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东[1](2021)在《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大范围应用,社会智能化程度日渐加深。传统的人工证明打印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高校和企业开始着眼于自助证明打印的研究,开发了许多自助证明打印系统,推动了自助证明打印的发展。但是,这些自助证明打印系统只是把证明打印作为自助打印的一个功能实现,没有将系统特制化,而且,流程繁琐且没有与流行的分布式框架进行结合,处理效率不高且并发能力弱。针对这些问题,以开发一个易操作、高并发和高容错的特制化自助证明打印系统为目标,本论文设计并实现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分布式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论文首先对自助证明打印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本文所实现系统应该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梳理了自助证明打印系统所用到的SSM框架、Dubbo、Zookeeper和Mongo DB等技术。详细描述了该自助证明打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首先根据国内外现状中现有自助证明打印系统存在的问题,得出系统的实现内容及目标,依此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划分系统功能为不同功能模块,针对这些模块对系统进行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接着,实现系统,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并部署维护;最后,总结整体工作流程并指出系统未来待优化的地方。经过开发部署,系统已在学校正式运行,更好的优化了处理流程和提高了处理效率。
孙婉萍[2](2021)在《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整理、统计现执行版的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并做描述统计,分析我国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利用统计学方法理论筛选出地方标准中的重点差异项,针对重点差异项进行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找到规范制定重点差异项标准的方法,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出参考依据及建议。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及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线上线下书店、出版社、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渠道,收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各地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纸质标准或电子影印版材料,查询国内外关于质量标准、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历代本草古籍和中医方书典籍等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追本溯源地梳理中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临床应用项目的历史应用脉络,客观科学的判断中药本身的准确内涵。2.运用描述统计对中药饮片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布状态、总体差异、标准特征等情况,通过图、表等形式描述中药饮片标准的基本情况。利用“赋值法”将文字内容拆分归类并量化为数值,再计算离散系数,进行差异分析来比较中药饮片在不同地方标准中的各个标准项目的差异情况,找到重点差异项。3.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的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双维度的来比较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次序性的判断在众多标准内容项中更具明显差异的内容。结果1.截止到2020年1月,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品种3500余种,各地区的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修订的时间、原则、方法等各有不同,没有统一要求;各个地方标准之间的收载情况相比较,重复率在40%以上,中药饮片标准处于“管理多级,地标多杂,重复收载,标准各异”的现实情况。2.通过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重复收载率较高的三个品种芜荑、银耳、甜瓜蒂的各个体例项目的离散系数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归经]、[性味]是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存在的重点差异项。3.对医学标准项[归经]、[性味]的规范制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中药药性理论、方剂学、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脏腑经络中医理论的综合论证,以确定中药的[主治]为关键,再对[功能]、[性味]进行推导,最后确定[归经],即确定规范制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技术路径。结论1.“性味归经”属于中药饮片医学标准项的主要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内容,是对中药功效、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中药最为重要的学术特征和核心性能。性味归经差异大,就意味着各地方对中药饮片的本质存在较大争议。2.确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规范方法步骤为:(1)通过历代主流本草、代表方剂,确定“主治”,经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应主要参考《中华本草》和《普济方》,将本草内容与方剂应用结果相结合进行考究,确定[主治]。(2)运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中医理论结合已确定的[主治],进行高度概括并提炼出中药[功能]项。(3)通过中药已确定的功能主治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效—性”关系,推导出中药的[性味]项。(4)根据已确定的[主治]和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实践+理论”的综合归纳,确定中药的[归经]项。
苏叶[3](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研究表明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陈继智[4](2020)在《教育本体自动构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智能,即借助于互联网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智慧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学习资源的有效分享和重用,提高教育效益。简单地说,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获取过程,因此,智慧教育涉及一个知识传播和知识获取环境问题。可以说,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是一个知识平台,从而,知识和学习成分的识别、形式化、组织和可持续使用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某种程度上,智慧教育一个主要问题就成了知识管理和共享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将教学资料、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等教育要素知识化构成了新的挑战。具体说,智慧教育的迫切需求是如何在教学资料、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的知识化中引入语义智能。本体作为一种明确的概念化体系规范,可以很好满足上述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并且本体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共享和重用,并使之能够机器处理。因此本文对面向教育应用的本体(教育本体)展开了深入研究。教育本体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但是如何构建教育本体呢?在传统的本体学习中,本体构建基本上是靠手工完成的,它不仅费时且容易出错,构建过程也很乏味枯燥且不易扩展。随着数据数量的大量增加,涉及面的延展,手工构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自动地去构建领域本体成为了迫切需求。本学位论文旨在研究如何结合本体和智慧教育的特点来自动构建教育本体,提出了一个本体自动构建框架来实现本体的自动构建。与此同时,针对构建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难点(包括教育知识的自动获取,教育知识之间隐藏关系的挖掘等等),本文研究了所需的若干关键技术(如知识抽取、共指消解、本体自动扩展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推动自动化构建技术提供基础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教育本体自动构建和扩展方法的缺失,设计了一个教育本体并提出了一个教育本体自动构建和扩展框架。首先,我们提出了一个包含三个子类(教程教材、辅导资料、个人知识)的教育领域基础本体。然后针对此本体,我们又提出一个逐步扩展的本体自动构建框架,主要思路是,借助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若干技术自动从文本数据中抽取知识形成了一个原始本体。最后考虑到本体的生态扩展,在原始本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本体的自动扩展框架。以上的方法在中学物理教材的知识数字化上进行了实现,有效成功地构建了一个面向中学物理学科的物理教育本体。·针对教育本体构建中已有方法无法解决的多头问题(Multi head Problem),一个教育本体构建中广泛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知识联合抽取方法。该方法解决了现有端对端联合抽取模型中无法解决的多头问题。