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野[1](2021)在《慢性肺病中医康复实践框架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查阅慢性肺病(CLD)、肺康复(PR)以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文献,应用文献整理与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归纳CLD中医康复的相关组成要素,初步探讨CLD中医康复实践框架,以期为中医PR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整理与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CLD、PR以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等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探析中医康复应用于CLD的相关诊疗信息,并将以上信息录入Excel表格,利用频次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内在规律,依据相关文献、指南和个人经验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归纳CLD中医康复实践框架的相关组成要素,初步探讨出CLD中医康复的实践框架。结果:根据文献研究结果,纳入346篇相关文献,建立Excel表归纳整理了CLD中医康复的9类组成要素。其中包含9类相关成员(患者、家属、康复治疗师、临床医师、护师、药剂师、心理医师、社会志愿者以及领导组织)、2大类、10小类康复干预疗法(内治干预疗法、外治干预疗法)(中药制剂内服、饮食药膳、中医药液雾化、中药外治、运动训练、呼吸导引、推拿、刮痧、拔罐以及中医情志调理)、4项基本原则(标准化与个体化、信息系统化、整体观与辨证化以及预防前瞻化)、专业人员素养、资源配置、服务方式、平台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以及CLD中医康复实践框架的4个有序化阶段(诊疗信息收集阶段、诊疗信息评估阶段、康复干预阶段以及跟踪回访阶段)。结论:本研究在整理CLD、PR以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文献基础上,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初步探讨出了CLD中医康复实践框架。CLD中医康复实践框架内包含丰富的组成要素:CLD中医康复基本原则、康复相关成员、专业人员素养、康复干预疗法、相关政策法规、康复资源配置、康复平台建设、诊疗服务方式以及有序化康复流程。
周翠[2](2021)在《皮内针调肝理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皮内针调肝理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兼有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皮内针调肝理肺法联合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壅肺兼肝郁气滞证)的住院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给予吸氧2-3 L/min;应用抗生素选取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对其过敏者选取左氧氟沙星;氨溴索注射液30 mg静点2/日、氨溴索片30 mg 口服3/日化痰;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2.5 ml+氯化钠注射液2 ml+布地奈德悬浊液1 mg雾化3/日雾化吸入3/日、多索茶碱注射液0.3 g静点1/日、茶碱缓释片0.1 g 口服2/日平喘),试验组予皮内针治疗联合西医治疗(选穴:肝俞、肺俞、太冲、太渊)治疗。操作方法:确定好选穴的部位,在既定穴位的体表位置应用酒精进行消毒后,将皮内针针体对准穴位,垂直进针插入穴位,使原本附着于消毒胶布内的针柄部分能够平整地停留在并能够牢牢地将其固定于局部皮肤上。留针时间:24-48小时。以入院第一天为第一次针刺时间,2次针刺间隔时间为1天。以10天为疗程,观察疗程中对两组病例进行临床各症状、CAT评分、血常规、C-反应蛋白、焦虑抑郁的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1.治疗前基线比较: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29例,临床控制4例(13.79%),显效16例(55.17%),有效9例(31.03%),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29例,控制3例(10.34%),显效 10 例(34.48%),有效 14 例(48.28%),无效 2 例(6.90%),总有效率为93.1%,两组疗效判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积分降低,且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中医证候积分中,治疗前两组各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咳嗽、咯痰、喘息、溲赤方面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善太息、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大便干方面,两组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焦虑抑郁比较:治疗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试验组在焦虑及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焦虑、抑郁评分改善上优于同期对照组。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MRC评分、CAT评分:治疗前两组mMRC评分、CA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mMRC评分、CA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临床效果治疗分析来看,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证候各项积分中,试验组在善太息、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大便干方面,症状改善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焦虑抑郁改善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皮内针调肝理肺法联合西药治疗对于慢性阻塞性急性加重期可改善患者善太息、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大便干等症状,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且无副作用、操作方便,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病人提供了一定的治疗依据。
