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楠[1](2020)在《基于空间遗传理论的国际陆港规划方法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国际陆港能够有效带动内陆经济发展,提高沿海港口物流运输能力和港口竞争力,对推动内陆物流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陆港建设起步较晚,理论经验不足,与国外港口存在差距。因地域条件、经济水平不同,国内外未形成统一的设计理论,且缺乏相应的物流产业规范作为技术支持,综合导致国际陆港建设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调查研究表明:国际陆港普遍存在选址不合理、规模预期不足、功能板块衔接不畅等问题,同时,国际陆港的规划方法仍不完善,相关理论缺乏系统性,无法对国际陆港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因此,深入研究国际陆港规划理论,优化传统规划方法,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对有序建设、合理运营国际陆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空间遗传理论不依赖于特定问题,广泛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具有功能优化、组合优化的特点。研究将其与传统规划方法相结合,对国际陆港规划具有重要影响的选址、功能布局、指标体系方面开展研究,构建了基于空间遗传理论的多层次国际陆港规划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概率的国际陆港选址规划理论研究。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了国际陆港选址规划影响因素,构建了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运用系统聚类定量分析了陆港选址相关问题,并引用贝叶斯判别对选址聚类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采用贝叶斯网络-灰色理论对国际陆港进行了风险评估,建立了贝叶斯网络结构图,得出了相应评估风险概率。研究表明:基于贝叶斯概率的选址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城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物流量等影响因素,减小了人为主观因素对国际陆港风险评估的影响,有效提高了国际陆港选址规划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国际陆港功能区布局规划方法改进与优化。基于SLP方法确定了国际陆港功能区布局规划的具体操作步骤,同时考虑历史统计数据,结合马尔科夫链方法对传统SLP法进行优化,建立了国际陆港货运量灰色预测模型,提高了随机波动数据序列的预测精度,完成了国际陆港货运量的定量计算。研究表明:改进SLP法对陆港功能区面积的预测更加科学合理,并通过物流及非物流关联度分析,合理确定功能区布局,大大提高了陆港工作运转效率,对陆港未来规划建设和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借鉴。(3)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研究。建立了组合马尔科夫物流量预测模型,弥补了组合预测模型对不确定性数据样本预测精度较低的缺陷。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园区开发强度指标进行修正,建立了国际陆港用地规模及核心功能区面积的理论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基于马尔科夫链方法的PENT方法所确定的土地规模能够满足国际陆港的功能需求,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对国际陆港的建设规模预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4)以西安港为例,采用贝叶斯方法、MC-SLP法(基于马尔科夫链的SLP法)以及MC-PENT法(基于马尔科夫链的PENT法)分别对西安港的选址规划及风险评估、功能区布局规划、开发强度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在西安建设西安港具有较低的风险等级,是安全可行的;基于MC-SLP法确定的西安港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基于MC-PENT方法确定的西安港核心功能区面积及理论性开发强度指标对规划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采用空间遗传理论优化后的规划方法能够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完成不同层次的定量分析,对国际陆港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孙玲[2](2019)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及其运营模式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贵州省社会经济水平逐年上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交通与物流的融合发展逐步推进。随着贵州省客货运输量的增加,高速公路服务区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加油、汽修、餐饮等功能,而是应该与产业发展同步,拓展功能,满足司乘人员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依托交通的发展,我国将在全国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使得物流与交通联动发展,相互促进。这就需要在大中城市和制造业基地周边加强现代化配送中心规划,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物流仓储配送网络。因此,依托贵州省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趋势,推动贵州省“黔货出山、网货下乡”的大物流策略,建立物流型高速公路服务区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在分析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及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物流功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物流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可根据拓展功能的强弱分为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园区两种模式;并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的需求进行分析,选取综合指数平滑法和回归分析法建立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出高速公路服务区未来物流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现有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分析,提出贵州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拓展方向及运营管理模式选择,并以贵州省高速公路遵义服务区为例,对其物流功能拓展及运营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
