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清代板栗树寒冬不落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清代栗子树寒冬不落叶(论文文献综述)

项国涛[1](2021)在《当代花鸟画中“树”的表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文迪[2](2020)在《清代关内谒陵行宫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清代行宫综合研究”(批准号:51408411)的子课题,从中观视野切入对清朝入关后皇帝展谒清东、西两陵路线上的系列行宫研究。首先,基于对清代关内谒陵行宫相关史料文献全面、详尽的汇编,结合陵寝修建工程和清帝巡幸的时代背景,梳理自康熙朝起至清末民初谒陵行宫建置沿革,归纳其兴建背景、缘由和各阶段使用特点。其次,选取八座典型谒陵行宫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梳理行宫历次建设工程,通过对样式雷图档的鉴定、断代、编年、信息整合,结合田野考察和实地测绘成果,厘清谒陵行宫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及历史原因。再次,以山地园林特征明显的桃花寺行宫鼎盛时期空间格局为例,从平面格局、空间格局、建筑单体三个层次开展全方位的行宫复原研究。最后,运用归纳、对比等方法,从行宫选址、周边环境、结构布局、功能划分、空间尺度、审美意象等多角度解读和评价谒陵行宫群的营建特色,进一步阐释其将礼制要求、实用主义和园林意境融为一体的设计意匠。作为以“巡幸目的”为分类角度的行宫研究,本文是对行宫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理论成果的印证与补充,同时也是将行宫园林设计思想和陵寝礼制思想统于一体的重要结合点。对谒陵行宫群的系统、全面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亦有利于推动行宫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刘琨[3](2017)在《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1898—1949)》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采用战争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取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西方人实现了在华自由经商、探险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商人涌入中国内地开展商业活动,英、法、俄、美等国植物学家来华开展动植物资源考察,为掠夺中国经济资源准备条件。19世纪末期,美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影响力方面后来居上,尤其涉及到在华殖民利益时,美国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平起平坐;但美国在华动植物资源考察活动起步时间较晚,主要原因是相当长时期内美国人认为外来物种不适应本土气候条件,前往中国开展考察活动的机构也仅限于少数科研单位,例如: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费城自然博物馆等。随着美国农业生产局面发生重大变化,联邦政府为了保持农业经济高速发展,帮助各州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种质资源短缺问题,1898年成立了“外国种子和植物引进办公室”(The Office of Foreign Seed and Plant Introduction,简称 SPI),负责组织海外作物采集活动,该机构聘请着名植物猎人或植物学家,前往世界各地采集引种抗旱、耐寒、抗盐碱的新作物品种。中国拥有数千年的作物栽培史,已经驯化成熟的作物品种十分丰富,农业生产环境与美国有较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华开展作物采集活动成为美国首选,并且成为美国农业部的中心工作之一。关于西方国家在华采集活动的历史事实,已有国内外学者关注,出现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以中科院罗桂环研究员的学术专着、系列论文为代表,对19-20世纪西方人在华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国外学者以兰德尔·斯特罗斯(Randall E.Stross)为代表,对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专家和农业传教士来华工作经历进行叙述,记录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不同人物的性格;他站在美国立场,针对近代中国特殊历史背景进行了有独特见解的论述,认为这是美国试图利用农业传教手段帮助中国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但是,大多数中外学者研究视角是从植物资源或动物资源方面展开的,已有学术成果中缺少从作物采集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系列化成果,论文针对这种研究缺憾而展开,通过对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具体考证,还原一个逐渐被淡忘的历史事实;论文研究为中国选择性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经验、调整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为优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作物的海外种植历史提供学理依据。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数据统计和补充论证等多种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起步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罗桂环,2005年)、《Frank N.Meyer-PlantHunter in Asia》(Isabel Shipley Cunningham,1984 年)、《Agr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 Documentary History》(Wayne D.Rasmussen,1975年)等着作是论文重要的文献参考资料,并以1908-1924年美国农业部公布的219篇《新作物引进公告》为论文的基本研究素材;论文采用数据统计法,运用列表将不同采集主体的采集成果集中呈现出来,主要内容包括作物品种、样本数量、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编号等;运用补充论证法,结合美、英等国历史学者、农史学者的学术专着,对作物采集活动相关史实进行相互验证,详细考证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代表性成果、重要作物性状以及中国作物对美国农业的影响等内容。