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健[1](2021)在《清代朱邸诗群研究》文中认为
黄群昂[2](2016)在《明代武举乡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代武举乡试是明代武举乡试是获取武举功名的初级考试,在武举考试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明代武举乡试考试在继承并发展唐代“乡贡武举”与宋代武举解试的制度模式的基础上,呈现长期未确立、长期未获高度重视、规范性空前强化、发展与统治危机紧密相关等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明初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洪武至成化年间武举制度与武举乡试有萌芽之状。但久“萌而不发”,导致武举乡试“后天难补”、将材储备无力、蔑视无事风气弥漫。弘治十四年,武举初创,武举乡试因之面成,正德三年至正德十三年,《武举条格》、《武举乡试条格》的颁布,标志武举乡试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嘉隆在运作程序、武举人待遇等规定更为细致严密,选举了大量人才。明末军事形势突变,武举乡试显得不合时宜,步入僵化,对明朝的兴亡产生影响。从明代武举乡试发展的历程中揭示武举乡试在明代国防中的作用,从中得出确立文武兼重的治国理念、适应形势,因时变革、注意配套制度的建设等启示。
孙瑜[3](2011)在《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以代北军人为对象的个案研究。代北军人是怎样一个群体?有怎样的历史作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文化面貌和族群关系?文章从群体界定、群体属性及群体作为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群体界定,由第一章构成。代北军人是具有地缘和业缘双重属性的社会群体。因此,代北军人的界定涉及地域及职业两个方面。代北军人的地缘范围,即代北的范围。代北一词始现于先秦,是一个概念明确而界线模糊的区域名称。从历史地理、职官、军事与交通及文化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证,唐代代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代北泛指恒山以西、黄河以东、代州雁门山以北的区域,北限模糊。狭义代北,其北线以单于都护府所控地区为限,包含忻州、代州、朔州、岚州、石州、单于都护府、云州、蔚州、宪州、麟州、武州等十一个州、府,其中,云州、朔州、蔚州及单于都护所在地区为代北的核心区,余部为其外围区域。代北军的人业缘范围,包含军人的界定及代北边防体系的构成两部分内容。军人,系军将和士卒的统称。代北边防体系分为都督、都护府时期及节度使时期,由地方的州县、镇戍、军镇兵,及中央之府兵两部分构成,前者为主。群体属性,由第二、三、四、五章构成。所谓属性,指事物固有的性质、特点。群体属性,即群体特性。本文对代北军人群体特性的探讨,主要从军人的流动、军人群体的性格特点、华夷观念与民族心理、婚丧习俗与宗教信仰等四个方面展开。代北军人是一个流动的群体,流动是其职业属性之一。代北军人的群体性格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尚武善战、重利轻义及质朴愚忠。义,在此指民族之义、君臣之义。代北军人民族意识淡漠,儒家观念淡漠,识时务,重利益,不重族属;讲义气,不讲气节;讲朋友之义,不讲君臣之义;有个人意志,无国家观念。质朴愚忠,主要指唐末李克用集团内的忠信团结及其在某种程度上对唐皇室的忠诚。质朴愚忠与重利轻义并不矛盾,前者之忠指其忠于朋友之义、部酋之义(部众对酋长的忠诚),后者之义指民族之义、君臣之义。二者虽然在形式及结果上相近,但其文化渊源不同。其一来自胡文化中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忠诚;其一来自汉人儒文化中超越个人利益的、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忠诚。代北军人的华夷观念及民族心理,表现为国家、官方层面上对非华族群的客观否定,及地方、民间层面上的主观认同。代北军人在婚丧习俗及宗教信仰方面有其一定的特点。婚姻方面有讲求门当户对、攀附权贵的倾向;葬俗及归葬地的选择有明显的趋附城市、远离乡村的“去代北”情结;宗教信仰上附着了一定的功利心理。群体作为,由第六、七、八章构成,考察代北军人的历史作用。第六章,从宏观角度,以大同军的建置为线索,整体考察代北军人的政治作为及其历史作用。第七、八章,从微观的角度,局部考察代北军人的历史表现。根据历史演进的特点,本文将唐代近三百年历史分为和平时期和丧乱之际两种状态。和平时期,指唐代安史之乱的前、后期;丧乱之际,指隋末唐初、安史之乱和唐末藩镇割据三个非常时段。第七章,考察和平时期代北军人在征讨、防御之外的职责扩展,及其政治表现;第八章,以刘武周、高秀严、李克用为首的三次叛乱为例,考察丧乱之际代北军变的特点及其作用。总之,代北军人作为国家军队的组成部分,其政治及军事活动基本没有偏离中央集权的统治。换言之,代北军队“国家军队”、代北军人“国家军人”的身份始终未曾改变。和平时期,代北军人所表现的戎狄风气是社会风气、边地环境及军将素质联合作用的结果,其性质属于军队风纪的范畴。丧乱之际,代北军变最终走向了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一面。代北军人群体不仅是国家军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代北社会的组成部分,其历史作用在保家卫国之外,还具有引导尚武风气、促进族群融合的社会文化功能。以代北军人为视角的代北,是一个族属多元、本贯多元的“国际化”区域,胡汉在婚姻心理、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认同、同化和归一的特点,呈现的是胡汉融通的社会面貌;农牧交错且“牧色”更浓的文化特征。