姬巧娟[3](2019)在《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副产品市场是城市居民获取生活所需的蔬菜、副食品的主要场所,农副产品市场布局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不断发展、培育和规范,无论是从市场环境、还是从服务于人民生活的便利程度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但与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围绕西安市一带一路核心城市地位的发展需求、以提升西安市人民群众生活舒适指数、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等为原则,从农副产品市场布局的角度对西安市中心城区的农副产品市场进行了研究。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分析法、实地调研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运用GIS分析方法,建立了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市场的数据库,对西安市中心城区的农副产品市场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分析和布局。本文重点分析目前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现状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以及内部空间结构等,提出适合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布局方案、优化措施、并提出作者的建议和对策。首先对国内外农副产品市场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梳理,对农副产品市场相关概念、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二,分析与西安市农副产品市场布局相关的理论:市场区位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理论、中心地理论、商业地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学理论等,作为研究的依据和支撑,提出本文的技术思路。第三,通过实地调研可知:西安市现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共计14个(分四级:大区级1个、市级1个、片区级5个、区级7个),西安市农副产品零售市场135个(社区级);另外,对西安市不同区域、不同的人员结构发放问卷,从消费者的年龄、收入以及对农副产品的获取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抽取典型样本,分析消费者的特点和购买倾向,进而对市场的分布特征、布局的影响因素、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得出:(1)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不能满足服务全市的要求,总体数量缺失;(2)部分片区级、区级市场用地发展受限等;(3)零售市场布局与人们的需求存在错位、分布不均匀、内部经营分区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第四,本文在深入调研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布局的经验,提出了西安市农副产品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批发市场规模化,零售市场灵活性、便捷式和社区化的发展模式。最后,基于研究,笔者对西安市农副产品市场布局进行了总体分析,对大区级、市级、片区级、区级批发市场的布局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和思路;对于西安市中心城区零售市场(社区级市场)的布局从指导思想和原则、相关指标控制、服务半径要求、市场选址条件、GIS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各级市场的增减变化、优化方案和措施。通过研究,提出结论:在科学、合理、为民服务的总体布局原则下,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市场按照分级均衡布局的要求,在研究范围内布局的总数量为351个,其中:大区级市场1个;市级市场3个;片区级市场(含专业市场)8个;区级市场5个;零售市场334个。通过对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变化的研究(互联网+、线上购物等),提出了零售市场按照每3公里的服务半径设置具有配送到家服务的实体店。
张致和[4](2019)在《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分析 ——基于北宋江淮盐业发展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带动区际运输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数量的增长,而市场信息传递、产业结构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等区际运输供给功能的实现,将扩大区域产品市场、促进区域生产分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清晰地反映出来,北宋江淮盐业以及其与漕运等运输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供应链雏形”的发展历程,就是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发展变化的表现。北宋初期开始,江淮盐业快速发展,而漕运直运法的弊端凸显,无法适应江淮食盐的运输和销售需求。北宋时期,江淮盐业官卖制度与漕运转般法之间产生了特殊的经济关联,形成了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之间的互动关系。北宋江淮盐业在各生产管理、运输供给部门的相互协调之下,形成了可以体现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供应链雏形”,本文从江淮盐业内部业务设置、外部业务划分以及转般仓的功能整合等方面,论证了北宋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的形成。在北宋江淮盐业不断发展,漕运等区际运输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本文对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的特点、收益、效果进行分析,并由北宋末期蔡京变盐法的举措入手,论述了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断裂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发生变化后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此外,通过对北宋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形成、发展和断裂历史过程的总结,本文从制度规范机制、市场调节机制两方面,对江淮盐业发展与漕运等区际运输供给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对现代盐业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谯智毓[5](2018)在《重庆东盟国际物流园建设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园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布局,能够提升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商贸流通的整体运作效率,繁荣区域经济。因此,建设和规划好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重庆已成为与东盟时空距离最短的国际合作伙伴,以及东盟通往中国北部和中亚、东欧的交通和物流枢纽。重庆东盟国际物流园,是由重庆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市巴南区下属的公路物流基地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为促进重庆南向国际物流大通道形成、构建重庆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公路货运通道而建设的,位于重庆南彭公路物流基地内。