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翔[1](2021)在《小麦面粉中淀粉的抗性化转变及其功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并阐述了单一湿热处理、普鲁兰酶脱支-脂质复合及湿热联合处理两种不同的方法提高普通面粉中抗性淀粉含量,以及对面粉样品体外消化性质和其他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应用,利用抗消化面粉制备了饼干产品,并对其质构和感官等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改性面粉的进一步生产及应用打下理论基础。(1)对面粉湿热处理进行淀粉的抗性化转变技术研究首先通过湿热处理提高普通中筋小麦面粉中抗性淀粉含量的工艺,以及湿热处理对不同筋度面粉和淀粉的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确定了湿热处理提高面粉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最优化工艺条件为:面粉水分含量30%,湿热处理的温度为100℃,处理持续时间为8h。该条件下,普通中筋小麦面粉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可以达到23.09%。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湿热处理显着增加了面粉样品的糊化温度,且使得其中的淀粉结构更加趋向于有序性;面粉的相对结晶度和晶体结构表明,湿热处理改变了样品的晶体结构且结晶型由A向A+V转变,证明了内源性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另外,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视野中,湿热处理后淀粉的颗粒表面变得更加粗糙,引起变性蛋白质和淀粉颗粒的聚集,面筋含量越高的面粉变化越明显。与原面粉相比,改性面粉的膨胀率和溶解度显着降低。(2)脱支-脂质复合及湿热联合处理对面粉中淀粉抗性化转变的影响脱支-脂质复合及湿热联合处理对小麦面粉的结构和体外消化率同样具有重要影响。脱支处理破坏了面粉中淀粉的晶体结构,增大了体系中直链淀粉含量,之后利用脂肪酸(硬脂酸)和植物油脂(大豆油)与面粉中淀粉发生络合,形成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RS5)。研究表明,湿热处理进一步增强了脂质/脂肪酸与淀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淀粉-脂质复合物含量。在经过联合处理后,由脂肪酸和植物油脂复合改性的小麦面粉样品中抗性淀粉含量分别提高到28.22%和26.81%。通过上述方法对面粉中淀粉抗性化转变的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湿热处理提高面粉中RS含量效果显着,且工艺简单、无外源添加物污染。而采用普鲁兰酶脱支-脂质复合及湿热联合处理方法进行淀粉的抗性化转变,RS含量最高,且起主要抗消化作用的淀粉-脂质复合物(RS5)作为一种新型淀粉,具有更广阔的研究前景。(3)面粉中淀粉的抗性化转变技术研究应用通过在低筋面粉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不同抗消化面粉制备饼干产品,从水分和灰分含量、感官评价、饼干质构性质分析、抗性淀粉含量等几个方面研究了高抗性淀粉含量的抗消化面粉对酥性饼干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抗消化面粉添加量为20%时,保持了饼干脆性的口感且感官评价较优。此外,添加了抗消化面粉的饼干样品的RS含量远高于普通面粉制备的饼干。在综合考虑感官评价和抗性淀粉含量的情况下,经过脱支-脂质复合联合处理的两种抗消化面粉,在添加量为20%的条件下制备的饼干产品符合应用研究要求。
张博[2](2020)在《互联网+时代A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一些中小企业开始在线交易,但由于互联网市场的高度开放性,企业竞争不断激烈,同时由于不稳定的市场需求以及产品同质化问题逐渐彰显,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小企业并未如预期获得良好的发展,因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进一步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是目前“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全文以A企业为案例,较为全面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目前出现的的问题已有相应的对策。首先,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有关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同时明确本文研究所需的概念及理论;其次,本文以A企业为例,对A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方面宏观环境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方面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A企业目前在行业竞争中的环境状况;再次,本文基于实证分析,在构建A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评估了 A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现A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创新力不足、市场拓展不全面、人才储备不充分、考核及激励机制不完整、企业文化不健全等问题;最后,本文基于A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竞争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增强企业创新性、运用“互联网+”营销战略占领市场、培养“互联网+”专业人才、完善企业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培育企业互联网文化环境五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本文研究发现了 A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竞争力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 A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A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提升竞争力提供了一定帮助,对国内其他中小企业采取措施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政府合理制定与企业相关的政策提供依据。
王莹[3](2020)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国内粮食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粮食贸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其一,通商口岸相继开埠,开启了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粮食需求量显着增加,国内粮食供需矛盾愈加突显;其二,轮船和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兴起,国内粮食贸易线路得以延伸,粮食贸易规模显着扩大;其三,中国成为世界粮食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进口贸易迅速扩张,对国内粮食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粮食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最终演变为严重的农业恐慌。国民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干预逐渐加强,突出表现为一系列粮食贸易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文从市场运行和政府政策两个维度考察国内粮食贸易问题,主要展开了如下具体工作:首先,结合海关埠际贸易统计资料和相关粮食调查报告,补充、修正国内粮食贸易数据,采用ArcGIS数据管理工具进行联系强度评价与分析,在全国大尺度空间内清晰刻画粮食贸易的空间格局。国内稻米贸易呈现出点轴式空间结构特征。各级产地市场、中转市场和消费市场是贸易网络中的“点”,连接不同等级“点”的交通运输线路即为“轴”。不同规模等级的节点和轴线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贸易的点轴空间结构。就空间联系强度而言,贸易联系随距离延伸而衰减,贸易规模也随距离的增加而变少。也就是说,交通运输成本是影响稻米流通的重要因素。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米民船运输费用较低,贸易规模最大,安徽—江苏—上海是稻米流通最为繁忙的线路;广东是米粮缺口最大的省份,但是与长江中下游产地市场联系较弱。国内小麦贸易同样呈现点轴式空间结构特征。由于铁路运输成本较民船和内河小轮船更高,上海面粉厂通常采用民船和内河小轮船从江苏各地采购小麦,沿津浦路采购小麦最北不过徐州;华北地区铁路常因战事而受阻隔,小麦运销不畅,面粉厂因原料短缺而面临经营危机。面粉贸易呈现出极核式空间结构特征。上海在贸易网络中居于制高点,所产面粉行销各地。其他面粉工业聚集地较上海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产面粉多供本地消费,仅有少量输出。在土磨坊和石磨广泛存在的情形下,机制面粉消费局限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城市,而未能深入广大农村市场。其次,考察国内粮食贸易网络的形成和演变。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共同塑造了粮食贸易网络。城市化和工业化作为慢变量,是粮食贸易网络格局形成的首要因素。自然灾害和国际经济环境作为快变量,往往在短时间内对粮食贸易网络形成剧烈冲击。稻米、小麦和面粉贸易网络形成和演变的主导因素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而言,长江流域稻米流通规模消长受产地市场自然环境影响更大;广东与东南亚稻米产地形成稳定的贸易圈,粮食贸易更加受东南亚经济环境的影响;小麦和面粉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是世界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国际市场价格涨跌直接影响小麦、面粉进口规模和国内贸易规模。再次,考察国内粮食贸易的利益分配机制。从各利益主体关系看,稻米贸易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多层中间商分销,主体间多为松散的市场联结方式,渠道关系不稳定,并未形成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小麦、面粉贸易以面粉加工业为核心,面粉厂商将纵向交易环节纳入到内部组织完成,减少了流通环节,缩短了流通渠道的长度,上下游各利益主体形成相对密切的联系。从利益分配格局看,国内粮食贸易中各主体利益分配不平衡。生产者所获收益与承担的生产费用和风险极不匹配;各级稻米经销商利用稻米价格的季节性特征,低买高卖,获得可观收益;面粉厂商通过整合采购、加工和销售环节,也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从利益传导关系看,ATP-ECM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稻米和面粉价格均呈非对称传导特征,这在本质上也反映了不同主体间利润的不均等分配。最后,对20世纪30年代粮食贸易保护政策实践及其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做一整体考察,系统梳理了“粮食市场危机—贸易保护思想形成—粮食贸易保护政策建构—粮食市场反馈—贸易保护思想转变—粮食贸易政策调整”的过程。这一时期粮食贸易思想逐渐走向激进,始终寄希望于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并且理想化地以兼顾粮食生产者和粮食消费者、粮食加工业的利益为目标。事实上,贸易保护政策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是在国内粮食流通不畅,区域间粮食供需失衡的情形下,不仅无法兼顾各方利益,反而会增加扭曲利益分配的风险,造成矛盾的激化。上海米荒、广东米荒以及面粉业原料短缺困境恰恰是关税政策扭曲利益分配的结果。
