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消炎解毒口服液治疗小儿肺炎68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消炎解毒口服液治疗小儿肺炎68例(论文文献综述)

彭效芹[1](2020)在《小儿肺炎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疗效观察及机制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小儿肺炎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小儿喘息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究小儿肺炎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小儿喘息性疾病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在徐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接受治疗的106例喘息性疾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儿肺炎口服液治疗,治疗周期28d,两组基础治疗相同。(2)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咳嗽,退烧,喘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4、IL-6、IL-10、IFN-γ)水平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利用德国耶格公司潮气肺功能仪检测治疗前后两组研究对象肺功能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 MyD88、TLR4、IKKβ、NF-κB 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4)检测治疗前后两组研究对象血脂指标,氧化应激水平及其他血清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糖萼损伤标记物水平,采用侧流暗场成像技术检测的舌下糖萼厚度。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接受治疗后,观察组咳嗽、退烧、喘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57±0.84)d、(2.07±0.48)d、(3.29±1.21)d、(4.58±0.88)d 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02±0.77)d、(2.89±0.22)d、(5.48±0.79)d 及(6.21±1.4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4%显着高于对照组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功能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 VT/Kg、TPTEF/TE、VPEF/Ve、TI/TE、FEF25、FEF50、FEF75 分别为(7.98±1.02)mL/Kg、(35.04±3.44)、(32.56±4.42)、(75.61±8.17)、(3.05±0.47)mL、(1.77±0.23)mL、(0.94±0.12)mL显着高于治疗前(6.12±1.48)mL/Kg、(20.07±4.71)、(20.59±3.12)、(64.55±3.74)、(1.82±0.39)mL、(1.14±0.21)mL、(0.55±0.1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VT/Kg、TPTEF/TE、VPEF/Ve、TI/TE、FEF25、FEF50、FEF75 分别为(6.82±1.08)mL/Kg、(28.66±4.47)、(25.13±4.92)、(69.48±7.91)、(2.55±0.48)mL、(1.45±0.26)mL、(0.71±0.11)mL 显着高于治疗前(5.79±1.62)mL/Kg、(19.21±3.75)、(20.48±2.88)、(64.17±2.78)、(1.74±0.45)mL、(1.12±0.28)mL、(0.59±0.18)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炎性因子及免疫指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4、IL-6、CRP水平及EOS计数水平分别为(41.78±4.26)mg/L、(51.24±4.98)mg/L、(9.61±1.32)mg/L、(3.14±0.28)mg/L、(0.21±0.02)×109/L均显着低于治疗前(82.07±8.44)mg/L、(101.57±10.12)mg/L、(21.84±1.99)mg/L、(6.57±0.61)mg/L、(0.45±0.04)×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NF-α、IL-4、IL-6、CRP 水平及 EOS 计数水平分别为(58.94±6.34)mg/L、(76.72±8.55)mg/L、(15.68±2.04)mg/L、(4.31±0.39)mg/L、(0.29±0.02)×109/L均显着低于治疗前(80.14±8.12)mg/L、(98.51±10.54)mg/L、(22.57±2.73)mg/L、(6.84±0.53)mg/L、(0.48±0.06)×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4、IL-6、CRP水平及EOS计数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L-10、IFN-γ水平分别为(37.37±3.17)mg/L、(120.51±10.85)mg/L 显着高于治疗前(25.49±2.31)mg/L、(77.27±7.95)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L-10、IFN-γ水平分别为(34.61±3.25)mg/L、(95.57±8.71)mg/L显着高于治疗前(24.57±3.15)mg/L、(78.14±8.4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0、IFN-γ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IgA、IgM、IgG 水平分别为(0.76±0.15)mg/L、(7.93±1.31)mg/L、(0.96±0.23)mg/L 显着高于治疗前(0.38±0.13)mg/L、(5.31±1.26)mg/L、(0.61±0.1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gA、IgM、IgG水平分别为(0.54±0.14)mg/L、(6.82±1.27)mg/L、(0.81±0.24)mg/L 显着高于治疗前(0.35±0.12)mg/L、(5.27±1.17)mg/L、(0.59±0.18)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因子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MyD88-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情况治疗后观察组 MyD88、TLR4、IKKβ、NF-κB mRNA 