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输水管道工程基础差的施工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输水管道工程不良地基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三才[1](2021)在《某长距离引水工程管道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某长距离引水工程管线较长,管线随地形坡度上下起伏较多,在设计中管道设计方法研究极其重要,文章以某一典型管道设计为例,从管线布置、管材管径比选、管道水力及结构计算、镇墩设计等方面进行管道设计方法研究,为该工程及同类型工程提供设计参考依据和方法借鉴。

关鹏玉,张童童[2](2021)在《涓涓清流润紫塞》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百姓安居乐业。这里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水”是最重要的元素,饮水安全更是最鲜明的注脚。这里有一群堪称“钢铁战士”“拼命三郎”的水务人,他们没有惊天耀人的丰功伟绩,却有着骄阳似火下的执?

刘佳琦[3](2021)在《中日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文件提出要对现行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全文强文强条的标准。2016年,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请抓紧研编和编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通知》(建标标函[2016]155号),组织开展《城乡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研编工作。这不仅需要我们对国内近年来的工程实例进行总结,还需要对先进国家的标准进行借鉴。而日本的给水标准体系建设比较早,发展程度也较为成熟,而且同为亚洲国家,对我国规范的研编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对中日两国的给水规范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研究提出现行标准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我国的工程实际情况为我国给水规范的编制提出建议。本文从中日两国的水法体系和工程标准的背景的入手,对中日两国水法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构成进行了介绍,在一定程度上为两国给水规范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其中,日本的《水道设施设计指南》(2012)(以下简称日本“指南”)共设9章,包括总论(Introduction)、取水设施(Water Intake Facilities)、贮水设施(Water Storage Facilities)、导水设施(Raw Water Transmission Facilities)、净水设施(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送水设施(Treated Water Transmission Facilities)、配水设施(Distribution Facilities)、机械电气仪器设备(Mechanical,Electrical and Instrumentation Equipment)、供水装置(Water Service Fittings)。我国《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以下简称“标准”)我国《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包括总则、术语、给水系统、设计水量、取水、泵房、输配水、水厂总体设计、水处理、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应急供水、检测与控制12个部分。文中除了对中日两国的水法体系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大方向进行了对比研究,还对日本“指南”与我国“标准”有关取水储水设施、输配水设施、水处理设施等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给水规范存在的差异,提出加快给水设计规范更新频率、完善应急供水措施、纳入新工艺、实现“智慧水务”等建议。为我国全文强制性规范的编制提供了技术参考,有利于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发展。

沈岳飞[4](2020)在《榆林市三县供水工程倒虹吸管材比选和施工技术分析》文中提出榆林市三县供水工程中输水线路长、沿线地形复杂,倒虹吸结构布置多,倒虹吸管材和管径选取不仅影响工程结构安全,而且影响工程量及投资,同时倒虹吸现场施工技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本文从管材特性、地形地质条件、施工因素、工程量及投资等各个方面进行管材和管径比选,对已选好的倒虹吸管身段管材(钢管和PCCP管)现场施工进行技术分析和总结,为倒虹吸施工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李倩[5](2020)在《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框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追本溯源,韧性(Resilience)是物理学领域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首次将韧性概念与自然灾害联系起来。21世纪初期,韧性城市这一概念首次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被提出,随后,对国家韧性、社区韧性、工程系统韧性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并发展至今。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等机构编撰系列丛书,详细阐述灾害韧弹性概念。目前对工程系统地震韧性的研究范畴包括建筑结构、交通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等,但研究成果普遍较少,且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供水系统地震韧性展开相关研究。论文主要完成工作及取得成果:完成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相关研究。给出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的定义,提出以本地区应采取的抗震设防烈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作为输入基准;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建立单体元件损伤指数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所得重要性系数,建立了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该模型所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且可对相同或不同设防烈度区的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进行比较;从供水系统基础参数和抗震应急措施中总结可以提升地震安全性的方法。完成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相关研究。给出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的定义,提出以本地区人力资源储备为输入基准对供水系统进行维护或维修;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建立单体元件功能指数模型,为了模拟震后恢复过程建立了本地区人力资源评估模型,根据单体元件的恢复时间及所需人力资源计算供水系统恢复时间,根据单体元件的损失比计算供水系统恢复费用,建立了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该模型所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且可对相同或不同设防烈度区的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进行比较;从供水系统基础参数和震后恢复措施及过程中总结可以提升震后可恢复性的方法。完成了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相关研究。根据灾害韧性的核心内涵,建立了基于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震后可恢复性评价的地震韧性评价体系,将供水系统地震韧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针对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这一指标进行研究,建立了震害率与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估算地震韧性4个等级下的供水服务功能正常的用户比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体系可对相同或不同设防烈度区的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且可以得到相应设防烈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下,震后及恢复期间供水服务功能正常的用户比例。