张国栋[4](2011)在《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 ——基于梅花拳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武术之现代变迁,正处于由师徒式教育向学校教育过渡之时。当下的武术已蜕变为影视作品中的“功夫”,课堂和比赛场上的竞技运动,其师徒式教育尽管保持着组织形式上的“门派”,却丢失了术德并重、教学相长的精神,甚至产生“拜师不习武”现象。中华武术正在丢失“寓文化于技击”的鲜明特点。研究拟揭示中华武术现代传承的困境是什么,引起困境的原因何在,继而反思当今武术以及师徒式教育的价值,提出未来武术传承的基本思路。为此,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人类学方法,对鲁西南地区梅花拳的传承活动边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武术现代传承的困境是在武术由师徒式教育向学校教育的演变中体现出来的。传承场域由乡村拳场过渡为现代学校;师生关系从“如父子”转变到现代的师生;教学内容从术德并重,嬗变为对单纯武术技术的训练;教学方法从言传身教,变化为课堂教学;诸如梅花拳的亮拳表演这样的武术活动,也由民间的自发组织,转变为市场与政府主导;至于习武目的,则从人们对仁义道德的向往退化为对财富权势的贪婪。困境呈现以下特征:行为层面,包括乡村拳场衰落、城市“拜师不习武”现象凸显,学校武术竞技化趋向三方面;价值层面,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逐渐让位于财富和权力;信仰层面,由“永远的家”转变为原子化的“当下的自我”;制度层面,门规戒律失去了原有的效用,法律关照下的规章制度取而代之。通过分析,此困境反映了一个根本性的教育问题:经济和政治日益凌驾于武术这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之上,并导致武术传承中文化精神的缺失。困境形成的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困境形成的外部因素。人与土地间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松动;家庭和村落的原子化也进一步消解了原有的武术群体,改变了人们固有的依存关系;传统信仰和价值体系逐渐解体,但新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却指向了财富和权力。从武术内部来看,师生间心灵与精神交往的阻隔、主体功能的丧失以及传承内容的纯技能化趋向,致使武术向健身表演和竞技比赛两个方向发展,正逐渐丢却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武术蕴含的和谐的观念,彰显的独特认识方式,以及体现的人类社会结构方式,对于解决人类的现代危机具有普世价值和意义。把习武与身心调节、完善自我相结合,强调拳与道合,必将成为重建人类信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与心之间和谐观念的一种有效方式与实践途径。虽然以武术为代表的师徒式教育已走向式微,但它本身蕴含的民主理念、实践精神和道德品格,对于当今乃至未来的学校教育具有永恒的价值和启示意义。应然的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人类塑造自己掌握、创造和正确使用知识的能力这样一种活动,目的在于培养智慧人。它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关注人类文化精神的传承;促进人驾驭知识能力的增长;绝不能从属于经济和政治,更不能从属于权力。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认识方式,武术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变迁。其出路在于:首先,有利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承继,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与千秋万代的根基;其次,旨在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和完善,培养智慧人,否则它永远也不能成为人类的共享文化;最后,它必须融于个体的生活世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
朱一林,刘正义,肖林[5](2010)在《红土地奏响兴武歌》文中认为江苏省海安县是闻名全国的苏中“七战七捷”主战场。在这片红土地上,现任海安县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章树山带领县委“一班人”认真履行党管武装职责,科学谋划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续写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人武部基层建设、民兵训练等多项工作?
