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蒙[1](2021)在《抽动障碍药、针治疗的Meta分析及揿针联合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进行中药联合针灸疗法与单纯中药疗法治疗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的Meta分析,从临床疗效、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评价两种TD治疗方案。2.观察并对比揿针联合静心止动方与单纯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分为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两部分。Meta分析部分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查找中药治疗以及中药联合针灸治疗TD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2月31日发表的中药联合针灸与单纯中药治疗抽动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由两位研究员进行文献筛选,应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临床研究部分为静心止动方联合揿针与单纯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对象为韩斐主任门诊TD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对照方式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T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揿针联合静心止动方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静心止动方治疗,治疗疗程为12周。严重程度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进行评分,记录治疗前后YGTSS评分并以减分率评价疗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肝肾功能、尿常规以保证试验安全性。试验数据分析使用SPSS 26.0系统,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对于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则使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若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对于计量资料组内比较时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对于计量资料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于等级资料则采用秩和检验。若无特殊说明均采取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值≦0.05可被认为所作检验的差异有统计意义。纳入病例后,由专业医师评定YGTSS量表,仔细填写病例报告表,做好文件存档工作,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原始数据具有可追溯性及保密性。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儿的病情及有无不良事件发声,提高受试者的配合度。熟练掌握Excel、SPSS等软件处理数据,选择正确统计学方法。结果:Meta 分析部分:最终纳入8篇文献,47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有238名受试者接受了针刺结合药物治疗,235名受试者接受了单纯中药治疗,男性共325人,女性共128人。本次 Meta 分析结果显示,结果显示 RR=1.13,95%CI[0.99,1.30],P=0.07>0.05,提示中药联合针灸疗法与单纯中药疗法治疗抽动障碍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在纳入研究之中提及YGTSS评分、不良反应、远期疗效等指标文献数量过少,无法进行系统分析。临床研究部分:1.纳入研究一般情况研究共纳入70例TD患儿,其中揿针+静心止动方组35例,静心止动方组35例。随访期脱落3例(揿针+静心止动方组1例,静心止动方组2例)。最终纳入揿针+静心止动方组34例,静心止动方组33例患儿;其中揿针+静心止动方组男童28例,女童6例,静心止动方组男童27例,女童6例,两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年龄来看,揿针+静心止动方组年龄中位数为8.00岁,静心止动方组年龄中位数为8.33岁,经非参数秩和检验显示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揿针+静心止动方组和静心止动方组在病情严重程度分布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847>0.05),其中揿针联合静心止动方组轻度患儿2例,中度患儿23例,重度患儿9例,单纯静心止动方组轻度患儿2例,中度患儿23例,重度患儿8例;两组之间除运动性抽动复杂性得分两组存在差异(P=0.01<0.05)以外,两组基线期在其他各项YGTSS各项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临床疗效方面根据YGTSS量表减分率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显示揿针+静心止动方组5人(14.71%)取得临床控制,12人(35.29%)显效,14人(41.18%)有效,3人(8.82%)无效,总有效人数31人,总有效率93.94%;静心止动方组3人(9.09%)取得临床控制,4人(12.12%)显效,20人(60.61%)有效,6人(18.18%)无效,总有效人数27人,总有效率81.82%。与静心止动方组相比,揿针+静心止动方组的受试者临床控制和显效的比例较高,无效患者相对较少,有效率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25,<0.05)。3.在病情严重程度方面两组在治疗后,揿针+静心止动方组和静心止动方组的疾病严重情况均有所缓解,轻度人数上升,中重度人数明显下降,其中揿针+静心止动方组轻度25人,中度8人,重度1人,单纯静心止动方组轻度23人,中度9人,重度1人,但不同组间病情严重程度缓解情况未见明显差异。4.在YGTSS评分方面两组YGTSS评分的运动性抽动总得分和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干扰得分,发声性抽动总得分和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干扰得分以及总的严重程度得分均下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YGTSS评分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两组在治疗后运动性抽动总得分和运动性抽动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干扰得分,以及发声性抽动总得分和发声性抽动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干扰得分,还有抽动总严重程度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两组患儿肝肾功能及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未诉其他不良反应事件。结论:Meta 分析部分:根据目前有限证据表明,中药联合针灸疗法与单纯中药疗法治疗抽动障碍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可能因纳入研究的质量偏低,存在发表、信息等偏倚的可能,本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临床研究部分:1.静心止动方联合揿针或单纯静心止动方治疗TD均能明显降低抽动障碍患儿的YGTSS评分,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从而能够验证导师“从心论治”抽动障碍的正确性,两种治疗方案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2.与单纯静心止动方治疗相比,揿针联合静心止动方治疗可以提高抽动障碍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且经过相同疗程治疗后无效者数量明显更低,临床控制和显效的比例更高,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中或可以更倾向于联合疗法;3.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患儿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尿常规未出现异常,故可说明中药或揿针联合中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安全性均较好,二者均值得临床推广。