论文整体研究框架设计:除绪论部分外,论文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论文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论文主体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主要阐述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主体。美国在世界各地开展采集活动,而在中国大规模开展作物采集活动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外因包括: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特征、社会经济环境、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以及欧洲各国在华采集活动的影响;美国发起作物采集活动的主观动因包括: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欧洲早期移民的特殊兴趣爱好,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农业政策。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体包括:植物学家、植物猎人、各国驻华传教士等,在作物采集活动过程中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植物猎人和植物学家专业开展作物采集活动,各国驻华传教士积极主动参与,美国外交官员、商人、军方等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共同支持采集工作,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也发挥了中介桥梁作用。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五章,是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以个案形式和共性分析法系统梳理了 3位主要美国植物猎人和其他采集主体的在华作物采集活动。各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追溯弗兰克·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迈耶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来华之前的工作经历进行介绍;其次,考证迈耶4次在华作物采集的主要活动路线和代表性采集成果,其中新疆之行和甘肃之行是研究重点;最后,关于迈耶的个性品质及其采集的中国作物种质对美国农业重要影响的评价,评价从美国传记作家、迈耶自我评价与作者评析三个角度展开。第三章研究欧内斯特·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威尔逊的家庭出身、早期工作经历以及从事植物猎人后的传奇生涯;其次,考证了威尔逊在华的4次采集活动和代表性成果,包括1899-1902年云南“珙桐树”之行、1903-1905年中国“绿绒蒿”之行、1907-1909年湖北西部“白皮松”之行、1910年湖北、四川“帝王百合”之行;最后,对威尔逊的个性品质和采集活动进行评析。第四章考证约瑟夫·洛克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研究内容:首先,介绍洛克的家庭出身、青少年生活经历、从事植物采集事业后的漂泊人生;其次,考证洛克在华采集的活动路线与主要成果,包括1922-1924年云南玉龙雪山之行、1924-1927年中国西部甘青之行、1927-1929年中国西南川滇之行;最后,对洛克的个性品质和科研活动进行评析。第五章介绍了其他采集主体在华的作物采集活动。第三部分即论文第六章,对美国作物采集活动进行整体的客观历史评价,集中探讨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启示。研究发现,作物采集活动迅速提升了美国农业生产水平,中国作物引进与培育多次控制美国的果树疫情,丰富了美国农业生产种质资源,有效促进了美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通过对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带给中国农业发展如下启示:选择性借鉴美国农业“三位一体”模式,完善农业情报与科研互动机制,强化主粮作物的培育过程管理,增强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作物特性美化城乡人居环境。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是其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也是美国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历史经验值得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选择性借鉴。研究借鉴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历史,对于中国提高作物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发展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改善民众生活环境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国际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极度不稳定背景下,中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完全可以考虑运用经济手段缩短新作物品种的改良进程,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采集引种高附加值海外作物品种,迅速将中国的作物育种水平提升到新高度。论文研究充分体现历史经验与现实生产相结合,历史评价突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题中之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意义,而论文研究中涉及的种质资源安全,更应该上升到粮食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罝。

