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恩惠[1](2020)在《中医“祛邪扶正”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中医“祛邪扶正”序贯疗法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临床诊断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2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祛邪扶正”序贯疗法,即在该病的发作期予以口服龙胆泻肝颗粒剂联合安慰片剂,连服7天,恢复期服用知柏地黄丸,连服28天;对照组Ⅰ予以连服阿昔洛韦片剂配合安慰剂(颗粒剂)7天,随后口服知柏地黄丸28天;对照组Ⅱ予以口服阿昔洛韦片剂配合口服安慰剂(颗粒剂)7天,随后口服安慰剂(丸剂)28天。比较以上3组患者治疗7天后的症状及体征积分,判定各组的近期临床疗效,同时记录用药35天后患者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并且电话随访12个月,比较各组的复发率及判断其远期疗效。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症状及体征评分相近(P>0.05),治疗7天后3组评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明显(P<0.01),治疗组的评分相比于其他2组明显要低,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7天后3组愈显率分别为90.0%、60.0%、55.0%,对比可见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即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其他2组;3、后期随访12个月期间,3组愈显率分别为82.35%、55.56%、41.18%,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其他2组;4、各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扶正祛邪”序贯疗法中先服用龙胆泻肝颗粒可明显改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症状和体征,后服用知柏地黄丸可明显减少该病的复发频数,且用药期间及之后无明显不良反应,两味中药合用相比于单纯用西药或中西药合用有显着优势,其疗效确切,值的临床借鉴使用。
张文燕,刘兰林,陈瑛,徐新宇,张梦瑶[2](2019)在《中医药治疗接触性皮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总结2010-2019年间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接触性皮炎的相关文献,从接触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中医分型、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疗效评价及小结与展望6个方面,对中医药参与接触性皮炎的治疗概况作一总结,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
陈马可(Mark Chern)[3](2019)在《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中医证治特点,提出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思路及方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的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近代与激素依赖性湿疮有关的研究文献,总结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临床表现及血热证的辨证论治,结合个人临床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有效案例,提出该病的治疗策略及紫草地黄汤的应用方法。结果:激素依赖性湿疮为湿疮演变而成的病理情况。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产生取决于湿疮患者长期、反复性的激素使用,且必须有湿疮患者停用激素使用方出现戒断后的“反跳现象”,此为激素依赖性湿疮,即使度过急性期后亦可持续停留于皮炎发作状态。此病在临床表现上有广泛的特征,患者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皮炎症状,因此给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激素依赖性湿疮的病因基于激素的使用,西医多使用激素治疗皮炎,对此治疗效果不佳。本文通过疾病辨证论治,展现了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优势,应用中药帮助消退皮炎,不仅能缓解停用激素后的急性皮炎发作,亦可终止疾病的周期性复发,使疾病得以痊愈。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宜用凉血之法,在紫草地黄汤(紫草、生地、丹皮、赤芍)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可在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长期或过量外用激素软膏而停止使用是导致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主要因素。激素软膏导致邪气阻滞于肌肤,浸淫血脉,日久化热化毒,伏于血分。虽然激素软膏能明显改善皮疹症状,一旦停止使用则热毒释放于局部,散发至周围,甚至全身。血热证表现为皮色鲜红或暗红,散于局部或弥漫全身,皮下有灼热感,体内热盛兼有明显恶寒,皮肤瘙痒剧烈,夜间不能入眠,舌面多光滑,舌色偏紫,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而沉等症状。经51病例观察,其中40例表现为血热证,以紫草地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表明在治疗皮肤科疑难杂症方面,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童丹蕾,马拴全,肖飞[4](2019)在《马拴全教授运用复方紫草油临床治验举隅》文中研究表明复方紫草油由清代秦景明《幼科金针》中紫草润肌膏化裁,并采用传统工艺制备而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痛之功效,用于轻度水火烫伤等疾病。