分别为(2.38±0.57)、(2.73±0.74)、(1.73±0.27)、(2.04±0.31)显着低于治疗前(7.81±2.43)、(10.42±2.79)、(8.39±2.73)、(7.16±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MyD88、TLR4、IKKβ、NF-κB mRNA 分别为(2.53±0.69)、(2.95±0.81)、(2.65±0.58)、(3.35±0.82)显着低于治疗前(7.49±2.37)、(10.25±2.86)、(8.26±2.81)、(7.38±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MyD88、TLR4mRNA表达水平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KKβ、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 MyD88、TLR4、IKKβ、NF-κB 蛋白分别为(0.62±0.09)、(0.71±0.11)、(0.76±0.12)、(0.48±0.08)显着低于治疗前(1.32±0.28)、(1.48±0.27)、(1.32±0.27)、(1.27±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MyD88、TLR4、IKKβ、NF-κB 蛋白分别为(0.87±0.19)、(0.96±0.24)、(1.01±0.18)、(0.74±0.92)显着低于治疗前(1.35±0.27)、(1.52±0.31)、(1.39±0.25)、(1.23±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MyD88、TLR4、IKKβ、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观察组比较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脂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 TC、TG水平分别为(3.85±0.62)mmol/L、(1.47±0.27)mmol/L 显着低于治疗前(6.37±1.21)mmol/L、(2.74±0.43)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C、TG水平分别为(4.61±0.87)mmol/L、(1.89±0.31)mmol/L与治疗前(6.21±1.25)mmol/L、(2.61±0.48)mmol/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DL-C、LDL-C 水平为(1.48±0.26)mmol/L、(2.84±0.27)mmol/L 显着高于治疗前(1.21±0.24)mmol/L、(4.18±0.61)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 HDL-C、LDL-C 水平为(1.29±0.27)mmol/L、(3.98±0.32)mmol/L 与治疗前(1.19±0.24)mmol/L、(4.12±0.57)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氧化应激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OD、GSH-Px水平为(96.52±12.51)nU/mL、(439.27±49.33)U/L高于治疗前(71.42±9.27)nU/mL、(305.71±43.26)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MDA、LPO、MMP-9、ANP、MIP-2、CYFRA21-1 水平为(6.17±0.94)nmol/mL、(294.36±31.44)nmol/mL、(168.72±19.38)μg/L、(149.26±20.56)pmol/L、(75.81±8.17)pg/mL、(1.77±0.22)ng/mL 低于治疗前(9.27±1.21)nmol/mL、(413.51±43.27)nmol/mL、(291.17±30.74)μg/L、(267.58±24.87)pmol/L、(132.72±10.86)pg/mL、(3.86±0.30)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SOD、MDA、LPO、MMP-9、ANP水平分别为(75.17±11.35)nU/mL、(8.79±1.04)nmol/mL、(398.29±46.15)nmol/mL、(267.32±29.63)μg/L、(248.42±29.33)pmol/L 与治疗前(71.55±9.55)nU/mL、(9.21±1.15)nmol/mL、(415.32±49.27)nmol/mL、(287.41±31.27)μg/L、(257.27±32.14)pmol/L 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GSH-Px水平为(368.75±47.21)U/L高于治疗前(304.12±45.72)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MIP-2、CYFRA21-1 水平为(98.43±7.69)pg/mL、(2.37±0.21)ng/mL 低于治疗前(127.55±10.37)pg/mL、(3.75±0.29)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氧化应激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管内皮糖萼损伤情况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糖萼厚度水平分别为(206.76±21.57)μg/L、(31.55±3.09)pmol/L、(198.52±23.68)nm与治疗前(214.53±23.48)μg/L、(32.71±3.15)pmol/L、(191.27±18.71)n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多配体蛋白聚糖-1、透明质酸水平为(191.27±17.84)ng/mL、(227.42±18.99)pmol/L低于治疗前(258.32±21.57)ng/mL、(391.51±27.62)p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多配体蛋白聚糖-1、硫酸乙酰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水平为(132.91±14.31)ng/mL、(121.59±11.96)μg/L、(169.27±15.36)pmol/L、(22.37±1.94)pmol/L 低于治疗前(254.86±23.16)ng/mL、(216.04±22.32)μg/L、(314.38±28.71)pmol/L、(33.04±2.23)p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糖萼厚度为(251.38±25.23)nm高于治疗前(192.66±19.16)n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多配体蛋白聚糖-1、硫酸乙酰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糖萼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儿肺炎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小儿喘息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缓解相关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2)小儿肺炎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还可能与维持糖萼结构稳定相关。