薛鸿悦[4](2012)在《毕沙罗绘画艺术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被人们称为印象派中的米勒,其作品主要以乡村和农妇为题材。毕沙罗在不断探究绘画艺术的道路上寻找到一个现代的综合法,以谢弗勒尔所研究的色彩原理为依据,用光学调色来替代颜料调色,以将光学调色法作为印象主义绘画的调色法,产生出更强烈的光感和丰富的色彩。在毕沙罗绘画作品的表达上,将瞬间的平面空间转化成了时间上流动的艺术空间,打破了传统绘画艺术固有色的表现,运用亮丽的色彩和阳光的自然魅力去塑造瞬间事物的美好。毕沙罗的绘画艺术带给生命无限的复杂感受,把审美属性与自然属性相联系创作出淳朴、自然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价值,对以后的绘画艺术带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四个章节来论述毕沙罗绘画艺术,毕沙罗的时代背景、绘画艺术语言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阐述。毕沙罗凭借艺术直觉,以自然为依托,每一幅作品在光与色的巧妙运用下,对观察画面物象的视觉真实上加入透视的原理构成画面的空间真实感,使画面的构图达到稳定、坚实和平衡的统一。毕沙罗笔下的景物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产生出主体对象化,充分表达了洞察自然后带给人们内在精神层面的真实感。毕沙罗一生的创作财富带给世人更多的绘画技艺,毕沙罗的绘画艺术对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推动了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二、清代栗子树寒冬不落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代栗子树寒冬不落叶(论文提纲范文)

(2)清代关内谒陵行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清代关内谒陵行宫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价值
        1.3.2 社会价值
    1.4 文献综述
        1.4.1 建筑史学视角下清代行宫研究
        1.4.2 与谒陵行宫相关的清代皇家陵寝研究
        1.4.3 与谒陵行宫相关的基础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材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材料
    1.6 论文结构与框架
    1.7 研究收获与未尽事宜
        1.7.1 研究收获
        1.7.2 未尽事宜
第2章 历史沿革
    2.1 营建开端
        2.1.1 谒陵特点
        2.1.2 谒东陵行宫建设与使用
    2.2 初具规模
        2.2.1 谒陵行宫修建背景
        2.2.2 东路行宫选址修建过程
        2.2.3 西路行宫选址修建过程
        2.2.4 行宫旁宗教庙宇修建过程
        2.2.5 两路行宫管理制度
    2.3 盛衰更替
        2.3.1 乾嘉朝:谒陵行宫使用和发展
        2.3.2 道光朝:谒陵行宫调整与紧缩
        2.3.3 咸丰以降:谒陵行宫衰落与消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格局演变考证
    3.1 乾隆朝至咸丰朝:大格局小修整
        3.1.1 行宫大殿内檐装修
        3.1.2 行宫局部改建工程
    3.2 同光朝东路行宫格局演变
        3.2.1 同治朝改建暂安殿工程
        3.2.2 光绪朝改建暂安殿工程
        3.2.3 东路行宫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
    3.3 同光朝西路行宫格局演变
        3.3.1 同治朝行宫修缮工程
        3.3.2 光绪朝行宫添建设计方案
        3.3.3 西路行宫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
    3.4 宣统朝梁格庄行宫改建工程
        3.4.1 宣统元年(1909)改建暂安殿工程
        3.4.2 宣统五年(1913)改建暂安殿工程
        3.4.3 梁格庄行宫空间格局演变
    3.5 谒陵行宫遗址与山水格局
        3.5.1 烟郊行宫
        3.5.2 白涧行宫
        3.5.3 桃花寺行宫
        3.5.4 隆福寺行宫
        3.5.5 黄新庄行宫
        3.5.6 半壁店行宫
        3.5.7 秋澜村行宫
        3.5.8 梁格庄行宫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桃花寺行宫复原研究
    4.1 复原依据
        4.1.1 样式雷图
        4.1.2 图画
        4.1.3 档案文献
        4.1.4 遗址信息
        4.1.5 其他参考信息
    4.2 复原设计过程
        4.2.1 平面复原设计
        4.2.2 竖向复原设计
        4.2.3 建筑单体复原设计
    4.3 复原设计成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营造意匠
    5.1 营建特色
        5.1.1 系统性设计
        5.1.2 渐进式发展
    5.2 设计意匠
        5.2.1 礼制思想
        5.2.2 实用主义
        5.2.3 园林意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谒陵行宫大事年表
附录 B 典型谒陵行宫档案史料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四、论文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历史背景和主体
    第一节 美国采集中国作物的客观条件
        一、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特征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近代中国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
        四、欧洲各国在华采集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开展作物采集的主观动因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
        三、欧洲早期移民群体的特殊兴趣
        四、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农业政策
    第三节 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体
        一、联邦政府、州政府积极推动采集活动
        二、植物学家、植物猎人专业开展采集活动
