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宁,陈华玲,李茂君,罗高兴,袁志强[1](2022)在《柠檬酸体外抗凝集束化护理在严重烧伤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柠檬酸体外抗凝集束化护理在严重烧伤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6例严重烧伤行CRRT柠檬酸体外抗凝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常规护理组[男30例、女16例, 年龄42.0(38.7, 47.0)岁, 共进行201次CRRT], 将该单位2018年1—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8例严重烧伤行CRRT柠檬酸体外抗凝集束化护理的患者纳入集束化护理组[男32例、女16例, 年龄41.0(36.0, 46.0)岁, 共进行164次CRRT]。统计2组所有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住ICU治疗总费用、CRRT费用、非计划结束治疗情况、因手术结束治疗情况(计算非计划结束治疗率、因手术结束治疗率)、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滤过器及配套管路滤器(下称滤器)使用时间>24 h次数、CRRT次数、滤器寿命;针对2组患者中从首次治疗开始连续接受3 d及以上CRRT者, 统计首次治疗前(以下简称治疗前)与首次治疗3 d后(以下简称治疗3 d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总钙、离子钙(计算治疗前后总钙、离子钙差值)、肌酐、尿素、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血小板计数、平均动脉压、pH值、氧合指数、碳酸氢根、乳酸水平;统计2组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治疗相关并发症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集束化护理组患者住ICU时间明显缩短(Z=-4.71, P<0.01), 住ICU治疗总费用明显减少(t=-1.39, P<0.01), CRRT费用无明显变化(P>0.05), 非计划结束治疗率、因手术结束治疗率均明显降低(χ2值分别为12.20、17.83, P<0.01), 滤器使用时间>24 h次数明显增加(Z=-5.93, P<0.01), CRRT次数明显减少(Z=-4.75, P<0.01), 滤器寿命明显延长(Z=-9.24, P<0.01)。集束化护理组31例患者、常规护理组28例患者从首次治疗开始连续接受了3 d及以上的CRRT。治疗前, 集束化护理组患者PT、APTT、INR分别为24.10(16.08, 39.20)s、38.81(32.32, 45.50)s、1.17(1.12, 1.19), 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31.75(22.99, 40.96)s、41.82(35.05, 48.06)s、1.15(1.11, 1.19)相近(P>0.05);2组患者总钙、离子钙水平相近(P>0.05)。治疗3 d后, 集束化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PT、APTT、INR分别为29.06(20.11, 39.46)s、35.25(30.06, 40.28)s、1.13(1.09, 1.17)与36.51(26.64, 42.92)s、39.89(34.81, 46.62)s、1.14(1.10, 1.18), 均与治疗前相近(P>0.05);常规护理组患者离子钙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Z=-2.08, P<0.05), 集束化护理组患者总钙、离子钙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55、-3.69, P<0.01);集束化护理组患者APTT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Z=-2.29, P<0.05), 总钙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Z=-2.26, P<0.05)。集束化护理组患者治疗前后总钙差值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Z=-3.15, P<0.0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离子钙差值相近(P>0.05)。治疗前, 集束化护理组患者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Z=-2.84, P<0.01), 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Z=-2.44, P<0.05);2组患者肌酐、尿素、胱抑素C、平均动脉压、pH值、氧合指数、碳酸氢根及乳酸水平相近(P>0.05)。治疗3 d后, 集束化护理组患者肌酐、尿素、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pH值、碳酸氢根及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Z值分别为-2.10、-2.90、-3.11、-2.02、-2.34、-2.63、-2.84, P<0.05或P<0.01), 血小板计数、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6.65、-2.40, t=-9.97, P<0.05或P<0.01);常规护理组患者肌酐、尿素、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血小板计数、pH值、碳酸氢根及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Z值分别为-5.32、-2.31、-2.41、-2.21、-3.68、-2.93、-2.20、-2.31, P<0.05或P<0.01), 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Z=-5.59, t=-7.74, P<0.01)。治疗3 d后, 集束化护理组患者肌酐、胱抑素C、血小板计数、氧合指数、碳酸氢根、平均动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Z值分别为-2.93、-1.99、-6.39、-2.09、-2.52, t=-3.28, P<0.05或P<0.01), 尿素、β2微球蛋白、pH值及乳酸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Z值分别为-3.87、-2.58、-4.24、-2.75, P<0.05或P<0.01)。住院期间, 2组患者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性出血事件、与柠檬酸治疗相关的高钠血症。集束化护理组1例患者总钙与离子钙比值>2.5, 但无柠檬酸蓄积中毒表现;1例患者发生低离子钙血症、1例患者发生严重代谢性碱中毒。常规护理组5例患者发生低离子钙血症, 2例患者发生严重代谢性碱中毒。结论在严重烧伤患者CRRT中实行柠檬酸体外抗凝集束化护理缩短了患者住ICU时间, 减少了住ICU治疗总费用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提高了治疗连续性和质量。
陈小梅[2](2021)在《护理干预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试验将针对ICU重症患者实施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并结合护理干预进行效果提升,对比患者的治疗指标差异。方法将本院收治的ICU重症并实施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100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优质护理干预,对比治疗护理相关指标。结果从护理上看,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水平(96.52±1.36)%高于对照组的(88.41±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血钾、血钠、BUN以及SCr指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凝血指标的对比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数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护理风险事件对比上,观察组发生率为2.00%(1/50),对照组则为8.00%(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心血管并发症事件的对比上,观察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的ICU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领好的,可稳定基础生命指标,并改善凝血指标,对于患者的病情稳定,防控并发症具有积极作用,可推广使用。