郭淳[2](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蒋维[3](2020)在《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以凉膈散加减方为主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选取68例符合标准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予口服凉膈散加减方免煎颗粒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两组患儿37.2<体温<38.5℃时均予物理降温,体温≥38.5℃时联合口服泰诺林退热。服药6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68例患儿,脱落2例,实际有效病例66例,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主症次症积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治疗6天后,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均有改善,退热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改善咽部充血、咽痛、饮食减少、口臭、大便性状的疗效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安全性评价: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凉膈散加减方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均有效,前者在改善咽部充血、咽痛、饮食减少、口臭、大便性状等次要症状及缩短发热时间上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临床可推广运用。

李燕维(Yanwei Lee)[4](2019)在《背部腧穴拔罐疗法对小儿肺炎啰音吸收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背部腧穴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患儿症状、体征特别是肺部啰音的变化,评估其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搜集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人,符合西医小儿肺炎诊断标准的62例患儿,根据家长意愿,分为观察组31例、治疗组31例。观察组予中西医常规治疗+背部腧穴拔罐,对照组予中西医常规治疗+背部中药外敷。通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发热、咳嗽、喉间痰鸣、气促气喘、啰音)、次要证候(鼻塞、流涕、纳呆、神疲、大便、小便、舌象)积分、总积分及肺部湿啰音消失天数等指标的比较,观察评估背部腧穴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患儿症状、体征特别是肺部啰音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次要证候积分及总体积分方面,观察组、对照组组内对比,治疗前后相应积分均显着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对照组组间对比,治疗后主要证候积分、次要证候积分及总体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示两组治疗效果相当。在两组湿啰音消失天数方面,两组湿啰音消失天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儿湿啰音消失天数小于对照组患儿湿啰音消失天数。结论:背部腧穴拔罐及背部中药外敷在辅助治疗小儿肺炎上疗效相当,但背部腧穴拔罐对于小儿肺炎啰音吸收速度优于背部中药外敷,且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值得运用及推广。

钱雅琴[5](2019)在《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中PGE2、IL-1β和TNF-α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1)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大鼠血清中PGE2、IL-1β与TNF-α水平变化,探究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咽炎的可能作用机制;(2)通过临床观察急性咽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变,探究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咽炎的的疗效。2.方法2.1动物实验(1)将健康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安慰剂组10只、疏风解毒胶囊高剂量组10只、疏风解毒胶囊中剂量组10只、疏风解毒胶囊低剂量组10只、克拉霉素组10只,雌雄各半,雌雄分笼饲养;(2)采用喉头喷雾器把15%的氨水,喷入模型组10只大鼠咽部,于每日10:00、16:00,定时各喷1次,3揿/次,连续3d,正常组喷等量生理盐水,制作急性咽炎大鼠模型;(3)3d后取出正常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后处死正常组10只大鼠、模型组10只大鼠,并取出2组大鼠咽部黏膜,通过大鼠咽部病理学的改变,评判造模成功后,使用同样方法对剩下5组大鼠进行造模,后予以治疗;(4)治疗后取剩余5组大鼠腹主动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PGE2、IL-1β和TNF-α的含量。2.2临床研究基于患者自愿原则,按照就诊时间排序标号,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急性咽炎患者60例,按标号分为疏风解毒胶囊组(试验组)30例和克拉霉素组(观察组)30例,各组患者均为首次治疗,未曾使用其它药物,对比两组治疗前,治5d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改变,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3.结果3.1动物实验结果六组中正常组血清中PGE2、IL-1β、TNF-a浓度最低,其他五组中三项指标较正常组显着上升,其中安慰剂组指标最高。3.2临床实验结果3.2.1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性别、年龄及治疗前积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具有可行性;3.2.2治疗5d后,试验组有效率90%,观察组93%,但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疗效相当。4.结论4.1疏风解毒胶囊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咽炎大鼠血清中PGE2、IL-1β与TNF-α水平;4.2疏风解毒胶囊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效果显着;4.3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咽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变血清中PGE2、IL-1β与TNF-α水平。

