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羽佳[1](2019)在《中国典型区域西瓜施肥现状及氮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中国西瓜产业区域化发展进程加快,但缺少对典型西瓜种植区田间生产现状的研究,肥料、农药等农资不合理使用不仅影响西瓜产量和品质,还会带来面源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而加剧生态恶化。因此,亟需定量典型西瓜种植区肥料等农资投入状况,评价其资源环境代价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农户问卷调查,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研究了中国三大西瓜栽培区:华北栽培区(NC)、西北栽培区(NW)和西南栽培区(SW)肥料等农资投入和产出现状,比较了不同栽培区的优势及生产过程土地资源利用(LO)、水资源耗竭(WD)、能源耗竭(ED)、全球变暖潜力(GHG)、环境酸化(AP)和富营养化(EP)共6个方面的资源环境代价,探讨西瓜栽培过程中农资减施增效的潜力和途径。在此基础上,针对单位养分消耗最大的西南栽培区开展田间试验,进一步优化当地氮肥施用,探讨长季节设施、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三种栽培模式下不同氮肥用量(长季节设施氮肥用量0、112.5、169、225、281、338、450 kg/hm2;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均为0、113、150、188、225 kg/hm2)和有机氮替代比例(0、15%、30%和45%)对生长发育、养分吸收、果实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西南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西瓜高产优质的氮肥管理及有机肥替氮比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农户调研表明,三大西瓜栽培区氮肥投入量分别为558 kg/hm2、154 kg/hm2和208kg/hm2,均高于目前的专家推荐用量。三大西瓜栽培区的西瓜单产水平差异大,华北栽培区平均为56.8 t/hm2,是西北和西南栽培区的1.7和2.7倍。与其他粮食、水果相比,西瓜种植对环境的影响更低,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代价具有显着差异。与西北和西南栽培区相比,华北栽培区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消耗最高而单位产量的资源环境消耗最低,6种资源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数为0.104,资源环境代价最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是全球变暖潜力、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最主要的贡献来源,仅田间氮肥施用的贡献率就高达85%以上,其次是磷肥和钾肥。象限法分析表明通过调控产量和氮肥效率,三大产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指数存在50%左右的优化空间。其中,西南栽培区产量低、单位产量的资源环境代价最大,更需要进一步优化。(2)西南地区长季节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单果重,促进西瓜座果,进而提高产量。施氮量对果皮厚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形物差值、硝酸盐含量、蔗糖和葡萄糖含量、番茄红素等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产量和多种品质分析,氮肥用量在225 kg/hm2时西瓜产量与果实品质最佳,综合得分比不施氮处理提高77.3%。氮素用量显着影响长季节设施西瓜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在苗期和伸蔓期,低氮处理长势良好,座果后中氮处理生长状况优于低氮和高氮处理。优化施氮处理(225 kg/hm2)的氮肥农学效率最高,达到80 kg/kg N,此时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表观回收率分别为735 kg/kg和8.9%。施氮肥后西瓜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主要表现在0-20cm土层,15N残留量高达0.49 kg/hm2,是20-40cm和40-60cm土层的4.1倍和2.8倍。15N标记的氮肥仅有4.25%被西瓜吸收,当季损失率高达88.9%。从养分需求角度而言,西瓜养分吸收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钾>氮>磷>钙>镁,优化施肥条件下每生产1000 kg西瓜果实需要吸收1.26 kg氮、0.29 kg磷、3.49 kg钾、0.56 kg钙和0.19 kg镁。(3)设施和露天栽培西瓜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函数拟合的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的西瓜最大产量为28.1 t/hm2和26.0 t/hm2,对应的的氮肥用量分别为205和152 kg/hm2,比不施氮处理增产74.5%和43.8%。综合产量和品质而言,设施和露天栽培最佳氮肥用量分别为150kg/hm2和188 kg/hm2。随供氮水平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氮吸收利用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果实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则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设施和露天栽培条件下,主要养分需求依次为钾>氮>磷>钙>镁,单位产量的养分需求量与长季节栽培无显着差异。(4)有机替代试验表明,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在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的条件下产量最高,分别达到29.8和28.9 t/hm2,比纯化肥处理增产10.0%和4.7%。同时,有机氮替代部分化肥氮有利于降低果皮厚度、促进果实的糖分和酸的转化与积累,增强口感(TSS/TA),而且功能物质番茄红素更高,并降低硝酸盐含量。西南地区设施和露天西瓜总氮用量在150 kg/hm2以内时,有机氮替代比率分别为30%和45%时西瓜产量与品质最优。有机氮替代比例越高,设施和露天西瓜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且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土壤pH值、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化肥处理。综上所述,中国西瓜三大栽培区养分投入多,产量差异大,资源环境代价的区域性强,尤其是西南栽培区产量低且单位产量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其中氮肥施用的贡献率最高,有待进一步优化。田间试验初步证明,西南栽培区通过氮素调控和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能协调实现西瓜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有助于实现西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陈梅英[2](2009)在《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有一位刚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的热血学子,被分配到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他扎根广袤的华北平原腹地,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至今,一干就是27年,他先后育成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新单"系列玉米近乎占据河南玉米的半壁江山。其中
穆大伟[3](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李明桃[4](2014)在《大棚西瓜高产栽培技术及2013—2014年上海大棚瓜果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介绍大棚西瓜高产栽培技术出发,分析了2013-2014年上海大棚瓜果经济效益,探讨了2014年6—8月上海地区气候格局状况,并展望了上海地区西瓜种植前景。
赵鑫,岳丕昌,丁建国,罗明英[5](2014)在《2013年国内外西甜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国内外科技文献数据库检索,将国内外有关西甜瓜栽培技术研究的文献搜集、整理、分析,并总结出2013年国内外西甜瓜栽培技术研究的概况,旨在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西瓜的生产现状 |
| 1.1.1 国外西瓜生产现状 |
| 1.1.2 中国西瓜生产现状 |
| 1.2 西瓜的营养特征 |
| 1.2.1 西瓜的生长发育 |
| 1.2.2 西瓜的营养特性 |
| 1.2.3 西瓜的氮磷钾养分需求 |
| 1.3 中国西瓜施肥现状 |
