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1](2020)在《高甲戏在海外传播与流变研究 ——以新马菲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从身穿绿林服饰的水浒英雄,到如今披甲执戈的铿锵高甲,高甲戏的传承已经有数百年。相较于以往闽南乡间街头单纯武戏为主的宋江戏,今日的高甲戏行当齐全,曲目多样,已成为具有海内外重大影响力的戏曲之一。作为最早跟随闽人流传于海外的福建戏曲,虽然演出形式与移民地区产生融合有了表演形式的改变,但仍秉持吸纳各方戏曲精华的传统特色,在新马菲地区演出时,仍保有闽南传统文化核心的“敬天”“感恩”“忠孝节义”等精神内涵。当前,正值海内外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新时期,通过研究高甲戏在海外的传播与流变,更助益于传承与保护传统戏曲文化,亦为我国中外文化交流提供良好的研究典型范例。通过前辈学者研究为核心基础资料,以“戏曲发展史”探讨高甲戏在福建戏曲中的历史沿革。对1840年前后,随华侨华人出洋传播至今,在新马菲地区持续演出了百余年的高甲戏,是论文第二、三、四章主要研究分析的内容。研究发现,早在1840年前后,高甲戏便已传播至海外东南亚地区。通过文献梳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高甲戏是最早移植的福建戏曲剧种;而菲律宾地区,其虽不是最早进入该地区的福建戏曲,却为最有影响力的福建戏曲。高甲戏在新马菲传播的一百多年间,产生了保持中华核心传统与阶段性融合他国文化的转变;历经了海外萌芽(20世纪前)—最高潮(20世纪初-40年代)—低谷(20世纪40-50年代)—次高潮(20世纪50-70年代)—转机(20世纪80年代至今)五个完整的阶段。论文中,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与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高甲戏为载体探析其百余年间在新马菲地区的文化传播的传承变化,希冀对于传统戏曲文化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中具添砖加瓦之力。
郭明晖[2](2020)在《北京花市手工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文中指出北京花市地区坊巷、庙观、会馆、税关等格局自明清时期形成发展以来,逐步成为这一地区手工业作坊密布、商业繁盛的重要基础。清乾隆年间绢花业的日益兴盛,带动了这一地区庙会、集市以及其他各类手工艺行业的快速发展。至清末民国年间,花市手工艺行业发展达到鼎盛,遍布绢花、料器、玉雕、花丝镶嵌、象牙雕刻等手工业作坊,成为北京南城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基地,也是京城手工业发展的摇篮。此后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转型以及新世纪下的复兴,花市手工艺行业在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中顽强生存下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依托花市演变发展而来的北京绢花、北京料器、“葡萄常”料器、北京玉雕等传统工艺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史料收集、工艺流程、造型品类、传承发展等各方面受到了全方位保护。充分体现了花市手工艺行业品类众多、发展完备、代表性明显的特征,集中浓缩了京城工艺美术的精髓,也是北京手工艺发展史的重要缩影。当代,北京花市手工艺应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的背景下,依据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宣传合力,增强花市手工艺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花市手工艺生产性保护,实现产业化发展体系;加强花市手工艺活态传承保护,做到区域性、整体性发展,打造集历史文化街区、手工艺行业和商业的区域特色文化景观,更好地实现文旅融合。使花市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下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以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实物图片资料为基础,对北京花市手工艺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具有花市代表性的手工艺品类,花市手工艺所具有的价值、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更好实现复兴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和分析研究。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花市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提升花市手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花市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
金立叶[3](2019)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研究(1937-1945)》文中认为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1939年1月14日,“文协”成都分会成立。“文协”的成立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在抗战大背景下诞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艺界救亡团体。它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亦是文艺在抗战时期发展的需要。“文协”成都分会作为“文协”最重要的分会之一,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分会之一,对抗战胜利及区域文艺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主要对“文协”成都分会成立的背景、会刊《笔阵》以及《通俗文艺》、分会的经费和会址等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文协”成都分会成立过程经历了长时间的筹备,过程复杂,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时局的动荡与文艺界为了成立分会的迫切之情。