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潇[1](2021)在《鼻泪管支架植入术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联合泪道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比较鼻泪管支架植入术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联合泪道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2019年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60例(60只眼)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联合泪道引流管植入术治疗(30例),对照组行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30例)。分析对比两组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综合有效率(83.33%)稍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联合泪道引流管植入术及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不显着。
张旻,宋道亮,韩学锋,王少鹏,刘永亮[2](2021)在《改良鼻内镜下与改良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将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与改良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诊治的84例(89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4例(47眼),采用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对照组40例(42眼),采用改良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住院治疗并随访12个月,比较治愈率、有效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1.5%、有效率97.9%、平均手术时间40 min、并发症发生率2.1%,对照组治愈率81%、有效率90.5%、平均手术时间60 min、并发症发生率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临床疗效好、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且易再处理、病人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优先推荐。
张懿,杨华,杨晓钊,郑璇,王博[3](2021)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06/2019-05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84眼,依据术前鼻内窥镜检查是否有鼻中隔偏曲分组,A组42例42眼无鼻中隔偏曲,B组42例42眼伴有轻、中度鼻中隔偏曲。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EES-DCR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指标,术后随访6mo评价疗效及鼻腔黏连情况。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69.9±13.1min、51.8±16.4mL)均较A组(53.4±11.7min、24.9±12.0mL)多(P<0.05),而住院时间两组无差异(P>0.05)。随访6mo,A组有效率86%,B组有效率71%,两组有效率无差异(P>0.05);A组患者均未发生鼻腔黏连,B组鼻腔黏连发生率为12%,但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轻、中度鼻中隔偏曲者,若不伴有鼻腔功能障碍可不在Ⅰ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单行EES-DCR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沈秀广,秦蕊,陆颖丽[4](2019)在《两种鼻黏膜切口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两种鼻黏膜切口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中出血情况和术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06/2018-05在我院眼科确诊为慢性泪囊炎并接受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手术治疗的患者63例66眼。根据鼻黏膜瓣基底部位的不同分组,A组以中鼻甲腋为基底的鼻腔黏膜切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B组以上颌骨线为基底的鼻腔黏膜切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随访至术后6mo,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和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有差异(χ2=11.803,P<0.05),术后有效率比较无差异(82%vs 73%,P>0.05)。结论:以中鼻甲腋为基底部的鼻腔黏膜切口,术中并发出血较多;而以上颌骨线为基底的鼻腔黏膜切口,术中出血较少。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无差异。
刘冬冬[5](2019)在《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鼻泪管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评价64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鼻泪管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NDO)168例207只眼,为NDO组。其中,单纯NDO患者112例140只眼,合并慢性泪囊炎患者56例67只眼,分别行置管手术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Endoscopic tra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Et-DCR)治疗,并确定其治疗后的效果,以此分为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选取正常者为对照组48例96只眼。所有检查者均经行眼眶CT检查并且覆盖整体泪道走行的相应区域。慢性泪囊炎患者联合泪囊造影检查,即CT泪道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dacryocystography,CT-DCG)。CT检查是利用X线束对检查区域进行连续薄层轴位扫描,将所得的数据输入工作站,通过与影像学医师合作运用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设置重建层厚0.4mm,进行斜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建,使用计算机测量工具,测出泪道结构相关数值。