陕西省名老中医马拴全教授根据其药性扩宽治疗范围,运用复方紫草油治疗面部皮炎、肛周皮炎、红皮病型银屑病、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浅度烧伤等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肖晓琳[5](2019)在《加减消风饮治疗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对加减消风饮治疗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为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及临床推广提供客观的依据,为亚急性湿疹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病例来源于2018年05月至2019年0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的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湿疹患者。共收集病例58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加减消风饮治疗组30例和消风止痒颗粒对照组28例,治疗组口服加减消风饮(导师经验方,药物组成包括荆芥穗、防风、黄芩、苦参、生地、刺蒺藜、牛蒡子、蝉蜕、白鲜皮、地肤子、牡丹皮、赤芍、陈皮、淡竹叶、火麻仁、土茯苓等),对照组口服消风止痒颗粒。治疗周期均为14天。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病情相关资料,研究者根据患者皮损情况及瘙痒程度填写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表(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受试者根据自身瘙痒情况填写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表。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症状、采取措施及转归等。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基线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EASI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疗效比较,EASI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的EASI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的VA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EASI评分比较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EASI评分、VA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差值、VAS评分差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4.0%,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与药物有关和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加减消风饮与消风止痒颗粒均可改善亚急性湿疹患者皮损状况,缓解瘙痒程度,且加减消风饮组降低幅度大于消风止痒颗粒组,说明加减消风饮可以更好地减轻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湿疹患者的皮损情况及瘙痒程度。加减消风饮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安全性,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黄庆云[6](2014)在《解表法治疗皮肤病的营卫机理探讨和临床运用》文中认为解表法,是运用辛散透发之剂,通过发汗,开泄腠理,使邪气随汗从表而解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热病的初期、麻疹未透、痈肿疮疡初起、水肿、痹证初期等。解表法在皮肤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皮肤病与营卫失调关系密切。营卫功能正常是保证皮肤的各种生理功能正常的前提,营卫功能失调会产生各种皮肤症状及皮肤疾患。而解表法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很大程度上在于解表发汗法具有调和营卫、开通玄府的作用,驱邪外出,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可治疗各种皮肤疾患。本文系统总结了现代临床运用解表法治疗皮肤病的概况。探讨了营卫的生理功能与皮肤肌表的关系及皮肤病发病的营卫病的关系,归纳整理了解表法治疗皮肤病营卫病机的理论问题,为临床运用解表法治疗皮肤病提供理论指导。一、理论研究(一)解表法在皮肤病的治疗应用系统整理了临床常用的解表方剂在皮肤病的治疗运用情况。总结了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芍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小青龙汤、银翘散、防风通圣散、荆防败毒散、五苓散、消风散、养阴解表(发汗)方在荨麻疹、银屑病、.白癜风、皮肤瘙痒症、湿疹、带状疱疹、脱发、风疹、皮炎、过敏性紫癜等皮肤疾病的治疗规律。(二)解表法皮肤病的营卫机理探讨1、营卫理论概述:对营卫的定义与概念、营卫的属性、营卫的功能、营卫的循行分布交会特点、营卫三焦之所出、营卫与气血津液关系、营卫的循行规律等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2、皮肤与营卫的关系皮毛依赖于机体的营卫气血津液的温养滋润,但其功能主要由肺及太阳经所主。(1)肺主皮毛:皮肤的功能依赖于营卫二气的温煦调节作用。肺主皮毛的功能正是通过卫气行使对皮毛的主宰作用。(2)太阳主表:足太阳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总六经而统营卫。“太阳主表”的功能是通过营卫二气的功能而实现。3、皮肤病症状的营卫病机(1)瘙痒:瘙痒是卫气逆乱的表现。(2)疼痛:肌表营卫二气阻滞或者失于温煦功能所致。(3)麻木:麻木与营卫之气郁痹有关。(4)灼热:与营卫郁滞,汗孔失开有关。(5)蚁行感:为营卫失和,卫气逆乱有关。(6)风团:是卫气逆乱的表现。(7)丘疹、结节、痤、齄、痈疽:多系病邪引起营卫运行失常,湿痰瘀凝结卫郁营滞而成。(8)斑、色素异常:多系营卫气乱,温煦功能失常有关。(9)渗液、糜烂、水疱:系营卫郁涩,津液代谢失常有关。(10)脱毛(发):与营卫失于温养有关。(11)皴裂、脱屑、鳞屑:与营卫虚弱或者运行郁滞有关。