPGMA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SRAP数据和AFLP与SRAP整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枣种质地理来源关系密切。6.基于AFLP和SRAP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几组枣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1)酥圆铃与圆铃可能是同物异名;老婆枣可能是由核桃纹演化而来;延川狗头枣与圆铃的亲缘关系较近。(2)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是由圆铃枣演化而来。(3)宣城尖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4)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5)葫芦长红与大马牙的亲缘关系极近;短果长红与其他长红枣品种群的品种的亲缘关系稍远。河南龙枣与河北龙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是由长红枣演化而来;串铃与长红枣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属于长红枣品种群。(6)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7)金丝小枣品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天津快枣、二秋枣、缨络枣、郎家园枣、长木枣、小木枣、马铃脆和金丝小枣的关系较近,是金丝小枣品种群的组成部分;无核小枣是由金丝小枣演化而来。(8)馒头枣、沧县傻枣、大白铃、大瓜枣、大荔鸡蛋枣、溆浦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与临猗梨枣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推测它们为同一近缘系。(9)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0)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1)大王枣、薛城冬枣和雪枣的亲缘关系较近。(12)赞皇大枣株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13)婆枣株系间的变异程度较大;泡泡红、串干、沙枣与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4)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差异应该属于品种内株系间的差异。(15)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近缘系。(16)胎里红和三变红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是同一个品种。(17)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8)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9)茶壶枣与扁核酸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茶壶枣可能是由扁核酸变异而来。(20)日出、红颜和福枣3个韩国品种与中国枣品种亲缘关系较近,3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7.根据AFLP和SRAP数据整合后的聚类结果,对166个枣品种采用3种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比较了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表明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枣核心种质代表性较好。枣核心种质包括50份资源,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基本在95%以上,核心种质能很好的代表初始种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植物花粉育性研究进展 |
| 1.1.1 枣树花粉萌发率和花粉量的研究 |
| 1.1.2 雄性不育种质鉴定 |
| 1.2 植物激素对植物育性的影响 |
| 1.3 胚败育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
| 1.4 枣树杂交育种的研究 |
| 1.4.1 枣树杂交育种的必要性 |
| 1.4.2 枣树杂交育种的方法 |
| 1.4.2.1 环境控制杂交 |
| 1.4.2.2 免去雄杂交育种 |
| 1.4.3 枣树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 |
| 1.5 研究意义及目的 |
| 1.6 研究内容 |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和仪器设备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花粉萌发率的测定 |
| 2.2.2 花粉量的测定 |
| 2.2.3 单花开放阶段花蕾激素含量的测定 |
| 2.2.4 石蜡切片的制作 |
| 2.2.5 果实育性的测定 |
| 2.2.6 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的测定 |
| 2.2.7 枣结实特性和育性调查 |
| 2.2.8 枣树控制杂交 |
| 2.3 数据处理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枣品种花粉育性的比较和育性分级 |
| 3.1.1 不同枣品种萌发率结果与分级 |
| 3.1.2 不同枣品种单药花粉量结果与分级 |
| 3.1.3 不同枣品种花蕾解剖结构比较 |
| 3.1.4 不同枣品种萼片平展时间的比较 |
| 3.1.5 枣树单花不同发育阶段内源激素的变化 |
| 3.2 不同枣品种结实特性和自花育性研究 |
| 3.2.1 2018 年不同枣品种含仁率的比较 |
| 3.2.2 枣果实大小对可育率的影响 |
| 3.2.3 枣果实生长过程激素的变化 |
| 3.2.4 不同枣品种种自花结实和自花育性的比较 |
| 3.3 枣树控制杂交 |
| 3.3.1 2018 年不同杂交组合结实特性及育性比较 |
| 3.3.2 2018 年不同杂交组合出苗情况的比较 |
| 3.3.3 2019 年不同杂交组合结实特性及育性比较 |
| 3.3.4 不同年限杂交组合结实特性及育性的比较 |
| 第4章 讨论 |
| 4.1 不同枣品种花粉育性的比较与影响 |
| 4.2 不同枣品种可育特性及品种划分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