对NDO组及对照组进行骨性鼻泪管各数值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对NDO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的有效患者与治疗无效患者相关数据分析。结果:1、对照组骨性鼻泪管斜冠状位及失状位长度和的值分别为10.98±1.43mm、12.49±1.67mm,轴位上端、中间、下端横径4.62±0.69mm、3.88±0.65mm、5.39±0.73mm,NDO组骨性鼻泪管测量数值分别为11.17±1.65mm、12.75±1.52mm、4.57±0.76mm、3.72±0.62mm,5.25±0.89mm,NDO组与对照组骨性鼻泪管中间横径相比(t=-2.296,p<0.05)有统计学差异,NDO组中间横经小,其余各数据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2、单纯NDO置管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骨性鼻泪管上端、中间、下端横径的数据分析,鼻泪管中间横径相比(t=-1.926,p<0.05)有统计学差,无效患者中间横经数值小;3、慢性泪囊炎患者鼻泪管上段阻塞39只眼(58.21%),中段阻塞22只眼(32.83%),下段阻塞6只眼;4、慢性泪囊炎Et-DCR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泪囊冠状位近似面积分析(t=-1.926,p<0.05)有统计学意义,无效患者泪囊小。结论:本研究通过CT多平面重组技术测量骨性鼻泪管相关数据,联合泪囊造影进行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的研究,通过分析,可获得以下结论:1.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骨性鼻泪管横径较正常人窄,认为骨性鼻泪管狭窄是疾病的因素。2.通过置管术治疗单纯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无效患者较有效患者骨性鼻泪管横径窄,说明骨性鼻泪管管径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原因。3.慢性泪囊炎患者Et-DCR术后,无效患者较有效患者泪囊小。4.通过CT-DCG影可以明确诊断慢性泪囊炎患者泪道阻塞部位,并对Et-DCR的手术操作有引导作用。
陈飚友[6](2019)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治疗不同类型慢性泪囊炎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中根据泪囊腔大小及病变情况,对泪囊腔进行分型,并观察不同类型慢性泪囊炎手术疗效。方法:对56例(6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术中根据泪囊腔情况将其分为正常或大泪囊腔型慢性泪囊炎(A组)、小泪囊腔慢性泪囊炎(B组)和泪囊腔肉芽粘连型慢性泪囊炎(C组);术后予定期随访,观察比较三种类型慢性泪囊炎术后1个月、4个月手术疗效,并分析不同类型泪囊腔的形成原因。结果:共收集到56例(60眼),既往治疗史中泪道置管、泪囊鼻腔吻合术(包括传统外路和经鼻内镜入路)、激光泪道成形术、泪道高频电灼术、其他治疗各为20眼、6眼、4眼、6眼、29眼;三组病例既往史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组和A、C组单独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B、C组单独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注:不包括曾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病例)。所有病例术后1个月总治愈率为93.3%、总有效率为98.3%,术后4个月总治愈率为81.7%、总有效率为90%。其中,A组39例39眼,术后1个月治愈率为97.4%、有效率为100%,术后4个月治愈率为94.9%,有效率为97.4%;B组11例14眼,术后1个月治愈率为92.9%、有效率为100%,术后4个月治愈率为64.3%、有效率为85.7%;C组7例7眼,术后1个月治愈率为71.4%、有效率为85.7%,术后4个月治愈率为42.9%、有效率为57.1%。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三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B、C组和A、B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各组病例术后1个月、4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疗效满意;不同类型慢性泪囊炎术后疗效不一,在术中根据泪囊腔情况对其进行分型对判断术后疗效及指导后续治疗有较好的价值。
高磊[7](2019)在《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同期手术的优势探讨及手术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慢性泪囊炎合并同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行同期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及泪囊鼻腔造孔术,以探讨同期手术的优势并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病例资料为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慢性泪囊炎合并同侧慢性鼻-鼻窦炎8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期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及泪囊鼻腔造孔术。所有伴发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均符合(1997年,海口)分期分型标准中的1型2期。排除两次及多次手术病史、全身严重疾病和随访失访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常规行鼻窦冠状位及轴位CT、鼻内镜、泪道冲洗及泪道碘油造影检查,仔细研究鼻腔外侧壁解剖结构,评估鼻腔鼻窦病变情况及泪道阻塞的严重程度。所有患者接受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及泪囊鼻腔造孔术,术中未放置硅胶扩张管,常规保留鼻腔泪囊黏膜瓣。收集2016年期间行分期手术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期手术患者一期先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待慢性-鼻鼻窦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二期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分期组需住院两次,麻醉两次,手术分两次完成。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计算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定期鼻内镜复查及眼科定期行泪道冲洗。评估两组患者术后造孔处发生鼻腔粘连、瘢痕形成及肉芽组织增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慢性泪囊炎及慢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治愈率。