该方法首先引入了一种新颖的双重标注方案,然后根据该标注方案,提出了一种实体信息传播的模型,用于将抽取任务转化为双重标签序列预测问题。在公共数据集和物理教育本体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处理多头问题。·针对教育本体构建中已有方法无法解决的多关系问题(Multi relation Problem),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式化概念分析的知识联合抽取方法。该方法主要采用形式化概念分析(FCA)对具有语义关联的关系进行聚类,该聚类类似于本体中概念,负责将实体之间多关系(1-N-1)情况归纳为一对一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利用端对端的联合抽取模型进行知识的抽取。同样地,在公共数据集和物理教育本体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有效处理多关系问题,而且可以发掘实体之间潜在的关系。·针对教育本体构建中已有共指消解方法的低效和全局不一致性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共指消解模型。该方法是一种实体提及对共指消解图模型,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今需要考虑整个文档所有文本跨度来实现共指消解的低效问题。由于现有的很多方法需要考虑整个文档的所有文本跨度,导致模型的时间复杂度很高为(O(T4)),因此作者将共指消解映射为一种关系图,借助图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实体提及对进行分类来判断是否存在共指关系。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在共指消解上的高效性和有效性。这些模型和方法均在面向中学物理学科的物理教育本体自动构建中进行了实用化验证。
孙大江[5](2019)在《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西林盘是中国最典型的乡村聚落群和历史地理单元,是成都平原有机肌理构成、生态本底和唯一的景观识别因子。至禹冰治水之始、历耕拓变,肌理渐成,文人入蜀和移民现象以及文事农事交融等历史塑造了林盘的勃然生机和田园诗意乡愁。以田、林、水、宅等为要素,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体现了天府之国的富饶和闲美、农耕文明的厚积和发展、蜀地文明的存续和延展。近十年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成都川西林盘修复整治与建设工程使林盘空间质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得以较大改善,面目一新,但也普遍出现了规划视角单一,美学感知弱化、景观意象缺失等问题,导致地域乡村景观意蕴模糊,景观破碎。同时,相关川西林盘的研究多偏向于其发生发展、聚落特性、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聚焦林盘建设与发展、聚落实用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还属空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由传统乡村意象的缺失所导致的,在城乡文明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各类人群对传统乡村意象的总体价值认知不足。川西林盘建设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乡村表达,是西蜀园林及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意象渊源,找到科学的方法,对其景观意象的正确解读和基于新时代的研判与运用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环境感知的相关理论,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对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对川西林盘现状和建设进行大量考察和对传统意境的梳理,结合客观与主观的研判,创新地提出MDP(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景观意象测度体系并进行了运用。本文首先对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梳理整理,构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归纳总结了川西林盘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子。(一)基本厘清了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之间的缘起承接维度,从居林盘再造园、修竹茂林赋文、曲水融通共享、诗意生活等四方面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发展、影响进阶关系;(二)大量调研了成都平原近几年的林盘建设,归纳了川西林盘建设的四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传统和新建川西林盘的在入口、植物、色彩、植物、空间、边界等六个方面的景观意象;(三)通过MDP测度体系中的三个交互性的客观实验(SD语义差异法、写真投影法、认知地图)以及四个主观分析研究(色彩信息分析、景观空间图示语言、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典型植物调查)对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进行了相应的剖析和说明;(四)研究结论认为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主要由6个局部意象构成:入口意象(引导性印象、生活化氛围、物质与精神的形态)、植物意象(风水植物、田园化植物、乡土植物)、建筑意象(朴素飘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空间意象(垂直空间、水平空间、要素结构)、色彩意象(整体色彩、植物色彩、建筑色彩)和边界意象,传统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即为以上成果的共同构成,拥有独特性、整体性和复合性三大特征;(五)基于环境感知的多维度多视角的方法提出了注重整体性考虑、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注重和延续人文文学意境、历史地理标示与生态本底的考量等川西林盘景观意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运用策略,提炼了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并用实际案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实证。本论文立足于新时代和新发展趋势,关联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建设等大背景,形成的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归纳总结的相应策略与景观意象结构,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体现了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有利于扩大和提高川西林盘的认知范围和关注度。成果对于拓延后续相关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和优化成都乡村环境建设的初期研判与项目建设过程是极具引导和参考价值的。
吴芳梅[6](2018)在《以丹为业:龙潭仡佬族的历史、生计与认同》文中提出文章从丹砂这一“圣物”切入,以贵州务川龙潭仡佬族为个案,从“业缘”这一特殊视角,围绕丹砂的社会生命及王朝、国家势力的渗透为线索,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丹砂在特定的地方所展呈的历史进程、变迁及再认知过程,以及丹砂在历史上如何勾连地方与中央及族群内外的复杂利益关系,进而思考“业缘”在龙潭仡佬族生活中何以超越“亲缘、地缘、神缘”,成为其族群认同之内聚力,致使民族识别时也主要以“祖辈是否从事丹砂采掘”为依据来确定仡佬族族属。龙潭仡佬族与丹砂的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殷商时期,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就已活动在西南广大地域。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濮人就与其他部族参加了牧野盟誓,并以丹砂敬献周武王。献丹者被封为宝王之后,并带领濮人在务川地区开荒辟草,以丹为业,繁衍生息。随着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及上层建筑对“贵生、长寿”的极度追求,大大刺激了龙潭地区丹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因丹砂的用途及价值大增,使龙潭仡佬族地区直接被卷入了王朝与地方的关系网络中,由此展开了以丹砂为中心的各项活动、人群、文化的相互碰撞。在历史进程中,不同的互动方式、关系的建立以及文化的交融,使地方丹砂获得一种特殊生命力及意义价值的地方化表述。明清时期是当地丹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鼎盛时期,丹砂巨大的经济价值将龙潭仡佬族及其社会带入一个更大范围的人文和经济关系网络中,促进了龙潭地区加速进入王朝直接统治的架构及族际关系的建构中。同时,丹砂经济促进了龙潭邑聚的形成,改变了龙潭仡佬族传统的观念意识,这具体体现在龙潭仡佬族对丹砂资源的控制及身份认同的文化表述方面。为此,文章先后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地方社会变迁等视角加以诠释,从中揭示出王朝介入的背后动因及复杂共存的关系网络,以及地方社会在此作用下所展现出的适应性策略。至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受帝国主义入侵、“易货还款”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加强对丹砂资源的管控,沉重打击了龙潭仡佬族丹砂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丹砂的神秘光环也被人们日益增强的认知逐渐消解,昔日繁盛的龙潭丹业江河日下。新中国成立以后,丹砂资源逐步收归国有,大多数龙潭仡佬族人失去了世代赖以生存的资源依托,返土归耕,发展农业延续至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日趋重视,对重度污染环境的汞矿资源实施政策性关闭。至此,龙潭仡佬族的丹业时代宣告结束。综上可见,随着历史更迭及现代经济的冲击,丹业逐渐由盛转衰,龙潭仡佬族人们对丹砂文化的记忆亦渐行渐远,族群凝聚力日渐涣散。为了实现族群的生存和延续,地方政府、宗族精英、民间大众试图借助旅游情境的反馈,对已逝去的文化传统进行追溯性复原和展演,试图唤醒族人的危机感、归属感和族群认同感。笔者在梳理经典族群认同理论,剖析影响族群凝聚力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田野实践发现,人们大多以“亲缘--地缘--神缘”等关系凝聚在一起,以历史、记忆、宗教、文化等的延续形成共同体。此外,笔者发现还有一种以“业缘”而聚的群体,如龙潭仡佬族。他们主要以“业缘”作为其族群凝聚和汇合的基础,成为该民族识别的标志,甚至成为区分龙潭仡佬族与其他族群的边界。因此,本研究为族群边界理论的拓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案例。