孙聪聪[4](2020)在《发酵法制备膳食纤维红曲及其在面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废渣产量巨大,但是利用效率极低,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产品废渣如豆渣、麦麸和果渣等进行发酵,提取有效成分如膳食纤维(DF)等,既可以变废渣为宝,又可以减轻环保压力。研究发现,红曲霉可利用豆渣、麦麸和梨渣等液态发酵,在提取膳食纤维的同时生产红曲色素,既降低了红曲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产品价值。本文以豆渣、麦麸和梨渣为底物,接种红曲霉,采用液态发酵方式,制备膳食纤维红曲,研究了其工艺及理化性质,并分析了不同膳食纤维红曲对面包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红曲霉液态发酵制备豆渣膳食纤维红曲(MODF)、麦麸膳食纤维红曲(MBDF)和梨渣膳食纤维红曲(MPDF)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和红曲色素色价为指标,确定了红曲霉液态发酵制备豆渣、麦麸和梨渣膳食纤维红曲的较佳工艺。MODF:料液比为1:15,接种量为10%,发酵时间为7 d,葡萄糖添加量为2%,此条件下红曲豆渣SDF(MOSDF)得率为7.62%,红曲色素色价为254 u·mL-1。MBDF:料液比为1:15,接种量为10%,发酵时间为6 d,葡萄糖添加量为1.5%,此条件下红曲麦麸SDF(MBSDF)得率为6.49%,红曲色素色价为218 u·m L-1。MPDF:料液比为1:15,接种量为10%,发酵时间为6 d,葡萄糖添加量为1.5%,此条件下红曲梨渣SDF(MPSDF)得率为6.75%,红曲色素色价为230 u·m L-1。(2)豆渣膳食纤维红曲(Monascus okara dietary fiber,MODF)、麦麸膳食纤维红曲(Monascus wheat bran dietary fiber,MBDF)和梨渣膳食纤维红曲(Monascus pear residue dietary fiber,MPDF)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的研究。扫描电镜和X-衍射光谱分析表明,红曲霉发酵破坏了豆渣、麦麸和梨渣不溶性膳食纤维(IDF)的基质,使其内部结构暴露和结晶度降低。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豆渣、麦麸和梨渣分子内氢键断裂和寡糖增加。结果表明,红曲霉发酵使MOSDF的含量从4.3 g/100 g增加到7.7 g/100 g,MBSDF的含量从10.7 g/100 g增加到16.5g/100 g,MPSDF的含量从8.9 g/100 g增加到12.6 g/100 g。膳食纤维红曲的持水性、持油性和溶胀能力均得到改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红曲豆渣发酵液中主要含有橙色素,色价值为258.8 u·m L-1,红曲麦麸发酵液中主要含有黄色素,其色价为236.6 u·m L-1,红曲梨渣发酵液中主要含有橙色素,色价值为248.2u·m L-1。红曲霉液态发酵充分利用了豆渣、麦麸和梨渣的生物特性,改善了豆渣、麦麸和梨渣膳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此外,本实验利用HPLC测定了红曲霉种子液和发酵产品中的橘霉素含量,红曲霉种子液和豆渣、麦麸及梨渣发酵液中的橘霉素含量分别为0.98 ug·m L-1、0.94 ug·m L-1、0.88 ug·m L-1和0.90 ug·m L-1。(3)豆渣、麦麸和梨渣膳食纤维红曲对面团及面包品质的影响。当MBDF添加量为1.0‰时,面团稳定时间最长,弱化度最小,分别为7.0 min和29,此时,面团不易流变,加工性能最佳。而在面粉中添加MODF和MPDF,会使面团弱化度增大,当它们添加量为2.0‰时弱化度最大,弱化度分别为57和59,对面团的加工品质产生不利影响。在面粉中添加1.0‰MODF、1.5‰MBDF和1.0‰MPDF时,面团的抗拉伸阻力和延伸性最大,面团粘性大,横纵向弹性均较好,面包的外观、口感、风味最佳,面包可接受程度评分最高。通过上述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生产豆渣、麦麸和梨渣膳食纤维红曲关键技术的研究,可以初步探究红曲霉液态发酵利用农产品废渣的基本机理,为豆渣、麦麸和梨渣膳食纤维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潘志琴[5](2019)在《漆酶协同阿魏酸对小麦面团微观结构及冻藏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文中指出小麦面粉是面制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受小麦生长环境、仓储、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影响,我国部分小麦面粉存在面筋质量差、筋力弱等缺陷,通过合理地使用改良剂,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本国小麦面团的加工和冻藏品质。目前,复合添加剂凭借其优良的协同作用逐渐成为了食品添加剂发展的潮流,但其机理研究尚不完善。基于漆酶的氧化性及其与小麦粉中阿魏酸共同形成凝胶的改良面制品品质的潜能,因此,本研究以中筋小麦粉为原料,探讨了漆酶(LAC)及其协同阿魏酸(FA)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分析了二者对冻藏过程中小麦面团品质的改善作用以及对面团冻藏特性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漆酶对小麦面团加工品质影响应用粉质仪、流变仪和质构仪等探究了漆酶对面团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漆酶的添加增加了面团的稳定时间,降低了面团的弱化度(p<0.05);面团的储能模量增加,损耗角正切值降低,漆酶提高了面团的面筋强度,但对面团的吸水率和形成时间作用不显着;当漆酶添加量为4-20 nkat/g时,面团的拉伸阻力和拉伸比值显着增大,面团的延伸性下降(p<0.05),其中,当漆酶添加量为20 nkat/g时,拉伸阻力增加了52%;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漆酶的添加使面筋蛋白之间相互粘结形成一个连续的膜状面筋网络,从而维持了面团的强度和弹性。(2)漆酶协同阿魏酸对小麦面团加工品质的改良作用以小麦粉粉质特性、面团流变特性以及显微结构等为主要指标,探究漆酶协同阿魏酸对小麦面团加工品质的影响。阿魏酸的添加显着缩短了面团的稳定时间,增大面团的弱化度,面团的弱化度由156.6 FU增加到204.9 FU(p<0.05),在面团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弱化面筋作用;当其与漆酶复合添加时,面团的耐揉混性质得到明显的改善;阿魏酸与20 nkat/g漆酶复合添加时的面团具有最大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在提高面团的拉伸综合强度上,漆酶与阿魏酸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弥补了面团延伸度方面的不足,并使面团网络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到增强。(3)漆酶协同阿魏酸对小麦面团冻藏品质的影响研究漆酶协同阿魏酸对冻藏过程中小麦面团品质的影响。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面团的损耗角正切值tanδ逐渐增加(FA>Control>FA+LAC>LAC),漆酶与阿魏酸可起到协同调控面团冻藏品质的作用,延缓面团品质的劣变;单独添加阿魏酸的面团在冻藏过程中延伸度逐渐增大,而漆酶和阿魏酸复合添加则稳定了面团的延伸度,从而弥补了漆酶在作用过程中造成的面团延伸度下降的问题,削弱了冻藏对面团品质与结构的破坏。(4)漆酶及其与阿魏酸协同调控面团冻藏特性的机理通过流变实验、拉伸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研究不同冻藏模式下漆酶协同阿魏酸对面筋蛋白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冻藏过程中水分的迁移和冰晶的重结晶使面筋网络结构逐渐弱化,漆酶与阿魏酸的添加通过改善面筋蛋白的拉伸性能和流变学性质,减弱了冰晶对面筋蛋白网络结构的破坏作用,延缓了面团品质的下降。
陈忠明[6](2019)在《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数量得到充分的保障,在满足数量需求后,农村居民对食物的质量需求逐渐增加。而当前农村食物市场安全问题严重,引起了农村居民的广泛关注,农村居民的食物安全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安全性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中的安全行为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果的安全性,因此,研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重点是研究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的安全行为。通过研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现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路径,能够梳理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特征和规律,找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改进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既有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又有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通过对这两种行为的研究,能够丰富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研究。论文首先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演进入手,总结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演进的规律和特征,并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效用理论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进行分析,阐述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产生的机理,并分析两种行为选择的食物品种的差异。再次,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的演变以及不同个体特征、不同家庭类型和不同地域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的变动趋势;从购前、购中和购后等几个阶段来分析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然后,基于前人的研究,并结合实地深度访谈,找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界定并设计量表,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传导路径进行分析。最后,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演进来看,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安全性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一个主要特征。通过微观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处于关注的状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居住地点、家庭婴幼儿情况和收入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关注程度。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与食物安全认知情况会影响其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当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与自身健康认知充分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取食物安全方面的信息;当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与自身健康的认知不足时,平时就不会太关注食物安全方面的信息。另外,农村居民对安全性食物和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认知存在不足。(2)农村食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商品性食物市场不安全问题的出现,商品性食物市场不安全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会增强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意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农村居民出现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这样,农村居民就出现了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行为的选择需要考虑预期总效用最大化,总预期效用等于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的乘积。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都高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才高;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有一个较低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就会低;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都处于中等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处于中等。在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时,个人风险偏好不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不同。