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林,李海洋,蒋阳阳,周蓓蓓[1](2021)在《草鱼夏花苗种高效培育技术》文中提出草鱼是大宗淡水鱼主要养殖品种之一,也是安徽省主要养殖的大宗淡水鱼品种。近3年来,安徽草鱼养殖产量维持在27万吨左右,居所有吃食性鱼首位。随着"十年禁渔"政策的落实落地,草鱼养殖在保障全民获得优质动物蛋白源方面的贡献越来越显着。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草鱼良种的引进、扩繁、改良等工作,致力于推动安徽草鱼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2](2021)在《草鱼产业发展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草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产量占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的1/5。一直以来,草鱼以其养殖技术成熟、投入成本低、管理难度小、养殖成活率高、消费市场稳定而备受生产者青睐,并据此形成了一条从育种、养殖、饲料、病害防控到加工、流通和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近年来,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渔业绿色发展等政策影响,草鱼产业经历转型调整的过程,一批草鱼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刘凯[3](2019)在《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稻渔共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经过近年提升和优化,推广实践发展起来的新的农业模式。最早是由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提出“稻渔共作”这个概念。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以粮为主、生态优化、突出了产业化发展三个特征。稻渔综合种养因养殖种类不同可以分为稻鱼养殖,稻虾养殖,稻蟹养殖等,是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的符合时代环保要求的新模式。稻渔共作系统是一种高效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种动物和植物共存的综合生态系统,是强于单独水稻种植的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和资源生产能力结合,成为水稻主产区,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态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抓手。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能够实现水稻化肥和农药减量,真正实现绿色高效生产。各地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不能够轻易在其它地方实现,各地需根据生产实际,通过示范和应用实践,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综合种养模式。本论文中,我们以宁夏银川光明渔场基地作为试验基地,从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稻渔共作系统中水质和土壤变化、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等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为人工构建的复合稻渔生产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以求进一步发展。一、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方面:本研究对光明渔场基地的两套流水池系统在2017年和2018年的草鱼生产情况和水体水质变化进行研究。其中草鱼产量,在2017年也达到了68.1kg/m3,2018年达到了76.8kg/m3;整个养殖期间,流水槽内和流水槽外塘中水质保持良好,极少使用“底改调水”类鱼药;现代渔业物联网的应用,给整个水产养殖过程提供了安全保障,逐步实现了生产区域水质监控和智能管理,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更高效,生态,环保的新型养殖方式。二、稻渔共作系统中水质和土壤变化研究方面:本研究在光明渔场基地,主要选取了稻鳅系统、稻蟹系统和稻鱼系统(对照组)三块试验田作为试验田。在58月,分5次在三块试验田中采取环沟水样、环沟底泥和稻田泥样进行研究。根据宁夏2017年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报告,结合光明渔场基地以及周边种植户的情况,在不考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亩产量大概为600kg/亩,水产品大概60kg/亩,收入2880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下,水稻亩产量700kg,收益1820元。在相同条件下,尽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投入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在土地租金、水产苗种费、人工费等方面多投入11,250元/hm2,净利润也多3750元/hm2左右。本项目实现所有养殖水体在系统中循环利用,没有排放到外源环境,只通过补充黄河水源,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系统的大耦合,实现高产高生态的目标。三、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方面:本研究从银川市光明渔场的五种稻渔共作系统(稻鳅系统、稻虾系统、稻蟹系统和两个稻鱼系统)中共采样物种148尾(检测同位素88尾),生物种类10种。系统中生物δ13C值范围为-28.39‰-20.95‰,δ15N值范围为4.41‰14.49‰。其中δ15N值最低的是鲤鱼,最高的是黑鱼,都属于稻鱼系统,说明鲤鱼和黑鱼的生活环境以及摄食有所不同。δ13C最低的是鲢,最高的是蟹。营养级的范围在1.584.54之间,主要集中在2.53.8之间。