第二,论述“文协”成都分会开展的活动,并总结活动的特点。在“文协”总会的领导下,成都分会在抗日宣传、文艺研究、纪念名人诞辰以及救济贫病作家活动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有力地支援了革命。第三,通过介绍“文协”成都分会的主要人物和分会主要人物关系及分会与各党派的关系,说明“文协”成都分会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各党派的支持与援助。但是,在不同时段国共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分会的发展状况。第四,概括“文协”成都分会的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说明“文抗”成都分会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组成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承载着抗日救国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对文艺本身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对“文协”成都分会的研究,说明这一分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文协”成都分会在各党派支持下组成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在“文协”总会的带领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使得这一分会超越文学范畴,对抗战文艺的发展及抗战胜利起了积极作用。虽然分会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因为经费及分会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分会的很多活动无法开展,但是分会对抗战文学以及抗战胜利做了一定的贡献,并培养了大量文艺后备力量,这些人为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做了突出贡献。同时,“文协”成都分会在文艺上做了很多工作,对后来的文艺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贺颖[4](2019)在《炳烛求索的一生 ——易人音乐贡献及其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易人是一位活跃于20世纪中后期的江苏音乐家,她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多个方面:作为同宗民歌的先导者,她将“民歌研究”作为其学术研究的起点及突破点,并在此领域另辟蹊径,以跨学科的视野,从民族音乐学、音乐形态学、民俗学等多个层面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特色,对“同宗民歌”的提出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蒙意义;作为江苏区域文化的推动者,她一方面从民歌入手,不仅参与了《江苏卷》的编选工作,同时撰写了大量民歌的介绍性文章,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将其制作成音乐欣赏专题片在江苏电视台以及广播电台播放,另一方面她将视角投向“人”,积极关注江苏音乐家,对其立传评述,对江苏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和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南艺音乐学学科的贡献者,与南京艺术学院风雨同舟,从济南到青岛,从青岛到无锡,再从无锡到南京,见证着南京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初建、发展与成长。而目前易人还未被学界充分的认识,其生活经历,学术贡献以及自身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本论文则以易人为核心,通过研读其本人学术成果以及对相关人物进行访谈,收集整理资料,在梳理易人生平经历的基础上,总结其学术贡献,进而揭示其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与意义及其局限性所在。
高牧星[5](2019)在《中西之融 ——民国时期国、公立美术院校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时期,被动的对外开放也使得中国社会发展形成了重大转型。此段历史即可作为一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肇始与发展的窗口,亦可作为反观当代美术教育的明镜。中国的现代西画基础教学先借鉴日本、西方的教育模式体系,之后与中国传统画学融合,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发现”与创造为目的,在相互吸收与逐步改良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风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民国时期国、公立美术学校西画基础教学中所包含的诸如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为研究内容,在文化大背景下分析中西方之差异,解析民国时期的教学采用何种中西融合的方法来处理此类差异。第一章溯本清源,简述西画教育形成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及民国时期西画教育的概况与分类;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具体就西画基础课程中的解剖与透视、明暗与色彩、写生与创作及艺术理论与修养等课程展开,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将代表性的中西融合教学典型案例具体内容及成果进行分析、梳理与横向比较,厘清技法与图像背后文化担当之精神,同时对如何培养艺术新人等诸多方面问题进行讨论。第六章对民国时期基础教学的特色与缺憾进行总结,并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现状,对现今美术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反思与帮助借鉴。研究力求立足原始文献,紧密结合实践学科特点,从文化背景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以教育学、美术史学、中西画学等理论与方法做支撑,多方位、多层次地探讨民国时期美术基础教学方法与实践,旨在以西画专业各类课程内容为主线,以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为典型案例,追溯其原因,阐述其内容与特色,分析其得失,思考其对当下及未来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启示,力求可引发更多对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如何良性发展的思考。
