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先春[1](2016)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应对“中国粮食威胁论”的(1994—1996年)》文中研究指明1994年,正当我国人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时候,国际上的"中国粮食威胁论"不期而至。如何应对"中国粮食威胁论",成为摆在党面前的一个新的重大挑战。一、"中国粮食威胁论"的由来及挑战1."中国粮食威胁论"的由来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
吴奇修[2](2016)在《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 认真做好“十三五”财政支农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回顾"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分析研判"十三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部署"十三五"时期及2016年财政支农重点工作,2016年4月20日至22日,财政部农业司联合干部教育中心在江苏镇江财政干部培训中心举办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财政部农业司司长、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奇修同志在培训班上作主题报告。本文根据吴奇修司长讲话内容整理而成。
许先春[3](2016)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应对“中国粮食威胁论”的(1994—1996年)》文中认为1994年,国际上出现了"中国粮食威胁论"。此论认为,中国未来将因出现严重的粮食紧缺而成为世界的一大威胁。面对这种论调带来的严峻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通过学习研讨,并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以摸清农情粮情,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着力统筹内外两个大局,一手抓国际舆论,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工作,一手抓粮食生产,制定增粮增收的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努力,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能力,击破了"中国粮食威胁论"的谣言,树立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1996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反驳"中国粮食威胁论"所作的一系列努力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探索粮食问题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应对"中国粮食威胁论"中的举措和方法,对于我们应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家形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崔闻天,李铜山[4](2015)在《浅论河南科学谋划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文中研究指明粮食大省河南要谋划实施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构建与多方诉求一致的利益导向机制,力促战略谋划一定要精准而精细,所走路子一定要踏实而扎实,宣传基调一定要合情而合理,应对措施一定要得体而得力,政府行为一定要适度而适当,发展目标一定要恰当和妥当。
刘维佳[5](2010)在《开创城乡一体化 要抓好十项工作》文中认为必须强化增收增粮的导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要统筹城乡;支农惠民政策要更重实效;发展现代农业要从抓优势局域、抓工程载体入手;农技推广要找准突破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营销要抓关键环节;深化农村改革应当更加求真务实;实施兴水战略,要抓紧再抓紧;林业生态省建设要全面启动;扶贫开发的思路要与时俱进。
李小军[6](2005)在《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粮食产量自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纪录后,随后几年粮食产量持续下滑,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粮食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保证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1997年后,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徘徊不前,而且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低于非主产区水平,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问题在粮食主产区日益突出。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就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来说,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与评析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与实际意义,然后界定了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等几个基本概念,明确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主要是研究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比较优势入手,指出粮食主产区具有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占据国家粮食供给的主体地位。然后,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总体状况,论述了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与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深入研究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并对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与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作了比较研究,指出近年来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构成主体是家庭经营收入,而且主产区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论文着重研究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论文论证了粮食主产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粮食价格波动、农民种粮收益下降、农户经营规模小和组织化程度低、粮食进出口的逆向调节等因素影响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同时,由于农民数量庞大,而不能产生利益一致的集体行动,农民对政府的影响力非常小,所以农民作为一个利益集团无力让政府作出对已方有利的制度安排,农民收入增长受到非均衡制度的约束。国家农业政策比如粮食直补、农业减免等向粮食主产倾斜,为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入创造了有利外部条件,促进了粮食主产区农民增长。论文还对国外支持农民收入和保护粮食政策也作了深入研究,日本、美国、欧盟的农民支持政策为中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第三部分主要是实证研究。本文利用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采用五等份分组法和构建probit和双对数经济模型等研究方法,以微观农户家庭数据为基础,深入研究农户家庭特征、农户从事非农劳动、农户种植结构、社区特征等变量与农户家庭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户主文化程度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并且户主接受农业技术方面的教育更有利于农户家庭收入增长。从农户家庭规模看,收入低的农户户均人口少,而收入高的农户户均人口较多。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高低与人均收入高低呈正相关关系。低收入组是低储蓄、低消费,高收入组是高储蓄、高消费;非农劳动时间和人数越多,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越高。 第四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论文的结论,并提出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建立粮食主产区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衔接机制、推进制度创新等。
杜青林[7](2004)在《坚决打赢恢复发展粮食生产这场硬仗》文中研究表明
余昌淼[8](2004)在《坚决打好恢复粮食生产这场硬仗——访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包涵[9](2004)在《打好恢复发展粮食生产这场硬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青林简历 杜青林,男,1946年11月生,吉林磐石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2月至2001年8月任中共海南省委书记。1998年4月当选为海南省第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2001年8月任农业