本文围绕东盟国际物流园项目建设规划,主要采用MSFLB物流园区规划方法,结合项目的规模和客户需求,从发展环境、战略定位、市场需求、服务功能设计、业务模式设计、功能布局设计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为项目实施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首先,分析了重庆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并对园区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其次,分析了项目的发展环境,并进行定位。通过对项目所涉及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项目所在区域周边环境进行分析,明确项目市场定位为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园区平台体系、国际公路货运枢纽,为公路保税物流、区域干线物流及城市物流配送提供服务;再次,对项目建设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对项目的定位,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的规模和客户需求从重庆-东盟公路物流量、公路干线运输物流量、城市配送物流量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重庆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量预测,采用两阶段预测方法,进行了二次多项式拟合、幂函数拟合以及指数函数拟合;对公路干线运输物流量、城市配送物流量预测,采用了弹性系数法、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最后,设计了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服务功能设计、业务模式设计,以及布局规划设计三个方面;同时,对项目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和降低风险的措施。
刘彤彤[6](2018)在《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西安市物流业发展正处于政策叠加的战略机遇期。“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的提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地位的确立、中国(陕西)自贸区的设立、国家西北能源外运及出海物流大通道重要节点地位的确立、西咸一体化和大西安建设的进程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定等一系列政策,为西安市物流业建设成为立足关中、带动全省、辐射周边、引领西北的核心物流支点提供了重大机遇。但另一方面,西安市物流业发展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等突出问题,与东部中心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物流产业规划缺失,尤其是物流节点设施规划未能充分发挥对物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综合使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在对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2022年为目标年,依据西安市货运量预测结果,结合西安市产业布局规划和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实际,研究西安市主要物流节点的布局方案和协同发展策略,以期为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决策提供参考,为其他城市进行物流节点布局规划提供方法体系支持。依据调研获取到的西安市105家物流节点数据资料,从物流节点的行政区分布、节点类型分布、节点布局形态、主要物流节点的建设现状、产业协同水平等5个角度对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目前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存在节点数量及规模布局有待完善、物流业集聚程度低、与相关发展规划契合度不高,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预测出西安市2022年货运量约为35640.77万吨;基于货运量预测结果,运用参数法和类比分析法,计算出2022年西安市物流节点的总体建设规模应为14.06km2,包括5个物流园区和15个物流中心。基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目的及原则、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提出2022年西安市应构建“2+3+15”的物流节点体系,其中包括2个国际物流园区、3个区域物流园区和15个物流中心。综合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熵值法等,对各级物流节点的选址布局方案进行研究,并以实现资源协同和要素协同为出发点,提出西安市物流节点协同发展的实现策略。
田文丽[7](2018)在《呼和浩特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高度聚集,物流活动对城市经济发展支持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呼和浩特市物流园区的发展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物流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政策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物流园区,与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的地位极不符合,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呼和浩特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论文运用PEST分析法,从宏观层面对呼和浩特市物流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呼市的交通区位优势;考察了涵盖煤炭、商贸、建材、机械、药物、电子商务等7个物流品种28个物流节点,调研了110家物流企业,充分掌握了呼市的物流业现状资料。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呼市物流业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建立了呼市物流业发展的SWOT矩阵。以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作为间接影响指标,以社会物流总费用、物流增加值、物流总额及货运总量作为直接影响指标,运用定量预测技术对2020年的物流需求进行了预测。提出了以完善管理体制、制定支持政策、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加强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重庆市人民政府[8](2017)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渝府发[2016]6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2月26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第一节主要成效第二节突出问题第三节发展机遇第四节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
