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石乾[1](2021)在《师范类大学素描静物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全因素素描与精微素描融合教学》文中指出该文从国内的基础素描静物教学现状出发,结合目前师范类大学素描静物教学的特点,探寻静物素描基础教学的新思路——全因素素描与精微素描融合教学,尝试新的静物素描基础教学方式;同时,阐述全因素素描与精微素描的定义和思路,以及开展融合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总结融合教学取得的一些新成果。
刘云鹤[2](2020)在《梁长林水墨人物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梁长林的水墨人物画,梁长林是活跃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水墨人物画画家,由于成绩优异,他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进行教学之余,他自身的艺术探索不断向前推进,他的水墨人物画无论是在继承前人上,还是在探索创新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虽然生命短暂,却留下了不少的佳作。本论文结合梁长林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其价值以及面貌成因。现如今,中国画的题材选择、形式语言相比那个年代,都丰富了许多,但回过头来看,梁长林的艺术仍然具有着价值与魅力,相比于现在的很多美术作品,他的作品无疑是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的,但他将当时自己所能掌握的艺术思想、技法千锤百炼,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梁长林的水墨人物画对如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通过对梁长林艺术的分析,我们也能够进一步了解那一时代的美术现状。
沈佳立[3](2020)在《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素描知识和素描技巧,才能通过线条勾勒出景观建筑的图形,而加强素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探讨了景观建筑学素描教学模式前景。
王莹[4](2018)在《浅析线性素描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文中认为素描有全因素素描,结构素描,线性素描等训练方式,哪一种训练方式更适合于中国画学生。本文从线性素描出发讨论其相对于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优越性,研究其存在问题,探索线性素描在中国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冯菡子[5](2016)在《论基础素描教学在绘画艺术教学中的意义》文中指出在绘画艺术教学中,基础素描教学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单色的素描练习可以完善对造型、空间及光影等的理解。只有深入了解基础素描教学的意义,才能使基础素描课程发挥更好的作用。
白雪[6](2015)在《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素描教学思考》文中认为素描课程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对空间、结构及形体等认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特色,需进一步完善素描教学体系,合理安排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和研究出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刘端端[7](2014)在《全因素素描在化妆造型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形象设计专业是近几年在职校新兴起来的专业,化妆造型课程是形象设计入门的基础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是专业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把"全因素素描"融入化妆造型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杨辉[8](2012)在《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探讨》文中指出素描教学是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随着建筑设计行业以及建筑设计思维的不断发展,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也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本文通过对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分析,结合景观建筑设计学生的学习情况探索一种新的素描教学思路。在素描教学中加入设计思维、表现意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寻求出适合景观建筑教学专业特点的素描教学模式。
肖顺[9](2012)在《论全因素素描与线性素描——对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素描是进入专业学习的桥梁,中国画专业特别是人物画的发展离不开素描的训练。本文主要从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的现状谈论全因素素描与线性素描的不同特点。从而认识到中国画专业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更符合专业特性的素描教学。首先应从观念上转变学生对光影到形体的认识,从表现手法上转变学生对明暗块面到线性的认识。其次注意贯彻解剖结构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另外应辅以白描、速写、摹写、摹写的方式进行综合训练。那么素描教学问题不日应该会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国画专业学习的本土体系。
杨辉[10](2012)在《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新思路》文中提出素描教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随着工业设计行业以及工业设计思维不断的发展,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也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本文通过对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分析,结合工业设计学生的学习情况探索一种新的素描教学思路。在素描教学中加入设计思维、表现意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寻求出适合工业设计教学专业特点的素描教学模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融合教学背景 |
| 二、全因素素描与精微素描 |
| 三、静物全因素素描教学与静物精微素描融合教学思路 |
| 四、全因素静物素描教学与精微静物素描融合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
| 五、全因素素描教学与精微素描融合教学效果总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本课题的缘起 |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
| 三、本课题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时代背景及其生平 |
| 第一节 时代及学术背景 |
| 一 时代背景 |
| 二 学术背景 |
| 第二节 梁长林生平 |
| 第二章 梁长林人物画作品分析 |
| 第一节 梁长林作品分析 |
| 一 梁长林作品风格演变与分期 |
| 二 人物写生 |
| 三 创作 |
| 第二节 素描、速写及书法对其影响 |
| 一 素描对梁长林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
| 二 梁长林的速写写生 |
| 三 书法对梁长林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
| 四 同时代画家对他的影响 |
| 第三章 梁长林作品的影响 |
| 第一节 梁长林水墨人物画的价值及特点 |
| 第二节 梁长林绘画的时代局限性 |
| 第三节 梁长林的治学态度给我们的启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 致谢 |
| 1 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
| 1.1 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的特点及训练目标 |
| 1.2 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结合训练目标 |
| 2 素描教学中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
| 2.1 观察思维的转变 |
| 2.2 创新思维的培养 |
| 3 景观建筑素描教学模式的展望 |
| 4 结束语 |
| 一、素描课程现状分析 |
| 二、素描课程结构设置 |
| 三、素描课程教学方式 |
| 1.示范、多媒体教学 |
| 2.临摹、写生相结合 |
| 3.讲评互动 |
| 结语 |
| 1 何为“全因素素描” |
| 2 为什么要在化妆造型课中融入“全因素素描” |
| 3 如何在“化妆造型”课中加入“全因素素描”知识 |
| 3.1 明确教学目的: |
| 3.2 确定教学内容: |
| 3.3 教学方法 |
| 一、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
| (一) 全因素素描的特点以及训练目标 |
| (二) 结构素描的特点及训练目标 |
| (三) 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结合训练目标 |
| 二、素描教学中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
| (一) 观察思维的转变 |
| (二) 创新思维的培养 |
| 三、景观建筑学素描教学模式的展望 |
| 一、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
| 二、全因素素描与线性素描 |
| 三、对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的思考 |
| (一) 观察方法从光影到形体、表现方法从块面到线条的观念转变 |
| (二) 对形体结构的认识从光影表象的变化转为本质的理解 |
| (三) 多画速写, 培养线条表现的能力, 一笔下去要有形、意味、个性特征等 |
| 引言 |
| 1 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
| 1.1 全因素素描的特点以及训练目标 |
| 1.2 结构素描的特点及训练目标 |
| 1.3 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结合训练目标 |
| 2 素描教学中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
| 2.1 观察思维的转变 |
| 2.2 创新思维的培养 |
| 3 工业设计素描教学模式的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