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果树二斑叶螨综合防治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果树二斑叶螨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玲玲,车树理,刘凤霞,杨文玺[1](2021)在《榛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榛子是一种有效的纯天然抗氧化食物。近年来病虫害对榛树的为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摸清其发生规律,进行有效的防控,本文对榛树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害状、发病条件、害虫生活史等在观察和防治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更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制定榛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也为指导榛子生产提供参考。

常芸[2](2020)在《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二斑叶螨是一种寄主广泛、耐药性强、繁殖速度快的世界性害螨,防治极为困难,使得农业生产经济损失严重。化学防治仍是治理二斑叶螨最有效的手段,而害螨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对螨类高效安全的药剂,并为其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本文选用两种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分别对二斑叶螨种群的室内毒力和亚致死效应进行了探讨,旨在全面评价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种群数量的影响,阐释二斑叶螨对两种药剂的代谢抗性机理,为其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叶片浸渍法,用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不同浓度梯度分别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测定毒力,拟合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出各亚致死浓度。结果表明,乙唑螨腈处理48 h后,毒力回归方程为y=0.99+1.11x,R2=0.991,致死中浓度LC50为0.127 mg/L,计算得到LC40、LC30、LC20和LC10分别为0.075、0.043、0.022和0.009;联苯肼酯处理48 h后,毒力回归方程为y=-0.71+0.99x,R2=0.992,致死中浓度LC50为5.251 mg/L,计算得到LC40、LC30、LC20和LC10分别为2.897、1.533、0.728、和0.259 mg/L。2.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F0代种群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通过叶碟法进行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对二斑叶螨F0代种群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乙唑螨腈(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后,其寿命和产卵期分别为20.29d、19.42d和8.95d、8.05d,比对照分别缩短13.40%、17.11%和21.90%、29.76%,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和日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52.58、46.26粒和5.89、5.65粒,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0.93%、39.24%和11.69%、16.64%;联苯肼酯(LC10和LC30)处理后,其寿命和产卵期分别为19.47d、18.42d和8.59d、7.92d,比对照分别缩短16.9%、21.38%和25.04%、30.89%,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和日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51.29、47.17粒和6.04、5.75粒,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2.63%、38.04%和9.45%、13.79%;两种药剂处理后F1代的卵孵化率和雌雄比均明显降低。表明亚致死剂量的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生长发育、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强。3.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研究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F1代的影响。结果显示:乙唑螨腈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后,与对照相比,F1代种群的幼螨期、成螨期、雌成螨平均寿命和产卵期显着缩短(P<0.05),LC10和LC30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37.98、30.37和0.84、0.77,而对照分别为55.13和1.00。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处理雌成螨后,幼螨期显着长于对照(P<0.05),第一若螨期、LC30处理的第二若螨期、成螨期、雌成螨平均寿命和产卵期则显着短于对照(P<0.05),LC10和LC30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38.91、30.15和0.80和0.75。两种药剂处理后,每雌产卵量均显着减少(P<0.05),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小于对照,由此推测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后,将会使下一代的种群数量减少,抑制种群发展。同时分别组建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LC10和LC30胁迫下二斑叶螨的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两种药剂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的F1代种群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小于对照,平均世代周期明显缩短,且浓度越高减少程度越大。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处理种群的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2.9903、3.2466和3.0006、3.2866,均长于对照种群的2.7660。表明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能够降低二斑叶螨种群的发育和繁殖速率,对F1代种群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体内解毒酶活性和酶动力学常数的影响测定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后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比活力、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率Vmax。结果显示,二斑叶螨经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LC30)处理后,其体内CarE和MFO的比活力在6、12、24、36、48和60 h均不同程度地升高,表现为激活作用,GSTs的比活力除乙唑螨腈LC10处理在12h和24h、联苯肼酯LC10处理在24h表现为抑制作用外,其余时间点均高于对照,表现为激活作用。二斑叶螨经乙唑螨腈LC30处理后,其体内GSTs(除36h和48h)、CarE、MFO(除24h和60h)均显着高于LC10处理,联苯肼酯LC30处理的GSTs(除48h)、CarE、MFO(除36h)的比活力也显着高于LC10处理。说明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体内的解毒酶均有诱导作用,且药剂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大,诱导作用的大小在不同时间也存在差异。酶动力学研究中,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后,与对照相比,CarE的Km值均减小,Vmax值均增大,而GSTs和MFOs的Km值均增大,Vmax均减小。表明CarE与底物的亲和力最强,反应速率最快,即CarE在二斑叶螨代谢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时起主导作用。