| 4.3 不同枣树杂交组合的筛选与比较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概述 |
| 1.1.1 红枣的起源与分布 |
| 1.1.2 红枣的分类 |
| 1.2 红枣的功能性 |
| 1.2.1 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特性 |
| 1.2.2 抗癌作用 |
| 1.2.3 抗炎症与免疫调节作用 |
| 1.2.4 心脏、肝脏与胃肠道保护作用 |
| 1.2.5 其他生理活性 |
| 1.3 红枣的功能因子及其生物活性 |
| 1.3.1 多酚类化合物 |
| 1.3.2 多糖类化合物 |
| 1.3.3 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类化合物 |
| 1.3.4 三萜烯酸类化合物 |
| 1.4 熊果酸及其功能性研究进展 |
| 1.4.1 熊果酸概述 |
| 1.4.2 熊果酸功能性研究进展 |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5.3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新疆红枣功能因子鉴定及多元统计分析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2.2.1 实验原料 |
| 2.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
|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红枣功能因子提取 |
| 2.3.2 红枣功能性成分定性与定量分析 |
| 2.3.3 抗氧化活性测定 |
| 2.4 统计分析 |
| 2.5 结果与讨论 |
| 2.5.1 不同品种红枣中三萜烯酸含量 |
| 2.5.2 不同品种红枣中碱基、核苷和环核苷酸含量 |
| 2.5.3 不同品种红枣中黄酮类含量 |
| 2.5.4 不同品种红枣中功能因子多元统计分析 |
| 2.5.5 不同品种红枣叶子多酚类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基于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红枣功能因子筛选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2.1 材料和仪器 |
| 3.2.2 耗材和试剂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细胞培养 |
| 3.3.2 苯并芘诱导细胞损伤模型的构建 |
| 3.3.3 不同功能因子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 3.3.4 功能因子对损伤模型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 3.3.5 功能因子提前干预对损伤模型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 3.3.6 单一功能因子对损伤模型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3.7 功能因子对损伤模型细胞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 3.4 统计分析 |
| 3.5 结果与讨论 |
| 3.5.1 苯并芘诱导细胞损伤模型的构建 |
| 3.5.2 不同功能因子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 3.5.3 不同功能因子组合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 3.5.4 不同功能因子对损伤模型细胞生长的影响 |
| 3.5.5 不同功能因子组合对损伤模型细胞生长的影响 |
| 3.5.6 不同功能因子对ROS及 MDA含量的影响 |
| 3.5.7 不同功能因子对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熊果酸对苯并芘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的调控机制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4.2.1 材料和仪器 |
| 4.2.2 主要耗材和试剂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细胞培养 |
| 4.3.2 实验分组 |
| 4.3.3 试验方法 |
| 4.4 统计分析 |
| 4.5 结果与讨论 |
| 4.5.1 熊果酸对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 |
| 4.5.2 熊果酸对细胞8-OHdG含量的影响 |
| 4.5.3 熊果酸对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5.4 LC3自噬的激光扫描共聚焦观察 |
| 4.5.5 自噬小体的透射电镜观察 |
| 4.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熊果酸调控苯并芘致细胞氧化损伤的转录组学分析 |
| 5.1 引言 |
| 5.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 5.2.1 仪器设备 |
| 5.2.2 实验材料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试剂配制 |
| 5.3.2 细胞培养 |
| 5.3.3 实验分组 |
| 5.3.4 细胞总RNA的提取及质检 |
| 5.3.5 RNA样本的处理及测序 |
| 5.3.6 测序数据预处理及质量控制 |
| 5.3.7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 5.3.8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 5.3.9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KEGG pathway分析 |
| 5.3.10 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验证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Fast QC) |
| 5.4.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 5.4.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 5.4.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 5.4.5 差异表达基因q RT-PCR验证 |
