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青[1](2014)在《丙泊酚及其与不同阿片类药物配伍在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和满意度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观察丙泊酚及其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麻醉效果及满意度的比较,探讨一种更安全高效舒适的麻醉方法,以满足无痛人流术的需要,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随机选择长沙市四医院门诊自愿采用无痛方式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400例, ASAⅠ-Ⅱ级,年龄17-35岁,体重43-60kg,均为第一次人流,无阴道生育史,术前经妇产科相关检查及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42-68d),患者血液分析、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无明显异常,无药物过敏史,无心肺功能障碍,无精神障碍及外伤手术史。将40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成4组:单纯丙泊酚复合生理盐水组(A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B组)、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组(C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D组),每组均100例。连接多功能监测仪,监测袖带血压(BP)、心电(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消毒铺巾后,分别给予四组麻醉药,记录四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2min,扩宫时、手术后1min的MAP、HR、和Sp02,记录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腹痛(子宫收缩痛)的程度记录VAS分值、丙泊酚总用量、术中体动,术后三天内电话回访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及术毕调查手术者的麻醉满意度,总结得出各组数据,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结果:400例入选患者其中有12例因术中出血多注射缩宫素、手术时间长、要求自动退出而被排除于本实验,共388例患者完成实验。1、四组患者年龄、体重、孕龄及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A组苏醒时间显着延长(P<0.05),而B组、C组和D组之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间离院时间比较:A组离院时间显着长于其他三组(P<0.05),C组比较于B组和D组,离院时间明显短于B、D组(P<0.05)。3、观察术后10分钟四组VAS评分发现,比较于B、C、D组,A组术后VAS评分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与B、C、D组比较,C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B、D组(P<0.05)。4、电话调查四组患者对麻醉满意度比较:表示A组分别同B、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B、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术毕调查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比较:表示A组分别同B、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B、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四组患者组间比较麻醉前(T1)MAP、HR、Sp0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AP和HR在四组患者麻醉后同时间点(T2、T3、T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SP02在T3和T4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时间点,D组SP02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患者组内比较MAP、HR和SP02均在T2时间点出现下降,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T3和T4时间点,MAP、HR和SP02的变化与T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四组丙泊酚用量比较,A组丙泊酚用量最大,A和B、C、D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B、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8、四组间术中体动:A组较B、C、D组体动发生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B、D比较,体动发生率明显低(p<0.05)。结论结合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术后腹痛(子宫收缩痛)程度、患者及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等方面,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离院时间短,麻醉镇痛效果好,能有效地抑制人工流产术后的子宫收缩痛,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尤其是患者及手术医生满意度高等优点,充分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痛人流手术最舒适、高效的麻醉药物配伍。
成建庆[2](2011)在《小剂量咪达唑仑、氯胺酮联合异丙酚行无痛人工流产术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氯胺酮联合异丙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30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咪达唑仑+氯胺酮+异丙酚(A组)、氯胺酮+异丙酚(B组)和异丙酚(C组)进行麻醉。观察各组患者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手术时间、离站时间及术中知晓的发生率。结果 A、B两组镇痛效果好于C组(P<0.05);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呼吸等指标在诱导前、诱导后5min、术毕和离院时等4个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诱导后2 min C组各指标值均明显降低(P<0.05),但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中知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C组(均P<0.05),但3组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及离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氯胺酮联合异丙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麻醉效果较好,对呼吸、循环干扰小,术中知晓发生率低,麻醉苏醒平稳。
袁智敏,金抒惠,李娜,赵建平[3](2010)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20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成丙泊酚组(Ⅰ组)和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Ⅱ组),各100例。2组人工流产术中分别记录丙泊酚的剂量、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术中SBP、DBP、HR、SpO2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术中SBP、DBP、HR及SpO2较术前均下降(P<0.05);Ⅱ组丙泊酚的诱导剂量、总剂量、意识消失时间少于Ⅰ组(P<0.05)。2组不良反应满意率均为100%,2组术中肌阵挛、呼吸抑制及术后头晕头痛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用量少、呼吸循环抑制轻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
