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1](2017)在《聚硅酸铁的研制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共聚工艺制备一种铁系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硅酸铁(PSF),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扫描、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手段探究了Fe-Si反应机制、水解规律和混凝性能,对其聚合机理和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工作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对聚硅酸铁的制备方法进行了优化。选择铁硅摩尔比、酸化剂种类、聚合温度作为主要影响因素,考察对混凝剂形态结构及混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硅摩尔比不同,硅铁之间络合方式存在差异。用硫酸做酸化剂可以使反应快速达到平衡状态,在短时间内完成氧化、络合、水解等过程。50℃为最佳聚合温度。硅酸分子中的电子和质子活跃度提升,与邻近分子的碰撞机率增大,使硅铁聚合反应达到最佳状态。结合SEM技术手段,可以观察到Fe/Si摩尔比为1.5的PSF形状规则,方向性明显,空隙错落有致,空间立体性强。红外光谱证明铁离子与聚硅酸并不是简单地混合,而是通过某种化学键相互络合。通过监测PSF水解过程中的pH变化,并结合理论计算研究PSF水解形态分布。研究表明,Fe/Si摩尔比的增加有利于Fe3+与OH-络合,形成Fe(OH)2+。随着溶液体系pH值升高,阳离子型水解产物逐渐减少,并且荷电比越大其下降速率越快。借助透光率脉动检测仪实时监测PSF水解絮凝指数(FI)变化,发现絮体成长分为滞后、快速增长和趋于稳定三个阶段。在Fe/Si=2,投加量为1 mmol/L时,絮体粒径最大且结构稳定不易随着搅拌时间增加而破碎。对比考察聚硅酸铁、聚合硫酸铁、高铁酸钾、聚合氯化铝处理腈纶废水的混凝性能,结果表明,聚硅酸铁处理效果最好,COD和TOC去除率分别是35%和30%。聚硅酸铁处理乳胶废水效果显着,在投药量为10 mmol/L时,COD去除率达到最佳为73%,浊度去除率达80%以上。
方自磊[2](2017)在《外加碳源及不同运行工艺对腈纶废水处理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腈纶生产国,由此产生的腈纶废水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如果不加以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腈纶废水作为一种难降解工业废水,成为重点研究对象。腈纶废水B/C值偏低,废水水质复杂且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生化阶段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抑制。因此,腈纶废水的达标排放成为环保学者高度关注的难题。本论文以吉林化纤集团污水厂调节池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腈纶废水与粘胶废水耦合处理效果研究、投加海绵铁及铁盐(FeSO4、FeCl3)对耦合处理的强化影响研究和不同处理工艺(A/O生物膜工艺、A/O/A/O生物膜工艺)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研究三部分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腈纶废水与粘胶废水耦合处理研究(1)腈纶废水与粘胶废水耦合处理与腈纶废水单独处理相比,耦合处理时COD实际容积去除负荷比理论容积去除负荷大,氨氮实际容积去除负荷比理论容积去除负荷略小。耦合处理时对COD降解效果更好;氨氮降解效果相差不大。(2)通过不同时间段投加粘胶废水对耦合处理效果影响研究。6#反应器(T=8 h时投加粘胶废水)对COD降解效果最好;对氨氮的去除,6#9#反应器出水均在1.5 mg/L以下,均有较高的去除率,其中8#反应器,即T=14 h时投加粘胶废水,处理效果最好;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各反应器出水均在0.10.2 mg/L;3#反应器硝酸盐氮累积量最少,即在T=0 h时投加粘胶废水,硝酸盐氮累积量最少,出水浓度最低;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3#反应器,即在T=0 h时投加粘胶废水,出水总氮浓度最低。(3)改变运行方式后,各反应器对COD的降解并没有起到加强作用,反而出水浓度略有增加;而对脱氮效果具有加强作用,且效果明显。在改变运行方式后,仍然在T=8h后投加粘胶废水,COD降解效果最好。(4)通过对改变运行方式前后一周期各指标浓度变化研究。改变运行方式后在停止曝气阶段氨氮、硝酸盐氮和总氮降解速率更快。改变运行方式更有利于硝化反硝化的进行,脱氮效果更好。(2)海绵铁及铁盐对耦合处理强化影响研究(1)2#、3#、4#反应器出水COD浓度均比对照组(1#)COD浓度低,Fe0、Fe2+、Fe3+均对废水中COD的去除起到了强化的效果。其中,投加海绵铁(Fe0)的2#反应器对COD去除效果最好,出水COD浓度为66 mg/L,平均去除率也最高,为76.3%,3#反应器投加Fe2+对COD去除率为73.4%,4#反应器投加Fe3+对COD去除率为74.1%,2#、3#、4#反应器COD去除率分别比1#对照组高出4.4%、1.5%、2.2%。(2)各反应器对氨氮均有很强的去除作用,出水氨氮均在1.4 mg/L以下,去除率高达95%以上。其中,投加海绵铁(Fe0)的2#反应器对废水中的氨氮去除作用最强,效果最好,去除率平均值为98.2%,比对照组1#反应器高1.4%;投加铁盐的3#、4#反应器氨氮平均去除率为96.1%、95.4%,分别比对照组低0.7%、1.4%。(3)各反应器亚硝酸盐氮的转化非常彻底,出水亚硝酸盐氮浓度只有0.1 mg/L。投加海绵铁及铁盐的反应器硝酸盐氮的累积量均比对照组(1#)少。其中,投加海绵铁的2#反应器硝酸盐氮累积量最少,为4.7 mg/L;投加铁盐的3#、4#反应器硝酸盐氮的累积量分别为15.3 mg/L、12.7 mg/L;2#、3#、4#反应器硝酸盐氮累积量分别比对照组(1#)少15 mg/L、4.4 mg/L、7 mg/L。(4)投加海绵铁和铁盐对总氮的去除均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其中,2#反应器投加海绵铁对总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出水总氮浓度为12.6 mg/L,去除率最高,为66.5%;投加铁盐的3#、4#反应器出水总氮浓度分别为25.7 mg/L、21 mg/L,去除率分别为31.6%、44.1%。投加海绵铁和铁盐的2#、3#、4#反应器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比对照组(1#)高46.8%、11.9%、24.4%。(3)不同处理工艺对腈纶废水处理研究(1)A/O生物膜工艺,当HRT为41 h时,出水COD、氨氮、总氮去除率最高,出水浓度分别为321 mg/L、50.9 mg/L、88.5 mg/L;在HRT为41 h的基础上,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出水COD、氨氮、总氮浓度最低,分别为313 mg/L、39.4 mg/L、68.7 mg/L。(2)A/O/A/O生物膜工艺,当HRT为50.7 h时,出水COD、氨氮、总氮浓度最低,分别为314 mg/L、101.3 mg/L、122.3 mg/L,延长HRT对COD降解效果影响不大,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过短时出水氨氮浓度不降反升;在HRT为50.7 h的基础上,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出水COD、氨氮、总氮浓度相对最低,分别为311 mg/L、98.3 mg/L、119.7 mg/L。