| 5.4.6 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与展望 |
| 1.结论 |
| 2.论文创新点 |
| 3.展望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植物种胚败育研究进展 |
| 1.2.2 枣种胚败育研究进展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技术路线 |
| 2 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性状观测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地概况 |
| 2.1.2 试验材料 |
| 2.1.3 试验方法 |
| 2.1.4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败育枣果解剖特性 |
| 2.2.2 不同批次枣果胚败育情况 |
| 2.2.3 两种类型枣吊上的枣果败育情况 |
| 2.2.4 不同果形指数的枣果败育情况 |
| 2.2.5 开裂枣果败育情况 |
| 2.3 讨论与小结 |
| 2.3.1 讨论 |
| 2.3.2 小结 |
| 3 南方鲜食枣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地概况 |
| 3.1.2 试验材料 |
| 3.1.3 试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枣蕾期形态观测 |
| 3.2.2 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 |
| 3.2.3 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发育 |
| 3.2.4 花蕾外部形态特征与雌雄配子体发育时期的相关性 |
| 3.3 讨论与小结 |
| 3.3.1 讨论 |
| 3.3.2 小结 |
| 4 南方鲜食枣雄蕊形态发育特性及花粉活力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地概况 |
| 4.1.2 试验材料 |
| 4.1.3 试验方法 |
| 4.1.4 数据处理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枣花不同开放阶段雄蕊形态发育规律 |
| 4.2.2 枣花不同开放阶段花粉形态发育规律 |
| 4.2.3 枣花不同开放时期花粉萌发特性 |
| 4.2.4 不同贮藏条件枣花粉萌发特性 |
| 4.3 讨论与小结 |
| 4.3.1 讨论 |
| 4.3.2 小结 |
| 5 南方鲜食枣柱头形态发育进程及其可授性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地概况 |
| 5.1.2 试验材料 |
| 5.1.3 试验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柱头形态发育进程 |
| 5.2.2 单花不同开放时期柱头可授性 |
| 5.2.3 柱头形态发育特征与其可授性的关系 |
| 5.3 讨论与小结 |
| 5.3.1 讨论 |
| 5.3.2 小结 |
| 6 南方鲜食枣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研究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地概况 |
| 6.1.2 试验材料 |
| 6.1.3 试验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花粉萌发及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行为 |
| 6.2.2 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 |
| 6.3 讨论与小结 |
| 6.3.1 讨论 |
| 6.3.2 小结 |
| 7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相关基因研究 |
| 7.1 材料与方法 |
| 7.1.1 试验材料 |
| 7.1.2 主要试剂 |
| 7.1.3 主要仪器设备 |
| 7.1.4 总RNA的提取 |
| 7.1.5 总RNA质量检测 |
| 7.1.6 文库构建与质检 |
| 7.1.7 转录组测序 |
| 7.1.8 转录组数据处理及分析 |
| 7.1.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7.2 结果分析 |
| 7.2.1 转录组测序的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 7.2.2 测序质量 |
| 7.2.3 序列对比结果 |
| 7.2.4 差异表达基因 |
| 7.2.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 7.2.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 7.2.7 胚败育过程中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
| 7.3 讨论与小结 |
| 7.3.1 讨论 |
| 7.3.2 小结 |
| 8 结论与创新点 |
| 8.1 结论 |
| 8.1.1 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性状观测 |
| 8.1.2 南方鲜食枣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 |
| 8.1.3 南方鲜食枣雄蕊形态特征及花粉活力 |
| 8.1.4 南方鲜食枣柱头形态发育规律及可授性 |
| 8.1.5 南方鲜食枣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 |
| 8.1.6 南方鲜食枣胚败育胚胎学基础 |
| 8.1.7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相关基因分析 |
| 8.2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不同对比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前50的GO条目 |
| 附录 B 不同对比富集显着的前20个代谢通路 |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 1.2 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 1.2.1 枣种质资源的起源与分布 |
| 1.2.2 枣种质资源的调查 |
| 1.2.3 枣种质资源的品种分类 |
| 1.2.4 枣树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研究 |