刘安定[7](2015)在《中国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其图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织物中带有文字及其相关图案的并不少见,这些文字的制作工艺涉及织造、刺绣和印染等,文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因功能不同而各异,有的侧重图案修饰、有的侧重文字本身的表达含义,或以图案、或以题字或以印章等形式出现。然而,学术界对这些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其图案尚缺乏一个整体性的研究,故本文以中国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其图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其图案进行了尽可能系统的搜集和整理。通过相关的研究,力图揭示文字与中国传统的织造技术、刺绣技术、印染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织物中文字的影响。论文内容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基于中国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其图案与工艺、经济、文化等之间联系的研究视角,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通过对与本课题相关的数据库论文以及专着的数据分析,阐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指明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再次,对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最后,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了相关界定。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为织造篇。第二章为中国古代文字锦中的文字及其图案,首先,从整体上将中国古代的文字锦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汉晋时期的铭文锦和唐代以后的文字锦两大类,然后分别对这两类文字锦出现的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为缂丝作品中的文字,主要从缂丝工艺、缂丝文字的分类、缂丝中的印章文字、影响缂丝文字发展的因素四个方面系统地对缂作中的缂丝文字和印章文字进行讨论和研究。第四章为中国古代织款中的文字,首先从织款的概念入手,将古代丝织物织款分为机头织款和缂丝织款两大类,然后分别再对两者进行细分,并对其功用做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分析了它们的形式和特征,阐明了织款的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相关性。第五章为刺绣篇。介绍了刺绣工具与材料、刺绣的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刺绣针法与刺绣文字的关系。其次,对中国古代刺绣作品中的文字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根据古代刺绣的用途,系统地阐述了各个时期书画艺术绣和日常生活绣中文字的特点。第六、七、八章为印染篇。这三章分别从中国传统夹缬、蜡缬、灰缬的工艺入手,分析其中印染文字的特点,并对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通过研究,本文有以下认识:1、笔者认为汉晋时期铭文锦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首先,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是中国谶纬学说最为流行的时期,铭文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其次,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愿望和对“文景之治”时期的追忆。最后,铭文锦延续了丝绸作为尸服的功用,当织造技术和汉字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在汉锦上出现图文并茂的情况,文字主要用来表达人们强烈的心理和社会愿望。2、中国古代丝织物的织款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机头织款的变化反映了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从官营作坊的“物勒工名”到民间作坊“商标”、“广告”功能的转变,无不反映了封建官营作坊制度在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西方商品大量涌入的情况下逐渐瓦解的过程;缂丝织款的变化则更多地反映了文化上的变迁,从宋代缂丝织款处于画面的隐晦之处到明代缂丝织款处于显着之处,反映了当时艺术作品署名方式的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文化艺术作者地位的提升。3、刺绣文字的用色一般采用青、黑两色系颜色,这些颜色的绣线也很容易找到,而刺绣工艺灵活多变,因此,从针法和用色上看刺绣文字均较容易实现。并且,中国的刺绣与书法、绘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书画习俗的变化对刺绣文字有着很深的影响,特别是宋代之后文人画的兴起,使得刺绣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以题字和印章等形式出现的文字。4、顾绣作品中的“皇明顾绣”这一绣印应被作为明代刺绣作品的重要依据,首先,“皇明”一般是明代人对当朝的尊称。其次,有清以来大兴文字狱,清代顾绣中如果出现“皇明”两字,定会招来杀身灭族之祸。因此,笔者认为,传世的顾绣作品中如果出现“皇明顾绣”刺绣印章,断定其为明代的产物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赝品除外)。5、现存的韩希孟《藻虾》很可能是一幅复作,前一幅作品由于某种原因或出售或遗失,韩希孟因此绣制了第二幅作品,并且亲手在绣品上署上“辛巳桂月绣于小沧洲韩氏希孟”。这一署名一则反映,顾寿潜一家当时并没有居住在“露香园”,而居住在小沧洲。二则反映,韩希孟重绣《藻虾》后,对人世的变迁感慨颇多,手迹其绣品上。这有可能是《藻虾》上出现韩希孟手迹,并且跋文的撰写时间早于绣品时间的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6、纺织史学界一直以来用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中的汉字一正一反现象来说明其为夹缬绢的证据,几乎不谈如何使“南无释迦牟尼佛”七个字左右两端完全一致的办法。笔者认为,可使用半版加片法实现“南无释迦牟尼佛”七个字左右一致,即将待印染的丝绢对折,并用一条与“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长宽一致的金属薄片隔在对折丝绢间相应的位置,并将两块夹缬版夹紧,印染即可得到想要的效果。7、宋代以后,蜡缬在中原地区迅速消失主要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宋代染缬禁令的颁布造成蜡缬发展环境恶化,构成了阻碍其发展的重要政治因素;宋代蜡缬原料的缺乏是影响蜡缬发展的重要经济因素;灰缬的产生是蜡缬在中原地区消亡的重要技术因素。蜡缬虽然从技术角度上看,可以毫无阻碍地实现印染文字,但中国古代蜡缬织物中却很少发现文字纹样,其主要原因正是宋代以后,蜡缬工艺在中原地区迅速消失,从而失去了蜡缬文字发展的技术土壤。
毛杰[8](2014)在《中国古代小说绣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说绣像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有机构成,不论是书志中所记录“古小说”口头流传的说唱伎艺或是所常见之抄、刻本小说,都曾将图像体系引入其中。单就通俗小说而言,至迟在唐五代讲唱伎艺里便有变文一脉流传,而传抄、刊刻本小说中最早出现绣像的情况不晚于元代,至天启、康熙间兴盛一时,清代中期以后,木刻绣像已显颓势。光绪以降,随着社会对小说、绣像的重视及铅石印刷术的发展,小说绣像再次复兴,单就数量和质量来看,较清代中期而言都有长足发展。在整个绣像发展过程中,以通俗化为主流,一些文人的要素于万历间逐渐加入,并在明末及清代前期形成了极具文人画风格的诸种体式,晚清之后通俗化、文人化二种发展趋势渐近合流,呈现出其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这是小说绣像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小说绣像之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小说的传播,另一方面则对小说文体本身产生了较为重要的构成作用,它对小说观念、小说文体、小说叙事、小说批评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就出版家的“自诉”来看,小说绣像之加像目标主要有“诗中有画”“左图右史”“案头珍赏”“以劝以戒”四种,而绣像之地位常常与评点齐平,若以一种“大文体”“大文本”的观念观之,绣像与评点恰是小说一体之两翼,本身就参与小说文本之构成。在大多数情况下,绣像的主要作用不外乎两端:一为叙事,二为批评。二者相因相用,构成了小说绣像的主要表意方式,因而解读其叙事、批评机制是极其有必要的。
彭燕玲[9](2012)在《一类K4同胚图的色唯一性(英文)》文中指出图的色多项理论是为了研究着名的四色问题建立的一整套理论.虽然色多项式理论未能最终解决四色问题,但其本身涉及到了许多深刻的结果,目前是代数图论的重要研究分支之一.已经知道两个不同构的图可以有相同的色多项式,自然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两个图的色多项式相同可以推出两个图同构?这就是色唯一性问题.自S.Kahn从60年代开始考虑K4-同胚图的色唯一性问题,许多数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了一系列的尝试,获得了一批有意义的结果,如至少有两条路长为1的K4-同胚图;围长超过6的K4-同胚图等的染色分类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但是一般K4-同胚图的染色分类问题远未解决.本篇论文研究了围长为7的K4-同胚图染色分类问题.该文采用自创的按图的围长进行分类的方法,利用图的色多项式的特点,细致地分析、挑选出不同构的图.虽然多项式是用经典代数方法来描述图的特征的有力工具,但是,面对众多复杂的、特征线索很少的问题,单纯用多项式来解决问题仍很困难.因此,我们在解决K4同胚图问题时,采用了前人未用过的对色多项式的指数和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围长为7的K4-同胚图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此类图不具备染色唯一性的充要条件,完全解决了此类图的染色问题.