白帆[3](2017)在《海绵铁型“铁碳微电解耦合Fenton试剂”法预处理腈纶废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来源于国家“十二五”水专项相关课题中关于强化去除腈纶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要求,并结合吉林化纤集团奇峰股份有限公司腈纶废水的实际处理情况,在试验基地进行海绵铁物化处理腈纶废水的小试研究。主要针对该厂腈纶废水中COD难生物降解的现状,结合海绵铁/碳微电解、海绵铁/碳微电解耦合H2O2、海绵铁类Fenton及催化金属对以上技术的强化处理,考察以上物化技术对腈纶废水的去除效果及对生化处理的效果影响。试验以COD作为考察指标,得出以下结论:1、海绵铁/碳微电解技术处理腈纶废水(1)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对海绵铁/碳微电解技术预处理腈纶废水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因素组合为:进水p H为2,铁碳质量比为0.5,海绵铁投加量为35g/L,反应时间为75min。在此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29.59%;(2)海绵铁/碳微电解预处理腈纶废水可提高生化去除效果,在进水COD均值为925.5mg/L条件下,微电解可将其降至648.2mg/L,去除率为29.96%,最终生化出水COD为231.8mg/L,生化去除率为64.24%,累积去除率74.95%,较生化去除率提高12.5%,累积去除率提高23.2%;(3)微电解可将COD均值为314.2mg/L的废水处理厂接触氧化池出水降至198mg/L,而后废水进入生化系统,无去除效果,已达生化去除极限;(4)在响应面优化条件基础上,将铁碳质量比由0.5调整至1后(海绵铁投加量35g/L、进水p H为2、反应时间75min),相比调整之前,微电解去除率由29.96%下降至23.56%,SBBR生化去除率由64.23%下降至59.32%,总去除率由74.95%下降至68.91%;(6)在响应面优化条件基础上,将进水p H由2调整至3、5和原水p H后(海绵铁投加量35g/L,铁碳质量比0.5、反应时间75min),在进水COD均值为752mg/L条件下,进水p H为3时,海绵铁/碳微电解可将COD降至574.9mg/L,再经生化处理,其最终出水COD均值为258.6mg/L;进水p H为5时,微电解可将COD降至596.2mg/L,再经生化处理,其最终出水COD均值为275.4mg/L;进水p H为原始p H时,海绵铁/碳微电解可将COD降至618.6mg/L,再经生化处理,其最终出水COD均值为288.7mg/L;对照组即不经海绵铁/碳预处理的腈纶废水,其最终生化出水COD均值为358.8mg/L。2、海绵铁/碳微电解耦合H2O2技术预处理腈纶废水(1)在响应面优化海绵铁/碳微电解条件(海绵铁投加量35g/L、铁碳质量比0.5、进水p H为2、反应时间75min)下,H2O2耦合方式为从初始时刻开始,连续流方式投加,投加量最高为3ml/L。H2O2投加量分别为1ml/L、2ml/L及3ml/L时,在进水COD为825.9mg/L时,其出水COD分别为414.4mg/L、345.3mg/L和261.6mg/L,去除率分别为49.8%、58.2%和68.3%;(2)在进水COD均值为730.4mg/L条件下,在H2O2投加量分别为1ml/L、2ml/L及3ml/L时,预处理可以分别将其COD降至385.3mg/L、306.4mg/L和243.2mg/L,进入SBBR进行生化处理,其最终COD出水均值分别为159.2mg/L、126.4mg/L和88.8mg/L。3、海绵铁耦合H2O2技术预处理腈纶废水(1)在进水p H为2,搅拌速度为50r/min,H2O2投加量1ml/L、2ml/L及3ml/L时,相对应的海绵铁投加量依次为15g/L、25g/L及35g/L,相对应的反应时间依次为90min,120min及150min,H2O2在初始时刻连续流投入的条件下,去除率依次为36.1%,45.5%,58.1%;(2)在H2O2投加量分别为1ml/L、2ml/L及3ml/L条件下,海绵铁耦合H2O2体系中随着活性炭的加入,去除率在逐步升高,并在铁碳质量比为0.5时,去除率趋于稳定,分别为45%、54.4%和68.5%,去除率较未投加活性炭时提高了9.5%、9.5%和8.7%;(3)在进水COD均值为921.1mg/L条件下,在H2O2投加量分别为1ml/L、2ml/L及3ml/L时,海绵铁耦合H2O2技术预处理可以分别将其COD降至590.9mg/L、505.1mg/L和395.3mg/L,进入SBBR进行生化处理,其最终COD出水均值分别为234.6mg/L、179.7mg/L和148.7mg/L。4、催化金属在海绵铁物化作用腈纶废水体系中的强化作用效果考察(1)在海绵铁投加量35g/L、铁碳质量比0.5、反应时间75min条件下,Mn O2和Al2O3投加量均在1g/L时,在不同的进水p H条件下,均对海绵铁/碳微电解体系预处理腈纶废水起到了强化作用,在进水p H为2时,去除率由29.68%分别升至36.69%和39.58%。(2)在海绵铁投加量10g/L、H2O2投加量1.5ml/L、H2O2在初始时刻一次性全部投入、反应时间105min条件下,Al2O3投加量在2g/L时,在进水p H为2条件下,去除率可由29.54%升至42.97%,并能拓宽对进水p H的适应范围;而同样在该条件下,Si O投加量为2g/L时,在进水p H为2时,去除率可由29.48%升至42.09%。(3)在海绵铁投加量15g/L、反应时间90min条件下,Mn O2和Al2O3投加量均在2g/L时,在不同的进水p H条件下,均对海绵铁预处理腈纶废水起到了强化作用,在进水p H为2时,去除率由21%和21.6%分别升至25%和31.44%,Al2O3对单独海绵铁体系起到强化作用的同时,也能拓宽海绵铁预处理腈纶废水对进水p H的适应范围,在原水p H条件下,去除率可由3.6%升至17.17%。
方自磊,权海荣,李杰[4](2016)在《腈纶废水与粘胶废水耦合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腈纶废水是典型的难降解、高氨氮废水。基于不同废水混合处理具有对其中有毒物质稀释和生化营养互补的特点,采用SBBR反应器,将腈纶废水与黏胶废水进行耦合处理实验(耦合比为1∶2),结果表明耦合处理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处理腈纶废水时的处理效果,耦合处理时出水COD为159.6 mg/L,氨氮15.5 mg/L。在得出耦合处理可行的前提下,通过不同耦合比例的对比实验及脱氮最佳条件实验,发现当腈纶废水与黏胶废水耦合比例为1∶2时,就单位体积去除量来看,腈纶废水脱氮效果最佳。其他条件不变,当反应器运行方式为好氧、厌氧各24 h,HRT48 h,投加碳酸氢钠0.4 g/L时,脱氮效果最好。
谭彪[5](2016)在《高效菌对腈纶废水生化处理的脱氮中试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腈纶废水主要是指腈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氰废水,该类废水水质复杂,CODCr、氨氮偏高,B/C偏低。废水中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有毒污染物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因此,长期以来,达标排放腈纶废水成为工业水处理研究者高度关注的难题。本中试试验研究在吉林奇峰化纤污水场内部完成,论文主要针对腈纶废水的进一步生物脱氮研究,以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普通MBBR、接种高效菌MBBR对腈纶废水CODCr和氨氮降解的处理效果,在两种中试实验条件下,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如下几点:(1)普通MBBR中试实验将原水CODCr控制在500600mg/L范围,目的是通过MBBR生化系统处理,将出水CODCr降至腈纶废水排放标准(160mg/L)以下,通过控制相应的运行参数:投加碱度0.4g/L,投加磷源2mg/L,溶解氧(DO)控制在56mg/L,内回流比100%,最终MBBR稳定运行时,反应器出水CODCr值维持在200mg/L,NH4+-N值降解幅度较小;(2)通过稀释腈纶废水,将其CODCr降至一定范围,经稀释后的腈纶废水经过中试MBBR生化降解后,出水CODCr降至一定数值后,无法进一步降低,原因为废水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难生物降解的物质,致使生化处理能力有限;(3)接种高效菌MBBR中试实验中,为了高效菌持续对废水高效的处理效果,严格控制中试反应器内部,温度2832℃,溶解氧(DO)在5mg/L左右,另投加磷源2mg/L,中试MBBR采取间歇进水的方式运行,整个过程反应器进水水质:CODCr值700-900mg/L,NH4+-N值110-130mg/L,进水5h、6h、8h阶段,MBBR出水CODCr值稳定在260mg/L左右,NH4+-N值低于10mg/L,TN去除率达到35%左右;进水10h阶段,MBBR出水CODCr值为260mg/L左右,NH4+-N值维持在30mg/L左右,TN去除率达到30%左右;(4)在硝化作用过程中,碱度、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硝化菌在pH值7.88.2的环境中能保持最佳代谢活性,投加的碱度主要作用于中和硝化作用产生的酸,避免硝化菌生存环境中pH值出现较大波动;同样,适宜的温度(2832℃)也是利于硝化作用的进行,温度通过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