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0。营养级大于2.5的鱼类占总数的79%。其中台湾泥鳅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的营养级最低;营养级大于3.0的占总数的53.4%,最高的为黑鱼,其营养级为4.54。其余营养级顺序分别为:梭鲈>鲢>蒙古红鲌>鳙>克氏原螯虾>中华绒鳌蟹>异域银鲫“中科三号”>台湾泥鳅。本研究旨在为系统中主要生物提供基础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宁夏银川陆基生态渔场系统渔业资源营养结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池塘养殖和稻田综合养殖结合起来,用池塘的肥水来种植水稻,用稻田净化的清水来养鱼,从而达到“以渔肥田、以田净水、尾水零排放”的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目标。研究表明,饲料中被有效利用的氮含量大约占2027%、磷含量大约占824%,大部分都在池塘中沉积、浪费;而稻田水稻对池塘尾水中的氮、磷的去除率非常高,均达到70%以上。经过在银川光明渔场基地两年的试验证明,我们创新的综合生产模式,是一种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新模式,值得继续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盛祝松[4](2018)在《二龄草鱼种高效养殖技术》文中指出20152017年凤台县城北湖渔场面积10672m2池塘,对培育草鱼二龄鱼种中出血病防治进行了不断探索,通过注射三联疫苗等技术措施,取得草鱼种平均成活率95%效果。
张晓媛[5](2017)在《池塘草鱼“二龄鱼种”高效、高成活率培育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池塘二龄草鱼种高效养殖模式所关联的技术要素,最终经6-8个月的养殖,使二龄草鱼种平均出塘规格在900-1100克/尾,成活率在95%以上,池塘亩总产量1100-1300千克,池塘亩产值在10000-13000元,亩纯利润可达3000-5000元。
季晓芬[6](2016)在《草鱼放流亲本微卫星基因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之一。近年来因为水生生态环境的污染,水利设施建设以及酷渔滥捕等,草鱼的自然生活环境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导致草鱼生物资源严重减少。为了修复草鱼生物资源,各地开始开展草鱼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但是目前为止关于草鱼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估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为了增加人工增殖放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构建了2011年至2015年湖北长江江段草鱼放流亲本及子代的微卫星基因库,通过亲子鉴定技术评估草鱼亲本放流的增殖效果,同时对草鱼放流亲本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3对微卫星引物构建2011-2015年草鱼放流亲本微卫星基因库。该基因库包括2011-2015年的湖北监利、石首江段草鱼放流群体,共记录了2516尾草鱼亲本的微卫星信息,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4.46,多态信息含量平均为0.858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844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695,表明草鱼放流群体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2.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结合亲子鉴定技术评估草鱼亲本增殖放流效果。本研究13个微卫星座位的累积非亲排除率为99.85%,共检测到放流亲本子代160尾,每年的总贡献率从2011-2015年依次为6.395%、6.422%、9.708、13.602%和14.316%。说明连续的增殖放流活动对草鱼资源量的恢复具有累加效果。3.利用筛选的13对草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评估2011至2015年长江中游草鱼亲本增殖放流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13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8622(0.6570.950),基因多样度为0.8555(0.6750.936)。15个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450310.1536,等位基因丰度为11.48315.204,说明15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较高。遗传分化指数分析表明,群体间不存在显着遗传分化(FST<5%)。通过贝叶斯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草鱼群体分为4个组群,根据分组结果以及来源划分分别对草鱼群体进行分子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大部分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组间及组内群体间的分化水平较低(FCT<5%;FSC<5%),与FST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当前草鱼亲本增殖放流模式对野生群体遗传结构影响不明显。