朱一林,刘正义,张志荣,肖林[6](2010)在《红土地上奏响兴武歌——记江苏省海安县县委书记章树山》文中提出江苏海安,苏中平原上一颗绚丽的明珠,闻名全国的苏中"七战七捷"主战场纪念地和角斜"红旗民兵团"就镶嵌在这里。在这片土地上,现任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章树山忠实履行党管武装职责,科学谋划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续写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新篇章。打造红色品牌,当好引路人"海安人民素有爱军尚武的优良传
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 邹德家[7](2008)在《着眼构建和谐社会要求 推进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文中研究说明在建国59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迎来了第八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 《国防教育法》和 《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为依据,以 “维护国家安全,共筑和谐家园”为主题,积极投身到国防教育活动之中,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的国防观念和国家
贺广述,饶应发[8](2008)在《解读程真祥式的尚武情怀——记重庆市万盛区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程真祥》文中研究指明 近年来,重庆市万盛区人武部喜讯不断,先后被四总部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被重庆市表彰为"抗旱救灾先进单位",还被重庆警备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党委"。每一份殊荣的背后,都情系着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程真祥的心血。
谭林,翟立军,潘湘彬[9](2007)在《丹心尚武——记内蒙古翁牛特旗旗委书记郑洪学》文中研究指明刚过不惑之年的旗委郑洪学书记,谈起武装工作总是津津乐道。自兼任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以来,始终严格按照党管武装的各项制度要求自己,认真履行第一职责,协调解决了一些制约人武部发展的“瓶颈”问题,使全旗武装工作走上了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大家都说这缘于郑书记对武装工作的热爱、支持。
范国春,梁洪才,张泰金[10](2000)在《尚武 管武 用武》文中研究表明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辽阳汽车弹簧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武装部第一部长刘生,虽没有当过兵,却有着军人的气质和作风,他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武装工作的新途径,取得明显成效。去年他被辽宁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评为党管武装好书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学术展望 |
| 第一章 明代武举乡试制度的渊源 |
| 第一节 唐代“乡贡武举”——明代武举乡试的滥觞 |
| 第二节 宋代武举“解试”——明代武举乡试的雏形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明代武举乡试制度的形成 |
| 第一节 明代武举乡试制度的萌芽 |
| 一、萌芽的产生 |
| 二、长期“萌而不发”的原因 |
| 三、“萌而不发”的负面效应 |
| 本章小结 |
| 第二节 明代武举乡试制度的初创 |
| 一、规制初定 |
| 二、初创的动因 |
| 三、初创的政治与社会影响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明代武举乡试的确立与发展 |
| 第一节 明代武举乡试制度的确立 |
| 一、考试规制与解额分布的确定 |
| 二、确立的背景及原因 |
| 三、确立的制度史意义与社会影响 |
| 本节小结 |
| 第二节 明代武举乡试制度的发展完善 |
| 一、考试规制与相关制度建设的完善 |
| 二、制度发展完善的根本与具体原因 |
| 三、制度发展完善的积极作用 |
| 四:悖论:发展完善期的“不完善” |
| 第四章 明代武举乡试制度的僵化、成因及其影响 |
| 第一节 表现:武举人进用艰难与选非所用 |
| 一、武举人进用艰难 |
| 二、考试内容设置罔顾军事发展变化 |
| 三、武举乡试考试文举化 |
| 第二节 成因:考试规制缺陷与明末政治条件的缺失 |