冯玉珠[4](2008)在《镇痛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
谢红春,任永伦,杨丽佳,杨剑,黄超,王文婷,代冬梅,韩恩良[5](2007)在《依托咪酯乳剂与咪唑安定、芬太尼复合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观察依托咪酯乳剂、芬太尼复合与依托咪酯乳剂、咪唑安定、芬太尼复合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时的麻醉效果、肌阵挛发生情况及患者离院时间。方法2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先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随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乳剂0.1~0.2mg/kg;B组先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mg/kg加芬太尼1μg/kg混合液,随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乳剂0.05~0.1mg/kg,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操作,每组110例。观察麻醉效果、离院时间及肌阵挛发生率。结果两组间麻醉效果、肌阵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离院时间略长于A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乳剂、咪唑安定、芬太尼复合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时麻醉效果好,肌阵挛的发生率低。
胡琼玉[6](2007)在《不同配伍丙泊酚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惠敏,吴元赭[7](2006)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异丙酚的配伍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勇[8](2005)在《异丙酚伍用不同药物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异丙酚分别伍用芬太尼、氯胺酮、咪唑安定、曲吗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时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100例人工流产孕妇,分单纯异丙酚组(Ⅰ组)、复合芬太尼组(Ⅱ组)、复合氯胺酮组(Ⅲ组)、复合咪唑安定组(Ⅳ组)、复合曲吗多组(Ⅴ组),Ⅱ、Ⅲ、Ⅳ、Ⅴ组于异丙酚静注前分别给予芬太尼0.8ug/kg、氯胺酮0.3mg/kg、咪唑安定0.04mg/kg、曲吗多2mg/kg,观察异丙酚用量、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Ⅰ组、Ⅳ组用药2min后血压、心率明显下降(P<0.01),Ⅱ、Ⅲ、Ⅳ、Ⅴ组异丙酚用量明显比Ⅰ组减少(P<0.01),且麻醉效果优于Ⅰ组,Ⅳ组苏醒时间延长(P<0.05)。无1例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PASS),出血量及宫颈松弛度均无显着差异。结论芬太尼、氯胺酮、咪唑安定、曲吗多均可提高异丙芬的麻醉效能,减少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的用量,可防止PASS的发生。氯胺酮可对抗异丙酚的降压作用,咪唑安定可使异丙芬静脉麻醉的时间延长。
刘爱勤,岳秀英[9](2003)在《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用于人工流产术100例》文中研究指明
陈世彪,赵为禄[10](2003)在《异丙酚伍用不同药物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异丙酚分别伍用芬太尼、氯胺酮、咪唑安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时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80例人工流产孕妇 ,分为单纯异丙酚组 (I组 )、复合芬太尼组 (Ⅱ组 )、复合氯胺酮组 (Ⅲ组 )、复合咪唑安定组 (Ⅳ组 ) ,Ⅱ、Ⅲ、Ⅳ组于异丙酚静注前分别给予芬太尼 0 .8μg/kg、氯胺酮 0 .3mg/kg、咪唑安定 0 .0 4mg/kg ,观察异丙酚用量、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 I组、Ⅳ组用药 2min后血压、心率明显下降 (P <0 .0 1) ,Ⅱ、Ⅲ、Ⅳ组异丙酚用量比I组明显减少 (P <0 .0 1) ,Ⅱ、Ⅲ、Ⅳ组麻醉效果优于I组 ,Ⅳ组苏醒时间延长 (P <0 .0 5 )。结论 芬太尼、氯胺酮、咪唑安定均可提高异丙酚的麻醉效能 ,减少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时的用量。氯胺酮可对抗异丙酚的降血压作用 ,咪唑安定可使异丙酚静脉麻醉的苏醒期延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对象与分组 |
| 1.1.1 一般资料 |
| 1.1.2 纳入标准 |
| 1.1.3 排除标准 |
| 1.1.4 实验分组 |
| 1.2 药品、仪器 |
| 1.3 实验步骤 |
| 1.4 数据收集处理 |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 |
| 2.1 四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 2.2 四组患者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比较 |
| 2.3 四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 2.4 四组患者对麻醉满意度评价 |
| 2.5 手术医生对四组麻醉满意度评价 |
| 2.6 丙泊酚不同配伍组术中MAP、HR、SP02比较 |
| 2.7 四组丙泊酚用量比较 |
| 2.8 四组患者术中体动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麻醉方法 |
| 1.3观察指标 |
| 1.4 镇痛效果判定 |
| 1.5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3组异丙酚用量比较 |
| 2.2 麻醉效果观察指标比较 |
| 3讨论 |
| 1 静脉麻醉镇痛法 |
| 1.1 异丙酚复合麻醉 |
| 1.2 氯胺酮复合麻醉 |
| 1.3 安定 |
| 1.4 依托咪酯 |
| 2 宫颈、宫颈旁神经阻滞麻醉 |
| 3 肛门、阴道给药镇痛法 |
| 4 笑气吸入麻醉法 |
| 5 各种镇痛方法的评价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麻醉方法 |
| 1.3 观察项目 |
| 1.3.1 离院时间 |
| 1.3.2 麻醉效果分级 |
| 1.3.3 肌阵挛发生情况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异丙酚复合镇痛药 |
| 1.1 异丙酚+阿片类激动剂 |
| 1.1.1 异丙酚+芬太尼 |
| 1.1.2 异丙酚+其他芬太尼类药物 |
| 1.1.3 异丙酚+哌替啶 |
| 1.2 异丙酚+氯胺酮 |
| 1.3 异丙酚+氯诺昔康 |
| 1.4 异丙酚+曲马多 |
| 1.5 异丙酚+高乌甲素 |
| 2 异丙酚复合镇静剂 |
| 2.1 异丙酚+依托咪酯 |
| 2.2 异丙酚+咪唑安定 |
| 2.3 异丙酚+硫喷妥钠 |
| 3 异丙酚复合吸入全麻药 |
| 4 异丙酚复合抗胆碱药 |
| 4.1 异丙酚+东莨菪硷 |
| 4.2 异丙酚+阿托品 |
| 4.3 异丙酚+山莨菪碱 |
| 5 异丙酚复合前列腺素类药物 |
| 5.1 异丙酚+米索前列醇 |
| 5.2 异丙酚+卡孕栓 |
| 6 异丙酚复合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 |
| 6.1 异丙酚+米非司酮 |
| 6.2 异丙酚+韩氏治疗仪 |
| 6.3 异丙酚+宫颈阻滞麻醉 |
| 6.4 异丙酚+宫颈喷淋管丁卡因表面麻醉 |
| 6.5 异丙酚+拟肾上腺素药 |
| 6.6 异丙酚+维生素K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