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1](2019)在《不同浓度七氟醚在无肌松甲状腺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比较不同浓度七氟醚应用于甲状腺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及术后恢复质量。2.探讨可以适用于无肌松甲状腺手术中最适的七氟醚浓度,减少因七氟醚过少或过度用药、肌松残余等引发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择期全麻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90例。ASA分为I级或II级;血常规、血凝、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年龄为4060岁,BMI为1825kg/m2。排除血常规化验异常,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术前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对吸入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各30例,分别为1MAC七氟醚(S1)组、1.5MAC七氟醚(S2)组、2MAC七氟醚(S3)组,3组患者均使用咪达唑仑、七氟醚、瑞芬太尼诱导后行气管插管。调整七氟醚浓度至切皮时达到稳定,S1组术中调整七氟醚浓度为1MAC,S2组术中术中调整七氟醚浓度为1.5MAC,S3组术中术中调整七氟醚浓度为2MAC,三组术中均泵注瑞芬太尼。麻醉过程中,三组患者BIS值维持在4060,血压升高或降低超过基础血压20%时通过加大或减小药物量或调整输注液体量调节。经以上处理3min后MAP值仍大于基础值的20%时,予以尼卡地平0.2mg/次,若MAP仍小于基础值的20%时加快输液速度,必要时静脉注射多巴胺1mg/次,HR<50次/min或>100次/min时,则分别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次或艾司洛尔1mg/次。必要时可重复给予。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患者帕瑞昔布纳40mg静脉注射。手术结束时停止七氟醚吸入,调整氧气流量至3-4L/min,停止瑞芬太尼泵注,接麻醉气体吸附器。三组患者均使用术后静脉镇痛泵。观察并记录入室5min后(T0)、插管时(T1)、插管后5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5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拔管后5min(T7)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 HR)、脉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 PET-CO2)。观察并记录麻醉结束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睁眼时间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即苏醒时间。测定患者拔管后的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即苏醒质量;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即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结果:1.三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中,S1、S2组患者从停止吸入七氟醚到患者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自主睁眼时间都较S3组患者所用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S2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导管拔出时间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拔管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三组患者在入室5min后(T0)、插管时(T1)、插管后5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5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拔管后5min(T7)的SpO2、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在入室5min后(T0)、插管时(T1)、插管后5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5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拔管后5min(T7)的MAP进行比较,三组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MA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1组患者在插管后5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5min(T4)、手术结束时(T5)组内比较显示,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S1组患者术中、术后的MAP较其基础的MAP升高;6.三组患者在入室5min后(T0)、插管时(T1)、插管后5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5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拔管后5min(T7)的HR进行比较:S1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进行组内比较,插管时(T1)心率与入室5min后(T0)、插管时(T1)、插管后5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5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拔管后5min(T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进行组内比较,插管时(T1)、插管后5min(T2)、切皮时(T3)时的心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进行组内比较,插管时(T1)心率与入室5min后(T0)、插管后5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5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拔管后5min(T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1组与S2组、S3组患者各个时间点心率进行组间比较,分别在插管后5min(T2)、切皮时(T3)、手术结束时(T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三组患者拔管后躁动发生的比较,S1组、S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S1组、S2组分别与S3组比较显示P=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S3组患者发生躁动的概率高于S1组和S2组。8.观察三组患者术中知晓、苏醒期呛咳及呼吸抑制,术后烦躁、疼痛、恶心呕吐等情况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三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即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MAC七氟醚术中持续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短,苏醒质量高,手术室利用率较高,患者的花费少,更复合ERRAS理念。