苗頔[3](2021)在《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梳理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的文献,归纳结局指标,总结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为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循证依据,为临床培土生金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回顾性分析培土生金法(保金益肺膏联合穴位贴敷与呼吸吐纳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试验,验证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20年7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即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随机对照试验。用改良版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Rev 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依据漏斗图进行文献发表偏倚风险评估。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收集的1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试验已采用SAS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产生的随机分配编码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82例,对照组83例。试验组:应用保金益肺膏口服联合穴位贴敷与呼吸吐纳法;对照组:空白对照。疗程为76天±4天。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治疗前、随访1年后变化情况,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总积分、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1年后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1.文献检索结果:共纳入28项试验,包含20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所有试验均在中国进行,所有病例初始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Jadad评分显示,有9项试验属于高质量,19项试验属于低质量。2.数据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1)培土生金法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有效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25,95%CI[1.18,1.33],P<0.00001)、提高肺功能指标FEV1%Pred(MD=2.95,95%CI[1.99,3.90],P<0.0001)、改善肺功能指标FVC(MD=0.19,95%CI[0.08,0.31],P=0.0009)、降低BODE指数(MD=-0.56,95%CI[-1.00,-0.13],P=0.01),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P<0.05)。且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性良好。(2)培土生金法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改善肺功能指标FEV1/FVC%(MD=2.17,95%CI[0.85,3.50],P=0.001)、提高生存质量SGRQ评分(MD=-7.51,95%CI[-10.57,-4.46],P<0.00001),疗效可能优于单纯常规西医疗法(P<0.05)。(3)中医症状总积分、6min步行距离(6MWD)评分、呼吸困难m MRC评分、CAT评分四项指标,由于文献异质性强,未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有10项不同疗程的试验结果均提示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西医常规治疗效果好(P<0.05);在6min步行距离(6MWD)评分方面,9项不同疗程的试验结果均提示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西医常规治疗效果好,除1项试验外,其余8项试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呼吸困难m MRC评分方面,7项不同疗程的试验结果均提示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西医常规治疗效果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CAT评分方面,14项不同疗程的试验结果均提示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西医常规治疗效果好,除1项试验外,其余13项试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有11项试验描述了不良反应,报道称其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有10项试验描述了安全性指标,报道均提示未见明显异常。(5)发表偏倚:对纳入试验的结局指标做漏斗图,图像存在不对称因素,提示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偏倚风险。第二部分:临床试验1.基线资料:共纳入165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在急性加重次数方面:对照组随访1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访1年与治疗前比较,急性发作次数显着减少(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随访1年急性发作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在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总积分、CAT评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随访1年试验组各指标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指标无异常。结论:1.本研究对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证实培土生金法干预措施在临床具有显着疗效,表明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具有有效性。2.回顾性分析以“培土生金法”为理论基础,运用保金益肺膏联合穴位贴敷和呼吸吐纳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试验,发现其临床疗效确切。与Meta分析结果相佐证。
王怿[4](2021)在《人参蛤蚧散加减联合肺康复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人参蛤蚧散加减联合肺康复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患者的方案,观察其临床疗效,为COPD稳定期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患者93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组、肺康复组、中药加肺康复组,每组各31例。常规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肺康复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接受肺康复训练(肺康复方案: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运动训练、三球式阻力呼吸训练器),中药加肺康复组在肺康复组的治疗基础上加人参蛤蚧散加减,疗程共90天。