4、常见皮肤病的发病与营卫失常的关系主要探讨了常见皮肤病如白癜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银屑病、痈疽、痤齄与营卫失常的关系。皮肤病皮损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在疾病发生之初多有外邪袭表、营卫不和的类似病机。临床上运用解表类的治法方药常获佳效。皮肤诸多病症正是由于内在营卫失调、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外邪侵及、搏结肌肤而至。5、解表法方药的调和营卫作用解表法方药用于皮肤病主要分三类:(1)麻黄汤类方,功能发散风寒,通畅营卫;(2)桂枝汤类方,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3)银翘散类方,功能辛凉解表,凉营泄卫。这三类方剂均可作用于表之营卫,具有调和营卫的功能,对于内外之邪引起的肌表营卫失和的皮肤病均可治疗。二、临床研究采用纯中医临床门诊治疗个案研究的形式,介绍了运用解表法方药治疗皮肤病的临床案例。论文中列举了数个治疗比较系统、疗效确切的案例进行解析。本论文探讨解表法治疗皮肤病的营卫病机,为更好的指导皮肤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较为清晰的思路、方法。
秦琴[7](2012)在《龙胆泻肝汤及其类方的文献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龙胆泻肝汤是一首经典良方,因其疗效卓着,应用广泛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古今医家在临床运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多为个人经验总结,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的临床阐述,且因龙胆泻肝汤的负面报道,更使某些医家对龙胆泻肝汤的运用因噎废食,也进一步导致对该方的继承、发展及创新较其它方剂稍逊一筹。本文从方剂文献和临床运用出发,通过收集、整理与龙胆泻肝汤及其类方相关的文献,采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追本求源,上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下及《麻症集成》等相关着作,以及近、现代医家对龙胆泻肝汤的研究,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系统探求龙胆泻肝汤及其类方的发展规律和应用,包括源流、组方特点、证治规律、临床应用特点、典型医案等,以便更好地古为今用、融汇贯通。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总结,并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得出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方药加减及常用药物剂量等方面的规律:对龙胆泻肝汤运用范围的分析,得出了本方在古代以前阴类疾病和皮肤科类疾病为主要治疗目标,现代以皮肤科、肝胆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为主。主治证候古代与现代临床相同,都为肝经湿热下注证和肝胆实火上炎证,具体症状则古代以阴肿、阴痒、阴汗,患处灼热(红肿、瘙痒或疼痛),分泌物黄稠(混浊、粘腻)。胁肋灼痛,头痛目赤,耳暴聋,口苦,尿黄,脉弦或数,舌红,苔黄(腻)为主;现代以烦躁易怒、口苦、夜寐不安、胁痛、目赤、口干渴、尿黄赤、大便干结、脉弦或数、舌红、苔黄腻等为主。而在药物剂量方面,主要须注意以下药物的用量:木通:选川木通或通草代替,川木通的剂量首选1.5g,通草为3g;龙胆草:龙胆草性寒大苦,剂量以3克为宜;柴胡:柴胡的首选剂量为3g;甘草:选择生甘草符合方义,剂量1.5~3g即可。另外,本研究还对龙胆泻肝汤及其类方的源流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龙胆泻肝汤方名最早见于《兰室秘藏》,而现用之龙胆泻肝汤源自《校注妇人良方》,后为《医方集解》所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剖析,为龙胆泻肝汤及其类方方证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亦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龙胆泻肝汤及其类方作了初步展望。
赵平安[8](2011)在《理湿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理湿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方法:1)通过古今医家对理湿法的认识,扼要概括,归纳出皮肤病中理湿法的基本治则与理湿法的基本分型。2)以证立法,以法统方,从而从五个方面对理湿法进行阐述3)通过大量的典型医案报导(本次报道每病但举一例为代表),从而分析整理皮肤病理湿法的应用基本规律。4)通过引用大量的病案中理湿法方药的应用,系统归纳总结皮肤病中理湿法方药的基本应用规律。结论:理湿法在皮肤病中应用广泛,而且应用灵活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应用中要注重化内湿,同时祛外湿;同时治疗中要注意抓主证,结合其兼杂之邪,辨证治疗。许多皮肤病顽固难治,常与湿邪有关。理湿法以其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应用前景相当广泛。
耿学英[9](2009)在《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继承、挖掘与传播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加快中医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赵炳南教授(1899-1984)是我国着名中医皮外科专家,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我们对其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赵炳南皮肤科学术精髓的传承与推广。深入进行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经验特色的研究,对中医皮肤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是2006年度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项目“51510”重大项目。“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派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研究”是此重大项目中的第一个子课题,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温病教研室负责完成。