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亮[1](2019)在《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的建筑设计管理长期呈现出流程片段化的特征,这种粗放的管理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人文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已大大降低。随着2015年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国内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全面放开,推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回归“建筑师负责制”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转变正在发生,在上海、广西、福建等地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体现了政府推进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的强化与新的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产生,促使我国建筑师的角色正在重塑,新的形势需要建筑师逐渐成为项目的潜在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专业技能及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最终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变革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当建筑设计摆脱单一的图纸沟通的束缚,进而实现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表达后,建筑师在整个建设流程中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仅侧重于设计阶段的技术服务,到对工程全流程的整体掌控。建筑信息化技术已经把整个工程建设流程中大部分的设计问题前置化,为解决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活动中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工作模式,从而为建筑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变革发展的趋势也恰恰是建筑师负责制所倡导的----让建筑设计源头的建筑师,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领导者。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全程设计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对涉及到策划、设计、施工和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更加合理的阶段划分,并结合作为全程设计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出各个阶段相应的设计管理要求和策略。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六序法模式”的全程设计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与BIM进行结合的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希望一方面能为推行适合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进一步拓展BIM在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在第二章论述了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核心任务、主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策略。在第三章通过分析对比中外通行的职业建筑师的职能体系和全程设计管理思想,探讨建筑师负责制框架下的建筑师全程设计与管理,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及建构要素,为后续的理论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实践研究。首先在第四章以国际通行的职业服务内容和专业化、全程化的标准,提出适应中国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职业服务体系----“六序法模式”,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和工作要求进行阐述,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接着探讨了建筑师进行全程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组织形式----建筑工作室/事务所,以保持建筑创意为核心目的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最后在第五章研究了BIM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问题,论证了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应用BIM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BIM整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复合总建造师”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在对上述研究的总结和拓展基础上,分别在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BIM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提出了适宜的优化策略。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展望了建筑师视角下并结合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前景。
侯叶[2](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董志鹏[3](2018)在《昆明市城中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的管理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过去20年,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城中村的大量出现,由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完善以及城中村社区对自建房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管,城中村的大量自建房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城中村自建房的质量既关系到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更关系到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因此,深入研究城中村自建房的质量问题,从管理角度探讨改善城中村自建房质量的途径,对于完善城中村自建房的管理制度、改善城中村社区的治理状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城中村自建房质量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昆明市城中村的实地考察和对自建房住户的问卷调研,归纳得出城中村自建房主要的质量问题,并对行业专家、政府官员、社区管理者、自建房住户、施工队伍等进行多种主题的访谈,发现了昆明市城中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的管理因素,再运用模糊因果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得出质量问题的主要管理因素:自建房设计不规范;施工技术水平低;居民住房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社区监管难以落实;自建房管理政策不完善。最后,从当前昆明市城中村自建房管理政策和城中村社区治理状况两个方面对主要管理因素进行剖析,依据全面质量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和社区治理多种理论,从创新管理制度;加强社区内不同主体的互动沟通;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改进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提出了管理对策。
董赤[4](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
|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研究框架 |
| 第二章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研究 |
|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简述 |
|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
| 2.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象与内容 |
| 2.1.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
| 2.2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概述与辨析 |
| 2.2.1 建筑设计行业概述 |
| 2.2.2 建筑设计管理辨析 |
| 2.2.3 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管理分析 |
| 2.2.4 建筑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辨析 |
| 2.3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和主体内容分析 |
| 2.3.1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 |
| 2.3.2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体内容 |
| 2.4 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 2.4.1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
| 2.4.2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 2.4.3 建筑设计活动知识的内容及体系 |
| 2.4.4 建筑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 |
| 2.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研究内容 |
| 2.5.1 范围管理 |
| 2.5.2 进度管理 |
| 2.5.3 质量管理 |
| 2.5.4 投资及成本管理 |
| 2.5.5 沟通管理 |
| 2.5.6 风险管理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建筑师的职能体系研究 |
| 3.1 建筑师、建造和建筑物的关系辨析 |
| 3.2 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 |
| 3.2.1 建筑师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 |
| 3.2.2 国际职业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
| 3.2.3 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
| 3.3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与比较 |
| 3.3.1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 |
| 3.3.2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国际比较 |
| 3.3.3 建筑师的职业资格及比较 |
|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及服务现状 |
| 3.4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和组织研究 |
| 3.4.1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及比较 |
| 3.4.2 建筑师的职业组织---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
| 3.4.3 建筑师的设计组织及管理 |
| 3.5 建构建筑师全程职能体系的策略 |
| 3.5.1 设计到代理 |
| 3.5.2 建成品导向与过程控制 |
| 3.5.3 职业化精神 |
| 3.5.4 经济和法律责任 |
| 3.5.5 全程建筑设计服务的要素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建筑师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
| 4.1 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模式研究 |
| 4.2 阶段1:前期/策划阶段 |
| 4.2.1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
| 4.2.2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
| 4.2.3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 4.2.4 前期/策划阶段的设计管理要求 |
| 4.2.5 案例讨论 |
| 4.3 阶段2:方案/开发设计阶段 |
| 4.3.1 方案/开发设计的工作内容 |
| 4.3.2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 4.3.3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 4.3.4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 4.3.5 案例讨论 |
| 4.4 阶段3: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 |
| 4.4.1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
| 4.4.2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 4.4.3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 4.4.4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 4.4.5 案例讨论 |
| 4.5 阶段4: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 |
| 4.5.1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内容 |
| 4.5.2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流程 |
| 4.5.3 施工招投标的主要策略 |
| 4.5.4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要求 |
| 4.5.5 案例讨论 |
| 4.6 阶段5:督造/施工监管阶段 |
| 4.6.1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 |
| 4.6.2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 4.6.3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主要策略 |
| 4.6.4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 4.6.5 案例讨论 |
