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坤[1](2016)在《基于临床证据的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用药规律、关键配伍及核心治法,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等中文数据库中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并对纳入研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2)提取系统评价中筛选出的有效研究中的有效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分析;(3)总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用药组方规律与核心治法。结果:(1)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343项,涉及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中药复方285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药复方74首;(2)Meta-分析显示:3项研究所选处方在临床有效率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为无效治疗,其余340项研究中的359首方剂对病毒性心肌炎有效;(3)对有效处方中的药物进行数据分析,成人处方在(支持度50%,置信度0.85)时提取5味核心药组,小儿处方在(支持度35%,置信度0.8)时提取2味核心药组;(4)分别对纳入的治疗成人和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180味和104味药物进行功能分类和药性总结;(5)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治疗成人和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复方分别得到8个和6个备选新方药组。结论:(1)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着,具有毒副作用小、效果稳定性高的特点;(2)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补阴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收涩药、解表药、补血药等9类药物为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功能类别药物(82.14%);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补阴药、收涩药、清热燥湿药、补血药、清热凉血药等8类药物为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功能类别药物(约80%);(3)黄芪-麦冬-丹参-五味子-炙甘草为关联度最高的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常用核心药组,丹参、姜半夏、石菖蒲为关联度最高的备选新方的核心药物;丹参-五味子为关联度最高的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常用核心药组,瓜蒌、桂枝为关联度最高的备选新方的核心药物;(4)临床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宁心安神为其主要治法,根据兼证适当配伍养血、燥湿、收涩、解表、安神、渗湿、化痰、开窍等药物,即可组成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有效临床复方。
詹鸿越[2](2012)在《从近30年相关文献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证治》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30年来有关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和用药的临床研究文献,期待从中发现并总结出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证型和用药规律,并尝试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证治,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方法:本课题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近30年有关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期刊文献。以[“病毒性心肌炎”AND(“中医”0R“中西医”)]为检索规则,对1981年1月至2011年1月的全部文献进行模糊检索,检得文献889篇,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共有261篇文献被纳入研究。按照设定标准进行数据收集及规范化,形成Excel数据仓库,使用SPSS12.0及Weka3.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挖掘。结果:所纳入的261篇文献,共有349条证型记录,涉及药物共160种,18大类,36小类,出现频次达3394次,证素11类。证型规律表现虚实夹杂证占大部分,其中以“气阴两虚,痰瘀热毒”、“邪毒内扰,气血阴阳亏虚,瘀血内阻”为主要代表。气虚、阴虚、热、毒及瘀为疾病的五大证素。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安神、解表、收涩及理气等功效的药物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具体药物包括甘草、麦冬、黄芪、丹参、五味子、生地黄、当归、人参、酸枣仁、党参、苦参、桂枝、金银花、连翘、太子参、川芎、板蓝根、茯苓及黄连等。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挖掘,清热药、活血药、安神药、收涩药及补虚药常组成一方,联合使用,五味子、丹参、甘草、黄芪、麦冬、金银花及板蓝根等常被选为组方药物。结论:近30年来的有关病毒性心肌炎的文献中并未在中医诊断与疗效上达成明确共识或形成统一标准。但从这些文献中仍可发现无论是有关病因上还是病机上的论述,都有其相似性。基本上均强调毒邪致病为关键病因,而发病则与机体的状态关系密切;毒、虚、痰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贯穿疾病的始末;疾病证候多属虚实夹杂,治疗上以补虚、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立法,辅以安神、行气,并强调个体化辨证施治。
刘寨华[3](2006)在《基于临床数据分析的病毒性心肌炎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系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201例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病例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建立病毒性心肌炎病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交叉列联分析、构成比、转移概率矩阵等数据挖掘方法,利用SAS统计软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证候进行系统研究,探讨该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总结其证候特征,分析该病在发展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经研究得出:1.病毒性心肌炎基本证型有8个:邪毒侵心证、大气下陷证、痰阻心络证、心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阴虚火旺证及阴阳两虚证。2.急性期多见热毒侵心证、气阴两伤证;迁延期多见大气下陷证和气阴两虚证;慢性期多见大气下陷证和心血瘀阻证。3.病毒性心肌炎证候演变规律:急性期热毒侵心证在迁延期、慢性期主要演变为大气下陷证和心血瘀阻证;急性期湿热蕴结心脾证在迁延期主要演变为心脾两虚证和痰阻心络证,慢性期多演变为大气下陷证和心脾两虚证;急性期气阴两虚证在迁延期主要演变为大气下陷证或仍为气阴两虚证,慢性期多演变为心血瘀阻证和大气下陷证。