母小庆[3](2020)在《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间竞争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与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果树上的重要的两种蛀果害虫,主要以幼虫孵化钻入果实内部取食蛀食果实危害,对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在果园混合发生,有着相同的生态位。新疆是重要的林果基地,果树栽培面积很大,因食心虫的为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论文以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源竞争能力(食物)、环境条件适应性及不同类型农药适应对策等关键因素入手,结合系统的田间跟踪调查,拟从食物资源占有顺序、生殖干扰、食心虫间的种间互作效应等角度研究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间竞争以期揭示两种害虫之间的竞争替代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桃园中梨小食心虫为优势种群,苹果园中苹果蠹蛾种群数量较多,且与梨小食心虫交替发生。梨小食心虫在新疆石河子地区一年中的发生时间为4月到8月,一年中梨小食心虫可以发生3代。苹果蠹蛾一年中发生时间在4月下旬到9月,一年中发生3代。梨小食心虫每年出现的时间早于苹果蠹蛾,苹果蠹蛾存活的时间长于梨小食心虫。2.温度对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梨小食心虫的发育速度在22-34℃之间不断增长,在25℃时,梨小食心虫的净增殖率达到最大;而苹果蠹蛾在温度超过31℃时,生长发育时间延长,在28℃时净增殖率最大;在22-34℃的温度范围内,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时间均快于苹果蠹蛾,世代平均周期均少于苹果蠹蛾。说明温度会抑制苹果蠹蛾的发育,而对梨小食心虫造成的影响小。3.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在不同寄主、不同密度的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不同:取食7401的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群比取食红富士的生长发育时间更短,发育更快;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两种食心虫的生长发育时间缩短。苹果蠹蛾种群的发育时间均比梨小食心虫长,种群加倍时间均少于梨小食心虫。4.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相互干扰试验表明: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混合种群的产卵量、化蛹数与成虫数均明显小于单独种群的产卵数、化蛹数和成虫数。混合种群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梨小食心虫成虫数明显多于苹果蠹蛾。说明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之间竞争激烈,在一定的时间与食物资源的情况下,梨小食心虫在竞争中占优势。5.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为害对苹果果实防御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果实受到食心虫危害后,寄主体内的蛋白质含量、SOD活力、POD活力和CAT活力均上升。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单独取食时,寄主体内的蛋白质含量、SOD活力、POD活力和CAT活力无明显差异。而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混合取食后,寄主体内防御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单独取食的处理(P<0.05)。6.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对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适应性研究表明: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钠、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对梨小食心虫的致死中浓度均小于苹果蠹蛾,说明苹果蠹蛾对药剂的耐受性更高。

程沈航[4](2020)在《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风险评估及甲维盐的胁迫效应机制》文中认为胡瓜钝绥螨是农田中重要的非靶标节肢动物(non-target arthropods,NTAs),能够作为捕食性天敌生物,防控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等害螨。当前,人们为了追求农作物的高产量高收益,大量喷施农药,在控制靶标有害生物的同时也会使胡瓜钝绥螨等有益生物及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因此,开展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风险评估研究,并筛选对NTAs和靶标害虫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剂,从而达到农药减量化,对保护NTAs的生物功能及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首先选择胡瓜钝绥螨和其捕食对象朱砂叶螨进行研究,建立毒性效应测试方法,测试了25种常用农药对2种物种的毒性差异,筛选出了对胡瓜钝绥螨和朱砂叶螨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并进行了风险评估,采用物种敏感度模型对多种NTAs的敏感度进行分析,明确了胡瓜钝绥螨在NTAs中的敏感性地位。在此基础上,为探索甲维盐的胁迫效应机理,本研究建立了两性生命表模型,获得生长发育参数,从种群层面评估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的长期毒性效应;通过表皮穿透和酶活测定,从生化角度分析甲维盐的胁迫效应影响;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定,从微观层面上,找到了表达代谢酶和保护酶相对应的基因和代谢通路。本研究及成果对相关农药品种研发,及国内外农药对NATs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体系到具体的方法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25种农药对胡瓜钝绥螨和朱砂叶螨的毒性效应采用叶盘喷雾法测定了25种常用农药对胡瓜钝绥螨和朱砂叶螨的急性毒性影响。发现胡瓜钝绥螨和害螨朱砂叶螨对抗生素类杀虫剂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耐药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差异倍数达到了883倍和622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两种试虫的选择性不明显,差异倍数在0.58~2.00倍;有机磷类杀虫剂乐果和马拉硫磷对两种试虫的选择性相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两种试虫毒性差异倍数在0.04~2.37倍,且多数表现为对胡瓜钝绥螨毒性更强。综合认为,抗生素类杀虫剂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胡瓜钝绥螨和害螨朱砂叶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2)25种农药对天敌胡瓜钝绥螨的生态风险评估采用我国农药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指南标准体系,评估25种农药对天敌胡瓜钝绥螨的生态风险。发现在农田内暴露场景下,抗生素类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胡瓜钝绥螨表现为低风险(HQ<5),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胡瓜钝绥螨表现出高风险性(HQ>5);在农田外暴露场景下,多数农药品种对胡瓜钝绥螨都表现出低风险,但是联苯菊酯和马拉硫磷对农田外风险不可接受;一些杀螨剂如螺螨酯、螺虫乙酯、炔螨特和哒螨灵等属于低风险药剂。(3)13种NTAs对5种农药的物种敏感度分布采用种群敏感性分布模型,进行了包括胡瓜钝绥螨在内的13种NTAs对5种农药的物种敏感度比较。结果为13种NTAs对不同类型的药剂敏感性差异较大,表现为NTAs对有机磷类药剂乐果、拟除虫菊酯类药剂联苯菊酯和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的敏感性要大于抗生素类药剂阿维菌素和甲维盐。在寄生类天敌中,表现为松毛虫赤眼蜂相比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都更为敏感,烟蚜茧蜂的敏感性较差;在捕食性天敌中,总体上表现为七星瓢虫的敏感性要高于捕食螨、小花蝽等。在低风险药剂选择方面,甲维盐在低剂量下就可以控制80%以上的害虫,同时对NTAs的潜在影响比例为32.5%。(4)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通过模拟自然条件,室内采用喷雾法处理若螨,建立实验种群两性生命表,观察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全生命周期发育历期参数等的影响作用。发现甲维盐浓度升高能够缩短胡瓜钝绥螨的寿命和成螨产卵前期,减少雌螨产卵量。净增值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都会下降,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则下降不明显,胡瓜钝绥螨种群增长虽然低于健康种群,但整体上仍呈现上升趋势,且雄螨比雌螨更容易受到影响。(5)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的表皮穿透和相关酶系的诱导效应通过甲维盐在朱砂叶螨和胡瓜钝绥螨体内的含量测定及代谢酶和保护酶的酶活测定,发现表皮穿透力并不是导致这两种生物体对甲维盐敏感性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甲维盐处理后,胡瓜钝绥螨体内解毒代谢酶GST、Car E、Ach E和保护酶POD的比活力降低,相关保护酶SOD和CAT比活力增大。表明SOD和CAT在胡瓜钝绥螨受到甲维盐胁迫后参与了生理活动的保护机制。(6)甲维盐胁迫下胡瓜钝绥螨的转录组学分析采用Illumina RNA-seq测序技术分析了经甲维盐胁迫下对胡瓜钝绥螨基因层面的影响。转录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在田间剂量下,有1035个基因有显着的表达差异,其中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分别为510和525个。P450、GST和Ach E家族上调基因分别为1、1和2个,下调基因分别为5、12和2个,Car E下调基因1个,没有上调基因;POD家族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各1个;SOD家族有2个上调基因,CAT家族有1个上调基因;靶标基因GABACl有3个上调基因,2个下调基因;Glu Cl的2条差异基因都表现为上调基因。对筛选的靶标基因进行了Q-PCR验证,结果和测序结果相吻合,同时对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和表观酶活力进行比较,找到了相对应的酶系基因。(7)甲维盐胁迫下胡瓜钝绥螨的代谢组学分析利用液质联用系统LC-MS技术对暴露于甲维盐田间剂量下的胡瓜钝绥螨进行全组分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出318个可注释的代谢产物,其中79种具有差异的代谢产物,上调33个,下调46个;主要差异代谢产物体现在8-9-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四氢生物蝶呤和L-3-羟基犬尿氨酸等物质,主要的差异代谢通路体现在氨酰基-t RNA生物合成途径、苯丙氨酸代谢途径、氮素代谢代谢途径等。

