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1](2021)在《涟水县芦笋生产机械化的调研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涟水县芦笋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芦笋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情况,提出发展建议。
徐振龙[2](2021)在《江淮地区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芦笋属于保健蔬菜,营养价值较高,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芦笋种植面积也随之增加。该文介绍了芦笋的生长特性,提出了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毛俊阳[3](2021)在《芦笋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文中认为一、品种选择选用萌芽早,生长速度快,嫩茎粗细均匀、色泽浓绿,抗病、抗倒伏的品种。二、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是生产上最常用的方法,能够便于苗期精心管理,出苗率高,用种量少。定植期主要根据育苗时期和茬口来决定。3—4月播种,5—6月定植;8—9月播种,10—11月定植。芦笋宜早春定植,因为从12月至翌年2月,植株生理上有一个不明显的休眠期,鳞芽萌发少,定植成活率自然较高。要注意带土定植,少伤根系。芦笋极不耐涝,应避开雨季。
李育军,植石灿,骆浩文,金晓石[4](2021)在《华南地区芦笋潜力品种介绍及栽培管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芦笋,又叫石刁柏,是百合科多年生宿根植物,起源于地中海沿岸东部地区等,于晚清时期传入我国,目前,全球栽培面积约30万hm2,我国栽培面积10万hm2,是芦笋生产大国。芦笋在我国南北均可种植,常作高端蔬菜,很受中高档消费人群的欢迎。20世纪90年代以来,芦笋在华南地区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等发展较快,近年来,华南地区芦笋栽培年总面积7 000万hm2左右,产值10亿左右,
汪李平[5](2021)在《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芦笋栽培技术(下)》文中认为5大棚芦笋栽培技术5.1品种选择芦笋是一次种植、多年采收的多年生蔬菜,品种选择对芦笋整个生长期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长江流域大棚栽培芦笋宜选择笋株高大、笋茎粗壮、抗病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目前表现比较好的品种有88-5改良系、2000-X、芦笋王子F1、冠军、格兰德、阿特拉斯和帝王等杂交品种。
汪李平[6](2021)在《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芦笋栽培技术(中)》文中指出2栽培特性2.1形态特征(1)根芦笋的根为须根系,根群发达,具有长、粗、多的特点,主要分布在30 cm以内的耕作层中。芦笋的根系主要由肉质贮藏根和须状吸收根组成。种子发芽最初生长的为初生根,随着幼苗生长,在初生根与初生茎的结合部逐渐产生突起而形成先端鳞茎状地下根状茎,随后地下根状茎上生长出肉质贮藏根,再在肉质贮藏根上长出纤细的须状吸收根,随着芦笋植株不断生长发育和生长年限逐年增加,慢慢形成发达的根群。芦笋的肉质贮藏根从地下根状茎节上长出,
李玉环,李哲,郑毅[7](2020)在《不同催芽和育苗方式对芦笋幼苗的影响》文中认为以"Grande"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催芽、不催芽、营养钵、苗床直接育苗4种方式对芦笋幼苗移栽前后的影响。结果表明:催芽营养钵育苗是最佳育苗方式。
艾志强[8](2020)在《高寒地区绿芦笋种植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绿芦笋在北方高寒地区从播种育苗、移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过程进行了系统介绍,为绿芦笋在寒地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脱飞飞,杨浩,赵辉,吴祥西,杨鉴波[9](2020)在《成都平原绿芦笋露地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成都平原芦笋栽培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为了提高绿芦笋露地生产品质和产量,就成都平原绿芦笋露地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从品种选择、育苗技术、田间定植、病虫害防治与采收等方面对绿芦笋栽培技术展开介绍,以供生产参考。