陈文君[9](2016)在《物流园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城市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物流是城际与区域经济联系的最直接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物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作为物流业发展关键节点的物流园区逐渐发展成城市重要功能组团和新的增长极。物流园区的特性决定了其从多个方面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值得我们深入探析。因而,本文研究可使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更好地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协调,更好地为城市服务。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重点研究了物流园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首先,在论述城市空间结构和物流园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论证物流园区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从理论层面上分析物流园区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三个方面的影响,阐释物流园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机理。进而,以西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利用GIS,通过对西安市物流园区相关资料、数据的分析,归纳出新建物流园区主要由城市中心区向北部外围扩展,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建设的空间演化特征。西安市物流园区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伴随大型新建物流园区的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向外扩张,通过计算城市建设用地信息熵、均衡度和集中度等,分析得出物流园区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物流园区的外围布局缓解了城市中心交通压力,优化了交通网络结构,同时也增加了园区周边的交通压力。最后,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角度,提出西安市物流园区空间发展的相关建议:物流需求和城市土地利用性质转变相结合;加强物流园区在西咸新区的建设;注重对西咸北环线的利用;物流园区空间发展与城市功能分区相协调。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揭示物流园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机理,为制定科学的物流园区规划,整合城巿物流空间结构提供依据;同时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李明媛[10](2015)在《长安汽车物流通道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物流业作为未来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是新时期交通运输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保障措施,同时重庆市也在十二五规划的大框架下编制出相关规划来促进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由此可见,重庆物流运输发展需求迫切,前景广阔。这也为重庆汽车物流,尤其是重庆汽车龙头企业的重庆长安汽车带来了物流通道建设与实施的契机。截至2014年上半年,长安汽车占重庆汽车总产量的65%。然而,长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运输通道受到重庆市(尤其是主城区)对货车部分路段限货、限行的政策的严重影响,造成了现有的物流运输方案不能满足长安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形成满足未来需求的物流通道(尤其是内部物流通道1)是重庆长安汽车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以往年鉴数据,如长安汽车的发展主要年份客货运输量变化趋势,主要年份客货周转量变化趋势,以及主要年份港口吞吐量变化趋势,推导出未来客货运量。接着阐述了重庆长安汽车物流通道整车物流通道和零部件物流通道现状等。通过对重要物流通道交通量调查,概括出长安汽车物流通道有道路限行,道路限时,货运道路通行能力不足,立交桥拥堵,路口设置不合理,车辆占道,运输绕行等几个问题[2]。接着介绍了长安汽车现阶段的产销量情况以及汽车整车产业与物流产业分布及规划。我们着重的从以上几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例如对重庆长安汽车物流通道需求分析,内外物流通道衔接节点及整车通道需求分析,公路整车物流集散中心节点分析,水铁整车物流节点分析,整车物流通道需求分析,零部件物流通道需求分析,物流通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其中物流通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又包括对道路交通,相关政策,商贸住宅等。结合物流通道需求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调查、分析、总结、评价等,选取了通道运输线路并且拟定了两种物流运输方案。最后对长安汽车物流通道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把握规划编制契机,力争方案纳入,重视道路运输规定,突破政策瓶颈,抓住基地建设关键,获取中心用地等几点,希望对长安汽车物流通道的优化起到一定的帮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2 国际陆港研究综述 |
| 1.2.1 国际陆港形成及演化机理 |
| 1.2.2 国际陆港与海港互动 |
| 1.3 国际陆港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 1.3.1 SLP方法研究 |
| 1.3.2 PENT方法研究 |
| 1.3.3 遗传算法研究 |
| 1.4 国际陆港规划与空间遗传理论进展 |
| 1.4.1 国际陆港规划 |
| 1.4.2 空间遗传理论 |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 第二章 国际陆港规划理论研究 |
| 2.1 国际陆港规划理论方法 |
| 2.1.1 国际陆港相关基础理论 |
| 2.1.2 国际陆港选址规划 |
| 2.1.3 国际陆港布局规划 |
| 2.1.4 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 |
| 2.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2 国际陆港选址规划理论 |
| 2.2.1 国际陆港选址原则 |
| 2.2.2 国际陆港选址制约因素 |
| 2.3 国际陆港功能布局理论 |
| 2.3.1 国际陆港的功能布局规划含义 |
| 2.3.2 国际陆港功能布局规划方法 |
| 2.4 国际陆港开发强度理论 |
| 2.4.1 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体系意义 |
| 2.4.2 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控制影响因素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国际陆港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
| 3.1 陆港发展现状调查 |
| 3.1.1 调查概述 |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 3.2 陆港空间使用情况调查 |
| 3.2.1 调查概述 |