笔者所选课题为此子课题中的一部分,重点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本研究论文旨在探寻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渊源,研究总结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特色。通过总结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温病学名家着作的有关论述,明确中医皮肤科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对赵氏思想的影响,明确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通过分析研究《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等着作及有关文献报道资料,深入总结赵老皮肤病辨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尽可能地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指导临证或实际应用。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渊源进行研究。明以前是中医皮肤科理论与实践不断积累的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医皮外科学发展的鼎盛和争鸣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即产生于明清。明清时期中医皮外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是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的最重要的源泉。赵炳南不但继承了历代皮外科治疗上的精华,且有颇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皮外科治疗的独特风格。论文中对《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所记载的31个主要皮肤病病种进行文献溯源,分析总结赵炳南论治不同皮肤病的特点与历代主要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名家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明确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明确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论文第二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总结,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赵炳南的学术思想特点。一是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对皮肤病证候进行了规范。《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记载了11类共31种皮肤病的诊治方法,每一病种都有中医辨证。《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在皮肤病各论中详细记载了对各种皮肤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方法。二是始终以中医整体观指导对皮肤病的辨证治疗。赵炳南将中医整体观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皮肤病诊疗的全过程。他认为应从整体观出发研究皮肤病的发病规律,从整体角度分析皮肤科病证及其变化。三是强调阴阳辨证,擅长运用调和阴阳法治疗皮肤病。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证的基本大法,赵炳南在医学实践中重视运用阴阳辨证治疗临床疑难杂症。赵老指出调和阴阳法在皮肤科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喜用鸡血藤、首乌藤、钩藤、天仙藤等藤类药物为调和阴阳基本方药加减运用于皮肤病临床。四是重视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诊治皮肤病。赵炳南对温病学说有颇深研究,率先将温病学的成就用于皮肤科中。他深入研究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将之与皮肤病临床紧密结合。尤其是善于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丘斑疹类皮肤病及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他以卫气营血学说为指导,创制出有关皮肤病治疗的一系列经验方,临床应用,疗效显着。五是治疗皮肤病,常以治湿为根本,治热为关键。赵炳南在诸多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中,对湿邪与热邪尤为重视。赵炳南把温病学说关于湿热病的思想灵活用于皮肤病治疗中。在长期反复临证实践的基础上,赵老形成了对于湿热性皮肤病辨证施治的看法。论文第三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治法和方药特点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赵老在中医皮外科临床领域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又学古不泥,在长期和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对中医皮、外科的理论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见解,在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均颇有创新。二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赵老通过大量病例,总结出了许多疗效显着的经验方,有些已形成系列。其立法周全详察,组方科学严谨,对后学者极具指导意义。三是对赵炳南部分常用效验方之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全虫方、秦艽丸、多皮饮、五皮五藤饮、祛湿健发汤等。四是对赵老临床药物运用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应用清热解毒药、祛风药、对药、组药、引药的特点,以总结其用药经验,为中医皮肤科的临床用药提供资料。五是分析总结赵老治疗皮肤病时运用外治法、外用药的特点。赵老对中医外用药的配制和使用尤有独到之处,他汲取百家之长,不断研究创新,形成了系统的外治法、外用药方案,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外治疗法。
