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关于积分中值定理中ξ点的位置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谈积分中值定理中ξ点的位置(论文文献综述)

郭烨[1](2017)在《二重数值积分方法及其在绝对节点坐标梁单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几年来,绝对节点坐标法逐渐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相比于传统的建模方法,绝对节点坐标法在处理大范围运动和大变形问题时,具有更高的精度。因此绝对节点坐标法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关于绝对节点坐标法的论文也在逐年增多,但这些论文大多是研究单元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单元弹性力的描述,很少有人专门对单元模型的计算效率和精度进行研究。而求解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法建立的单元模型,重点在于求解该模型的刚度矩阵和内力矩阵,因为单元节点的绝对位移精度完全取决于刚度矩阵和内力矩阵的精度,因此研究新的数值积分方法用于求解刚度矩阵和内力矩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在传统机械求积方法和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型数值积分方法,并通过实例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计算效率和精度上均优于传统的数值积分方法,本文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1)详细阐述了多体系统动力学和绝对节点坐标法的发展概况以及数值积分方法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研究概况,并介绍了与绝对节点坐标法相关的连续介质力学知识,且对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梁单元的建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推导。(2)通过研究传统的机械求积方法和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提出了两种新型数值积分方法:基于一阶导数构造的新型数值积分方法和复合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机械求积方法,基于一阶导数构造的新型数值积分方法将积分求值问题归结为被积函数值和其一阶导数值的计算,可避免求解被积函数的原函数;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可用较少的节点数得到较高精度的结果,是一种很常用的数值积分方法,但当积分区间较大时,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的求积精度并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进行了复化处理,推导出复合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该方法可有效避免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因积分区间变大而导致求积精度降低的缺陷。(3)分别采用Omar和Shabana提出的位移模式和Kerkkanen提出的位移模式对实例进行建模,然后采用本文提出的两种新型数值积分方法对模型的刚度矩阵和内力矩阵进行求解,并将最终的求解结果与采用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求得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计算效率和精度上均优于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

刘武岩[2](2017)在《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入廊定价研究》文中指出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作为一种集约化的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虽可有效的解决传统管线敷设带来的诸多弊端:道路反复开挖、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因建设和运营需要巨额的投资和高额的成本使得其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建设推广。解决好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投资和运营收费问题成为了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条件。基于此,本文尝试将PPP模式引入到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定价收费策略,予以解决该问题。本文首先在对PPP模式的相关理论和地下综合管廊相关知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PPP模式应用于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继而通过借鉴和完善基于交易合作三维框架的PPP模式选择方法,确定了基于所有权、经营权、合作程度和风险分担框架的PPP模式识别路径方法,结合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具体特点,选择了适合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PPP模式。基于研究方向的针对性,研究客体的一般性,本文最后选择当前较适用的B-SO-T模式做为后续的研究基础,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做为理论支撑,通过分析定价利害关系者、定价基本原则、定价费用组成和定价影响因素,在综合考虑管线单位、消费大众、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方利益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激励相容的入廊定价模型,并以延安市新区北区中央环线综合管廊工程为例对模型的适用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验证。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入廊定价的研究主要予以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确定了当前发展阶段较适合于我国地下综合管廊的PPP模式,B-SO-T模式,模式的选择为政府运用PPP模式解决投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二是在兼顾多参与方利益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激励相容的入廊定价模型,该模型的实现不但可以维护管线单位和消费大众的利益,还可以在满足投资方利润的基础上激励投资方真实申报成本,降低管廊运营成本,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马高峰[3](2011)在《VLBI2010与GNSS联合数据分析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尺度范围内,达到1mm定位精度,是新一代VLBI系统VLBI2010的目标之一,目前的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还远不能满足这个要求。