| 1.3 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中的应用 |
| 1.3.1 SSR标记 |
| 1.3.2 ISSR标记 |
| 1.3.3 AFLP标记 |
| 1.3.4 SNP标记 |
| 1.4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材料 |
| 2.1.2 表型调查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样品采集 |
| 2.2.2 测量方法 |
| 2.2.3 DNA提取 |
| 2.2.4 DNA质量检测 |
| 2.2.5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枣树SNP标记 |
| 2.2.6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验证 |
| 2.3 数据分析 |
| 2.3.1 种质资源调查统计 |
| 2.3.2 表型性状分析 |
| 2.3.3 品种鉴定分析 |
| 2.3.4 群体结构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红枣种质资源调查分析 |
| 3.1.1 原产地分析 |
| 3.1.2 果实用途分析 |
| 3.1.3 病害分析 |
| 3.2 61个枣品种表型性状分析 |
| 3.2.1 表型性状变异性分析 |
| 3.2.2 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 3.2.3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 3.2.4 聚类分析 |
| 3.2.5 类群表型性状差异性分析 |
| 3.3 数据挖掘和SNP开发 |
| 3.4 SNP分子标记的应用 |
| 3.4.1 枣品种鉴定 |
| 3.4.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 3.4.3 主坐标分析(PCoA)和聚类分析 |
| 3.4.4 亲缘关系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 |
| 4.1.2 SNP标记的挖掘与开发 |
| 4.1.3 利用SNP标记进行枣树品种鉴定 |
| 4.1.4 改良枣树品种亲本鉴定 |
| 4.1.5 枣品种鉴定的核心SNP标记集 |
| 4.1.6 不同种质组间的遗传关系 |
| 4.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鲜食枣种质资源及保鲜研究现状 |
| 1.2 果蔬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
| 1.2.1 物理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 1.2.2 化学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 1.2.3 生物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 1.2.4 复合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外观品质的影响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果皮颜色 |
| 2.2.2 腐烂率 |
| 2.2.3 裂果率 |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采后处理对鲜枣果皮颜色的影响 |
| 2.3.2 采后处理对鲜枣腐烂率的影响 |
| 2.3.3 采后处理对鲜枣裂果率的影响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食用品质的影响 |
| 3.1 试验材料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失重率 |
| 3.2.2 硬度 |
| 3.2.3 可溶性固形物 |
| 3.2.4 果实口感综合评价 |
| 3.2.5 MDA |
| 3.2.6 数据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采后处理对鲜枣失重率的影响 |
| 3.3.2 采后处理对鲜枣硬度的影响 |
| 3.3.3 采后处理对鲜枣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 3.3.4 采后处理对鲜枣果实口感综合评价的影响 |
| 3.3.5 采后处理对鲜枣MDA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营养品质的影响 |
| 4.1 试验材料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Vc含量 |
| 4.2.2 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
| 4.2.3 糖酸含量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采后处理对鲜枣Vc含量的影响 |
| 4.3.2 采后处理对鲜枣糖含量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乙烯释放速率与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5.1 试验材料 |
| 5.2 试验方法 |
| 5.2.1 乙烯释放速率 |
| 5.2.2 乙烯部分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采后处理对ACO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5.3.2 采后处理对AC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5.3.3 采后处理对E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5.3.4 采后处理对ER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5.3.5 采后处理对ETR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5.3.6 采后处理对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
| 5.3.7 相关性分析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 6.1 讨论 |
| 6.2 结论 |
| 第七章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1 附表 |