酶系统,使得生化系统的硝化速率放慢甚至停止;向反应器中投加适量海绵铁,通过其自动释放,形成生物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腈纶废水的CODCr值具有去除效果,但其发生效果所需时间池较长且降解能力有限;(5)在接种高效菌中试实验过程中,学习总结部分经验,以期对腈纶废水的现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如下:(1)高效菌极强的降解能力,反应器在接种高效菌初期,持续一段时间的出水氨氮值偏高,甚至高出进水氨氮值几十,而一旦高效菌适应废水环境,反应器出水氨氮值则急速降低,有时出现出水氨氮值为空白的情况;(2)随着废水负荷的不断增加,生化系统硝化作用受阻,氨氮值居高不下,通过调节反应器不同反应区的溶解氧(DO)浓度,促进反应器的反硝化作用,进而利于反应器的硝化作用,实现降低氨氮的目的;(3)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中载体对于挂膜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聚氨酯泡沫载体,对于中试实验更是明显,由于反应器使用时间过长,反应器内部曝气头老化,导致反应器内部曝气不均,极易产生局部厌氧区,此外,正常运行时,尽量使载体处于翻滚状态,否则载体间产泥后,导致载体厌氧。
白廷洲[6](2016)在《腈纶废水生物强化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腈纶年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33%而荣列全球第一,由此产生的废水已经成为国内外水处理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腈纶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极高,N/C高及高含量的毒性污染物导致的可生化性极差。其主要的有机污染物是酚类,醇及有机腈类,而聚合单元所产生的大量聚合物粉末是影响废水生化处理的重要根源。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为腈纶生产聚合单元废水中的聚合物粉末对生化处理的影响。对于聚合物粉末的研究很少,也没有开发出相对成熟的工艺。聚合物粉末的形成因素很多,其存在于废水中,前期预处理不能有效沉降,随废水进入后续生化处理单元,包裹微生物群落,堵塞生物膜系统,致使出水CODCr和氨氮浓度过高,不能达标排放,无形中增加处理成本。本论文的思路基于通过对腈纶废水中混合污染物质的理论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利用切割分子量超滤膜测定不同指标在不同工序中分子量分布特征,了解腈纶废水中有机物在不同分子量区间的分布特性,继而采用不同生化技术强化腈纶废水生化处理中的聚合物粉末的去除,本论文采用的生物强化技术是在生物海绵铁体系中比较三种不同价态的铁体系的生化处理效果;利用外加碳源,以共代谢形式强化生化处理效果。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为工程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并给高浓度难生化有机废水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有机物结构影响生物降解性能的原因主要有:空间阻碍;毒性抑制;增加反应步数;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有机物生物降解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非特异性参数;生物降解动力学常数;被测物质的去除率。(2)腈纶废水中聚合物粉末的含量越高,CODCr值越大,过多的聚合物粉末加入导致难溶的低聚物漂浮水中,对于CODcr的去除和氨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腈纶废水在聚合和回收单元以及生化反应过程中,不同分子量分布区间上的有机物在相互转化,各单元对不同分子量的有机污染物有不同的去除效果,出水CODcr不稳定。(4)进水负荷不同,各反应器出水CODcr浓度呈现同一规律,即CODcr出水浓度从小到大依次是换水比50%>75%>25%。4个反应器在不同进水负荷条件下进行比较,2#反应器处理效果最好,各进水负荷下CODcr和氨氮出水浓度分别是300.6mg/L、268.7mg/L、315.6 mg/L和10.0mg/L、2.2 mg/L、0.8 mg/L,去除率分别是55.74%、68.53%、63.18%和91.96%、98.05%、99.26%。(5)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线性回归方程:y=-0.0436x-0.1712,回归相关系数R=0.88,说明试验条件下CODcr降解过程可较好地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关系式。求得反应动力学常数K1=0.0436h-1,Ct(t=24)=325mg/L。(6)在HRT为48h周期内,CODcr在10h内即可基本降解完成,期间产生部分氨氮,待CODcr基本降解完成后才开始降解氨氮,28h左右氨氮基本降解完成;氨氮降解过程中,亚硝酸盐氮上升,在氨氮降解基本完成后,亚硝酸盐氮开始快速下降,硝酸盐氮开始上升,由于溶解氧量较高,反硝化作用较弱,硝酸盐氮积累较多;总氮含量变化不大,较难去除;经过24h的水解酸化,有利于加快后续好氧阶段的脱氮速度,但对脱氮效果无明显改善。(7)腈纶废水与黏胶废水混合后的处理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独处理效果;依据厂区内二污水和三污水水量比例和效果对比试验,可选择3:1混合进行处理,以达到节省投资的效果。
王雄[7](2015)在《生物吸附法预处理腈纶废水及氨氮降解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腈纶废水水质成分复杂,属于难降解工业废水,是石化行业废水处理的一大难题。废水中的低聚物微粒是腈纶废水处理的关键,此类物质在废水中呈悬浮状态,不易沉淀和混凝沉降,是造成腈纶废水可生化性差的主要物质。试验利用生物吸附法预处理腈纶废水,着重研究污泥浓度、吸附时间及再生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另外试验在小试SBR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腈纶废水脱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了碱度、磷源、混合液回流及水力停留时间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得出了最佳试验条件,为腈纶生产企业废水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1)活性污泥吸附小试试验的最佳条件:当污泥浓度为2.246g?L-1时,泥水比为0.8,吸附时间为30min,再生时间为8.0h时,废水的COD去除率最高,其值为26.89%,污泥吸附对氨氮去除效果较差。向反应器中加入Na+、Mg2+、Al3+后,废水的COD去除率均得到提高,且最适浓度为10-2mol?L-1,其中Al3+对污泥吸附效果的促进作用最佳,可使废水的COD去除率从32%提高至51.3%;pH值在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时,污泥吸附效果均能得到提高,特别当pH为1和9时废水COD去除率分别可达到53.7%和57.8%。废水氨氮去除率在酸性条件下去除率最好,当pH为1时,活性污泥吸附对腈纶废水的氨氮去除率可达到46.8%。(2)中试试验部分。试验结果显示:在室温、pH为6.88.5、溶解氧在2mg?L-1以上、吸附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活性污泥吸附的最佳污泥回流比为75%时,吸附效果最佳,此时COD去除率为30.3%,污泥再生时间为8.5h。生物吸附对腈纶废水的可生化性改变不大且对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也较差;腈纶废水经过生物吸附预处理后再进行生化处理后的出水COD值和氨氮浓度的平均值分别比未经预处理直接进行生化处理后的出水COD和氨氮平均浓度低8.8%和17%;(3)脱氮试验部分。在进水温度为2830℃,pH为6.88.8,DO为2.04.0mg?L-1,磷酸氢二钠加量为800g/d,碳酸氢钠加量为4800g/d,混合液回流比为200%,水力停留时间为31.68h条件下,活性污泥法对腈纶废水的COD去除率为57.8%、氨氮去除率为55.3%、总氮去除率为12.1%,去除率均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可见,增加磷源和碱度、混合液回流、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均能提高活性污泥法对腈纶废水的脱氮效果。生物吸附法作为腈纶废水的预处理工艺具有反应时间快,反应器体积小,运行成本低,对废水中难溶及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去除效果好的优点;生物吸附法能将腈纶废水中30%的CODcr通过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去除,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良好条件,可以作为腈纶废水的预处理工艺。另外,腈纶废水生化反应过程中,增加混合液中磷元素和碱度、将混合液回流、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均能提高活性污泥法对腈纶废水的脱氮效果,使出水达标排放。