风险规避型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均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风险中性的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表现的安全性一般,喜欢冒风险的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表现的安全性较弱。对于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生产周期较长、本地气候不适宜、耗费大量劳动等类型的食物需要靠市场予以满足,对于生产技术简单、周期较短、本地气候适宜和耗费劳动较少等类型的食物往往靠自给性生产予以满足。(3)当前农村居民对自给性食物的消费一共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层次的需要,安全需求是现阶段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中表现最广泛、最迫切的需求。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劳动力兼业程度、家庭婴幼儿情况、家庭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从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受到城镇化进程的负向影响。进一步从城镇化率与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比重之间的相互影响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因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需要重点关注。(4)对于不同类型商品性食物,农村居民在决策过程中介入的程度不同,进而行为的安全性程度也不同,高介入购买决策、一般介入购买决策和低介入购买决策这三种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购买决策类型受到食物的价值、消费习惯和食用食物人群对家庭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同一类的食物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的购买决策类型又有所差异。在商品性食物购买前,农村居民意识到商品性食物存在安全问题后,会主动从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媒体、政府、商业宣传等渠道搜集食物安全信息,也会通过个人过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取食物安全消费信息,农村居民还通过比较辨别来获取食物安全信息。在商品性食物购买中,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渠道的选择、品牌的关注和标识的关注等方面,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消费渠道的选择行为、品牌关注行为和标识关注行为主要受到商品性食物价值、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的变化、临时情况、商家促销活动、商家导购宣传以及消费某一食物人群对家庭的重要程度的影响。农村居民对于价值较高、食用者对家庭较为重要的商品性食物的食用与保存能够按照食用说明及保存要求来做,对于价值较低的商品性食物食用与保存很少或者不能按照要求来做。在商品性食物购买后,农村居民如果发现有质量安全问题,不同情况采取的行为不同。对于一次购买数量较多并且单价低的食物来讲,由于数量较大,一般不会选择丢掉,而是要求赔偿或者换货。而对于单价低并且购买数量少的食物来讲,如果发现有质量问题,大部分农村居民选择丢掉,其次选择换货或者赔偿。对于价值较高的商品性食物来讲,购后发现质量问题,大部分会要求赔偿,有些会选择投诉,有些会要求换货。(5)通过文献综述法和深度访谈法确定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行为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态度、主观规范、习惯和知觉行为控制都显着影响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意向。其中,主观规范的路径系数最大。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习惯对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有显着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和习惯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行为,部分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过去行为和知觉行为控制都显着影响了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意向。其中,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对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有显着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行为,部分直接影响行为。(6)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是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的主要方面,而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是在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一种被迫选择。因此,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改进的重点是对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首先应该改进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其次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再次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结构,最后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公共服务。与己有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和尝试:第一,本文主要研究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安全行为,给出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概念,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为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分析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为学术界研究中国特色的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提供一个思路。第二,基于恰亚诺夫农民模型构建了农村居民家庭商品型农业生产—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模型和农村居民家庭获取收入型劳动投入—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模型,进一步丰富恰亚诺夫农民模型。将激励理论运用到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效用分析中,丰富和扩展了预期效用理论和风险偏好理论。第三,将习惯这一变量引入到计划行为理论中,增强了计划行为理论用于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能力,将过去行为这一变量引入到计划行为理论中,增强了计划行为理论用于分析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能力。分析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与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路径,丰富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理论。
潘颖[7](2019)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中西部城市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中后期,正值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美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崛起,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剧增、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中西部城市发展更引人注目,很快成为美国新的工业中心,堪称美国城市化的典型。早在19世纪初,中西部地区就出现了城市,但仅仅是商业中心或移民向西迁移的中转站。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东北部地区开展,新的产业部门随之兴起,并带动发展了一批工业城市。中西部地区因靠近东北部,其间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工业反过来又促进中西部城市进一步兴盛壮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巨大的科技发明热潮促使工业化深入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使中西部城市数量猛增、发展速度更快。而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铁路建设更为突出。中西部铁路里程大幅增长,甚至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电力铁路、汽车及飞机等,交通运输方式更为多样化。同时,工业化又促使农业发生变革,并解放了大量农村人口,相对过剩的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19世纪中后期,美国中西部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形成了不同于美国其他地区的特点,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更符合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使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大中小城市。追本溯源,中西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交通、人口和资本等因素,它们是城市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孙亚杰[8](2019)在《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近年来,作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加工大省的河南省,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国好粮油”、“优质粮食工程”和“国人厨房”等一系列工程,其中位于豫南黄淮粮仓的大程集团,从2007年开始不断拓展企业粮食产业链条,“以工促农”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以“产业扶贫”的方式帮助当地农民脱贫,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保障粮食安全。为深入研究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情况,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对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对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大程集团从成立之初以面粉加工业务为经营核心,通过集团化整合逐渐形成链条式粮食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借助大米、青稞和荞麦等杂粮链条的横向延伸,逐步向链族式经营模式演进。在粮食全产业链经营过程中,大程集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农业综合服务保障农民增收,协同经营效应降低企业成本,主食加工促进产品不断丰富,科技创新推动价值链条增值。但是企业当前也面临一定的经营问题,本地优质原粮供给不稳定、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份额低、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和企业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等问题,通过借助实地调研数据和大程集团当前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针对大程集团当前粮食全产业链经营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国际四大粮商、中粮集团、山东中裕等企业的发展经验进行借鉴,最后提出了提升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的具体措施,加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构建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实施深加工业务为核心的经营战略,实体运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和强化线上销售平台的竞争实力。