冯菁,李和文,张兴凯,王建华,张作鹏,郭燕蓉,任航奇[3](2021)在《肝衰竭患者行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行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二医院接受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肾功能衰竭合并肝功能衰竭的患者98例,按照血清总钙与Ca2+比值> 2.5定义为枸橼酸蓄积,然后根据枸橼酸蓄积情况分为枸橼酸蓄积组(n=46)和非枸橼酸蓄积组(n=52)。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影响因素。结果枸橼酸蓄积组和非枸橼酸蓄积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和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枸橼酸蓄积组患者血钙、血酮、血尿素氮(BUN)、肌酐(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总枸橼酸用量、每小时枸橼酸用量、总胆红素(TBIL)、血清钠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Na)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明显高于非枸橼酸蓄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枸橼酸蓄积组患者血钾、LDH水平显着低于非枸橼酸蓄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钾、血酮、BUN、Cr、Ins、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总枸橼酸用量、每小时枸橼酸用量、MELD-Na评分和SOFA评分是发生枸橼酸蓄积危险因素(P <0.05),而血钙、Ccr、LDH、Cor和TBIL不影响枸橼酸蓄积的发生(P>0.05)。结论血钾、血酮、BUN、Cr、Ins、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总枸橼酸用量、每小时枸橼酸用量、MELDNa评分和SOFA评分是发生枸橼酸蓄积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肝衰竭患者来说,当机体完全不能清除枸橼酸的情况下,实施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应注意上述危险因素,避免发生枸橼酸蓄积。
张雪峰[4](2021)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对急性肾衰竭患者血清SCr和BUN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急性肾衰竭患者对其血清SCr、BU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肾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Cr、BU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HR水平低于对照组,MA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肾衰竭患者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可有效改善血清SCr、BUN水平及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池塘,候亮[5](2021)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ICU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深入分析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IC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医院对80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8年4月—2020年6月期间。对照组在试验过程中采用传统治疗方式,而试验组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对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并通过相关数据将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在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后肾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显着高对照组,组间数据具备明显对比分析意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应用到治疗ICU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的肾脏功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延缓患者的生存时间、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袁莉[6](2021)在《观察重症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对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对重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进行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7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60例重症AKI患者进行数字奇偶法分组;连续性组(30例):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方法完成疾病治疗;间歇性组(30例):采用间歇性血液透析方法完成疾病治疗;就组间重症AKI治疗总有效率、不同时间段肾功能改善情况、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展开对比。结果连续性组重症AKI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67%)高于间歇性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6,P<0.05);经治疗后,连续性组血尿素氮、血清肌酐、TNF-α以及IL-6均低于间歇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有效运用,可使重症AKI患者治疗效果显着增强,将其血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有效降低,将TNF-α以及IL-6水平显着降低,最终实现重症AKI患者有效预后,充分证明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运用于重症AKI疾病治疗中临床价值。
徐志灯[7](2021)在《ICU脓毒血症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ICU脓毒血症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该院ICU收治的80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计算机系统随机分为研究组(一般治疗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对照组(一般治疗),两组患者均为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7 d的治疗,7 d后分别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APACHEⅡ评分、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结果经治疗,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5.0%,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仅为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9,P<0.05);治疗后研究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7.54±2.46)分、血清肌酐(143.99±45.02)μmol/L、尿素氮(12.84±7.54)mmol/L、PT(24.58±5.32)s、APTT(56.48±8.61)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t=9.067、4.521、3.759、17.972、10.470、P<0.05)。结论 ICU脓毒血症患者行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方案疗效确切,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肾功能,同时对于凝血功能紊乱有纠正和预防的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宋艳,曹延会[8](2021)在《探讨PICCO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与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监测(PICCO)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4例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管理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实施PICCO将其分为普通监测组(63例)和PICCO组(61例),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以及低血压发生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及肾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等。