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作鹏[1](2016)在《半潜船运输海洋平台工况下的船体结构强度分析》文中提出半潜船作为一种高附加值船舶,在海洋工程领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传统运输方式如驳船拖拽,装载后拖拽等方式运载能力与运输速度等有很大限制,随着现在海洋结构越造越大,运输距离越来越远,对半潜船这种兼顾航速与载重量的特种船舶的要求越越来越严格。所以研究半潜船在超大载重量下的结构强度与连接结构设计就十分有必要。由于半潜船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船舶,其结构形式特殊,一般船舶的规范要求并不适用,而以往的半潜船结构分析主要关注在半潜船的船体强度,如半潜船体的三舱段强度分析等。随着直接计算方法的发展,船舶各类结构强度的计算、校核也更为合理、有效。所以半潜船在运输中,除船体结构外,在平台与船体之间需新增得一系列支撑结构的设计与校核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本文以Dockwise所拥有半潜船蓝枪鱼号为原型,以模拟运载一重四万吨的海洋平台模块为对象,运行航程为从亚洲东部运到加拿大东部。在一个完整的航次中,选用操作工况下的海况来模拟波浪载荷,对船体结构,滑轨臂,新增支撑结构,负载分散桩等相关结构的强度分析。本文分析方法如下:根据航程,运载模块信息等确定载荷信息。根据上部模块的SACS计算模型转化为ANSYS的有限元模型,并对重量中心,基座反力等信息进行调整。然后按照船体图纸建立船体,新增结构等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Moses海运计算软件计算结果,向ANSYS模型中实现Load mapping工作,将水动力载荷真实的施加到船体上,然后再结合ANSYS自带的弹簧单元技术实现浮力的生成。利用link单元将各个相关结构连接起来,并用ANSYS自带的惯性释放功能来消除载荷不平均所带来的影响。由此在计算后将相关结构的强度和挠度信息等与船级社规范要求进行对比,并对设计两种连接上部模块的海运紧固件结构进行讨论,以获得最佳的优化方案。
陈静[2](2013)在《海上大件运输特点与市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海洋石油开采力度的加大,海上大件运输由于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在航运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对该市场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市场发展也欠成熟。本文不仅弥补了理论研究的不足,也为我国从事海上大件运输的航运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对海上大件运输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的基础上,从货种、船型、航线和港口等市场要素方面分析海上大件运输的特点,并以典型货种为例介绍大件运输操作流程及特点。通过对市场基础数据的实证分析,从供需角度论述海上大件运输市场的现状和供需特征。同时借助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定性地分析船东议价能力、货主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和船东间竞争这五力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得出海上大件运输市场整体上竞争稳定,但会逐渐趋于激烈的结论。然后对市场的影响因素和供需变化规律做出宏观概括,并以钻井平台为例详细分析市场未来供需变化。最后利用时间序列、趋势外推等方法组合预测未来三年市场供需情况的发展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市场需求和供给都将稳定增加,短期内运力将保持供给小于需求的状况,但供给的增加速度大于需求增加速度,市场竞争会逐渐激烈。
刘树青[3](2012)在《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全球造船业已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一方面,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已居于世界前列。而另一方面,我国造船企业数量众多,其中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造船业要实现由数量扩张阶段进入到素质提升阶段,提升我国造船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建立系统的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所在,帮助造船企业寻找市场潜力和生产潜力,而且可以通过将自身的竞争力指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为提升竞争力指出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关于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并在对企业竞争力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造船企业的特点,给出了造船企业竞争力的具体含义。然后介绍了我国主要造船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造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总结造船企业竞争力的文献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基于资源和能力两大要素、结合三维关键决定因素确定模型,构建了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设计造船企业竞争力专家调查问卷,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以二十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为造船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