钟苗[5](2020)在《拟长毛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效能研究》文中指出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是世界性重要害螨,危害数百种植物,尤其是蔬菜、花卉和果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内外目前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二斑叶螨,导致了严重的3R问题与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研发高效、绿色防控手段刻不容缓。植绥螨作为一类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具有无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低以及安全等优点,是生物防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害虫(螨)的防治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与关注。本研究通过采集、鉴定并饲养多种植物上的捕食螨,筛选出拟长毛新小绥螨Neoseiulus pseudolongispinosus,探究其对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和潜在的生物防治应用价值。在实验室内建立二斑叶螨与拟长毛新小绥螨的实验室种群,构建了二斑叶螨群体饲养两性生命表及以二斑叶螨为猎物的拟长毛新小绥螨群体饲养两性生命表;研究拟长毛新小绥螨在芸豆(菜豆)Phaseolus vulgaris、黄豆Glycine max、辣椒Capsicum annuum和茄子Solanum melongena等四种植物上的猎物偏好性及其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同时探究这四种植物对拟长毛新小绥螨种群的自残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拟长毛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具有良好的防控效能,本研究为二斑叶螨防控和拟长毛新小绥螨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在多种植物上分离、鉴定出5属8种捕食螨,包括植绥螨科Phytoseiidae的津川钝绥螨Amblyseius tsugawai、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卵圆真绥螨E.ovalis、一种真绥螨Euseius sp.、加州新小绥螨N.californicus、拟长毛新小绥螨、锯胸盲走螨Typhlodromus serrulatus和蠊螨科Blattisociidae的昌德里毛绥螨Lasioseius chaudhrii。在25±1℃、相对湿度70±5%、16L:8D光照条件下,建立了拟长毛新小绥螨与二斑叶螨的实验室种群。构建二斑叶螨实验室种群与以二斑叶螨为猎物的拟长毛新小绥螨实验种群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结果显示,二斑叶螨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分别为0.20±0.01 d-1、1.22±0.01 d-1、21.12±2.93粒/个体和12.76±0.23 d。以二斑叶螨为食的拟长毛新小绥螨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分别为0.29±0.01 d-1、1.34±0.01 d-1、41.97±4.43粒/个体和12.76±0.23d。表明拟长毛新小绥螨以二斑叶螨为猎物可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同时保持较高的存活率与繁殖力,维持拟长毛新小绥螨种群的稳定与增长。通过猎物自由选择试验,研究了拟长毛新小绥螨在芸豆、黄豆、辣椒和茄子上对二斑叶螨卵、幼螨和若螨等3种螨态的取食偏好性。发现拟长毛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与幼螨的偏好性高于对若螨的偏好(P<0.05),但寄主植物不影响拟长毛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3种螨态的猎物选择偏好性。开展捕食功能反应试验,评价拟长毛新小绥螨在不同植物上对二斑叶螨的捕食效能。结果显示,在芸豆、黄豆、辣椒和茄子上,拟长毛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和幼螨捕食能力较强,对若螨次之。在芸豆和黄豆上对二斑叶螨卵、幼螨及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反应,在辣椒和茄子上对二斑叶螨卵和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拟长毛新小绥螨在芸豆与辣椒上的捕食能力较其在黄豆和茄子叶片上更强;在这4种植物上对二斑叶螨卵和幼螨的搜寻能力大于对若螨的寻找效应。测定拟长毛新小绥螨雌成螨在不同植物上的同类相残效应。结果显示,拟长毛新小绥螨雌成螨在黄豆、辣椒和茄子上均对其同种卵、幼螨及若螨的捕食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植物会影响拟长毛新小绥螨雌成螨对同类的捕食作用,其中在黄豆和辣椒上的捕食量较大,在芸豆和茄子上的捕食量较小;其存活时间不受植物的影响,只有在食物短缺时,为了延长生存时间才选择捕食同类。综上所述,拟长毛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具有防治二斑叶螨的潜能。

曹素芳,王玮,赵明新,曹刚,李红旭[6](2019)在《二斑叶螨在甘肃景泰梨园的发生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观察了二斑叶螨在甘肃省景泰地区梨园的发生规律和为害条件,分析了其发生严重的原因,提出了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窦钰博[7](2019)在《叶面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在温室葡萄种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以着色香、夕阳红两个葡萄品种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太古乐(Tigrow)抗水解稳定离子钛叶面肥,设1.43ml/L、1ml/L、0.77ml/L,3个钛处理浓度,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分别在两种葡萄果实成熟时采摘,测定叶面的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从而了解叶片的光合特性及葡萄果实的品质在喷施钛肥后是否受到影响及影响程度。选择出最适合的喷施钛肥的浓度。结果如下:着色香、夕阳红葡萄的果实内在和外在品质在钛肥的影响下有所提升。试验数据显示:在1ml/L施肥浓度下,着色香、夕阳红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本试验最大值;在0.77ml/L施肥浓度下两种葡萄果粒硬度达到最大值。着色香、夕阳红葡萄叶片的光合特性在钛肥影响下有一定提升。试验数据显示:在1ml/L施肥浓度下两种葡萄叶片的叶绿素a及叶绿素含量呈现本试验最高值。喷施0.77ml/L浓度钛肥后,两种葡萄叶片的叶绿素a/b呈现本实验到最高值。应用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 Oudemans)可以有效抑制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种群密度的增长。通过总结连续试验60d的防治效果,发现在第4次调查时(释放胡瓜钝绥螨后40d),防效有所下降。此时间大致为胡瓜钝绥螨的生命周期结束阶段,固需要在第一次释放捕食螨40d之内补充释放,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控效果。在农业上苦参碱、石硫合剂做为防治病虫害药剂,最为经济实惠、危害低、且易清洗,在农业生产中使用10g/L石硫合剂和苦参碱1.0ml/L,再合理搭配其他药物,可有效抑制葡萄生产中常见害虫--二斑叶螨的繁殖与存活。

白映禄[8](2019)在《基于形态与分子证据的甘肃省叶螨属主要种类鉴定及系统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叶螨属(Tetranychus)隶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真螨目(Acariformes),叶螨科(Tetranychidae),是世界性的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观赏性植物、林木等均有严重为害的重要农业害虫。叶螨虫体微小,种类繁多,且有些种间形态特征差异小,造成快速准确鉴定相对较困难。通常情况下,叶螨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与端锤的形状是鉴定叶螨最有效的特征,但往往雄成螨数量少或不易采到。为了解决形态鉴定的困难,分子生物学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物种鉴定。本文运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对采自甘肃省不同地区的叶螨进行形态鉴定,然后对其ITS1和COI序列进行测序和分析,旨在探索结合形态学和分子证据的叶螨种类鉴定方法,同时明确ITS1和COI是否是能够进行叶螨系统发生研究的有效分子标记。主要结果如下:1.甘肃省叶螨形态鉴定通过形态学方法对所采集的甘肃省不同地区的27个叶螨种群进行鉴定,共获得5种,即: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神泽氏叶螨Tetranychus kanzawai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2.甘肃省叶螨种群核糖体ITS1核苷酸序列差异分析从甘肃叶螨种群中获得了27条长度为596-688bp不等的核苷酸序列,对序列碱基组成进行分析,碱基A、T、C、G平均含量为32.5%、31.0%、18.6%、17.9%。A+T含量(63.5%)明显高于C+G含量(36.5%),有明显的A/T偏倚性。核苷酸多样性为0.128。共检测出9个单倍型,单倍型指数为0.775。通过计算遗传距离,属间核苷酸差异大于种间,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叶螨属内遗传距离为0.000至0.384不等,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在0.002之内,符合种内核苷酸差异小于2%的标准。3.甘肃省叶螨种群线粒体COI核苷酸序列差异分析从甘肃叶螨种群中获得了27条长度为422447bp不等的核苷酸序列,对序列碱基组成进行分析,碱基A、T、C、G平均含量为31.6%、43.9%、10.5%、14.0%。A+T含量(75.5%)明显高于C+G含量(24.5%),AT含量具有明显的偏倚性。核苷酸多样性为0.071。共检测出10个单倍型,单倍型指数为0.889。五个二斑叶螨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9。朱砂叶螨与二斑叶螨遗传距离最小,仅为0.005。柑橘全爪螨与截形叶螨遗传距离最大,为0.131。