毛宁[6](2017)在《“向民间去”的美术理想与民间传统的发现与融合(1919-1945)》文中指出关于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西方美术思潮的涌入和传统文人美术的回应,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关注。但对于中国新兴美术与民间传统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尚未突破抗战美术的范围,跳出政治导向的视角。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视线投向民间,白话文运动、民间文学运动与民俗学运动率先吹响了关注民间文化的号角,民间美术也随之改变了长久以来的边缘地位,进入学术视野,融入美术实践。民间美术传统的价值重估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一条隐藏的线索,有必要从社会思潮、学术视野、美术实践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史料耙梳,呈现其具体过程、多元面貌和历史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学术、人生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思想,是民间美术传统得到价值重估的基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鲁迅将美术“播布人间”的倡议,1927年北京艺术大会“向民间去”的口号,都预示着艺术社会功能的变迁与传统美学标准的重估。但受到传统雅俗观念的影响和西方美术思潮的冲击,走向民众的美术理想并未直接导致美术家对民间美术的关注,民间美术的价值重估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五四之后,文学家和民俗学者纷纷将民间美术纳入学术视野,鲁迅、钟敬文等人的倡导,以及整个学术氛围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美术家对于民间美术的态度。美术家走向民众的实践,以及抗战时期生活境遇的改变,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美术家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五四之后的美术领域虽然没有形成研究民间美术的学术团体,也没有形成继承民间传统的美术阵营,而美术家关注民间美术,并将之融入艺术创作的史实,却真实地存在于诸多美术家的个人努力之中。如林风眠、庞薰琹、张光宇等人融合民间美术的探索与成就,不仅说明民间传统已经得到美术家的关注,也呈现出美术家融合民间传统进行现代美术探索的不同方式。而“大众化”和“民族化”的艺术诉求,是他们借鉴民间传统的内在动力。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政治宣传的现实诉求使民间美术的价值得到凸显,美术家形成了对于民间传统的自觉,展开了借鉴民间形式的大讨论。及至抗战后期,美术界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已蔚然成风。抗战美术对民间形式的借鉴虽然不以艺术探索为初衷,但美术家利用民间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获得了广泛接触民间美术、深入理解民间美术甚至与民间艺人并肩创作的历史机遇。美术家对于民间美术的态度由此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改观。这一时期,美术史论的研究也将目光投向民间,将民间美术视为中国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术层面见证了民间传统的登堂入室。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向民间去”的美术思潮引导着美术家去发现长期被轻视的民间传统,而民间传统的登堂入室,又使美术家实现了“向民间去”的艺术理想。对于民间传统的自觉,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特征。
何慧[7](2016)在《福建地区陈靖姑造像研究》文中提出陈靖姑亦称“临水夫人”,是南方民间信仰中最有影响的女神之一,她有着保胎助产护幼的神职功能,被视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陈靖姑信仰起源于福建,在该地区流布广泛,并传播至海内外。陈靖姑的神班系统庞大,与陈靖姑信仰的相关造型艺术及图像文献较为丰富,其中包括古籍书影、道坛神图、壁画、纸扎、戏剧形象、建筑装饰、书法等方面。本文以福建地区陈靖姑造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结合丰富的造像资料,重点从造型艺术和图像学的角度对福建地区对陈靖姑造像进行系统的分类;通过解析陈靖姑造像的体态特征、面部神态、服饰、手势和手持物、坐具及底座、其他附属物等程式和构件,呈现陈靖姑造像的艺术风貌特征及成因;结合信俗文化和受众心理,将陈靖姑形象与送子观音、妈祖、马仙、子孙娘娘、注生娘娘等有着相应功能的母性神进行比较,探讨这批女神在福建出现的原因及与观音的关联性。最后总结陈靖姑造像的地域特征,思考陈靖姑三身造像的次序问题,进而揭示陈靖姑造像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王晓星[8](2016)在《陶冷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西方绘画的不断涌入,中国画在不断的蜕变和革新中艰难前行。由文人画为主体的一元绘画逐渐向新旧消长、中西杂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获得了更为自由的生长空间,充分显示了画家创作思维的灵活性及绘画风格的选择性。