VLBI和GNSS技术分别作为几何和动力学技术的代表,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然而受观测条件和数据分析技术的限制,基于两种技术原始几何观测量的联合数据分析始终未能实现,VLBI2010与下一代GNSS技术良好的观测条件以及数据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观测水平上的联合数据分析创造了条件。本文针对两种技术新的需求和各自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原始几何观测量联合数据分析的完整理论体系与框架,为建立相应的联合数据分析软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VLBI2010和下一代GNSS系统的原理、特点及数据分析需求等,分析了VLBI2010宽带相位时延模糊度产生的原因及解算方案。2.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研究了基本时空参考系BCRS和GCRS的定义及转换方法,给出了坐标时参考系和空间坐标参考系的定义。3.研究了联合解算中的基准问题,分析了基本时空参考系的坐标参考基准,系统研究了定义参考基准的代数约束。4.研究了空间数据处理中常用的坐标时系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各种坐标时的定义及其转换方法,研究并比较了各种坐标时转换方法的精度及其适用范围。5.研究了空间坐标转换所涉及的概念和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转换方法的优缺点及转换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了IERS建立的ITRF和ICRF,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6.推导给出了适合VLBI2010的理论时延公式。研究了联合数据分析中地面参考点、信号传播路径、空间参考点以及设备延迟的系统改正模型,给出了联合解算中改进部分系统模型的方法。7.研究了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函数模型及随机模型参数估计方法。针对联合数据分析的需要,对相关的估计方法进行了拓展与综合。在可靠性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粗差的探测与定位问题以及附加系统参数的统计检验问题,给出了相关的检验统计量。8.建立了基于GNSS非差非组合载波相位观测量及VLBI2010宽带相位延迟观测量的观测方程,推导了相关的偏微分方程。研究并给出了具体的参数化方法与分组约化方案,分析了可用于联合解算的分段线性参数化模型。9.给出了适合VLBI2010和下一代GNSS联合解算的初步方案,研究了将联合解算方案应用于建立参考架,校准系统差和提供EOP快速服务的方法。论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计量基准和参考基准的联系与区别,对常用的代数约束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分类,指出了各种代数约束的优缺点及其应用方法。给出了联合数据分析时应用代数约束加强或定义坐标参考基准的方法,解析了常用时空坐标参考基准的定义及其实现。2.深入解析了IAU关于坐标转换的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方法,详细推导了基于春分点与基于NRO的GCRS与ITRS之间的坐标转换方法,研究了各种转换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3.给出了外部信息的统一处理方法,建立了一种适合并行计算的分组约化方法。基于最小二乘方差分量估计方法,推导了方差因子的BLUE及相关的简化公式。4.给出了GNSS非差载波相位观测量的等价单差参数化方法,提出了基于分组约化方法与史赖伯规则的观测方程约化方案。5.在TT框架下,推导了适合平面波前及球面波前的VLBI理论时延模型,拓展了球面波前情形下的级数展开法,并在二次方程法的基础上给出了适合地球卫星射电源的VLBI理论时延模型。

吕会娟[4](2010)在《数控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现场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档数控磨床的结构及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如何快速的检测机床运行中存在的故障,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远程监控与诊断是实施机床检测的有效手段。通过采集机床的状态信息,远程传输到服务器端,进行有效的分析,能实现对机床的监控与诊断。但是,机床的检测需要采集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在机床存在故障时,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现场处理,是保证传输效率及故障诊断准确度的关键,也是后续对机床进行寿命预测的基础。本文研究的就是在整个数控轧辊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中,如何在操作现场对采集信息进行有效、正确的处理压缩,从而达到以最少的信息量获得最佳诊断结果的目的。数控轧辊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涉及各种状态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有效压缩传输是整个监控与诊断系统的重要保证,而目前缺少对此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实现。论文首先研究了目前国内外数控磨床监控与诊断的现状,得出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根据OSA-CBM标准提出了数控磨床监控与诊断系统的整体架构,分析了状态信息的特点,确定了在现场进行信息压缩处理的必要性;然后针对不同的信号,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压缩算法,对缓变信号采用BS-PLOT混合压缩算法,对振动信号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压缩方法,提高数据在传输上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完整性;最后对现场故障诊断仪采集的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设计了基于VC#.NET和MATLAB混合编程的B/S式数控轧辊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软件平台。论文的最后对数控轧辊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王雯静[5](2009)在《柔顺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柔顺机构主要靠机构中柔性构件的变形来实现机构的运动和功能。与传统刚性机构相比,它具有减少机构重量、安装时间、间隙和摩擦磨损,提高机构精度、增加可靠性、减少维护等方面的优点,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对机械设备的要求,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柔顺机构的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着结构和运动分析以及拓扑优化设计开展的,而在动力学方面却很少涉及。