程琳[8](2015)在《腈纶废水生物脱氮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腈纶废水是在高分子材料生产废水、有毒废水及高氨氮废水处理中具有典型性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具有有机污染物浓度高、聚合物粉末和低聚物难生物降解、水质成分复杂且波动大、含有毒性很大氰化物、废水中的含氮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会分解产生高浓度氨氮等特点,如何高效降解腈纶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并使其达标排放已成为环保学者注重的难题,故研究腈纶废水生物脱氮影响因素、提高脱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对象为吉林化纤集团生产的腈纶废水,结合微生物固定化作用,采用SBBR处理工艺,通过小试实验分别考察HRT、DO、温度、碱度、磷浓度、C/N值、运行方式以及进水COD负荷等因素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得出不同运行条件对出水水质的影响以及生化系统中有机物和氮化合物的降解规律,确定出处理腈纶废水的最佳运行工况,并结合厂内实际运行情况,对腈纶废水与黏胶废水的混合废水处理进行研究,揭示了废水耦合处理在充分利用碳源方面的处理优势,为实际废水的综合处理提供了技术参考。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腈纶废水生物脱氮影响因素研究小试实验中,通过SBBR反应器,采用静态单因素影响实验得出:在HRT为48h,DO为2-4mg/L,投加磷溶液2mg/L,加碳酸氢钠0.4g/L,温度25℃的最佳条件下,进水COD和氨氮浓度分别为6251232 mg/L和85140mg/L的范围内,出水浓度分别为280mg/L和5mg/L以下,硝酸盐氮浓度52.41mg/L,亚硝酸盐氮0.14 mg/L,总氮89.49 mg/L,BOD可降为0。(2)腈纶废水生物脱氮机理研究实验中,通过测定分析各指标周期降解曲线得出:①在HRT为48h的一个周期内,大部分有机物在3h内即可被吸附降解,期间氨化过程会产生部分氨氮,30h左右有机物达到降解平衡浓度,待大部分COD基本降解完成后(6h左右)硝化反应迅速,氨氮开始降解,30h左右基本降解完成;在此过程中,亚硝酸盐氮积累,后随着亚硝化作用的进行而迅速降解,硝化与亚硝化过程中,硝酸盐氮浓度持续上升,30h后反硝化作用明显,硝酸盐氮与总氮进一步降解,一周期内生物降解完成。HRT增大到72h后,系统脱氮效果变差。②HRT48h条件下,DO=2-4mg/L,投加磷溶液2mg/L,加碳酸氢钠0.4g/L,温度25℃的条件下,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营养物质以及碱度和温度均能保证系统发生较好的同步硝化与反硝化现象。③HRT48h试验条件下COD降解过程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关系式,通过计算求得,当进水COD浓度为696.4mg/L,HRT为48h的条件下,腈纶废水难降解有机物浓度为245mg/L。(3)腈纶废水进水浓度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稀释比例的腈纶废水出水效果得出,当进水COD负荷为400500mg/时,COD吸附量达到极限,且该浓度范围下具有较好的硝化、脱氮效果,出水COD去除率57.2%,氨氮去除率95.83%,总氮去除率9.4%,BOD可降为0。(4)腈纶废水与黏胶废水耦合实验中,通过对比混合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出水效果得出:耦合处理两种废水要比单独处理效果好,当耦合比例为1:2时,各指标单位去除量最大,该条件下出水COD浓度为171mg/L,氨氮浓度为2.4mg/L。结合工程实际,在二者混合比为1:3的情况下,反应器在HRT 48h好氧、HRT 24h好氧或HRT 48h(A24h/O24h)三种运行方式下均能使耦合出水COD<60 mg/L,氨氮<10 mg/L。
张艳梅[9](2015)在《高效菌强化腈纶废水生化处理效果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腈纶废水含有大量的N,N-二甲基乙酰胺(DMAC)、AN(丙烯腈)、醋酸乙烯、单体及其聚合物、胺类、腈类和醇类等难降解和有毒有害物质,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是水处理行业公认的难题。目前,对于有机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单靠物化或生化,其处理效果不理想,一般污水厂采用二者串联的组合工艺进行污染物的降解。但由于受水质条件和预处理工艺的限制,物化部分对提高废水可生化能力存在局限性,故废水的处理重点还取决于生化工艺。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开始针对性地分离选育出一些特殊污染物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应用于废水处理,这些高效降解菌分解有机物速度快,处理难降解物质能力强,在生化处理工业废水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废水处理技术。高效菌处理难降解废水在石化、焦化、印染、火炸药、液体推进剂等行业中已投入研究使用,但应用于腈纶废水的处理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在环保高标准的要求下,探索研究高效菌强化腈纶废水生化处理效果的试验是有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外购高效优质菌酶添加剂,在东北吉林化纤污水厂现场对经活性污泥吸附后的调节池原水进行生化试验,考察了投加高效菌的SBR反应器小试装置中不同高效菌投加量、不同载体填充比、投加碱度(碳酸氢钠)和磷源(磷酸二氢钠溶液)以及增大溶解氧浓度对反应器去污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新有机玻璃连续流高效菌反应器中试装置中高效菌协同载体对腈纶废水生化处理的强化作用,在反应器内进行菌种扩繁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高效菌强化腈纶废水生化处理的四个影响因素(温度、营养物质、溶解氧和碱度);同时还对化纤厂实际新生化工程的降氨氮效果进行了生产性试验研究,其结果对新生化池的改造运行提供了方向。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向SBR反应器中投加高效菌和装填载体填料,二者的协同作用对腈纶废水COD和氨氮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去除率分别可达到50%和95%以上。但不同的高效菌投加量对生化系统出水效果的影响差异不大,原因可能是受到小试试验装置的限制;装填有不同填充比载体的反应器对COD的处理效果与载体的填充量成正相关,而氨氮的去除率却随着载体量的增多而呈现下降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溶解氧浓度,反应器的去污效果会有所改善,尤其是增大曝气对COD去除效果更加显着,同时,向反应器内投加一定量的碳酸氢钠和磷酸二氢钠溶液进行碱度调节及磷源补充,会起到很好的降氨氮效果,但是二者投加与否在COD去除方面无明显影响。(2)高效菌协同载体在腈纶废水生化处理中显示出一定的强化作用,并对于维持废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有较好体现。