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聪聪[1](2021)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发现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临床管理实践中现存的患方衰弱认知不足与管理依从性低下、医护方缺乏标准规范化衰弱管理流程等问题为着眼点,整合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潜在差异化诉求,旨在基于循证构建适用于我国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人群疾病特征和文化背景的衰弱管理方案,以期为改善临床衰弱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取便利抽样法,对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68名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实施问卷调查,以了解其衰弱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2.通过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过程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患者15名,照护者11名,医生5名,护士10名,管理人员2名)实施半结构访谈,以探索不同利益相关者立场差异和个性化利益诉求,为本研究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3.系统化检索国内外循证数据库后汇总现有衰弱管理证据,整合前期现状调查和复合型利益相关者需求导向分析结果,形成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初步框架,再通过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专家论证后形成最终方案。同时,围绕利益相关者视角,采用多元形式进行成果临床转化。4.通过类试验研究对构建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进行初步应用。于2020年5月-2020年9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科选取符合上述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等分为对照组31例、干预组31例。对照组采取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课题组构建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采用问卷调查(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体能状况量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患者衰弱管理依从性量表)及6分钟步行试验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6周、干预后12周这3个不同时段的简易体能指标、生活质量、衰弱管理依从性、6分钟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1.现状调查结果268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率达41.0%,衰弱总分平均为(4.95±1.96)分,且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的多维度特征显着。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合并慢性病类数是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日常活动能力、营养状况则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的保护因素。2.半结构访谈结果复合型利益相关者访谈资料主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方提炼出3项主题:衰弱管理参与意愿较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不足。医护及管理方提炼出4项主题:医护人员有较强衰弱管理参与意愿;缺乏标准的衰弱管理体系指导;自身专项知识储备不足;多学科团队协作障碍。3.方案构建与临床转化结果本研究整合前期成果基础上,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包括衰弱早期识别、衰弱管理干预、衰弱认知培训、衰弱出院计划四大模块,共62项条目。将方案成果临床转化,分别针对患者及照护者形成衰弱管理实践信息手册与衰弱科普微视频,针对临床医护人员制定衰弱全周期管理服务流程图。4.实证应用结果(1)本研究纳入患者62例,失访6例,失访率为9.7%。最终对照组患者30例,干预组患者2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6周,干预组患者平衡测试指标、坐站测试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干预后12周,干预组患者简易体能状况指标要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12周,干预组6分钟步行距离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6周,干预组患者体力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生活质量总分等4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12周,干预组患者上述4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干预组患者在衰弱认知、衰弱筛查、运动锻炼、饮食营养管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衰弱管理依从性总得分(21.50±1.86)也显着高于对照组(16.47±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周试验组患者在衰弱管理依从性各维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有待提高对衰弱早期筛查的重视。2.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利益攸关方的差异化诉求尚未合理解决,亟需管理者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关切以寻求最大利益均衡化。3.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经临床转化与初步应用证实其对改善患者衰弱整体状态具有积极意义,临床适用性较好,可作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临床管理实践的科学工具进一步推广应用。
石瑞[2](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柴韶丹[3](2021)在《基于健康促进模型探讨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社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体力活动现状,并基于健康促进模型系统地探讨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工作者开展有效干预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有效改善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促进其康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济南市两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收集,最终共收集有效问卷245份。研究调查工具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卷(IPAQ-L)、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DSES)、运动益处/障碍量表(EBBS)、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及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数据的收集。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分析、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社区冠心病患者一般人口学和疾病相关信息纳入的245例社区冠心病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8.31±7.98)岁,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居多,达205例(83.7%)。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14例(46.5%)、131 例(53.5%);患者中已婚者 210 例(85.7%),丧偶者 35 例(14.3%);纳入患者教育水平多数为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水平者仅19例(7.8%);正常体重患者85例(34.7%),超重患者114例(46.5%),肥胖患者46例(18.8%);经济水平分布较均衡;少数为独居患者,占11%;纳入人群中,有24.1%的患者进行过心脏手术治疗;其中,74.7%的患者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其他慢性疾病。2.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现状社区冠心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总耗能范围在0-5988MET-min/week,中位数为1434 MET-min/week。