王浩伟[7](2015)在《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生态及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池塘养殖是淡水养殖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养殖面积很大,大约占淡水养殖面积的42%左右,其产量占总产量的70.6%左右。传统池塘养殖在现在这个阶段已经遇到诸多困难,由于水质污染、成活率较低、发病率升高等,以及水中营养物的严重浪费等问题,已经越来越阻碍了渔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急需全新的一种模式,既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又可以保持水质无污染,可以更好地适合未来的池塘养殖的需要。美国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一种符合现代养殖理念的模式,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将"散养"模式的传统池塘开放式创新为池塘循环流水"圈养"模式,既有利于控制污染物排放,又可以变废为宝,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又便于管理,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将美国这一种高效的模式引入中国,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研究的,本次试验是对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态以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对TP、TN、NH3-N、N02--N、CODMn、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25.25%、28.24%、20.15%、16.47%、13.07%、24.54%,系统的去除率不是特别显着。从营养状态指数来看,在4月22日放养时,4月22日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化状态,9月22日采样中,采样点1,采样点2,采样点3,采样点4均为轻度富营养化,而采样点5和采样点6为中营养化状态,反映了净水区在循环过程中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在12月22日的各个采样点中,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可以说明,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池塘整体是呈现越来越营养化的状态,环境越来越受到污染危险,在同一采样时间,从各个采样点看来,从采样点1、采样点2、采样点3、采样点4、采样点5到采样点6,流水池的进水口(采样点6)营养化程度小于流水池的出水口(采样点4)的营养化程度,说明净水区确实有净水作用。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浮游藻类是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因此浮游植物成已为环境营养状况最直接的反映者。对草系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分析,在4月22、9 月 22 和 12 月 22 日 Shannon-Weaver、R.Margalef、均匀度指数 e 指数呈现减小趋势,说明随着系统的运行,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同一采样时间里,各个采样点的Shannon-Weaver、R.Margalef、均匀度指数e指数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采样点4和采样点6,采样点4比采样点6的要低一些,可能与放养的鲢鱼等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有关,滤食性鱼类有利于净化水质。一般情况来说,当多样性指数越高时,则水质越好。由于草鱼在2015年的整体价格较低,养殖草鱼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在草鱼流水养殖技术的探索中,草鱼的饲料系数FCR平均为1.65,总投入438215元,毛收入455653.6元,纯利润为17438.6元,投资回报率为4%。传统池塘养殖中,草鱼的饲料系数FCR为1.8-2.2左右,如果以往传统池塘草鱼养殖产量按照今年价格出售,传统池塘纯利润为15336元左右,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模式经济效益比传统池塘高12.06%,有一定优势但并不明显。本试验通过对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净化效果研究以及浮游植物的研究,通过相应的指标来分析了系统的净化效果和营养化程度以及池塘污染状况,由此评价该系统的生态效应,总体来说生态效益相比传统养殖池塘来说具备优势,但并不明显,存在被污染的情况;通过系统经济效益分析来评价系统的经济效益,由于今年草鱼价格普遍偏低,导致亏损,但如果在正常价格(14-15元/kg)情况下,该系统相比传统池塘具有巨大经济效益。
段中华,周小玉[8](2015)在《草鱼冬片鱼种高效培育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人工注射草鱼疫苗和应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预防鱼病、改善养殖环境,进行培育草鱼冬片鱼种高产试验,每667m2获得2035kg草鱼鱼种和纯利润5001.7元,效益十分显着。
曹烈,王建民,叶本祥,江敏[9](2013)在《池塘苗种高效养殖技术试验》文中提出2012年,根据苗种生产与销售规律,分四个时间段,按生产季节开展池塘彭泽鲫乌仔、草鱼乌仔(生产2批)、冬片鱼种高效养殖试验,667m2纯利润超过1.0万元,表明该养殖模式可行。
杨小猛[10](2012)在《草鱼苗种水族箱培育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草鱼是我国乃至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经济鱼类,但目前尚无经过选育的新品种。选择育种是鱼类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家系选育是最有效的手段。家系选育过程中对选育个体系谱关系的确定和准确跟踪非常重要。将不同家系混养,需要对所有家系的个体进行标记来把握系谱信息,而对幼小的鱼苗进行标记极为困难。将各个家系分开养殖可以保证系谱信息不混淆,单独饲养需要提供大量的池塘或网箱。本文比较了水族箱与池塘培育草鱼鱼苗的效果,研究了在水族箱中不同营养供给模式对草鱼鱼苗生长的影响、放养密度对草鱼鱼种生长的影响,以期探索草鱼家系选育中苗种培育有效的单独饲养方法。现将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水族箱与池塘培育草鱼鱼苗效果的比较在室内用营养液(I)、卤虫(II)、浮游动物(III)和流水养殖(IV)4组方式于水族箱中培育草鱼鱼苗,并与池塘组(V)作对比。