结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基本规律,实验在维持反应器混合液p H7.58.0、给予充足溶解氧(4 mg/L)的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生化系统温度至30℃、每24h向反应器内投加500ml全脂灭菌纯牛乳,回流15L高效菌SBR反应器小试装置硝化液)在生化体系内培养出高浓度的微生物菌种。培养阶段反应器出水氨氮平均值可降为11.8 mg/L,去除率在90%左右,氨氮降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期监测反应器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在400500 mg/L并保持稳定,载体生物量在0.030.04g/cm3。(3)采用单因素影响实验,经过连续周期运行,分别确定温度、营养物质、溶解氧和碱度四个影响因素在腈纶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的最优工艺条件。实验控制反应器温度T在2527℃、每隔一定时间投加125m L灭菌纯牛乳作为营养物质、溶解氧DO<2mg/L、投加0.5g/L碳酸氢钠及0.0389g/L磷酸二氢钠进行碱度调节和磷源补充,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4h时,反应器出水COD基本维持在280mg/L以下,平均值为242.5mg/L;氨氮的降解效果良好,可以维持在5mg/L以下,去除率稳步上升至95%以上。反应器在上述最佳参数条件下,运行状态较佳,生化效果很好。(4)新生化池的各试验廊道五格曝气池中,第1、2格主要进行C氧化过程降解COD,从第3格起有机负荷降低硝化作用加强,氨氮去除效果显着;通过向水力流程部分段采取回流污泥或出水(硝化液)、投加碱度、提高温度、增大曝气等措施,结果表明将污泥回流至第3格生化池的作用好于回流至第1格,出水硝化液的回流对于降氨氮有很好的强化作用,投加碱度和提高温度有利于去除氨氮只是对COD的降解稍有影响,增大DO浓度可以增强硝化菌活性,从而提升氨氮去除率。采用高效菌强化腈纶废水的生化处理工艺,并拓展应用于实际工程,为改善腈纶废水的处理效果提供了新方法。高效菌应用于废水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必要做深入的研究。
李长波,赵国峥,邱峰,杨凤林,徐晓晨[10](2014)在《A/O-MBR改进工艺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的启动研究》文中提出采用A/O-MBR改进工艺处理干法腈纶废水,启动时间短,处理效果较好,同时对水质水量均具有较强的耐冲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出水COD为300400 mg/L,去除率为65%75%;出水氨氮小于5 mg/L,去除率可达97%以上;出水总氮为4050 mg/L,去除率为60%70%。但由于干法腈纶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难降解有机物,导致出水COD和总氮含量仍然较高,膜污染较为严重,所以要实现对干法腈纶废水的有效治理,还需进一步探求物理化学技术对腈纶废水的高效预处理,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混凝剂种类及研究概况 |
| 1.2.1 混凝剂种类 |
| 1.2.2 混凝剂研究概况 |
| 1.3 铁系混凝剂研究进展 |
| 1.4 我国腈纶废水的水质特征及处理现状 |
| 1.4.1 腈纶废水水质特征 |
| 1.4.2 腈纶废水处理现状 |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5.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药剂合成及应用水质 |
| 2.2.1 药剂合成方法 |
| 2.2.2 实验水质条件 |
| 2.3 水质指标与分析方法 |
| 2.4 形貌结构表征方法 |
| 2.4.1 硅铁形态测定 |
| 2.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 2.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 2.4.4 红外光谱(IR)分析 |
| 2.4.5 紫外/可见吸收(UV/VIS)连续扫描分析 |
| 2.4.6 Zeta电位分析 |
| 2.4.7 透光率脉动检测(iPDA)分析 |
| 第三章 聚硅酸铁的研制 |
| 3.1 聚硅酸铁的合成研究 |
| 3.1.1 铁硅摩尔比的影响 |
| 3.1.2 酸化剂的选择 |
| 3.1.3 聚合温度的影响 |
| 3.2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聚硅酸铁的形貌与结构 |
| 4.1 扫描电镜(SEM)分析 |
| 4.1.1 Fe/Si摩尔比对聚硅酸铁表面形貌的影响 |
| 4.1.2 酸化剂对聚硅酸铁表面形貌的影响 |
| 4.2 红外光谱(IR)分析 |
| 4.2.1 Fe/Si摩尔比对红外光谱分析的影响 |
| 4.2.2 酸化剂对红外光谱分析的影响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聚硅酸铁水解规律研究 |
| 5.1 聚硅酸铁溶解-沉淀平衡区域图 |
| 5.1.1 不同Fe/Si摩尔比溶解-沉淀平衡区域图 |
| 5.1.2 不同水质条件下PSF溶解-沉淀平衡区域图 |
| 5.1.3 不同投加量下PSF溶解-沉淀平衡区域图 |
| 5.2 聚硅酸铁水解絮凝指数研究 |
| 5.2.1 Fe/Si摩尔比对絮凝指数变化影响 |
| 5.2.2 投加量对絮凝指数变化影响 |
| 5.2.3 在腈纶废水中的絮凝指数变化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聚硅酸铁的应用研究 |
| 6.1 聚硅酸铁处理腈纶废水的效果研究 |
| 6.1.1 腈纶废水pH值对混凝效果影响 |
| 6.1.2 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效果影响 |
| 6.2 不同药剂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 |
| 6.3 聚硅酸铁对乳胶废水的处理效果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腈纶生产的发展 |
| 1.2.1 国外腈纶生产的发展 |
| 1.2.2 国内腈纶生产的发展 |
| 1.3 腈纶废水概述 |
| 1.3.1 腈纶废水的来源 |
| 1.3.2 腈纶废水的特点 |
| 1.3.3 腈纶废水的危害 |
| 1.4 吉林化纤集团生产工艺及污水处理工艺 |
| 1.4.1 吉林化纤集团生产工艺简介 |
| 1.4.2 吉林化纤集团污水处理工艺 |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5.1 课题来源 |
| 1.5.2 研究目的 |
| 1.5.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 1.5.4 技术路线 |
| 2 腈纶废水生化处理方法及处理现状 |
| 2.1 活性污泥法 |
| 2.1.1 活性污泥法原理和特点 |
| 2.1.2 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及其发展 |
| 2.2 生物膜法 |
| 2.2.1 生物膜法原理和特点 |
| 2.2.2 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及其发展 |
| 2.3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的方法 |
| 2.3.1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工艺原理及特点 |
| 2.3.2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工艺及其发展 |
| 3 腈纶废水与粘胶废水耦合处理研究 |
| 3.1 实验目的 |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水质 |
| 3.2.2 实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
| 3.2.3 分析测定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单独处理与耦合处理效果对比研究 |
| 3.3.2 最佳耦合时间的确定 |
| 3.3.3 改变运行方式对耦合处理效果影响 |
| 3.3.4 改变运行方式前后一周期降解曲线 |
| 3.4 本章小结 |
| 4 海绵铁及铁盐对耦合处理强化影响研究 |
| 4.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 4.1.1 实验目的 |