徐卫民[6](2019)在《南京-高淳长距离引江输水管线工程设计与施工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单一供水水源的风险以及村庄缺少达标、洁净生活饮用水的风险日益凸显。选择并建设长距离输水工程以及科学合理地配置区域水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已经或正在准备建设长距离的输水工程。南京市根据水资源现状,结合现状区域供水管网的建设情况,对全市在建的长距离输水工程中距离最长、投资最多的输水管网进行了针对性研究,特别是针对大口径供水管道在穿越河流、高速公路和铁路等障碍时可实施的新型穿越方式,以及施工组织、方案比选、管材选择、管径确定、管道接口、管道腐蚀等技术与要点开展了全方位研究,该研究对全市及周边地区区域供水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南京-高淳长距离引江输水管线工程实践,对长距离、大口径净水输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难点开展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文中对设计阶段涉及的设计规模、输水方式、输水管材的确定和选用均进行了讨论,经多方案比选认为采用从主城引水并输送清水的方式经济效益最为明显,可解决高淳区供水安全问题和溧水区供水水量不足问题。工程输水管采用单根管道输水,口径主要为DN1600、DN1400、DN1200,管材以球墨铸铁管为主,穿越河道、高速匝道等特殊地段可采用钢管或PE管。针对施工中遇到的不同障碍类型,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讨论了多种施工方法。如引江工程输水管线沿高速公路外侧敷设,一般多采用开挖施工法;给水管道穿越障碍物如道路、高速、河道等时,采用非开挖施工法(包括顶管、水平定向钻进);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明架、沉管等施工方法。

张国好[7](2018)在《复杂地形应用TPEP钢管输水工程设计——以南水北调山东省栖霞市续建配套工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南水北调山东省栖霞市续建配套工程山地丘陵地形复杂特点,设计应用外3PE内熔结环氧钢管(TPEP)作为输水主管路,介绍TPEP输水管道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通过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为优化山地丘陵区大口径输水管路设计、施工提供借鉴。栖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承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输水干线在栖霞市的分水任务,同时根据天然径流与

范宏[8](2017)在《会宁北部供水工程新堡子新老水厂连通管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文中指出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于2013年11月正式批复,受益人口25万人。新堡子水厂新建和原有蓄水池连接输水钢管1条,1.78 km,在水源上互相作为互补。连接管与土高、草滩、刘寨配水干管四管同槽埋设。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软土地基110 m,施工采用堆石碾压法对该地基做了处理,并成功埋设输、配水管道,建议在类似地基上施工可作为借鉴,同时在软土地基前后修建伸缩节阀井,安装大伸缩量伸缩节。还可用同压力等级塑性管材替代刚性管材,减少地基沉陷产生应力破坏管道,同时做好管材防锈蚀、化学腐蚀设计、施工。

何潇[9](2016)在《新疆富蕴广汇供水工程水资源分析与建筑物设计》文中认为本工程主要任务为广汇集团在富蕴县境内开发40亿m3煤制气项目提供工业及生活用水,推荐方案为自恰库尔图镇哈西翁村附近乌伦古河取水经四级泵站提水至卡姆斯特附近的调蓄水池,同时兼顾两岸原有农业灌溉供水。本文利用乌伦古河流域几个水文站的基本水文资料,对工程区气象、径流、洪水作了分析;对径流进行了水量还原计算和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对参证站设计流量进行了计算。根据水文分析成果,进行了取水口断面设计流量、取水口断面设计洪峰流量、管线沿线沟道洪水等分析计算。根据本次水文计算,取水口断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9.6亿m3,P=50%来水保证率下为8.96亿m3,P=97%来水保证率下为3.25亿m3。项目取水口断面设计工况来水量8.43亿m3,97%保证率来水量2.86亿m3,中游可用水量8202万m3,而本项目总需水量为3934万m3。工程取水口上游即将兴建萨尔托海水库,调节库容2.6亿m3,通过枢纽库容调节完全可满足煤制气项目年取水量3934万m3的用水要求,且不超过“综合规划”乌伦古河中游的限定用水量。因此,考虑将农业节水后的水作为工业用水,工程取水是可靠有保证的。本文经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本供水工程主要由低闸坝枢纽、提水泵站、输水管线、调蓄水池、跨沟建筑物及交叉建筑物等组成。工程全线不分水。本工程采用有坝引水方式,枢纽位于恰库尔图镇哈西翁村附近河道,为闸坝结合挡水建筑物,坝轴线长度624.83m,闸顶高程843.5m,正常挡水位841.0m,相应库容724万m3。本文对枢纽建筑物、管线附属建筑物、泵站及蓄水建筑物进行了结构计算,并确定最终设计方案;针对工程的管线布置与泵站设计,对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停泵过渡过程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工程进行水锤防护。