李建华[10](2010)在《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文中指出西南地区的聚落形态是西南地域建筑文化内涵的外化。研究聚落形态首先应该厘清作为源点的西南文化的历史、层次以及发展的关系。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使西南地域文化呈现异质性和多元性特征,如何认知这些纷繁复杂的文化事象就成为本文研究的起点。故本文在明确相关的概念后,引入文化生态学及其层级理论,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以超越汉民族、立足西南民族和东南亚的高度,既对西南文化圈层外的其他文化圈进行审视,也对贯穿西南文化圈内的各个文化廊道、文化分布带进行梳理,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客观分析西南地区内的各个亚文化圈层的从属关系,从而建构起以生态位为标尺,由亚文化圈、文化丛、文化簇组成的西南文化生态层级的理论体系,以客观认知西南文化物种谱系的关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若西南文化生态层级理论是对西南文化物种的静态剖析的话,在第三章则强调以“动态”的思维,将民族迁徙、商道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和军事战争等路线视为西南各个文化物种的“文化生态链”,论述历史上西南文化在这些链条上的漂积与演化,以揭示西南地域文化在纵横两个纬度上的结构网络关系。土地作为一种文化,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西南聚落形态的根茎。本文从土地文化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属性阐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诸多文化因子,并详细分析其与西南聚落形态的关联。论文基于西南文化生态层级理论,从亚文化生态圈的层次,将西南聚落按形态划分为宗族聚落、经济聚落、宗教聚落、军事防御聚落与民俗聚落等多种聚落形态类型,并以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基质—廊道—边界模式,结合文化在漂积与演化过程中的侵移、突变、选择、竞争、适应、演替等生态学特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西南聚落形态进行多角度分析与诠释,并将研究拓展至西南地区聚落的保护与更新、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新秩序以及对建筑设计的启迪等层面。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现状分析 |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论文组织和结构 |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 2.1 SSM框架 |
| 2.1.1 Spring |
| 2.1.2 Spring MVC |
| 2.1.3 My Batis |
| 2.2 分布式技术 |
| 2.2.1 Dubbo |
| 2.2.2 Zookeeper |
| 2.2.3 Mongo DB |
| 2.3 Tomcat |
| 2.4 Maven |
| 2.5 CAS认证技术 |
| 2.6 数据库技术 |
| 2.6.1 Oracle |
| 2.6.2 Redis |
| 2.7 前端框架技术 |
| 2.8 Nginx |
| 2.9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 3.1 可行性分析 |
|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 3.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 3.2 核心业务流程 |
| 3.2.1 后台打印业务流程 |
| 3.2.2 自助终端打印业务流程 |
| 3.2.3 个人工作台打印业务流程 |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 3.3.1 用户登录模块分析 |
| 3.3.2 打印管理模块分析 |
| 3.3.3 系统管理模块分析 |
| 3.3.4 个人成绩单打印应用模块分析 |
| 3.3.5 个人在读证明打印应用模块分析 |
| 3.3.6 证明预览模块分析 |
| 3.3.7 证明列表展示模块分析 |
| 3.3.8 证明打印模块分析 |
| 3.3.9 证明文件验证管理模块分析 |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 3.4.1 易用性需求 |
| 3.4.2 安全性需求 |
| 3.4.3 扩展性需求 |
| 3.4.4 性能需求 |
| 3.5 系统特点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 4.1 概要设计 |
| 4.1.1 系统逻辑架构图 |
| 4.1.2 系统技术架构图 |
| 4.1.3 系统拓扑架构图 |
| 4.1.4 接口设计 |
| 4.2 数据库设计 |
| 4.2.1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 4.2.2 数据库表设计 |
| 4.3 详细设计 |
| 4.3.1 后端自助打印平台 |
| 4.3.2 自助打印终端 |
| 4.3.3 个人工作台 |
| 4.3.4 验证系统 |
| 4.3.5 打印接口详细设计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实现与测试 |
| 5.1 环境部署 |
| 5.1.1 开发环境 |
| 5.1.2 运行环境 |
| 5.1.3 相关配置文件信息 |
| 5.2 系统实现 |
| 5.2.1 数据库实现 |
| 5.2.2 打印接口实现 |
| 5.3 系统测试 |
| 5.3.1 测试概述 |
| 5.3.2 测试方法 |
| 5.3.3 测试环境与工具 |
| 5.3.4 测试流程 |
| 5.3.5 功能测试用例及结果 |
| 5.3.6 性能测试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研究总结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相关概念 |
| 1.4.1 中药饮片 |
| 1.4.2 药品标准 |
| 1.4.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
| 1.4.4 国家药品标准 |
| 1.4.5 地方药品标准 |
| 2 相关理论及法律法规 |
| 2.1 相关理论 |
| 2.1.1 中药学理论 |
| 2.1.2 中医学理论 |
| 2.1.3 中药炮制理论 |
| 2.1.4 药品监管科学理论 |
| 2.1.5 统计学理论 |
| 2.2 相关法律法规 |
|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 年主席令 13 届第 31 号) |
| 2.2.2 《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的技术指导原则》(国药监 2018 年第 16 号) |
| 2.2.3 《国家药监局关于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备案程序及要求的通知》(国药监药注[2020]2 号) |
| 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9]15号) |
| 2.2.5 《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管理办法》(1987 年原卫生部) |
| 2.3 本草学概述 |
| 2.3.1 本草、本草学、本草考证的内涵 |
| 2.3.2 本草学的研究内容 |
| 3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现状研究 |
| 3.1 国家中药饮片标准概述 |
| 3.1.1 《中国药典》的历史沿革 |
| 3.1.2 《中国药典》(2020 版)中药饮片标准的收载及内容情况 |
| 3.1.3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标准内容及收载情况 |
| 3.2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 |