| 附录A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 四、论文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 第一章 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历史背景和主体 |
| 第一节 美国采集中国作物的客观条件 |
| 一、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特征 |
|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 |
| 三、近代中国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 |
| 四、欧洲各国在华采集活动的影响 |
| 第二节 美国开展作物采集的主观动因 |
|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
| 二、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 |
| 三、欧洲早期移民群体的特殊兴趣 |
| 四、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农业政策 |
| 第三节 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体 |
| 一、联邦政府、州政府积极推动采集活动 |
| 二、植物学家、植物猎人专业开展采集活动 |
| 三、各国驻华传教士主动参与采集活动 |
| 四、美国外交官员、学者等支持采集活动 |
| 五、中国留学生发挥了中介桥梁作用 |
| 第二章 弗兰克·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
| 第一节 迈耶的生平背景 |
| 一、家庭环境与教育背景 |
| 二、来华之前的工作经历 |
| 第二节 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过程与代表性成果 |
| 一、迈耶首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
| 二、迈耶第二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
| 三、迈耶第三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
| 四、迈耶第四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
| 第三节 迈耶及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评析 |
| 一、关于迈耶的历史评价 |
| 二、迈耶采集的作物种质对美国农业的重要影响 |
| 第三章 欧内斯特·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
| 第一节 威尔逊的生平背景 |
| 一、家庭出身与早期工作经历 |
| 二、从事植物猎人的传奇生涯 |
| 第二节 威尔逊在华采集活动主要过程和代表性成果 |
| 一、1899-1902年云南“珙桐树”之行 |
| 二、1903-1905年中国“绿绒蒿”之行 |
| 三、1907-1909年湖北西部“白皮松”之行 |
| 四、1910年湖北、四川“帝王百合”之行 |
| 五、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的代表性成果 |
| 第三节 威尔逊及其在华采集活动评析 |
| 一、关于威尔逊的个性品质评析 |
| 二、关于威尔逊的采集活动评析 |
| 第四章 约瑟夫·洛克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
| 第一节 洛克的生平背景 |
| 一、家庭出身与青少年生活经历 |
| 二、从事植物采集后的漂泊人生 |
| 第二节 洛克在华采集活动主要过程和代表性成果 |
| 一、1922-1924年云南玉龙雪山之行 |
| 二、1924-1927年中国西部甘青之行 |
| 三、1927-1929年中国西南川滇之行 |
| 四、洛克在华作物采集的代表性成果 |
| 第三节 洛克及其在华采集活动评析 |
| 一、关于洛克的个性品质评析 |
| 二、关于洛克的科研活动评析 |
| 第五章 其他人员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
| 第一节 传教士与来华美国专家的采集活动 |
| 一、普通传教士代表性采集成果 |
| 二、农业传教士代表性采集成果 |
| 三、传教士医生与美国专家代表性采集成果 |
| 第二节 美国外交官与美籍雇员的采集活动 |
| 一、驻华美国外交官代表性采集成果 |
| 二、中国政府美籍雇员代表性采集成果 |
| 三、采集者不详的代表性采集成果 |
| 四、中国学者交换的作物种质 |
| 第三节 其他人员的作物采集活动评析 |
| 一、关于农业传教与传教士参与采集活动评析 |
| 二、中国留学生参与采集活动评析 |
| 第六章 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历史评价和启示 |
| 第一节 历史评价 |
| 一、迅速提升了美国的农业生产水平 |
| 二、中国样本多次控制美国果树疫情 |
| 三、丰富了美国农业生产的种质资源 |
| 四、有效促进美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
| 第二节 启示 |
| 一、选择性借鉴“三位一体”模式 |
| 二、完善农业情报与科研互动机制 |
| 三、强化主粮作物的培育过程管理 |
| 四、增强作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 五、利用作物特性美化城乡人居环境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高效率SSR引物的筛选与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的计算 |
| 2.2 部分枣品种特有SSR标记的挖掘 |
| 2.3 供试枣品种的聚类分析 |
| 2.4 供试枣种质的遗传结构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枣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 1.1.1 枣和酸枣的分类学地位 |
| 1.1.2 枣的起源演化 |
| 1.1.3 枣的种下划分 |
| 1.1.4 品种分类 |
| 1.2 分子水平枣研究现状 |
| 1.2.1 品种鉴定及亲缘关系 |
| 1.2.2 亲本鉴定 |
| 1.2.3 遗传图谱构建 |
| 1.2.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 1.3 微卫星标记开发方法 |
| 1.3.1 数据库搜索 |
| 1.3.2 基因组文库法 |
| 1.3.3 微卫星富集法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利用双重抑制 PCR 技术开发 SSR 标记 |