杨力[4](2011)在《后金融时代的船舶经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造船业的当前形势和今后的经营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我国造船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赵慧[5](2011)在《国内特种船建造市场商机已现》文中提出前不久,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兑现向17家国产汽车厂商许下的“国车国运”承诺,其旗下舟山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首批2艘5000车位汽车运输船悉数交付,第二艘船“中远腾飞”号在交付当日就搭载4000余辆国产汽车出口巴西。此举对我国远洋运输、船舶制造、汽车制造三大
汪有良[6](2011)在《半潜船运动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半潜船的需求也正日益增加。但是半潜船建造技术只被少数几个国家所掌握,而且针对吊舱式半潜船操纵性能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才刚兴起。因此研制基于吊舱式半潜船的操纵模拟器对于半潜船的设计、建造及操纵性能研究等方面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船舶运动数学模型是船舶仿真模拟器的核心问题。本文对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动力学理论出发,建立了吊舱推进方式半潜船MMG数学模型;二是从控制理论,将船舶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POD桨半潜船响应型数学模型。首先,本文从动力学理论出发,对吊舱推进方式半潜船的运动数学模型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近些年来已公开的关于吊舱推进器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总结,建立了一个三自由度POD推进式半潜船的运动数学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分别建立了裸体船体水动力、POD桨水动力、POD桨推力及扭矩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四阶Runge-Kutta算法,求解出船舶实时运动状态。其次,本文通过分析实船Z型操舵试验数据,确定了船舶“操纵性能指数”,即K,T值,建立了基于舵角及船速输入,船舶运动轨迹及航向为输出的响应型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即POD推进方式半潜船的NOMOTO数学模型。最后,为验证本文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以及比较MMG模型和NOMOTO模型的优缺点。本文以中远航运公司所有的半潜船“泰安口”轮为例。对MMG数学模型及NOMOTO模型分别进行了旋回运动仿真,为使预报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本文还考虑了风、流的影响,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实船试验数据相吻合,验证了已建立的数学模型是正确、有效的;且从精度上讲,MMG模型较NOMOTO数学模型在模拟POD推进式半潜船的运动特性时更为精确。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能为研制与开发POD推进式的船舶操纵模拟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对于培训半潜式船舶驾驶员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
廖再文[7](2011)在《世界海洋工程运输增添巨无霸——中远航运5万吨半潜船首制船祥云口轮在广州命名交船》文中研究表明中远航运5万吨半潜船是目前世界上能够承运单件货物重量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半潜船。目前包括中远航运2艘5万吨半潜船在内,全球仅有12艘该类型船舶,其中8艘由单壳油轮或驳船改造而成,另外2艘船龄也已经超过10年。
甘霖[8](2011)在《广船国际5万吨半潜船昨交中远航运》文中研究表明1月20日,广船国际(600685)与中远航运(600428)在广州龙穴造船基地隆重举行50000吨半潜船“祥云口轮”命名交接仪式。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以及中船集团总经理谭作钧两大集团的掌门人亲自出席本次命名交接仪式。 2007年10月30日,中远航运与广船国际签订了两艘50000吨半
陈佳南[9](2011)在《亚洲最大半潜船交付》文中研究表明本报讯 (记者 陈佳南) 1月20日,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联手精心打造的亚洲最大、世界领先的大型海上工程装备专业运输船——5万吨半潜船“祥云口”号,在黄船公司龙穴厂区交付。这标志着我国华南地区高端、高附加值特种船建造水平再上新台阶,将