| 一、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体制的决定性作用 |
| 二、规制的内在缺陷 |
| 三、明末政风的推波助澜 |
| 第三节 制度僵化的消极影响 |
| 一、空费朝廷财力物力,虚置、浪费大量人才 |
| 二、兵备废弛,将帅乏人 |
| 三、助长投机取巧之风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一、明代武举乡试的发展特征 |
| 二、明代武举乡试发展的原因 |
| 三、明代武举乡试对明代国防军事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
| 四、明代武举乡试的发展与古代历史及明朝兴亡的关系 |
| 五、明代武举乡试发展的启示 |
| 附录1 明代武举乡试考试地点考证 |
| 附录2 明代武举乡试策示例 |
| 附录3 明代武举乡试考官名录 |
| 附录4 明代武举乡试中式者名录 |
| 附录5 明代武举乡试存疑年份录取额数统计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 二、基本概念的厘定 |
| 三、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代北军人群体的界定 |
| 第一节 代北军人的地缘范围——代北考论 |
| 一、代北的范围 |
| (一) 历史地理意义上的代北 |
| (二) 职官意义上的代北 |
| (三) 军事、交通意义上的代北 |
| (四) 文化意义上的代北 |
| (五) 本文对代北范围的认定 |
| 二、代北范围内州县的建置沿革 |
| 第二节 代北军人的业缘范围 |
| 一、军人的界定 |
| 二、代北边防体系的构成 |
| (一) 唐代边防体制述略 |
| (二) 代北边防体系的构成 |
| 第二章 代北军人的职业性流动 |
| 第一节 流动的种类 |
| 一、以汉将为主的横向迁移 |
| (一) 迁转 |
| (二) 辞官 |
| (三) 避祸 |
| (四) 游边入仕 |
| 二、以蕃将为首的纵向流动 |
| (一) 入代胡蕃的分布及流变 |
| (二) 入代胡蕃的管理模式及生活方式 |
| (三) 入代胡蕃的分层流动 |
| 第二节 流动的特点 |
| 一、家族性流动 |
| 二、群体性流动 |
| 三、反复性流动 |
| 第三节 军人的流动对代北社会结构的影响 |
| 一、流动人口的增加 |
| 二、军人本贯及族属的多样化 |
| 三、百姓本贯、郡望的多样化——以《符进昌墓志》为例 |
| 第三章 代北军人的群体性格 |
| 第一节 代北军人的性格特点 |
| 一、尚武善战 |
| (一) 墓志所见代北军人的仕进方式及尚武气质 |
| (二) 代北刺史与河东刺史之比较 |
| 二、重利轻义 |
| (一) 隋末唐初的代北军人 |
| (二) 安史之乱中的代北军人 |
| (三) 唐末的代北军人 |
| 三、质朴愚忠——李克用之代北军人集团与朱温之河南军人集团的比较 |
| (一) 代北军人质朴愚忠之个性特征 |
| (二) 代北军人质朴愚忠之个性的成因 |
| 第二节 代北军人群体性格之社会文化土壤 |
| 一、历史积淀的代北特色 |
| (一) 纪传类史书的代北 |
| (二) 方志类史书中的代北 |
| (三) 墓志材料中的代北 |
| 二、唐代代北的社会面貌及文化定位 |
| (一) 唐代代北社会面貌管窥——以《旧五代史》所载代北胡人为视角 |
| (二) 唐代代北的文化定位 |
| 第四章 代北军人的华夷观念及民族心理 |
|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统一与对立 |
| 一、本根与枝叶——国家视角的民族心理 |
| (一) 唐太宗的民族心理 |
| (二) 唐高宗、武则天及唐玄宗的民族心理 |
| (三) 唐代宗、德宗的民族心理 |
| (四) 唐宪宗、文宗、武宗及僖宗的民族心理 |
| 二、联合与斗争——国家意志在区域社会的贯彻体现 |
| (一) 代北汉人:既联合又斗争 |
| (二) 代北胡人:族属意识的灵活多变 |
| 第二节 社会层面的认同与分野 |
| 一、主流意义上的胡汉认同 |
| (一) 家庭婚姻心理 |
| (二) 家族婚姻心理 |
| (三) 军人群体的民族意识 |
| 二、文化意义上的胡汉分野 |
| 第五章 代北军人的婚丧习俗及宗教信仰 |
| 第一节 婚丧习俗 |
| 一、婚姻家庭 |
| (一) 代北军人家庭的三种婚姻现象 |
| (二) 代北军人家庭的特点 |
| 二、丧葬习俗 |
| (一) 迁窆桑梓 |
| (二) 合葬及归祔 |
| 第二节 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例 |
| 一、代北军人与佛教 |
| 二、代北军人的家庭成员与佛教 |
| 第三节 代北军人的婚丧习俗、宗教信仰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风俗 |
| 一、"乡村"代北 |
| 二、胡人汉化及胡汉融通——以代北胡姓军人为例 |
| 三、门第观念 |
| 四、关于妇女再嫁的矛盾心理 |
| 五、佛教信仰的普遍性 |
| 六、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
| 第六章 代北军人的历史作用——以大同军的置变为线索 |