| 4.1.2 实验内容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水质 |
| 4.2.2 实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
| 4.2.3 分析测定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对COD处理效果影响 |
| 4.3.2 对氨氮处理效果影响 |
| 4.3.3 对亚硝酸盐氮及硝酸盐氮处理效果影响 |
| 4.3.4 对总氮处理效果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5 不同处理工艺对腈纶废水处理研究 |
| 5.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 5.1.1 实验目的 |
| 5.1.2 实验内容 |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装置 |
| 5.2.3 分析测定方法 |
| 5.3 A/O生物膜工艺 |
| 5.3.1 HRT的影响 |
| 5.3.2 硝化液回流比的影响 |
| 5.4 A/O/A/O生物膜工艺 |
| 5.4.1 HRT的影响 |
| 5.4.2 硝化液回流比的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腈纶废水概述 |
| 1.1.1 腈纶废水的来源 |
| 1.1.2 腈纶废水的组成特点 |
| 1.2 腈纶废水物化预处理概述 |
| 1.2.1 气浮法 |
| 1.2.2 电解法 |
| 1.2.3 Fenton氧化法 |
| 1.2.4 砂滤法 |
| 1.2.5 其它工艺 |
| 1.2.6 组合工艺 |
| 1.2.7 针对腈纶废水物化预处理技术的若干思考 |
| 1.3 课题背景及意义 |
| 1.3.1 课题来源 |
| 1.3.2 技术原理 |
| 1.3.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4 技术路线 |
| 2 海绵铁/碳微电解技术处理腈纶废水 |
| 2.1 响应面法优化海绵铁/碳微电解技术预处理腈纶废水 |
| 2.1.1 材料与方法 |
| 2.1.1.1 实验材料 |
| 2.1.1.2 实验方法 |
| 2.1.1.3 分析测试方法 |
| 2.1.2 结果与讨论 |
| 2.1.2.1 微电解预处理腈纶废水的影响因素 |
| 2.1.2.2 响应面模型优化设计 |
| 2.1.2.3 经济可行性评价 |
| 2.1.3 结论 |
| 2.2 海绵铁/碳微电解对腈纶废水生化处理效果影响 |
| 2.2.1 材料与方法 |
| 2.2.1.1 实验材料 |
| 2.2.1.2 实验方法 |
| 2.2.1.3 分析测试方法 |
| 2.2.2 结果与讨论 |
| 2.2.2.1 微电解/生化对腈纶废水去除效果影响 |
| 2.2.2.2 生化/微电解/生化对腈纶废水去除效果影响 |
| 2.2.2.3 微电解对腈纶废水可生化性影响考察 |
| 2.2.2.4 改变铁碳质量比条件下微电解预处理腈纶废水对生化处理效果影响 |
| 2.2.2.5 不同进水pH条件下微电解预处理腈纶废水对生化处理效果影响 |
| 2.2.3 结论 |
| 2.3 小结 |
| 3 海绵铁/碳微电解耦合H_2O_2技术预处理腈纶废水 |
| 3.1 海绵铁/碳微电解耦合H_2O_2技术预处理腈纶废水耦合影响因素研究 |
| 3.1.1 材料与方法 |
| 3.1.1.1 实验材料 |
| 3.1.1.2 实验方法 |
| 3.1.1.3 分析测试方法 |
| 3.1.2 结果与讨论 |
| 3.1.2.1 H_2O_2投加时刻及投加量的确定 |
| 3.1.2.2 H_2O_2投加方式的确定 |
| 3.1.3 结论 |
| 3.2 海绵铁/碳微电解耦合H_2O_2技术预处理腈纶废水对生化效果的影响 |
| 3.2.1 材料与方法 |
| 3.2.1.1 实验材料 |
| 3.2.1.2 实验方法 |
| 3.2.1.3 分析测试方法 |
| 3.2.2 结果与讨论 |
| 3.2.2.1 不同H_2O_2投加量条件下铁碳微电解耦合H_2O_2对腈纶废水生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
| 3.2.3 结论 |
| 3.3 小结 |
| 4 海绵铁耦合H_2O_2技术预处理腈纶废水 |
| 4.1 海绵铁耦合H_2O_2技术预处理腈纶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
| 4.1.1 材料与方法 |
| 4.1.1.1 实验材料 |
| 4.1.1.2 实验方法 |
| 4.1.1.3 分析测试方法 |
| 4.1.2 结果与讨论 |
| 4.1.2.1 反应系统中H+浓度影响 |
| 4.1.2.2 搅拌速度 |
| 4.1.2.3 海绵铁与H_2O_2投加量比例关系 |
| 4.1.2.4 H_2O_2耦合方式 |
| 4.1.2.5 活性炭在海绵铁耦合H_2O_2体系中强化作用 |
| 4.1.3 结论 |
| 4.2 海绵铁耦合H_2O_2技术预处理腈纶废水对生化效果的影响 |
| 4.2.1 材料与方法 |
| 4.2.1.1 实验材料 |
| 4.2.1.2 实验方法 |
| 4.2.1.3 分析测试方法 |
| 4.2.2 结果与讨论 |
| 4.2.2.1 不同H_2O_2投加量条件下海绵铁耦合H_2O_2对腈纶废水生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
| 4.2.3 结论 |
| 4.3 小结 |
| 5 催化金属在海绵铁物化作用腈纶废水体系中的强化作用效果考察 |
| 5.1 催化金属在海绵铁/碳微电解预处理腈纶废水体系中的强化作用考察 |
| 5.1.1 材料与方法 |
| 5.1.1.1 实验材料 |
| 5.1.1.2 实验方法 |
| 5.1.1.3 分析测试方法 |
| 5.1.2 结果与讨论 |
| 5.1.2.1 MnO_2在海绵铁/碳微电解预处理腈纶废水体系中强化作用考察 |
| 5.1.2.2 Al_2O_3在海绵铁/碳微电解预处理腈纶废水体系中强化作用考察 |
| 5.1.3 结论 |
| 5.2 催化金属在海绵铁耦合H_2O_2预处理腈纶废水体系中的强化作用考察 |
| 5.2.1 材料与方法 |
| 5.2.1.1 实验材料 |
| 5.2.1.2 实验方法 |
| 5.2.1.3 分析测试方法 |
| 5.2.2 结果与讨论 |
| 5.2.2.1 Al_2O_3在海绵铁耦合H_2O_2预处理腈纶废水体系中强化作用考察 |
| 5.2.2.2 SiO在海绵铁耦合H_2O_2预处理腈纶废水体系中强化作用考察 |
| 5.2.3 结论 |
| 5.3 催化金属在海绵铁预处理腈纶废水体系中的强化作用考察 |
| 5.3.1 材料与方法 |
| 5.3.1.1 实验材料 |
| 5.3.1.2 实验方法 |
| 5.3.1.3 分析测试方法 |
| 5.3.2 结果与讨论 |
| 5.3.2.1 海绵铁预处理腈纶废水影响因素考察 |
| 5.3.2.2 MnO_2在海绵铁预处理腈纶废水体系中强化作用考察 |
| 5.3.2.3 Al_2O_3在海绵铁预处理腈纶废水体系中强化作用考察 |
| 5.3.3 结论 |
| 5.4 小结 |
| 6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 6.3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
| 1.2 实验用水水质与主要分析方法 |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1 腈纶废水耦合处理的效果讨论与分析 |
| 2.2 腈纶废水与黏胶废水耦合比例的讨论与分析 |
| 2.3 腈纶废水与黏胶废水耦合最佳工况的确定 |
| 3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腈纶废水概况 |
| 1.1.1 腈纶生产工艺及废水来源 |
| 1.1.2 腈纶废水特征 |
| 1.1.3 腈纶废水脱氮研究现状 |
| 1.2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 |
| 1.2.1 MBBR的原理及结构 |
| 1.2.2 生物填料 |
| 1.2.3 MBBR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 |
| 1.2.4 MBBR的研究及应用 |
| 1.2.5 MBBR存在的问题 |
| 1.3 高效菌技术 |
| 1.3.1 高效菌的特点 |
| 1.3.2 高效菌的获取 |
| 1.3.3 高效菌技术在高氨氮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 1.3.4 高效菌技术发展 |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 1.4.1 课题来源 |
