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景平[1](2020)在《装配式建筑预制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标准化图集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国家、地方相关鼓励性政策、强制性政策不断出台,相关标准也在不断颁布出版.但是与标准配套的已出版图集却存在数量少、与实际需求不符、与相关标准个别条款不一致等问题,从而使得相关图集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本文聚焦于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图集研究,开展了对相关标准图集的研究,检索了相关研究成果,对设计、生产及现场施工进行了调研和问题收集,最后参照对比了《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厚底板)》(15G366-1),梳理了拟解决的问题及措施,然后逐一研究,得出了相关成果,最终形成了新的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图集。研究成果如下:(1)本研究得到的双向底板图集,设计了8种边板、3种中板。由此双向底板通过拼接组合基本能满足以1M模数设计的建筑楼板装配式设计需求,且通过大尺寸标准边板的增补,有效减少了后浇带数量;提出了通过增加双向底板后浇带两侧桁架外底板悬挑长度,来微调底板宽度的新做法。(2)本图集从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角度出发,针对单向拼接底板,设计了4种标准宽度板和1种变宽板。变宽板有较大的调节余地,极大保证了标准单向底板的重复利用率,另外对于带有凸角的框架结构,提出了在凸角位置现浇不大于300mm宽度后浇带的做法,以避免缺口板的产生,有效减少非标底板比例。(3)本图集编制了双向整板底板、单向整板底板,使得在楼板板块较小的情况下,不用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拼接,从而可大幅减少拼接作业,提高生产及施工效率。(4)增加了非标预制底板模板图和配筋图,以及明确了相关的编号方式,如此,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的尺寸直接对照图集给出底板编号,从而将设计人员从繁重的详图绘制工作中解脱出来,极大提升了设计效率。(5)简化及统一了吊点设置方法,即吊点距端部不大于600mm,吊点之间间距不大于1800mm,如此既保证了吊装安全,又极大减少了设计及生产出错率。另外对施工安装阶段的底板下临时支撑位置也进行了验算和优化。
曾元辉[2](2017)在《浅谈建筑施工中的现浇板裂缝防控措施》文中指出现浇板作为建筑中的主要承重构件,其裂缝的防控是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重点,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工程实践并结合工程实例,深入分析了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并从设计、原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汪克群,刘中常[3](2016)在《商品房现浇板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品房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是影响房屋质量的主要危害之一。裂缝多出现在矩形建筑物的4个外角楼板,平面不规则的凹凸角楼板,裂缝长短不一,多呈45度角裂缝,有的甚至贯穿房间内的楼板。现浇板裂缝影响很大,经常引起商品房住户的投诉,当裂缝赔偿达不到住户要求时,甚至引起上访、群访事件。本文简要分析商品房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从质量监督的角度,探讨控制现浇板裂缝的措施。
闫标,杜勇[4](2016)在《某工程混凝土板大面积裂缝产生原因及修复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工程实例,阐述某工程现浇商品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与修复措施,结合施工经验与相关文献,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减少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产生,为类似工程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陈宝弟,刘健,崔华东[5](2015)在《住宅现浇板裂缝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各地市住宅现浇板裂缝防治情况调研,梳理了常见裂缝的类型,详细分析了裂缝产生的设计、施工、材料及其他方面原因,通过分析相关试验结果,提出了现浇板裂缝防治的系列措施,如统一设计标准、加强混凝土配合比管理、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和行政管理措施等。
李明超,段妍[6](2012)在《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就现浇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
郭勇[7](2012)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裂缝问题,从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现浇楼板的裂缝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王冠[8](2011)在《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浅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裂缝问题,从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现浇楼板的裂缝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郭晓,顿红敏[9](2011)在《现浇楼板裂缝的产生与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工程竣工验收后,主体结构经常出现裂缝,致使业主投诉,引发争议,现通过经验总结出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吴希敏[10](2011)在《浅谈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了房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包括温度、施工不当、养护不当、支座处负筋下沉等六大原因,并且提出了施工中的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比如塑料薄膜、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位置、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等等,对在具体施工的项目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与相关文献综述 |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 1.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图集编制相关问题研究 |
