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陆阳[1](2019)在《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并对矽肺结核患者与单纯肺结核患者进行了临床对比分析,本研究采用对矽肺结核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不同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差异,同时,对比分析矽肺结核患者于单纯肺结核患者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实际结果对矽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提出建议。【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某结核病专科医院的矽肺结核患者于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与电话随访。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含患者的社会人群学信息、临床表现结果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信息、诊治过程与治疗效果信息,电话随访是对调查问卷的补充与确认。所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对比分析。【结果】年龄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394,P=0.001;职业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189,P=0.111;身体质量指数(BMI指数)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440,P=0.000;不同婚姻状况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575,P=0.025);家庭人均月收入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0.800,P=0.459);不同初次治疗持续时间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31,P=0.024);年龄<45岁(OR值=0.063,95%CI=0.0020.557)、因症发现(OR值=0.176,95%CI=0.0390.798)、肺结核病灶数不超过3个(OR值=0.013,95%CI=0.0010.199)为患者治疗有效的保护因素。矽肺贰期、III期(OR值=5.124,95%CI=1.4427.375;OR值=13.886,95%CI=1.807106.713)、吸烟超过20年(OR值=3.753,95%CI=0.0030.550)为患者治疗有效的危险因素。【结论】将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显示年龄、矽肺期别、吸烟史、是否因症发现和结核病灶数对患者治疗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提示在矽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关注有吸烟史、年龄较大、矽肺期别为II、III期、结核病灶数大于3个的患者,有针对性的给与干预措施,提高生命质量。应当加强矽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工作,保证病房环境,对病房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对患者并发症进行密切追踪,引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告知。
杨威[2](2017)在《营养支持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尘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营养支持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尘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于鞍山市职业病防治院就诊的62例尘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各31例。常规组患者单纯采取营养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Pa O2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a CO2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常规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率分别为6.5%与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尘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而言,在营养支持基础上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案可帮助患者明显降低有创机械通气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魏深华,马金宝,王淑云[3](2015)在《煤工尘肺继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0例诊治体会》文中认为选取我院80例煤工尘肺肺心病患者,并对其诊疗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及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有肺心病改变,胸片均显示肺动脉段与右下肺动脉血管博动增强,26例呈舞蹈征象;80例患者中最常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及心功能出现明显改善(P<0.01)。煤工尘肺继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情危重,患者多出现各种并发症,临床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与心功能。
孙秀霞,孟辉,吴根新,陈若玲[4](2014)在《32例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诊断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情况,减少临床误诊,漏诊。方法收集我院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3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经治疗好转28例,死亡4例:病因:心衰1例,心肌梗死、室颤1例,猝死1例,心衰合并呼衰1例。结论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病情复杂,常合并有多脏器功能改变,表现不典型,易发生急性或慢性左心功能不全。对于慢性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老年煤工尘肺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应综合分析病情,以减少误诊、漏诊,使临床治疗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张淑琴,严敏,杨峻[5](2009)在《煤工尘肺结核108例死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煤工尘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08例煤工尘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煤工尘肺结核的并发症较多,治疗难度较大。死亡率高。结论死亡的直接原因有:呼吸衰竭,窒息、急性肺栓塞、心力衰竭和肺性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可能与寒冷有关。煤工尘肺结核的治疗,要采取综合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刘德双,王明勤[6](2001)在《21例煤工尘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诊治体会》文中指出 慢性呼吸衰竭是煤工尘肺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以Ⅱ型呼吸衰竭为多见。我病区自1995~1999年共收治了21例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病人,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0~80岁,平均68岁,接尘史15~35年,平均29年。其中Ⅰ期11例,Ⅱ期6例,Ⅲ期4例。煤工尘肺病史10~30年,呼吸衰竭病史最短1年,最