高峰[10](2020)在《寿县绿芦笋大棚四季覆膜高效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大棚绿芦笋种植是寿县一项好的产业扶贫项目,为指导帮助更多农户掌握种植技术,本文从大棚穴盘育苗、芦笋大棚建设、四季覆膜管理、开沟定植、定植当年管理、三期采收与二次留养母茎管理、采后处理等主要技术环节总结了寿县地区绿芦笋大棚四季覆膜高效栽培技术,供种植户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芦笋产业发展现状 |
| 2 芦笋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现状 |
| 2.1 芦笋种植基本工序 |
| 2.2 机械化技术应用现状 |
| 2.2.1 育苗阶段 |
| 2.2.2 栽植阶段 |
| 2.2.2. 1 土壤整理 |
| 2.2.2. 2 移栽 |
| 2.2.2. 3 培土起垄 |
| 2.2.3 生长管理 |
| 2.2.3. 1 灌溉 |
| 2.2.3. 2 施肥 |
| 2.2.3. 3 中耕除草 |
| 2.2.3. 4 枝条修剪 |
| 2.2.3. 5 大棚通风 |
| 2.2.3. 6 病虫害防治 |
| 2.2.4 芦笋采收运输 |
| 2.2.5 清茬处理 |
| 3 芦笋生产急需解决的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 |
| 4 推进芦笋生产机械化的思考 |
| 4.1 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扶持 |
| 4.2 加强关键环节技术攻关 |
| 4.3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
| 4.4 加强示范引领 |
| 1 生长特性 |
| 2 高产栽培技术 |
| 2.1 种植地选择 |
| 2.2 品种选择 |
| 2.3 茬口安排 |
| 2.4 育苗 |
| 2.4.1 浸种催芽 |
| 2.4.2 苗床 |
| 2.4.3 播种 |
| 2.5 定植 |
| 2.5.1 定植沟准备 |
| 2.5.2 起苗、分级、定植 |
| 2.5.3 定植后 |
| 2.6 病虫害防治 |
| 3 结语 |
| 一、品种选择 |
| 二、育苗移栽 |
| 三、育苗床准备 |
| 四、浸种催芽 |
| 五、苗床管理 |
| 六、土壤选择与整地定植 |
| 七、水肥管理 |
| 1 华南地区芦笋茬口安排 |
| 2 地块选择及施肥 |
| 3 播种育苗与移栽 |
| 3.1 催芽 |
| 3.2 播种 |
| 3.3 育苗管理 |
| 3.4 移栽定植 |
| 4 田间管理 |
| 4.1 查苗补棵 |
| 4.2 植株调整 |
| 4.3 水肥管理 |
| 4.4 采笋前准备工作 |
| 4.5 采收 |
| 4.6 采收期管理 |
| 4.7 采收后管理 |
| 5 病虫害综合控制 |
| 5.1 农业方法 |
| 5.2 物理方法 |
| 5.3 生物方法 |
| 5.4 化学方法 |
| 5 大棚芦笋栽培技术 |
| 5.1 品种选择 |
| 5.2 整地和定植 |
| 5.3 田间管理 |
| 5.4 芦笋采收期管理 |
| 5.5 采收后的田间管理 |
| 6 病虫害防治 |
| 2 栽培特性 |
| 2.1 形态特征 |
| 2.2 生长发育 |
| 2.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 3 栽培季节与茬口 |
| 4 芦笋的繁殖技术 |
| 4.1 分株繁殖 |
| 4.2 组织培养快繁 |
| 4.3 种子繁殖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种子催芽处理 |
| 1.2.2 基质处理 |
| 1.2.3 苗床处理 |
| 1.2.4 营养钵处理 |
| 1.2.5 播种 |
| 1.2.6 移栽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催芽和育苗方式对发芽率、根数及根长的影响 |
| 2.2 不同催芽及育苗方式对幼苗期生育指数的影响 |
| 2.3 不同催芽和育苗方式对移栽后生育指数的影响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不催芽严重影响芦笋种子发芽率 |
| 3.2 不催芽对幼苗期生育指数影响较大 |
| 3.3 苗床育苗对移栽后幼苗的影响较大 |
| 1 芦笋育苗 |
| 1.1 种质选择 |
| 1.2 种子处理 |
| 1.3 播种育苗 |
| 1.4 出苗管理 |
| 1.5 整地施肥 |
| 1.6 移栽定植 |
| 2 田间管理 |
| 2.1 灌溉除草 |
| 2.2 适时修剪 |
| 2.3 翻地追肥 |
| 2.4 病虫防治 |
| 3 芦笋采收 |
| 3.1 采收技术 |
| 4 结语 |
| 1 品种选择 |
| 2 育苗 |
| 3 整地做畦 |
| 4 定植 |
| 5 田间管理 |
| 5.1 温度要求 |
| 5.2 水分要求 |
| 5.3 土壤要求 |
| 5.4 肥料要求 |
| 6 植株调整 |
| 7 病虫害防治 |
| 8 采收 |
| 1 大棚穴盘育苗 |
| 1.1 品种选择 |
| 1.2 育苗时间 |
| 1.3 浸种催芽 |
| 1.4 播种 |
| 1.5 苗床管理 |
| 2 芦笋大棚建设 |
| 3 四季覆膜管理 |
| 4 开沟定植 |
| 4.1 定植密度 |
| 4.2 挖定植沟 |
| 4.3 施肥浇水 |
| 4.4 起苗定植 |
| 5 定植当年管理 |
| 6 定植翌年及以后管理 |
| 6.1 三期采收 |
| 6.2 二次留养母茎 |
| 6.3 水肥生态调控 |
| 6.4 病虫害绿色防控 |
| 7 采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