| 4.7 阶段6: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 |
| 4.7.1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内容 |
| 4.7.2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流程 |
| 4.7.3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主要策略 |
| 4.7.4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要求 |
| 4.7.5 案例讨论 |
| 4.8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 |
| 4.8.1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 |
| 4.8.2 建筑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
| 4.8.3 建筑师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中的适应性研究 |
| 5.1 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发展 |
| 5.1.1 BIM技术及相关理论概述 |
| 5.1.2 BIM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
| 5.1.3 BIM技术的问题及挑战 |
| 5.1.4 BIM技术的发展趋势 |
| 5.2 BIM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体系中的理论研究 |
| 5.2.1 实施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
| 5.2.2 BIM在建筑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实施价值及目标 |
| 5.2.3 BIM对建筑设计全程管理的优化措施 |
| 5.3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
| 5.3.1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概述 |
| 5.3.2 建筑项目BIM的实施工作流程 |
| 5.3.3 前期/策划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 5.3.4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 5.3.5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 5.3.6 建设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 5.3.7 竣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 5.4 基于BIM的建筑师全程整同设计管理研究 |
| 5.4.1 由BIM推动的整合设计 |
| 5.4.2 BIM的协同工作模式 |
| 5.4.3 由建筑师实施BIM整同设计管理 |
| 5.4.4 教育与培训BIM整同设计管理团队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建筑工程设计全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
| 6.1 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策略 |
| 6.1.1 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依托,强化建筑师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
| 6.1.2 以六序法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内涵 |
| 6.2 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策略 |
| 6.2.1 适宜创意的设计组织机构建构策略 |
| 6.2.2 重视组织机构的知识信息管理 |
| 6.3 BIM结合“六序法模式”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
| 6.3.1 建构BIM与“六序法模式”的深度融合 |
| 6.3.2 充分运用BIM分析功能优化全程设计管理 |
| 6.3.3 用BIM模型领导全过程设计管理 |
| 6.3.4 秉承Open BIM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及管理 |
| 6.4 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策略 |
| 6.4.1 树立建筑师全程职业化教育的思维 |
| 6.4.2 构建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 |
| 6.4.3 深化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 |
| 6.4.4 加强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素质教育 |
|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1、主要结论 |
| 2、论文的创新点 |
| 3、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
| 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咨询项目 |
| 2、宝安体育场工程设计项目 |
| 3、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工程设计项目 |
| 4、“广州圆”--广东兴业国际仓储科研主楼工程设计项目 |
| 5、江苏省淮安体育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及管理实践 |
| 附录2 、建筑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研究 |
| 1 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 |
| 1.1 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现状研究 |
| 1.2 我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
| 2 建筑创意组织机构---工作室的职能与特征 |
| 2.1 建筑工作室的业务职能 |
| 2.2 建筑工作室的服务特征 |
| 2.3 工作室的业务管理特征 |
| 3 建筑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
| 3.1 建筑工作室创意人才的资本特质 |
| 3.2 工作室的人事管理 |
| 3.3 工作室团队的平衡管理 |
| 3.4 工作室设计文化建设 |
| 3.5 工作室的人才技能发展 |
| 3.6 员工的绩效考核 |
| 4 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
| 4.1 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框架 |
| 4.2 工作室的设计管理要素 |
| 4.3 工作室的市场营销管理 |
| 5 建筑工作室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
| 5.1 工作室的信息管理 |
| 5.2 工作室的知识管理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
|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
|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
|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
|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
|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
|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
| 1.2.7 文献综述小结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
| 1.3.4 研究框架 |
| 1.4 研究创新点 |
| 1.4.1 研究创新点 |
|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
| 本章注释 |
|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
|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
|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
|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
|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
|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
|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
|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
| 2.3 小结 |
| 本章注释 |
|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
|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
|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
|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
|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
|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
|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
|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
|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
|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
|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
|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
|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
|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
|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
|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
|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
|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
|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
|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
|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
|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
|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
|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
| 3.6 小结 |
| 本章注释 |
|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
|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
|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
|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
|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
|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
|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
|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
|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
|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
|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
|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
|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
|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
|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
|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
|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
|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
|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
|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
|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
|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
|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
|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
| 4.7 小结 |
| 本章注释 |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
|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
|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
|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
|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
|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
|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
|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
|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
|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
|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
|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
|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
|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
|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
|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
|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