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证候积分、FEV1%pred、6MWD、m MRC、BMI、BODE指数、CAT评分及再住院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情况:常规组脱落5例,肺康复组、中药加肺康复组各脱落3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气流受限分级及病情综合评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组间比较证候积分、FEV1%pred、6MWD、m MRC、BMI、BODE指数及CAT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疗效:中药加肺康复组有效率为92.86%,肺康复组有效率为75%,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57.69%。三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证候积分:组内对比,三组治疗后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中药加肺康复组证候总积分低于肺康复组,肺康复组低于常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肺功能:组内对比,三组治疗前后FEV1%pred变化不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三组FEV1%pred无统计学差异(P>0.05)。(5)运动耐力:组内对比,三组治疗后6MWD均较治疗前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中药加肺康复组的6MWD大于肺康复组,肺康复组大于常规组,三组6MWD有统计学差异(P<0.05)。(6)呼吸困难情况:组内对比,常规组治疗前后m MRC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康复组及中药加肺康复组治疗后m MRC均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中药加肺康复组的m MRC低于肺康复组,肺康复组低于常规组,三组m MRC有统计学差异(P<0.05)。(7)体质指数:组内对比,三组治疗前后BMI变化不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三组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8)日常生活情况:组内对比,三组BODE指数和CAT评分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减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中药加肺康复组的BODE指数和CAT评分均低于肺康复组,肺康复组均低于常规组,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9)再住院情况:治疗后的3个月,再住院患者,常规组3例,肺康复组3例,中药加肺康复组2例;再住院率,常规组:11.54%,肺康复组:10.71%,中药加肺康复组:7.14%。三组再住院人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参蛤蚧散加减联合肺康复能有效缓解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运动耐力、呼吸困难及生活质量情况,且疗效确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稳定期的治疗方案之一,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韩冬梅[5](2021)在《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中医综述从概述、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治疗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认识。西医综述从概述、病因与诱发因素、发病机制、诊断与评估、治疗等方面概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现代医学进展。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目的: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AECOPD痰热腑实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发生机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呼吸二区AECOPD痰热腑实证患者60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予西医基础联合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合桑白皮汤)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别于患者入院第1天、第5天、第10天记录症状总积分,咳嗽、咳痰、喘息等各症状的积分、mMRC评分、CAT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实验结束后,建立数据库,录入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果。结果:临床收集病例共60例,脱落、剔除4例,最终纳入56例,其中试验组28例,对照组28例。1.治疗前对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严重程度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2.治疗前对两组症状的总积分,咳嗽、咳痰、喘息等各症状积分、mMRC评分、CAT评分及血清学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百分比、CRP)进行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3.疾病疗效:试验组临床控制2例,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显效4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占85.7%,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症状总积分、腹胀、便秘、CAT评分在第10天的观察节点,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症状总积分、腹胀、便秘、CAT评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咳嗽、咳痰、喘息、mMRC评分、WBC、NE%、CRP,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肾功能(CREA),所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安全可靠。结论:联合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较西医基础+中药汤剂治疗可显着改善AECOPD痰热腑实腹胀、便秘症状,降低CAT评分,且改善的时间点为第10天,出现的时间较晚。联合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较西医基础+中药汤剂治疗在疾病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较西医基础+中药汤剂治疗在咳嗽、咳痰、喘息、mMRC评分、WBC、NE%、CR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在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患者时,无不良反应,短期应用安全可靠。