| 2.1 供试材料 |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2.2.1 主要仪器 |
| 2.2.2 主要试剂 |
| 2.2.3 主要引物序列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基因组 DNA 提取 |
| 2.3.2 文库构建 |
| 2.3.3 引物设计 |
| 2.3.4 多态性检验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文库构建 |
| 2.4.2 引物设计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黄河沿岸枣遗传多样的 SSR 分析 |
| 3.1 供试材料 |
|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3.3 研究方法 |
| 3.3.1 基因组 DNA 提取 |
| 3.3.2 PCR 扩增 |
| 3.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 3.3.4 数据分析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0 位点多态性分析 |
| 3.4.1 遗传多样性及分化 |
| 3.4.2 枣种质聚类分析 |
| 3.5 讨论 |
| 3.5.1 黄河沿岸地区枣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 |
| 3.5.2 黄河沿岸枣区的遗传结构及分化 |
| 3.5.3 黄河沿岸枣种质的遗传关系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陕西枣品种群遗传结构的 SSR 分析 |
| 4.1 供试材料 |
| 4.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4.2.1 主要仪器 |
| 4.2.2 主要试剂 |
| 4.3 研究方法 |
| 4.3.1 基因组 DNA 提取 |
| 4.3.2 PCR 扩增 |
| 4.3.3 毛细管电泳检测 |
| 4.3.4 数据分析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遗传多样性 |
| 4.4.2 群体结构与分化 |
| 4.4.3 枣种质聚类分析 |
| 4.5 讨论 |
| 4.5.1 枣遗传多样性 |
| 4.5.2 地理区域与品种群的遗传分化 |
| 4.5.3 枣种质的遗传关系与群体结构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结论 |
| 5.1.1 枣 SSR 引物开发 |
| 5.1.2 黄河沿岸枣遗传多样性研究 |
| 5.1.3 陕西枣品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中国枣的栽培和引种历史及国内外传播 |
| 1.2 中国枣产业的生产现状 |
| 1.3 枣在新疆引种历史及发展现状 |
| 1.4 枣在新疆南疆地区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
| 1.4.1 发展优势分析 |
| 1.4.2 存在问题分析 |
| 1.5 优异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
| 1.6 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材 |
| 2.1.2 样品采集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
| 2.2.2 品质特性调查 |
| 2.2.3 果实内含物的测定 |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 2.3.1 数据的分析 |
| 2.3.2 灰色关联分析法 |
| 2.4 主要试剂 |
| 2.5 主要仪器设备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数值型性状测定及变异情况分析 |
| 3.2 各性状的分布规律 |
| 3.2.1 单株产量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2 植株高度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3 植株茎粗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4 二次枝长度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5 受株率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6 冻害指数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7 裂果率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8 单果重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9 果实纵径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10 果实横径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11 果型指数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12 果实整齐度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13 果实含水量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14 鲜枣单核重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15 鲜枣可食率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1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17 可溶性糖含量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18 可滴定酸含量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19 Vc 含量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20 鲜枣制干率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21 干枣单果重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22 干枣单核重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2.23 干枣可食率的性状分布规律 |
| 3.3 不同用途优良品种的筛选 |
| 3.3.1 优良鲜食品种(系)的筛选 |