按照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的体力活动等级划分标准,其中,体力活动水平依次为低水平者44例(18%),中等水平者163例(66.5%),高水平者38例(15.5%)。其中,休闲相关的活动耗能最高,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94(132,1188)MET-min/week。按照AHA/ACC指南推荐水平,仅有41.2%的患者体力活动水平达到了该标准。3.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水平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居住状态、工作状态、经济水平、患病年限、合并慢病数量及是否进行心脏手术方面有着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BMI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社区冠心病患者心理弹性、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与体力活动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运动障碍感知、焦虑、抑郁与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P<0.05)。5.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心理弹性(OR<1)、自我效能(OR<1)、社会支持(OR<1)和大专以下文化程度(OR<1)是社区冠心病患者进行体力活动的保护因素(P<0.05);高年龄(OR>1)和运动障碍感知(OR>1)是患者进行体力活动的阻碍因素(P<0.05)。结论:1.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并不理想,仅有40.2%的患者体力活动水平达到了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学会(AHA/ACC)指南推荐水平,这提示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的重视。2.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与心理弹性、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呈显着正相关,与感知运动障碍、焦虑、抑郁呈显着负相关。3.大专以下文化程度、心理弹性、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是其体力活动的促进因素,高年龄、感知的运动障碍是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的阻碍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等应该给予冠心病患者更多的社会支持,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水平,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王晓艳[4](2021)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创伤后成长、自主性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老年冠心病患者创伤后成长、自主性感知及健康促进行为现状,探讨其创伤后成长、自主性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利于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方法,从威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42名老年冠心病患者为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大陆中文版自主感知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26.0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和构成比等指标来描述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比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中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对象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资料:34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以60~65年龄段的患者居多。59.4%的患者为男性;在婚姻方面,有配偶的患者占绝大部分,为90.9%;学历方面,初中学历者占多数,为52.4%;职业方面,离退休的患者占多数,52.9%;居住地为城市的患者占多数,为44.5%;人均月收入大于3000元的患者最多,占32.4%;医疗付费方式多数为职工医疗保险,占53.2%。(2)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总分为(135.46±22.99)分,处于良好水平。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疾病类型、是否接受过介入治疗上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冠心病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9.27±14.87)分,处于较低水平。在年龄、性别、家族史、合并症、是否接受过介入治疗上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冠心病患者自主性感知总分为(107.63±14.01)分,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独居与否、疾病类型、饮酒、既往因冠心病住院次数、是否接受过介入治疗上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成长与健康促进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671,P<0.01);自主性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669,P<0.01);创伤后成长与自主性感知呈显着正相关(r=0.582,P<0.01)。(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成长、自主性感知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重要因素,可以共同解释健康促进行为55.7%的变异量。结论:(1)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处于良好水平,创伤后成长处于较低水平,自主性感知处于中等水平。(2)在一般资料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疾病类型、是否接受过介入治疗对健康促进行为有影响;年龄、性别、家族史、合并症、是否接受过介入治疗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独居与否、疾病类型、饮酒、既往因冠心病住院次数、是否接受过介入治疗对自主性感知有影响。(3)老年冠心病患者创伤后成长、自主性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呈正相关。即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其自主性感知水平越高,健康促进行为越好。(4)创伤后成长、自主性感知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自主性感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崔默予[5](2021)在《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探讨三者的影响因素,明确三者的相关性,为临床医护人员构建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模式,个性化的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5月威海市某三甲医院288例老年心脏康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心脏康复问卷、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一般资料问卷进行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26.0中文版进行分析,描述研究对象的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自我管理行为和一般人口学特征的现状,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比研究对象三者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资料:288例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中,男性患者占55.9%;年龄以60~70岁人数居多,占58.7%。居住地为城市的占90.6%;中学水平居多,占57.3%;离退休的患者占76.7%;职工医疗保险所占比例为83.6%;吸烟的患者占14.3%;饮酒的患者占35%;低盐饮食的患者占35%;规律用药的患者占82.9%;偶尔参加有氧运动的患者占64.2%。(2)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总分为:(28.95±5.86),处于中等水平。