田倩[2](2021)在《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临床特征、中医证素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初步探讨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总结归纳其核心病机,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2.总结我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1.中医证素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儿175例,从以下两方面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特征:搜集患儿一般信息、四诊信息、临床分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资料,录入Excel表格并进行频数分析。(2)证素分布特征:根据朱文锋《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临床调查表,录入四诊信息并提取证素后建立证素分布数据库,应用SPSS26.0软件归纳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分析其与年龄、临床分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2.用药规律研究:筛选出“研究一”中经治有效病案的处方224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处方类别、药物频次、药物性味归经、药物种类进行频数分析,并利用其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有效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1.临床特征:(1)性别、年龄:(1)男性133例(76%),女性42例(24%),男女比例为:3.16∶1。(2)年龄在3~7岁者89例(50.9%),8~12岁者73例(41.7%),13~16岁者13例(7.4%),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2)临床分型:TTD 64例(36.6%),CTD 14例(8%),TS 97例(55.4%);以TS占比最多。(3)病程:小于1年者64例(36.6%),1~3年者55例(31.4%),大于3年者56例(32%)。(4)疾病严重程度:轻度者29例(16.6%),中度137例(78.3%),重度9例(5.1%),以中度人数居多。(5)发声症状:主要为清嗓子;其次为嗯嗯声、哼哼声、吸鼻声、喘大气声、秽语声;吭吭声、啊声、干咳声、模仿说话、咯咯声、叹气声、大喊声占比较少。(6)中医查体:舌质以淡红舌居多165例(94.2%),舌苔以白苔居多128例(73.1%),咽部查体中正常者居多125例(72.7%),其次为咽稍红者47例(26.2%)。2.证素分布特征:(1)病位证素频数统计结果:肝125例>肺66例>卫表52例>脾30例>心24例>肾9例>胸膈3例,最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肝,其次为肺、卫表。(2)病位证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1)病位与年龄:3~7岁年龄段卫表证素所占比重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P<0.05)。(2)病位与临床分型:不同分型的发声性抽动障碍患儿病位证素均以肝为主,其次是肺或卫表。(3)病位与疾病严重程度:轻中度患儿病位主要在肝,其次为肺或卫表;重度患儿病位主要在肝,其次为心、脾;证素肝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病位证素在肝的患儿显着增多。(4)病位与病程:病程小于3年的患儿中病位以肝为主,其次是肺或卫表;病程大于3年的患儿病位以肝为主,其次是肺脾;卫表证素在病程大于3年患儿中的分布频率显着低于病程小于3年的患儿(P<0.05)。(3)病性证素频数统计结果:阴虚67例>气滞61例>动风57例>痰47例>外风46例=阳亢46例>血虚45例>气虚40例>寒37例>热20例>阳虚7例>湿5例>燥3例=不固3例,最常见病性证素为阴虚、气滞、动风,其次为痰、外风、阳亢、血虚、气虚。(4)病性证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1)病性与年龄:各病性证素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性与临床分型:阴虚、气滞证素在三种临床分型中分布均较多;此外外风证素在TTD中、痰证素在CTD中、动风证素在TS中分布亦较多。(3)病性与疾病严重程度:气滞证素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分布均较多;轻度患儿以外风证素居多;中重度患儿以阴虚证素居多;阴虚、阳亢证素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阴虚、阳亢证素出现的频率显着增加。(4)病性与病程:阴虚、气滞证素在不同病程的患儿中分布均较多;病程小于1年的患儿中外风证素分布亦较多;病程大于1年的患儿中动风、痰、阳亢证素分布亦较多。3.用药规律分析(1)性味、归经统计:224首有效处方中的药物四气以寒性、平性、温性为主,五味以苦味、甘味、辛味为主,归经以归肺、肝经为主。(2)药物种类统计:以清热药(27%)、平肝息风药(17%)、解表药(14%)居多,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11%)、补虚药(9%)、理气药(7%)、安神药(5%)、温里药(1%)。(3)清热类药物归经情况:清热类药物以清肺经、胃经、肝经之热为主。(4)方剂使用情况:使用频次较多的方剂为息风止动汤(72次)、银翘散(57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5次)、涤痰汤(32次)。体现出在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中的平肝息风止痉、疏风清热、健脾豁痰、和解少阳,重镇安神的主要治法。(5)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到关联性强且有一定临床意义的的常用药对有:金果榄-射干-玄参-胖大海,龙骨-牡蛎。(6)通过新方分析得到7种新方组合,组合里分别体现了治疗发声性抽动障碍的调理气机、疏风清肺、疏肝泻热、滋养肺胃、健脾益气等法则。结论:(1)175例发声性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分型以TS居多,严重程度多为中度,症状以清嗓子最为常见。(2)通过证素研究,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常涉及肺、卫表;病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滞、动风,常涉及痰、外风、阳亢、血虚、气虚;其病机可总结为:病初多为外邪袭肺,引动肝风;病情严重时多为肝郁化热,耗伤阴液,阴虚阳亢,咽喉失养。(3)我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治疗本病多从肝肺论治,且合理运用平肝息风止痉、疏风清热、健脾豁痰、和解少阳,重镇安神等治法,并在加减用药时常佐利咽、理气、解郁之品,故获良效。
杨晴晴[3](2021)在《以干支运气理论为基础探讨出生时运气先天禀赋与抽动障碍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探究出生时干支运气禀赋对抽动障碍发病、达到临床控制的疗程及复发情况的影响。2.根据回顾性研究达到临床控制的疗程结果,探究此因素是否是影响抽动障碍短期疗效的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既往留存已临床控制的抽动障碍患儿共721例,将病例资料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登记录入患儿姓名、性别、就诊年龄、初次就诊时间、末次就诊时间、联系方式、并电话回访其停药后是否复发及复发相关情况。根据患儿的出生日期计算出干支,进而推演出岁运、主运、客运、司天、主气、客气,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究抽动障碍患儿出生时干支运气禀赋的整体分布及各自分布是否符合期望分布、其与达到临床控制的疗程的相关性及其对抽动障碍停药后复发的影响。前瞻性研究: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来源于2020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门诊病人。依据DSM-V的诊断标准及《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抽动障碍(修订)》中抽动障碍“肝亢风动证”的证治分类标准纳入3-18岁的患儿,根据回顾性研究中达到临床控制的疗程结果,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主气少阴君火组)与对照组(主气非少阴君火组)。观察两组患儿同一治疗周期下的疗效差异,探究主气因素中少阴君火因素较其他因素而言是否会对抽动障碍的短期疗效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回顾性研究:1.本研究纳入的721例抽动障碍患儿中,以男性患儿居多,占77.53%,女性患儿占22.47%,男女性别比例为3.45:1,与抽动障碍诊疗指南中男女比例一致,在年龄的分布中,以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多见。2.出生日期对应运气因素分布分析(1)单一因素五运因素中岁运、主运、客运及六气因素中主气、客气均无统计学差异,与抽动障碍的罹患无相关性。少阴君火司天时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抽动障碍的罹患与少阴君火司天有一定的相关性。(2)综合因素出生时六气客主加临因素与抽动障碍的罹患无相关性,岁运-司天运气因素最多为太木-少阴君火、太土-少阳相火,且其整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运气相合后根据岁运及六气的五行属性关系分为运气同化(天符、岁会、太乙天符、同天符、同岁会)与运气异化(天刑、顺化、不和、小逆)两部分,结果显示各因素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对于是否平气之年的判断自古以来有不同的推算方式,因此,不能明确表示气候的平和与否与抽动障碍的相关性。2.不同运气因素疗程在721例达到临床控制的抽动障碍患儿中,主气少阴君火因素的患儿达到临床控制的疗程最短,且主气中各因素两两比较可见,少阴君火与其余各因素均有差异,其余因素两两比对均无差异。3.复发情况在回访的287例抽动障碍患儿中,显示影响抽动障碍患儿复发的保护因素为岁运水运太过与木运太过、客运太金与太木、客气太阴湿土,危险因素为少阳相火司天。前瞻性研究:基于达到临床控制疗程结果显示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两组患儿总体有效,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主气少阴君火不是影响肝亢风动证抽动障碍患儿的短期疗效的因素。结论:1.出生时干支运气禀赋与抽动障碍的患病、达到临床控制的疗程及复发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抽动障碍患病与少阴君火司天、岁运太木-司天少阴君火、岁运太土-司天少阳相火相关;达到临床控制的疗程中主气少阴君火疗程最短,停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为岁运水运太过与木运太过、客运太金与太木、客气太阴湿土,危险因素为司天少阳相火。2.静心止动方对TD患儿抽动症状疗效显着,但其短期疗效不受主气少阴君火因素的影响。