严振瑞[10](2015)在《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关键技术问题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提出工程实施将会遇到且必须解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业界关注,并作为工程前期设计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

二、输水管道工程不良地基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水管道工程不良地基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某长距离引水工程管道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设计方法及理念
    2.1 输水管布置方法
    2.2 管材比选方法
    2.3 管径选择方法
    2.4 其他设计
3 管道典型设计
    3.1 管线布置
    3.2 管材选择
    3.3 水力计算
    3.4 结构设计
        3.4.1 钢管部分的结构计算
        1)管壁估算
        2)抗外压稳定校核
        3.4.2 PCCP管段设计
        1)抗浮计算
        2)地基承载力计算
        3)沉降计算
    3.5 镇墩结构设计
4 结论和建议

(3)中日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中日水法体系的发展历程
        1.2.1 我国水法体系的发展历程
        1.2.2 日本水法体系的发展历程
    1.3 中日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1.3.1 日本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1.3.2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2 中日给水规范结构及主要内容对比分析
    2.1 中日给水规范的结构对比
    2.2 中日给水规范主要内容对比
        2.2.1 日本《水道设施设计指南》主要内容
        2.2.2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主要内容
3 中日取水设施和储水设施的对比研究
    3.1 取水设施
        3.1.1 水源选择
        3.1.2 地表水取水设施
        3.1.3 地下水取水设施
    3.2 储水设施
        3.2.1 储水设施的种类
        3.2.2 储水设施的设计容量
    3.3 小结
4 中日输配水设施的对比研究
    4.1 引水设施
        4.1.1 原水输送的形式及方法
        4.1.2 管(渠)线路的选择及敷设
        4.1.3 管(渠)材料等相关附属设施
        4.1.4 原水调节池
    4.2 送水设施
        4.2.1 处理水输送的形式及方法
        4.2.2 管道的敷设及管材的选择
        4.2.3 调节水池
    4.3 配水设施
        4.3.1 日本服务区域的分块划分
        4.3.2 配水管网的布局
        4.3.3 服务水库及高架水箱
    4.4 给水装置
    4.5 小结
5 中日水处理设施的对比研究
    5.1 水厂的总体设计
        5.1.1 水厂处理水量及处理能力
        5.1.2 水质标准及水处理方法的选择
        5.1.3 水处理设施的改良和更新
    5.2 混凝
        5.2.1 混凝剂的种类
        5.2.2 混凝剂投加量及投加方法
        5.2.3 混凝设施
    5.3 沉淀
        5.3.1 沉淀设施
        5.3.2 整流设施
        5.3.3 排泥设施
    5.4 过滤
        5.4.1 快滤池
        5.4.2 慢砂过滤
        5.4.3 膜过滤
    5.5 消毒
        5.5.1 消毒剂的种类
        5.5.2 消毒剂的贮存
        5.5.3 消毒剂的制备与投加
    5.6 深度处理设施及其他处理
        5.6.1 深度处理设施
        5.6.2 其他处理
    5.7 应急供水
        5.7.1 中日两国应急供水管理体系
        5.7.2 应急供水相关措施
    5.8 自来水厂设备
        5.8.1 泵设备
        5.8.2 检测与控制设备
    5.9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建议性条文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榆林市三县供水工程倒虹吸管材比选和施工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管材及管径比选
    2.1 管材比选
    2.2 管径比选
3 倒虹吸施工技术要求
    3.1 埋管段施工
    3.2 明管段施工
4 结论及建议