在居住地、职业、医保情况、是否接受PCI手术、低盐饮食、心功能情况及心脏康复所处阶段几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3)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疾病信息需求的总分为:(46.88±6.61),处于较高水平;患者的疾病信息需求总分在性别、居住地、医保情况、家庭月均收入、文化程度、体育运动及心脏康复所处阶段几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4)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总分为:(97.00±8.37)分,处于偏低水平。在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低盐饮食、运动情况、心功能分级及心脏康复所处阶段上有显着差异(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控制和疾病信息需求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665,P<0.01);感知控制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714,P<0.01);疾病信息需求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410,P<0.01)。(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文化程度、体育运动、心功能分级等因素影响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的65.7%的变异量。结论:(1)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城市居民、离退休、职工医保、低盐饮食、没有接受PCI手术、心功能较好的以及处于心脏康复行动阶段的患者在感知控制总分方面较高。(2)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疾病信息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女性、城市居民、职工医保、文化程度高、家庭人均月收入高、参加有氧运动、处于行动阶段的心脏康复患者的疾病信息需求水平较高。(3)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处于低等水平。女性、城市居民、文化水平高的、低盐饮食、参加体育运动、心功能较好的、目前处于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较高。(4)老年冠心病心康患者的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呈显着正相关。(5)影响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的重要因素有:感知控制总分、学历(大专及以上)、运动情况(偶尔运动)、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疾病信息需求总分。
李玉娇,周晓丽[6](2021)在《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浙江医院收治的10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其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
秦娜娜[7](2021)在《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冠心病因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人群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知觉压力可引起中青年精神紧张甚至睡眠障碍而导致冠心病,而冠心病又会进一步加重其精神紧张及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积极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降低患者对压力的应激反应,对于改善其睡眠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的了解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应对方式、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探讨应对方式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为医护人员开展切实可行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指导,制定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调查法,抽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豫北地区某5所三甲医院心内科符合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50名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患者的资料。应用SPSS26.0软件对录入整理的数据依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ANOVA检验,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和分层回归分析;应用AMOS22.0软件构建以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路径为导向的中介效应模型,并以a=0.05为检验水准应用科学的Bootstrap法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得分为(30.71±7.39)分,其中紧张感维度得分较高。面对维度得分为(18.11±3.93)分,较国内学者测得701例慢性病患者的常模的低,回避维度得分为(16.36±2.76)分,屈服维度得分为(9.86±3.10)分,均高于上述常模。中青年冠心病患者PSQI总分为(7.44±3.60)分,102位患者被检出伴有睡眠障碍。2.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的影响因素是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工作状态、因冠心病首次入院、文化程度、植入支架(P<0.05);工作状态、吸烟、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面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付费方式、合并症个数、婚姻状况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回避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因冠心病首次入院、工作状态、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植入支架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屈服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合并症个数、工作状态、累及血管支数、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吸烟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3.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与面对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面对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4.知觉压力、应对方式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中介效应模型显示:知觉压力可直接预测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哪种应对方式,面对应对方式对患者睡眠质量有直接正向作用,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直接负向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知觉压力既可以直接负向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也可以间接通过不同应对方式的中介变量作用于睡眠质量,模型测得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321,占比46.32%。结论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水平偏高,应对态度较常模消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较差。2.不同人口社会学因素和疾病相关因素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应对方式、睡眠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同。3.知觉压力、应对方式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应对方式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与睡眠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马文婷[8](2021)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自主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