沈莉[4](2020)在《探讨CD4+CD25+CD127-、CD8+CD28-调节性T细胞与TD的相关性及静心止动方对其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比TD组与非TD组外周血CD4+CD25+CD127-、CD8+CD28-调节性T细胞水平,探讨与TD的相关性,明确TD患儿的免疫状态。2.通过观察静心止动方治疗TD 12周的疗效,验证“从心论治”的科学性,通过研究疗前、疗后TD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CD8+CD28-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明确静心止动方在细胞水平和免疫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寻找中医药治疗TD的突破点。方法:1.收集2018年8月-2019年8月就诊于广安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18岁TD患者和同期我院体检非TD者,分别纳入TD组、非TD组。2.检测、观察疗前TD患儿与非TD患儿外周血的CD8+CD28-、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观察有无异同;观察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TD患儿的CD4+CD25+CD127-、CD8+CD28-Treg 细胞水平变化情况。3.CRF表(病例报告表)记录:①TD患儿一般资料,②TD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③实验室相关指标:TD组治疗前、治疗后的CD8-CD28-、CD4+CD25+CD127-、尿常规、肝肾功能;非TD组入组时的 CD4+CD25+CD127-、CD8+-CD28、尿常规、肝肾功能;④记录有无不良事件。4.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采用参数检验,计数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差异性检验采用独立t检验、Mann-Whitney Utest、单因素方差、Kruskal-Wallis H、卡方检验等: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Kendalls tau-b秩相关等;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判别分析。结果:1 CD4+CD25+CD127-、CD8+CD28-Treg 细胞与 TD 的相关性1.1本试验最终纳入TD组65例,非TD组30例。1.2疗前TD组CD4+CD25+CD127-Treg细胞整体水平较非TD组无显着差异,P=0.550(P>0.05)。但在年龄<8岁组、肺脾气虚组、阴虚风动组中,疗前TD组CD4+CD25+CD127 Treg细胞水平低于非TD组;在年龄大于11岁组、心肝热炽组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高于非TD组(年龄、证型无交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1.3非TD组的CD4+CD25+CD127-Treg细胞与年龄存在显着直线影响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207 X+10.40。而TD组在疗前中未呈现这种线性关系,再次验证了疗前TD组存在CD4+CD25+CD127-Treg细胞异常1.4疗前TD组的CD8+CD28-Treg细胞整体水平高于非TD组(P=0.042<0.05)。在不同分组中具体表现为:疗前TD女孩组、年龄小于8岁组、病情中度、重度组、TS组、CTD组、阴虚风动组的CD8+CD28-Treg细胞水平高于非TD组,在本试验中,病情程度与TD类型存在交叉影响,其余均为独立影响因素。1.5疗前TD组男孩与女孩的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CD8+CD28-Treg细胞的异常也主要表现于在女孩组,即男孩、女孩对Treg细胞的表达能力存在差异。1.6以疗前TD组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对中医证型进行判别,总正确判别率为73.8%,其中对心肝热炽证判别的准确率高达83.9%。1.7 疗前 TD 组与非 TD 组在 CD4+CD25+CD127-、CD8+CD28、CD4+、CD8+、CD3+之间的关系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即TD的Treg细胞其与周围免疫细胞的关系仍相对稳定,表明TD免疫功能的异常是免疫系统的整体异常。2.静心止动方对TD的影响静心止动方治疗TD 12周后,病情得到控制者7例(10.8%),疗效显着者29例(44.6%),有效者23例(35.4%),无效者6例(9.2%),总有效率为90.8%。不同性别组、年龄组、证型组组间的疗效无显着差异(P>0.05),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21<0.05。3.静心止动方对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的影响3.1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疗后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水平向非TD组接近,各小组中Treg细胞疗后水平除阴虚风动组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仍低于非TD组(P<0.05)、疗后TD女孩组CD8+CD28-Treg细胞水平仍高于非TD组(P<0.05),余较非TD组均已无显着差异。3.2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的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的变化率与YGTSS减分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1.TD患儿存在免疫系功能异常,且是免疫系统的整体异常,而不仅仅局限于某类免疫细胞的异常。其免疫功能的异常即可表现免疫耐受降低,又可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增强。推测由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免疫交叉反应及(或)炎症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是导致TD发病原因之一。2.男孩、女孩对Treg细胞的表达能力不同,推测可能是TD男女发病率不同的原因之一。3.证型是影响TD组与非TD组Treg细胞水平差异的显着因素,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可以考虑作为证型的微观辨证指标。4.在本试验中,静心止动方的总有效率为90.8%,其疗效不受性别、年龄、证型的影响,对于重度TD,其总有效率也可达78.6%。静心止动方治疗TD安全有效,且局限性小,可广泛的面向TD患病群体。5.静心止动的疗效与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的疗前、疗后的变化率具有一致性,即静心止动方在治疗TD患儿同时,对Treg细胞具有纠偏作用,尤其对呈双向异常的CD4+CD25+CD127-Treg细胞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双向调节作用。
孙帅[5](2020)在《基于“扶土抑木”理论观察刘氏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基于“扶土抑木”理论刘氏小儿推拿联合针刺对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位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扶土抑木法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10次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采取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YGT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儿推拿联合针刺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结论:1.基于“扶土抑木”理论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单纯针刺治疗均能有效改善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抽动症状。2.基于“扶土抑木”理论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程增玉[6](2019)在《抽动障碍与RBP、叶酸、VB12相关性分析及静心止动方联合VAD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比分析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患儿血清RBP、叶酸、VB12经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与非TD组的差异,以及在不同严重程度、临床亚型等层面上的差异,多层面分析本病与三项观测指标的关系,以探究TD与RBP、叶酸、VB12的相关性。