由此可见COI的核苷酸差异小于ITS1。4.基于ITS1和COI分子标记的甘肃省叶螨种群的鉴定及系统关系序列测序结果经由NCBI站点Blast比对后,证实了形态学鉴定出的五种叶螨。以ITS1和COI为分子标记对叶螨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明确了形态学鉴定的四个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神泽氏叶螨与二斑叶螨亲缘关系较近,山楂叶螨与其他叶螨属内种群亲缘关系较远。通过分析倾向于支持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为同种不同色型的观点,但神泽氏叶螨的发生地位没有很好的确立。5.基于联合序列的甘肃省叶螨属的系统关系对甘肃叶螨种群的ITS1和COI联合序列碱基组成进行分析,碱基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2.1%,36.5%、15.2%和16.2%,A+T含量(68.6%)明显高于C+G含量,表现出AT偏倚性。各碱基在编码氨基酸密码子中位置差异较大,其中,在密码子第三位点A+T含量最高,为76.1%。27个叶螨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000.356不等。平均遗传距离为0.132。种间核苷酸差异最大的是兰州柑橘全爪螨种群和定西截形叶螨种群,为0.356,种间核苷酸差异最小的是兰州神泽氏叶螨种群和兰州二斑叶螨种群,为0.006。综上所述,ITS1和COI可以作为研究叶螨种类鉴定或系统关系的有效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和分子证据的叶螨种类鉴定及系统关系,为叶螨的种类鉴定和系统关系研究提供相应的依据和参考。

黄婕[9](2019)在《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文中认为苹果Malus pumila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经济地位最重要的水果之一,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受到山楂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和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等害螨的严重危害。长期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不但会提高害螨的抗药性、杀死天敌生物、影响果品质量安全,而且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以捕食螨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明确2种商业化捕食螨——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北方果园害螨的控制潜能,研究了室内条件下2种捕食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捕食作用及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防控效果,并测定了2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药剂的药敏性,研究结果如下:1.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加州小绥螨对山楂叶螨幼螨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85.5992,其次是对卵,捕食能力参数(a/Th)为49.4993;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74.1886,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65.6637。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卵的捕食能力高于加州新小绥螨,但是对山楂叶螨其他螨态的捕食能力均低于加州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具有嗜食性(Q>1),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幼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山楂叶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效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717P-0.4134和E=0.0466P-0.1967。2.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加州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57.7575,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39.5887;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89.6953,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55.4759。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幼螨和成螨的捕食能力均高于加州新小绥螨,但对二斑叶螨其他螨态的捕食能力均低于加州新小绥螨。两种捕食螨都对二斑叶螨的卵、幼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二斑叶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效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720P-0.3285和E=0.0654P-0.3235。3.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各个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和第二若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成螨的捕食量很少,无法拟合功能反应方程。加州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39.6629,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37.0619;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幼螨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27.3125,其次是对卵,捕食能力参数(a/Th)为17.0224。加州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能力均高于巴氏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苹果全爪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响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496P-0.5436和E=0.05135P-0.43554.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8种果园常用药剂的敏感性测定采用室内叶片残毒法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进行了药敏性测定。结果表明,联苯肼酯、螺螨酯、吡蚜酮、噻虫嗪、氯虫本甲酰胺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24 h内均无明显毒杀作用;哒螨灵、虫酰肼、阿维菌素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24 h内有明显毒杀作用。三种有毒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的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虫酰肼>哒螨灵,LC50分别为:14.686mg/L,18.348mg/L,33.765mg/L;对巴氏新小绥螨的毒力大小为:阿维菌素>哒螨灵>虫酰肼,LC50分别为81.407mg/L,176.011mg/L,232.26mg/L,且巴氏新小绥螨对这三种药剂的LC50均高于加州新小绥螨。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对加州新小绥螨表现出中等风险性,虫酰肼对加州新小绥螨表现出高风险性;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低风险性,哒螨灵和虫酰肼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中风险性。5.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防治效果在北方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的一个月后,对照区的山楂叶螨数量开始回升,而释放加州新小绥螨生防区的山楂叶螨数量持续为0,说明加州新小绥螨能够有效控制山楂叶螨,而且加州新小绥螨的释放对本土捕食螨的数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杜升[10](2018)在《黄瓜和草莓螨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瓜和草莓作为设施农业中的主要作物,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危害黄瓜和草莓的生物种类很多,其中以叶螨科中的二斑叶螨最为常见,它不仅是农林业中的重要害虫,也是典型的“小问题”引发“大隐患”,防治起来十分困难,因此研究相应的农业防治技术就显得越来越必要。本文以二斑叶螨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它在寄主植物黄瓜和草莓叶片上的危害动态及不同光照和湿度对二斑叶螨危害的差异性影响,分析1.影响螨害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2.发生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如何通过控制光照和湿度因子来对螨害的发生进行绿色防控。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光照和湿度在影响二斑叶螨的同时也会对寄主植物产生影响,因此接着研究了光照和湿度对寄主植物黄瓜和草莓植株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两种作物上二斑叶螨的发生及种群整体动态相似;未采取防治措施处理中的二斑叶螨产卵量大,孵化率高,雌虫存活率较高,推测原因是雌虫体型较大,储存能量比多,行为学上有假死现象且时间较长,有利于其存活,雄虫则反之。2)在控制“光照和湿度”因子后,二斑叶螨的各阶段生长发育情况均受到光照和湿度的变化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光照时间延长(7 h),黄瓜和草莓叶片上的二斑叶螨危害加重;3)低湿干燥的环境也会加剧这种危害;相对湿度在34%时,虫口密度上升,种群数量增加,推测发现:二斑叶螨适宜生存在干燥且光照时间长的环境中;此外,在防治二斑叶螨的同时需结合考虑到对黄瓜和草莓植株的影响。