沈美頔[6](2021)在《护士主导的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联合超声促渗技术对COPD病人排痰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气道炎症性的慢性疾病,通常表现有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例如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如果病人反复发生气道感染就会产生的大量脓性分泌物,使疾病进一步加重,出现更多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更严重的气流阻塞,甚至死亡。因此,控制气道炎症、有效排痰对于COPD病人来说格外重要。主动循环呼吸技术(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ACBT)可以单独或辅以其他技术来帮助COPD病人有效排痰,但干预效果存在争议。超声促渗技术已被证实可以优化化痰效果,减少炎症反应,但将超声促渗技术应用于COPD病人的报道较少见。因此,我们将ACBT与超声促渗技术相结合,通过护士对该联合干预方案的建立和实施来完善的COPD病人的症状管理,即“控制炎症--化痰排痰”,以帮助病人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内心焦虑。目的:目前ACBT对COPD病人有效排痰的干预效果仍存争议,痰液粘稠的问题也未得到解决,尚无完善有效的的痰液管理方案,因此本研究制定了适合COPD病人的ACBT联合超声促渗技术干预方案,探讨与单一措施相比,联合干预是否能够有效控制COPD病人的炎症、促进病人有效排痰、提高肺功能和血氧含量、改善生活质量及焦虑状况,为COPD病人的护理提供新的干预策略和方法。方法:本研究是一项三臂、平行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招募了长春市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COPD病人959人,经严格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确定了75人,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干预组病人接受由护士主导的ACBT及超声促渗技术的干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分别接受ACBT和超声促渗技术的干预。本研究干预时长为一周,在此期间内各组病人每天接受两次护理干预。研究将于干预前后进行评估。主要结局指标有痰液粘稠度、痰液量、一秒率、肺活量及血氧饱和度。次要结局指标为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焦虑状况。调查工具有一般资料调查表、NDJ-1粘度计、带有刻度的容器、便携式肺功能仪、脉博式血氧指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呼吸系统疾病焦虑量表。采用SPSS 26.0和STATA 16.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假设设检验水准α=0.05,且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纳入COPD病人75例,其中男31例、女44例,平均年龄为55.06±12.16岁,且各组病人的痰液粘稠度、一秒率、肺活量、血氧饱和度、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量表和呼吸系统疾病焦虑量表得分在基线时没有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三组病人干预后的痰液粘稠度、一秒率、肺活量、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量表和呼吸系统疾病焦虑量表得分较基线时均有显着改善(P<0.05)。而ACBT组在干预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较基线时无明显显着差异(P>0.05),其余两组病人干预后的血氧饱和度可见显着提高(P<0.05)。3.经正态性检验,选择一般线性模型或多层广义线性模型校正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三组病人在痰液粘稠度、干预后排痰量、肺功能、血氧饱和度及病人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人焦虑状况未见显着组间差异(P>0.05)。三组病人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干预的改善度、认知度、满意度、完成度等方面也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ACBT+声透组的病人在痰液粘稠度、一秒率、肺活量方面显着优于其余两组(P<0.05),在血氧饱和度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量表得分上显着优于ACBT组(P<0.05)。排痰量和呼吸系统疾病焦虑量表得分未见组间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阶段没有与干预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5.与主要分析结果不同,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组病人的生活质量变化未见组间显着差异(F=2.99,P=0.057),且住院费用在组间差异显着(Z=6.759,P=0.034)。敏感性分析表明未完成干预计划的人群与完成干预的人群人口统计学特征无显着差异,仅在婚姻状况方面不同(χ2=-2.35,P=0.019)。结论:以护士主导的ACBT联合超声促渗技术能显着改善COPD病人的痰液粘稠度、肺功能、血氧含量和生活质量,降低病人焦虑水平。且与单一措施相比,以护士主导的ACBT联合超声促渗技术的干预方案在改善COPD病人的痰液粘稠度、排痰量、肺功能、血氧含量方面有着更为显着的干预效果,但在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焦虑水平,及增加成本效益方面的效果较单一措施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阶段无不良事件发生,病人也更偏好用联合的干预方案来改善他们现有症状,因此,以护士主导的ACBT联合超声促渗技术似乎对COPD病人来说更安全有效、容易接受。
李振宇[7](2021)在《王檀教授治疗肺胀用药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王檀教授门诊诊治的肺胀患者病例,运用统计学方法,挖掘并总结王檀教授治疗肺胀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王檀教授门诊诊治的肺胀患者病例,将病例中患者基本信息、证候及方药等录入至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工作表,将具体方药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2等软件,统计处方中证候频数、药物频数,筛选出常见证候及高频药物,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类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王檀教授治疗肺胀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结果:本项研究共涉及203味中药,累计药物使用频次为15056次,平均每个处方中有12.62味中药,药物四气以温性药出现频次最高,出现频率为28.37%,药物五味中甘、苦、辛味药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药味,药物归经以肺经药物最多,出现频率为58.39%。高频药物共有63味,高频药物中补虚药出现频次最高,频率为26.11%。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最终得到9个聚类方组。统计出王檀教授治疗肺胀的五种常见证型。结论:1、从证候分析:风寒邪气、气郁、水饮、痰浊、火邪等是引发肺胀的常见病理因素。王檀教授在辨治肺胀过程中重视风寒邪气、气郁、水饮、痰浊、火邪等对肺脏的干扰,治疗时注重调肝及培土生金。王檀教授治疗肺胀的五种常见证型分别为:“外寒内饮证”“胆胃失和证”“痰热蕴肺,气阴两伤证”“肝阳偏亢,肺气壅滞证”“脾胃虚寒证”。2、从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析:王檀教授治疗肺胀时寒温并用,以温药为主。所使用的药物五味以甘、苦、辛居多,药物归经以归手太阴肺经的药物最为常见,脏腑兼顾,尤其注重对五脏的调摄及胃的固护。3、从药物药类分析:王檀教授治疗肺胀时重视对脏腑虚损的调整,同时兼顾对痰浊、水饮、瘀血、火邪的祛除,以及对外感邪气的治疗。4、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9个聚类方组,适用于“肝阳偏亢证”“外寒内饮证”“胆胃失和证”“脾经伏火证”“痰热蕴肺,气阴两伤证”“肾阳不足证”“肺脾气虚证”等,临证时可辨证选用。