| 2.1 现行标准图集现状 |
| 2.2 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
| 2.3 调研情况 |
| 2.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3章 图集设计研究 |
| 3.1 图集设计原则及思路 |
| 3.2 问题及解决措施梳理 |
| 3.3 拟编图集内容编排 |
| 3.4 设计模数 |
| 3.5 双向底板配板设计 |
| 3.6 单向底板配板设计 |
| 3.7 整板底板配板设计 |
| 3.8 预制底板吊点位置计算 |
| 3.9 临时支撑验算 |
| 3.10 图集其它设计 |
| 3.11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4章 成果试点应用情况 |
| 4.0 基本情况 |
| 4.1 大坂绿园 |
| 4.2 曲屯路小学 |
| 4.3 第三医院 |
| 4.4 其它试点反馈 |
| 4.5 结语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作者简历 |
| 个人简介 |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项目 |
| 附录:《绍兴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厚底板)》图集部分图面 |
| 1 工程概况 |
| 2 现浇板裂缝主要形式 |
| 3 现浇板裂缝产生原因 |
| 4 现浇板裂缝防控措施 |
| 4.1 结构设计防控措施 |
| 4.2 原材料防控措施 |
| 4.3 施工技术措施 |
| 5 结语 |
| 0 引言 |
| 1 工程概况 |
| 1.1 工程特点 |
| 1.2 钢筋混凝土板裂缝情况 |
| 2 钢筋混凝土板裂缝成因分析 |
| 3 板裂缝修复措施 |
| 4 混凝土板裂缝防治措施 |
| 5 结束语 |
| 0 引言 |
| 1 浙江省住宅现浇板裂缝防治工作现状 |
| 1.1 各地防治成效显着, 防治措施各具亮点 |
| 1.2 裂缝依然难以根治, 常见特征明显 |
| 2 现浇板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
| 2.1 设计方面 |
| 2.2 施工方面 |
| 2.3 材料方面 |
| 2.4 其他方面 |
| 3 防治对策及质量控制 |
| 3.1 浙江省统一设计技术标准 |
| 3.2 加强预拌混凝土配合比管理 |
| 3.3 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
| 3.4 加强管理, 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
| 3.5 裂缝防治与工程质量 |
| 4 结语 |
| 1 现浇板裂缝原因的分析 |
| 2 预防现浇板产生裂缝的措施 |
| 3 裂缝的治理方法 |
| 1 前言 |
| 2 裂缝的成因 |
| 3 防治措施 |
| 3.1 设计方面 |
| 3.2 施工方面 |
| 4 结语 |
| 1 裂缝的成因 |
| 1.1 引起裂缝的首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收缩。 |
| 1.2 引起裂缝还有温度因素。 |
| 1.3 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原材料质量不合格 |
| 1.4 基础不均匀沉降也会产生裂缝, 这些多属于贯穿性裂缝, 裂 |
| 1.5 此外, 还有一些设计和施工上的人为因素也导致了裂缝的开展。 |
| 2 防治措施 |
| 2.1 设计方面: |
| 2.1.1 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控制建筑物长度。 |
| 2.1.2 设计者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对于那些凹凸形状 |
| 2.1.3 应适当增加楼板有效厚度, 适当扩大配筋率, 重视对于构造 |
| 2.1.4 设计人员要注意在板角增加辐射筋。 |
| 2.1.5 对现浇板中预埋管路处和预留洞口处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 |
| 2.1.6 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 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 |
| 2.1.7 对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可以通过调整基础的选型来对建筑物的沉降差进行控制, 以减少这类裂缝的。 |
| 2.2 施工方面: |
| 2.2.1 加强现浇板浇捣后的养护。 |
| 2.2.2 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特别是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 |
| 2.2.3 混凝土浇捣时, 振捣捧要快插慢拔, 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 |
| 2.2.4 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 |
| 2.2.5 模板支撑牢固, 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合理掌握拆模时间, 模板一定要刷隔离剂, 禁止野蛮拆模。 |
| 0 前言 |
| 1 裂缝的定义及分类 |
| 1.1 裂缝的定义 |
| 1.2 混凝土裂缝的分类 |
| 2 裂缝产生的原因 |
| 2.1 混凝土的收缩是引起现浇板裂缝的主要原因 |
| 2.2 现浇板上过早施工、加荷引起的裂缝 |
| 2.3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
| 2.4 房屋过长, 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而导致裂缝 |
| 2.5 板负筋下沉产生的裂缝 |
| 2.6 PVC预埋穿线管上移或下沉引起的裂缝 |
| 2.7 水泥问题引起的裂缝 |
| 2.8 混凝土养护不当引起的裂缝 |
| 3 现浇楼板裂缝的防治措施 |
| 4 弥补裂缝的处理办法 |
| 1 裂缝原因分析 |
| 1.1 温度导致的裂缝 |
| 1.2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密实引起的裂缝 |
| 1.3 由于施工不当而引起的裂缝 |
| 1.4 养护不当引起裂缝 |
| 1.5 支座处负筋下沉产生裂缝 |
| 1.6 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过大, 或使用过量粉砂 |
| 2 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
| 2.1 加塑料薄膜方法 |
| 2.2 混凝土抹平后的限制方法 |
| 2.3 对模板的牢固程度进行检查 |
| 2.4 加草袋保温 |
| 2.5 加强振捣 |
| 2.6 加强现浇板浇振捣后的养护 |
| 2.7 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位置 |
| 2.8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
| 2.9 对裂缝的弥补处理 |
| 3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