| 1.3.1 中国西瓜肥料施用现状 |
| 1.3.2 西瓜肥料利用率及存在问题 |
| 1.3.3 西瓜生产对环境的效应评价 |
| 1.4 氮肥对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 1.4.1 氮肥用量对西瓜生长及品质影响 |
| 1.4.2 有机氮替代对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 第2章 引言 |
|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2.2 研究内容 |
| 2.3 技术路线 |
| 第3章 中国西瓜主要栽培区域施肥现状及环境影响评价 |
| 3.1 研究方法 |
| 3.1.1 研究区域 |
| 3.1.2 数据来源 |
| 3.1.3 生命周期评价(LCA) |
| 3.1.4 优化潜力分析 |
| 3.2 结果分析 |
| 3.2.1 不同栽培区西瓜生产的投入-产出 |
| 3.2.2 优势产区与区域影响 |
| 3.2.3 西瓜生产的环境影响来源 |
| 3.2.4 区域减排优化空间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4章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 4.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设计 |
|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 4.1.4 计算方法 |
|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4.2 结果分析 |
| 4.2.1 不同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 4.2.2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品质的影响 |
| 4.2.3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 4.2.4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多种养分吸收的影响 |
| 4.2.5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土壤养分的影响 |
| 4.2.6 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5章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5.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设计 |
| 5.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2 结果分析 |
| 5.2.1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 |
| 5.2.2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品质的影响 |
| 5.2.3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
| 5.2.4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土壤养分的影响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第6章 有机氮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6.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试验设计 |
| 6.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 6.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6.2 结果分析 |
| 6.2.1 有机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 |
| 6.2.2 有机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品质的影响 |
| 6.2.3 有机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
| 6.2.4 有机氮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土壤养分的影响 |
| 6.3 讨论 |
| 6.4 小结 |
| 第7章 结论 |
| 7.1 主要结论 |
| 7.1.1 西瓜施肥现状与资源环境效应分析 |
| 7.1.2 氮肥用量与有机氮替代对长季节设施、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7.1.3 氮肥用量和有机氮替代对长季节设施、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
| 7.2 本文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
| 1 育种开发, 换来硕果累累 |
| 2 汗洒沃土, 再创高产佳绩 |
| 3 重任在肩, 迈上新的征途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都市农业 |
| 1.2.2 设施农业 |
| 1.2.3 立体绿化 |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框架 |
| 1.6 创新点 |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 2.1 有农建筑 |
| 2.1.1 垂直农场 |
| 2.1.2 有农建筑 |
| 2.2 产能建筑 |
| 2.2.1 被动房 |
| 2.2.2 产能房 |
| 2.3 生产型建筑 |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3.1.2 材料与方法 |
| 3.1.3 结果与分析 |
| 3.1.4 结论 |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 3.2.1 材料与方法 |
| 3.2.2 结果与分析 |
| 3.2.3 讨论 |
| 3.2.4 结论 |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 4.2.1 材料与方法 |
| 4.2.2 结果与分析 |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 4.3.1 材料与方法 |
| 4.3.2 结果与分析 |
| 4.3.3 讨论 |
| 4.3.4 结论 |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 5.1.1 覆土种植 |
| 5.1.2 栽培槽 |
| 5.1.3 栽培块 |
| 5.1.4 栽培箱 |
| 5.1.5 水培 |
| 5.1.6 栽培基质 |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 5.3.1 研究现状 |
| 5.3.2 材料与方法 |
| 5.3.3 结果与分析 |
| 5.3.4 讨论与结论 |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 6.1.1 研究现状 |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 7.1 温室 |
| 7.1.1 日光温室 |
| 7.1.2 现代温室 |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 7.2.1 研究现状 |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 7.2.5 实践案例 |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 7.3.1 材料与方法 |
| 7.3.2 结果与分析 |
| 7.3.3 结论 |
| 7.4 屋顶温室 |
| 7.4.1 研究现状 |
| 7.4.2 实践案例 |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 7.6.4 自给率分析 |
| 7.6.5 结果与讨论 |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1 大棚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
| 1.1 幼苗定植前的准备 |
| 1.1.1 耕翻土壤与搭建大棚。 |
| 1.1.2 整地和保温。 |
| 1.2 幼苗适时定植 |
| 2 2013—2014年上海大棚瓜果经济效益分析 |
| 2.1大棚西瓜产量 |
| 2.2上海地区盛夏气候影响西瓜产量 |
| 2.3 大棚栽培及综合农业技术提高西瓜经济效益 |
| 3 2014 年 6—8 月上海地区气候格局状况讨论 |
| 3.1 2014 年出现“北旱南涝”气候格局 |
| 3.2 2013 与 2014 年西瓜生产季节温度有别 |
| 3.3 上海地区 2014 年被江南雨带所控制 |
| 4 上海地区西瓜种植前景展望 |
| 1 国外关于西甜瓜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 |
| 1.1 有关西瓜的主要研究内容 |
| 1.2 有关厚皮甜瓜的主要研究内容 |
| 2 国内关于西甜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 2.1 西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 2.2 厚皮甜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