| 1.4.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4.3 技术路线 |
| 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 2.1 实验水质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实验装置 |
| 2.2.2 载体 |
| 2.2.3 高效菌 |
| 2.3 实验仪器 |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 3 普通MBBR对腈纶废水的中试处理研究 |
| 3.1 试验目的 |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2.1 载体 |
| 3.2.2 实验装置 |
| 3.2.3 实验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挂膜阶段 |
| 3.3.2 稳定运行 |
| 3.4 本章小结 |
| 4 接种高效菌MBBR对腈纶废水的中试处理研究 |
| 4.1 试验目的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4.2.1 高效菌 |
| 4.2.2 实验装置 |
| 4.2.3 实验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进水 5h阶段 |
| 4.3.2 进水 6h阶段 |
| 4.3.3 进水 8h阶段 |
| 4.3.4 进水 10h阶段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腈纶生产及发展历程 |
| 1.2.1 腈纶简介 |
| 1.2.2 国内外腈纶生产工艺及发展历程 |
| 1.3 腈纶废水概述 |
| 1.3.1 腈纶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 1.3.2 腈纶废水的水质 |
| 1.3.3 吉林奇峰化纤污水厂处理工艺现状 |
| 1.3.4 腈纶废水的危害及存在的问题 |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4.1 课题来源 |
| 1.4.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4.3 技术路线 |
| 2 腈纶废水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理论研究 |
| 2.1 溶解度 |
| 2.2 有机物的结构对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原因 |
| 2.3 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方法 |
| 2.4 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因素 |
| 2.4.1 量子生物学中的酶作用 |
| 2.4.2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的影响因素 |
| 2.5 本章小结 |
| 3 腈纶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分子量分布特性研究 |
| 3.1 实验目的 |
| 3.2 实验方法 |
| 3.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 3.3.1 聚合单元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分子量分布情况 |
| 3.3.2 腈纶废水处理单元中有机污染物分子量分布情况 |
| 3.4 本章小结 |
| 4 生物海绵铁及铁盐强化实验研究 |
| 4.1 试验目的 |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材料 |
| 4.2.2 试验方法 |
| 4.3 试验装置及测定方法 |
| 4.3.1 试验装置 |
| 4.3.2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 4.4 试验结果及讨论 |
| 4.4.1 不同价态铁对CODcr和氨氮以及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 4.4.2 不同进水负荷条件下CODcr及氨氮处理效果 |
| 4.4.3 50%换水比条件下一周期降解曲线 |
| 4.4.4 SBBR反应器的动力学常数的确定 |
| 4.4.5 各反应器污泥及载体扫描电镜对比实验 |
| 4.5 本章小结 |
| 5 外加碳源强化腈纶废水生化效果试验 |
| 5.1 试验目的 |
| 5.2 试验材料方法 |
| 5.3 试验装置 |
| 5.4 试验结果及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6 外加碳源中试验证性试验 |
| 6.1 试验材料 |
| 6.2 试验装置 |
| 6.3 试验方法 |
| 6.4 试验水质与分析方法 |
| 6.5 试验结果与讨论 |
| 6.5.1 DO的影响 |
| 6.5.2 碱度的影响 |
| 6.5.3 混合比的影响 |
| 6.5.4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
| 6.5.5 单独处理与混合处理对比研究 |
| 6.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课题来源 |
| 1.1.2 研究背景 |
| 1.2 腈纶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现状 |
| 1.2.1 世界腈纶的发展及生产工艺 |
| 1.2.2 国内腈纶的发展及生产工艺 |
| 1.3 腈纶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 1.3.1 干法腈纶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 1.3.2.湿法腈纶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 1.4 腈纶废水处理现状 |
| 1.4.1 我国腈纶行业现状 |
| 1.4.2 腈纶废水研究现状 |
| 1.5 吉林奇峰化纤生产工艺及污水处理工艺 |
| 1.5.1 吉林奇峰化纤生产工艺简介 |
| 1.5.2 吉林奇峰化纤污水厂现有处理工艺 |
| 1.5.3 吉林奇峰化纤污水厂现有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
| 1.6 生物吸附法 |
| 1.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6.2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简介 |
| 1.6.3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参数 |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7.1 研究目的 |
| 1.7.2 研究意义 |
| 1.7.3 研究内容 |
| 1.8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2 生物吸附预处理腈纶废水的小试试验研究 |
| 2.1 材料及方法 |
| 2.1.1 水质及接种污泥 |
| 2.1.2 试验方法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污泥投加量的影响 |
| 2.2.2 吸附时间的确定 |
| 2.2.3 污泥再生时间的确定 |
| 2.2.4 金属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 2.2.5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 2.3 小结 |
| 3 生物吸附处理腈纶废水的中试试验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水质条件 |
| 3.1.2 试验装置 |
| 3.1.3 试验方法 |
| 3.2 污泥回流比为 25% |
| 3.2.1 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浓度 |
| 3.2.2 出水COD和氨氮浓度 |
| 3.2.3 进出水BOD5浓度和B/C值 |
| 3.3 污泥回流比为 50% |
| 3.3.1 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浓度 |
| 3.3.2 出水COD和氨氮浓度 |
| 3.3.3 B/C值 |
| 3.4 污泥回流比为 75% |