2.观察并对比分析静心止动方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TD与单纯使用静心止动方的疗效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分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一,主要分析TD与血清RBP、叶酸、VB12的相关性;第二部分为研究二,主要观察静心止动方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TD与单纯使用静心止动方的疗效差异。研究对象均为韩斐主任门诊就诊的儿童,入组样本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所有治疗严格遵循试验要求。研究一检测入组患儿血清RBP、叶酸、VB12。TD组经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复查上述三项化验指标,分析疗前疗后差异以及与非TD的差异,以此推测RBP、叶酸、VB12与TD的发病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同时以性别、年龄分层,分析RBP、叶酸、VB12在TD组治疗前后自身差异和两组组间的差异,并对TD组进行不同严重程度、临床亚型分层,观察其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严重程度评估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的评分及改良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分,以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减分率评价疗效。整个疗程关注患儿的肝肾功、尿常规,以保证安全。所有实验室检查,均于广安门医院检验科完成,各项检测过程均设有严格的标准曲线和质量控制。研究二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将TD患儿分为两组,试验组予以静心止动方联合VAD滴剂(胶囊型),(规格是:VA2000IU,VD3700IU),对照组单纯以静心止动方治疗,观察12周。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估同研究一。着重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严重程度两组之间疗效的差异。治疗过程关注患儿的肝肾功、尿常规,以保证安全。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24.0系统,所得结果以P<0.05视为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为两组数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者,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者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中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构成比进行两组数据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x2检验),两组间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严格按照入组标准纳入样本,由专业医师评定YGTSS量表及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按时回访,强调医嘱,及时了解并记录入组患儿病情变化,选择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1研究一:抽动障碍与叶酸、VB12、RBP相关性分析1.1最终收录受试者为TD组67例,非TD组50例。TD组经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根据YGTSS量表和减分率评价疗效:有效人数55例(82.09%),其中显效20例(41%),有效35例(52.24%),无效12例(17.91%);根据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评定疗效:总有效人数59例(88.06%),其中显效13例(19.4%),有效46例(68.7%),无效 8 例(11.9%);1.2 TD组患儿治疗前血清RBP水平低于正常参考范围,并低于非TD组,差异显着(P<0.05)。TD组经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血清RBP较治疗前显着升高,达到正常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叶酸、VB12TD组治疗前后与非TD组无明显差异(P>0.05)。1.3性别对三项化验指标的影响:TD组患儿RBP低于非TD组,男性患儿低于女性患儿,同组内不同性别之间RBP无差异。TD组治疗前男童RBP低于正常范围,并低于非TD组男童RBP,差异显着(P<0.05)。TD组女性患儿治疗前RBP处于正常水平低值,低于非TD组女童,治疗后RBP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不同性别叶酸、VB1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4 TD组治疗后及非TD组不同年龄段RBP存在差异,两组不同年龄段叶酸存在明显差异,而VB12无差异。TD组治疗前各年龄段患儿RBP均低于非TD组,7岁以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岁以上则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7岁以下患儿RBP显着升高,(P<0.05),达到正常范围,但仍低于非TD组;8岁以上TD患儿RBP高于非T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叶酸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TD组VB12高于非TD组(P<0.05),治疗后下降,与非TD组相当。1.5RBP、叶酸、VB12在治疗前后不同严重程度、临床亚型等层面上无明显差异。2研究二:静心止动方联合VAD滴剂治疗抽动障碍疗效观察2.1最终纳入TD患儿84例,其中试验组41例,对照组43例。以YGTSS评分评价疗效,试验组显效者12例,有效者22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82.93%;对照组显效者14例,有效者20例,无效者9例,总有效率为79.0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YGTSS总评分、运动性抽动评分和发声性抽动评分的减分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自身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以中医证候评分评价两组疗效,试验组显效7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4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医证候总评分、心肝系评分、脾肾系评分和阴虚证候评分的减分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自身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3 7岁以下患儿,试验组显效者8人,有效者11人,无效者2人,有效率为90.18%;对照组显效者7人,有效者8人,无效者3人,有效率为83.33%。8岁-12岁患儿,试验组显效者6人,有效者8人,无效者4人,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显效者5人,有效者13人,无效者6人,有效率为75%。13岁以上患儿,试验组显效者0人,有效者1人,无效者1人,有效率为50%,对照组显效者0人,有效者1人,无效者0人,有效率为100%。两组不同年龄段有效率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4轻度患儿,试验组显效者0人,有效者1人,无效者1人,有效率为50%,对照组显效者1人,有效者2人,无效者1人,有效率为75%。中度患儿,试验组显效者10人,有效者18人,无效者6人,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显效者8人,有效者16人,无效者8人,有效率为75%。重度患儿,试验组显效者2人,有效者3人,无效者0人,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者5人,有效者2人,无效者0人,有效率为100%。两组有效率在不同严重程度上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以YGTSS评分减分率和中医证候改善率评价静心止动方疗效,有效率均达78%以上,且中医证候改善率高于YGTSS减分率,中医证候中尤以心肝系证候严重,说明导师“从心论治”本病思路精准,对患儿综合情况的改善存在明显优势。2.TD患儿血清RBP低于正常,且男性患儿低于女性患儿,7岁以下患儿低于8岁以上患儿,经治疗后RBP显着升,说明静心止动方改善TD患儿RBP水平效果良好,也从侧面提示RBP与本病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3.TD严重程度、临床亚型与RBP、叶酸、VB12无明显关系。4.联合VAD与单独使用静心止动方治疗,两组疗效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静心止动方对有效改善体内RBP水平,但其机理仍需深入研究。5.所有入组患儿未出现肝肾功损害,说明静心止动方安全有效,适宜小儿体质,对需要长期服药的患儿无伤正之虞。