景瑞青[9](2021)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文献综述本部分内容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研究进展,涵盖中西医对老年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从最原始直接的感官描述—心痛,再到对病名多维度的细化(胸痹、真心痛、卒心痛、久心痛等),对病机多角度的阐释(阳微阴弦、心虚邪客等),对证型深层次的认识,对治法全方位的挖掘(补虚、化瘀、行气、散寒等)。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也触碰到更多的交集与未知,伴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完善,层层迷雾渐渐拨开,通过对西医诊治老年冠心病现状的梳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症状隐匿、易产生冠脉多支及复杂病变、血运重建治疗成功率低、预后差的特点有了更加确切直观的认知。同时本文探讨了中医学对老年衰弱的认识,从同源病名(虚劳、虚损、五劳七伤等)、因机证治的角度出发,点明衰弱是一个积劳成虚,积虚成弱的动态发展、渐进性演变的过程。此外,本文梳理了现代医学对老年衰弱的认知过程,从衰弱概念的首次提出、衰弱表型的总结与描摹(疲乏、肌力下降等)到流行病学(患病率高龄多于低龄、女性高于男性等)、危险因素(遗传基因、增龄、不良生活方式等)、构建不同的筛查评估工具(Fried衰弱量表、FRAIL量表、衰弱指数等)、尝试分期分类、提取衰弱的防治手段(宣教、随访、建立衰弱自测平台、成立多学科诊疗小组)等多方面对衰弱的认识逐步深化。最后分析衰弱与老年冠心病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二者共同发病机制如免疫衰老、慢性炎症、内分泌、细胞因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国内外多项研究采用了多种手段的评估工具均证实冠心病患者衰弱的患病率不容小觑,衰弱带来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免疫功能的下降、骨骼肌萎缩、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的紊乱等危害不容忽视。深入挖掘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探索积极的干预手段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采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患者衰弱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早期中西医结合诊断、临床治疗和提前干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依据纳排标准及剔除标准,以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住院既往病史明确诊断或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共363例。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心内科专科检查报告等,根据Frail量表进行评估可将其分为衰弱组、衰弱前期组、非衰弱组,并采用多种量表对其进行老年人综合状态和情况的评估及中医证型的界定,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将所收集资料信息数据有序依次先录入Excel表中并实时核查其准确性,核对无误后导入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其客观差异,最后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1.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规律:本研究纳入老年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73.44±8.28岁,男性患者占总人数的50.8%,女性为49.2%,基本持平。分析发现本研究纳入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较多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超重、腹型肥胖、烟酒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合并基础疾病多等。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比例为32.5%,呈现出女性、高龄合并衰弱比例高于男性、低龄的特点。2.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三组患者间年龄、性别、BMI、腰围、病程、共病指数、用药数、医疗费用、住院天数、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次数、婚姻状况、子女数量、有无规律运动等存在显着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心病分型、居住地为城市或乡村、有无烟酒史及家族史、饮食习惯、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或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绝经年龄在三组间分布无差异(P>0.05)。3.三组患者老年综合评估比较:不同衰弱水平的老年患者间ADL、IADL、MMSE、GDS-15、MNA-SF、社会支持度、PSQI分值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差异(P<0.05),且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衰弱水平与自理能力之间存在强水平相关关系(χ2=179.528,P<0.001),相关系数0.497;全身综合状态评估发现存在听力障碍、口腔问题、慢性疼痛、尿失禁和跌倒风险的患者更容易合并衰弱(P<0.05);对合并症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老年冠心病合并症中患病率最高为高血压,在不同衰弱水平的患者中均占首位(78.81%、63.48%、57.69%),而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骨关节疾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衰弱(P<0.02)。心功能与衰弱水平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441,P<0.001。是否服中药与衰弱水平间存在弱水平相关关系,r=0.191,P<0.001。4.三组患者血液检验结果比较:RBC、HGB、HCT、HS-CRP、Cysc、CR、HCY、TP、ALB、Fe、Myo、cTnT、NT-proBNP、D-D水平在三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且两两比较任意两组间均有差异(调整后P<0.05),表明此类指标或许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水平,提示临床可能需要给予此类指标更多关注。5.三组患者超声心动检查结果比较:射血分数、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径、左室收缩径及短轴缩短率、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二尖瓣环e’、E/e’、二尖瓣E峰的数值在任意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性别年龄分层后发现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呈现出不同参数分布特点。6.三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不同衰弱水平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存在显着差异(χ2=28.453,P<0.001),衰弱水平较低,仅发生单支病变的可能性越大(χ2=16.439,P<0.001),单支病变与低衰弱水平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相关关系(Phi=0.213);而衰弱水平高,则极易发生三支病变(χ2=25.146,P<0.001),三支病变与衰弱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相关关系(Phi=0.263)。就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而言,衰弱程度高,可能会在LM及LAD病变基础上发生LCX和RCA的复杂病变(P<0.001),即随着衰弱程度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可能更加趋向于严重化、复杂化。7.三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28.10%)、气滞血瘀(22.59%)、阳气虚衰(15.43%)等。衰弱水平在中医证型间分布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25.696,P=0.028),合并衰弱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阳虚多见,常合并血瘀、气滞、痰浊。本次研究纳入老年冠心病患者临证治疗方药多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温阳止痛、养血安神为主。8.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子女数量多、营养状态差、睡眠障碍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已婚有伴侣、规律运动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此外 HGB、HS-CRP、CR、Hcy、ALB、Fe 水平、Gensini 积分、FMD值、阳气虚衰证、痰阻心脉证是老年冠心病是否合并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极易合并衰弱,尤其是高龄、女性、多重用药、生活不能自理、无伴侣、子女数量多、缺乏规律运动、营养状态差、睡眠障碍、缺乏社会活动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且合并有脑血管病、贫血、心功能低下、低蛋白血症、内皮功能异常等患者临床需要高度警惕,此类危险因素极易导致衰弱的发生,且具有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风险,预后不佳。不同衰弱水平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虽稍有差异,整体上呈现出气虚、阳虚、阴虚合并血瘀、气滞、痰浊的复杂病理特点。
