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淡水石斑鱼苗种养殖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姜建湖,郭建林,陈建明,孙丽慧,李倩,黄爱霞,田儒品[1](2021)在《基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淡水石斑鱼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的淡水石斑鱼人工养殖中,流水养殖模式仍为主流,但随着环保和土地资源管控愈发严格以及养殖病害的逐年增多,淡水石斑鱼养殖业迫切需要转变现有养殖模式和调整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集工程化、设施化、集约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新型养殖模式,具有节水、节地、环保、高效和产品质量可控等优点。为优化淡水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苗种培育技术,笔者于2020年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开展了淡水石斑鱼大规格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现将试验过程和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淡水石斑鱼养殖者参考。

周毅,唐瞻杨,钟欢,郭忠宝,肖俊,罗永巨[2](2018)在《淡水石斑鱼苗种繁育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淡水石斑鱼是从中美洲引进养殖的鱼类,近年来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已经逐渐推广养殖。通常,采用土塘作为繁殖和培育池来进行淡水石斑鱼苗种繁育工作。淡水石斑鱼成鱼在繁殖过程中有打窝的习性,对塘底有破坏作用。另外,繁育出的苗种在土塘进行培育,由于规格大小不一,互相残杀,不便管理。同时,淡水石斑鱼苗的饵料选择和水质管理也影响苗种的成

彭福,张红,刘美艳,郑元强[3](2017)在《北方地区淡水石斑鱼苗种生产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从淡水石斑鱼亲鱼繁殖技术、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技术和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技术这三方面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北方地区淡水石斑鱼苗种生产技术。淡水石斑鱼,学名马拉瓜丽体鱼(Cichlasoma rnanaguense),又称花老虎、美洲虎鲷等,属鲈形目(Perciformes),隆头鱼亚目(Labroidei),慈鲷科(Cichlidae),丽体鱼属(Cichlasoma),原产于中美洲的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等地的河流及湖泊中。

郝忱,王崇华,丁淑燕,殷悦,史杨白[4](2016)在《斑鳜苗种繁育技术研究现状与思考》文中认为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又名石鳜、岩鳜、花鲫子等,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的长江至珠江、辽河、鸭绿江及海河等水系,为典型的肉食性底层鱼类。斑鳜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高蛋白、低脂肪,EPA和DHA等含量丰富,素有"淡水石斑"之美誉,广泛受到国内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消费者欢迎,是我国重要出口创汇水产品种之一。1研究现状

古勇明,卢薛,胥鹏,曾爽,周磊,曾雷,李朝兵[5](2015)在《养殖密度、水质和分级对水泥池鳜鱼苗种培育的影响》文中指出为研究养殖密度、水质和分级对水泥池鳜苗种培育的影响,以翘嘴鳜鱼苗(体长0.71cm)为对象,在不同密度下投喂麦瑞加拉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小规格苗种(<2.5cm)的放养密度宜在4000尾/m3左右,大规格苗种(2.56.5cm)的放养密度不宜超过800尾/m3。(2)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均与鳜鱼苗养殖密度成显着正相关,水泥池中进行鳜鱼苗种培育不宜密度过高,密度越高,疾病暴发的风险越大。(3)分级过筛选取鳜苗体长为23、56、89cm时的3个节点进行,保持饱食投喂,能较好地提高鳜鱼苗种的整齐度,降低残食率,提高成活率。

陈艳翠[6](2013)在《新吉富罗非鱼两年三茬养殖模式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新吉富罗非鱼两年三茬养殖模式是福建省罗非鱼种业工程项目研究内容之一。该养殖模式要求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同步进行,通过前期密养标粗,分级分疏,精心管理,合理搭配其他养殖品种,充分利用养殖池塘水体空间,缩短成鱼养殖周期,从而获得更高的养殖产量,提高养殖综合效益,是罗非鱼养殖业增产增效、渔民增收的好手段,也是提升罗非鱼产业增长后劲的有效途径。漳州是福建省罗非鱼可自然越冬的唯一地区,具备开展两年三茬养殖的自然条件,我站于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漳州龙文区、南靖县等地开展两年三茬养殖示范工作,成效显着,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杨宁,黄海,张希,魏赟,胡洪铭,巫火连[7](2012)在《马拉瓜丽体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马拉瓜丽体鱼(Cichlasoma managuense)水泥池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网箱内培育的2龄亲鱼可在水泥池中自行配对产卵。雌鱼绝对产卵量为1 500~2 500粒/尾,相对产卵量500~800 ind/kg。受精卵为椭圆形,暗黄色,不透明,粘性,卵分散排列在巢穴中。试验期间,70对亲鱼中有52对自行配对产卵,产卵率为74.2%,受精率为92.6%。在水温27~30℃时,从受精卵到破膜时间为48 h±41min,出膜仔鱼全长(0.65±0.35)cm,孵化率为84.8%,共获初孵仔鱼40.1万尾。在水泥池中用小体积网箱进行苗种培育,经41~43 d的培育共获得3.0~5.0 cm鱼苗32.2万尾,育苗成活率达78.5%。