彭良[7](2019)在《针刺“百会八阵”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以针刺“百会八阵”为常规针刺疗法为干预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抽动障碍患儿耶鲁抽动严重程度综合量表评分、安全性及依从性等内容,评价该针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临床试验将72例抽动障碍患儿均样本量随机区组为联合针刺组(“百会八阵”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组)与常规针刺疗法组。对两组患儿皆行5次一疗程,共计3个疗程的针刺治疗,并于治疗结束1月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儿在针刺前后与随访的耶鲁抽动严重程度综合量表评分(YGTSS)、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及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借以评价两种针刺方案的优劣。结果:1.两组患儿的一般基线资料与治疗前病情情况的基线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组内分别行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YGTSS评分皆低于各自治疗前,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YGT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治疗组患儿YGTSS评分减分率、有效率等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随访自身前后比较,两组患儿随访YGT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儿随访YGTSS评分、减分率、有效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分别行疗法安全性及患儿依从性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百会八阵”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两种针刺疗法治疗抽动障碍皆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联合针刺疗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2.“百会八阵”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皆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两种针刺方案远期疗效相当。3.“百会八阵”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受试患儿皆具有良好的依从性。“百会八阵”针法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有效及可行性良好的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徐逸珩[8](2019)在《基于文献和临床调查探讨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辨证论治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文献收集,获取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规律,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2.通过临床调查,研究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抽动障碍的相关因素,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择以“多发性抽动症”或含“抽动障碍”或含“抽动秽语综合症”并且“小儿”或含“儿童”为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的文献。制定纳入、排除标准,阅读目标文献,运用EXCEL统计、筛选、求和等处理,对文献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初步分析。2.采用TD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所调查的抽动障碍儿童均来自于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路分院儿科门诊,对照组选择同期且未患TD来儿科随访的儿童。运用SPSS21.0分析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1.目标文献共214篇,治疗患儿16037例,使用中药166味,总频次1421次,涉及方剂34首,名中医经验文献共34篇,129篇文献提及病位在肝,单纯使用中药82篇,单纯使用中成药15篇,中西医治疗17篇,外治法使用41篇,中药联合外治法27篇。中医证型有10种。2.家族抽动障碍史、分娩史、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眼结膜炎史、肺炎史、鼻炎史、咽炎史、过敏史,2组之间差异有意义(P<0.05)。教育方式、学习成绩要求、近1年内主要照顾人、分娩史、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眼结膜炎史、打骂体罚、迷恋游戏、儿童性格,2组之间差异有意义(P<0.05)。TD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程、伴随ADHD倾向、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娇生惯养、儿童性格之间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1.TD病发于肝。脾虚肝亢证最多,予缓肝理脾汤加减;其次是肝亢风动证予天麻钩藤饮加减;痰热动风证予黄连温胆汤加减;外风引动证予银翘散加减;阴虚风动证予三甲复脉汤加减;气郁化火证予清肝达郁汤加减等;脾虚痰聚可予二陈汤加减。其他兼症可按抽动部位及伴随症状使用相应的药物。外治法治疗TD种类多样。2.TD患儿男孩与女孩之比为3.35:1,年龄分布主要在7~12岁,起病年龄多分布在4~9岁,病程<1年的最多见。以眨眼为主的运动抽动和清嗓为主的发声抽动最常见。家族抽动障碍史、分娩史、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眼结膜炎史、肺炎史、鼻炎史、咽炎史、过敏史可能为TD的影响因素。教育方式、学习成绩要求、近1年内主要照顾人、分娩史、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眼结膜炎史、打骂体罚、迷恋游戏,儿童性格可能为TD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TD儿童以脾虚肝亢证最常见,与文献一致。中医证型与部分影响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贺婷[9](2019)在《廖氏推拿法治疗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廖氏推拿法治疗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探寻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将符合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纳入标准的7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廖氏推拿法,对照组口服西药盐酸硫必利,4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每个疗程以及随访期(治疗结束后第4周)两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的总评分、运动性抽动评分、发声性抽动评分及社会功能受损评分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70例患儿,实际完成疗效观察共有64例,两组完成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组内比较显示:(1)治疗组运动性抽动评分、发声性抽动评分及YGTSS总分分别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及随访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与治疗1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社会功能受损评分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12周后及随访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与治疗1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运动性抽动评分、发声性抽动评分及YGTSS总分分别于治疗4周、8周、12周后及随访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与治疗1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社会功能受损评分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与治疗1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显示:两组运动性抽动评分、发声性抽动评分、社会功能受损评分及YGTSS总分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及随访期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疗效比较显示:(1)对照组治疗4周后疗效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8周、12周后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随访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分析:治疗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廖氏推拿法与口服盐酸硫必利均可改善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2.廖氏推拿法起效较口服盐酸硫必利慢,但治疗后期两种方法疗效相当,廖氏推拿法随访期疗效更好且较稳定。3.廖氏推拿法治疗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安全有效。