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改良、革新的拓荒者除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师以外,其他大部分均由于诸因素的影响而被长期湮灭,陶冷月便是其中之一。他作为中西绘画融合初期“创新型画家原型”的代表,以上世纪五十年代为界,先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人生。本文以陶冷月绘画立足的文化视点和表现形式为中心,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以便透过这一典型例证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艺术现象。笔者通过前期调研,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陶冷月的人生轨迹及艺术发展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期细化,以进一步明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历程。结合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其绘画理念的形成进行分析,进而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其主张做出全面阐释。将陶冷月艺术表现的范围、题材进行拓展,竭力从时间、空间等多个方面对其艺术类型、造型语言、艺术活动等展开全方位的论述。尤其针对他所涉足的“新中国画”领域,笔者将积极转变思路,利用与国内及日本相关画家绘画思想、技法风格等因素的对比,积极探寻他们之间的碰撞与交汇,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论证体系。对于目前研究中尚未触及或触及较少的写生手稿和摄影艺术,笔者将从其各自的艺术特点出发,通过写生、摄影、创作三者间关系的建构来予以把握。此外,结合陶冷月受教育的特殊背景及蔡元培美育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对其教育理念及教学实践进行剖析,以便为当代美术教育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启示。通过整体把握和全面分析,以理性的视角对陶冷月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对其有生命力的积极因素予以充分肯定,对其过时的、僵死的因素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以便为后人借鉴和创新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着力点,并不断为评估自身未来的价值提供新的参照和坐标。本文通过对陶冷月个案的深入研究,对他所处的艺术生态环境进行如实的再现和还原,对其个体发展轨迹及群体发展脉络进行重新梳理。透过外在的表现和特征对其内在的、深层的因素进行触摸,以便更好的予以理解和消化,从而为民国美术史的完善提供必要的补充。不断在传统中探索,在借鉴中发现,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从新的高度、新的视域对其进行多维度、开创性的研究。与此同时,也能为当代广大学者的绘画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
蒋云柯[9](2015)在《沪上晨光 ——晨光美术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晨光美术会,亦名“晨光艺术会”,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活跃于近代上海的一个倡导西洋画的艺术团体。该团体由萧公权、汪英宾、谢列、朱应鹏、陆景兰等人发起组织,朱应鹏主持会务,以“研究美术,发挥个性为宗旨”,又以发扬和传播西方艺术来提升民族艺术精神为己任,积极开展各种艺术活动。本文首先考察了晨光美术会成立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成立的时间的考证以及严密规范的组织章程;然后深入分析晨光美术会日常开展的例会与聚会、所举办和参与的美术展览会、举办的公众美术教育演讲以及出版的《晨光》杂志和出国交流考察等;最后分析研究了晨光美术会所倡导的男女平等的艺术理想、持续深入开展人体写生与研究的专业精神以及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的社会责任。自创办之日起,该会通过举办展览、出版刊物、举行讲演、出国考察等学术活动,来推进中西美术交流,繁荣本土西画创作,提升世人审美能力,拓展青年的艺术视野,一度引领当时的社会艺术思潮,影响了一批年轻有为的艺术家,为中国西画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晨光美术会提倡古希腊的艺术思想,富有激昂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特征,同时又关注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民族与民生问题。因此在整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艺坛,晨光美术会堪为最为积极活跃、最富有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的艺术团体。对晨光美术会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一个孤立的、单一的艺术团体的个案性研究,而是借其窥见、审视、考察了当时上海洋画运动乃至整个中国的艺术生态和文化现象。
耿祥伟[10](2010)在《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研究》文中提出从中国第一份戏剧期刊诞生到建国前这半个世纪里,戏剧期刊大量涌现,形成了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作为晚清民国戏剧传播的重要载体,戏剧期刊参与了戏剧创作、剧本传播、理论批评以及戏剧运动等戏剧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同期戏剧发展、演变等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宏观上,理清该时期戏剧期刊的发展脉络,摸清它们在同期戏剧活动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深入研究该问题的重要前提。