石慧[9](2018)在《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文中认为大豆是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栽培作物之一,自古以来,大豆不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和优质植物蛋白来源,还在农作物种植、植物油脂补充、牲畜饲养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历史上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人工栽培、从成为人们的主食到转向副食、从主要向世界出口到依靠从美洲进口的历史变迁,大豆也在此发展过程中先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被广泛地引种传播到世界各地,到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多重利用价值的重要作物品种。相比大豆在中国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大豆被引入美国则是在近几个世纪左右发生的。18世纪中期大豆传入美国后并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而是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主要作为一种牧草作物开始被广泛地推广并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新大豆品种的引入、大豆加工技术进步和大豆新用途的不断被开发等,美国大豆开始进入快速产业化发展阶段,并于20世纪50年代超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此后,美国大豆开始全面产业化发展,在不断满足美国国内大豆加工需求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出口贸易。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美洲国家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业相继发展,对美国大豆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造成了影响,但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美国大豆最大的输送地是历史上的大豆起源地和主产国中国,随着20世纪末期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放开,大量美洲大豆开始进入并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大豆市场,中美两国大豆生产和出口的相对优势地位完全发生了逆转。鉴于历史时期大豆在美国取得的让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把中国原产作物大豆在美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历史文献法、定量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在大量一手英文文献和统计数据资料的支撑下,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分期。通过绘制多个相关的图和表,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的发展和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中美大豆发展比较中为中国大豆产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主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中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经过人类不断地采集和驯化,大豆最早在中国有了栽培品种。此后几千年的栽培和利用过程中,大豆通过与不同国家间的农业交流互动,曾先后在不同时期被引种种植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大豆在美国的传入是在地理大发现与海外贸易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早期主要通过四条海上路径分别从不同国家传入美国。第二部分分别从大豆生产、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组织制度四个方面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具体发展情况展开追溯。首先,对大豆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和官方统计数据的整理,将大豆生产在美国的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波动发展时期以及稳步发展时期。在四个发展时期中,因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策、技术水平、社会背景等因素不同,大豆生产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看,大豆生产在美国经历了从一种新奇作物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经济作物的变迁。其次,从大豆生产技术的进步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在大豆育种和品种发展上,美国的大豆品种在美国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早期世界范围内的引种活动为美国大豆传统育种和新品种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亲本原料,20世纪末以后则开始转向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开发和种植;在大豆栽培和收获技术发展上,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贮藏等都有不同的变化;在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上,也形成了针对美国大豆病虫害类型的主要防治手段。再次,从大豆加工利用的变化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大豆在美国的利用方式,从主要作为牧草作物发展为主要作为豆粒收获进行加工利用。作为牧草作物期间可当作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干草饲料、放牧或肥田等多种方式利用。而作为大豆加工则主要制成豆油、豆粕和大豆食品等。最后,大豆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还表现在包括政府机构和高校、相关企业公司和行业协会等方面的组织机构发展上。第三部分是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进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过程的梳理,指出历史时期内美国大豆产业的兴旺发展并不是只由单一因素导致的,应该说大豆在美国的发展是以自然为前提、以政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和以合作为依托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作用的结果。第四部分通过梳理中国和美国大豆生产地位的转换,以及对相对优势地位转变的动因分析,结合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努力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大豆产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进程的历史探究,试图从多方面分析和总结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和快速产业化发展的动因,为农作物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带来启发,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大豆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孙继光[10](2016)在《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竞争力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与演进的产物,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重要体现。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由国际竞争力衍生而来的概念,从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角度出发,通过对某一国家的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与评价,分析产业发展规律,发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可以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政策建议。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食品加工业承担着为国民提供安全、健康、营养食品的重任,是保障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产业,但中国食品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美国食品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对世界食品加工业具有重要的影响,系统研究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3个理论和实践问题:(1)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评价?(2)美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表现如何?(3)影响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表现的因素包含哪些方面,有何影响?为了回答上述核心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问题提出部分:该部分在梳理现实背景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路线等,主要集中在第1章中。其次,研究主体部分,该部分为本研究的核心,通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分析形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基础,进而详细分析美国食品加工业及其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形式、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影响因素等,力求比较全面地展示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及其背后的产业生态系统。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的政策建议部分,总结美国食品加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对中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提升中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章节安排、研究结论和发现如下。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交待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食品加工业承担着为国民提供安全、健康、营养食品的重任,是保障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产业。近年来,我国食品加工业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积极进行技术升级,食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发展方式粗放、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等问题。在对理论背景、现实背景的梳理与分析基础上,交待本研究开展的大背景。