叶美玲[4](2005)在《中西医信息知识管理》文中提出本博士研究论文之先趋探索部分,乃是运用电子因特网资源搜寻并收集447篇中西医心血管障碍文献资料,以及213篇益气活血中药文献数据,结果得知中西医药护理资料文献虽然很多,但是深入其内容却参差不齐,文献数据又缺乏有系统性的分析统整,以致应用价值相对的大幅降低。此外,搜寻与收集数据文献时,发现电子因特网的管道连结缺乏统整陛、适当性与效率。因此,极易造成各项信息凌乱、分散,使读者无法做最快速、有效的搜集,更何论专业知识的产出与临床实务的应用。 本论文认为应设立有系统性、整合性之中西医信息搜寻引擎、中西医信息数据与知识库、中西医信息连结入口网站等,以利中西医信息之知识管理。此亦可以扩大使用者能快速、便利、有效、系统性的查询相关文献数据与进一步的应用。中西医信息之知识管理有利于推广国内外中西医相关研究,并增进中西医之深层知识的产出与应用,更期望达成全球化信息服务的鹄的。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谁能再这个时代中掌握知识、技术,谁就能掌握竞争的未来。未来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竞争的优势武器就是知识管理与因特网。的确随着时代进步的影响,专业性的医事护理人员必须面对多元化、高复杂性的医疗照护,所以要不间断、快速且有效地获取、累积、管理、产出相关之信息与知识。医事护理的专业成熟度会直接影响到病患与其家人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质等。而医护专业性的成熟度乃需奠立于专业信息与知识的获得、累积、应用等。因此,医事护理专业者应不懈怠的找寻、尝试、验证、建立、管理种种的专业信息与知识,以期能提升医事护理的专业知识与医疗照护品质。 因此,本博士研究论文旨在规划、建置与应用中西医信患知识管理体系。本论文应用计算机信息科技,将中西医数据与信息予以搜集、整理、储存、应用,进而成为具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知识管理。本论文首先规划与建置「中西医信息知识管理平台」,在此知识管理平台下,再规划与建置「知识库」、「知识地图」与「知识社群」等三大功能。在中西医信息知识管理体系的规划与建置分为三个层面:1) 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构,2) 数据信息与知识连结的设计、规划与执行,以及 3) 使用者知识系统使用的协助。在数据信息与知识的连结上,必须包含有三大类的规划:1) 外显数据的搜集规划与执行,2) 信息需求的分析与数据转化,以及 3) 知识架构的设计与建构。在中西医信息知识管理体系的知识系统使用的协助包括 1) 知识形成的协助,2) 知识共享的协助,以及3) 个人使用的协助。 本论文规划与建置完成的「中西医信息知识管理体系」环境,具有知识累积、知识淬取、知识分享、知识询答、知识库管理、知识地图管理等的机制。本论文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5](2020)在《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病毒性心肌炎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尚缺乏规范和指导中医诊疗的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文件的框架下,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专家共识研制而成。该指南介绍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刺治疗以及预防康复等内容,可以为从事病毒性心肌炎防治的中医临床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王凯欢[6](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劳慧敏[7](2017)在《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养心活血解毒方对心肌JAK/STAT信号通路的干预疗效,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发挥作用的可能存在的机制,找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新靶点。方法:健康SPF级BALB/c小鼠常规饲料喂养1周后,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选取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利巴韦林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给予中药养心活血解毒方,利巴韦林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灌胃14天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生存情况、体重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检测小鼠血清心肌酶谱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FAS、FASL在心肌中的表达,Western Blot观察JAK2、STAT3蛋白在心肌中的蛋白含量。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养心活血解毒方高、中剂量可明显改善小鼠生活质量,各中药组死亡率较低,中药各组小鼠体重减少不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2.小鼠心肌酶的变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CK-MB均降低(P<0.05),其中以中药中剂量组CK-MB降低明显(P<0.05),中药低、高剂量组与利巴韦林组CK-MB水平相当(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LDH均降低(P<0.05),其中中药中、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之间比较无差异。3.心肌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模型对照组心肌受损较重,心肌细胞出现灶性病变,部份心肌纤维断裂溶解,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出现片状变性、坏死,炎症细胞灶状分布在坏死心肌的周围。利巴韦林组心肌病变程度较模型组轻,中药中高剂量组心肌病变较轻。4.ELISA检测血清IL-6、IL-10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IL-6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降低IL-6水平,中药中剂量组降低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各组均可升高IL-10水平,中药高、中剂量组升高显着,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5.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FAS、FASL阳性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FAS阳性表达降低最为明显(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FASL阳性表达降低最为明显(P<0.05),与利巴韦林组表达相当(P>0.05)。6.Western Blot检测心肌JAK2、STAT3蛋白: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JAK2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JAK2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利巴韦林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STAT3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STAT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中药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结论:1.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提高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促进模型小鼠体重的增长,减轻心肌损伤。2.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减轻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病理改变,降低血清心肌酶谱水平,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中IL-6的水平,升高血清中IL-10的水平,可抑制炎症,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3.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降低心肌组织中JAK2、STAT3蛋白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