王宏燕,赵立军[10](2001)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验接触性皮炎1则》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试验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一般资料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退出及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评分标准 |
| 2.4 疗效判定 |
| 2.5 安全性指标 |
| 2.6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三组临床症状评分相比 |
| 3.2 三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 |
| 3.3 三组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相比 |
| 3.4 三组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相比 |
| 3.5 不良反应 |
| 4.讨论 |
| 4.1 西医对生殖器疱疹(GH)的认识与研究 |
| 4.1.1 生殖器疱疹(GH)的诱因及其发病机制 |
| 4.1.2 生殖器疱疹(GH)的相关治疗 |
| 4.2 中医对生殖器疱疹(GH)的认识与研究 |
| 4.2.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 4.2.2 中医治疗 |
| 4.3 中医“祛邪扶正”序贯疗法的运用分析 |
| 4.3.1 龙胆泻肝颗粒方药分析 |
| 4.3.2 知柏地黄丸方药分析 |
| 5 临床疗效分析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龙胆泻肝汤在皮肤性病学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0 引言 |
| 1 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和病机 |
| 2 接触性皮炎的中医分型 |
| 3 接触性皮炎的中药内治法 |
| 3.1 运用经方治疗 |
| 3.2 运用验方治疗 |
| 3.3 运用成药治疗 |
| 3.4 中西药物联合治疗 |
| 4 接触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 |
| 4.1 中药的外用治法 |
| 4.1.1 临证自拟方外敷疗法 |
| 4.1.2 中药冷喷治疗 |
| 4.2 针灸疗法 |
| 4.3 拔罐疗法 |
| 5 中医内外合治法及其评价 |
| 6 小结与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湿疮的基本概念 |
| 1.1 病因病机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西医的治疗对策 |
| 1.4 中医的治疗对策 |
| 1.6 总结 |
| 2. 激素依赖性湿疮的基本概念 |
| 2.1 发病机制 |
| 2.2 临床表现 |
| 2.3 诊断标准 |
| 2.4 治疗方法 |
| 2.5 存在问题 |
| 3. 中医对激素依赖性湿疮的认识 |
| 3.1 病因病机 |
| 3.2 证候类型 |
| 3.3 治病对策 |
| 3.4 常用方药 |
| 4.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治探析 |
| 4.1 病机特征 |
| 4.2 辨证要点 |
| 4.3 局部辨证 |
| 4.4 全身辨证 |
| 4.5 治法撷要 |
| 4.6 紫草地黄汤方解 |
| 4.7 紫草地黄汤临床化裁 |
| 4.8 临床注意 |
| 5.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验案举例 |
| 6.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病例汇总表 |
| 附录2: 近19年有关激素依赖性湿疮中药治疗的研究 |
| 附录3: 不同皮肤病之血热证治 |
| 参考文献(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复方紫草油出处及方解 |
| 2 马拴全教授运用复方紫草油临床医案 |
| 2.1 面部皮炎 |
| 2.2 肛周皮炎 |
| 2.3 红皮病型银屑病 |
| 2.4 带状疱疹伴感染 |
| 2.5 接触性皮炎 |
| 2.6 轻度烫伤 |
| 3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研究概况 |
| 1 古代文献中对湿疹的论述 |
| 2 现代医家对湿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 湿疹的中医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湿疹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 3 西医对湿疹的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 1.3 研究方案 |
| 1.4 观察内容及观察时间 |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1.7 技术路线图 |
| 2 研究结果 |
| 2.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
| 2.2 疗效比较 |
| 2.3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
| 2.4 典型病例 |
| 3 讨论 |
| 3.1 试验结果讨论 |
| 3.2 风湿热郁证的病因病机分析 |
| 3.3 加减消风饮组方讨论 |
| 3.4 问题及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解表法概述及在皮肤病的治疗应用 |
| 第一节 解表法概述 |
| 一、解表法的定义 |
| 二、解表法的分类及代表方药 |
| 第二节 解表法在皮肤病的治疗应用(文献综述) |
| 一、桂枝汤 |
|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 |
|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 |
| 四、柴胡桂枝汤 |
| 五、桂枝加大黄汤 |
| 六、桂枝加附子汤 |
| 八、桂枝加葛根汤 |
| 九、桂枝加黄芪汤 |