从提高中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这一现实问题入手,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范式为方法论基础,笔者通过对具有国际代表性的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对提高中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2章“产业国际竞争力及相关理论分析”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及相关理论分析进行系统梳理、回顾,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第一节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定义出发,明晰产业范畴,并明确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某一产业在现有国际市场环境下,在国际以及国内市场与制度安排下,通过对资源与要素的配置与转换,持续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促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接下来,本章对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等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回顾与综述,进一步探索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来源与机制。在此基础上,重点回顾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影响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变量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四大要素,为后续分析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美国食品加工业及其国际竞争力表现形式”主要考察美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以及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本章首先对食品加工业进行界定,从美国食品加工业总体规模和内部结构变动、要素投入状况、研发投入状况以及内外部市场需求状况等方面分析美国食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美国在全球食品加工业进出口市场所占份额、食品加工业贸易顺差以及大型食品加工跨国企业市场表现等国际竞争力的具体表现。第4章“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基础和条件”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分析。美国食品加工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美国失业率的降低贡献显着,并且对世界食品生产、食品质量和食品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究其原因,这与美国整体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同时美国食品加工业在国际上的较强竞争力与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生产技术等优势条件密不可分,或者说,这些条件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本研究分别从美国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劳动力素质、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工业生产集中化程度四个方面进行剖析。第5章“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从美国食品加工业产业生态系统入手分析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维持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产业生态环境。为了进一步剖析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笔者以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为框架,系统分析了由人力资本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等构成的生产要素体系,由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构成的市场需求,由物流运输业与包装业等组成的相关支持产业以及政府制度安排与监管等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具体影响。第6章“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绩效评价”从美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贸易角度考察其国际竞争力,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指数(TC)作为具体评测手段考察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美国的RCA和TC指数与选定的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横向分析美国食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显示在2000-2006年间,美国食品加工业出口处于显示性比较劣势地位,而在2007-2013年间,美国食品加工业出口表现为显示性比较优势。美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指数在2000-2005年间呈现下滑的趋势,由2000年的0.01降至2005年的-0.07,而后其竞争力指数则出现了较为快速的提升,在2008年达到观测期最大值0.1,美国食品加工业-0.07到0.1之间的振幅基本上可以视作美国食品加工业的进出口贸易刚好平衡,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在大量地进口食品。第7章“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在总结美国食品加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主要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企业效率,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升。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食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产能过剩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针对我国食品加工业存在的不足,笔者分别从食品安全监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建设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借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小麦面粉概述 |
| 1.1.1 小麦淀粉 |
| 1.1.2 面粉中的蛋白质和脂质 |
| 1.1.3 其他组分 |
| 1.2 淀粉消化性能研究概述 |
| 1.2.1 淀粉的消化吸收及血糖指数 |
| 1.2.2 淀粉营养学分类 |
| 1.2.3 影响淀粉消化的因素 |
| 1.3 抗性淀粉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抗性淀粉的分类 |
| 1.3.2 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 |
| 1.3.3 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 |
| 1.3.4 抗性淀粉的应用 |
| 1.4 淀粉与脂质作用物的研究 |
| 1.4.1 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 |
| 1.4.2 淀粉-脂质复合物对淀粉消化性质的影响 |
| 1.5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5.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湿热处理促进面粉抗性化转变及相关性质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设备 |
| 2.2.1 材料与试剂 |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面粉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 2.3.2 湿热处理样品的制备 |
| 2.3.3 单因素试验 |
| 2.3.4 湿热处理普通面粉工艺参数优化 |
| 2.3.5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 2.3.6 体外消化性的测定 |
| 2.3.7 颗粒形态观察 |
| 2.3.8 热力学特性测定 |
| 2.3.9 膨胀率和溶解度的测定 |
| 2.3.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
| 2.3.11 X-射线衍射及相对结晶度的测定 |
| 2.3.12 数据统计分析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面粉的主要成分 |
| 2.4.2 单因素试验 |
| 2.4.3 湿热处理普通面粉工艺参数优化 |
| 2.4.4 湿热处理普通小麦面粉优化工艺条件的验证及相关性质研究的准备 |
|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 2.4.6 热特性分析 |
| 2.4.7 膨胀率和溶解度分析 |
| 2.4.8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 2.4.9 晶体特性分析 |
| 2.4.10 体外消化性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脱支-脂质复合及湿热联合处理促进面粉抗性化转变及其性质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设备 |
| 3.2.1 材料与试剂 |
| 3.2.2 试验仪器设备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酶脱支小麦面粉的制备 |
| 3.3.2 酶脱支面粉与脂质复合物的制备 |
| 3.3.3 湿热处理样品的制备 |
| 3.3.4 单因素试验 |
| 3.3.5 体外消化性的测定 |
| 3.3.6 热力学特性测定 |
| 3.3.7 粘度特性分析 |
| 3.3.8 膨胀率和溶解度的测定 |
| 3.3.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
| 3.3.10 拉曼光谱测定 |
| 3.3.11 X-射线衍射及相对结晶度的测定 |
| 3.3.12 数据统计分析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单因素试验 |
| 3.4.2 热特性分析 |
| 3.4.3 粘度特性分析 |
| 3.4.4 膨胀率和溶解度分析 |
| 3.4.5 红外光谱分析 |
| 3.4.6 拉曼光谱分析 |
| 3.4.7 结晶特性分析 |
| 3.4.8 体外消化性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面粉中淀粉抗性化转变应用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设备 |
| 4.2.1 材料与试剂 |
| 4.2.2 试验仪器设备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酥性饼干的制备 |
| 4.3.2 饼干中水分和灰分的测定 |
| 4.3.3 感官评价 |
| 4.3.4 质构性质分析 |
| 4.3.5 饼干中抗性淀粉含量测定 |
| 4.3.6 数据统计分析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饼干中水分和灰分含量分析 |
| 4.4.2 饼干的质构分析 |
| 4.4.3 饼干的感官评价分析 |
| 4.4.4 抗性淀粉含量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 1.2.3 研究述评 |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 2.1 “互联网+”的内涵及应用 |
| 2.1.1 “互联网+”的内涵 |
| 2.1.2 “互联网+”的应用 |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 |
| 2.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
| 2.2.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及作用 |
| 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 2.3 本章小结 |
| 3 “互联网+”时代A企业发展现状与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 |
| 3.1 A企业的发展历程 |
| 3.1.1 A企业简介 |
| 3.1.2 A企业产品 |
| 3.2 “互联网+”时代对A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
| 3.3 食品加工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