金建国,单鸳露,林丽娜[2](2015)在《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鼻内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与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在鼻内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ASA I-II级的鼻内镜手术患者40例,分成2组,即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维持麻醉组(T组)和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组(S组),2组均采用静脉诱导。T组气管插管后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S组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使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560之间。记录入室后(T0)、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拔管后1 min(T4)、拔管后3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饱和度(Sp O2)和BIS值,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降压药使用频率以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与S组比较,T组MAP在T3时较低(P<0.05),Sp O2在T5时较低(P<0.05)。与T0时比较,S组MAP在T1T3时降低,T4时升高(P<0.05),HR在T4时加快(P<0.05),Sp O2在T1T3时增加(P<0.05);T组MAP在T1T3时降低(P<0.05),HR在T3时减慢(P<0.05),Sp O2在T1T3时增加,在T5降低(P<0.05)。与S组比较,T组苏醒时间短(P<0.05),Ramsay镇静评分高(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P<0.05),术中需额外降压药行控制性降压例数较少(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与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比较,围术期血压控制稳定,苏醒快,躁动发生率低。
张栋斌[3](2014)在《低流量定量麻醉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低流量吸入麻醉技术与定量麻醉的计算方法和呼吸环路内给药方法相结合,观察和分析该吸入麻醉给药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试验的设计方法,将符合本试验标准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载气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载气量1000ml/min为A组(n=15)、载气量800ml/min为B组(n=15)。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静吸复合维持麻醉,瑞芬太尼2-6ng/ml靶控输注,将液态挥发性麻醉药异氟烷在呼吸环路的呼气端输注至呼吸回路内。异氟烷的输注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定量麻醉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维持异氟烷0.8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所需的预充量和单位量,第二部分是超出机体氧耗量的载气所需药量,两部分输注药量均按维持0.8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计算。每5min记录两组呼吸环路内吸入气麻醉药浓度(Fi)、呼出气麻醉药的浓度(Fe)、MAC、吸入氧浓度(Fi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应用偏离性(MDPE)、精确度(MDAPE)和摆动度(WOBBLE)评价两组给药系统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间FiO2、PET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O2平均值大于B组,A组PETCO2平均值小于B组。两组间异氟烷呼气末浓度Fe、MAC、MDPE、MDAPE、摆动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MAC与标准值0.8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DPE与标准值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0%~90%MDPE、MDAPE的累计频率分布范围分别为-12.5%~8.75%、0%~12.5%,B组分别为-12.5%12.5%和0%~12.5%,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两组间异氟烷F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大于B组。结论采用定量麻醉的计算方法,将呼吸环路内变速输注液态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的方法与低流量吸入麻醉技术相结合,可以使环路内吸入麻醉药物浓度快速上升,并能维持呼吸环路内吸入麻醉药物浓度在设定值水平。编制的定量麻醉计算程序的准确性得到了验证。
赵连臣[4](2014)在《术后恢复室患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对苏醒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患者术后在恢复室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对苏醒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不同科室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为ASAⅠ~Ⅱ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麻醉吸附器,对照组不应用麻醉吸附器,对2组患者异氟醚达标时间以及苏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异氟醚达标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后恢复室患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可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且可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值得临床应用。