二、果树二斑叶螨综合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树二斑叶螨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榛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榛子主要虫害
    1.1 杏球坚蚧
        1.1.1 为害特点
        1.1.2 生活史
        1.1.3 防治措施
        1.1.3. 1 植物检疫和苗木消毒
        1.1.3. 2 人工措施防治
        1.1.3. 3 化学药剂防治
        1.1.3. 4 涂环防治
        1.1.3. 5 生物措施防治
    1.2 二斑叶螨
        1.2.1 为害特点
        1.2.2 生活史
        1.2.3 防治方法
        1.2.3. 1 物理措施防治
        1.2.3. 2 化学药剂防治
        1.2.3. 3 生物措施防治
2 榛子白粉病害及其防治
    2.1 危害状
    2.2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2.3 防治方法
        2.3.1 物理措施防治
        2.3.2 化学药剂防治
3 讨论

(2)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二斑叶螨概况
        1.1.1 二斑叶螨生物学特性
        1.1.2 二斑叶螨的发生与为害
    1.2 二斑叶螨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生物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3 二斑叶螨抗药性研究现状
    1.4 二斑叶螨抗性机理研究
        1.4.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4.2 羧酸酯酶
        1.4.3 多功能氧化酶
    1.5 杀虫剂对害螨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1.5.1 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意义
        1.5.2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1.5.3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1.5.4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螨抗药性的影响
        1.5.5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的作用机制
    1.6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简介
第二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测定
        2.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剂量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试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寿命和产卵期的影响
        3.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生殖力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发育历期的影响
        4.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4.2.3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4.2.3.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后F1代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
        4.2.3.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后 F1代种群生殖力生命表
        4.2.3.3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后对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药剂
        5.1.3 供试仪器
        5.1.4 试验方法
        5.1.4.1 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
        5.1.4.2 酶源制备及蛋白含量测定
        5.1.4.3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制作
        5.1.4.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比活力测定
        5.1.4.5 羧酸酯酶(Car E)比活力测定
        5.1.4.5.1 α-萘酚标准曲线制作
        5.1.4.5.2 比活力测定
        5.1.4.6 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测定
        5.1.4.6.1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制作
        5.1.4.6.2 比活力测定
        5.1.4.7 酶学动力常数测定
        5.1.4.8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
        5.2.2 α-萘酚标准曲线
        5.2.3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
        5.2.4 乙唑螨腈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5.2.4.1 解毒酶比活力测定
        5.2.4.1.1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GSTs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4.1.2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Car E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4.1.3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MFO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4.2 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5.2.4.2.1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GSTs动力学常数比较
        5.2.4.2.2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Car E动力学常数比较
        5.2.4.2.3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MFO动力学常数比较
        5.2.5 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5.2.5.1 解毒酶比活力测定
        5.2.5.1.1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GSTs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5.1.2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Car E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5.1.3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MFO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5.2 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5.2.5.2.1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GSTs动力学常数比较
        5.2.5.2.2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Car E动力学常数比较
        5.2.5.2.3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MFO动力学常数比较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性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性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3)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间竞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果树食心虫的经济作用
    1.2 梨小食心虫研究进展
    1.3 苹果蠹蛾研究进展
    1.4 昆虫种内与种间的竞争关系
        1.4.1 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1.4.2 昆虫的种内竞争
        1.4.3 昆虫的种间竞争
    1.5 植物-昆虫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1.6 害虫综合治理与昆虫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动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的选取与概况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内竞争
    3.1 不同温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结论与讨论