杨树谊[8](2016)在《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评价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特点。3.探索中药注射剂临床研究新方法。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应用文献法回顾性分析双黄连注射剂近年的临床应用进展,对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对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已有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评价。2. 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1979-2015年国内外中文、英文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试验(RCTs),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其方法学质量。提取研究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用森林图呈现。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用漏斗图分析纳入的RCTs是否存在发表偏倚。3.数据挖掘法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详细病案。使用weka软件对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决策树算法和关联规则算法挖掘规律,分析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研究结果对双黄连注射剂用于这8种疾病进行系统评价的结果如下:1.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纳入19篇[RCTs],共纳入患者3133例,实验组1635例,对照组1498例。双黄连注射剂未联用抗菌药及抗病毒药物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RR=1.02,95%CI (0.99,1.06), P=0.21]双黄连注射剂联用抗菌药或抗病毒药物或两者皆有联用的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14, 95%CI (1.10,1.19), P<0.00001]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15例,对照组7例。2.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25篇[RCTs],共纳入患者4204例,实验组2439例,对照组1765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1,95%CI (1.18,1.25), P<0.00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42例,对照组10例。3.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纳入14篇[RCTs],共纳入患者1203例,实验组712例,对照组491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6,95%CI (1.20,1.32), P<0.00001]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7例。4.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腮腺炎:纳入11篇[RCTs],共纳入患者1424例,实验组775例,对照组649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腮腺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9,95%CI (1.07,1.32), P=0.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1例,对照组3例。5.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纳入6篇[RCTs],共纳入患者536例,实验组319例,对照组217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3,95%CI (1.05,1.21), P=0.0005]。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O例,对照组0例。6.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纳入5篇[RCTs],共纳入患者271例,实验组141例,对照组13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脑膜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33,95%CI(1.11,1.59),P=0.02],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出现了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例数不明。7.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纳入5篇[RCTs],共纳入患者603例,实验组307例,对照组296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3,95%CI (1.01,1.25), P=0.03],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0例。8.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乙型脑炎:纳入2篇[RCTs],共纳入患者410例,实验组274例,对照组136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乙型脑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39,95%CI (1.23,1.57), P<0.0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不明。9.对双黄连注射剂的529例不良反应病案进行分析可知:患者以小儿居多(21.25%);患者原患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居多(71.96%);联用青霉素类药物使用的病例居多(28.38%);不良反应以皮肤症状居多(54.91%)。研究结论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剂单独使用或联合西药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比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物有一定优势,但其不良反应需要密切注意,需要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宋建斌,孟涛[9](2015)在《五参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五参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收治的11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三磷酸胞苷联合维生素或辅酶Q10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五参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28例、无效11例,观察组患者显效36例、有效19例、无效2例;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1例患者出现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五参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孟丽萍[10](2013)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山豆根的理论与经验,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山豆根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既能控制山豆根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文献支持和临床用药参考。