随着柔顺机构的应用范围和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改善柔顺机构的动力学特性,提高柔顺机构设计水平,将成为柔顺机构领域的关键问题,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平面柔顺机构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柔顺机构动力学问题,主要包括建模与特性分析、优化设计和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首先,建立了以柔性铰链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四种常见柔性铰链的刚度计算公式,并分析柔性铰链各参数对其刚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平行导向柔顺机构和曲柄滑块柔顺机构,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该柔顺机构动力学模型。其次,建立了以柔顺杆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动力学模型。首先充分考虑杆件的大变形特性,分别采用数值拟合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以柔顺杆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两种模型的差别和适用范围。再次,深入分析了柔顺机构的动力学特性。计算了柔顺机构的固有频率;研究了机构参数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灵敏度问题;分析了柔顺杆的动态应力及应变,给出了杆件最大动应力以及发生的位置;基于动应力造成的累积疲劳损伤,预测了杆件的疲劳寿命;推导出以柔性铰链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驱动力矩的计算公式,分析了柔性铰链刚度及未变形位置与驱动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进行了柔顺机构的优化设计。根据柔顺机构的特点,探讨了柔顺机构材料的选择准则;以固有频率、驱动力矩等为约束条件,以柔性铰链的刚度最小为优化目标,对以柔性铰链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还分别以柔顺机构总质量最小、变形能最大为优化目标,以固有频率、动应力等为约束条件,优化设计出了以柔顺杆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最后,进行了柔顺机构的实验研究。设计、加工了一个平行导向柔顺机构。对该平行导向柔顺机构的固有频率及应变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和分析,相互验证了实验系统和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邹成[6](2008)在《关于积分第一中值定理的逆命题》文中认为着名的积分第一中值定理在《数学分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很多学科计算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得到了多种形式的改进和推广。但积分中值定理的逆命题一般不成立,经较深入地讨论它的逆命题,通过加强条件,给出成立的情形,得出相关定理并给予证明。在此基础上,推广给出了二重积分中值定理逆命题的证明。

卢玉峰[7](2008)在《微分中值定理历史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述了罗尔微分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产生的历史背景;详细总结了这些中值定理在各种情形下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

陈兵[8](2006)在《空间推进算法及超燃冲压发动机部件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超燃冲压发动机是以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飞机和未来低成本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为应用背景的。以美国为首的各航天大国,都在加紧对其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技术突破。但就世界范围来说,目前关于这种发动机的许多技术难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在其工作规律、流场数值模拟,以及流动通道尤其是进气道和尾喷管的气动优化设计等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中,传统的时间迭代CFD方法计算效率太低,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严重影响了发动机流场大规模数值模拟的计算效率,制约了高精度CFD技术在发动机部件及一体化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围绕这一问题,论文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即高性能(高效、低存储量和高精度)的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场计算方法SSPNS(Single-Sweep Parabolized Navier- Stokes Algorithm)的研究,多种优化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以及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和尾喷管气动优化设计研究。具体来说,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工作:详细地介绍了LU-SGS(Lower-Upper Symmetric Gauss-Seidel)隐式积分方法及其改进形式,以及其在全NS方程(Full Navier-Stokes Equations,FNS)的时间迭代求解方法中的应用。通过5个算例的计算考察了典型迎风格式,包括矢通量分裂、通量差分分裂和混合型迎风格式,以及二阶NND格式,在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动中的粘性分辨率和间断分辨率的高低。结果表明,以AUSM系列格式和LDFSS格式为代表的混合型迎风格式分辨率较高,在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动数值模拟中综合性能最优。讨论了抛物化NS方程(Paraboliz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PNS)的数学性质,对比分析了多种处理流向压力梯度的方法的优缺点。以此为基础,成功地将LU-SGS隐式时间积分方法推广到了PNS方程的流向空间积分上,发展了基于PNS方程的单次扫描空间推进算法SSPNS。在该算法中,横向无粘数值通量和粘性通量分别采用混合型迎风格式和中心格式求解。同时,对多次扫描空间推进算法FBIPNS进行了公式推导和初步算例研究。用SSPNS算法计算了5个典型流场,包括超声速平板流、15°压缩楔板流、带攻角的锥形流、双向垂直压缩角流和激波-边界层干扰平板流。前4个算例的SSPNS计算结果,与NASA UPS程序计算结果、相关文献提供的实验数据及理论分析结果,符合得很好。在对激波-边界层干扰平板流计算时,SSPNS算法没有模拟出平板上的流向分离现象;FBIPNS算法虽能准确给出分离点位置,但仍然未预测出再附点位置。进一步用SSPNS算法计算了4个高超声速进气道和2个尾喷管流场,得到的结果也与文献中相关数值解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SSPNS法能够准确地模拟超燃冲发动机进气道和尾喷管内的高超声速流动。对比研究表明,SSPNS法与传统时间迭代法相比,二者计算精度相当,而SSPNS计算速度快12个量级,存储量至少低1个量级。