        3.1.4 小结
    3.2 不同密度与寄主对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结论与讨论
        3.2.4 小结
第四章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间竞争
    4.1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相互干扰的影响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结论与讨论
    4.2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为害对苹果果实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适应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虫源
        5.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动态变化
        6.1.2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的种内竞争
        6.1.3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的种间竞争
        6.1.4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适应对策研究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风险评估及甲维盐的胁迫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非靶标节肢动物
        1.1.1 非靶标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1.2 NTAs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及评估体系
        1.1.3 NTAs的风险评价体系中指示物种的确定
        1.1.4 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
    1.2 胡瓜钝绥螨的生物防治现状
        1.2.1 胡瓜钝绥螨及其应用
        1.2.2 朱砂叶螨及防治现状
    1.3 选择性杀虫(螨)剂
        1.3.1 选择性杀虫(螨)剂的研究现状
        1.3.2 本研究高效选择性药剂的筛选
        1.3.3 甲维盐的研究现状
    1.4 化学药剂对昆虫(螨)的毒性效应机制
        1.4.1 药剂对物种表皮穿透作用的研究
        1.4.2 解毒代谢酶和保护酶与昆虫(螨)毒性响应的关系研究
        1.4.3 靶标受体与物种毒性响应的关系研究
    1.5 转录组学在生态毒理中的应用
    1.6 代谢组学在生态毒理中的应用
    1.7 论文设计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农药对捕食螨胡瓜钝绥螨和害螨朱砂叶螨的毒性效应
    2.1 供试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胡瓜钝绥螨室内养殖方法
        2.1.4 生物测定方法
        2.1.5 结果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参比试验结果
        2.2.2 25 种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急性毒性结果
        2.2.3 25 种农药对朱砂叶螨的急性毒性结果
        2.2.4 胡瓜钝绥螨和朱砂叶螨对25 种农药的敏感性差异
    2.3 本章小结
3 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生态风险及敏感性地位评估
    3.1 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生态风险评估
        3.1.1 初级暴露评估
        3.1.2 初级效应分析
        3.1.3 初级风险表征
        3.1.4 风险商值HQ值的分析
        3.1.5 胡瓜钝绥螨和离盲走螨风险商值HQ的比较
    3.2 胡瓜钝绥螨的敏感性地位评估
        3.2.1 NTAs物种和药剂的选择
        3.2.2 NTAs物种毒性数据来源
        3.2.3 物种敏感度分布SSDs曲线的绘制
        3.2.4 物种敏感度分布SSDs模型的建立
        3.2.5 SSDs模型的检验
        3.2.6 HC5 和PAF的计算
        3.2.7 甲维盐对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
    3.3 本章小结
4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发育繁殖及种群参数的影响
    4.1 试验方法
        4.1.1 甲维盐染毒方法及浓度设置
        4.1.2 两性生命表的构建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
        4.2.2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种群参数的影响
        4.2.3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年龄-龄期存活率(sxj)的影响
        4.2.4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种群年龄-特征存活率(lx)和繁殖力(mx)的影响
        4.2.5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生命期望值(exj)的影响
        4.2.6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繁殖率贡献值(vxj)的影响
        4.2.7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种群预测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的表皮穿透和酶的诱导效应
    5.1 甲维盐胁迫下的表皮穿透研究
        5.1.1 甲维盐浓度的设计
        5.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5.1.3 试验方法和步骤
        5.1.4 甲维盐标准品图谱分析
        5.1.5 甲维盐标准品标准曲线的绘制
        5.1.6 甲维盐理论测试浓度
        5.1.7 甲维盐在朱砂叶螨和胡瓜钝绥螨体内的含量
    5.2 甲维盐胁迫下螨体内酶活性研究
        5.2.1 供试试剂
        5.2.2 供试仪器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2.5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解毒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5.2.6 甲维盐对胡瓜钝绥螨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甲维盐胁迫下胡瓜钝绥螨的转录组学分析
    6.1 试验材料
        6.1.1 供试虫源
        6.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6.1.3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样本采集
        6.2.2 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6.2.3 mRNA文库的构建及Illumina测序
        6.2.4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及生物信息分析
    6.3 荧光定量q-PCR验证
        6.3.1 引物的设计
        6.3.2 cDNA第一链合成
        6.3.3 荧光定量PCR检测
    6.4 结果与分析
        6.4.1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6.4.2 转录组测序基本信息
        6.4.3 基因功能注释
        6.4.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4.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
        6.4.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6.4.7 胡瓜钝绥螨解毒酶基因差异性分析
        6.4.8 胡瓜钝绥螨保护酶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6.4.9 靶标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6.4.10 q-PCR靶标基因验证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甲维盐胁迫下胡瓜钝绥螨全组分代谢组学研究
    7.1 试验材料
        7.1.1 供试虫源
        7.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7.1.3 主要仪器设备
    7.2 试验方法
        7.2.1 样本采集
        7.2.2 代谢物提取
        7.2.3 液质联用检测条件
        7.2.4 数据分析和潜在差异代谢物鉴定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含量前20 的代谢产物
        7.3.2 代谢物的生物学注释
        7.3.3 胡瓜钝绥螨在甲维盐胁迫前后差异代谢产物的筛选
        7.3.4 胡瓜钝绥螨在甲维盐胁迫前后代谢轮廓的影响
        7.3.5 胡瓜钝绥螨处理前后差异代谢产物的代谢通路富集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拟长毛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二斑叶螨的危害与主要防治方法
        1.1.1 二斑叶螨的危害
        1.1.2 化学药剂防治二斑叶螨
        1.1.3 生物防治方法防治二斑叶螨
    1.2 植绥螨研究概述
        1.2.1 植绥螨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研究
        1.2.1.1 植绥螨资源调查
        1.2.1.2 两性生命表研究