李振平,袁孝忠,肖纯,孙建良[5](2012)在《小容量高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腹部外科手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小容量高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的影响。方法 60例ASAII~III级择期拟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小容量高浓度组(H组)、小容量常浓度组(L组)和常规容量浓度组(C组)三组。手术开始前H组硬膜外推注0.75%的罗哌卡因针2~3 ml,L组推注0.25%的罗哌卡因针2~3 ml,C组推注0.25%的罗哌卡因针6~8 ml。以1%七氟烷针+丙泊酚针4 mg.kg-1.h-1微泵维持全麻,术中根据需要给予升压药或降压药稳定循环,必要时追加肌松剂。观察三组硬膜外穿刺点的选择和术中用药情况,三组呼吸恢复、清理和拔管时间。结果三组间硬膜外穿刺点选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99、0.63、0.22,P均>0.05),术中应用苯肾上腺素患者数H组和L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83、8.90,P均<0.05),关腹时H组需要追加肌松的患者数较L组和C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53、3.91,P均<0.05);术毕H组自主呼吸恢复、拔除导管及完全清醒时间较L组和C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6、3.97、2.42;2.07、2.77、2.76,P均<0.05)。结论小剂量高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高龄患者腹部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苏醒迅速。
邹宗强[6](2009)在《顺式阿曲库铵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家庭收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时国家对人民卫生保健的重视,扩大了医保范围,因此,接受脾切断流术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病人日益增多。肝硬化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T)的病人由于肝细胞的损害,肝脏假小叶生成,肝脏生理功能下降进而使进入机体药物的代谢、消除和作用效果都发生变化。肝硬化PHT的病人因为器官功能发生了变化,与器官功能正常的人相比,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提高肝硬化PHT病人手术时麻醉的安全性,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是当今临床麻醉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现代临床麻醉中,肌松药是全身麻醉的重要辅助用药,临床麻醉过程中经常采用间断静脉注射,持续静脉输注或靶控输注等给药方式维持术中肌肉松驰。应用加速度仪对手术过程中肌松程度进行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判断追加肌松药的时机,术后肌松恢复程度,判断术后拔出气管导管的时机。顺式阿曲库铵是一种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是阿曲库铵的10个同分异构体之一,为顺式旋光异构体。它在人体内80%通过Hoffmann消除体内无蓄积,代谢产物无肌松效应,恢复迅速,目前顺式阿曲库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中,但其应用于肝硬化PHT病人手术过程中的临床特点有待进一步讨论。本研究的目的观察顺式阿曲库铵用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静脉麻醉的肌松效应,提供诱导气管插管秀条件,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不良反应,为准确估计术中追加肌松药,判断术后拔管时机,提高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肌松给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拟择期全麻下行脾切断流手术的肝硬化PHT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ASAⅡ-Ⅲ为Ⅰ组,拟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早期胃癌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ASAⅠ-Ⅱ为对照组Ⅱ组,术前30分钟所有患者均肌注阿托品针0.5 mg和鲁米那针0.1g。所有患者入室后安置TOF Watch SX加速度仪备肌松监测。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2-4μg/kg,待病人意识消失后行肌松定标,调校TOF第一个颤搐反应的高度(T1)稳定在100%达5分钟后,5秒内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当T1抑制达最大时由同一熟练麻醉医师行气管内插管并评价插管条件。麻醉维持:异丙酚4-7 mg/kg.h,瑞芬太尼0.10-0.20μg/kg.min微量泵持续输注,两组病人肌松T1恢复至5%时,间断6次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5s内注完)0.05 mg/kg。术中依据血流动力学变化来调整静脉麻醉药输注速率。监测及评价指标:(1)诱导剂量起效时间(顺式阿曲库铵注毕到T1下降达最大抑制时间)。(2)诱导剂量T1达最大抑制的程度(3)评价气管插管条件。(4)诱导剂量临床有效作用时间(自顺式阿曲库铵注毕至T1恢复达5%的时间)。(5)六次术中追加顺式阿曲库铵临床有效作用时间(自顺式阿曲库铵注毕至T1恢复达5%的时间),末次临床作用时间(注药毕至T1恢复至25%时间)。(6)恢复指数(T1由25%恢复至75%时间);T1恢复至90%时间;TOFR=0.7时间(7)记录注射诱导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即刻,注药后1、3、5、7、10分钟时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 MAP)和心率(heart rate HR)(8)记录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AS8.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和分级资料分别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和秩和检验,以a=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时间、失血量、输液量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生化指标:白蛋白(albumin 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notransferase AST),Ⅰ组肝功能比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药效学3.1诱导剂量起效时间Ⅰ、Ⅱ组分别5.03±1.01min,3.99±1.23min,Ⅰ组起效时间长,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有效作用时间Ⅰ、Ⅱ组分别为40.48±4.43 min,38.64±4.33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3.2六次追加剂量临床有效作用时间Ⅰ、Ⅱ组分别为:20.37±1.92min,20.26±2.00min,20.59±2.02min,20.67±1.91min,20.81±2.21 