| 3.2.1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颁布时间及修订情况 |
| 3.2.2 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执行情况 |
| 3.2.3 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收载情况 |
| 3.3 小结 |
| 4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差异化分析 |
| 4.1 地方标准体例情况 |
| 4.1.1 地方标准之间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
| 4.1.2 地方标准与《中国药典》(2020 版)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
| 4.2 以三种中药饮片标准为例的差异化分析 |
| 4.2.1 离散度分析法 |
| 4.2.2 定性资料量化方法与赋分规则 |
| 4.2.3 芜荑的差异化分析 |
| 4.2.4 银耳的差异化分析 |
| 4.2.5 甜瓜蒂的差异化分析 |
| 4.2.6 分析结果 |
| 4.3 小结 |
| 5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的规范制定方法研究 |
| 5.1 医学标准项确定的方法研究 |
| 5.1.1 确定[主治]项与[功能]项 |
| 5.1.2 依据中医药理论确定[性味与归经]项 |
| 5.2 以“芜荑”为例,确定医学标准项 |
| 5.2.1 芜荑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项的比较 |
| 5.2.2 芜荑“主治”的确定 |
| 5.2.3 芜荑“功能”的确定 |
| 5.2.4 芜荑“性味”的确定 |
| 5.2.5 芜荑“归经”的确定 |
| 5.2.6 芜荑的医学标准项的制定结果 |
| 5.3 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文献综述 |
| 二、选题缘起 |
| 三、研究方法 |
| 四、概念界定 |
|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
| 六、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
|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
|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
|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
|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
|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
|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
|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
|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
|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
|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
|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
| 二、现存墨迹考证 |
| 小结 |
|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
|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
|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
|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
|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
|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
|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
|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
|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
|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
|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
|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
|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
|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
|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
| 小结 |
|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
|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
|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
|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
|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
|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
|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
|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
|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
|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
|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
|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
|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
| 小结 |
|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
|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
|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
|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
|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
|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
|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
|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
|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
|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教育信息化 |
| 1.1.2 智慧教育 |
| 1.1.3 本体 |
| 1.1.4 教育本体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教育本体的机遇和挑战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预备知识和相关工作 |
| 2.1 学习对象 |
| 2.2 本体工程 |
| 2.2.1 本体结构 |
| 2.2.2 本体分类 |