| 3.2.2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 3.3 陆港规划编制情况调查 |
| 3.3.1 调查概述 |
| 3.3.2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 3.4 国际陆港规划问题研究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概率理论的国际陆港选址优化研究 |
| 4.1 空间遗传算法-贝叶斯方法 |
| 4.2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 4.2.1 传统选址模型局限性 |
| 4.2.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选址影响因素确定 |
| 4.2.3 基于贝叶斯判别的选址模型构建 |
|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选址风险评估 |
| 4.3.1 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 |
| 4.3.2 灰色评估模型步骤 |
| 4.3.3 贝叶斯网络模型建立 |
| 4.4 风险评估实例验证 |
| 4.4.1 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
| 4.4.2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
| 4.4.3 结果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空间遗传概率方法的国际陆港功能布局规划研究 |
| 5.1 空间遗传概率方法-马尔科夫链 |
| 5.2 基于马尔科夫链方法(Markov Chain)的SLP方法优化 |
| 5.2.1 SLP方法原理与步骤 |
| 5.2.2 SLP方法局限性 |
| 5.2.3 SLP方法优化 |
| 5.3 MC-SLP方法实施 |
| 5.3.1 功能区的规模预测 |
| 5.3.2 功能区基本要素分析 |
| 5.3.3 功能区关系研究 |
| 5.3.4 初步方案的确定与评价 |
| 5.4 MC-SLP方法实例验证 |
| 5.4.1 物流量预测 |
| 5.4.2 功能区面积计算 |
| 5.4.3 功能区相互关系 |
| 5.4.4 功能布局优化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基于遗传网络的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探究 |
| 6.1 遗传网络-马尔科夫链 |
| 6.2 基于马尔科夫链方法(Markov Chain)的PENT方法优化 |
| 6.2.1 PENT方法原理与步骤 |
| 6.2.2 PENT方法局限性 |
| 6.2.3 PENT方法优化 |
| 6.3 MC-PENT方法实施 |
| 6.3.1 物流量预测 |
| 6.3.2 用地规模预测 |
| 6.3.3 核心功能区规划预测 |
| 6.3.4 指标修正系数测算 |
| 6.4 MC-PENT方法实例验证 |
| 6.4.1 用地规模预测 |
| 6.4.2 开发强度指标确定 |
| 6.4.3 开发强度指标评价与应用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国际陆港规划理论与方法应用研究 |
| 7.1 西安港概况 |
| 7.1.1 发展背景 |
| 7.1.2 服务范围 |
| 7.2 基于空间遗传概率方法的西安港选址规划优化研究 |
| 7.2.1 区位分析 |
| 7.2.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西安港选址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
| 7.2.3 基于系统聚类法-贝叶斯判别的西安港选址模型建立 |
| 7.2.4 基于贝叶斯网络-灰色估计法西安港风险评估 |
| 7.2.5 西安港空间选址 |
| 7.3 基于空间遗传算法的西安港功能布局规划研究 |
| 7.3.1 功能布局与分区 |
| 7.3.2 功能区用地规模 |
| 7.3.3 功能区关系研究 |
| 7.3.4 功能区空间布局 |
| 7.4 基于空间遗传网络的西安港开发强度指标探讨 |
| 7.4.1 园区占地总规模测算 |
| 7.4.2 核心功能区面积预测 |
| 7.4.3 指标修正系数测算 |
| 7.4.4 开发强度指标确定 |
| 7.5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2 研究创新点 |
| 8.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 1.3.1 技术路线 |
| 1.3.2 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的必要性 |
| 2.1 高速公路服务区概述 |
| 2.1.1 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及困境 |
| 2.1.2 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趋势 |
| 2.1.3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分类 |
| 2.2 物流园区概述 |
| 2.2.1 物流园区的功能及特点 |
| 2.2.2 物流园区的发展趋势 |
| 2.2.3 物流园区的选址要点 |
| 2.3 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的必要性 |
| 2.3.1 高速公路服务区与物流园区的共通点分析 |
| 2.3.2 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物流功能的优势 |
| 2.3.3 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物流功能的必要性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服务区扩展物流功能的需求分析 |
| 3.1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扩展路径分析 |
| 3.1.1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定位及初步条件 |
| 3.1.2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路径 |
| 3.1.3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
| 3.2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扩展需求概述 |
| 3.2.1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影响因素 |
| 3.2.2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需求 |
| 3.2.3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需求指标 |
| 3.3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需求预测 |
| 3.3.1 需求预测的一般方法 |
| 3.3.2 预测模型的假设条件 |
| 3.3.3 指数-回归组合预测模型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物流型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模式解析 |
| 4.1 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模式 |
| 4.1.1 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的基本任务 |
| 4.1.2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常规模式 |
| 4.1.3 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模式的成功经验 |
| 4.2 物流园区运营模式 |
| 4.2.1 我国物流园区运营现状 |
| 4.2.2 物流园区运营模式解析 |