| 第一节 大同军的建置沿革 |
| 一、大同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 二、大同军的建置沿革 |
| (一) 大同军的始建及地望 |
| (二) 大同军的沿革 |
| 第二节 大同军建置前的代北边军及其作用 |
| 一、高祖时期 |
| 二、太宗贞观元年至高宗调露元年 |
| 第三节 大同军建置后的代北边军及其作用 |
| 一、高宗调露元年至玄宗天宝十四载 |
| 二、肃宗至宣宗时期 |
| 三、懿、僖、昭、哀时期 |
| 第四节 宏观视角下代北军人政治军事生活的特点 |
| 一、唐代民族关系的变化与代北军人历史角色的定位 |
| 二、河东军节度下代北军人的历史作为 |
| 三、游离于唐代中枢政局之外的代北军人——以大同军使、节度使为着眼点 |
| 第七章 和平时期代北军人的职责扩展及政治表现 |
| 第一节 代北军人的职责扩展 |
| 一、后勤保障 |
| (一) 屯田放牧 |
| (二) 铸钱煮盐 |
| (三) 运输物资 |
| (四) 其它后勤保障事务 |
| 二、交通往来 |
| (一) 南北交通 |
| (二) 东西交通 |
| 第二节 代北军人的政治表现 |
| 一、和平时期的戎狄之风 |
| (一) 边地冲突 |
| (二) 军镇骚乱 |
| (三) 军将反动 |
| 二、代北地区戎狄风气的社会成因及其特点 |
| (一) 成因 |
| (二) 特点 |
| 第八章 丧乱之际代北军人的武装叛乱及历史作用 |
| 第一节 隋末唐初刘武周集团的叛乱——以汉人为主的地方势力与民族势力的结合 |
| 一、刘武周军变的过程及特点 |
| (一) 刘武周集团的定性 |
| (二) 刘武周集团的叛乱过程及其特点 |
| 二、刘武周军变的历史作用 |
| 第二节 安史之乱中代北军人的逆反——地方势力的顽固坚守 |
| 第三节 唐末斗鸡台事变——多族群统一的地方势力的兴起 |
| 一、斗鸡台事变 |
| (一) 事变的背景及经过 |
| (二) 事变的起因 |
| (三) 事变的性质及特点 |
| 二、斗鸡台事变的历史作用 |
| (一) 忠于王室的代北军人集团的产生 |
| (二) 多族群、团结统一的社会群体的价值提升 |
| (三) 职业军人的榜样力量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一、问题的提出 |
| (一) 当今武术的价值何在 |
| (二) 师徒式教育是否仍有价值 |
| (三) 应然的教育是什么 |
| 二、关键概念 |
| (一) 武术 |
| (二) 传承方式 |
| (三) 现代化 |
| 三、已有研究的基础 |
| (一) 文化传承、变迁与教育应对 |
| (二) 有关武术与教育关系的研究 |
| (三) 有关武术传承的研究 |
| (四) 已有研究述评 |
| 四、研究设计 |
| (一) 目的与意义 |
| (二) 思路与内容 |
| (三) 指导思想与方法 |
| 第二章 困境的形成、特征及本质分析 |
| 一、传承方式的演变 |
| (一) 传承场域: 由乡村拳场到现代学校 |
| (二) 师生关系: 由"如父子"到现代师生 |
| (三) 传承内容: 由道艺并授到单一技能 |
| (四) 教授方法: 从言传身教到课堂教学 |
| (五) 亮拳表演: 从自组织到受制于官商 |
| (六) 习武目的: 从仁义道德到财富权势 |
| 二、困境的主要特征 |
| (一) 行为层 |
| (二) 价值层 |
| (三) 信仰层 |
| (四) 制度层 |
| 三、困境反映的问题实质 |
| (一) 教育的变形 |
| (二) 文化精神的缺失 |
| 小结 |
| 第三章 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
| 一、外部因素 |
| (一) 生计方式的变迁 |
| (二) 社会结构的变迁 |
| (三) 文化生活的变迁 |
| 二、内部因素 |
| (一) 心灵与精神交往的阻隔 |
| (二) 传承内容纯技能化趋向 |
| (三) 多样性社会功能的丧失 |
| 小结 |
| 第四章 困境之反思 |
| 一、人类危机凸显武术之和谐观念 |
| 二、师徒式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
| 三、教育本质之反思 |
| (一) 关注文化精神的传承 |
| (二)促进人驾驭知识能力的增长 |
| (三) 决不能从属于经济与政治 |
|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 一、结论 |
| (一) 困境之根本:文化精神的缺失 |
| (二) 武术及师徒式教育的现代价值 |
| (三) 真正的教育在于培养智慧人 |
| 二、思考: 武术路在何方 |
| (一)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
| (二) 未来武术传承的思路 |
| 三、有待继续努力的方向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梅花拳主要传承区域 |
| 附录二: 鲁西南梅花拳考察路线图 |
| 附录三: 贵州安龙县布依族武术考察路线图 |
| 附录四: 主要拳场及拳师介绍 |
| 附录五: 访谈提纲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