| 2.2.3 本体与知识图谱 |
| 2.3 知识抽取 |
| 2.3.1 命名实体识别 |
| 2.3.2 关系抽取 |
| 2.3.3 信息的联合抽取 |
| 2.4 共指消解 |
| 2.4.1 有监督的共指消解 |
| 2.4.2 无监督的共指消解 |
| 2.5 神经网络模型 |
| 2.5.1 LSTM |
| 2.5.2 CNN |
| 2.5.3 GCN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教育本体的自动构建和扩展框架 |
| 3.1 引言 |
| 3.2 相关工作 |
| 3.2.1 知识图谱和本体 |
| 3.2.2 教育知识 |
| 3.2.3 远程监督和半监督 |
| 3.3 本体自动构建方法 |
| 3.4 本体扩展方法 |
| 3.4.1 产生概念三元组 |
| 3.4.2 关系推理模型 |
| 3.4.3 关系确定 |
| 3.5 物理教育本体构建实践 |
| 3.5.1 数据 |
| 3.5.2 算法:Preparation |
| 3.5.3 算法:T2KG |
| 3.5.4 算法:KG2Onto |
| 3.5.5 构建的 TM_Physics 本体 |
| 3.6 物理教育本体扩展实践 |
| 3.6.1 数据准备 |
| 3.6.2 推理模型参数设置 |
| 3.6.3 评测指标 |
| 3.6.4 推理模型结果分析 |
| 3.6.5 本体评估 |
| 3.7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教育本体构建中解决多头问题的知识联合抽取 |
| 4.1 引言 |
| 4.2 相关工作 |
| 4.2.1 流水线方式 |
| 4.2.2 联合方式 |
| 4.2.3 端到端模型和多头问题 |
| 4.3 基于实体传播的端到端联合抽取模型 |
| 4.3.1 双重标注方案 |
| 4.3.2 从标签序列生成三元组 |
| 4.3.3 基于新的标注方案的实体传播联合抽取模型 |
| 4.3.4 消除错误传播 |
| 4.3.5 字符级嵌入 |
| 4.3.6 自注意力机制 |
| 4.4 实验和结果分析 |
| 4.4.1 数据 |
| 4.4.2 词嵌入 |
| 4.4.3 对比方法 |
| 4.4.4 实验设置 |
| 4.4.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 4.4.6 消融实验 |
| 4.4.7 教育案例实验 |
| 4.4.8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教育本体构建中解决多关系问题的知识联合抽取 |
| 5.1 引言 |
| 5.2 相关工作 |
| 5.3 基于形式化概念分析的联合抽取方法 |
| 5.3.1 端到端模型 |
| 5.3.2 多关系问题的解决方法 |
| 5.3.3 多头问题的解决方法 |
| 5.4 实验和结果分析 |
| 5.4.1 实验设置 |
| 5.4.2 结果分析 |
| 5.4.3 消融实验 |
| 5.5 错误和案例分析 |
| 5.5.1 错误分析 |
| 5.5.2 教育中案例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教育本体构建中知识的共指消解 |
| 6.1 引言 |
| 6.2 相关工作 |
| 6.3 构建基于实体提及的图结构 |
| 6.4 基于图卷积的共指消解方法 |
| 6.4.1 上下文学习模块 |
| 6.4.2 图节点表示抽取模块 |
| 6.4.3 实体提及连接模块 |
| 6.5 实验设置 |
| 6.6 实验和结果分析 |
| 6.6.1 分析和讨论 |
| 6.6.2 教育中共指消解案例实验 |
| 6.7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多视角下的对象研究趋势 |
| 1.1.2 中国传统意象研究与当代之发展 |
| 1.1.3 新时代发展背景 |
| 1.1.4 建设中的林盘文化与美学缺失 |
| 1.1.5 川西林盘研究成果尚待完善 |
| 1.1.6 林盘景观意象的研究意义重大 |
| 1.2 国内外相关概念综述 |
| 1.2.1 意境与景观意象 |
| 1.2.2 环境感知 |
| 1.2.3 川西林盘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
| 1.5.1 研究对象 |
| 1.5.2 研究内容 |
| 1.6 研究方法 |
| 1.6.1 文献查阅 |
| 1.6.2 典型调查法 |
| 1.6.3 学科交叉研究法 |
| 1.6.4 MDP测度体系研究法 |
| 1.6.5 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 |
| 1.7 相关理论基础 |
| 1.7.1 环境心理学 |
| 1.7.2 景观符号学 |
| 1.7.3 人文地理学 |
| 1.7.4 心理物理学 |
| 1.7.5 景观形态学 |
| 1.7.6 聚落类型学理论 |
| 1.8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川西林盘基础概况与意境研究 |
| 2.1 传统川西林盘概述与发展 |
| 2.1.1 川西林盘概念 |
| 2.1.2 川西林盘渊源 |
| 2.1.3 成都平原自然演变 |
| 2.1.4 天府农耕文明进程 |
| 2.2 川西林盘形成因子 |
| 2.2.1 平畴千里的成都平原 |
| 2.2.2 平原肥沃的膏腴之地 |
| 2.2.3 上善若水的水利工程 |
| 2.2.4 天人合一的道源思想 |
| 2.2.5 重叠融合的移民现象 |
| 2.2.6 宗教礼法的世家延续 |
| 2.3 传统川西林盘意境研究 |
| 2.3.1 川西林盘意境 |
| 2.3.2 林盘意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
| 2.3.3 意境的体现 |
| 2.4 川西林盘与西蜀园林 |
| 2.4.1 文化渊源 |
| 2.4.2 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林 |
| 2.4.3 小结 |
| 第三章 当代川西林盘建设修复案例与意象研究 |
| 3.1 传统川西林盘的现状与分布 |
| 3.2 现有川西林盘的分类 |
| 3.2.1 根据林盘聚落居住组合方式划分 |
| 3.2.2 根据现存林盘规模划分 |
| 3.2.3 根据植物种类划分 |
| 3.2.4 根据功能划分 |
| 3.3 川西林盘建设修复历史回顾 |
| 3.3.1 川西林盘建设政策历史回顾 |
| 3.3.2 川西林盘建设历史发展过程回顾 |
| 3.4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与总结 |
| 3.4.1 拥有传统特色的新建川西林盘 |
| 3.4.2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 |
| 3.4.3 总结 |
| 第四章 环境感知下景观意象MDP测度体系的建构 |
| 4.1 MDP测度体系概述 |
| 4.1.1 体系内容概述 |
| 4.1.2 体系建构依据 |
| 4.1.3 小结 |
| 4.2 MDP测度体系测度方法 |
| 4.2.1 SD语义差异法 |
| 4.2.2 认知地图 |
| 4.2.3 写真投影法 |
| 4.2.4 色彩信息分析法 |
| 4.2.5 景观图示语言 |
| 4.2.6 景观基因图谱 |
| 4.2.7 典型植物调查 |
| 4.3 MDP体系目标与意义 |
| 4.3.1 体系目标 |
| 4.3.2 体系意义 |
| 第五章 基于环境感知MDP体系的传统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 |
| 5.1 研究概述 |
| 5.1.1 研究内容 |
| 5.1.2 研究范围与实验样点 |
| 5.2 SD语义差异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
| 5.2.1 准备阶段 |
| 5.2.2 评定实验阶段 |
| 5.2.3 SD语义差异法的感知评价结果 |
| 5.2.4 小结 |
| 5.3 认知地图绘制与分析 |
| 5.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
| 5.3.2 调研过程和结果 |
| 5.3.3 小结 |
| 5.4 写真投影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
| 5.4.1 研究材料和方法 |
| 5.4.2 调研过程和结果 |
| 5.4.3 小结 |
| 5.5 色彩信息分析过程与结果 |
| 5.5.1 色彩意象构建概述 |
| 5.5.2 色彩节奏分析 |
| 5.5.3 图形-背景分析 |
| 5.5.4 色彩坐标分析 |
| 5.5.5 小结 |
| 5.6 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分析 |