| 4.2.3 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关键点 |
| 4.3 物流型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模式分析 |
| 4.3.1 物流型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模式 |
| 4.3.2 物流型高速公路服务区组织方式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贵州省实例分析 |
| 5.1 贵州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物流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
| 5.1.1 交通层面的必要性 |
| 5.1.2 地理层面的必要性 |
| 5.1.3 产业层面的必要性 |
| 5.1.4 信息层面的必要性 |
| 5.2 贵州省高速公路物流需求及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
| 5.2.1 贵州省高速公路物流需求分析 |
| 5.2.1.1 贵州省物流需求指标 |
| 5.2.1.2 指数平滑法预测贵州省物流需求 |
| 5.2.1.3 回归分析法预测贵州省物流需求 |
| 5.2.1.4 指数-回归组合预测结果 |
| 5.2.2 贵州省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现状 |
| 5.2.3 贵州省物流型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模式 |
| 5.3 贵州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拓展及运营模式设计——以遵义服务区为例 |
| 5.3.1 遵义服务区地理位置 |
| 5.3.2 遵义服务区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
| 5.3.3 遵义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 |
| 5.3.3.1 功能拓展思路 |
| 5.3.3.2 功能拓展设计 |
| 5.3.4 遵义服务区运营模式选择 |
| 5.3.4.1 对服务区物流内外部情况进行评分 |
| 5.3.4.2 服务区运营模式选择 |
| 5.3.5 遵义高速公路服务区未来运营战略思考 |
| 5.3.5.1 拓展冷链物流 |
| 5.3.5.2 打造为物流节点 |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 6.1 研究结论 |
| 6.2 对贵州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议 |
| 6.2.1 统一规划服务区配套物流设施 |
| 6.2.2 建立健全服务区物流集散功能 |
| 6.2.3 优化服务区资源利用渠道 |
| 6.2.4 构建物流信息港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农副产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及概念界定 |
| 1.3.1 发展历程 |
| 1.3.2 概念及研究范围 |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 1.4.3 小结 |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研究框架 |
| 2 农副产品市场布局的相关理论 |
| 2.1 市场区位理论 |
| 2.2 零售业态及其发展理论 |
| 2.3 中心地理论 |
| 2.4 商业地理论 |
| 2.5 社区商业理论 |
| 2.6 消费者行为理论 |
| 2.7 小结 |
| 3 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市场现状调研与分析 |
| 3.1 现状概况及市场调研 |
| 3.1.1 现状概况 |
| 3.1.2 市场调研 |
| 3.2 问卷调查 |
| 3.3 特征分析 |
| 3.3.1 总体特征 |
| 3.3.2 批发市场特征分析 |
| 3.3.3 零售市场特征分析 |
| 3.4 影响因素分析 |
| 3.4.1 交通因素 |
| 3.4.2 用地因素 |
| 3.4.3 人口密度 |
| 3.4.4 政策引导 |
| 3.4.5 消费者习惯 |
| 3.5 问题解析 |
| 3.5.1 批发市场问题解析 |
| 3.5.2 零售市场问题解析 |
| 4 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布局的发展趋势 |
| 4.1 国内外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概况 |
| 4.1.1 国外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概况 |
| 4.1.2 国内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概况 |
| 4.2 对市场布局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
| 4.2.1 交通条件的改善 |
| 4.2.2 城市新地标的出现 |
| 4.2.3 城市人口的变化 |
| 4.2.4 物品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
| 4.2.5 收入水平的变化 |
| 4.3 发展趋势分析 |
| 5 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布局 |
| 5.1 总体布局原则及思路 |
| 5.1.1 总体原则 |
| 5.1.2 研究方法 |
| 5.2 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研究 |
| 5.2.1 市场数量研究 |
| 5.2.2 市场布局研究 |
| 5.2.3 批发市场总体布局 |
| 5.3 西安市中心城区农副产品零售市场布局方案 |
| 5.3.1 指导思想、原则 |
| 5.3.2 规模控制 |
| 5.3.3 服务半径要求 |
| 5.3.4 市场选址条件 |
| 5.3.5 其他控制要求 |
| 5.3.6 市场布局分析 |
| 5.3.7 总体布局方案 |
| 5.3.8 内部布局要求 |
| 5.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图录 |
| 表录 |
| 附:农副产品市场调查问卷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 (一) 选题背景 |
| (二) 选题意义 |
| 二、研究综述 |
| (一) 文献综述 |
| (二) 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 (一) 研究方法 |
| (二) 研究思路 |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 (一) 研究的重点 |
| (二) 研究的难点 |
| (三) 可能的创新点 |
| 第二章 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理论分析 |
| 一、区际运输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 |
| 二、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 |
| 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内涵与比较 |
| 第三章 区际运输供给与北宋江淮盐业发展 |
| 一、北宋漕运转般法的设立与江淮盐业的发展 |
| (一) 漕运转般法对直运法的取代 |
| (二) 盐业官卖制度与漕运转般法 |
| 二、江淮盐场内部业务独立 |
| (一) 生产业务管理 |
| (二) 物料及赋税管控业务管理 |
| (三) 仓储业务管理 |
| (四) 配送业务管理 |
| 三、转般仓对江淮盐业内部功能整合 |
| (一) 物料管理功能整合 |
| (二) 装配管理功能整合 |
| 四、江淮盐业外部业务划分 |
| (一) 运输区间划分 |
| (二) 运输权责划分 |
| (三) 管理权责划分 |
| 第四章 北宋江淮盐业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分析 |
| 一、运行特点和效果分析 |