对比分析了基于梯度的传统优化方法和GA等全局优化方法的寻优机制,指出传统方法多属确定性方法,局部搜索能力强而全局搜索能力较弱,优化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选初值;GA则属于启发式随机搜索方法,全局搜索能力强而局部搜索能力较弱。与传统方法相比,遗传算法更适合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组合优化方案则可提高优化设计的效率。此外,论文还较详细地分析了气动优化设计中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数值计算表明,文献中常采用的进气道设计方案(方案I),不能保证进气道低马赫数自起动。为此,论文给出了进气道设计方案II,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进气道指定马赫数自起动问题。以进气道设计方案II为基础,将序列二次规划法(SQP)、多岛遗传算法(MIGA)、多目标遗传算法(NCGA和NSGA-II)等优化方法,与SSPNS流场计算方法相结合,在巡航点(Ma = 7.0)对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进行了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包括总压恢复最大模型、有效动能效率最大模型和多目标优化模型等。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有效动能效率最大模型中,由于过分强调阻力系数的作用,往往在阻力系数降低的同时,也使得进气道总压恢复和流量系数较低。较之单目标优化设计,多目标优化设计得到的进气道Pareto最优前沿,为设计者提供了关于各性能参数的更全面、更可靠的权衡信息。为了兼顾巡航点和加速爬升段的综合性能,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对进气道进行了多点优化设计,并开展了基于等动压弹道的设计点选择问题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若将设计点选在巡航点,则进气道爬升段的流量系数相对较低,且可变范围较小;若将设计点选在6.5左右,则进气道的综合性能较好。采用相同的优化方法和流场数值模拟技术,对某二维高声速尾喷管即单壁扩张喷管进行了单目标和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分别得到了喷管的最大推力设计和关于多个目标性能的Pareto最优前沿分布情况。以这些结果为基础,分析了尾喷管推力系数、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彭文明[9](2005)在《单元生长技术及其在碾压混凝土模拟施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碾压混凝土(简称 RCC)施工期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动态过程模拟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RCC 结构为薄层碾压施工,各碾压层因龄期不同而存在材料属性差异,由于层合单元可以包含多个碾压层,对 RCC 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可以有效减小计算规模。但是层合单元存在积分方法复杂、形函数无法反映材料参数差别引起的变形、不能模拟 RCC 结构施工过程等诸多问题。本文根据层合单元的分层特点,提出分层积分方法。该方法沿层厚方向的积分点位于每层中间,权函数为相对厚度;对每层材料积分时都以层合单元为母元,避免了高斯积分方法以单层材料为母元的复杂处理。针对层合单元内各层材料力学性质相差较大和单元的变形特点,提出层合单元位移插值函数的修正算法。修正的单元形函数采用连续函数或分段函数,可以解决常规双线性插值函数在描述单元变形时无法考虑各层材料参数差异带来影响的问题,减小线性变形取代沿层厚方向的折线变形引起计算误差。修正形函数可以解决单元内不同材料由于力学性质相差较大引起的误差扩散问题。数值算例表明,修正算法比常规层合单元的计算精度高。在层合单元的基础上,提出连接单元、连接层合单元以及生长单元等构成模拟 RCC 施工过程的生长连接模型。生长单元包含多层材料,减少单元和节点总数,在模拟薄层碾压施工中无需并层计算;连接单元和连接层合单元可以解决新浇混凝土与岩石以及不同进度相邻浇筑块之间的单元连接问题,为计算域提供了单元由密到稀的平稳过渡。计算中采用搜索替换和自动添加技术处理散热边界和节点荷载。利用生长连接模型对 RCC 施工过程仿真计算表明,该模型可以提高计算效率而不降低计算精度,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应用上述算法和模型对龙滩碾压混凝土坝右岸挡水坝段进行施工期温度场和应力场仿真分析。根据坝体施工期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从效益的角度考虑,得出夏季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宜过低的结论;指出基础垫层和上游坝表防渗体应力过大的问题,将导致纵向裂缝和劈头裂缝的产生,提出相应预防措施。计算成果可供龙滩电站和其它类似工程浇筑施工及温控防裂作参考。

童默颖,常本康,钱芸生,刘磊[10](2003)在《红外焦平面阵列调制传递函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红外焦平面阵列调制传递函数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图像传递模型 ,并根据该模型讨论了调制传递函数的测试方法

二、谈积分中值定理中ξ点的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积分中值定理中ξ点的位置(论文提纲范文)

(1)二重数值积分方法及其在绝对节点坐标梁单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2.1 多体系统动力学和绝对节点坐标法的发展概况
        1.2.2 数值积分方法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梁单元的建模
    2.1 引言
    2.2 绝对节点坐标法的理论基础
        2.2.1 变形梯度
        2.2.2 应变张量和应力张量
        2.2.3 平衡方程和虚功
        2.2.4 材料的本构关系
        2.2.5 单元弹性力的计算
    2.3 OMAR和 SHABANA梁单元
        2.3.1 梁单元的质量矩阵
        2.3.2 梁单元的刚度矩阵和内力矩阵
        2.3.3 梁单元的广义外力
    2.4 KERKKANEN梁单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梁单元的数值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数值积分的基本思想
        3.2.1 代数精度的概念
        3.2.2 插值型求积公式
        3.2.3 求积公式的余项
    3.3 基于一阶导数构造的新型数值积分方法
        3.3.1 一元数值积分公式的构造
        3.3.2 二重数值积分公式的构造
    3.4 复合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
        3.4.1 一般理论
        3.4.2 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
        3.4.3 复合高斯-勒让德积分方法
    3.5 非线性有限元的数值解法
        3.5.1 牛顿法
        3.5.2 增量方法
    3.6 实例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梁单元的求解
    4.1 引言
    4.2 实例求解
        4.2.1 Omar和 Shabana位移模式下的求解结果
        4.2.2 Kerkkanen位移模式下的求解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入廊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理论综述