高萍[7](2013)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煤工尘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将56例煤工尘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 h、6 h、24 h的动脉血气分析、心率、呼吸变化及气管插管率。治疗组患者血气分析、心率、呼吸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而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樊艳[8](2012)在《某市29例煤工尘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我院29例煤工尘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煤工尘肺合并呼吸衰竭发病多以感染为诱因,起病较重,治疗效果较差。为减少呼吸衰竭发生,应积极预防,控制呼吸道感染。
史雨宸[9](2020)在《基于“干血”理论对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临床特征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肺间质纤维化的干血理论假说进行预探索,通过理论研究归纳形成肺间质纤维化干血判断标准假说,通过采集、分析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验证血瘀程度与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对干血判断标准内容进行检验,探求“血瘀”和“干血”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干血”对肺间质纤维化的特殊意义。背景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高,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药对本病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明确的疗效,不少医家认为肺络瘀阻是其病机关键之一,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肺间质纤维化的“干血”假说,认为本病患者的肺络瘀血与仲景所述之“干血”具有共通的特点,后者可能由前者发展而来。方法采用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纳入同时符合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及中医血瘀证诊断的患者,采集其一般信息、主要症状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生活质量评分、HRCT半定量评分和肺功能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西医临床特点的分布情况和规律;分析血瘀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通过理论研究,初步归纳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干血判断标准假说;运用对干血判断标准假说中各要素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验证假说。结果1.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老年,集中在51~80岁年龄段,其合并疾病以循环系统、自身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多见。2.咳嗽、咯痰、气短、喘息四项主要症状均广泛出现在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且多为合并出现;此外倦怠乏力、口干、胸闷、纳差等症状,缓久起病、症状运动/劳累后发作等特点,弦、细、滑等脉象以及舌质暗红苔白腻的舌象出现较多。3.脾虚湿阻,阳气不振兼有血瘀;肺肾两虚,气虚血瘀;肺脾两虚,气阴不足,痰瘀内阻为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证素辨证分析可知肺、肾、脾、气虚、阳虚、痰、血瘀、气滞等为常见的证素,其中肺、心病位,痰饮、血瘀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肾、脾、心、肺、胃的病位,痰、气滞和阳虚、阴虚、血虚与血瘀证程度关系密切。4.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血瘀严重程度与咳嗽、咯痰、气短、喘息的主要症状、生活质量和HRCT半定量评分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理论研究初步归纳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干血判断标准假说为:(1)辨证符合血瘀证辨证;(2)辨证存在虚性因素;(3)辨证存在热性因素;(4)病位存在络脉因素;(5)病程长,经治疗(中医活血化瘀治疗)症状改善不满意;(7)具备以下症状或体征:1)肌肤甲错2)眼周黯黑3)腹满或腹痛4)纳差5)消瘦6)胸闷或胸痛。且以上因素的出现、发展、治疗改善应与肺间质纤维化主病的病情相关。6.通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验证干血判断标准假说,其中虚证(包括气虚、阳虚、血虚、精亏)、久病和肌肤甲错、纳差、眼周黯黑等要素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结论文献整理和理论探讨表明,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瘀血与“干血”有密切关系。通过对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征的统计分析,发现虚、痰、瘀是其中医病机的关键,血瘀证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符合血瘀证是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主要病理因素的假说。在干血的判断标准假说中,虚证、久病、肌肤甲错、纳差、眼周黯黑等要素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判断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干血情况具有指导意义。
王丽娜,刘文占[10](2016)在《无创呼吸机联合药物治疗煤工尘肺合并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无创呼吸机联合药物治疗煤工尘肺合并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2例煤工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比两组肺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治疗煤工尘肺合并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显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研究类型 |
| 2.2.2 研究工具 |
| 2.2.2.1 调查问卷 |
| 2.2.2.2 随访问卷 |
| 2.2.3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
| 2.2.3.1 治疗方法 |
| 2.2.3.2 疗效判定标准 |
| 2.2.4 资料收集方法 |
| 2.2.5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
| 2.3 质量控制 |
| 第三章 数据采集结果 |
| 3.1 社会学基本调查资料 |
| 3.2 临床表现结果 |
| 3.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 3.4 诊治过程情况 |
| 3.5 治疗效果情况 |
| 第四章 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 4.1 相关性分析 |
| 4.1.1 基本情况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 4.1.2 诊治过程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 4.1.3 合并其他症状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 4.1.4 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 4.1.5 小结 |
| 4.2 单因素分析 |