(5)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框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韧性含义的演变过程
        1.2.2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
        1.2.3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
        1.2.4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研究基础及关键问题
    2.1 引言
    2.2 供水系统简介
    2.3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研究基础
        2.3.1 供水管网震害预测
        2.3.2 水池震害预测
        2.3.3 水池的地震易损性矩阵
    2.4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研究基础
        2.4.1 供水管网功能失效分析方法
        2.4.2 供水系统地震破坏损失比
        2.4.3 供水系统震后恢复统计分析
    2.5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研究关键问题
        2.5.1 明确供水系统地震韧性概念
        2.5.2 评价模型的输入基准
        2.5.3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指标
        2.5.4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体系
    2.6 小结
第三章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
    3.1 引言
    3.2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定义
    3.3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等级划分
    3.4 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模型
        3.4.1 评价指标
        3.4.2 重要性系数
        3.4.3 地震安全性指数
        3.4.4 评价流程
    3.5 汶川地震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
        3.5.1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基础数据与实际震害
        3.5.2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
        3.5.3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分析
        3.5.4 四川省2017年供水管网地震安全性评价
    3.6 小结
第四章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1 引言
    4.2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定义
    4.3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等级划分
    4.4 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模型
        4.4.1 评价指标
        4.4.2 人力资源评估模型
        4.4.3 恢复时间与恢复费用计算
        4.4.4 震后可恢复性指数
        4.4.5 评价流程
    4.5 汶川地震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5.1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基础数据与实际恢复情况
        4.5.2 地震灾区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5.3 四川省2017年供水系统震后可恢复性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
    5.1 引言
    5.2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体系
        5.2.1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5.2.2 供水系统地震韧性等级划分
    5.3 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
        5.3.1 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概念
        5.3.2 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计算步骤
        5.3.3 震害率-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计算
        5.3.4 震害率-基于用户数量的供水服务功能关系曲线
    5.4 四川省2017年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2017年供水行业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6)南京-高淳长距离引江输水管线工程设计与施工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3 项目概况
        1.3.1 项目区域概况
        1.3.2 区域水资源状况
        1.3.3 供水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需水量预测、建设规模和目标
    2.1 需水量预测
        2.1.1 服务范围及设计年限
        2.1.2 用水量预测
        2.1.3 需水量确定
    2.2 工程规模和目标
        2.2.1 工程规模
        2.2.2 水质、水压目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方案比选
    3.1 输水方式
        3.1.1 输送清水与输送浑水方案比选
        3.1.2 从主城引水与从江宁引水方案比选
        3.1.3 从主城引水与高淳水厂深度处理方案比选
    3.2 输水线路
    3.3 输水管口径确定
    3.4 输水管材
        3.4.1 管材选用的基本原则
        3.4.2 常用管材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工步骤及技术措施
    4.1 施工准备
        4.1.1 技术准备
        4.1.2 现场准备
        4.1.3 材料堆放
        4.1.4 机械及材料的准备
        4.1.5 其它准备
    4.2 施工组织
        4.2.1 劳动力使用及进场计划
        4.2.2 机械设备使用及进场计划
    4.3 施工部署
        4.3.1 工程质量检测手段
        4.3.2 质量保证措施
    4.4 主要施工方法
        4.4.1 开挖施工法
        4.4.2 顶管施工法
        4.4.3 水平定向钻进施工法
        4.4.4 其他施工法
    4.5 工程实例
        4.5.1 开挖施工法——管道直埋穿越城北二路
        4.5.2 开挖施工法——加套管直埋穿越规划古塘互通
        4.5.3 顶管施工法——穿越现状溧水西匝道
        4.5.4 水平定向钻进法——穿越上坊互通匝道
        4.5.5 水平定向钻进法——穿越蒲塘河
        4.5.6 明架法施工——穿越中心河
        4.5.7 沉管法施工——穿越新桥河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质量控制
    5.1 管道试压
        5.1.1 试验压力
        5.1.2 试压具备的条件
        5.1.3 试压准备
        5.1.4 试压
        5.1.5 质量检查
    5.2 管道冲洗
        5.2.1 冲洗管道段落划分
        5.2.2 冲洗步骤
        5.2.3 管道冲洗时间
        5.2.4 冲洗压力
        5.2.5 保障措施
    5.3 管道消毒
        5.3.1 消毒方法
        5.3.2 消毒程序和注意事项
    5.4 工程验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复杂地形应用TPEP钢管输水工程设计——以南水北调山东省栖霞市续建配套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管道工程线路布置
管材、管径的分析确定
    管材的选择
    管径的确定
    管道方案经济技术比较
管道断面设计
管道基础及地基处理
管道敷设
主要建筑物设计
    架空安装管道工程
附属构筑物设计
结语