    2.1 地下综合管廊概述
        2.1.1 概念解读
        2.1.2 经济属性
    2.2 PPP模式概述
        2.2.1 概念解读
        2.2.2 模式类型
        2.2.3 模式特征
    2.3 定价方法比选
        2.3.1 定价方法概述
        2.3.2 定价方法选择
        2.3.3 定价思路分析
    2.4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2.4.1 理论产生和发展
        2.4.2 理论基本问题
        2.4.3 理论基本假设
        2.4.4 理论基本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模式选择分析
    3.1 PPP模式应用于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3.1.1 项目建设需求角度
        3.1.2 政策支持角度
        3.1.3 经济可行性角度
    3.2 PPP项目模式选择现状分析
        3.2.1 基于典型项目案例的分析
        3.2.2 基于PPP项目库的分析
        3.2.3 模式选择现状小结
    3.3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的模式选择
        3.3.1 方法概述
        3.3.2 方法应用
        3.3.3 模式选择
    3.4 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PPP模式应用
        3.4.1 模式概述
        3.4.2 模式运作流程
        3.4.3 模式应用注意要点
    3.5 本章小结
4 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入廊定价模型构建
    4.1 定价利害关系者
        4.1.1 政府部门
        4.1.2 社会投资方
        4.1.3 管线单位
        4.1.4 社会大众
    4.2 定价基本原则
        4.2.1 满足各方合理利益
        4.2.2 实施管线差别定价
        4.2.3 不冲击当前服务价格
        4.2.4 平等协商
        4.2.5 动态调价
    4.3 定价费用组成
        4.3.1 入廊使用费
        4.3.2 运营维护费
        4.3.3 政府补贴费
    4.4 定价影响因素
        4.4.1 利害相关者角度分析
        4.4.2 费用组成角度分析
        4.4.3 定价影响因素总结
    4.5 定价模型构建
        4.5.1 模型理论引入
        4.5.2 模型基本假设
        4.5.3 模型约束设计
        4.5.4 模型架构确定
        4.5.5 模型简化验算
    4.6 本章小结
5 实例验证
    5.1 实例简介
    5.2 项目运作模式选择
    5.3 定价模型应用
        5.3.1 基本参数确定
        5.3.2 模型验证
        5.3.3 模型验证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附录
    附录Ⅰ 运营维护交集边际成本计算表
    附录Ⅱ 空间比例计算表
致谢

(3)VLBI2010与GNSS联合数据分析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物理背景与观测量
        1.2.1 电磁波基础
        1.2.2 观测信号频率特征
        1.2.3 GNSS 观测量及其精度
        1.2.4 VLBI 的观测量及其精度
        1.2.5 VLBI2010 系统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3.1 IVS 及VLBI 数据分析现状
        1.3.2 IGS 及GNSS 数据分析现状
        1.3.3 观测水平上的组合观测量
        1.3.4 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时空参考系与参考基准
    2.1 引言
    2.2 时空参考系
        2.2.1 时空几何描述
        2.2.2 基本时空参考系的定义
        2.2.3 BCRS 和GCRS 的转换
        2.2.4 坐标时参考系与空间坐标参考系
    2.3 计量基准与时空坐标单位
        2.3.1 国际单位制与计量基准
        2.3.2 观测量的数值及其单位
        2.3.3 相对论框架下的时空坐标单位
    2.4 时空坐标的参考基准
        2.4.1 坐标时参考基准
        2.4.2 空间几何坐标参考基准
    2.5 定义参考基准的代数约束
        2.5.1 统计约束
        2.5.2 函数模型约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坐标时参考系
    3.1 引言
    3.2 恒星时与世界时
    3.3 原时和坐标时
        3.3.1 原时和坐标时的关系
        3.3.2 TT 和TDB
        3.3.3 坐标时的应用与实现
        3.3.4 坐标时之间的关系
    3.4 坐标时转换
        3.4.1 时间膨胀积分与TE 时间历表
        3.4.2 TCB 和TCG 的转换
        3.4.3 TDB 与TT 的转换及INPOP08 四维历表
        3.4.4 地面附近的原时和坐标时的换算
        3.4.5 天文单位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EOP 参数与空间参考系
    4.1 引言
    4.2 天球参考极与EOP 参数
        4.2.1 地球定向运动的描述
        4.2.2 天球参考轴的选择
    4.3 GCRS 与ITRS 的转换方法
        4.3.1 IAU 关于坐标转换的新决议
        4.3.2 NRO、CIRS 和TIRS
        4.3.3 各种转换方法之间的关系
        4.3.4 基于NRO 的坐标转换
        4.3.5 基于春分点的坐标转换
    4.4 地方坐标系与ITRS 的转换
        4.4.1 天文坐标、大地坐标和地心坐标
        4.4.2 地方坐标系到ITRS 的转换
    4.5 基本的空间坐标参考系的定义及其实现
        4.5.1 ICRS 的定义及其实现
        4.5.2 ITRS 的定义及其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联合数据分析的数学物理改正模型
    5.1 引言
    5.2 地面参考点改正模型
        5.2.1 参考点的正则化位置与潮汐数值规范
        5.2.2 潮汐和潮汐负载改正模型
        5.2.3 表面负载改正模型
        5.2.4 仪器参考点时变模型
    5.3 传播路径改正模型
        5.3.1 电离层延迟模型
        5.3.2 对流层延迟模型
        5.3.3 相对论与多路径效应
    5.4 空间参考点改正模型
        5.4.1 卫星轨道扰动模型
        5.4.2 射电源结构改正模型
    5.5 设备延迟改正模型
        5.5.1 VLBI 系统的设备延迟改正
        5.5.2 GNSS 的系统设备延迟改正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联合数据分析的参数估计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数据处理模型