高万权[10](1999)在《长江第一城──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构想》文中指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成效显着 |
| (一)投入规模迈上新台阶,支出结构更加优化。 |
| (二)支农政策形成新体系,政策目标更加精准。 |
| 1.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初步构建。 |
| 2. 适度规模经营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
| 3. 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
| 4. 农村综合改革体系日趋完善。 |
| (三)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改革步伐更加有力。 |
| 1. 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 |
| 2. 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中央财政设立了现代种业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开发等基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撬动了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三农”发展。江苏实行“无偿改有偿、资金改基金”改革,有效破解了农业产业缺乏产业资本支持等难题。甘肃打造“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平台,通过贴息方式撬动银行贷款587亿元,惠及82万农户。海南开展涉企农业资金股权投资试点,股权投资管理公司按照财政投资额的15%跟进投资,放大了投资规模。 |
| 3. 资金使用机制不断创新。 |
| (四)资金管理进入新阶段,管理效能更加突出。 |
| 1. 深化审批权限改革。 |
| 2. 强化涉农资金监管。 |
| 3. 加强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
| 二、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约束性新任务。 |
| 1. 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问题。 |
| 2.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问题。 |
| 3. 支持脱贫攻坚问题。 |
|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面临着结构性新难题。 |
| 1. 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不合理。 |
| 2. 农产品供需结构性失衡。 |
| 3. 农产品贸易结构堪忧。 |
|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变革性新要求。 |
| 1. 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导致支农投入受到影响。 |
| 2. 财政供给方式变化要求支农政策作出调整。 |
| 3. 财政绩效理念深化要求强化支农资金管理。 |
| 三、扎扎实实做好“十三五”时期及2016年财政支农工作 |
| (一)“十三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
| 1. 总体思路。 |
| 2. 主要任务。 |
| (二)认真抓好2016年财政支农重点工作。 |
| 1. 关于支农投入与管理问题。 |
| 2. 关于支持脱贫攻坚问题。 |
| 3. 关于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
| 4. 关于推进农业领域重点改革问题。 |
| 5. 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
| (三)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打造“三严三实”农财干部队伍。 |
| 一、“中国粮食威胁论”的由来及挑战 |
| (一)“中国粮食威胁论”的由来 |
| (二)“中国粮食威胁论”的形成背景 |
| (三)严峻的挑战 |
| 二、开展学习研讨和调查研究 |
| (一)开展学习研讨,厘清认识 |
| (二)深入农村调研,摸清农情粮情 |
| 三、一手抓国际舆论,一手抓粮食生产 |
| (一)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工作 |
| (二)制定增粮增收的政策措施 |
| 第一,把加强农业确立为长期性、全局性的根本方针。 |
| 第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动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 |
| 第三,将“稳粮增收”调整为“增粮增收”。 |
| 第四,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
| 第五,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
| 四、《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的发布 |
| 五、几点思考与认识 |
| 一、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坚定的总坐标 |
| (一) 河南已经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
| (二) 河南仍会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总目标 |
| 二、将构建与多方诉求一致的利益导向机制作为坚持的总思路 |
| (一) 粮农增收难已成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
| (二) 利益诉求不一致已成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必须直面的关键因素 |
| (三) 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必须构建增粮又增收的导向机制 |
| 三、将科学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作为完善的总方略 |
| (一) 战略谋划一定要精准而精细 |
| (二) 所走路子一定要踏实而扎实 |
| (三) 宣传基调一定要合情而合理 |
| (四) 应对措施一定要得体而得力 |
| (五) 政府行为一定要适度而适当 |
| (六) 发展目标一定要恰当和妥当 |
| 一、必须强化增收增粮的导向 |
| 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要统筹城乡 |
| 三、支农惠民政策要更重实效 |
| 四、发展现代农业要从抓优势局域、抓工程载体入手 |
| (一) 雁门关畜牧区建设要深度开拓。 |
| (二) 三大示范区建设要真抓、实干、快上。 |
| (三) “513”工程要抓企业、抓基地。 |
| 五、农技推广要找准突破口 |
|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营销要抓关键环节 |
| 七、深化农村改革应当更加求真务实 |
| (一) 流转土地。 |
| (二) 促进合作。 |
| (三) 乡镇机构改革。 |
| (四) 培育和发展集体经济。 |
| (五) 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户籍改革。 |
| (六) 改进我们行政区划的问题。 |
| 八、实施兴水战略, 要抓紧再抓紧 |
| 九、林业生态省建设要全面启动 |
| 十、扶贫开发思路要与时俱进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
| 1.3 文献综述 |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 |
| 2.1 粮食的界定 |
| 2.2 农民收入的界定 |
| 2.3 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定 |
|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与比较优势研究 |
| 3.1 粮食主产区在中国粮食生产格局的地位 |
| 3.2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及来源总体分析 |
| 4.1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
| 4.2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差距分析 |
| 4.3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结构分析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一) |
| 5.1 产业结构调整 |
| 5.2 粮食价格 |
| 5.3 粮食生产成本与收益 |
| 5.4 经营规模 |
| 5.5 农民组织化程度 |
| 5.6 国际贸易 |
| 5.7 小结 |
| 第六章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二) |
| 6.1 公共与私人投资 |
| 6.2 科技进步 |
| 6.3 中央对粮食主产区的倾斜政策 |
| 6.4 国外农民收入支持政策及启示 |
| 6.5 制度均非均衡的影响 |
| 6.6 小结 |
| 第七章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三) |
| 7.1 样本选择 |
| 7.2 样本村和样本人口的基本情况 |
| 7.3 样本农户收入水平及构成 |
| 7.4 农户家庭特征与农户家庭收入关系 |
| 7.5 农户从事非农就业的行为模型及计量分析 |
| 7.6 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户收入因素模型及计量分析 |
| 7.7 小结 |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 8.1 主要结论 |
| 8.2 政策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