李竜臣[8](2021)在《中医肺康复穴位贴敷法作用于慢阻肺稳定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于扬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平喘乳膏穴位贴敷法作用于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结果,包括治疗前后相关症状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评分结果对比,6分钟步行试验,肺通气功能的改善程度,观察治疗前后对机体肝肾功能的影响,并在治疗后的1年随访期期间记录患者因本病再次入院的频率,评估该穴位贴敷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该治疗方法对患者带来的实际疗效,是否可以延缓或控制COPD的进展情况等,为今后帮助COPD患者控制病情,延缓病情进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提供治疗思路。方法:按实验计划选择处于COPD稳定期的患者,在纳入标准内纳入病例数量为80例,治疗组:遵循患者既往在稳定期的常规治疗,予以每日联合氧疗20min+腹式呼吸训练每日30min,使用扬州市中医院平喘乳膏贴敷。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氧疗与腹式呼吸训练,给予模拟敷贴。主要观察指标除外治疗开始前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与吸烟指数的基线指标以外,还包括:在治疗开始前与治疗3个疗程(30天)结束后,分别所测试并记录的患者肺通气功能、肝肾功能,填写中医症候评分表、CAT评分、mMRC评分。随访期以治疗开始计算,为期1年,记录1年内患者因COPD病情急性加重而再次入院的次数,与治疗前开始前1年内患者因此原因入院的次数进行对比。结果:临床纳入80例病例,最终完成试验研究病例76例,两组各38例。治疗前统计比较基线信息,得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指数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p值均大于0.05,认为2组病例基线信息数值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完成足疗程30天后,分别于治疗前后统计两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统计方法,计算前后两组的统计结果的改变率,将治疗效果分为4级,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结果对比得出p<0,05,统计学分析认为平喘乳膏穴位贴敷对提高患者中医症候有效率有积极影响。2.各评分表及6MWT:对比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总积分、CAT评分、mMRC评分以及6分钟步行试验于治疗后所得数据,p值均小于0.05,认为治疗效果有临床差异。其中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以及mMRC评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符号进行秩和检验。6MWT、CAT评分两组符合正态分布,两组数据统计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3.肺通气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 比值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在治疗前后分别都得到了改善,组内p值都小于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VC符合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00,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治疗完成后,治疗组结果与对照组结果有差异,加用平喘乳膏穴位贴敷对FEV1/FVC结果改善更明显。FEV1%pred值在治疗后治疗组的组内比较,以及两组的组间比较p值小于0.05,认为治疗有临床意义。4.再次入院次数:随访期以治疗开始计算,为期1年,记录1年内患者因COPD病情急性加重而再次入院的次数,与治疗前开始前1年内患者因此原因入院的次数进行对比。分别将入院次数分为1≦次,2次、3次以及≧4次四个等级,作为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治疗后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p=0.952,常规治疗方式对患者治疗前后入院次数影响没有临床意义,治疗前后治疗组p=0.003,统计学分析认为加用平喘乳膏穴位贴敷对患者再入院次数影响有临床意义。5.安全指标:纳入试验的的两组患者治疗疗程结束后并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的指标。可以认为该药物贴敷对人体肝肾功能没有明显影响。期间有24例患者出现贴敷后皮肤发红瘙痒,但未有患者出现小水疱等较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证实:相比单纯使用西医药物以及简单的呼吸训练治疗方案,扬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平喘乳膏穴位贴敷对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更明确。可以认为在常规稳定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平喘乳膏穴位贴敷,更加有利于COPD稳定期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的提高,减低评估COPD疾病相关的症状表格评分,包括中医症状评分、CAT评分、mMRC评分。且足疗程治疗后,患者1年内因COPD复发或加重而出现的再入院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证实平喘乳膏穴位贴敷对维持COPD稳定期患者病情,减少加重与复发方面有明显疗效。安全指标方面未见明显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证实平喘乳膏的安全性。