论文从晚清民国宏博的戏剧期刊资料入手,首先对晚清民国戏剧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戏剧学、传播学、社会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宏观调查和重新定位,依据戏剧发展态势的衍化与递进特点,具体将其分为发轫期(1840-1913年)、拓展期(1914-1928年)和繁荣期(1929-1949年)三个阶段,进而对各阶段戏剧期刊的发展态势与阶段特点进行系统探索与详细描述。戏剧期刊发刊词,处于戏剧期刊与戏剧交叉点的特殊位置,鉴于这种特殊性,论文将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的发刊词列出专章加以研究。该章具体从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刊词的数量、与戏剧期刊的对应关系、名称类型及其分布情况、主要内容,以及与其他文艺期刊发刊词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宏观的审视与考察,具体探讨其与整个晚清民国戏剧期刊以及戏剧发展之间的关系、所扮演的角色与其所发挥的作用。从期刊与戏剧的关系角度言,戏剧期刊不仅仅是戏剧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戏剧的本体存在形式之一。可以说,戏剧与期刊的结合,改变了戏剧原有的发展轨道,呈现出崭新的发展姿态。为了廓清二者关系和进一步考察戏剧期刊,论文重点从其与晚清民国戏剧运动、与晚清民国戏剧理论论争的关系两个角度入手,深入分析戏剧期刊分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具体说,晚清民国戏剧期刊与该时期各种戏剧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期刊,其扮演的角色、与戏剧运动结合的程度各不相同,所展现出的特点及规律也不同。同样,晚清民国戏剧期刊也见证并参与着庞大且复杂的晚清民国戏剧理论建设,因其性质不同,其参与程度与作用也不一样。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意义 |
| 一、选题来源 |
| 二、选题意义 |
| 第二节 先行研究综述 |
| 一、戏曲传播文献 |
| 二、高甲戏海外传播研究 |
|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框架 |
| 一、概念界定 |
| 二、研究方法与框架 |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 一、创新 |
| 二、不足 |
| 第二章 福建戏曲沿革与高甲戏 |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戏曲概述 |
| 一、原始歌舞 |
| 二、戏曲的形成 |
| 第二节 福建戏曲源流 |
| 一、福建戏曲的萌芽 |
| 二、闽戏的形成和发展 |
| 三、闽戏的完善 |
| 第三节 高甲戏之传承与特色 |
| 一、高甲戏之传承 |
| 二、高甲戏之特色 |
| 第三章 高甲戏在海外的传播与表演艺术 |
| 第一节 高甲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 |
| 一、戏曲海外传播的起因 |
| 二、戏曲海外传播历程 |
| 第二节 高甲戏曲传播与表演艺术形态 |
| 一、二十世纪之前戏曲的传播与表演艺术形态 |
| 二、二十世纪之后戏曲的传播与表演艺术形态 |
| 第四章 高甲戏在新马菲的流变轨迹 |
| 第一节 高甲戏在新加坡的流变 |
| 一、早期戏曲 |
| 二、1920-1942:黄金时代 |
| 三、1942—1965年:跌宕起伏 |
| 四、1965-1980:衰落 |
| 五、1980-今:繁荣 |
| 第二节 高甲戏在马来西亚的流变 |
| 一、早期戏曲 |
| 二、1920-1942:走向繁荣 |
| 三、1942-1965:跌宕起伏 |
| 四、1965-1980:衰落与重整 |
| 五、1980-今:艰难发展 |
| 第三节 高甲戏在菲律宾的流变 |
| 一、20世纪初——1942:繁荣 |
| 二、1945-1960:兴盛 |
| 三、1970-今:日渐萧条 |
| 第五章 结论 |
| 一、传播与流变 |
| 二、展望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一、古籍 |
| 二、专着 |
| 三、期刊及学位论文 |
| 四、新闻资料 |
| 五、外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
| 1.1.1 花市手工艺文化研究的缘起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 1.4 研究文献综述 |
| 2 花市手工艺文化的发展 |
| 2.1 形成至兴盛期:明代至民国中期 |
| 2.1.1 明代以前的花市地区 |
| 2.1.2 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 |
| 2.1.3 兴盛期:1912-1936 |
| 2.2 衰落至重生期:1937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
| 2.2.1 衰落期:1937-1949 |
| 2.2.2 重生期: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
| 2.3 转型至复兴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
| 2.3.1 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 |
| 2.3.2 复兴期:21世纪至今 |
| 本章小结 |
| 3 北京花市地区手工艺的代表性品类 |
| 3.1 北京绢花 |
| 3.1.1 发展历程 |
| 3.1.2 制作工艺及流程 |
| 3.1.3 品类和艺术特色 |
| 3.1.4 传承与保护 |
| 3.2 北京料器 |
| 3.2.1 发展历程 |
| 3.2.2 制作工艺及流程 |
| 3.2.3 品类和艺术特色 |
| 3.2.4 传承与保护 |
| 3.3 北京玉雕 |
| 3.3.1 发展历程 |
| 3.3.2 制作工艺及流程 |
| 3.3.3 品类和艺术特色 |
| 3.3.4 传承与保护 |
| 本章小结 |
| 4 花市手工艺文化变迁过程的启示 |
| 4.1 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的价值 |
| 4.1.1 历史文化价值 |
| 4.1.2 艺术审美价值 |
| 4.1.3 经济开发价值 |
| 4.2 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面临的问题 |
| 4.2.1 制作原料匮乏,规模萎缩 |
| 4.2.2 市场运营不足,销路困难 |
| 4.2.3 学艺人才缺失,传承受阻 |
| 4.3 探索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之路 |