| (一) 运行特点分析 |
| (二) 运行效果分析 |
| 二、与“第三方物流供应部门”的合作收益分析 |
| (一) 作业收益 |
| (二) 经济收益 |
| 三、北宋江淮盐业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断裂分析 |
| (一) 蔡京变盐法的举措 |
| (二) “供应链雏形”断裂产生的影响 |
| 四、北宋江淮盐业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机制分析 |
| (一) 制度规范机制 |
| (二) 市场调节机制 |
| (三) 互动发展机制 |
| 第五章 北宋江淮盐业对现代盐业运输供给体系建设的启示 |
| 一、维持食盐专营,谨慎进行食盐市场化 |
| 二、明确监督机制,切实打破工业盐垄断 |
| 三、创新优化组织结构,完善食盐产业供应链 |
| 四、全面构建、升级盐业网络化供应链 |
| 五、紧贴市场需求,开发多元盐业产品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际物流研究现状 |
| 1.2.2 物流基地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基础 |
| 2.1 物流园区相关理论 |
| 2.1.1 物流园区概念 |
| 2.1.2 物流园区功能及建设规模 |
| 2.1.3 物流园区类型及盈利模式 |
| 2.1.4 物流园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
| 2.1.5 物流园区的MSFLB规划方法 |
| 2.2 物流需求预测相关理论 |
| 2.2.1 物流需求预测的基本概念 |
| 2.2.2 物流需求预测的基本原理 |
| 2.2.3 物流需求预测方法 |
| 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 |
| 3.1 重庆物流业发展现状 |
| 3.1.1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 3.1.2 重庆物流业发展现状 |
|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 3.2.1 发挥重庆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集聚辐射功能的需要 |
| 3.2.2 支撑重庆南向国际大通道建设的需要 |
| 3.2.3 促进重庆打造西南物流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的需要 |
| 3.2.4 优化重庆物流体系的需要 |
| 3.2.5 缓解重庆主城区交通拥堵的需要 |
| 3.2.6 夯实企业发展基础的需要 |
| 3.3 项目投资和运营方介绍 |
| 第四章 项目建设发展环境分析及定位 |
| 4.1 项目发展环境分析 |
| 4.1.1 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 4.1.2 公路物流基地内部竞争分析 |
| 4.2 项目定位 |
| 第五章 项目建设市场需求分析 |
| 5.1 重庆与东盟之间公路物流量预测 |
| 5.1.1 重庆与东盟之间国际贸易需求预测 |
| 5.1.2 重庆至东盟公路物流通道需求预测 |
| 5.1.3 项目保税物流需求分析 |
| 5.2 干线公路运输物流量测算 |
| 5.2.1 重庆物流量预测 |
| 5.2.2 重庆市物流结构预测 |
| 5.2.3 重庆市对外分方向物流结构预测 |
| 5.2.4 项目区干线公路物流量预测 |
| 5.3 城市配送物流量测算 |
| 5.3.1 重庆市公路物流量预测 |
| 5.3.2 项目区城市配送物流量预测 |
| 第六章 项目建设内容设计 |
| 6.1 服务功能设计 |
| 6.1.1 按物流功能设计 |
| 6.1.2 按物流服务产品设计 |
| 6.2 业务模式设计 |
| 6.2.1 国内干线运输业务模式设计 |
| 6.2.2 城市配送中心业务模式设计 |
| 6.2.3 保税物流业务模式设计 |
| 6.3 功能布局设计 |
| 6.3.1 功能分区 |
| 6.3.2 平面规划 |
| 第七章 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 7.1 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措施 |
| 7.1.1 风险因素分析 |
| 7.1.2 防范和降低风险的措施 |
| 7.2 建议 |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 2.1 物流节点内涵 |
| 2.2 物流节点层次 |
| 2.3 物流节点选址 |
| 2.3.1 单个物流节点选址 |
| 2.3.2 多级物流节点选址 |
| 2.4 物流节点建设数量和规模 |
| 2.5 物流节点布局规划 |
| 2.6 研究述评 |
| 第三章 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现状分析 |
|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 3.1.1 数据来源 |
| 3.1.2 数据处理 |
| 3.2 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现状 |
| 3.2.1 物流节点行政区分布 |
| 3.2.2 物流节点类型分布 |
| 3.2.3 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形态分析 |
| 3.2.4 主要物流节点布局建设现状 |
| 3.2.5 物流节点与其他产业协同分析 |
| 3.3 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存在的问题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西安市物流节点规模和数量确定 |
| 4.1 货运量预测 |
| 4.1.1 货运量预测模型选取 |
| 4.1.2 货运量影响指标选取 |
| 4.1.3 西安市货运量预测 |
| 4.2 西安市物流节点建设规模和数量确定 |
| 4.2.1 西安市物流节点建设总规模确定 |
| 4.2.2 西安市单个物流节点建设规模确定 |
| 4.2.3 西安市物流节点建设数量确定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方案 |
| 5.1 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的基础 |
| 5.1.1 物流节点布局的目标及原则 |
| 5.1.2 物流节点布局的理论依据 |
| 5.1.3 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的现实基础 |
| 5.1.4 西安市物流节点布局总体思路 |
| 5.2 西安市国际物流园区布局 |
| 5.3 西安市区域物流园区布局 |
| 5.3.1 区域物流园区选址布局影响因素 |
| 5.3.2 区域物流园区选址决策模型 |
| 5.3.3 西安市区域物流园区备选方案评价 |
| 5.3.4 西安市区域物流园区布局 |
| 5.4 西安市物流中心布局 |
| 5.4.1 西安市物流中心备选区域物流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
| 5.4.2 西安市物流中心布局方案 |
| 5.5 西安市物流节点协同发展策略 |
| 5.5.1 同一层级物流节点协同发展策略 |
| 5.5.2 不同层级物流节点协同发展策略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主要创新点 |
| 6.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1.3 选题依据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 1.6 本章小节 |
| 第二章 呼和浩特市物流业发展环境及现状分析 |
| 2.1 物流业发展环境 |
| 2.1.1 政治环境 |
| 2.1.2 经济环境 |
| 2.1.3 社会环境 |
| 2.1.4 技术环境 |
| 2.2 区位现状 |
| 2.2.1 经济区位 |
| 2.2.2 交通区位 |
| 2.2.3 交通格局 |
| 2.3 物流节点系统现状 |
| 2.3.1 物流园区 |
| 2.3.2 物流中心 |
| 2.3.3 仓储设施 |
| 2.3.4 配送中心 |
| 2.4 货运通道现状 |
| 2.5 第三方物流企业 |
| 2.6 物流信息化水平 |
| 2.6.1 物流需求现状 |