结果显示,IV组在体重和增重率上与V组无显着差异(P>0.05),III组次之,但显着高于I组和II组(P<0.05);成活率上,V组(62.5%)最高,III组(59.8%)次之,II组(18.9%)最低;在体型及体成分分析中,水族箱各组在肥满度与含脂量上与池塘组差异极显着(P<0.01)。结果显示草鱼鱼苗水族箱在中培育能获得较好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2.草鱼鱼苗不同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将影响草鱼鱼苗生长的放苗密度(1000尾/m3、2000尾/m3、2000尾/m3)、流水时间(24h、12h、0h)、投喂次数(2次、3次、4次)和投喂量(D1:D2:D3=1:2:3,其中D1为放苗后1-5天每次投喂浮游动物量2万只,6-10天每次4万只,11-15天每次投喂浮游动物2万只和0#料5g,16-20天每次投喂0#料10g,21天-40天每次15g)设计成9种营养供给模式,对草鱼鱼苗的生长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每个模式设两个重复。以5日龄(0.0013±0.0002g)草鱼水花为实验对象,以鱼苗增重率与增长率为指标,进行为期40天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供给模式显着影响草鱼鱼苗的生长,其中体重与体长最优的为模式6(放苗2000尾、不流水、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D2),但该模式养殖成活率较低,仅14.7%。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水族箱培育草鱼鱼苗较为可行的营养供给模式为:放养密度为2000尾/m3,投喂量为放苗后1-5天每次投喂浮游动物量4万只、6-10天每次8万只、11-15天每次投喂浮游动物4万只和0#料10g、16-20天每次投喂0#料20g、21天-40天每次30g,每天20:00-8:00共12h流水,每天分别在11:00、14:30投喂1次。3.水族箱培育草鱼苗种的生长性能与养殖效果的比较在水族箱中用3种不同密度培育草鱼鱼种,并对其生长速度与养殖效果进行比较。在对草鱼苗种的养殖效果分析中发现:草鱼鱼种最低平均体长已达10.02cm,最小平均体重也达到了19.97g,这种规格已经可以将草鱼鱼种打上PIT标记放入池塘混养。说明水族箱培育方法可以用于草鱼家系选育中鱼苗和鱼种的培育。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池塘选择与消毒 |
| 2. 生物饵料培育 |
| 3. 草鱼水花放养时间与密度 |
| 4. 饵料投喂 |
| 5. 水质管理 |
| 6. 鱼病防治 |
| 7. 拉网锻炼 |
| 8. 总结 |
| 产业发展现状 |
| (一)养殖情况 |
| 1.规模布局 |
| 2.产业效益 |
| (二)加工及贸易情况 |
| 1.规模布局 |
| 2.产业效益 |
| (三)市场及消费情况 |
| 1.市场及价格变动情况(包括市场变化、价格变动) |
| 2.消费意愿及结构分析 |
| 技术研发进展 |
| (一)年度技术进展 |
| 1.育种方面 |
| 2.养殖方面 |
| 3.加工方面 |
| 4.病害防控方面 |
| 5.饲料营养方面 |
| (二)主要推荐模式 |
| 1.池塘“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技术与模式 |
| 2.“回”型池种青养鱼模式 |
| 3.鱼菜共生养殖模式 |
| 4.山涧流水养殖模式 |
| 广西浦北县官垌镇地处六万山区腹部。该镇农民利用山涧溪流终年不断、水源充足、草料丰富等自然优势,在沟沿路边、房前屋后、田头地角或一些低洼田开挖小鱼窝,引来山泉水养鱼,鱼窝面积小至几平方米,大到50m2~60m2,每个鱼窝投放二三十尾甚至上百尾五六寸长的草鱼种,平时投喂青草、瓜叶、木薯叶等。洁净的山泉、纯天然的青饲料和自然流水式养殖,产出了绿色生态、品质上佳的“官垌草鱼”。 |
| (三)发展趋势分析 |
| 问题及建议 |
| (一)存在问题 |
| 1.育种方面 |
| 2.养殖方面 |
| 3.加工方面 |
| 4.病害防控方面 |
| 5.营养与饲料方面 |
| 6.市场与消费方面 |
| (二)发展建议 |
| 国际产业发展现状 |
| 国际技术研发进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稻鱼共生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
| 1.2.2 稻蟹共作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
| 1.2.3 稻虾共作系统中生态学研究 |
| 1.2.4 稻渔共生系统的整合和展望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4 创新点 |
| 第二章 宁夏银川大型稻渔共作系统中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光明渔场基地介绍 |
| 2.1.2 系统组成 |
| 2.1.3 池塘工程化建设内容 |
| 2.1.4 设备安装 |
| 2.1.5 鱼种放养 |
| 2.1.6 饲养投喂及水质管理(养殖旺季) |
| 2.1.7 水质测定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流水槽养殖草鱼产量 |
| 2.2.2 水质变化 |
| 2.3 讨论 |
| 2.3.1 流水槽产量情况 |
| 2.3.2 流水槽水质变化情况 |
| 2.3.3 流水槽污染处理问题 |
| 第三章 银川大型稻渔共作系统稻鱼共生单元水质和土壤变化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塘口布局和生产情况 |
| 3.1.2 采样和分析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三种稻鱼系统pH值变化 |
| 3.2.2 三种稻鱼系统盐度变化 |
| 3.2.3 三种稻鱼系统三态氮的变化 |
| 3.2.4 三种稻鱼系统全磷和钾的变化 |
| 3.2.5 稻鱼共生系统的水体其它水质变化 |
| 3.2.6 不同稻渔工作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银川稻渔共作系统中主要养殖对象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样品采集 |
| 4.1.2 样品处理 |
| 4.1.3 稳定同位素分析 |
| 4.1.4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各养殖系统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