| 3.3.1 政治环境分析 |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 3.3.3 社会环境分析 |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 3.4 A企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 3.4.1 企业创新力不足 |
| 3.4.2 市场拓展不全面 |
| 3.4.3 人才储备不充分 |
| 3.4.4 考核及激励机制不完整 |
| 3.4.5 企业文化不健全 |
| 3.5 本章小结 |
| 4 A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
| 4.1 A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及原则 |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 4.1.3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 4.1.4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体系的构建 |
| 4.2 A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 4.2.1 评价模型构建方法的选择 |
| 4.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 4.3 A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
| 4.3.1 数据来源 |
| 4.3.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 4.3.3 A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 |
| 4.4 本章小结 |
| 5 “互联网+”时代下提升A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
| 5.1 完善战略决策流程提升战略决策能力 |
| 5.2 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
| 5.3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优化企业内部管理 |
| 5.4 运用“互联网+”营销战略占领市场 |
| 5.5 培养“互联网+”专业人才保障企业发展 |
| 5.6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 |
| 6.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缘起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粮食国内贸易的研究 |
| 1.2.2 粮食国内贸易与进口贸易关系的研究 |
| 1.2.3 粮食市场整合问题的研究 |
| 1.2.4 粮食贸易政策的研究 |
| 1.2.5 文献述评和问题提出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 |
| 1.5 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国内粮食贸易网络的空间格局 |
| 2.1 海关埠际贸易统计资料说明 |
| 2.1.1 近代海关职能范围变迁 |
| 2.1.2 海关贸易统计体例和内容变迁 |
| 2.1.3 埠际贸易统计数据局限性 |
| 2.2 国内稻米贸易网络的空间格局 |
| 2.2.1 国内稻米供需情形 |
| 2.2.2 国内稻米输出市场概况 |
| 2.2.2.1 湖南稻米输出市场 |
| 2.2.2.2 安徽稻米输出市场 |
| 2.2.2.3 江西稻米输出市场 |
| 2.2.3 基于O-D数据的稻米贸易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
| 2.3 国内小麦贸易网络的空间格局 |
| 2.3.1 国内小麦供需情形 |
| 2.3.2 国内小麦输出市场概况 |
| 2.3.3 基于O-D数据的小麦贸易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
| 2.4 国内面粉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 |
| 2.4.1 国内面粉厂发展概况 |
| 2.4.2 基于O-D数据的面粉贸易网络空间格局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国内粮食贸易网络形成与演变 |
| 3.1 城市化、工业化与国内粮食贸易网络的形成 |
| 3.2 自然灾害与国内粮食贸易网络 |
| 3.2.1 自然灾害与稻米贸易网络变迁 |
| 3.2.2 自然灾害与小麦、面粉贸易网络变迁 |
| 3.3 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粮食贸易网络 |
| 3.3.1 中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地位 |
| 3.3.2 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稻米贸易网络 |
| 3.3.3 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小麦贸易网络 |
| 3.3.4 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面粉贸易网络 |
| 3.4 实例分析 |
| 3.4.1 1931 -1933 年国内自然灾害与世界农业恐慌交织 |
| 3.4.2 1931 -1933 年国内粮食贸易网络变迁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国内粮食贸易的利益分配机制 |
| 4.1 国内粮食贸易中各利益主体关系分析 |
| 4.1.1 稻米贸易中各利益主体关系分析 |
| 4.1.2 小麦、面粉贸易中各利益主体关系分析 |
| 4.2 国内粮食贸易中的利益分配格局 |
| 4.2.1 稻米贸易中的利益分配格局 |
| 4.2.2 小麦、面粉贸易中的利益分配格局 |
| 4.3 国内粮食贸易中的利益传导关系 |
| 4.3.1 稻米贸易中的利益传导关系 |
| 4.3.2 面粉贸易中的利益传导关系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粮食贸易保护思想及其政策实践 |
| 5.1 粮食贸易保护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
| 5.1.1 粮食贸易保护的必要性 |
| 5.1.2 粮食贸易保护的先决条件 |
| 5.1.3 粮食贸易保护关税政策的总体设计 |
| 5.1.4 经济学者推动粮食贸易保护理论进入政策决策层面 |
| 5.2 多方利益博弈下的1933 年粮食进口税则的修订 |
| 5.2.1 各商人利益集团间博弈 |
| 5.2.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 |
| 5.2.3 中央政府内部派系利益博弈 |
| 5.2.4 1933 年粮食进口税则的颁布 |
| 5.3 粮食保护关税的实际影响及经济学者的政策反思 |
| 5.3.1 关税政策抑制进口作用有限 |
| 5.3.2 关税政策统一性遭到破坏 |
| 5.3.3 面粉业陷入原料短缺困境 |
| 5.3.4 经济学者关于统制粮食贸易政策的主张 |
| 5.4 统制粮食贸易政策的实践 |
| 5.4.1 国民政府统制粮食贸易的筹备工作 |
| 5.4.2 广东米荒中进口许可证办法的制定与实施 |
| 5.4.3 1937 年《粮食调节办法》关于粮食贸易国营的规定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 6.1.1 稻米和小麦贸易网络呈点轴式空间结构特征 |
| 6.1.2 面粉贸易网络呈极核式空间结构特征 |
| 6.1.3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共同塑造了粮食贸易网络 |
| 6.1.4 粮食贸易中各主体利益分配不平衡 |
| 6.1.5 粮食贸易保护政策有其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 |
| 6.2 研究展望 |
| 附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农产品废渣概述 |
| 1.1.1 农产品废渣种类 |
| 1.1.2 豆渣、麦麸和梨渣简介 |
| 1.2 膳食纤维概述 |
| 1.2.1 膳食纤维 |
| 1.2.2 膳食纤维制备方法 |
| 1.3 红曲霉概述 |
| 1.3.1 红曲霉生物学特性 |
| 1.3.2 红曲色素 |
| 1.4 面包概述 |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5.1 豆渣、麦麸和梨渣的研究现状 |
| 1.5.2 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 1.5.3 红曲霉研究现状 |
| 1.5.4 面包研究现状 |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 1.6.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 2 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膳食纤维红曲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与试剂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1.3 菌种与培养基 |
| 2.1.4 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膳食纤维红曲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 2.1.5 试验方法 |
| 2.1.6 统计分析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红曲霉种子生长曲线 |
| 2.2.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3 多因素试验 |
| 2.3 本章小结 |
| 3 红曲霉液态发酵制备膳食纤维红曲的结构表征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与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1.3 试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MOIDF、MBIDF、MPIDF的结晶结构分析 |
| 3.2.2 豆渣、麦麸和梨渣膳食纤维红曲红外光谱分析 |
| 3.2.3 微观结构分析 |
| 3.2.4 豆渣、麦麸和梨渣膳食纤维红曲热特性分析 |
| 3.2.5 豆渣、麦麸和梨渣膳食纤维粒度分析 |
| 3.2.6 豆渣、麦麸和梨渣膳食纤维的组分和功能特性分析 |
| 3.2.7 添加豆渣、麦麸和梨渣对红曲霉发酵产红曲色素性能的影响 |
| 3.3 本章小结 |
| 4 膳食纤维红曲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仪器与设备 |
| 4.1.3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膳食纤维红曲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 4.2.2 膳食纤维红曲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
| 4.2.3 膳食纤维红曲对面包全质构的影响 |
| 4.2.4 膳食纤维红曲对面包感官评价的影响 |
| 4.3 本章小节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小麦面团的概述 |
| 1.1.1 面粉组分与面团特性的关系 |
| 1.1.2 面团结构与面团特性的关系 |
| 1.1.3 面团特性与面制品品质的关系 |
| 1.1.4 面团加工与冻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1.2 面团品质改良剂 |
| 1.2.1 乳化剂 |
| 1.2.2 氧化剂 |
| 1.2.3 还原剂 |
| 1.2.4 酶制剂 |
| 1.3 漆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现状 |
| 1.3.1 漆酶概述 |
| 1.3.2 漆酶的结构特性及催化机理 |
| 1.3.3 漆酶的应用 |
| 1.3.4 漆酶在面制品中的研究现状 |
| 1.4 多酚在面制品中的研究现状 |
| 1.4.1 多酚的概述 |
| 1.4.2 多酚对面制品品质的影响 |
| 1.4.3 阿魏酸对面制品品质的影响 |
| 1.5 酶制剂与多酚协同调控面团品质的研究进展 |
| 1.5.1 研究现状 |
| 1.5.2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6.1 研究意义 |
| 1.6.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漆酶对小麦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仪器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小麦粉的基本组成成分分析 |
| 2.3.2 面粉粉质性质的测定 |
| 2.3.3 面团的制备 |
| 2.3.4 面团流变特性测定 |
| 2.3.5 面团拉伸性质的测定 |
| 2.3.6 面团扫描电镜分析 |
|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漆酶对小麦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
| 2.4.2 漆酶对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
| 2.4.3 漆酶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