        6.2.1 数据分析的观测模型
        6.2.2 数据分析的数学模型
        6.2.3 模型误差
    6.3 联合数据分析的参数估计方法
        6.3.1 函数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
        6.3.2 随机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
    6.4 联合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
        6.4.1 可靠性理论
        6.4.2 粗差探测与定位
        6.4.3 附加系统参数的统计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联合数据分析的观测模型及其参数化方法
    7.1 引言
    7.2 GNSS 观测模型
        7.2.1 整周模糊度与电离层
        7.2.2 参数偏微分公式
        7.2.3 GNSS 非差观测方程的建立
        7.2.4 观测方程的约化
    7.3 VLBI 观测模型
        7.3.1 参数偏微分公式
        7.3.2 观测方程的约化
    7.4 分段线性参数化模型
        7.4.1 分段线性补偿函数模型
        7.4.2 约束条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联合解算方案研究
    8.1 引言
    8.2 联合解算的观测量与数学模型
    8.3 联合解算算法与解算策略研究
    8.4 建立参考架的解算方案
    8.5 校准各种系统差的解算方案
    8.6 提供EOP 快速服务的解算方案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结论及未来工作设想
    9.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VLBI2010 宽带延迟模糊度解算
        A1 解算方案
        A2 观测频段选择
    B 相似变换模型与建立ITRF2005 的数学模型
        B1 三维坐标相似变换
        B2 建立ITRF2005 的数学模型
    C 坐标系定点旋转变换方法
        C1 坐标系定点变换的矢量表示方法
        C2 基于旋转矢量的坐标系定点旋转变换
        C3 基于殴勒角的坐标转换
    D VLBI 理论时延模型
        D1 平面波前
        D2 球面波前
        D3 引力延迟模型
        D4 总的延迟模型
作者简历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4)数控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现场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控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分析
    2.1 数控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的整体构架
    2.2 采集方案及信号特点分析
        2.2.1 信号采集方案
        2.2.2 采集信号的特点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场缓变信息的压缩
    3.1 缓变信号的压缩流程
    3.2 BS-PLOT 混合数据压缩策略
        3.2.1 传统数据压缩算法分析
        3.2.2 BS-PLOT 混合数据压缩算法
    3.3 BS-PLOT 混合数据压缩算法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振动信号的压缩
    4.1 振动信号的压缩流程
    4.2 振动信号的预处理
    4.3 振动信号的特征提取及分析
        4.3.1 振动信号的特征提取
        4.3.2 振动信号特征参数的分析
    4.4 振动信号的压缩策略
        4.4.1 信号压缩的实质
        4.4.2 小波变换及多分辨率分析
        4.4.3 振动信号的压缩策略
    4.5 振动信号压缩算法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控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的软硬件实现
    5.1 现场信息采集处理模块的开发及调试
        5.1.1 现场信息采集处理模块的开发
        5.1.2 基于 MATLAB 的现场信息采集处理模块的调试
    5.2 数控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
        5.2.1 软件功能设计
        5.2.2 VC#.NET 与 MATLAB 混合编程
        5.2.3 功能模块的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柔顺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柔顺机构结构学及运动学分析
        1.2.2 柔顺机构设计
        1.2.3 柔顺机构动力学分析
        1.2.4 弹性及柔性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以柔性铰链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动力学模型
    2.1 引言
    2.2 柔性铰链刚度计算
        2.2.1 短臂柔铰
        2.2.2 椭圆形柔性铰链
        2.2.3 弓形柔性铰链
        2.2.4 倒圆角直梁形柔性铰链
    2.3 动力学模型
        2.3.1 平行导向柔顺机构
        2.3.2 曲柄滑块柔顺机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以柔顺杆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动力学模型
    3.1 引言
    3.2 基于数值拟合法的柔顺机构动力学模型
        3.2.1 基本思路
        3.2.2 伪刚体模型
        3.2.3 柔顺杆动能
        3.2.4 柔顺杆势能
        3.2.5 动力学模型
    3.3 基于有限元法的动力学模型
    3.4 动力学模型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顺机构动力学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固有频率分析
        4.2.1 以柔性铰链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
        4.2.2 以柔顺杆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
    4.3 灵敏度分析
    4.4 动态应力应变分析
    4.5 疲劳寿命分析
    4.6 驱动特性分析
        4.6.1 驱动力矩计算
        4.6.2 柔性铰链未变形时初始位置的影响
        4.6.3 柔性铰链刚度的影响
        4.6.4 最大驱动力矩缩减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顺机构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材料的选择
        5.2.1 变形准则
        5.2.2 其他准则
    5.3 以柔性铰链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优化设计