| 5.6.1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基本框架 |
| 5.6.2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汇 |
| 5.6.3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句法 |
| 5.6.4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法 |
| 5.6.5 小结 |
| 5.7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 |
| 5.7.1 景观基因的识别原则 |
| 5.7.2 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与过程 |
| 5.7.3 景观基因图谱构建的理论方法 |
| 5.7.4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 |
| 5.7.5 小结 |
| 5.8 典型植物调查结果 |
| 5.8.1 调查地选择说明 |
| 5.8.2 典型植物概况 |
| 5.8.3 典型植物出现状况 |
| 5.8.4 林盘植物群落特征 |
| 5.8.5 林盘植物空间分布 |
| 5.8.6 小结 |
| 5.9 传统川西林盘局部意象研究结论 |
| 5.9.1 入口意象 |
| 5.9.2 建筑意象 |
| 5.9.3 植物意象 |
| 5.9.4 空间意象 |
| 5.9.5 色彩意象 |
| 5.9.6 边界意象 |
| 5.10 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总结 |
| 5.10.1 独特性 |
| 5.10.2 整体性 |
| 5.10.3 复合性 |
| 第六章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策略及运用 |
| 6.1 川西林盘新时代发展背景 |
| 6.2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新时代策略思路 |
| 6.2.1 注重整体性考虑 |
| 6.2.2 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 |
| 6.2.3 注重和延续林盘的人文文学意境 |
| 6.2.4 历史地理标识与生态本底的考量 |
| 6.2.5 立足传统与把握科学发展 |
| 6.2.6 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 |
| 6.3 川西林盘新时代景观意象运用实践 |
| 6.3.1 成都市新津县万和村八组郭林盘项目规划设计项目概况 |
| 6.3.2 温江区岷江村“岷江桂雨”项目简述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研究的创新性 |
| 7.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 7.3.1 研究不足 |
| 7.3.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第一节 背景及意义 |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
|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及方法 |
| 第二章 龙潭人家:石旮旯里的“GLAO” |
| 第一节 区域背景及早期建制 |
| 第二节 聚落与丹族 |
| 第三节 物态与象征 |
| 第三章 丹砂之路:小地方与大传统 |
| 第一节 小地方:丹砂的社会生活 |
| 第二节 大传统:神圣之丹与“长生久视” |
| 第三节 物的实践:丹砂的地方化表述 |
| 第四章 以丹为业:明清时期丹业的发展 |
| 第一节 明代以前务川丹业概貌 |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务川龙潭丹业的发展 |
| 第三节 邑聚的形成及族群的区隔 |
| 第五章 丹砂之殃:从井到耕 |
| 第一节 集体记忆:东升塔传说之谜 |
| 第二节 狭缝生存:垄断下的龙潭仡佬族丹业发展 |
| 第三节 遗产与物:龙潭仡佬族丹业的蜕变 |
| 第六章 丹砂庇佑:龙潭仡佬族族群认同及其变迁 |
| 第一节 业缘:丹砂与龙潭仡佬族身份认同的关系 |
| 第二节 龙潭仡佬族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
| 第三节 旅游发展情境下龙潭仡佬族身份认同的重构 |
| 第七章 “业缘”一族群认同的凝聚力 |
| 第一节 凝聚力:族群内聚和汇合的基础 |
| 第二节 “业缘”影响下的龙潭仡佬族族群认同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
| 1.1.1 研究的依据 |
| 1.1.2 研究的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文献综合研究法 |
| 1.3.2 实地调查法 |
| 1.3.3 比较研究法 |
| 1.4 研究范围 |
| 1.4.1 时间轴上的界定 |
| 1.4.2 研究内容的界定 |
| 参考文献 |
| 织造篇 |
| 2 中国古代文字锦中的文字 |
| 2.1 文字锦中文字表达的技术基础 |
| 2.1.1 文字锦的显花技术 |
| 2.1.2 文字锦的提花技术 |
| 2.2 中国古代文字锦中的文字分析 |
| 2.2.1 汉晋时期的铭文锦 |
| 2.2.2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字锦 |
| 2.2.3 唐代之后的文字锦 |
| 2.3 中国古代文字锦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 |
| 2.3.1 汉晋时期铭文锦出现的原因 |
| 2.3.2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字锦变化的原因 |
| 2.3.3 唐代之后文字锦变化的原因 |
| 2.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3 中国古代缂丝作品中的文字 |
| 3.1 缂丝作品中文字表达的技术基础 |
| 3.1.1 缂丝工艺 |
| 3.1.2 缂织技法 |
| 3.2 中国古代缂丝作品中的文字分析 |
| 3.2.1 缂丝文字 |
| 3.2.2 缂丝作品中的印章 |
| 3.3 影响中国古代缂丝文字发展的因素分析 |
| 3.3.1 缂织技法对缂丝文字的影响 |
| 3.3.2 书画艺术风格对缂丝文字的影响 |
| 3.3.3 帝王对书画某方面的喜好对缂丝文字的影响 |
| 3.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4 中国古代织款中的文字 |
| 4.1 机头织款 |
| 4.1.1 机头织款源于“物勒工名” |
| 4.1.2 江南三织造的机头织款延续了“物勒工名”的功用 |
| 4.1.3 晚清民间织物的机头织款具备商标广告功能 |
| 4.2 缂丝织款 |
| 4.2.1 印章型缂丝织款 |
| 4.2.2 文字名型缂丝织款 |
| 4.2.3 文字名和印章混合型缂丝织款 |
| 4.3 中国古代丝织物织款的类型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刺绣篇 |
| 5 中国古代刺绣作品中的文字 |
| 5.1 刺绣作品中文字表达的技术基础 |
| 5.1.1 刺绣工具与材料 |
| 5.1.2 刺绣的工艺流程 |
| 5.1.3 刺绣针法与刺绣文字 |
| 5.2 中国古代刺绣作品中的文字分析 |
| 5.2.1 书画艺术绣中的文字分析 |
| 5.2.2 日常生活绣中的文字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印染篇 |
| 6 中国古代夹缬作品中的文字 |
| 6.1 夹缬作品中文字表达的技术基础 |
| 6.1.1 夹缬的工具和材料 |
| 6.1.2 夹缬的工序 |
| 6.2 中国古代夹缬织物中文字的分析 |
| 6.2.1 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的分析 |
| 6.2.2 中国古代蓝夹缬织物中文字的分析 |
| 6.3 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的分析 |
| 6.3.1 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印制方法的分析 |
| 6.3.2 基于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复原的另一种假想 |