李杨[9](2021)在《COPD中医证候演变分析及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文中指出本论文临床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简称为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的证候变化(主要症状、病位、证型);二是中医规范化管理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效果。目的:(1)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急性期到稳定期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病位和证型)的演变规律,分析其临床特点,为慢阻肺的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思路。(2)观察中医规范化管理对慢阻肺稳定期的效果,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推动中医特色管理手段参与慢阻肺稳定期的管理,科学防治慢阻肺。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慢阻肺急性期住院患者的基线期数据,据随机分组法分为中医管理组(以下简称中医组)和对照组;观察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从急性期到稳定期的证候演变(主要症状、主要病位、证型);出院后多时间节点多方式进行回访,观察中医规范化管理对慢阻肺稳定期管理的效果。结果:1)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中医证候演变:(1)主要症状:(1)咳嗽:急性期到稳定期咳嗽程度明显减轻,两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咳痰: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咳痰情况明显改善,两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3)痰色: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痰色由黄转白,两期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4)喘息: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喘息严重程度明显减轻,两期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5)短气: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短气严重程度明显改善,两期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主要病位: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随病程的增加,由单一向复合转变。急性期病位分布:肺(73%)>肺+肾>肺+脾>肺+脾+肾;稳定期病位分布:肺+肾>肺>肺+脾=肺+脾+肾,两期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3)证型:慢阻肺急性期证型分布:痰热壅肺证>外寒内饮证>风寒袭肺证>痰浊阻肺>痰蒙神窍证;稳定期: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急性期到稳定期的具体证型转变: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各证型演变分布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17>0.05)。(4)不同肺功能分级主要病位、证型变化:(1)主要病位变化:各级肺功能分级急性期主要病位分布以肺为主,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6>0.05);稳定期轻、中度和重度、极重度肺功能分级主要病位:肺(68.20%)和肺+肾(60.80%)为主,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不同肺功能分级急性期的证型分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9>0.05);稳定期证型轻、中度和重、极重度肺功能分级主要为:肺脾气虚证(68.20%)和肺肾气虚证为主(71.60%),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1)CAT评分:两组CAT评分中医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2)m MRC分级:两组m MRC分级中医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3)其他指标比较:过去1年内急性加次数中医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圣乔治评分、肺功能情况(FEV1/预计值、FEV1/FVC),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各指标差值(M12-稳定期):CAT评分、m MRC分级、过去1年急性加重次数,中医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圣乔治评分、肺功能情况(FEV1、FEV1/FVC)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证候演变:主要症状明显减轻;主要病位由单一趋向复合;证型急性期以痰热壅肺为主,稳定期以肺肾气虚为主;不同肺功能分级的急性期主要病位和证型无明显差异,但在稳定期的主要病位和证型上则具有明显差异。(2)慢阻肺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中医规范化管理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等诸多方面有正向调节作用。
李春艳[10](2021)在《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改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有效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WHO预计2030年其将成为第五大致残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室内室外环境污染的增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该病在全球呈逐年迅猛上升的趋势[1-4]。COPD患者常常因为呼吸道感染、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急性加重住院治疗。当慢阻肺患者合并II型呼吸衰竭时,其行动能力将受到限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死亡。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家用无创呼吸机可有效改善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症状。由于其简便、有效等优点在患者家庭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Vasiliki等进行的1年无创通气对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观察显示: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在无创通气的前3个月明显提高[5]。韩其政等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进行1年随访研究,已证实实行长期家庭无创通气病人的再住院率、再插管率、死亡率均明显下降[6]。因此临床工作者认为对于伴有II型呼吸衰竭、反复急性加重、有明显夜间低通气、吸氧不能耐受的COPD病人长期家庭无创通气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和降低病死率。但由于患者及家属常常不具备呼吸机使用的专业知识,无法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实时的呼吸机参数调整,尤其是舒适性参数的调节,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不能耐受的情况,实际上这部分患者没有达到有效利用家庭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呼吸功能减少住院次数的目的。因此,亟待需要一种可以实施精确调整呼吸机参数的设备,以保证无创呼吸机全时段有效工作,改善患者症状。基于上述现实问题,本研究将使用一款家用无创呼吸机,可无线接入移动互联网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远程评估,远程调节呼吸机参数,使患者实时获得最佳辅助通气效果。