        5.3.1 设计准则
        5.3.2 柔顺机构优化设计
    5.4 以柔顺杆为主要特征的柔顺机构优化设计
        5.4.1 设计准则
        5.4.2 平行导向柔顺机构优化设计
        5.4.3 四连杆柔顺机构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柔顺机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系统
        6.2.1 实验机构
        6.2.2 测量系统
    6.3 实验结果分析
        6.3.1 固有频率
        6.3.2 应变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微分中值定理历史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分中值定理产生的历史
2.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中ξ点对函数的描述
3.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的统一形式
4.微分中值定理与积分中值定理
5.复值函数微分中定理的探讨
6.微分中值定理在无穷区间上的推广
7.多元函数的微分中值定理
8.赋范线性空间上函数的微分中值定理

(8)空间推进算法及超燃冲压发动机部件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2 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高超声速技术研究现状
        1.2.2 高超声速进气道和尾喷管研究现状
        1.2.3 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中的关键技术
    1.3 计算流体力学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中的应用
        1.3.1 高超声速流动的特点及其数值模拟
        1.3.2 空间推进流场数值方法发展及现状
    1.4 复杂气动优化设计方法发展及现状
    1.5 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排气部件优化设计
        1.5.1 一体化设计与部件优化设计
        1.5.2 进排气部件优化设计构想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超声速流场时间迭代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2.1 控制方程
        2.1.1 笛卡儿坐标系下控制方程
        2.1.2 一般坐标系下控制方程
    2.2 B-L 湍流模型
        2.2.1 模型的基本形式
        2.2.2 模型的修正
        2.2.3 壁面垂直距离的计算
    2.3 数值方法
        2.3.1 有限体积(FVM)方法
        2.3.2 LU-SGS 隐式时间积分
        2.3.3 LU-SGS 隐式格式的改进
        2.3.4 空间离散格式及其数值粘性
        2.3.5 高阶空间格式的获取
        2.3.6 加速收敛技术
        2.3.7 粘性项的计算方法
        2.3.8 边界条件处理方法
    2.4 算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2.4.1 算例一——Sod 激波管
        2.4.2 算例二——碰撞流动
        2.4.3 算例三——平板附面层流动
        2.4.4 算例四——激波-层流附面层干扰流
        2.4.5 算例五——顶压-侧压三维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超声速流场空间推进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3.1 抛物化NS 方程
        3.1.1 控制方程
        3.1.2 方程的适定性
        3.1.3 流向压力梯度处理方法
        3.1.4 从矢通量分裂角度看流向压力梯度分裂的实质
    3.2 抛物化NS 方程的空间推进算法
        3.2.1 单次扫描空间推进(SSPNS)算法
        3.2.2 空间离散格式
        3.2.3 B-L 湍流模型及粘性项计算中的特殊处理
        3.2.4 推进步长的选取
        3.2.5 网格生成方法
        3.2.6 单次扫描空间推进算法的局限性
    3.3 前后扫描空间推进(FBIPNS)算法
        3.3.1 向前扫描
        3.3.2 向后扫描
        3.3.3 FBIPNS 与SSPNS 过程的有机结合
    3.4 空间推进法求解 Euler 方程
    3.5 典型算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3.5.1 超声速层流平板附面层
        3.5.2 楔板压缩拐角流动
        3.5.3 带攻角的锥形流场
        3.5.4 双楔垂直压缩角流场
        3.5.5 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
    3.6 空间推进算法的存储量和计算效率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和尾喷管流场数值模拟
    4.1 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数值模拟
        4.1.1 二维对称压缩高超声速进气道
        4.1.2 二维混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
        4.1.3 NASA 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
        4.1.4 三维顶压-侧压高超声速进气道
    4.2 单壁扩张喷管(SERN)流场数值模拟
        4.2.1 二维SERN 喷流-外流干扰流场
        4.2.2 三维SERN 流场数值模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方法及其在复杂气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5.1 传统优化方法
        5.1.1 复合形(Complex)法
        5.1.2 序列二次规划(SQP)法
    5.2 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分析
    5.3 解空间的探索和近似模型的建立
        5.3.1 试验设计(DoE)法
        5.3.2 响应面(RSM)法
    5.4 遗传算法
        5.4.1 单目标遗传算法(GA)
        5.4.2 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s)
    5.5 复杂气动优化设计
        5.5.1 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5.5.2 多级多精度优化方案
        5.5.3 组合优化方案
    5.6 iSIGHT 优化程序集成系统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优化设计研究
    6.1 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及初步设计
        6.1.1 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指标
        6.1.2 高超声速进气道初步设计