汪琼[10](2016)在《静心止动方治疗TD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及治疗前与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来探究TD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并同时了解男女性别不同在其中的差异。2.通过观察静心止动方治疗TD患儿3个月后症状改善情况,来评价静心止动方治疗本病的疗效,探讨导师“从心论治”思路的可行性,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3.结合本实验结果及TD发病机制相关文献,从细胞免疫方面继续探索其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本次研究的病例均来自广安门医院儿科及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患儿,以DSM-V为诊断标准,严格按照入组要求筛选、剔除,最终保留TD组病例53例,对照组30例,经过静心止动方治疗3个月,并采用YGTSS评分对其治疗前后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同时运用减分率评价治疗的疗效,整个治疗过程中以监测患儿的肝肾功能来确保本方的安全性。研究使用的实验室指标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及北京儿童医院肿瘤科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53例TD患儿经过静心止动方治疗3个月后,按照减分率得出结果:显效23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9.25%。2.TD患儿CD8+水平较正常儿童明显升高,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TD患儿经治疗后CD8+水平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变化不明显,CD3+有所下降、CD4+/CD8+有所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TD患儿中男孩CD4+及CD4+/CD8+水平低于女孩,CD8+水平高于女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其差异缩小,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TD患儿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前的YGTSS评分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无直接线性关系。结论:1.经过实验研究,TD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正常儿童有差异,CD8+明显升高,且经治疗后有所下降,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正常儿童,治疗后有所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推测TD患儿体内存在以CD8+T淋巴细胞为主导的免疫紊乱;2.TD患儿中男孩CD4+及CD4+/CD8+水平低于女孩,CD8+水平高于女孩,而CD8+水平升高又与TD相关,推测这可能是造成TD在男孩中发病率更高的原因之一;3.TD患儿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前的YGTSS评分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无直接线性关系,考虑TD患儿CD8+水平的异常仅与其发病相关,而与病程长短及严重程度无关;4.本次实验中TD患儿经过静心止动方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25%,再次验证了本方的显着疗效以及导师以“心神失调”为核心认识本病,以镇惊养心安神,疏肝养血熄风,兼以通利肺窍为法治疗本病的可行性,值得我们临床借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综述一 抽动障碍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 1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西医诊断 |
| 2 抽动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
| 3 抽动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 4 抽动障碍的西医治疗 |
| 5 小结 |
| 综述二 抽动障碍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 1 中医病名 |
| 2 中医病因病机 |
| 3 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药、针灸结合与单纯中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 前言 |
| 一 研究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文献检索策略 |
| 3 纳排标准 |
| 4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 |
| 5 统计分析 |
| 二 研究结果 |
| 1 检索结果 |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 3 分析结果 |
| 第三部分 静心止动方联合揿针与单纯静心止动方对比治疗抽动障碍临床研究 |
| 一 研究方法 |
| 1 实验设计 |
| 2 研究对象 |
| 3 诊断标准 |
| 4 抽动障碍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釆用国际通用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 |
| 5 纳入、排除、脱落标准 |
| 6 治疗方案 |
| 7 疗效观察 |
| 8 安全性评价 |
| 9 统计分析 |
| 10 质量控制 |
| 二 研究结果 |
| 1 受试者招募 |
| 2 基线分析 |
| 3 疗效分析评价 |
| 4 安全性评价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一 Meta分析研究讨论 |
| 二 临床研究分析讨论 |
| 1 基线资料分析 |
| 2 临床疗效评价 |
| 3 静心止动方原理分析 |
| 三 结论与展望 |
| 1 Meta分析结论 |
| 2 临床研究结论 |
| 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一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中医证素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资料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小结 |
| 研究二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资料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小结 |
| 讨论 |
| 1 临床特征分析 |
| 2 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
| 3 治疗发声性抽动有效处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
| 4 我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经验总结 |
| 5 结论 |
| 6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综述 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 1 现代医学对发声性抽动障碍的认识 |
| 2 祖国医学对发声性抽动障碍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
| 1 抽动障碍概述 |
| 2 流行病学 |
| 3 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
| 3.1 遗传因素 |
| 3.2 神经递质 |
| 3.3 免疫及感染因素 |
| 3.4 心理及环境因素 |
| 4 诊断标准 |
| 5 西医治疗 |
| 5.1 健康教育及行为治疗 |
| 5.2 药物治疗 |
| 5.3 外科治疗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1 中医病名及沿革 |
| 2 病因病机 |
| 2.1 心肝有余,情志失调 |
| 2.2 脾常不足,饮食内伤 |
| 2.3 肺常不足,外邪侵袭 |
| 2.4 肾常虚,先天禀赋不足 |
| 3 治疗 |
| 3.1 内治 |
| 3.2 外治及综合疗法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五运六气学说与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
| 1 五运六气的基本内涵 |
| 1.1 五运 |
| 1.2 六气 |
| 1.3 运气相合 |
| 2 运气与疾病相关 |
| 2.1 运气与疾病发生 |
| 2.2 疾病治疗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研究一 回顾性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选择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 2 临床观察指标 |