陈稳[6](2016)在《金蓝利咽方治疗小儿急喉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金蓝利咽方治疗小儿急喉痹(外感风热证或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2014年10月~2015年8月期间诊断为急喉痹的病例,共12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金蓝利咽方治疗,对照组用蓝芩口服液治疗,疗程为3天。根据证候积分变化评价两组疗效,并对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疗效另做评价。研究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总疗效比较:试验组治愈率71.11%,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治愈率50%,总有效率75%,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证型比较:试验组外感风热证,治愈率75.90%,总有效率95.18%,对照组外感风热证,治愈率68%,总有效率88%,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各年龄段疗效比较:3~6岁年龄段,试验组治愈率78.12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50%,总有效率80%,P<0.05,有明显统计学意义;6~18岁年龄段,试验组治愈率66.67%,总有效率92.59%,对照组治愈率50%,总有效率72.22%,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2、试验组组内比较:试验组各年龄段比较:1~3岁年龄段,治愈率75%,总有效率100%,3~6岁年龄段,治愈率78.125%,总有效率100%,6~18岁年龄段,治愈率66.67%,总有效率92.59%,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外感风热证型和肺胃热盛证型治疗效果比较:外感风热证治愈率75.90%,总有效率95.18%,肺胃热盛证治愈率14.29%,总有效率100%,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各年龄段外感风热证型和肺胃热盛证型治疗效果比较:6~18岁年龄段,外感风热证治愈率71.43%,总有效率91.84%,肺胃热盛证治愈率20%,总有效率100%,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金蓝利咽方和蓝芩口服液均可有效治疗小儿急喉痹,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药物安全性等级为1级。金蓝利咽方治疗小儿急喉痹外感风热证疗效优于蓝芩口服液,治疗肺胃热盛证疗效与蓝芩口服液无明显差别。金蓝利咽方治疗小儿急喉痹适应证型以外感风热证为最佳,较为适合3~6岁年龄段儿童服用,药性安全,临床值得推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张鹏宙[8](2010)在《开肺化痰解毒活血法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166例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评价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为将开肺化痰解毒活血法确立为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的治疗大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患儿332例,随机分入两组,其中治疗组166例,予清肺口服液口服加生理盐水静滴,对照组166例,予利巴韦林静滴加安慰剂口服,疗程10天。依方案规定填写病例报告表,记录相关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资料,在Microsoft Access系统中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9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80%,显效率为19.38%;对照组痊愈率为41.14%,显效率为41.14%;两组综合疗效及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在对咳嗽、痰鸣、肺部听诊、X线检查等改善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方面,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1.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安全而有效;2.开肺化痰、解毒活血法是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的治疗大法。

赵倩义[9](2009)在《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制订“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及专家论证会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制订“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文献研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利用检索工具,如《中医儿科学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CBMdisc光盘、中国期刊网等,采取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查询相关文献,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文献,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并校对,进行统计学处理,形成文献研究的“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初步方案。专家问卷调查: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以信函形式向全国范围内遴选的60位专家发送问卷。对回收的第一轮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提出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即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将第二轮问卷寄送给回复一轮问卷的专家,并再次统计分析回收的问卷,形成第三轮问卷。将第三轮问卷寄给专家,回收专家意见,形成“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的初稿。专家论证会:邀请国内着名中医儿科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提交“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初稿,请专家们发表修改意见,并审定“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结果:通过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会相结合的方法,制订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

田栓磊,刘延祯[10](2006)在《小儿肺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在治疗方法和给药途径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今后应将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病相结合,采用现代科研手段,尽快研制出便于儿童使用、安全无毒、疗效显着的新技术新方法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做出新的贡献

二、消炎解毒口服液治疗小儿肺炎6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炎解毒口服液治疗小儿肺炎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肺炎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疗效观察及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路线
第一章 小儿肺炎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儿肺炎口服液对呼吸道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构的影响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研究不足及展望
综述 小儿喘息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概况
        1.古代中医对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2.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现代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进展
        1.现代医学对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2.现代医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进展
        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分组及对照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脱落病例处理
        1.9 中止试验标准
    2.治疗方案
        2.1 观察组治疗方案
        2.2 对照组治疗方案
        2.3 其他治疗
        2.4 疗程
        2.5 试验注意事项
    3.临床观察
        3.1 观察方法
        3.2 观察项目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统计分析方法
        3.5 技术路线图
    4.统计结果与分析
        4.1 病例收集情况
        4.2 基本情况分析
        4.3 疗效分析
        4.4 试验结果分析
    5.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6.失访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选题依据
    2.凉膈散加减方立题依据
    3.凉膈散加减方的组成方药及方义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背部腧穴拔罐疗法对小儿肺炎啰音吸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小儿肺炎的认识
        1.1.1 古代文献对小儿肺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1.1.2 小儿肺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1.3 小儿肺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1.2 西医对小儿肺炎的认识
        1.2.1 病因
        1.2.2 治疗
        1.2.3 外治法
    1.3 拔罐的相关研究
        1.3.1 中医对拔罐的认识
        1.3.2 西医对拔罐的认识
    1.4 评论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收集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3 疗效评定标准
        2.2.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2.5 技术路线图
    2.3 结果
        2.3.1 两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情况对比
        2.3.2 总体疗效比较
        2.3.3 两组治疗后疗效
        2.3.4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结果与分析
    3.2 敷胸散疗效确切
    3.3 背部腧穴拔罐疗法消除肺部湿性啰音机制探讨
    3.4 拔罐理论分析
        3.4.1 拔罐疗法相关操作分析
        3.4.2 拔罐疗法治疗小儿肺炎补泻原则[65]
        3.4.3 抽气罐的选择
    3.5 不足与展望
        3.5.1 不足
        3.5.2 展望
    3.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中PGE2、IL-1β和TNF-α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序言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1.研究目的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研究目的
    2.病例资料
    3.研究方法
    4.统计分析
    5.研究结果
    6.结果分析
    7.总结
第三部分 技术路线图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急性咽炎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急性咽炎的认识
    三、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咽炎的理论依据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金蓝利咽方治疗小儿急喉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小儿急喉痹的中医研究
    1、小儿急喉痹的病名起源及含义
    2、祖国医学对小儿急喉痹的认识
    3、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1.2、诊断标准
        1.3、病例纳入筛选标准
    2、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流程
        2.2、治疗方法
        2.3、疗效评价指标
        2.4、安全性评价指标
        2.5、预防调护
        2.6、临床观察表
    3、研究结果
        3.1、研究数据基线
        3.2、治疗前两组证候积分情况
        3.3、研究总结流程图
        3.4、治疗前、后两组证候积分比较
        3.5、结果
        3.6、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试验设计流程
    附录2 小儿急喉痹证候评分表
    附录3 金蓝利咽方CRF表
    附录4 研究总结流程图
致谢
个人简介