    6.2 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优化设计研究
        6.2.1 单目标优化设计
        6.2.2 多目标优化设计
        6.2.3 多点优化设计
        6.2.4 设计点优化选择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超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优化设计研究
    7.1 单壁扩张喷管设计方法及性能计算
        7.1.1 单壁扩张喷管设计方法
        7.1.2 单壁扩张喷管性能及影响因素
    7.2 单目标优化设计
        7.2.1 优化设计模型
        7.2.2 优化设计结果及其分析
    7.3 多目标优化设计
        7.3.1 两目标优化设计
        7.3.2 三目标优化设计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各国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发展过程一览表
    B 隐式计算中的无粘 Jacobian 矩阵
    C 几种无粘通量计算格式
    D 几种粘性通量计算方法
    E 无粘通量 Jacobian 矩阵的 Steger-Warming 分裂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单元生长技术及其在碾压混凝土模拟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混凝土温变效应引起的裂缝
        1.1.2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特点
        1.1.3 碾压混凝土坝仿真分析的难度
    1.2 碾压混凝土坝仿真分析技术
        1.2.1 多层材料并层技术
        1.2.2 分区异步长算法
        1.2.3 新老混凝土的连接处理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层合单元及其修正算法
    2.1 层合单元
        2.1.1 位移模型
        2.1.2 积分方法
    2.2 层合单元存在的问题
        2.2.1 积分问题
        2.2.2 变形特点引起的问题
    2.3 层合单元的修正算法
        2.3.1 求解形函数在各层材料分界点的取值
        2.3.2 连续函数法修正插值函数
        2.3.3 分段函数法修正插值函数
    2.4 算例
    2.5 小结
第3章 生长连接模型
    3.1 生长单元(Growing Element)
        3.1.1 生长单元
        3.1.2 生长单元的特性
    3.2 连接单元(Joint Element)
        3.2.1 连接单元的特点
        3.2.2 连接单元的形函数
        3.2.3 连接单元弹性力学问题的一般格式
    3.3 连接层合单元(Joint-laminated Element)
    3.4 生长连接模型(Growing-joint Model)
        3.4.1 生长连接模型
        3.4.2 生长连接模型存在的问题
    3.5 算例
    3.6 小结
第4章 RCC 结构施工期温度仿真分析
    4.1 计算温度场的有限元方法
        4.1.1 热传导方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4.1.2 有限元法计算温度场的基本原理
    4.2 四节点等参元的温度场求解
        4.2.1 单元热传导矩阵求解
        4.2.2 其它积分量的求解
    4.3 层合单元的温度求解
    4.4 生长连接模型的温度求解
        4.4.1 连接单元的温度求解形式
        4.4.2 连接层合单元的温度求解形式
    4.5 散热边界的搜索替换和自动添加技术
    4.6 算例
    4.7 小结
第5章 混凝土结构的温变效应分析
    5.1 结构弹性徐变应力的求解
    5.2 施工期结构应力的仿真分析
        5.2.1 求解位移增量
        5.2.2 求解应力增量
    5.3 算例
    5.4 小结
第6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坝右岸挡水坝段仿真分析
    6.1 计算条件及基本参数
        6.1.1 基本材料参数
        6.1.2 计算模型
        6.1.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6.1.4 基本荷载条件
        6.1.5 计算工况
    6.2 准稳定温度场计算
    6.3 夏季不同浇筑温度时的温度场计算
        6.3.1 施工期的最高温度
        6.3.2 典型高程平面内温度比较
        6.3.3 坝体施工期温度分布规律
    6.4 温度徐变应力计算
        6.4.1 混凝土坝温度控制允许拉应力计算
        6.4.2 基础垫层的温度应力
        6.4.3 施工期坝体最大温度应力
        6.4.4 典型高程温度应力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与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红外焦平面阵列调制传递函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基本原理
    1.1 IRFPA的MTF影响因素
    1.2 IRFPA图像传递模型
    1.3 IRFPA的MTF
2 MTF测试方法
3 结语

四、谈积分中值定理中ξ点的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二重数值积分方法及其在绝对节点坐标梁单元中的应用研究[D]. 郭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2]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入廊定价研究[D]. 刘武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3]VLBI2010与GNSS联合数据分析理论及方法研究[D]. 马高峰.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4]数控磨床远程监控与诊断现场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吕会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5]柔顺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D]. 王雯静. 北京工业大学, 2009(08)
  • [6]关于积分第一中值定理的逆命题[J]. 邹成.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6)
  • [7]微分中值定理历史与发展[J]. 卢玉峰. 高等数学研究, 2008(05)
  • [8]空间推进算法及超燃冲压发动机部件优化设计研究[D]. 陈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07)
  • [9]单元生长技术及其在碾压混凝土模拟施工中的应用[D]. 彭文明. 清华大学, 2005(08)
  • [10]红外焦平面阵列调制传递函数研究[J]. 童默颖,常本康,钱芸生,刘磊.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3(05)


空间分析论文 动力学论文

上一篇:起落架空间定位图解法研究
下一篇:伊斯兰教和早期阿拉伯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