| 2.4.4 漆酶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漆酶协同阿魏酸调控面团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仪器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面粉粉质性质的测定 |
| 3.3.2 面团的制备 |
| 3.3.3 面团动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
| 3.3.4 面团拉伸性质的测定 |
| 3.3.5 面团扫描电镜分析 |
|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漆酶与阿魏酸对面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
| 3.4.2 漆酶与阿魏酸对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
| 3.4.3 漆酶与阿魏酸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
| 3.4.4 漆酶与阿魏酸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漆酶及其与阿魏酸协同调控面团冻藏特性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仪器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面团的制备及冻藏处理 |
| 4.3.2 冻藏过程中面团动态流变特性的变化 |
| 4.3.3 冻藏过程中面团拉伸特性的变化 |
| 4.3.4 冻藏过程中面团微观结构的变化 |
|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冻藏过程中LAC和FA对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
| 4.4.2 冻藏过程中LAC和FA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
| 4.4.3 冻藏过程中LAC和FA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漆酶及其与阿魏酸协同调控面团冻藏特性的机理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仪器设备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面筋蛋白的制备 |
| 5.3.2 面筋蛋白样品制备及冻藏处理 |
| 5.3.3 面筋蛋白动态流变特性测定 |
| 5.3.4 面筋蛋白拉伸特性测定 |
| 5.3.5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
| 5.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恒温及冻融冻藏模式下LAC和FA对面筋蛋白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
| 5.4.2 恒温及冻融冻藏模式下LAC和FA对面筋蛋白拉伸特性的影响 |
| 5.4.3 恒温及冻融冻藏模式下LAC和FA对面筋蛋白微观结构的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选题依据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概念框架 |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演进分析 |
| 2.1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数量不足到基本充裕阶段(1978—1985 年) |
| 2.2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基本充裕到充裕阶段(1986—2000 年) |
| 2.3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充裕到多样化阶段(2001—2012 年) |
| 2.4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多样化到安全阶段(2013 年至今)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分析 |
| 3.1 农村市场食物安全现状分析 |
| 3.2 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的态度及其与自身健康的认知 |
| 3.3 农村居民安全性食物认知水平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选择分析 |
| 4.1 信息不对称下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 |
| 4.2 消费与生产双重身份的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分析 |
| 4.3 预期效用与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分析 |
| 4.4 农村居民自给性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选择差异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析 |
| 5.1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行为的演变分析 |
| 5.2 不同个体特征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
| 5.3 不同家庭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
| 5.4 不同地域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分析 |
| 6.1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变化 |
| 6.2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
| 6.3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 6.4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变动趋势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析 |
| 7.1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前行为 |
| 7.2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中行为 |
| 7.3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后行为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解释模型的构建 |
| 8.1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确定 |
| 8.2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解释模型的构建 |
| 8.3 变量的定义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 8.4 本章小结 |
| 第九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
| 9.1 样本特征分析 |
| 9.2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
| 9.3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
| 9.4 本章小结 |
| 第十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 |
| 10.1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的改进 |
| 10.2 农村食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进 |
| 10.3 农村食物市场结构的改进 |
| 10.4 农村食物市场公共服务的改进 |
| 10.5 本章小结 |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
| 11.1 研究结论 |
| 11.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 11.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 第一章 美国中西部城市的兴起 |
| 第一节 美国中西部的自然地理条件 |
| 第二节 美国中西部城市初露头角 |
| 第二章 美国中西部城市的发展 |
| 第一节 美国中西部城市发展概况 |
| 第二节 美国中西部城市的繁荣兴盛 |
| 第三节 美国中西部城市发展的典型 |
| 第三章 美国中西部城市发展的特点 |
| 第一节 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成长 |
| 第二节 城市类型多样化 |
| 第三节 城市竞争激烈 |
| 第四章 美国中西部城市发展的原因 |
| 第一节 美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发展 |
|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促进了城市交往 |
| 第三节 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活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绪论 |
| (一)研究背景 |
| 1.政策背景 |
| 2.实践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1.理论意义 |
| 2.实践意义 |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 1.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 2.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 3.国内外文献述评 |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 1.研究思路 |
| 2.研究内容 |
| (五)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 1.研究方法 |
| 2.可能的创新点 |
| 二、粮食全产业链经营内涵及理论基础 |
| (一)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的内涵 |
| (二)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的理论基础 |
| 1.产业融合理论 |
| 2.循环经济理论 |
| 3.微笑曲线理论 |
| 三、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状况 |
| (一)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的发展历程 |
| 1.以面粉加工业务为经营核心(1999 年——2006 年) |
| 2.集团化整合产业链逐渐清晰(2007 年——2009 年) |
| 3.打造链条式粮食全产业链经营模式(2010 年——2015 年) |
| 4.链条不断拓展向链族式经营模式演进(2015 年——至今) |
| 5.小结 |
| (二)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的现状 |
| 1.上游:以原料保障为核心的农业综合服务 |
| 2.中游:以产业链增值为主导的粮食深加工 |
| 3.下游:以品牌引领为理念的供应链体系 |
| (三)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的成效 |
| 1.农业综合服务保障农民增收 |
| 2.协同经营效应降低企业成本 |
| 3.主食加工促进产品不断丰富 |
| 4.科技创新推动价值链条增值 |
| (四)本章小结 |
| 四、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 (一)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实证调研 |
| (二)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存在的问题 |
| 1.本地优质原粮供给不稳定 |
| 2.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份额低 |
| 3.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
| 4.企业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 |
| (三)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 1.人才队伍支撑力度不够强 |
| 2.农户利益连接粘合度不足 |
| 3.粮食精深加工环节占比低 |
| 4.企业信息化经营程度不够 |
| 五、粮食企业全产业链经营的经验借鉴 |
| (一)国外四大跨国粮商的经验 |
| 1.ADM的纵向整合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
| 2.邦吉的多元一体化经营模式 |
| 3.嘉吉的产业链立体化延伸经营模式 |
| 4.路易达孚的选着性整合经营模式 |
| (二)我国粮食企业的典型经验 |
| 1.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