(8)开肺化痰解毒活血法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16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肺炎喘嗽病名
    2.肺炎喘嗽症状描述
    3.肺炎喘嗽病因病机
    4.肺炎喘嗽的治疗
        4.1 外当疏散外风,辨证予以清热或散寒
        4.2 内当清热、解毒、化痰、祛瘀、通腑
        4.3 虚则补其虚,重在肺脾肾
    5.中药雾化吸入法
    6.中药内外合治法
    7.灌肠给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1.1 病毒性肺炎的西医诊断
        1.2 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中医诊断
        1.3 按照以上西医、中医诊断标准,本项临床研究病例入选判断程序
        1.4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1.5 纳入病例标准及排除病例标准
        1.6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1.7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1.8 不良事件的处理
    2.临床研究方法
        2.1 基本治疗
        2.2 对症治疗两组出现以下各种情况时均作对症治疗
        2.3 观察疗程
    3.观测指标
        3.1 疗效性观测
        3.2 安全性观测
    4.临床评价标准
    5.统计分析方法
    6.统计结果
        6.1 实际受试者入选数量
        6.2 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特征
        6.3 主要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合并症情况、依从性情况
        6.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分析
    7.统计结果分析
    8.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中医认识
    2.关于清肺口服液
    3.开肺化痰解毒活血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的有效治法
    4.开肺化痰解毒活血法对各症状的改善
    5.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献研究
    1. 选择数据库
    2. 制订检索策略
    3. 文献筛选
    4. 软指标的筛选
    5. 文献研究结果归纳
二、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
    1. 设置项目评估、组织预测小组
    2. 编制初稿
    3. 选择专家组
    4. 预调查问卷
    5. 正式调查问卷
    6. 建立数据库
    7. 统计分析
    8. 得出结论
三、各轮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3. 专家积极系数
    4. 第一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5. 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6. 第三轮专家问卷
四、专家论证会
五、讨论
    1. 文献研究在制订本指南中的应用
    2. 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在制订本指南中的应用体会
    3. 本指南所做的中医标准化工作
    4. 课题意义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1. 古代文献
    2. 现代文献
附件
致谢

(10)小儿肺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方法
    1.1 开肺化痰解毒法
    1.2 活血化瘀法
    1.3 泄肺调中法
    1.4 宣肺泄腑法
    1.5 扶正祛邪法
2 给药途径
    2.1 口服液
    2.2 雾化吸入
    2.3 敷贴疗法
    2.4 灌肠法
    2.5 静脉用药
    2.6 其他

四、消炎解毒口服液治疗小儿肺炎6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肺炎口服液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疗效观察及机制探究[D]. 彭效芹. 苏州大学, 2020(02)
  • [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D]. 蒋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背部腧穴拔罐疗法对小儿肺炎啰音吸收的疗效观察[D]. 李燕维(Yanwei Lee).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中PGE2、IL-1β和TNF-α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D]. 钱雅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金蓝利咽方治疗小儿急喉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开肺化痰解毒活血法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166例疗效观察[D]. 张鹏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9]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 赵倩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10]小儿肺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田栓磊,刘延祯. 中医儿科杂志, 2006(03)


勒马回论文 雾化吸入论文 雾化治疗论文 儿童咳嗽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文学教育之争的分析与反思——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之一
下一篇:医院成本核算标准化模式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