| 2.6.2 货运量分析 |
| 2.6.3 物流业增加值分析 |
| 2.6.4 社会物流总费用分析 |
| 2.7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
| 3.1 优势分析 |
| 3.2 劣势分析 |
| 3.3 机遇分析 |
| 3.4 挑战分析 |
| 3.5 SWOT矩阵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呼和浩特市物流需求预测 |
| 4.1 物流需求预测概述 |
| 4.1.1 预测内容 |
| 4.1.2 预测时间及依据 |
| 4.1.3 主要预测方法 |
| 4.2 物流需求影响指标确定 |
| 4.2.1 主成分分析 |
| 4.2.2 物流需求主要影响指标选取 |
| 4.3 物流需求影响指标预测 |
| 4.3.1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
| 4.3.2 人口规模预测 |
| 4.3.3 居民消费支出预测 |
| 4.4 物流需求指标预测 |
| 4.4.1 社会物流总费用预测 |
| 4.4.2 物流产业增加值预测 |
| 4.4.3 社会物流总额预测 |
| 4.4.4 货运总量预测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呼和浩特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原则、目标及任务 |
| 5.1 基本原则 |
| 5.2 发展定位 |
| 5.3 发展目标 |
| 5.3.1 总体目标 |
| 5.3.2 战略重点 |
| 5.4 呼和浩特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任务 |
| 5.4.1 呼和浩特市现代物流业布局的主要内容 |
| 5.4.2 呼和浩特市物流节点系统空间布局规划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呼和浩特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 |
| 6.1 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
| 6.2 制定扶持政策,营造发展环境 |
| 6.3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 6.4 整合物流企业资源,培育和规范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
| 6.5 加强物流管理研究,加速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
| 6.6 发展智慧物流,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物流网络 |
| 6.7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 1.2.3 研究综述评述 |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框架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 2.1 城市空间结构 |
| 2.1.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
| 2.1.2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
| 2.2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
| 2.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
| 2.2.2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 |
| 2.3 物流业与物流园区 |
| 2.3.1 物流和物流业的概念 |
| 2.3.2 物流业与城市发展 |
| 2.3.3 物流园区的基本概念 |
| 2.3.4 物流园区的基本特征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物流园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 3.1 物流园区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
| 3.1.1 对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影响 |
| 3.1.2 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
| 3.2 物流园区对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
| 3.2.1 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 |
| 3.2.2 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
| 3.2.3 对城市用地功能转换的影响 |
| 3.3 物流园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
| 3.4 物流园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机理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西安市物流园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 |
| 4.1 西安市物流园区发展状况 |
| 4.1.1 西安市物流园区基本情况 |
| 4.1.2 西安市物流园区空间布局 |
| 4.2 物流园区对西安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
| 4.2.1 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
| 4.2.2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
| 4.3 物流园区对西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
| 4.3.1 城市建成区不断向外扩张 |
| 4.3.2 促进城市用地功能的转换 |
| 4.4 物流园区对西安城市交通的影响 |
| 4.4.1 优化城市中心交通网络结构 |
| 4.4.2 增加物流园区周边交通压力 |
| 第五章 基于城市空间重构的西安市物流园区布局相关建议 |
| 5.1 物流需求和城市土地利用性质转变相结合 |
| 5.2 加强物流园区在西咸新区的建设发展 |
| 5.3 注重对西咸北环线的利用 |
| 5.4 与城市功能分区相协调 |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范围和对象 |
| 1.3 研究依据 |
| 1.4 研究思路 |
| 1.5 研究结论 |
| 第二章 物流发展相关政策环境及趋势分析 |
| 2.1 国家物流发展相关政策 |
| 2.2 重庆物流运输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
| 2.3 重庆物流运输发展趋势分析 |
| 第三章 重庆长安企业概况 |
| 3.1 重庆长安汽车企业简介 |
| 3.2 重庆长安汽车产销量情况 |
| 3.3 重庆长安汽车整车产业与物流产业分布及规划 |
| 第四章 重庆长安汽车物流通道现状及问题分析 |
| 4.1 重庆长安汽车物流通道现状 |
| 4.1.1 整车物流通道现状 |
| 4.1.2 零部件物流通道 |
| 4.2 重要物流通道交通量调查 |
| 4.3 重庆长安汽车物流通道问题分析 |
| 第五章 重庆长安汽车物流通道需求分析及方案 |
| 5.1 内外物流通道衔接节点及整车通道需求分析 |
| 5.1.1 公路整车物流集散中心节点分析 |
| 5.1.2 水铁整车物流节点分析 |
| 5.1.3 整车物流通道需求分析 |
| 5.2 零部件物流通道需求分析 |
| 5.3 物流通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 5.3.1 道路交通 |
| 5.3.2 相关政策 |
| 5.3.3 商贸住宅 |
| 5.4 重庆长安汽车物流通道方案 |
| 第六章 长安汽车物流通道发展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