| 2.中裕集团的农牧企一体化经营模式 |
| (三)国内外粮食企业全产业链经营的启示 |
| 六、推动大程集团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的对策措施 |
| (一)加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
| 1.加强产学研合作 |
| 2.增加研发资金投入 |
| (二)构建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 |
| 1.构建利益分配和连接机制 |
| 2.积极推广“四包一优”协议 |
| (三)实施深加工业务为核心的经营战略 |
| 1.推进主食产业化链条升级 |
| 2.实施“中国好粮油”战略 |
| (四)实体运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 |
| 1.保障企业实体运营 |
| 2.拓宽资本运营渠道 |
| (五)强化线上销售平台的竞争实力 |
| 1.开展电商平台营销推广活动 |
| 2.提升平台运营团队实力 |
| 七、结论与展望 |
| (一)研究结论 |
| (二)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企业问卷 |
| 附录2 :农户问卷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和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
| 第一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 |
|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与传播 |
| 一、大豆起源于中国 |
| 二、大豆在世界传播 |
| 第二节 大豆传入美国的背景与路径 |
| 一、大豆传入前的历史背景 |
| 二、大豆传入美国的路径 |
| 第二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 |
| 第一节 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1898年以前) |
| 一、1898年以前的引种 |
| 二、1898年以前的试种 |
| 第二节 快速发展时期(1898年-1969年) |
| 一、生产的迅速发展 |
| 二、主产区的形成 |
| 第三节 波动发展时期(1970年-1995年) |
| 一、生产的起伏波动 |
| 二、主产区的发展 |
| 第四节 稳步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
| 一、生产的稳步提高 |
| 二、主产区的现状 |
| 第三章 大豆在美国生产技术的本土化 |
| 第一节 大豆育种与品种资源发展 |
| 一、1898年以前的大豆品种 |
| 二、品种采集与传统育种发展 |
| 三、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大豆 |
| 第二节 大豆栽培与收获技术的发展 |
| 一、整地 |
| 二、播种 |
| 三、田间管理 |
| 四、收获和贮藏 |
| 第三节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
| 一、大豆病害及其防治 |
| 二、大豆虫害及其防治 |
| 第四章 大豆在美国加工利用的本土化 |
| 第一节 大豆利用方式的改变 |
| 一、从大豆制品到牧草作物 |
| 二、从牧草作物到粒用大豆 |
| 第二节 大豆作为牧草作物的利用 |
| 一、青绿饲料 |
| 二、青贮饲料 |
| 三、干草饲料 |
| 四、放牧和肥田 |
| 五、豆粒喂养 |
| 第三节 粒用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
| 一、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
| 二、豆油的利用 |
| 三、豆粕的利用 |
| 四、大豆食品 |
| 第五章 大豆在美国组织机构的本土化 |
| 第一节 大豆相关政府机构与高校 |
| 一、美国农业部及相关工作 |
| 二、农业高校及试验推广站 |
| 第二节 大豆相关企业公司 |
| 一、产品加工公司 |
| 二、工业制造公司 |
| 三、作物种子公司 |
| 四、产品贸易公司 |
| 第三节 大豆相关协会组织 |
| 一、美国大豆协会 |
| 二、联合大豆基金会 |
| 三、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
| 第六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 第一节 大豆与美国自然条件的相互适应 |
| 一、大豆的植物生理特征 |
| 二、大豆适宜美国农业环境 |
| 第二节 大豆相关法案的推动 |
| 一、大豆补贴政策 |
| 二、大豆品种保护政策 |
| 第三节 大豆产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
| 一、美国国内市场的大豆产业 |
| 二、大豆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 |
| 第四节 大豆相关技术体系的完善 |
| 一、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 |
| 二、大豆种植的机械化 |
| 三、大豆加工技术的进步 |
| 四、大豆运输系统的健全 |
| 第五节 大豆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
| 一、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构成 |
| 二、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协作 |
| 第七章 美国大豆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 第一节 中美大豆相对优势地位的转换 |
| 一、中国大豆的历史优势 |
| 二、中美大豆的现代转变 |
| 第二节 相对地位转变的原因分析 |
| 一、生产效率因素 |
| 二、产销体系因素 |
| 三、政策导向因素 |
| 四、消费结构因素 |
| 第三节 中国大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 一、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
| 二、进行大豆生产技术创新 |
| 三、不断完善大豆产业链发展 |
| 四、推进大豆组织与制度优化 |
| 五、发展特色非转基因大豆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 1.1.1 选题的背景 |
| 1.1.2 选题的意义 |
| 1.2 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 1.2.1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 1.2.2 对某一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 第2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及相关理论分析 |
|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分析 |
| 2.1.1 产业的定义 |
| 2.1.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分析 |
| 2.2.1 古典贸易理论 |
| 2.2.2 新古典贸易理论 |
| 2.2.3 新贸易理论 |
| 2.2.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 第3章 美国食品加工业及其国际竞争力表现形式 |
| 3.1 美国食品加工业发展与现状 |
| 3.1.1 美国食品加工业总体规模和内部结构变动(1990-2012年) |
| 3.1.2 美国食品加工业要素投入状况分析 |
| 3.1.3 美国食品加工业研发投入状况 |
| 3.1.4 美国食品加工业内外部市场需求状况 |
| 3.2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表现形式 |
| 3.2.1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一 |
| 3.2.2 美国全球知名食品企业众多 |
| 3.2.3 美国食品贸易顺差显着 |
| 第4章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基础和条件 |
| 4.1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
| 4.1.1 自然条件 |
| 4.1.2 自然资源 |
| 4.2 食品加工业劳动力素质较高 |
| 4.2.1 分类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动 |
| 4.2.2 分类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贡献率 |
| 4.2.3 美国劳动力素质优化方案 |
| 4.3 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
| 4.3.1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动态交互影响 |
| 4.3.2 美国技术进步变动 |
| 4.3.3 美国技术变动的影响因素 |
| 4.4 美国工业生产集中化程度发展迅速 |
| 4.4.1 美国食品加工企业业并购数量 |
| 4.4.2 美国分类食品加工企业业数量、规模与生产率变动 |
| 第5章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 5.1 生产要素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 5.1.1 人力资本要素 |
| 5.1.2 资本要素 |
| 5.1.3 技术要素 |
| 5.1.4 资源要素 |
| 5.2 需求条件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 5.2.1 国内市场需求 |
| 5.2.2 国际市场需求 |
| 5.3 相关支持产业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 5.3.1 物流运输业 |
| 5.3.2 包装业 |
| 5.4 政府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 5.4.1 食品安全监管 |
| 5.4.2 技术标准制定 |
| 第6章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绩效评价 |
| 6.1 美国食品加工业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 |
| 6.1.1 美国食品加工业整体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 |
| 6.1.2 美国分类食品加工业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 |
| 6.2 美国食品加工业贸易竞争指数变动 |
| 6.2.1 美国食品加工业整体贸易竞争指数变动 |
| 6.2.2 美国分类食品加工业贸易竞争指数变动 |
| 6.3 美国食品加工业贸易竞争的国际比较 |
| 6.3.1 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 |
| 6.3.2 贸易竞争指数的国际比较 |
| 6.4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
| 6.4.1 美国食品加工业显示性比较优势呈缓慢提升的趋势 |
| 6.4.2 美国食品加工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缓慢提升的趋势 |
| 6.4.3 美国与它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比较显示出持续增强的态势 |
| 第7章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 7.1 美国食品加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 7.1.1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保证食品安全底线 |
| 7.1.2 注重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
| 7.1.3 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产业链协同能力 |
| 7.1.4 企业组织大型化,提高企业效率 |
| 7.2 中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
| 7.2.1 中国食品加工业总体运行情况 |
| 7.2.2 中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特点分析 |
| 7.2.3 中国食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 7.3 对提升中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 7.3.1 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与法规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
| 7.3.2 加大食品加工业研发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 7.3.3 加大食品加工业上下游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协调能力 |
| 7.3.4 鼓励大型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后记和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