方法:文献学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对山豆根的记载,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平台,利用频数描述和多元分析方法,总结分析山豆根方的基本用药特点,包括方源、给药途径(内服与局部用药)、剂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挖掘山豆根不同主治病证常见药物组合,探究其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山豆根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以功效归类,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的高频药物与相应的主治病证范围;通过多元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山豆根处方中对其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搭配,为分析山豆根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山豆根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和多因素分析,初步总结出山豆根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配伍甘草,是解山豆根之毒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合麦冬、生地、白芍等,可防苦燥伤阴之偏。与桔梗、甘草合用,是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的有效组合;治疗心肺之火上攻之咽喉肿痛,与射干、板蓝根、玄参等为伍,也颇为常用;治痘毒咽痛,则与升麻、紫草、葛根等相配;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咳喘,多与半夏、细辛、陈皮、麻黄配伍;治肺热阴虚之咳喘,每与麦冬、生地、白芍、知母、丹皮搭配;治痈疮肿毒,常与连翘、银花、重楼、板蓝根合用;治急性肝炎,多与虎杖、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配伍;治慢性肝炎,每配伍连翘、白花蛇舌草清除余毒,合以丹参、丹皮、枳壳等调畅气血;配以黄芪、白术、当归等扶助正气;银屑病,常与连翘、土茯苓、板蓝根、赤芍、丹皮等配伍。若与大黄、神曲为伍,可能使毒性增强。本课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编号:2009CB522800)的资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中西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
| 一、西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
| (一)发病机制 |
| (二)治疗方法 |
| 二、中医药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
| (一)古代相关认识 |
| (二)现代研究述要 |
| 第二部分 基于系统评价方法的有效方剂筛选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一)纳入标准 |
| (二)文献排除标准 |
| (三)文献检索 |
| (四)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
| (五)统计分析 |
| 二、结果 |
| (一)文献检索结果 |
|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三)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 (四)风险偏倚比例图 |
| (五)有效性分析结果 |
| 第三部分 基于关联规则与复杂熵聚类的组方用药分析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一)处方筛选 |
| (二)处方录入与核对 |
| (三)数据分析 |
| 二、结果 |
| (一)基本信息统计 |
| (二)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 (三)提炼备选新处方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一、有效复方筛选及数据挖掘方法的探讨 |
| (一) 临床有效复方的筛选 |
| (二)数据挖掘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
| 二、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
| (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 (二)中药复方有效性分析 |
| 三、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
| (一)常用药物、核心药组与组方结构 |
| (二)主要治法与共识形成的依据 |
| (三)备选新方的优化与判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第一章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 一、病因 |
| 二、病理生理 |
| 三、辅助诊断 |
| 四、治疗 |
|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概况 |
| 一、分期论治 |
| 二、脏腑辨证 |
| 三、分型论治 |
| 四、中药针剂 |
| 第三节 小结 |
| 第二章 文献数据统计与分析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对象及方法 |
| 一、研究目的 |
| 二、资料来源 |
| 三、文献纳入标准 |
| 四、文献排除标准 |
| 五、数据的收集及规范化 |
| 六、统计分析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一、总体证型分布统计 |
| 二、总体用药规律统计 |
| 三、总体证素规律统计 |
| 四、聚类分析结果 |
| 五、关联规则挖掘用药规律 |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 一、毒邪是疾病发病的关键,机体状态影响发病 |
| 二、毒邪与正气相争,痰瘀贯穿整个疾病过程,三者相互胶结 |
| 三、气血阴阳亏虚,痰热瘀毒是疾病的基本证型 |
| 四、补虚、化瘀、清热解毒法为主要的治法 |
| 五、用药的探讨 |
| 第四节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综述 |
|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古代文献记载 |
| 二、现代医家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 |
| (一) 病因病机 |
| (二) 分型辨证 |
| (三) 以期分证 |
| (四) 心电图改变 |
| 三、立题依据 |
| 临床研究 |
| 一、临床资料 |
| (一) 一般资料 |
| (二) 诊断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制定临床病例报告表(CRF) |
| (二) 建Access数据库 |
| (三) 病例采集点的选择 |
| (四) 数据库病例采集 |
| (五) 统计分析软件 |
| (六) 统计分析方法 |
| 三、研究内容与结果 |
| (一) 20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基本情况 |
| (二) 20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或诱发原因 |
| (三) 20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症状、体征频数分布 |
| (四) 证候的聚类及变量在证候的分布情况 |
| (五) 各期证候演变情况 |
| 四、讨论 |
| (一)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特点 |
| (二) 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特点 |
| (三) 病毒性心肌炎的证候类型及证候特征 |
| (四) 病毒性心肌炎的证候演变规律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个人简历 |
| 原创性声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文献综述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中西医信息知识管理体系之规划与建置 |
| 第3章 中西医信息知识管理平台之规划与建置 |
| 第4章 中西医信息知识库之规划与建置 |
| 第5章 中西医信息知识地图之规划与建置 |
| 第6章 中西医信息知识社群之规划与建置 |
| 第7章 中西医信息知识管理体系之应用 |
| 第8章 讨论 |
| 第9章 结论 |
| 实验研究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证据的来源、质量评价和推荐原则 |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证据评价与分级 |