黄富钦[8](2008)在《淡水石斑鱼的生物特性及其养殖技术》文中指出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俗称美丽罗非鱼,属鲈形目,慈鲷科鱼类,原产于中美洲的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等地的河流及湖泊中。淡水石斑鱼为耐低氧、抗病力强和偏肉食性的底层鱼类,它不仅鱼体美观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该品种于1996年由一家台资养殖场引入我市,并逐步推广养殖,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市场,价格一直稳定在32元/kg左右。由于养殖效益好,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笔者认为淡水石斑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淡水养殖新品种,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王春生,尹永波,崔迎松[9](2007)在《淡水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淡水石斑鱼在台湾又称香脂鱼,分类上属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丽体鱼属,是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一种热带养殖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病害少、外观

王清忠,杜崇贵,顾汉东[10](2006)在《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二、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淡水石斑鱼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鱼
    2. 试验系统
    3. 鱼苗放养
    4. 水质调控
    5. 饲料投喂
    6. 病害预防
二、结果和讨论

(2)淡水石斑鱼苗种繁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淡水石斑鱼亲本来源
    2. 繁育池塘的设计和亲本投放
    3. 人工催产
    4. 苗种培育管理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3)北方地区淡水石斑鱼苗种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淡水石斑鱼亲鱼繁殖技术
    1. 繁育池的条件及准备
    2. 亲鱼的选择及投放
    3. 饵料投喂及日常管理
    4. 鱼苗收集
二、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技术
    1. 水泥池标粗技术
        (1) 标粗水泥池条件
        (2) 鱼苗放养
        (3) 饲养管理
        (4) 日常管理
    2. 鱼苗池塘培育技术
        (1) 鱼苗培育池塘条件
        (2) 鱼苗放养
        (3) 饲养管理
        (4) 日常管理
三、淡水石斑鱼苗种工厂化越冬技术总结
    1. 越冬池条件
    2. 越冬鱼种放养
    3. 越冬管理

(6)新吉富罗非鱼两年三茬养殖模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方法
    1. 池塘条件
    2. 池塘清整消毒
    3. 苗种培育
    4. 成鱼养殖
二、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1. 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2. 苗种同步配套培育技术是两年三茬养殖模式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3. 运用综合水质调控措施, 确保鱼类良好的生活水环境。
    4. 通过混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可起到合理控制水体浮游生物的数量、防止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调节水质的作用, 并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的生产力。

(7)马拉瓜丽体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繁殖池
        1.1.2 育苗池
    1.2 方法
        1.2.1 亲鱼选择与投放
        1.2.2 饲养管理
        1.2.3 产卵与孵化
        1.2.4 采苗
        1.2.5 苗种培育
        1.2.5. 1 苗种投放与投喂
        1.2.5. 2 苗种培育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卵与孵化
    2.2 苗种培育
3 结论与讨论

(9)淡水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繁殖设施
    亲鱼培育池。
    产卵孵化池。
    苗种培育池。
    鱼种、亲鱼越冬池。
二、亲鱼选择与培育
    亲鱼选择。
    雌雄鉴别。
    分池培育。
三、产卵受精
四、苗种培育
    苗种放养。
    饵料投喂。
    培育管理。

(10)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1.1 体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
    1.3 食性
2 饲养管理
    2.1 饵料管理
    2.2 生殖繁殖
    2.3 苗种培育
3 成鱼养殖

四、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淡水石斑鱼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J]. 姜建湖,郭建林,陈建明,孙丽慧,李倩,黄爱霞,田儒品. 科学养鱼, 2021(04)
  • [2]淡水石斑鱼苗种繁育技术[J]. 周毅,唐瞻杨,钟欢,郭忠宝,肖俊,罗永巨. 科学养鱼, 2018(04)
  • [3]北方地区淡水石斑鱼苗种生产技术[J]. 彭福,张红,刘美艳,郑元强. 中国水产, 2017(12)
  • [4]斑鳜苗种繁育技术研究现状与思考[J]. 郝忱,王崇华,丁淑燕,殷悦,史杨白. 水产养殖, 2016(09)
  • [5]养殖密度、水质和分级对水泥池鳜鱼苗种培育的影响[J]. 古勇明,卢薛,胥鹏,曾爽,周磊,曾雷,李朝兵. 广东农业科学, 2015(16)
  • [6]新吉富罗非鱼两年三茬养殖模式试验[J]. 陈艳翠. 科学养鱼, 2013(09)
  • [7]马拉瓜丽体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试验[J]. 杨宁,黄海,张希,魏赟,胡洪铭,巫火连. 热带农业科学, 2012(05)
  • [8]淡水石斑鱼的生物特性及其养殖技术[J]. 黄富钦. 内陆水产, 2008(12)
  • [9]淡水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J]. 王春生,尹永波,崔迎松. 农业知识, 2007(19)
  • [10]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J]. 王清忠,杜崇贵,顾汉东. 河北渔业, 2006(05)


石斑论文 淡水养殖论文 三农论文 畜牧业论文

上一篇:液压机械接液部件耐磨防腐涂料的特点及应用
下一篇:养兔20年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