赵洪欣[10](2021)在《老年冠心病(阳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的研制与考评》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医阳微阴弦理论,以老年冠心病和阳虚证为切入点,将疾病与证候有机结合,建立老年冠心病中医疗效评价指标;从患者角度出发,对疾病进行充分了解、剖析,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为探究及评估老年冠心病的中医药干预疗效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参照国际量表研制指南,严格按照其研究规范,建立老年冠心病(阳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的结构模型。以老年冠心病(阳虚证)理论与患者报告结局(PRO)方式为基础,通过收集相关标准、整理教材、检索近现代文献的方法,归纳总结老年冠心病(阳虚证)证候要素,构建老年冠心病(阳虚证)初始理论框架。基于“扎根理论”的深度访谈法,采取半结构化方式访谈目标患者,筛选提取老年冠心病(阳虚证)症状条目,构建初始条目池。通过三轮的专家德尔菲问卷咨询,对条目内容予以计分、筛选及增补,重新整理条目库,构建最终老年冠心病(阳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对其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考评量表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结果:1.建立老年冠心病(阳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理论结构框架,形成由疾病、证候2个维度,共15个条目组成的老年冠心病(阳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2.信度考评:总量表的皮尔逊系数(Pearson)为0.729,疾病维度的Pearson系数为0.641,证候维度的Pearson系数为0.742,P值均<0.05,表明具有显着性差异;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7,疾病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4,证候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说明总量表、疾病维度和证候维度具有很好的内在一致性。3.效度考评:量表KMO检验数值为0.613,且巴特利球体检验P值<0.05,符合因子分析条件,说明该量表具有结构效度;计算其特征值大小,可知前三个特征值为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67.877%,运用正交旋转法,提取公因子3个,与预期量表的基础理论框架一致。4.反应度考评:对老年冠心病(阳虚证)和健康群体两个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计算可知健康组得分平均水平为66.66±4.116,疾病组得分平均水平为27.06±5.133,检验数据表明老年冠心病阳虚组与健康组在疾病、证候维度上P值<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反应度。结论:老年冠心病(阳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于临床评价老年冠心病(阳虚证)证候疗效还需进一步大数据的临床调查研究,量表有待完善和提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操作性定义 |
| 3 理论依据 |
|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6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利益相关者衰弱管理参与意愿及感知障碍的质性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 |
| 第一节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初稿构建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 结果 |
| 第二节 德尔菲专家咨询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五章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初步应用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 1 研究结论 |
| 2 研究创新之处 |
|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老年衰弱风险管控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国内外现状 |
| 3 相关理论基础 |
| 4 研究目的 |
| 5 研究意义 |
| 6 技术路线 |
|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
| 1 研究对象 |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2 样本量计算 |
| 2 研究工具 |
|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
|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
| 2.3 问卷质量评定 |
| 2.4 问卷内容 |
| 3 研究方法 |
| 3.1 调查过程 |
| 3.2 统计学方法 |
| 3.3 质量控制 |
| 4 结果 |
| 4.1 基本资料 |
|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
|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
|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
| 5 讨论 |
|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
|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
|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
|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
| 6 结论 |
|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2.1 访谈主题 |
| 2.2 访谈过程 |
| 2.3 质量控制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
| 4 讨论 |
|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
|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
|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
| 5 结论 |
|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2 检索策略 |
| 2.3 证据评价标准 |
| 2.4 证据评价过程 |
| 3 结果 |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 4 讨论 |
|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
|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
|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
| 5 结论 |
|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
|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
| 2.1 研究方法 |
| 2.2 结果 |
| 2.3 结论 |
| 3 小结 |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 1 研究结论 |
| 2 研究创新点 |
| 3 研究局限性 |
| 4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
|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
|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
|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
|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内容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1.5 理论模型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体力活动的概念 |
| 2.2 体力活动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
| 2.3 体力活动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
| 2.4 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研究现状 |
| 2.5 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影响因素 |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样本量计算 |
| 3.3 研究工具 |
| 3.4 资料收集 |
| 3.5 质量控制 |
| 3.6 统计学方法 |