结果:治疗后24 h,PICCO组与普通监测组相比,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8,t=5.333;P<0.05);治疗后24 h,PICCO组与普通监测组相比,复苏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多巴酚丁胺用量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5,t=3.518,t=6.724;P<0.05)。PICCO组与普通监测组相比,低血压发生率较低,平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间较短,平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日超滤量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4,t=4.139,t=5.540;P<0.05)。两组治疗后7 d与治疗前相比,24 h尿量提升,血肌酐水平降低;PICCO组治疗后7 d与普通监测组治疗后7 d相比,24 h尿量增高,血肌酐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7,t=5.787;P<0.05)。结论:PICCO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对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减少液体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可更好的促进患者肾功能的恢复。
张玲[9](2021)在《ICU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肾衰竭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ICU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肾衰竭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ICU肾衰竭患者50例,依据护理模式分为个性化护理模式组(n=25)、常规化护理模式组(n=25)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心率、血压、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病死情况。结果个性化护理模式组患者护理后较护理前以及常规化护理模式组的Scr、BUN、TBIL、ALT、CRP水平降低幅度、Ca2+水平升高幅度更明显(P <0.05)。个性化护理模式组患者护理后较护理前以及常规化护理模式组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降低幅度更明显(P <0.05)。个性化护理模式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常规化护理模式组(P <0.05)。个性化护理模式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00%(24/25)显着高于常规化护理模式组68.00%(17/25)(P <0.05)。个性化护理模式组患者的病死率4.00%(1/25)显着低于常规化护理模式组20.00%(5/25)(P <0.05)。结论 ICU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肾衰竭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价值较常规化护理模式高。
关小娟[10](2021)在《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实施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我院ICU收治的患者共8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常规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40例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指标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上机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研究,研究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指标均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上机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ICU病房里内需要进行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来说,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更值得推广和提倡。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指标结果对比 |
|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凝血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
| 2.3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 2.2 应用枸橼酸后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单因素分析 |
| 2.3 应用枸橼酸后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Cr、BUN水平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数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 |
| 2.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评定标准 |
| 1.5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重症AKI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
| 2.2 两组重症AKI患者不同时间段肾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
| 2.3 两组重症AKI患者TNF-α以及IL-6水平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
| 2.2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对比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对比 |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仪器设备 |
| 1.4 治疗方法 |
|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
| 2.2 两组液体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对比 |
| 2.3 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对比 |
| 2.4 两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情况对比 |
| 2.5 两组肾功能指标恢复情况对比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常规化护理模式组 |
| 1.3.2 个性化护理模式组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肾功能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血压比较 |
|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2.5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
| 2.6 两组患者的病死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及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常规组 |
| 1.3.2 研究组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上机时间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