| 6.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7 中国古代蜡缬作品中的文字 |
| 7.1 蜡缬作品中文字表达的技术基础 |
| 7.1.1 蜡缬的工具和材料 |
| 7.1.2 蜡缬工序 |
| 7.2 中国古代蜡缬作品中的文字分析 |
| 7.2.1 蜡缬技艺在中国的时空转换 |
| 7.2.2 蜡缬在中原地区消失的原因分析 |
| 7.2.3 中原地区蜡缬织物的用途与特征分析 |
| 7.3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8 中国古代灰缬作品中的文字 |
| 8.1 灰缬作品中文字表达的技术基础 |
| 8.1.1 准备阶段 |
| 8.1.2 刮浆印染阶段 |
| 8.1.3 后整理阶段 |
| 8.2 中国古代灰缬织物中的文字分析 |
| 8.2.1 装饰性文字 |
| 8.2.2 图案中物品上的文字 |
| 8.2.3 主题纹样说明性文字 |
| 8.2.4 书画文字 |
| 8.3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小说学视野下的古代小说绣像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之义界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简析 |
| 第三节 本文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 |
| (附):从“全相”到“全图”:小说绣像称谓标识辨 |
| 第二章 中国古代小说绣像之演进 |
| 第一节 关于小说绣像“开端”的探讨 |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小说绣像的总体发展态势 |
| 第三章 论中国古代小说绣像的叙事功能 |
| 第一节 小说史上图像干预叙事的几种方式 |
| 第二节 小说插图叙事功能之实现 |
| 第四章 论古代小说绣像的批评功能 |
| 第一节、图绘内容的选编:基于认知的回应 |
| 第二节 题榜:图像中的文字批评 |
| 第三节 人物排序:具备批评属性的图像序列 |
| 第四节 钤印:“炼意立骨”式的表达 |
| 附录:古代小说绣像编年 |
| 后记 |
| 2 Auxiliary results |
| 3 Main results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图表目录 |
| 1 绪论 |
| 1.1 选题的背景、学术意义及实用价值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学术意义 |
| 1.1.3 实用价值 |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 |
| 1.2.1 国内外聚落研究的多维视野及动态前沿 |
| 1.2.2 国内外关于西南文化学研究概述 |
| 1.2.3 西南地区聚落研究综述及其学术视角 |
| 1.3 课题概念的解析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 1.3.1 “西南”范围的界定 |
| 1.3.2 聚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 1.3.3 本文的聚落形态及其变迁 |
| 1.3.4 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 |
| 1.3.5 文化生态学与景观结构模式 |
| 1.4 课题研究的学术取向和研究方法 |
| 1.4.1 课题研究的学术取向 |
| 1.4.2 课题具体的研究方法 |
| 1.5 创新点 |
| 1.6 研究框架 |
| 2 文化的层级:西南聚落文化的系统结构 |
| 2.1 西南地理生态环境与文化的多元 |
| 2.1.1 从低盆地到高海拔的地理学环境特征 |
| 2.1.2 西南自然环境的生态多样性 |
| 2.1.3 西南文化地理的多元现象 |
| 2.2 文化生态学与西南聚落文化系统 |
| 2.2.1 文化生态学及理论研究概述 |
| 2.2.2 文化生态系统与西南聚落文化 |
| 2.3 西南聚落文化的层级理论建构 |
| 2.3.1 文化生态位与西南地域文化系统 |
| 2.3.2 西南聚落文化的层级划分 |
| 2.4 西南聚落文化层级的格局 |
| 2.4.1 西南文化生态圈及周边文明 |
| 2.4.2 文化圈的交错与纽带上的共生 |
| 2.4.3 西南原初文化与聚落形态考古 |
| 2.4.4 西南文化生态圈内的层级谱系 |
| 2.5 小结 |
| 3 文化的“漂积”:生态链与西南聚落演化 |
| 3.1 西南民族的迁徙之路:从内地到东南亚 |
| 3.1.1 藏彝走廊内外的民族迁徙 |
| 3.1.2 移民填四川之路与文化移植 |
| 3.1.3 路径延伸:西南民族向东南亚的迁徙 |
| 3.2 经济链的延伸与西南聚落文化滥觞 |
| 3.2.1 农耕文化的传播路线与干栏式聚落分布 |
| 3.2.2 矿业的发展及运道上的聚落 |
| 3.2.3 商业贸易之路的拓展 |
| 3.3 宗教传播之路与西南宗教聚落 |
| 3.3.1 三面夹击:佛教文化的传播路径 |
| 3.3.2 梯级渗透:本土宗教的南传路线 |
| 3.3.3 基督教入侵与伊斯兰教的遗存 |
| 3.3.4 原始信仰的个案:摇钱树传播之路 |
| 3.4 军事战争之路与聚落文化斑块 |
| 3.4.1 来自王庭的军事征伐 |
| 3.4.2 敌国外患:蒙古进军路线的个案 |
| 3.5 小结 |
| 4 文化的根茎:土地与西南聚落形态 |
| 4.1 土地——聚落文化生态之树的根茎 |
| 4.1.1 土地文化的涵义 |
| 4.1.2 人文、生态与聚落形态之源 |
| 4.2 土地的物质文化属性与西南聚落形态 |
| 4.2.1 土地类型基因与西南地域文化 |
| 4.2.2 土地的生态属性与聚落选址 |
| 4.2.3 经济生活模式与聚落形态 |
| 4.2.4 地、宅、聚落形态 |
| 4.3 土地的精神文化与西南聚落形态 |
| 4.3.1 土地崇拜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
| 4.3.2 土地的精神诉求与种内竞争 |
| 4.3.3 风水的文化遗传与聚落选址 |
| 4.3.4 可持续土地观下的人居新境界 |
| 4.4 土地制度文化与西南聚落形态 |
| 4.4.1 宅田制的生态属性及其租赁与买卖 |
| 4.4.2 移民中的土地制度文化渗透 |
| 4.4.3 军事屯田中的土地制度与文化入侵 |
| 4.5 小结 |
| 5 文化的竞争:西南聚落的类型学求证与形态学诠释 |
| 5.1 宗族聚落及形态 |
| 5.1.1 移民与原初文化下的西南宗族聚落 |
| 5.1.2 宗族聚落形态类型的衍生及特征 |
| 5.1.3 宗族聚落类型的形态比较分析 |
| 5.1.4 宗族聚落形态的文化生态特性 |
| 5.2 经济聚落及形态 |
| 5.2.1 西南经济聚落类型的增生 |
| 5.2.2 成因、分布、进化与文化生态 |
| 5.2.3 农耕聚落的类型与形态解析 |
| 5.2.4 商业聚落的形态与类型解析 |
| 5.3 宗教聚落及形态 |
| 5.3.1 原始崇拜与原初宗教聚落形态 |
| 5.3.2 儒教聚落 |
| 5.3.3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小乘佛教与聚落形态的比较 |
| 5.3.4 道·仙境与聚落形态 |
| 5.3.5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聚落 |
| 5.3.6 宗教文化演替下的聚落形态——喜洲 |
| 5.4 防御型聚落及形态 |
| 5.4.1 空间立体防御体系——碉寨 |
| 5.4.2 形态多变的堡寨聚落 |
| 5.4.3 军事文化的遗存:屯堡聚落 |
| 5.4.4 防御聚落的形态比较 |
| 5.5 民俗聚落及形态 |
| 5.5.1 西南民俗与文化生态 |
| 5.5.2 芦笙场?苗族民俗聚落 |
| 5.5.3 民俗?鼓楼?侗族聚落 |
| 5.6 小结 |
| 6 文化的演绎:西南聚落形态的传承与发展 |
| 6.1 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西南聚落保护 |
| 6.1.1 西南聚落文化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因 |
| 6.1.2 基于系统稳定之下的西南聚落保护 |
| 6.2 竞争演替与西南聚落新文化建构 |
| 6.2.1 变革中的聚落更新与重生 |
| 6.2.2 西南聚落形态文化研究的建筑学启示 |
| 6.3 西南聚落形态与文化研究的再思考 |
| 6.3.1 对西南现代文化与聚落发展的反思 |
| 6.3.2 课题的后续研究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