| 3.7 伦理原则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 4.2 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现状 |
| 4.3 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知运动障碍、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 |
| 4.4 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 |
| 4.5 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多因素分析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的现状 |
| 5.2 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 |
| 第六章 结论 |
|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 7.1 创新性 |
| 7.2 局限性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主要概念 |
| 1.5 文献回顾 |
| 1.6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工具 |
| 2.4 资料收集 |
| 2.5 统计分析 |
| 2.6 质量控制 |
| 2.7 伦理性问题 |
| 2.8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
| 3.2 研究对象创伤后成长现状 |
| 3.3 研究对象自主性感知现状 |
| 3.4 研究对象健康促进行为现状 |
| 3.5 研究对象创伤后成长、自主性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 |
| 3.6 研究对象健康促进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 4.2 研究对象创伤后成长现状分析 |
| 4.3 研究对象自主性感知现状分析 |
| 4.4 研究对象健康促进行为现状分析 |
| 4.5 研究对象创伤后成长、自主性感知与健康促进行为相关性分析 |
| 4.6 研究对象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创新性 |
| 5.3 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 附录B 调查问卷 |
| 附录C 综述 老年冠心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主要概念 |
| 1.5 文献回顾 |
| 1.6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工具 |
| 2.4 资料收集 |
| 2.5 统计分析 |
| 2.6 质量控制 |
| 2.7 伦理性问题 |
| 2.8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
| 3.2 研究对象感知控制现状 |
| 3.3 研究对象疾病信息需求的现状 |
| 3.4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 |
| 3.5 研究对象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和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 |
| 3.6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回归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 4.2 研究对象的感知控制的现状分析 |
| 4.3 研究对象疾病信息需求现状分析 |
| 4.4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分析 |
| 4.5 研究对象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和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 4.6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创新性 |
| 5.3 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 附录 C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 理论基础 |
| 3 概念框架 |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
| 1 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 6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老年冠心病研究进展 |
| 1.1 中医学对老年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 1.2 现代医学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治现状 |
| 2 衰弱的研究进展 |
| 2.1 中医学对老年衰弱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 2.2 现代医学对老年衰弱的认识 |
| 3 老年冠心病与衰弱的关系 |
| 3.1 冠心病和衰弱的共同发病机制 |
| 3.2 老年冠心病衰弱现状 |
| 3.3 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 |
| 3.4 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对机体的影响 |
| 3.5 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的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疾病诊断标准及判定方法 |
| 二、研究方案与内容 |
| 三、数据整理与统计方法 |
| 四、研究结果 |
| 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规律 |
| 1.1 老年冠心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
| 1.2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疾病情况 |
| 1.3 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水平分布规律 |
| 1.4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 1.5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药汤剂遣方用药规律 |
| 2. 三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 2.1 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2.2 三组患者老年综合评估情况比较 |
| 2.3 三组患者合并症患病情况比较 |
| 2.4 三组患者临床检验结果比较 |
| 2.5 三组患者超声心动检查结果比较 |
| 2.6 三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
| 2.7 三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 3.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3.1 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2 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的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 五. 讨论 |
| 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规律分析 |
| 2. 老年冠心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 3. 冠心病患者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分析 |
| 4.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症患病情况分析 |
| 5. 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
| 6. 老年冠心病患者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分析 |
| 7.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
| 8.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
| 9. 老年冠心病患者常用中药方剂分析 |
| 10.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分析 |
| 六.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老年冠心病患者调查问卷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一、老年冠心病(阳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的研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二、老年冠心病(阳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的考评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老年冠心病(阳虚证)PRO 疗效评价量表的理论探析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