|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
|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
|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
|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
|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
|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
|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
|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
|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
|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
|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
|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
|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
|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
|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
| 5.8 小结 |
| 本章注释 |
|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
|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
|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
|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
|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
|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
|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
|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
|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
|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
|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
|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
|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
|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
|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
|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
|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
|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
|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
|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
|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
|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
|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
|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
|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
|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
|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
|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
|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
|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
|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
|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
|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
|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
|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
| 6.8 小结 |
| 本章注释 |
|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
|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
|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
|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
|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
|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
|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
|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
|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
|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
|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
|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
|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
|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
|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
|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
|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
|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
|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
|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
|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
|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
|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
|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
|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
| 7.6 小结 |
| 本章注释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 (一)关于城中村自建房的研究 |
| (二)关于质量管理的研究 |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一)研究内容 |
| (二)研究方法 |
| 四.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点 |
| (一)技术路线 |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 (三)论文结构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
| 一、城中村自建房 |
| (一)城中村自建房的定义 |
| (二)我国自建房的发展历程 |
| 二、社区治理 |
| (一)社区治理的概念 |
| (二)社区治理的含义 |
| 三、全面质量管理 |
| (一)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 |
|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
|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
| 四、公共政策分析 |
| (一)公共政策的可行性评估 |
| (二)公共政策执行 |
| (三)公共政策评价 |
| 第三章 昆明市城中村自建房的质量现状 |
| 一、昆明市城中村自建房管理政策的演变 |
| (一)按照农村自建房管理时期(1997年-2007年) |
| (二)禁止建设时期(2008年-2013年) |
| (三)允许“三类房”建设时期(2014年至今) |
| 二、昆明市城中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的调查 |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 (二)数据分析 |
| 第四章 昆明市城中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的管理因素识别 |
| 一、城中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的管理因素访谈 |
| (一)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访谈 |
| (二)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 |
| (三)对施工队伍人员的访谈 |
| (四)对自建房住户的访谈 |
| (五)昆明市城中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的管理因素归纳 |
| 二、城中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管理因素的主次甄别 |
| (一)模糊因果分析数学模型简介 |
| (二)城中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的主要管理因素计算 |
| 第五章 昆明市城中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的主要管理因素分析 |
| 一、自建房设计不规范 |
| (一)城中村自建房设计市场混乱 |
| (二)推行通用设计图的政策实用性不强 |
| 二、施工技术水平低 |
| (一)建筑工匠缺乏技能培训 |
| (二)城中村建设市场监管缺失 |
| 三、居民住房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
| (一)居民不愿意投入资金 |
| (二)居民有关社区自建房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高 |
| (三)居民维权困难导致维权意识薄弱 |
| 四、社区监管难以落实 |
| (一)社区协商与合作机制匮乏 |
| (二)社区人力资源配置不优 |
| (三)社区工作人员发生角色冲突 |
| 五、自建房管理政策不完善 |
| (一)按照农村自建房管理时期(1997年-2007年) |
| (二)禁止建设时期(2008年-2013年) |
| (三)允许“三类房”建设时期(2014年至今) |
| 小结 |
| 第六章 昆明市城中村自建房质量保障的管理对策 |
| 一、管理对策的特点及基本原则 |
| (一)特点 |
| (二)基本原则 |
| 二、管理对策 |
| (一)创新管理制度 |
| (二)加强社区内不同主体的互动沟通 |
| (三)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 |
| (四)改进公共服务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 概念话语 |
| (二) 现实记忆 |
| (三) 史学思考 |
|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
|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
|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
|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
|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
|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
|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
|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
|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
|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
|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
|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
|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
|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
|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
|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
|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
|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
|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
|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
|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
|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
|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
|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
|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
|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
|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
|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
|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
|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
|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
|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
|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
|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