| 4.3.1 开拓宣传渠道,增强品牌效应 |
| 4.3.2 加强生产性保护,实现手工艺产业化 |
| 4.3.3 打造花市手工艺区域特色文化景观 |
| 本章小结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文献综述 |
| 附录B 访谈记录 |
| 附录C 附表 |
| 附录D 论文中插图出处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 三、本文的史料来源、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文协”成都分会的筹备 |
| 一、成立的背景 |
| 二、《笔阵》与《通俗文艺》 |
| 三、经费和会址 |
| 第三章 “文协”成都分会人物关系及其与各党派的联系 |
| 一、主要人员 |
| 二、主要人物关系 |
| 三、与各党派的联系 |
| 第四章 “文协”成都分会开展的活动及特点 |
| 一、抗战宣传活动 |
| 二、文艺研究活动 |
| 三、纪念名人诞辰活动 |
| 四、救济贫病作家的活动 |
| 五、“文协”成都分会活动的特点 |
| 第五章 “文协”成都分会的作用及影响 |
| 一、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
| 二、巩固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 三、团结群众与加强抗战动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言 |
| 一、选题依据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 三、研究综述 |
| 四、相关概念界说 |
| 五、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生平考略 |
| 第一节 成长初期 |
| 第二节 艺术经历 |
| 一、华东大学结乐缘 |
| 二、踏上漫长“民歌”路 |
| 三、两次赴京研修 |
| 四、人生高峰到生命的终点 |
| 第二章 同宗民歌研究 |
| 第一节 从“腔调家族”到“同宗民歌” |
| 第二节 “同宗民歌”分类说 |
| 第三节 “同宗民歌”比较说 |
| 第三章 江苏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推广及其他 |
| 第一节 参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的编选 |
| 第二节 江苏民歌的宣传和推广 |
| 第三节 江苏音乐家传的动议编撰 |
| 第四节 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 |
| 一、音乐创作 |
| 二、音乐教育 |
| 结语:易人的学术地位与历史局限 |
| 附录 |
| 附录一:易人年谱总编 |
| 附录二:易人民歌记谱一览表 |
| 附录三:访谈录整理 |
| 附录四:相关照片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文缘起 |
| 二、概念厘定 |
|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
| 四、本课题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 第一章 “溯本清源”—西画教育形成的背景及概况 |
|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西画渐入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画教育概况 |
| 一、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分类 |
| 二、民国时期西画专业入学招生要求及考试内容 |
| 三、民国时期主要美术教育思想及影响 |
| 第三节 西画专业基础教学及内容概况 |
| 第二章 “科玄之融”—科学精神指导下的解剖与透视 |
| 第一节 解剖教学:西方解剖学与中国骨相学之融合 |
| 一、理想的人体比例与秩序 |
| 二、含蓄与夸张并存的表达 |
|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解剖教学 |
| 第二节 透视教学:西方透视学与中国远近法之融合 |
| 一、“真实”的幻觉空间 |
| 二、“想象”的流动空间 |
|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透视教学 |
| 第三章 “虚实之融”—自然变化奥妙中的明暗与色彩 |
| 第一节 明暗教学:光影氛围与意象阴阳之融合 |
| 一、动人心魄的气氛 |
| 二、神光离合的阴阳 |
|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明暗教学 |
| 第二节 色彩教学:自然光色与随类赋彩之融合 |
| 一、心灵的真实映照 |
| 二、抽象的灵感表达 |
|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色彩教学 |
| 第四章 “象意之融”—生命的体验、永恒的表达 |
| 第一节 写生教学:“观察”与“发现”之融合 |
| 一、灵魂的描绘 |
| 二、以形写神、乾坤之理 |
|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写生教学 |
| 第二节 创作教学:“传情”与“达意”之融合 |
| 一、理想的神境 |
| 二、意在笔先、画外之意 |
|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创作教学 |
| 第五章 “道技之融”—理论、修养与活动融合教学 |
| 第一节 史学与画论:专题讲解与文化本源之融合 |
| 一、永无止境、追求真理 |
| 二、独辟灵境、返璞归真 |
| 三、民国时期的美术史、论教学 |
| 第二节 文化与修养:专业素养与道德品格之融合 |
| 一、文化课程及修养教育 |
| 二、西方美术教育中基础素养类课程 |
| 三、中国传统素养课程 |
| 四、民国时期基础素养类课程 |
| 第三节 社团与展览:固定课程与柔性氛围相融合 |
| 一、校办刊物 |
| 二、展览活动 |
| 三、学生社团 |
| 第六章 “借古观今”—当代美术基础教学问题的思考与展望 |
| 第一节 民国后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的发展 |
| 一、建国后的苏联式教学体系 |
| 二、改革开放后的美术教育 |
| 三、具有实验探索精神的当代美术基础教学 |
| 第二节 “造型基础的中国语境”—民国时期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特色与缺憾 |