| 1.4 指南推荐原则 |
| 2 指南制定的方法与过程 |
| 3 诊断 |
| 3.1病史与体征 |
| 3.2 疾病分期 |
| 4 病因病机 |
| 5 辨证论治 |
| 5.1 急性期 |
| 5.1.1 热毒侵心证 |
| 5.1.2 阳虚气脱证 |
| 5.2 迁延期或慢性期 |
| 5.2.1 心肺气虚证 |
| 5.2.2 痰湿内阻证 |
| 5.2.3 气滞血瘀证 |
| 5.2.4 气阴两虚证 |
| 5.2.5 阴虚火旺证 |
| 5.2.6 心脾两虚证 |
| 5.2.7 阴阳两虚证 |
| 6 针刺治疗 |
| 7 预防与康复 |
| 8 结语 |
| [专家委员会与指南工作组名单]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
|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
|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
|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
|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 一、古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一) 病名追溯 |
| (二) 病因病机认识 |
| 二、现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病机治法的认识 |
| (一)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中医病因 |
| (二) 病机研究 |
| (三)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方法 |
| 三、现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 (一) 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 |
| (二) 免疫机制介导的心肌损伤 |
| (三) 心肌纤维化 |
| 四、心肌组织JAK/STAT通路研究进展 |
| (一) JAK/STAT信号通路的组成 |
| (二) 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与调控 |
| (三) 心肌JAK/STAT信号通路的生理生理学意义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 (一) 实验材料 |
| (二) 实验方法 |
| 二、结果 |
| (一) 小鼠一般情况 |
| (二) 生存情况 |
| (三) 体重变化 |
| (四) 对小鼠血清CK-MB水平的影响 |
| (五) 对小鼠血清LDH水平的影响 |
| (六) 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的病理变化 |
| 实验二 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JAK/STAT通路的干预效应 |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 (一) 实验材料 |
| (二) 实验方法 |
| 二、结果 |
| (一) 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6、IL-10的含量 |
| (二) 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FAS、FASL蛋白阳性表达 |
| (三)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JAK2、STAT3蛋白的表达 |
| 讨论 |
| 一、病机讨论 |
| (一) 气阴两虚 |
| (二) 热毒 |
| (三) 瘀血 |
| 二、组方配伍及方药分析 |
| (一) 组方依据及方解分析 |
| (二) 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分析 |
| 三、疗效及机理分析 |
| (一) 各对小鼠一般情况、生存情况、体重变化的影响 |
| (二) 调节心肌酶谱水平 |
| (三) 对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 (四) 对小鼠血清IL-6、IL-10含量的影响 |
| (五) 对小鼠心肌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 |
| (六) 对小鼠心肌组织JAK2、STAT3蛋白的影响 |
| 结语 |
| 创新性和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双黄连注射剂的基本情况概述 |
| 一、组方药物 |
| 二、药理作用 |
| 三、化学成分 |
| 四、临床应用 |
| 综述二 双黄连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分析 |
| 一、系统评价概述 |
| (一) 系统评价的意义 |
| (二) 系统评价的分析方法与过程 |
| 二、双黄连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 |
| 综述三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概述 |
| 一、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机理和临床表现 |
| 二、双黄连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
| 三、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
|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
| 研究一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小儿肺炎的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研究二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研究三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研究四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腮腺炎的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研究五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研究六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研究七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的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研究八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乙型脑炎的评价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研究 |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四部分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山豆根药性毒效相关文献研究 |
| 一、 性味归经 |
| 1.性味 |
| 2.归经 |
| 二、 毒性 |
| 1.毒性认知演变 |
| 2.毒性反应 |
| 三、 功效主治 |
| 四、 用量用法 |
| 五、 影响山豆根毒效相关因素研究 |
| 1.炮制 |
| 2.用量 |
| 3.煎法 |
| 4.服法 |
| 5.病证 |
| 6.配伍 |
| 7.品种 |
| 8.个体差异 |
| 第二部分 基于方剂组成统计分析的古今用药规律研究 |
| 一、 资料与方法 |
| (一) 资料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
| 1.山豆根药名规范 |
| 2.山豆根方选择标准 |
| 3.药物数据规范 |
| 4.病证数据规范 |
| (二) 研究方法 |
| 二、 结果与分析 |
| (一) 各历史时期山豆根方配伍用药与主治病证分布 |
| 1.山豆根内服方 |
| 2.局部用药方 |
| (二) 古今山豆根方主治病证与配伍用药总体分析 |
| 1.频数分布 |
| 2.因子分析 |
| 三、 讨论 |
| (一) 减毒配伍 |
| (二) 增效配伍 |
| 第三部分 山豆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规律 |
| 一、 材料与方法 |
| (一) 资料来源 |
| (二) 文献选择标准 |
| 1.纳入标准 |
| 2.排除标准 |
| (三) 分析方法 |
| 二、 结果与分析 |
| (一) 资料分布 |
| (二) 临床应用 |
| 1.适应症 |
| 2.临床疗效 |
| 3.不良反应 |
| (三) 剂量 |
| (四) 用法 |
| 1.剂型 |
| 2.给药方法 |
| (五) 配伍 |
| 三、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