廖再文,孙雄[10](2009)在《举重若轻的实力 举轻若重的精神》文中提出十周年华诞之际,打造国际特种船运输领先者中远航运喜迎含金量极高的“生日礼物”——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2009年年度最佳董事会奖”。作为中远集团旗下唯一以特种船远洋运输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十年来,中远航运精心耕耘,不断开拓创新,在公司治理、经营业绩、企业管理和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半潜船统计与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半潜船统计与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半潜船统计与研究现状 |
| 1.3 论文背景 |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 第2章 基本模型与假设 |
| 2.1 上部模块模型 |
| 2.1.1 上部模块基本信息 |
| 2.1.2 上部模块重量与重心 |
| 2.2 运输详情 |
| 2.2.1 装载图 |
| 2.2.2 船舶详情 |
| 2.2.3 船体结构图 |
| 2.2.4 设计航程条件 |
| 2.3 本文计算相关条件 |
| 2.3.1 计算软件 |
| 2.3.2 许用应力 |
| 2.3.3 计算方法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 3.1 有限元模型 |
| 3.1.1 上部模块 |
| 3.1.2 滑轨臂 |
| 3.1.3 新增支撑结构 |
| 3.1.4 负载分散桩 |
| 3.2 工况 |
| 3.3 连接结构与耦合 |
| 3.3.1 上部模块与负载分散桩之间的连接结构 |
| 3.3.2 负载分散桩与滑轨臂之间的连接 |
| 3.3.3 上部模块与新增支撑结构的连接 |
| 3.3.4 在横向与纵向的海运紧固件固定结构 |
| 3.4 约束 |
| 3.4.1 约束: 静态工况 |
| 3.4.2 约束: 中拱与中垂工况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有限元结果及分析 |
| 4.1 连接点的内力 |
| 4.2 滑轨臂结构的应力结果 |
| 4.3 新增支撑结构的应力结果 |
| 4.4 船体结构应力结果 |
| 4.4.1 米塞斯应力 |
| 4.4.2 变形 |
| 4.5 上部模块海运紧固件概念 |
| 4.5.1 纵向海运紧固件 |
| 4.5.2 横向海运紧固件 |
| 4.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吕作鹏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大件运输船舶及操作的研究现状 |
| 1.2.2 海上大件运输研究现状 |
| 1.2.3 市场分析研究现状 |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 1.4 本章小结 |
| 第2章 海上大件运输概述 |
| 2.1 海上大件货物概述 |
| 2.1.1 海上大件货物定义 |
| 2.1.2 海上大件货物分类 |
| 2.2 海上大件运输船舶及作业方式概述 |
| 2.2.1 海上大件运输船舶概述 |
| 2.2.2 大件运输船舶装卸方式介绍 |
| 2.2.3 海上大件运输方式概述 |
| 2.3 海上大件运输航线及港口 |
| 2.4 国内外海上大件货物运输现状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海上大件运输特点分析 |
| 3.1 海上大件运输市场的货种特点 |
| 3.2 大件运输船舶特点 |
| 3.2.1 重吊船 |
| 3.2.2 半潜船 |
| 3.3 大件运输航线及港口特点 |
| 3.4 半潜船运输操作流程特点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海上大件运输市场分析 |
| 4.1 海上大件运输市场需求分析 |
| 4.1.1 需求方分析 |
| 4.1.2 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 4.1.3 典型货种需求分析 |
| 4.2 海上大件运输市场供给分析 |
| 4.2.1 供给方分析 |
| 4.2.2 船队分析 |
| 4.2.3 供给特点分析 |
| 4.3 海上大件运输市场相关参与方分析 |
| 4.4 海上大件运输市场行业竞争力分析 |
| 4.4.1 船公司议价能力 |
| 4.4.2 货主议价能力 |
| 4.4.3 潜在进入者威胁 |
| 4.4.4 替代品威胁 |
| 4.4.5 船公司间竞争 |
| 4.5 海上大件运输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 4.6 海上大件运输供需变化规律分析 |
| 4.7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半潜船运输市场预测分析 |
| 5.1 半潜船运输市场预测方法 |
| 5.1.1 趋势外推法 |
| 5.1.2 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 |
| 5.1.3 组合预测模型 |
| 5.2 半潜船运输需求预测 |
| 5.2.1 钻井平台数量历史数据 |
| 5.2.2 钻井平台数量预测结果 |
| 5.2.3 半潜船运力需求预测 |
| 5.3 半潜船运力供给预测 |
| 5.4 半潜船运力供给与运力需求对比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本文结论 |
| 6.2 本文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内容框架及创新点 |
| 1.4 本章小结 |
| 第2章 理论综述 |
| 2.1 企业竞争力概念 |
| 2.1.1 国内外学者的定义 |
| 2.1.2 企业竞争力与其他概念间的辨析 |
| 2.2 企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
| 2.2.1 企业竞争力理论 |