(8)会宁北部供水工程新堡子新老水厂连通管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配水干管概况及连通管基础地基条件
    2.1 连通管及输配水干管概况
    2.2 连通管及输配水干管基础地基条件
3 管基软地基危害
    3.1 软地基是一种不良地基
    3.2 软地基是一种存在危害隐患地基
4 管基软地基处理方法
5 结束语

(9)新疆富蕴广汇供水工程水资源分析与建筑物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程概况
    1.2 本文研究的问题
2 水文分析
    2.1 流域概况
    2.2 气象
        2.2.1 气温
        2.2.2 降水
        2.2.3 水面蒸发
        2.2.4 瞬时最大风速、风向、冻土、相对湿度、积雪
    2.3 水文基本资料
        2.3.1 水文站网及水文测验
        2.3.2 水文资料的收集与复核
        2.3.3 水文基本资料评价
    2.4 径流
        2.4.1 径流特征分析及参证站的选用
        2.4.2 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2.4.3 水量还原计算
        2.4.4 径流系列及代表性分析
        2.4.5 参证站设计流量的计算
        2.4.6 取水口断面设计流量的计算
        2.4.7 径流年内分配
        2.4.8 枯水流量分析
    2.5 洪水
        2.5.1 洪水特性
        2.5.2 设计洪峰流量计算
        2.5.3 取水口断面设计洪峰流量计算
        2.5.4 引水管道沿线山洪沟洪水计算
    2.6 分期设计洪水计算
        2.6.1 参证站分期洪水计算
        2.6.2 取水口断面分期洪水计算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1 地表水资源
        3.1.1 天然径流
        3.1.2 设计工况下取水口断面来水量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3.3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3.4 本工程取水可靠性
    3.5 对其他用户的影响及补偿措施
    3.6 工程任务、设计水平年及供水保证率
4 工程布置研究与建筑物设计
    4.1 工程布置
        4.1.1 工程等别
        4.1.2 设计标准
        4.1.3 工程选线遵循的原则
        4.1.4 引水方案选择
        4.1.5 引水方式
        4.1.6 引水枢纽坝址选择
        4.1.7 正常挡水位
        4.1.8 工程布局
    4.2 建筑物设计
        4.2.1 枢纽闸坝顶高程确定
        4.2.2 泄水建筑物
        4.2.3 枢纽防排沙
        4.2.4 挡水建筑物
        4.2.5 输水线路主要建筑物设计
        4.2.6 泵站设计
        4.2.7 事故停泵水锤及关阀水锤计算
        4.2.8 调节构筑物设计
        4.2.9 附属建筑物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关键技术问题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主要特点
3 需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3.1 西江干流上游取水对下游咸潮上溯的影响及其对策问题
    3.2 大型输水管道线路穿越城市规划区的规划符合性协调问题
    3.3 大型取水泵站取水河段河床演变及取水口选择的关键技术问题
    3.4 狮子洋跨海输水管道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
    3.5 大型输水管道明挖埋管基坑开挖支护和深厚软基处理问题
    3.6 大型输水管道越江沉管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
    3.7 大型输水管道顶管穿越敏感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技术问题
    3.8 长距离大流量压力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数值仿真及水锤防护问题
    3.9 输水管道内壁防止淡水壳菜滋生的综合卫生防护问题
    3.1 0 滨海长距离输水管道结构耐久性设计问题
4 结语

四、输水管道工程不良地基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某长距离引水工程管道设计方法研究[J]. 徐三才.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11)
  • [2]涓涓清流润紫塞[N]. 关鹏玉,张童童. 承德日报, 2021
  • [3]中日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D]. 刘佳琦.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4]榆林市三县供水工程倒虹吸管材比选和施工技术分析[J]. 沈岳飞. 陕西水利, 2020(09)
  • [5]供水系统地震韧性评价框架体系研究[D]. 李倩.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6]南京-高淳长距离引江输水管线工程设计与施工控制[D]. 徐卫民. 东南大学, 2019(05)
  • [7]复杂地形应用TPEP钢管输水工程设计——以南水北调山东省栖霞市续建配套工程为例[J]. 张国好. 中国科技信息, 2018(22)
  • [8]会宁北部供水工程新堡子新老水厂连通管软土地基处理方法[J]. 范宏.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20)
  • [9]新疆富蕴广汇供水工程水资源分析与建筑物设计[D]. 何潇.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10]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关键技术问题思考[J]. 严振瑞.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5(11)


天然地基论文 地震预测论文

上一篇:江泽民创新教育的思考与认识
下一篇:Genetech 与瑞士罗氏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