因此,我们从患者血气分析、炎症标志物、生活症状评分、肺功能等指标状况对患者进行评估,旨在评估该新型家用无创呼吸机是否可以改善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目的:探讨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70名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最终入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通过随机数字法,按照1:1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均予慢阻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辅以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日使用时间至少5h(建议午休或夜间休息时使用),对照组通常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2-3L/min),或根据病情适当调节氧流量,每日使用时间至少12h,(建议午休或夜间休息时使用)。两组受试者随访1年。在入组后的第4、8、12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血清炎性因子、生活质量评分及一年内住院次数、6分钟步行距离、心衰标志物、肺功能等指标。研究结果:1.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内第4月、第8月、第12月与入组时比较,其CAT评分、m MRC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氧饱和度(Sa O2)与入组时比较,均有改善(p<0.05)。2.经过1年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内一年内住院次数、心衰标志物(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入组时比较,均有改善(p<0.05)。3.经过1年治疗后,观察组CAT评分、m MRC评分、Pa O2、Pa CO2、Sa O2、6MWD、一年内住院次数、BNP、PCT、CRP、IL-6、IL-8、TNF-α较对照组均有改善(p<0.05)。4.肺功能FEV1、FVC在治疗1年后,两组组内的FEV1、FVC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有效改善了慢阻肺患者的症状、延缓慢阻肺的进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康复科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诱因 |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
|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焦虑抑郁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名 |
| 2 肺胀的病因病机 |
| 3 证候分类 |
| 4 肺胀的论治 |
| 5 外治法 |
| 6 中医对焦虑抑郁的认识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1.4 随机分组 |
| 1.5 干预措施 |
| 1.6 观察疗效及指标 |
| 1.7 统计方法 |
| 2 技术路线 |
|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
| 3.1 一般资料分析及治疗前疗效指标分析 |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 4 讨论 |
| 4.1 调肝理肺法 |
| 4.2 选证依据 |
| 4.3 选穴依据 |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eta分析 |
| 材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临床观察 |
| 材料与方法 |
| 试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表及附件 |
| 综述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样本量估计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分组方法 |
| 3.2 干预方法 |
| 4 临床观察项目 |
| 4.1 症状积分、疗效判定 |
| 4.2 肺功能(FEV1%pred) |
| 4.3 运动耐力(6MWD) |
| 4.4 呼吸困难情况(m MRC) |
| 4.5 体质指数(BMI) |
| 4.6 日常生活情况(BODE指数、CAT评分) |
| 4.7 再住院情况 |
| 5 安全性指标 |
| 6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治疗前数据分析 |
| 1.1 病例收集结果 |
| 1.2 一般性资料分析 |
| 1.3 各观察指标治疗前比较 |
| 2 治疗结果 |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 2.2 症状比较 |
| 2.3 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 |
| 2.4 肺功能(FEV1%pred) |
| 2.5 呼吸困难情况(m MRC) |
| 2.6 体质指数(BMI) |
| 2.7 BODE指数 |
| 2.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 |
| 2.9 再住院人数及再住院率 |
| 3 安全性分析 |
| 分析和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COPD稳定期的认识 |
| 1.1 COPD稳定期的定义 |
| 1.2 COPD流行病学 |
| 1.3 COPD发病机制 |
| 1.4 肺康复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研究 |
| 2 祖国医学对COPD稳定期的认识 |
| 2.1 病名及历史沿革 |
| 2.2 病因病机 |
| 2.3 祖国医学治疗COPD稳定期的研究进展 |
| 2.4 人参蛤蚧散加减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的理论依据 |
| 3 人参蛤蚧散加减联合肺康复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的理论依据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 4.1 临床疗效的分析 |
| 4.2 临床症状的分析 |
| 4.3 运动耐力的分析 |
| 4.4 呼吸困难的分析 |
| 4.5 肺功能的分析 |
| 4.6 体质指数的分析 |
| 4.7 日常生活情况的分析(CAT评分、BODE指数) |
| 4.8 再住院情况的分析 |
| 5 安全性分析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
| 附录 B |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 COPD 稳定期肺肾两虚证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治疗进展 |
| 1 中医病名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分型 |
| 4 治疗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现代医学进展 |
| 1 概述 |
| 2 病因与诱发因素 |
| 3 发病机制 |
| 4 诊断与评估 |
| 5 治疗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设计方法 |
| 2.2 样本量估算 |