| 2.1 病历资料 |
| 2.2 运气资料转化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分析方法 |
| 5 结果与分析 |
| 5.1 一般资料 |
| 5.2 出生日期运气分布情况 |
| 5.3 运气因素下疗程分布 |
| 5.4 复发情况 |
| 6 讨论 |
| 6.1 一般资料 |
| 6.2 出生日期对应运气因素分布分析 |
| 6.3 不同运气因素疗程分析 |
| 6.4 复发情况分析 |
| 7 小结 |
| 研究二 前瞻性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选择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 2 样本量估计 |
| 3 治疗方案 |
| 4 临床疗效观察 |
| 4.1 临床观察指标 |
| 4.2 临床疗效评定 |
| 5 质量控制 |
| 6 统计分析方法 |
| 7 结果与分析 |
| 7.1 基本资料比较 |
| 7.2 疗效对比 |
| 7.3 安全性评价 |
| 8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附录 |
| 附录1:调查一般情况采集表 |
| 附录2:一般情况采集表(回访版) |
| 附录3: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一) 中医综述 |
| 1 与抽动障碍相关的古代文献记载 |
| 2 抽动障碍的病因病机 |
| 3 抽动障碍的治疗 |
| 4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二) 西医综述 |
| 1. 抽动障碍的发展概述 |
| 2. 抽动障碍的概念 |
| 3. 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
| 4. 抽动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 5. 抽动障碍的治疗 |
| 6.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一) 临床研究方案 |
| 1 研究设计 |
| 2 研究对象 |
| 3 入选标准 |
| 4 试验研究方法 |
| 5 质量控制 |
| (二)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1.1 TD组与非TD组的构成情况 |
| 1.2 计量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
| 2 疗前TD组与非TD组Treg细胞的水平比较 |
| 2.1 疗前TD组与非TD组总水平比较 |
| 2.2 疗前TD组与非TD组在不同小组中的比较 |
| 2.3 探讨影响因素的独立情况 |
| 3 探讨疗前TD组与非TD组Treg细胞在“关系”上有无差异 |
| 3.1 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的“纵横关系” |
| 3.2. 横向关系分析 |
| 3.3 纵向关系分析 |
| 4 CD4~+CD25~+CD127~-、CD8~+CD28~-对中医证型判别分析 |
| 5 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的疗效及对Treg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 |
| 5.1 静心止动治疗12周的疗效分析 |
| 5.2 静心止动治疗12周的CD4~+CD25~+CD127~-、CD8~+CD28~-水平变化 |
| 5.3 Treg细胞疗前疗后的变化率与减分率的相关性分析 |
| (三) 讨论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疗前TD组与非TD组Treg细胞的水平差异分析 |
| 3 疗前TD组与非TD组在CD4~+CD25~+CD127~-、CD8~+CD28~-、CD4~+、CD8~+、CD3~+之间关系上的一致性分析 |
| 4 TD的Treg细胞异常及免疫发病机制的探讨 |
| 5 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的疗效及CD4~+CD25~+CD127~-、CD8~+CD28~-变化分析 |
| 6 Treg细胞在临床运用的潜在价值 |
| (四)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方法 |
| 2.2 分组方法 |
| 2.3 一般资料 |
| 2.4 治疗方案 |
| 2.5 观察内容 |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 3 统计学分析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 2 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对比 |
| 3 两组治疗后YGTSS评分比较 |
| 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 5 两组小儿抽动症患儿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中医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认识 |
| 1.1 中医病名 |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 1.3 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近况 |
| 2 西医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研究 |
| 2.1 现代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现代医学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近况 |
| 3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的研究 |
| 4 小儿推拿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机理讨论 |
| 5 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机理讨论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病例报告表 |
| 综述 中医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近10年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对照表 |
| 综述部分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
| 1. 抽动障碍的概述 |
| 1.1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
| 1.2 诊断与分类 |
| 1.3 常见共患病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 3. 抽动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
| 3.1 感染与免疫因素 |
| 3.2 遗传、基因相关因素 |
| 3.3 神经系统异常 |
| 3.4 微量元素 |
| 3.5 社会及家庭 |
| 4. 抽动障碍的治疗现状 |
| 4.1 药物治疗 |
| 4.2 物理、手术治疗 |
| 4.3 心理行为及家庭支持治疗 |
| 5. 预后及影响因素 |
| 5.1 国外相关研究 |
| 5.2 国内相关研究 |
| 6. 小结 |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1. 病名的中医认识 |
| 2. 病因病机 |
| 2.1 病因 |
| 2.2 病机 |
| 3. 治疗 |
| 3.1 内治法 |
| 3.2 外治及综合疗法 |
| 3.3 调摄与防护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临床研究部分 |
| 前言 |
| 一、抽动障碍与RBP、叶酸、VB12的相关性分析 |
| (一) 研究内容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研究结果 |
| (四) 讨论 |
| 结论 |
| 二、静心止动方联合VAD滴剂治疗抽动障碍疗效观察 |
| (一) 研究内容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研究结果 |
| (四)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一 |
| 附表二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引言 |
| 1.抽动障碍患病率高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
| 2 抽动障碍的危害性巨大 |
| 3 抽动障碍的西药药物治疗存在缺陷和风险 |
| 4 针灸治疗抽动障碍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 |
| 5 “百会八阵”针法治疗抽动障碍具有充分的依据 |
| 6 “百会八阵”针刺操作安全性高 |
|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受试者纳入 |
| 1.2 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病例剔除与脱落病决方法 |
| 1.8 终止试验标准 |
| 2 研究设计 |
|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2.2 样本量与分组 |
| 2.3 随机方法、盲法及对照 |
| 2.4 操作方法 |
| 2.5 观察指标 |
| 2.6 疗效评定方法 |
| 2.7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 2.8 依从性评价 |
| 2.9 随访 |
| 2.10 统计方法 |