        1.2.1.3 猎物偏好性
        1.2.1.4 捕食功能反应
        1.2.1.5 同类相残研究
        1.2.2 植绥螨应用研究现状
        1.2.3 拟长毛新小绥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器材
        2.1.2 供试螨
        2.1.3 拟长毛新小绥螨试验饲养小室
    2.2 试验方法
        2.2.1 样本的采集和分离
        2.2.2 玻片的制作和鉴定
        2.2.3 生命表的构建方法
        2.2.4 猎物选择试验方法
        2.2.5 拟长毛新小绥螨捕食效能评价试验方法
        2.2.6 拟长毛新小绥螨同类相残试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绥螨种类鉴定
    3.2 拟长毛新小绥螨生命表的构建
        3.2.1 二斑叶螨种群动态参数
        3.2.2 以二斑叶螨为食对拟长毛新小绥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以二斑叶螨为食对拟长毛新小绥螨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3.2.4 以二斑叶螨为食对拟长毛新小绥螨种群动态参数的影响
        3.2.5 以二斑叶螨为食的拟长毛新小绥螨稳定年龄结构
    3.3 拟长毛新小绥螨猎物选择试验结果
        3.3.1 拟长毛新小绥螨在4种植物上对二斑叶螨3种螨态的捕食偏好性
        3.3.2 二斑叶螨3种螨态共存时拟长毛新小绥螨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捕食量
    3.4 拟长毛新小绥螨的捕食效能评价
        3.4.1 拟长毛新小绥螨在4种植物上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
        3.4.2 拟长毛新小绥螨在4种猎物寄主植物上对二斑叶螨的寻找效应
    3.5 拟长毛新小绥螨同类相残试验结果
        3.5.1 不同植物上拟长毛新小绥螨对同种螨卵、幼螨和若螨的捕食量
        3.5.2 不同植物上拟长毛新小绥螨以同种螨卵、幼螨和若螨为猎物时的存活时间
        3.5.3 拟长毛新小绥螨在4种植物上以同种螨不同螨态为猎物时产卵量及存活数
4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二斑叶螨在甘肃景泰梨园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
2 发生为害条件
3 发生的原因
    3.1 果园郁闭
    3.2 用药单一
    3.3 喷药不彻底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4.2 物理防治
    4.3 生物防治
    4.4 化学防治

(7)叶面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在温室葡萄种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微量元素钛
        1.1.1 钛的含量,分布,形态
        1.1.2 钛的生物学特性
        1.1.3 钛对植物生理影响
    1.2 葡萄
    1.3 分析葡萄病虫害原因
    1.4 绿色防控研究进展
        1.4.1 农业防治
        1.4.2 生物防治
        1.4.3 捕食螨
        1.4.4 二斑叶螨
    1.5 研究的意义
2 试验研究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葡萄果实生物学性状的调查
        2.5.2 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5.3 葡萄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2.5.4 葡萄果实可滴定酸的测定
        2.5.5 葡萄果实固酸比测定
        2.5.6 葡萄果实维生素C的测定(钼蓝比色法)
        2.5.7 葡萄果实还原糖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2.5.8 葡萄果实PH值的测定
        2.5.9 葡萄果实总酚含量以及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2.5.10 葡萄叶片叶绿素的测定
        2.5.11 叶片生物学特性测定
        2.5.12 光合特性测定
        2.5.13 捕食螨防治技术研究
        2.5.14 二斑叶螨越冬部位及传播途径调查
        2.5.15 二斑叶螨对温室周边杂草的倾向性
        2.5.16 植物及矿物源药剂防治二斑叶螨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生物学特性影响
    3.2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3.3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可溶性总糖的影响
    3.4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可滴定酸的影响
    3.5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固酸比的影响
    3.6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维生素C的影响
    3.7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还原糖的影响
    3.8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PH的影响
    3.9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总酚的影响
    3.10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类黄酮的影响
    3.11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2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叶片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13 叶面喷施钛肥对着色香及夕阳红光合特性的影响
    3.14 二斑叶螨越冬部位及传播途径调查
    3.15 二斑叶螨对温室周边杂草的倾向性
    3.16 胡瓜钝绥螨防治二斑叶螨效果
    3.17 植物及矿物源药剂防治二斑叶螨
4 讨论
    4.1 叶面喷施钛肥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4.2 叶面喷施钛肥对葡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两种葡萄最适钛浓度的参考标准
    4.4 应用捕食螨防控技术探讨
    4.5 应用植物及矿物源药剂技术探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基于形态与分子证据的甘肃省叶螨属主要种类鉴定及系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叶螨的生物学特征
        1.1.1 叶螨个体发育
        1.1.2 叶螨的生活史
        1.1.3 叶螨的食性
    1.2 叶螨发生现状
    1.3 叶螨属的鉴定及分类概述
    1.4 分子生物学在叶螨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叶螨的形态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叶螨玻片标本制作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核糖体ITS1序列的甘肃省叶螨属种群的系统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
        3.1.3 单头叶螨总DNA提取
        3.1.4 叶螨ITS1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
        3.1.5 数据比对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序列核苷酸差异及饱和度分析
        3.2.2 基于ITS1构建系统发育树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甘肃省叶螨属种群的系统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供试试剂
        4.1.3 单头叶螨总DNA的提取
        4.1.4 叶螨COI基因PCR的扩增和测序
        4.1.5 数据比对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COI的序列差异及饱和度分析
        4.2.2 基于mtDNA COI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
    4.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联合序列的甘肃省叶螨属的系统关系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序列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序列碱基组成
        5.2.2 碱基的替换与遗传距离分析
        5.2.3 基于联合序列构建叶螨系统发育树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9)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苹果园害螨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1.1.1 山楂叶螨
        1.1.2 二斑叶螨
        1.1.3 苹果全爪螨
        1.1.4 主要防治措施
    1.2 果园害螨的生物防治方法
        1.2.1 果园生草
        1.2.2 植物源杀螨剂
        1.2.3 利用捕食螨防控果园害螨
    1.3 我国对捕食螨的研究和应用
        1.3.1 国外引进种类的研究和应用
        1.3.2 国内本土种类的研究和应用
    1.4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现状
        1.4.1 加州新小绥螨的研究现状
        1.4.1.1 分类地位
        1.4.1.2 分布及栖息
        1.4.1.3 生物生态学特性
        1.4.1.4 替代饲料的研究
        1.4.1.5 加州新小绥螨的释放与应用