| 一、“一个体系”—具有“中国精神”的美术基础教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
| 二、“两种文化”的融合探索—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尝试 |
| 三、“三技基础”与写生融合训练—重方法而非技法的基础教学内容 |
| 四、“多种素质”之融合培养—综合素养内容与多形式教学的统一 |
| 第三节 当代美术基础教学发展的帮助与借鉴 |
| 一、招生方式的改革 |
| 二、当代美术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再思考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引言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概念与范围 |
| 研究现状 |
| 思路与构架 |
| 第一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向民间去”的美术思潮 |
| 1.1“到民间去”的五四思潮 |
| 1.2 五四精英对民间文化的价值重估 |
| 1.2.1“白话文运动”、民间文学运动与民俗学运动 |
| 1.2.2 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
| 1.2.3 民间文化的价值重估 |
| 1.3“向民间去”的美术理想与早期实践 |
| 1.3.1 蔡元培、鲁迅与陈独秀的美育思想 |
| 1.3.2 以“全民美育”为目标的美术启蒙 |
| 1.3.3“北京艺术大会”——艺术运动的理想与挫折 |
| 1.4 美术界对民间传统的相对冷漠 |
| 1.4.1“美术革命论”的片面解读与美术语言的西化导向 |
| 1.4.2 传统雅俗观的强大影响 |
| 1.4.3 美术界与文学界民间视野的差异 |
| 第二章 进入学术视野的民间美术传统 |
| 2.1 民俗学运动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及对美术界的影响 |
| 2.1.1 纳入民俗学视野的民间美术 |
| 2.1.2 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的创立 |
| 2.1.3 民俗学运动对美术界的影响 |
| 2.2 《艺风》杂志——最早传播“民间艺术”的美术杂志 |
| 2.2.1 《艺风》杂志与孙福熙的跨学科视野 |
| 2.2.2 《艺风》中的民间艺术思想 |
| 2.3 鲁迅的民间美术观及其影响 |
| 2.3.1 鲁迅的民间美术观 |
| 2.3.2 民间美术与“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 |
| 2.3.3 对民间美术的继承与批判 |
| 2.3.4 对左翼木刻家的指引 |
| 2.4 平民教育运动与民间美术收集 |
| 2.5 高校、研究机构内迁与美术家的民间采风 |
| 第三章 现代美术探索对民间传统的融合 |
| 3.1 林风眠的民间视野与水墨画实验 |
| 3.1.1 西方现代主义视角中的民间传统 |
| 3.1.2“艺术大众化”理想与民间美术传统 |
| 3.1.3 林风眠的水墨画实验 |
| 3.1.4 林风眠民间视野的特点 |
| 3.2 庞薰琹的西南民族调查与画风转变 |
| 3.2.1 抗战之前的巴黎画风与民族性思考 |
| 3.2.2 庞薰琹的西南民族调查与绘画中的民间元素 |
| 3.3 张光宇的民间视野与都市通俗美术创作 |
| 3.3.1 西化语境中民间美术价值的发现者 |
| 3.3.2 张光宇的歌谣题材作品 |
| 3.3.3 张光宇的连环画创作与民间元素 |
| 3.3.4 受张光宇影响的通俗美术创作 |
| 第四章 抗战美术对民间传统的借鉴 |
| 4.1 抗战时期美术家对民间传统的自觉 |
| 4.1.1 来自“亭子间”的美术语言与抗战语境的冲突 |
| 4.1.2 鲁艺木刻工作团的美术创作与民间传统 |
| 4.1.3“抗战门神”的兴起与改良 |
| 4.1.4 利用民间形式的敌我较量 |
| 4.1.5 抗战美术对民间传统的自觉 |
| 4.2 关于利用民间美术形式的讨论 |
| 4.2.1“旧瓶装新酒”的讨论与反思 |
| 4.2.2 延安文艺整风对民间形式现实意义的肯定 |
| 4.3 向民间美术学习的深入 |
| 4.3.1 延安新年画创作的热潮 |
| 4.3.2 对泥娃娃、剪纸等民间美术形式的借鉴与尝试 |
| 4.3.3 延安美术借鉴民间形式的特点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绪论 |
| 第一章 陈靖姑信仰概况 |
| 第一节 陈靖姑的轨迹传说 |
| 第二节 陈靖姑信仰的发展 |
| 第三节 陈靖姑信仰遗迹及其分布 |
| 第四节 美术门类中陈靖姑信仰及形象 |
| 第二章 福建地区陈靖姑造像的分类与程式 |
| 第一节 福建地区陈靖姑造像的分类 |
| 一、按身份用途分类 |
| 二、按供奉方式分类 |
| 三、按材质与工艺分类 |
| 第二节 福建地区陈靖姑造像的程式与构件 |
| 一、体态特征 |
| 二、面部神态 |
| 三、服饰 |
| 四、手势与手持物 |
| 五、坐具及底座 |
| 六、其他附属物 |
| 第三节 福建省外的陈靖姑造像举要 |
| 第三章 与省内其他母性神造像的比较 |
| 第一节 与福建地区其他母性神造像的比较 |
| 第二节 陈靖姑等母性神在福建出现的原因及与观音的关联 |
| 结论:对福建地区陈靖姑造像研究的若干思考 |
| 附录1 |
| 附录2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缘由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 1.5 研究方法 |
| 1.6 研究思路和框架 |
| 1.7 未尽事宜 |
| 1.8 相关说明 |
| 第二章 陶冷月的生平分期及从艺历程 |
| 2.1 陶冷月的生平分期 |
| 2.2 陶冷月的从艺历程 |
| 第三章 陶冷月的绘画理论与形成 |
| 3.1 时代激变下的美术革命 |
| 3.2 美术活动的区域性及主张的差异性 |
| 3.2.1 绘画三大流派的区域性特点 |
| 3.2.2 美术界的激烈论争及多样化趋势 |
| 3.3 陶冷月的绘画主张 |
| 第四章 陶冷月的艺术成就 |
| 4.1 悉守国粹——对传统风格绘画的固守与坚持 |
| 4.1.1 师承的整理及风格的形成 |
| 4.1.2 章法的经营与笔墨的修为 |
| 4.1.3 设色的特点与突破 |
| 4.1.4 画材的选择与使用 |
| 4.2 特采欧风——对西方绘画的学习与研究 |
| 4.2.1 学习西画的背景及条件 |
| 4.2.2 西画的不同形式及艺术特征 |
| 4.2.3 西画的“中国式”表现 |
| 4.3 融合町畦——独树一帜的新中国画 |
| 4.3.1 中西绘画融合的思想转变 |
| 4.3.2 新中国画的命名 |
| 4.3.3 新中国画的风格特征及评论辨析 |
| 4.3.4 新中国画的多维度思考和深层剖析 |
| 4.4 写生手稿与摄影艺术 |
| 4.4.1 写生手稿中的线性表现 |