min,21.46±2.11 min;20.04±1.81min,20.05±1.69 min,20.17±2.06 min,20.19±1.64 min,20.27±1.64 min,21.09±2.24 min,组间,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 T1恢复至25%时间Ⅰ、Ⅱ组分别为25.05±2.29 min,24.60±2.04 min,T1恢复至90%时间43.97±3.97min,42.55±3.94min,T4/T1=70%时间45.60±4.11 minVS 44.57±3.94min,恢复指数Ⅰ、Ⅱ组分别为14.71±2.88min,13.83±2.53min,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流动力学4.1心率的变化:组内比较两组各时点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各时点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收缩压的变化:组内比较两组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舒张压的变化:组内比较两组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平均动脉动压的变化:组内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气管插管条件及术中肌松情况二组气管插管条件优良率均为100%无统计学意义;T1最大阻滞程度均达100%。6.麻醉期间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面部潮红,心率明显增快,血压显着下降,但在Ⅱ组发现1例在顺式阿曲库铵诱导3分钟后,胸前皮肤稀疏红点,心率血压并无明显变化,二十六分钟后恢复正常。结论1.3ED95剂量顺式阿曲库铵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能提供满意的插管条件,但起效时间慢。2.顺式阿曲库铵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液动力学较稳定,不良反应少。3.顺式阿曲库铵长时间,多次间断追加用于肝硬化PHT患者作用时间无明显延长,恢复迅速。
闫相华,张甲平,陈丽[7](2004)在《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普鲁泊福和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择期LC手术的患者 80例 ,随机等分成静吸复合麻醉组 (静吸组 ) 40例和全凭静脉麻醉组 (静脉组 ) 40例。两组均以咪达唑仑 0 .2 5mg/kg ,芬太尼 2 μg/kg和维库溴铵 0 .1mg/kg诱导后作气管插管。麻醉维持 :静吸组用异氟烷吸入 ,全凭静脉组将普鲁泊福 8mg/(kg·h)和芬太尼 4μg/(kg·h)混合液恒速输入。记录麻醉诱导前、气腹前、气腹后 10min、气腹毕和术毕的SBP ,DBP ,SpO2 ,停止麻醉至拔管的时间 ,拔管时的清醒程度和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间的拔管时间、清醒程度无显着性差异。静吸组在气腹后 10min的HR ,SBP ,DBP及术毕HR明显高于术前基础值 (P <0 .0 5或P <0 .0 1) ,而全凭静脉组术中无明显变化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静吸组。结论 普鲁泊福和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LC手术 ,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血液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术后恶心呕吐率低等优点 ,且无吸入麻醉药的手术室空气污染
姜峰,黄德樱[8](2003)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在儿童全麻术后催醒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孙岩军,赵钢,周本瑜[9](2000)在《全麻苏醒时应用麻醉气体吸附器与常规苏醒方法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比较应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和常规大流量新鲜气体冲洗法对全麻病人苏醒时间、气道压力、血气等生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根据病人苏醒时是否使用吸附器将其分为吸附器组 (氧流量为 1L·min-1)和对照组。对照组分别按氧流量 1、2、4、6L·min-1再各分几个亚组。在苏醒过程中测定并记录病人的pH、PaCO2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及气道压力。结果 :应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 ,无需改变新鲜气体流量 ,同样可达到大流量新鲜气体冲洗法的苏醒效果 ,而且对病人的pH、PaCO2 、PetCO2 及气道压力无影响。结论 :麻醉气体吸附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入全麻苏醒的新手段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英文缩略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临床研究 |
| 1.1 资料与方法 |
| 1.2 观察指标 |
| 1.3 统计学处理 |
| 1.4 结果 |
| 2.讨论 |
| 3.结论 |
| 4.不足与改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读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 附录 |
| 1 资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药品与设备 |
| 3.麻醉前准备 |
| 4.麻醉的诱导插管 |
| 5.术中麻醉维持 |
| 6.试验记录指标 |
| 7.吸入麻醉环路内给药方法的计算 |
| 8.偏倚控制 |
| 9.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历 |
| 临床资料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麻醉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三组患者硬膜外穿刺点的选择情况及术中用药结果比较见表2 |
| 2.2 三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的比较见表3 |
| 2.3 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苏醒躁动等并发症。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论文部分 顺式阿曲库铵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观察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部分 顺式阿曲库铵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 正文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监测内容 |
| (1) 血气各指标值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 |
| (2) 苏醒时间: |
| (3) 气道压力: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