        1.4.2 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现状
        1.4.2.1 分类地位
        1.4.2.2 分布及栖息
        1.4.2.3 生物生态学特性
        1.4.2.4 替代饲料的研究
        1.4.2.5 巴氏新小绥螨的释放与应用
    1.5 化学药剂对捕食螨的影响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2 供试螨源
        2.1.3 供试药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叶盘的制作
        2.2.2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2.2.2.1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功能反应
        2.2.2.2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选择
        2.2.2.3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干扰反应
        2.2.3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2.2.4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2.2.5 两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8 种药剂的药敏性测定
        2.2.6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2.2.6.1 试验地点
        2.2.6.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3.1.1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功能反应
        3.1.2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各螨态的捕食选择
        3.1.3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干扰反应
    3.2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3.2.1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
        3.2.2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选择
        3.2.3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干扰反应
    3.3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3.3.1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
        3.3.2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选择
        3.3.3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捕食干扰反应
    3.4 两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8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3.4.1 两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8 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3.4.2 三种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室内毒力测定
    3.5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4 讨论
    4.1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功能反应
    4.2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捕食选择
    4.3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捕食干扰
    4.4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果园常用8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4.5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5 结论
    5.1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功能反应
    5.2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捕食能力的比较
    5.3 果园常用8种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敏感性测试
    5.4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论文发表情况

(10)黄瓜和草莓螨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趋势
        1.1.1 黄瓜简介
        1.1.1.1 黄瓜的用途
        1.1.1.2 黄瓜上主要虫害
        1.1.2 草莓简介
        1.1.2.1 草莓的用途
        1.1.2.2 草莓上主要虫害
        1.1.3 二斑叶螨简介
        1.1.3.1 二斑叶螨的形态
        1.1.3.2 二斑叶螨的生物学习性
        1.1.3.3 二斑叶螨的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1.3.4 二斑叶螨的危害
        1.1.3.5 已有的叶螨防治策略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光照和施水方式对黄瓜二斑叶螨的发生影响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供试昆虫
        2.1.1.2 供试植物
        2.1.2 相关仪器和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3.1 寄主植物的种植
        2.1.3.2 叶螨种群动态观测
        2.1.3.3 叶螨种群生命表观测
        2.1.3.4 黄瓜植株生长测定及化学指标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照和施水方式对黄瓜二斑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1 黄瓜二斑叶螨的种群动态分析
        2.2.1.2 不同处理的黄瓜二斑叶螨繁殖力的比较
        2.2.2 光照和湿度对黄瓜植株的影响
        2.2.2.1 黄瓜植株的长势分析
        2.2.2.2 黄瓜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施水方式对草莓二斑叶螨的发生影响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供试昆虫
        3.1.1.2 供试植物
        3.1.2 相关仪器和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1.3.1 寄主植物的种植
        3.1.3.2 叶螨种群动态观测
        3.1.3.3 草莓植株生长测定及化学指标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水方式对草莓二斑叶螨种群的动态影响
        3.2.2 不同施水和修剪方式对草莓植株的影响
        3.2.2.1 草莓植株的长势分析
        3.2.2.2 草莓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果树二斑叶螨综合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榛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比较研究[J]. 刘玲玲,车树理,刘凤霞,杨文玺.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2]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D]. 常芸.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3]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间竞争机制研究[D]. 母小庆.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4]农药对胡瓜钝绥螨的风险评估及甲维盐的胁迫效应机制[D]. 程沈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5]拟长毛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效能研究[D]. 钟苗.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二斑叶螨在甘肃景泰梨园的发生及防治[J]. 曹素芳,王玮,赵明新,曹刚,李红旭. 甘肃农业科技, 2019(12)
  • [7]叶面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在温室葡萄种植中的应用[D]. 窦钰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形态与分子证据的甘肃省叶螨属主要种类鉴定及系统关系研究[D]. 白映禄.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9]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D]. 黄婕.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黄瓜和草莓螨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D]. 杜升. 黑龙江大学, 2018(09)


甲维盐论文 梨小食心虫论文 果树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胡瓜论文

上一篇:金陵·仙琴·江寒——李白的由来与来历
下一篇:文本:阅读教学对话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