| 2.2.2 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
| 2.3 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
| 2.3.1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 |
| 2.3.2 船舶工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 2.3.3 造船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我国造船企业现状分析 |
| 3.1 两大造船集团现状 |
| 3.2 长三角造船企业现状 |
| 3.2.1 江苏省造船企业现状 |
| 3.2.2 浙江省造船企业现状 |
| 3.2.3 上海市造船企业现状 |
| 3.3 环渤海、珠三角造船企业现状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
| 4.1 造船企业竞争力定义 |
| 4.2 造船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
| 4.2.1 第一维,从造船企业类型确定关键因素 |
| 4.2.2 第二维,从造船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确定关键因素 |
| 4.2.3 第三维,从船舶市场竞争结构确定关键因素 |
| 4.3 基于 AHP 的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
| 4.3.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 4.3.2 AHP 操作过程 |
| 4.3.3 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 4.3.4 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 5.1 造船企业的选择 |
| 5.1.1 造船企业的选择原则 |
| 5.1.2 造船企业的选择标准 |
| 5.2 数据的收集 |
| 5.3 数据的标准化 |
| 5.4 造船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 5.4.1 造船企业竞争力综合比较 |
| 5.4.2 造船企业竞争力分项比较 |
| 5.5 我国造船企业问题分析 |
| 5.5.1 我国造船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
| 5.5.2 我国造船企业集群化分析 |
| 5.5.3 我国造船企业技术水平分析 |
| 5.5.4 我国造船企业成本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
| 6.1 优化船舶产品结构 |
| 6.1.1 优化三大主力船型结构 |
| 6.1.2 进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 |
| 6.2 积极推进整合重组 |
| 6.3 快速提升技术水平 |
| 6.4 降低造船成本 |
| 6.5 本章小结 |
| 结论和展望 |
| 造船企业竞争力专家问卷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详细摘要 |
| 1 前言 |
| 2 全球经济放缓 |
| 3 世界船舶市场形势 |
| 4 我国船舶制造业形势 |
| 5 船舶经营策略 |
| 5.1 在手订单的风险控制 |
| 5.2 调整产品结构 |
| 5.3 市场开拓举措 |
| 5.4 加快绿色环保船型研发 |
| 6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 1.2.1 半潜船发展现状 |
| 1.2.2 吊舱推进器发展现状 |
| 1.2.3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的发展现状 |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 1.3.1 本文所做工作 |
| 1.3.2 本文基本结构 |
| 第2章 MMG半潜船运动数学模型 |
| 2.1 船舶运动的坐标系和运动方程 |
| 2.1.1 船舶平面运动坐标系 |
| 2.1.2 船舶操纵运动方程 |
| 2.1.3 船舶运动参量无量纲化 |
| 2.2 作用于船体上的流体动力和力矩 |
| 2.2.1 船体惯性类流体动力及力矩 |
| 2.2.2 船体粘性类流体动力及力矩 |
| 2.3 SSP推进器水动力性能 |
| 2.3.1 SSP推进器 |
| 2.3.2 SSP推进器水动力性能 |
| 2.3.3 吊舱推进器控制模型 |
| 2.4 组合推力及力矩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响应型半潜船运动数学模型 |
| 3.1 船舶运动响应型模型 |
| 3.1.1 线性船舶运动响应模型 |
| 3.1.2 非线性船舶运动响应模型 |
| 3.2 船舶线性响应模型应用 |
| 3.2.1 船舶对阶跃操舵时转艏响应 |
| 3.2.2 船舶在有限操舵速度下的响应 |
| 3.2.3 Z型操纵试验K,T分析 |
| 3.3 环境干扰力模型 |
| 3.3.1 风的作用力 |
| 3.3.2 浪的漂移力 |
| 3.3.3 流的作用力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半潜船操纵运动仿真实例 |
| 4.1 "泰安口"轮Nomoto模型仿真实现 |
| 4.1.1 "泰安口"轮Nomoto模型参数确定 |
| 4.1.2 "泰安口"轮Nomoto模型操纵性能预报 |
| 4.2 "泰安口"轮MMG模型仿真实现 |
| 4.2.1 "泰安口"轮MMG仿真模型参数确定 |
| 4.2.2 "泰安口"轮MMG模型操作性能预报 |
| 4.3 试验对比与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全文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