| 2.3 分组方法 |
| 2.4 治疗方法 |
| 2.5 观察指标 |
| 2.6 安全性评价 |
| 2.7 统计学方法 |
| 2.8 技术路线图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证候疗效评价 |
| 3.3 血清学指标评价 |
| 4 讨论 |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 4.2 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的机制分析 |
| 4.3 结论 |
| 4.4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2章 研究内容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研究对象招募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1.4 样本量计算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研究设计 |
| 2.2.2 随机和盲法 |
| 2.2.3 干预措施 |
| 2.2.4 研究工具 |
| 2.2.5 资料收集 |
| 2.2.6 质量控制 |
| 2.2.7 不良事件 |
| 2.2.8 研究相关伦理学 |
| 2.2.9 统计学方法 |
| 2.2.10 技术路线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三组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 3.2 三组病人各结局指标的基线比较 |
| 3.3 三组病人主要结局指标的比较 |
| 3.3.1 痰液粘稠度 |
| 3.3.2 痰液量 |
| 3.4 三组病人次要结局指标的比较 |
| 3.4.1 一秒率(FEV_1/FVC) |
| 3.4.2 肺活量(VC) |
| 3.4.3 血氧饱和度(SpO_2) |
| 3.4.4 生活质量和焦虑状况 |
| 3.5 三组病人附加结局指标的比较 |
| 3.5.1 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
| 3.5.2 干预改善度、认知度、满意度、完成度 |
| 3.6 三组病人结局指标的意向性分析 |
| 3.7 三组病人结局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
| 3.8 干预期间不良事件的报告 |
| 第4章 讨论 |
| 4.1 三组病人人口统计学及基线特征分析 |
| 4.2 研究计划实施的情况分析 |
| 4.3 三组病人主要结果的干预效果分析 |
| 4.3.1 痰液粘稠度 |
| 4.3.2 痰液量 |
| 4.4 三组病人次要结果的干预效果分析 |
| 4.4.1 一秒率(FEV_1/FVC) |
| 4.4.2 肺活量(VC) |
| 4.4.3 血氧饱和度(SpO_2) |
| 4.4.4 生活质量和焦虑状况 |
| 4.5 三组病人附加结果的干预效果分析 |
| 4.5.1 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
| 4.5.2 干预改善度、认知度、满意度、完成度 |
| 4.6 三组病人的主要分析和意向性分析的异同点剖析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研究创新性 |
| 5.2 研究优势 |
| 5.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 5.4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回顾性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第二章 讨论 |
| 1 证候频数分析 |
| 2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 3 高频药物药类频数分析 |
| 4 药物聚类方组分析 |
| 5 王檀教授对肺胀的认识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COPD中医研究进展 |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 1.2 病位病理 |
| 1.3 中医治疗 |
| 2 COPD西医研究进展 |
| 2.1 病理生理 |
| 2.2 诊断与评估 |
| 2.3 治疗 |
| 3 肺康复的中医研究进展 |
| 3.1 冬病夏治三伏贴 |
| 3.2 五禽戏 |
| 3.3 艾灸 |
| 3.4 中药足浴 |
| 3.5 五行音乐疗法 |
| 4 肺康复西医研究进展 |
| 4.1 通气限制 |
| 4.2 运动训练在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作用 |
| 4.3 传统运动训练计划的替代方案 |
| 4.4 吸气肌训练 |
| 4.5 水中锻炼,积极的身心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 |
| 4.6 结果测量指标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标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方法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纳入标准 |
| 3.3 排除标准 |
| 3.4 脱落标准 |
| 3.5 治疗方法 |
| 3.6 穴位贴敷 |
| 3.7 腹式呼吸 |
| 3.8 家庭氧疗 |
| 4 观察指标 |
| 4.1 基线资料 |
| 4.2 中医症状评分 |
| 4.3 CAT评分、改良呼吸困难评分mMRC |
| 4.4 肺通气功能 |
| 4.5 6MWT |
| 4.6 肝肾功能 |
| 4.7 随访期间病情急性加重而入院例数 |
| 5 统计方法 |
| 6 研究结果 |
| 6.1 基线资料 |
| 6.2 主要观察指标 |
| 7 讨论与分析 |
| 7.1 背景 |
| 7.2 穴位贴敷法的机理与相关选穴 |
| 7.3 对各项指标的影响 |
| 8 结论 |
| 第三章 问题与展望 |
| 1 问题 |
| 2 特殊考虑 |
| 3 展望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到稳定期证候演变分析 |
| 1.目的 |
| 2.资料 |
| 3.方法 |
| 4.结果 |
| 5.小结 |
| 临床研究二 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 |
| 1.目的 |
| 2.资料 |
| 3.方法 |
| 4.结果 |
| 5.小结 |
| 讨论 |
| 第一部分 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中医证候演变 |
| 1.一般人口资料学讨论 |
| 2.管理过程病例脱落讨论 |
| 3.中医证候演变结果讨论 |
| 第二部分 慢阻肺稳定期中医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 |
| 1.课题管理模式的选择 |
| 2.本课题管理模式的选择 |
| 3.本课题管理模式得以完成的条件分析 |
| 4.管理结果讨论 |
| 5.本临床研究观察的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一 慢阻肺西医研究进展 |
| 1.慢阻肺流行病研究 |
| 2.危险因素 |
| 3.治疗 |
| 4.常见合并症及预后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慢阻肺中医证候研究及稳定期管理研究进展 |
| 1.中医对慢阻肺的认识 |
| 2.慢阻肺稳定期管理的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词表 |
| Abstract |
| 摘要 |
| 前言 |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研究结果 |
| 3.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COPD的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