| 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 十一、桂枝加芍生姜人参新加汤 |
| 十二、桂枝加芍药汤 |
| 十三、桂枝麻黄各半汤 |
| 十四、黄芪桂枝五物汤 |
| 十五、麻黄汤 |
| 十六、大青龙汤 |
| 十七、葛根汤 |
| 十八、麻黄附子细辛汤 |
| 十九、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 二十、麻杏石甘汤 |
| 二十一、麻杏苡甘汤 |
| 二十二、小青龙汤 |
| 二十三、银翘散 |
| 二十四、防风通圣散 |
| 二十五、荆防败毒散 |
| 二十六、五苓散 |
| 二十七、消风散 |
| 二十八、养阴解表(发汗)方 |
| 第二章 解表法治疗皮肤病的营卫机理探讨 |
| 第一节 营卫理论概述 |
| 一、营卫的定义与概念 |
| 二、营卫的属性 |
| 三、营卫的功能 |
| 四、营卫的循行分布交会特点 |
| 五、营卫三焦之所出 |
| 六、营卫与气血津液关系 |
| 七、营卫的循行规律 |
| 第二节 皮肤与营卫的关系 |
| 一、肺主皮毛 |
| 二、太阳主表 |
| 第三节 皮肤病症状的营卫病机 |
| 一、自觉症状 |
| 二、皮损症状 |
| 第四节 常见皮肤病的发病与营卫失常的关系 |
| 一、白癜风 |
| 二、荨麻疹 |
| 三、皮肤瘙痒症 |
| 四、银屑病 |
| 五、痈疽、痤齄 |
| 第五节 解表法方药的调和营卫作用 |
| 一、麻黄汤类方-发散风寒,通畅营卫 |
| 二、桂枝汤类方-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
| 三、银翘散类方-辛凉解表,凉营泄卫 |
| 第三章 解表法方药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实践 |
| 一、荨麻疹治验 |
| 1、柴胡桂枝汤治例 |
| 2、桂枝二越婢一汤治例 |
| 3、银翘散治例 |
| 二、皮炎治验 |
| 1、桂枝加大黄汤治接触性皮炎案 |
| 2、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异位性皮肤炎案 |
|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案 |
| 三、湿疹治验 |
| 1、麻杏石甘汤湿疹案 |
| 2、防风通圣散治疗湿疹案 |
| 四、防风通圣散治疗银屑病 |
| 五、龙胆泻肝汤加荆芥连翘治疗股癣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类方及龙胆泻肝汤类方中心方的研究 |
| 1 类方研究 |
| 1.1 类方概念研究 |
| 1.2 类方分类方法 |
| 1.3 类方中心方的研究 |
| 1.4 类方方证及配伍规律的研究 |
| 2 龙胆泻肝汤类方中心方的研究 |
| 2.1 龙胆泻肝汤中心方剂的预设 |
| 2.2 龙胆泻肝汤中心方的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龙胆泻肝汤及其类方古代运用规律研究 |
| 1 研究思路 |
| 2 研究资料 |
| 2.1 资料收集范围 |
| 2.2 资料收集标准 |
| 2.3 资料整理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龙胆泻肝汤方剂类文献的研究 |
| 4.2 龙胆泻肝汤医案类文献的研究 |
| 4.3 龙胆泻肝汤类方及医案中药物剂量统计 |
| 4.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龙胆泻肝汤的现代应用研究 |
| 1 临床应用 |
| 1.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
| 1.2 肝胆系统疾病 |
| 1.3 皮肤科疾病 |
| 1.4 妇科疾病 |
| 1.5 男科疾病 |
| 1.6 五官科疾病 |
| 1.7 其他疾病 |
| 2 药理研究 |
| 2.1 免疫调节、抗炎作用 |
| 2.2 抗病毒作用 |
| 2.3 保肝护肝作用 |
| 2.4 对解脲支原体的抑制作用作用 |
| 3 毒理研究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旳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综述 |
| 1. 湿 |
| 2. 湿邪致病特点 |
| 3. 湿邪致皮肤病的病理 |
| 4. 湿的证候 |
| 5. 理湿法的定义 |
| 6. 理湿法的历史沿革 |
| 7. 湿证治疗总则 |
| 8. 理湿法的禁忌症 |
| 9. 皮肤病与理湿法 |
| 第二章 理湿法的应用概述 |
| 一. 从肺. 脾. 肾三脏而化内湿 |
| 1. 宣肺畅气,气化湿化 |
| 2. 健运脾胃,调其升降 |
| (1). 健脾利湿法,湿兼有热者 |
| (2). 健脾利湿法,湿兼有寒者 |
| (3). 升阳除湿法 |
| 3. 温肾通阳,通利小便 |
| (1). 温肾化湿法 |
| (2). 通阳利湿法 |
| 二. 祛除在表之湿 |
| 1. 微汗祛湿法 |
| 三. 表里双解法 |
| 四. 两分湿与兼证,抓主证治疗 |
| 1. 祛风燥湿法 |
| 2. 温散寒湿法 |
| 3. 清热利湿法 |
| 4. 清暑利湿法 |
| 五. 从其它方面论述 |
| 1. 滋阴除湿法 |
| 2. 活血化湿法 |
| 第三章 理湿法方剂治疗皮肤病的规律总结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一 赵炳南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
| 文献综述二 温病名方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概况 |
| 赵炳南生平传略 |
| 第一部分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研究 |
| 1 明以前时期皮肤科理论与实践不断积累 |
| 2 明清外科学术流派的产生促进了皮肤科发展 |
| 3 赵炳南对古代中医皮肤病学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二部分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研究 |
| 1 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规范皮肤病证候 |
| 2 以中医整体观指导皮肤病的辨证治疗 |
| 3 强调阴阳辨证及运用调和阴阳法 |
| 4 重视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
| 5 以治湿为根本,治热为关键 |
| 第三部分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治法和方药特点研究 |
| 1 提出皮肤病治疗新见解 |
| 2 创制疗效显着的经验方 |
| 3 部分常用效验方特点分析 |
| 4 运用药物特点 |
| 5 运用外治法、外用药特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