| 3.4.1 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浓度 |
| 3.4.2 出水COD和氨氮浓度 |
| 3.4.3 进出水BOD5浓度 |
| 3.5 中试试验总结 |
| 3.5.1 混合液SV和MLSS的比较 |
| 3.5.2 COD的去除率比较 |
| 3.5.3 三种条件下B/C值的比较 |
| 3.6 污泥吸附对后续生化处理的影响研究 |
| 3.6.1 水质条件 |
| 3.6.2 试验方法 |
| 3.7 吸附-再生过程中的污泥耗氧速率测定 |
| 3.8 小结 |
| 4 腈纶废水脱氮影响因素中试试验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水质条件 |
| 4.1.2 分析测定方法 |
| 4.1.3 试验装置 |
| 4.1.4 试验方法 |
| 4.2 活性污泥法试验结果 |
| 4.2.1 普通活性污泥法 |
| 4.2.2 碱度和磷源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 4.2.3 出水回流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 4.2.4 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 4.3 小结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
| 1.1.1 腈纶发展概述 |
| 1.1.2 腈纶生产工艺 |
| 1.1.3 我国腈纶生产现状 |
| 1.1.4 腈纶废水来源、性质及危害 |
| 1.2 腈纶废水生物脱氮的研究 |
| 1.2.1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
| 1.2.2 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进展 |
| 1.3 吉林奇峰化纤厂简介 |
| 1.3.1 生产工艺介绍 |
| 1.3.2 污水处理工艺介绍 |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 1.4.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
| 1.4.2 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
| 1.4.3 技术路线 |
| 2 腈纶废水脱氮影响因素研究 |
| 2.1 前言 |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装置与材料 |
| 2.2.2 实验水质与分析方法 |
| 2.2.3 实验方法与内容 |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3.1 DO的影响 |
| 2.3.2 磷源的影响 |
| 2.3.3 运行方式的影响 |
| 2.3.4 碱度的影响 |
| 2.3.5 温度的影响 |
| 2.3.6 C/N的影响 |
| 2.3.7 HRT的影响 |
| 2.3.8 反应器进入稳定所需时间的探讨 |
| 2.3.9 最佳操作条件下腈纶废水处理效果研究 |
| 2.3.10 不同条件下SBBR反应器恢复能力的测定 |
| 2.4 总结 |
| 3 腈纶废水COD降解动力学及氨氮降解速率探讨 |
| 3.1 COD进水浓度对腈纶废水脱氮效果的影响 |
| 3.1.1 前言 |
| 3.1.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 3.1.3 实验方法 |
| 3.1.4 实验用水水质 |
| 3.1.5 试验结果与讨论 |
| 3.2 腈纶废水生化处理COD降解动力学 |
| 3.3 C、N降解速率探讨 |
| 3.3.1 前言 |
| 3.3.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 3.3.3 实验方法与内容 |
| 3.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4 结论 |
| 4 腈纶废水与黏胶废水耦合实验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装置 |
| 4.2.2 实验方法 |
| 4.2.3 实验水质与分析方法 |
| 4.3 单独处理与耦合处理对比实验研究 |
| 4.3.1 实验内容 |
|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4 关于二三污水耦合比例的实验研究 |
| 4.4.1 实验内容 |
|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5 实际工程中二三污水耦合处理影响因素研究 |
| 4.5.1 实验内容 |
|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6 结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1.1 课题来源 |
| 1.1.2 课题概述 |
| 1.1.3 研究课题的背景 |
| 1.2 腈纶生产工艺路线、废水水质及处理现状 |
| 1.2.1 腈纶生产工艺路线 |
| 1.2.2 腈纶废水水质特点 |
| 1.2.3 吉林化纤腈纶生产工艺及产生废水 |
| 1.2.4 腈纶废水处理技术 |
| 1.2.5 吉林化纤腈纶废水处理 |
| 1.3 高效菌及国内外应用现状 |
| 1.3.1 腈纶废水生化处理工艺 |
| 1.3.2 高效菌应用现状 |
| 1.4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2 高效菌SBR反应器小试试验 |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水质 |
| 2.1.2 实验材料 |
| 2.1.3 实验装置及方法 |
| 2.1.4 取样及分析测试方法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普通 SBR 反应器和投加了高效菌的 SBR 反应器的降解效果对比 |
| 2.2.2 不同高效菌投加量对反应器去除效果的影响 |
| 2.2.3 不同载体填充比对反应器去除效果的影响 |
| 2.2.4 投加碱度、磷源及增大 DO 对反应器去除效果的影响 |
| 2.3 本章小结 |
| 3 高效菌连续流反应器中试试验 |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1.1 高效菌及载体 |
| 3.1.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 3.1.3 取样及分析方法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高效菌协同载体强化腈纶废水生化效果 |
| 3.2.2 高效菌的恢复培养 |
| 3.2.3 高效菌强化生化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
| 3.3 本章小结 |
| 4 新建氧化池降氨氮效果研究 |
| 4.1 工艺现状 |
| 4.1.1 老生化池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
| 4.1.2 新生化池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
| 4.1.3 生物活性对比 |
| 4.2 新生化池试验技术方案 |
| 4.2.1 问题分析 |
| 4.2.2 脱氮影响因素研究 |
| 4.2.3 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 |
| 4.3 新生化池调试试验结果与讨论 |
| 4.3.1 回流污泥方式的影响 |
| 4.3.2 接种污泥种类的影响 |
| 4.3.3 碱度和温度的影响 |
| 4.3.4 溶解氧的影响 |
| 4.3.5 总体变化趋势 |
| 4.4 本章小结 |
| 5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试验用仪器及厂牌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用水与水质 |
| 1.2 试验装置 |
| 1.3 化验分析[9] |
| 1.4 运行方案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
| 2.2 COD去除效果分析 |
| 2.3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
| 2.4 总氮去除效果分析 |
| 2.5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 2.6 膜污染及清洗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