| 4.2.2 各塘口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
| 4.2.3 各养殖系统中生物营养级情况 |
| 4.2.4 同一系统不同种类生物营养级情况 |
| 4.2.5 不同系统中同一种类生物营养级情况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 5.1 流水池养殖草鱼产量及水质变化方面 |
| 5.2 稻渔共作系统下环沟水化学指标和土壤指标的分析方面 |
| 5.3 稻渔共作系统中同位素特征方面 |
| 5.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培育条件 |
| 1.1池塘条件 |
| 1.2池塘清整 |
| 1.3机械配套 |
| 1.4青饲料配套 |
| 2培育方法 |
| 2.1苗种投放 |
| 2.2生产管理 |
| 3结果与讨论 |
| 1 养殖条件要求 |
| 2 鱼种搭配及放养 |
| 2.1 主养草鱼种的放养 |
| 2.2 搭配鱼种的放养 |
| 3 草鱼鱼种注射免疫疫苗 |
| 3.1 采用复合疫苗免疫 |
| 3.2 注射剂量 |
| 3.3 注射部位及方法 |
| 3.4 注射时间 |
| 3.5 疫苗注射对草鱼种的要求 |
| 3.6 注射疫苗应当注意的事项 |
| 4 养殖技术 |
| 4.1 投喂技术 |
| 4.2 草鱼虫害防控技术 (草鱼寄生虫病) |
| 4.3 鱼种池塘水质改良技术 |
| 4.4 增氧机的合理使用 |
| 5 小结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草鱼概况 |
| 1.1.1 草鱼生物学特征 |
| 1.1.2 草鱼种质资源现状 |
| 1.1.3 长江水系草鱼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 1.2 增殖放流 |
| 1.2.1 增殖放流的发展 |
| 1.2.2 我国增殖放流概况 |
| 1.2.2.1 四大家鱼增殖放流概况 |
| 1.2.2.2 其他鱼类增殖放流概况 |
| 1.2.3 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
| 1.2.3.1 效果评估方法 |
| 1.2.3.2 增殖放流的数量效果评估 |
| 1.2.3.3 增殖放流的遗传效果评估 |
| 1.2.4 增殖放流发展前景 |
| 1.3 微卫星DNA |
| 1.3.1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 |
| 1.3.2 微卫星DNA多重PCR |
| 1.4 亲子鉴定 |
| 1.4.1 亲子鉴定的定义和发展 |
| 1.4.2 微卫星标记与亲子鉴定 |
| 1.4.2.1 用微卫星标记进行亲子鉴定的原理 |
| 1.4.2.2 用微卫星标记进行亲子鉴定的方法 |
| 1.4.2.3 用微卫星标记技术进行亲子鉴定的操作流程 |
| 1.4.2.4 微卫星标记在鱼类亲子鉴定中的应用 |
| 1.5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草鱼放流亲本微卫星基因库的构建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材料 |
| 2.2.2 实验仪器 |
| 2.2.3 试剂及溶液配制 |
| 2.2.4 分析软件 |
| 2.2.5 研究方法 |
| 2.2.5.1 DNA提取 |
| 2.2.5.2 引物筛选 |
| 2.2.5.3 多重PCR扩增 |
| 2.2.5.4 数据处理 |
| 2.3 结果 |
| 2.3.1 数据读取 |
| 2.3.2 草鱼放流亲本微卫星基因库的构建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草鱼亲本放流的数量效果评估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 |
| 3.2.2 实验仪器 |
| 3.2.3 试剂及溶液配制 |
| 3.2.4 分析软件 |
| 3.2.5 研究方法 |
| 3.2.5.1 DNA提取 |
| 3.2.5.2 引物筛选 |
| 3.2.5.3 多重PCR |
| 3.2.5.4 增殖效果评估 |
| 3.2.6 数据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微卫星多态 |
| 3.3.2 增殖放流的数量效果 |
| 3.3.2.1 亲子鉴定 |
| 3.3.2.2 增殖效果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草鱼亲本放流的遗传效果评估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 |
| 4.2.2 实验仪器 |
| 4.2.3 试剂及溶液配制 |
| 4.2.4 分析软件 |
| 4.2.5 研究方法 |
| 4.2.6 数据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 |
| 4.3.2 群体遗传多样性 |
| 4.3.3 遗传结构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概述及相应的研究进展 |
| 1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简介 |
| 2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评价指标 |
| 2.1 通过产量利润对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评价 |
| 2.2 通过水质变化对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评价 |
| 2.3 通过净化效果对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评价 |
| 2.3.1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水区对总磷的去除 |
| 2.3.2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水区对总氮的去除 |
| 2.3.3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水区对氨氮的去除 |
| 2.3.4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水区对亚硝态氮的去除 |
| 2.3.5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水区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 |