        三、各国驻华传教士主动参与采集活动
        四、美国外交官员、学者等支持采集活动
        五、中国留学生发挥了中介桥梁作用
第二章 弗兰克·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迈耶的生平背景
        一、家庭环境与教育背景
        二、来华之前的工作经历
    第二节 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主要过程与代表性成果
        一、迈耶首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二、迈耶第二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三、迈耶第三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四、迈耶第四次在华考察路线和代表性成果
    第三节 迈耶及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迈耶的历史评价
        二、迈耶采集的作物种质对美国农业的重要影响
第三章 欧内斯特·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威尔逊的生平背景
        一、家庭出身与早期工作经历
        二、从事植物猎人的传奇生涯
    第二节 威尔逊在华采集活动主要过程和代表性成果
        一、1899-1902年云南“珙桐树”之行
        二、1903-1905年中国“绿绒蒿”之行
        三、1907-1909年湖北西部“白皮松”之行
        四、1910年湖北、四川“帝王百合”之行
        五、威尔逊在华作物采集的代表性成果
    第三节 威尔逊及其在华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威尔逊的个性品质评析
        二、关于威尔逊的采集活动评析
第四章 约瑟夫·洛克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洛克的生平背景
        一、家庭出身与青少年生活经历
        二、从事植物采集后的漂泊人生
    第二节 洛克在华采集活动主要过程和代表性成果
        一、1922-1924年云南玉龙雪山之行
        二、1924-1927年中国西部甘青之行
        三、1927-1929年中国西南川滇之行
        四、洛克在华作物采集的代表性成果
    第三节 洛克及其在华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洛克的个性品质评析
        二、关于洛克的科研活动评析
第五章 其他人员在华作物采集活动
    第一节 传教士与来华美国专家的采集活动
        一、普通传教士代表性采集成果
        二、农业传教士代表性采集成果
        三、传教士医生与美国专家代表性采集成果
    第二节 美国外交官与美籍雇员的采集活动
        一、驻华美国外交官代表性采集成果
        二、中国政府美籍雇员代表性采集成果
        三、采集者不详的代表性采集成果
        四、中国学者交换的作物种质
    第三节 其他人员的作物采集活动评析
        一、关于农业传教与传教士参与采集活动评析
        二、中国留学生参与采集活动评析
第六章 美国作物采集活动历史评价和启示
    第一节 历史评价
        一、迅速提升了美国的农业生产水平
        二、中国样本多次控制美国果树疫情
        三、丰富了美国农业生产的种质资源
        四、有效促进美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第二节 启示
        一、选择性借鉴“三位一体”模式
        二、完善农业情报与科研互动机制
        三、强化主粮作物的培育过程管理
        四、增强作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五、利用作物特性美化城乡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4)毕沙罗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毕沙罗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
    1.1 毕沙罗绘画艺术形成的时代因素
    1.2 同期画家对毕沙罗绘画艺术的影响
        1.2.1 柯罗含蓄、和谐的启示
        1.2.2 米勒诗意、崇高的引导
        1.2.3 修拉奇妙、纯静的韵味
第2章 毕沙罗绘画艺术语言要素和构成形式特征
    2.1 光和色的巧妙运用
        2.1.1 光和色所产生的颤动与和谐
        2.1.2 光和色所形成的绚丽和跳跃
    2.2 永恒而绵延的时空表现
        2.2.1 色彩的对比——加强了画面的空间层次
        2.2.2 瞬间的捕捉形成了时空的凝固状态
        2.2.3 焦点透视加强了三度空间深远感
    2.3 构图中的创意特色
第3章 毕沙罗艺术作品的意义
    3.1 打破僵化的形式,揭示光的魅力
    3.2 从自然景色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3.2.1 早期乡村风景——赞美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
        3.2.2 晚期城乡景色——表达对自然和故土的热爱
    3.3 揭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第4章 毕沙罗绘画艺术的影响
    4.1 毕沙罗绘画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4.2 毕沙罗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清代栗子树寒冬不落叶(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花鸟画中“树”的表现研究[D]. 项国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清代关内谒陵行宫研究[D]. 李文迪. 天津大学, 2020(02)
  • [3]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1898—1949)[D]. 刘琨.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毕沙罗绘画艺术研究[D]. 薛鸿悦. 河北大学, 2012(09)


栗子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行宫论文

上一篇:油菜缺硼症状及施硼方法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肉牛病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