| 4.4.2 摄影照片的审美特征及其重要价值 |
| 4.4.3 写生手稿与摄影艺术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与建构 |
| 4.5 陶冷月绘画艺术的审美精神 |
| 4.5.1 缘情畅神的审美特征 |
| 4.5.2 对真、善、美的追求 |
| 4.5.3 传统风神与时代感的体现 |
| 4.6 冷月润格及相关艺术活动 |
| 4.6.1 冷月润格 |
| 4.6.2 相关艺术活动 |
| 第五章 陶冷月美术教育理念的形成及教学实践 |
| 5.1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美术教育模式及其流变 |
| 5.1.1 中国传统师徒相传的教育模式向新式美术教育模式的转型 |
| 5.1.2 画会社团的教育模式及师范学校美术教育的建立 |
| 5.2 陶冷月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关捩 |
| 5.2.1 学堂的教育背景及其影响 |
| 5.2.2 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美术教育实践的影响 |
| 5.2.3 陶冷月的美术教育思想及指导原则 |
| 5.3 陶冷月美术教育的具体实践 |
| 5.3.1 陶冷月与冷月画室 |
| 5.3.2 陶冷月与南京美术专门学校 |
| 5.3.3 陶冷月与暨南大学 |
| 5.3.4 陶冷月与中山大学画学研究会 |
| 第六章 陶冷月的人生反思及启示 |
| 6.1 陶冷月人生变化的理性分析 |
| 6.1.1 人生发展直至鼎盛的内外原因 |
| 6.1.2 人生沉寂乃至低谷的潜在因素 |
| 6.1.3 人生复苏以至回转的直接条件 |
| 6.2 对当代绘画及教学的启示 |
| 6.2.1 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启示 |
| 6.2.2 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启示 |
| 第七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图片来源 |
| 附录 |
| 附录 1:陶冷月研究各阶段资料统计表 |
| 附录 2:1926 年10月 20 日陶冷月作品及售价目录 |
| 附录 3:1993 年-2014 年陶冷月真品成交一览表 |
| 附录 4:中日相关画家年代对比图 |
| 附录 5:有时间记载的陶冷月印件统计一览表 |
| 附录 6:座谈会及访谈笔录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三、研究目标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晨光美术会的创立及概况 |
| 第一节 创立的时代及文化背景 |
| 第二节 成立时间之考证 |
| 第三节 组织周密与制度规范 |
| 第二章 上海洋画运动的先锋——活跃而富有成效的艺术活动 |
| 第一节 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影响的例会与聚会 |
| 第二节 裨益于洋画运动的美术展览活动 |
| 第三节 公共美术教育与洋画艺术思想传播的先驱 |
| 第四节 西方美术的研究与对外美术交流 |
| 第三章 晨光美术会的洋画艺术与社会责任 |
| 第一节 倡导男女平等,发展女性洋画艺术 |
| 第二节 推进海上人体写生教学的发展 |
| 第三节 家国情怀与民族意识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晨光美术会所办展览会概况 |
| 附录二:《徐悲鸿由法来信节录》 |
| 附录三:晨光美术会纪事编年 |
| 附录四:晨光美术会活动照片及会员作品 |
| 附录五:《晨光(上海)》杂志的出版详目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本论题的提出缘由 |
| 二、本论题的研究简述 |
| (一) 建国前的戏剧期刊研究 |
| (二) 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
| (三) 八十年代以来新时期的戏剧期刊研究 |
| (四) 关于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研究的几点思考 |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展概述 |
| 第一节 1840-1913:戏剧发展的转型与戏剧期刊的发轫 |
| 第二节 1914-1928:戏剧观念的反复与戏剧期刊的发展 |
| 第三节 1929-1949:戏剧功用的膨胀与戏剧期刊的繁荣 |
| 小结 |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刊词述评 |
| 第一节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刊词的规模及类型 |
| 一、发刊词的数量及规模 |
| 二、发刊词的名称及类型 |
| 第二节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刊词的主要内容及精神 |
| 一、艺术取向:发展戏剧,光大剧学 |
| 二、实用取向:戏剧宣传功能的强化 |
| 第三节 晚清民国戏剧期刊发刊词的地位及意义 |
| 一、发刊词在戏剧期刊中的地位 |
| 二、戏剧期刊与其他文学期刊的发刊词 |
| 小结 |
| 第三章 戏剧期刊与晚清民国的戏剧运动 |
| 第一节 戏剧期刊与中国早期"新派剧"运动 |
| 一、《二十世纪大舞台》与早期"革命"的戏剧运动 |
| 二、《新剧杂志》等与"新剧"运动 |
| 第二节 戏剧期刊与20年代过渡期"新戏剧"运动 |
| 一、《戏剧》、《剧本汇刊》等与民众戏剧社、中华剧协的"爱美的"戏剧 |
| 二、"南国"系列刊与南国社前期"为艺术"的戏剧活动 |
| 第三节 戏剧期刊与后期"革命"的戏剧运动 |
| 一、《艺术》、《沙仑》、《南国》、《戏剧新闻》等与左翼戏剧运动 |
| 二、《抗战戏剧》、《新演剧》、《戏剧春秋》等与抗战戏剧运动 |
| 小结 |
| 第四章 戏剧期刊与戏剧理论论争 |
| 第一节 前期论争:对立中的融合 |
| 一、1914-1915年的"新、旧剧之争" |
| 二、新文化运动与新旧剧之争 |
| 第二节 后期论争:融合中的对立 |
| 一、《艺术》、《沙仑》、《艺术信号》等与戏剧大众化论争 |
| 二、《戏剧春秋》等与戏剧民族形式论争 |
| 三、《戏剧月报》、《戏剧春秋》与历史剧问题论争 |
| 小结 |
| 结语 |
| 一 |
| 二 |
| 附录一:晚清民国戏曲期刊目录汇编 |
| 附录二: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理论文章篇目(未完稿)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