| 3.3.2 优良制干品种(系)的筛选 |
| 4 讨论 |
| 4.1 适用于枣树系统选优的方法建立 |
| 4.2 鲜食品种选优结果的可行性分析 |
| 4.3 特色种质资源与原产地地对比差异分析 |
| 4.4 对南疆红枣生产的建议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 1.1.1 枣种质资源的起源与演化 |
| 1.1.2 枣种质资源的分布 |
| 1.1.3 枣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 |
| 1.1.4 枣种质资源的评价 |
| 1.1.5 枣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
| 1.1.6 枣种质资源的创新 |
| 1.2 植物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
| 1.2.1 核心种质的概念、特征 |
| 1.2.2 核心种质的构建 |
| 1.2.3 核心种质的应用 |
| 1.2.4 核心种质研究概况 |
| 1.2.5 木本植物核心种质的构建 |
| 1.3 AFLP技术及其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
| 1.3.1 AFLP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 1.3.2 AFLP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
| 1.4 SRAP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 1.4.1 SRAP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 1.4.2 SRAP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供试材料 |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2.2.1 主要仪器 |
| 2.2.2 试剂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枣基因组DNA的提取 |
| 2.3.2 模板DNA纯度和浓度检测 |
| 2.3.3 AFLP分析 |
| 2.3.4 SRAP分析 |
| 2.3.5 扩增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 2.3.6 凝胶银染程序 |
| 2.3.7 引物筛选 |
| 2.3.8 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
| 2.3.9 供试枣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
| 2.4 试剂配制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枣基因组DNA的提取 |
| 3.2 供试材料的AFLP分析 |
| 3.2.1 AFLP引物筛选 |
| 3.2.2 枣种质的AFLP分析 |
| 3.2.3 基于AFL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2.4 基于AFLP标记的聚类分析 |
| 3.3 供试材料的SRAP分析 |
| 3.3.1 多态性分析 |
| 3.3.2 遗传相似性分析 |
| 3.3.3 基于SRAP标记的聚类分析 |
| 3.4 AFLP和SRAP数据的综合分析 |
| 3.4.1 AFLP和SRAP在枣种质间扩增结果的比较 |
| 3.4.2 AFLP和SRAP聚类分析结果的比较 |
| 3.4.3 AFLP和SRAP数据在枣种质分类中的综合利用 |
| 3.5 供试枣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
| 3.5.1 枣核心种质构建方法 |
| 3.5.2 各样本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 3.5.3 取样比例的确定 |
| 4 讨论 |
| 4.1 AFLP和SRAP标记在枣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 4.2 枣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 4.3 几组枣品种或品系的亲缘演化关系 |
| 4.3.1 酥圆铃、核桃纹、老婆枣、大柿饼枣、延川狗头枣、圆铃新1号与圆铃的关系 |
| 4.3.2 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关系 |
| 4.3.3 义乌大枣、南京枣和宣城尖枣的关系 |
| 4.3.4 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的关系 |
| 4.3.5 龙枣和长红枣品种群的关系 |
| 4.3.6 串铃和长红枣品种群的关系 |
| 4.3.7 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的关系 |
| 4.3.8 几个枣品种和金丝小枣品种群的关系 |
| 4.3.9 馒头枣、大荔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临猗梨枣等的关系 |
| 4.3.10 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的关系 |
| 4.3.11 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的关系 |
| 4.3.12 大王枣、薛城冬枣、雪枣的关系 |
| 4.3.13 赞新大枣和赞皇大枣的关系 |
| 4.3.14 泡泡红、串干、沙枣、新乐大枣和婆枣的关系 |
| 4.3.15 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关系 |
| 4.3.16 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关系 |
| 4.3.17 三变红和胎里红的关系 |
| 4.3.18 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关系 |
| 4.3.19 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关系 |
| 4.3.20 茶壶枣和扁核酸的关系 |
| 4.3.21 韩国枣品种的亲缘关系 |
| 4.4 枣的种下划分 |
| 4.5 枣核心种质的构建 |
| 4.5.1 构建核心种质的数据 |
| 4.5.2 核心种质的取样比例 |
| 4.5.3 核心种质构建的取样方法 |
| 4.5.4 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多样性和实用性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