| 4.2.1 年龄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2 性别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3 婚姻状况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4 职业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5 户籍类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6 因症发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7 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8 卡介苗接种史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9 用药不良反应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10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11 初次治疗持续时间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12 就诊次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13 吸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14 饮酒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15 矽肺分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16 耐药性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17 结核病灶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18 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19 伴发症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20 并发症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 4.2.21 小结 |
| 4.3 多因素分析 |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 5.1 不同矽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调查结果分析 |
| 5.2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一般资料因素分析 |
| 5.2.1 年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 5.2.2 婚姻状况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 5.2.3 身体质量指数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 5.2.4 吸烟与饮酒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 5.2.5 矽肺分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 5.2.6 其他一般资料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 5.3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表现因素分析 |
| 5.4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实验室诊断结果因素分析 |
| 5.5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诊治过程因素分析 |
| 第六章 矽肺结核与单纯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 |
| 6.1 临床分析的意义 |
| 6.2 临床分析对象与分析方法 |
| 6.2.1 临床分析对象 |
| 6.2.2 临床数据分析的方法 |
| 6.3 治疗方案及诊断标准 |
| 6.3.1 治疗方案 |
| 6.3.2 矽肺分期标准 |
| 6.3.3 肺结核病情轻重标准 |
| 6.3.4 胸部CT吸收程度分级 |
| 6.3.5 疗效判定标准 |
| 6.4 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
| 6.4.1 入选临床资料情况 |
| 6.4.2 矽肺与肺结核诊断顺序 |
| 6.4.3 矽肺结核的临床症状 |
| 6.5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表现之间的比较 |
| 6.5.1 两组初治、复治病例数比较 |
| 6.5.2 两组临床合并症状比较 |
| 6.5.3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
| 6.5.4 小结 |
| 6.6 影像学结果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 6.6.1 两组影像学结果 |
| 6.6.2 两组病情严重程度 |
| 6.6.3 小结 |
| 6.7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之间的比较 |
| 6.7.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
| 6.7.2 两组肝功能损害的比较 |
| 6.7.3 两组疗程结束病灶吸收程度的比较 |
| 6.7.4 小结 |
| 6.8 讨论与分析 |
| 6.8.1 矽肺与结核病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
| 6.8.2 矽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上的特点 |
| 6.8.3 关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 |
| 6.8.4 治疗效果讨论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 7.1 结论 |
| 7.2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建议 |
|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本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 |
| 附录B 调查问卷与电话随访问卷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 2.2 Pa O2与Pa CO2水平比较 |
| 2.3 有创机械通气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实验室检查 |
| 1.3 心电图、X线检查 |
| 1.4 并发症 |
| 1.5 治疗 |
| 1.6 观察指标 |
| 1.7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肺功能 |
| 2.2 心功能 |
| 3 讨论 |
| 临床资料 |
| 一、一般资料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一、症状与体征 |
| 二、心电图改变 |
| 三、X线检查 |
| 四、超声心动图 |
| 五、血气分析 |
| 六、治疗结果 |
| 讨论 |
| 一、本组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发生率较高 |
| 二、煤工尘肺肺冠病临床表现特点 |
| 三、煤工尘肺肺冠病心电图具有特殊性 |
| 四、煤工尘肺肺冠病的诊断 |
| 五、煤工尘肺肺冠病的治疗 |
| 临床资料 |
| 一、108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在65~89岁, 平均75.2±1.5岁。 |
| 二、临床表现 |
| 三、死亡原因 |
| 1 直接原因: |
| 2 与煤工尘肺结核相关的并发症: |
| 3 死亡季节: |
| 讨 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辅助检查 |
| 2 诊断 |
| 3 治疗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分组方法 |
| 1.3 治疗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定义 |
| 2.流行病学 |
| 3.自然史 |
| 4.病因与危险因素 |
| 5.发病机制 |
| 6.诊断与评估 |
| 7.治疗进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古代中医源流 |
| 2.现代中医认识 |
| 3.中医研究进展 |
| 4.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现况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方法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制定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
| 2.2 采集临床信息资料 |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情况分布 |
| 3.2 证候学分析 |
| 3.3 血瘀证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
| 3.4 干血判断要素的验证分析 |
| 4.讨论 |
| 4.1 干血的理论探讨 |
| 4.2 研究结果讨论 |
| 4.3 创新性分析 |
| 4.4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临床信息采集表核心内容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