| 2.3.6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水区对叶绿素的去除 |
| 2.4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浮游植物空间变化及评价 |
| 3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现状 |
| 4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展望 |
| 第二章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净化效果评价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样品采集 |
| 2.3 样品检测 |
| 2.4 数据分析 |
| 2.4.1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 2.4.2 数据评价 |
| 3 结果 |
| 3.1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系统水质指标差异性分析 |
| 3.1.1 不同的采样时间采样点1水质指标差异性分析 |
| 3.1.2 不同的采样时间采样点2水质指标差异性分析 |
| 3.1.3 不同的采样时间采样点3水质指标差异性分析 |
| 3.1.4 不同的采样时间采样点4水质指标差异性分析 |
| 3.1.5 不同的采样时间采样点5水质指标差异性分析 |
| 3.1.6 不同的采样时间采样点6水质指标差异性分析 |
| 3.2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 |
| 3.2.1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对总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
| 3.2.2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对总氮去除效果的研究 |
| 3.2.3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对氨氮去除效果的研究 |
| 3.2.4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对亚硝态氮去除效果的研究 |
| 3.2.5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对高锰酸盐指数去除效果的研究 |
| 3.2.6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对叶绿素a去除效果的研究 |
| 3.3 富营养化评价 |
| 4 讨论 |
| 4.1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系统各个采样点水体水质的状况 |
| 4.2 通过污染物去除率评价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净水效果 |
| 4.3 通过富营养化程度来评价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净水效果 |
| 4.4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生态效益评价 |
| 第三章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浮游植物空间变化及评价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样品采集 |
| 2.3 样品处理 |
| 2.4 数据分析 |
| 3 结果 |
| 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 3.1.1 种类组成 |
| 3.1.2 密度与生物量 |
| 3.2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 |
| 4 讨论 |
| 第四章 草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
| 1 前言 |
| 2 材料及方法 |
| 2.1 池塘条件 |
| 2.2 鱼种放养 |
| 2.3 饲料投喂 |
| 2.4 日常管理 |
| 3 实验结果 |
| 3.1 养殖产量 |
| 3.2 经济效益 |
| 4 讨论 |
| 4.1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模式的经济效益 |
| 4.2 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模式经济效益评价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科研情况 |
| 1 材料与方法 |
| 1. 1池塘条件 |
| 1. 2 放养前准备 |
| 1. 3 夏花鱼苗的放养 |
| 1. 4 人工注射草鱼疫苗 |
| 1. 5 科学投喂饲料 |
| 1. 6 微生物制剂的应用 |
| 1. 7 日常管理 |
| 2 试验结果 |
| 2. 1 鱼种产量 |
| 2. 2 经济效益 |
| 3 小结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池塘条件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彭泽鲫乌仔培育 |
| 1.2.2 第1批草鱼乌仔培育 |
| 1.2.3 第2批草鱼乌仔培育 |
| 1.2.4 冬片鱼种混养 |
| 2 结果 |
| 2.1 养殖产量 |
| (1) 彭泽鲫乌仔。 |
| (2) 第1批草鱼乌仔。 |
| (3) 第2批草鱼乌仔。 |
| (4) 冬片鱼种混养.2013年2月7日开始出售冬片鱼种, 到 |
| 2.2 效益分析 |
| 2.2.1 乌仔成本与利润 |
| 2.2.2 冬片鱼种混养效益 |
| 2.2.3 全年效益 |
| 3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鱼类苗种培育方式的研究进展 |
| 1.1. 海水鱼类 |
| 1.2 淡水鱼类 |
| 1.3 展望 |
| 第二章 水族箱与池塘培育草鱼鱼苗效果初步比较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草鱼鱼苗不同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水族箱培育草鱼苗种的生长性能与养殖效果的比较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