| 2.11 伦理学原则 |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1 病例完成情况的分析 |
| 2 两组基线资料的分析 |
| 2.1 两组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 |
| 2.2 两组在治疗前病情方面的分析 |
| 3 两组患儿针刺后比较 |
| 3.1 两组患儿针刺后组内自身前后比较 |
| 3.2 两组患儿针刺后的组间比较 |
| 4 两组患儿随访结果的比较 |
| 5 两组疗法的安全性与患儿依从性的比较 |
| 讨论 |
| 1 中医对抽动障碍的认识 |
| 1.1 抽动障碍病名的论述 |
| 1.2 抽动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治疗抽动障碍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认识 |
| 2.1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病因的认识 |
| 2.2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治疗方法的认识 |
| 3 针刺“百会八阵”治疗抽动障碍的原理探讨 |
| 3.1 针刺“百会八阵”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治疗抽动障碍 |
| 3.2 针刺“百会八阵”通过调节阴阳治疗抽动障碍 |
| 3.3 “百会八阵穴”中的传统经穴治疗抽动障碍疗效显着 |
| 3.4 针刺“百会八阵”操作简便实用且安全性高 |
| 4 研究结果的讨论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附表) |
|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 缩略词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分析 |
| 1 研究对象 |
| 1.1 文献来源 |
| 1.2 文献选择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文献统一规范 |
| 2 研究方法 |
| 2.1 检索方法 |
| 2.2 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 3.2 一般资料 |
| 3.3 病位分布 |
| 3.4 治法分布 |
| 3.5 中医辨证用药规律 |
| 3.5.1 脾虚肝亢证高频中药分布 |
| 3.5.2 肝亢风动证高频中药分布 |
| 3.5.3 痰热动风证高频中药分布 |
| 3.5.4 阴虚风动证高频中药分布 |
| 3.5.5 外风引动证高频中药分布 |
| 3.5.6 脾虚痰聚证高频中药分布 |
| 3.5.7 气郁化火证高频中药分布 |
| 3.5.8 血虚风动证高频中药分布 |
| 3.5.9 心肝火旺证高频中药分布 |
| 3.5.10 心脾两虚证高频中药分布 |
| 3.5.11 兼症加减中药的分布 |
| 3.5.12 所有证型出现高频次的中药分布 |
| 3.5.13 所有证型运用方剂汇总 |
| 3.5.14 纳入文献运用中成药汇总 |
| 3.6 名中医经验文献分布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古代文献对小儿抽动障碍的认识 |
| 4.2 2011-2018年小儿抽动障碍文献发表概括 |
| 4.3 现代文献中小儿抽动障碍辨证论治规律分析 |
| 4.3.1 病发于肝 |
| 4.3.2 内治法辨证施治 |
| 4.3.3 兼症加减用药 |
| 4.3.4 中成药治疗 |
| 4.3.5 外治疗法 |
| 4.3.6 心理干预疗法 |
| 4.4 合理使用中药 |
| 4.5 名中医经验传承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2.3 纳入标准 |
| 1.2.4 排除标准 |
| 1.2.5 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调查表的制定 |
| 2.2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 3.2 病例组一般资料 |
| 3.2.1 年龄分布 |
| 3.2.2 起病年龄分布 |
| 3.2.3 病程分布 |
| 3.3 病例组临床症状 |
| 3.3.1 首发症状 |
| 3.3.2 伴随症状 |
| 3.3.3 性别与抽动部位的关系 |
| 3.4 影响抽动障碍发病的因素 |
| 3.4.1 诱发、加重、减缓因素分析 |
| 3.4.2 单因素分析 |
| 3.4.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5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 3.5.1 中医证型按年龄段分布情况 |
| 3.5.2 性别在中医各证型分布情况 |
| 3.5.3 年龄在中医各证型分布情况 |
| 3.5.4 病程在中医各证型分布情况 |
| 3.5.5 伴随症状在中医各证型分布情况 |
| 3.5.6 其他因素在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情况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小儿抽动障碍基线资料分析 |
| 4.2 小儿抽动障碍发病症状分析 |
| 4.3 影响抽动障碍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
| 4.3.1 诱发、加重、减缓因素分析与讨论 |
| 4.3.2 家庭、儿童既往史等多因素分析与讨论 |
| 4.4 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
| 4.4.1 中医证型以脾虚肝亢证多见 |
| 4.4.2 性别、年龄、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 |
| 4.4.3 伴随症状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 |
| 4.4.4 儿童既往史等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 |
| 4.5 研究的意义 |
| 4.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学术会议 |
| 附录四 :TD调查表 |
| 附录五 :中医证候分型参照表 |
| 附录六 :TD诊断标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 研究对象 |
| 1.1 短暂性抽动障碍受试者的来源 |
| 1.2 短暂性抽动障碍受试者的选择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 |
| 2.2 随机方法 |
| 2.3 盲法 |
| 2.4 对照设计 |
| 2.5 技术路线图 |
| 2.6 治疗方案 |
| 2.7 观察指标 |
| 2.8 质量控制 |
| 2.9 不良事件的处理 |
| 2.10 统计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 3.2 基线比较 |
| 3.3 治疗后及随访期组内比较 |
| 3.4 治疗后及随访期组间比较 |
| 3.5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短暂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危害 |
| 2 西医对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认识 |
| 2.1 短暂性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2 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西医治疗 |
| 3 中医对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认识 |
| 3.1 中医对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名的认识 |
| 3.2 中医对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因的认识 |
| 3.3 中医对短暂性抽动障碍病机的认识 |
| 3.4 短暂性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 |
| 4 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的确立 |
| 4.1 选择推拿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 |
| 4.2 廖氏推拿法治疗本病的组方依据 |
| 4.3 廖氏推拿法治疗本病的组方分析 |
| 4.4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依据 |
| 4.5 疗效指标的选择 |
| 5 本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 |
| 5.1 基线分析 |
| 5.2 疗效结果分析 |
| 5.3 安全性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一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
|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综述一、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
| (一) 临床表现及诊断 |
| (二) 发病的危险因素 |
| (三)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四) 治疗 |
| (五)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
| (一) 病名、病症的认识 |
| (二) 病因病机 |
| (三) 辨证 |
| (四) 治疗 |
| (五)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一) 研究内容 |
| (二)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