另外评估各计数变量(年龄、性别、病变侧别、术后并发症)对同期手术疗效的影响。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1、同期组术中出血量为55.99±5.82ml,分期组为54.85±2.39ml,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手术时间为49.74±6.51min,分期组为59.59±5.74min,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住院时间为6.17±1.75d,分期组为9.21±1.87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住院费用为1.31±0.34万,分期组为1.66±0.21万,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随访1年,同期组慢性泪囊炎术后有效率为93.10%(81/87)与分期组94.12%(32/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慢性鼻-鼻窦炎术后有效率95.40%(83/87)与分期组有效率97.01%(33/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术后造孔处发生鼻腔粘连、肉芽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率为16.09%(14/87)与分期组14.71%(5/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变侧别与同期手术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并发症(造孔处发生鼻腔粘连、肉芽组织增生及瘢痕情况)对同期手术疗效影响较大(P<0.05)。结论1、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同期手术术后疗效满意,相对于分期手术具有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优点;2、术后并发症(造孔处发生鼻腔粘连、肉芽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的情况)对同期手术疗效影响较大;3、鼻腔外侧壁解剖结构的细致研究、术中操作技巧的熟练掌握、鼻腔泪囊黏膜瓣的保留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适应症的准确把握、术后定期鼻内镜检查及泪道冲洗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周卫[8](2019)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贝复舒凝胶及典必殊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贝复舒凝胶及典必殊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5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置入支撑管作为支撑物,观察组置入贝复舒凝胶及典必殊作为支撑物,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3. 7%(42/57),93. 1%(54/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19例治疗无效患者中,13例(68. 4%)因鼻黏膜切开处肉芽组织闭塞,6例(31. 6%)因骨切孔至鼻甲或鼻中隔的瘢痕粘连;对照组中泪小管撕裂9例,支撑管取出困难2例,2组患者均未出现异常鼻黏膜出血、萎缩性鼻炎、眼压升高、鼻黏膜坏死等并发症。结论临床上治疗慢性泪囊炎,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时采用贝复舒凝胶及典必殊作为泪道支撑物,能够显着提高疗效,且应用安全,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措施。
黄碧文,劳国光,姚卫兰,许福荣,刘新建[9](2018)在《鼻内镜下带蒂黏膜瓣转移式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带蒂黏膜瓣转移式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眼科收治的急性泪囊炎患者37例(37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鼻内镜下带蒂黏膜瓣转移式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一次性引流管使用、术后24 h情况观察及处理,以及泪囊区皮肤瘢痕情况。结果:本研究37例(37只眼)患者在手术过程中,20例(20只眼)因泪小点狭窄、堵塞、泪囊异常使用一次性泪道引流管(泪道硅胶管),使用率为54.05%。32例(32只眼)产生疗效,临床总有效率为86.49%;其中治愈25例(25只眼),治愈率为67.57%;有效7例(7只眼),有效率为18.92%;无效5例(5只眼),无效率为13.51%。术后24 h内,鼻腔内疼痛23例(23只眼)仅给予观察处理;眼部磨涩不适18例(18只眼)仅给予观察处理;鼻孔或咽部少量渗血31例(31只眼)仅给予观察处理;2例(2只眼)鼻部滴血/咽喉咳血较多,给予鼻孔填塞。将健康眼泪囊区皮肤与患眼进行比较,其中美观满意31例(31只眼),美观不满意6例(6只眼),泪囊区皮肤瘢痕美观满意率为83.78%。结论:鼻内镜下带蒂黏膜瓣转移式泪囊鼻腔造孔术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理想方法,疗效肯定,患者对于泪囊区皮肤瘢痕美观满意率较高,受到患者的青睐,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谢碧梅[10](2018)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瘘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16例19眼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瘘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护理措施与经验,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本组16例19眼患者术后随访3月以上,无一例复发,治愈率及有效率达100%,无并发症发生。认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瘘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是一种疗效显着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面部无手术疤痕等优点。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是手术成功,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术后处理 |
| 1.3.1 术后处理 |
| 1.3.2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的优势 |
| 3.2 与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效果相关因素的思考 |
| 3.3 鼻泪管支架植入术的优缺点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改良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 |
| 1.2.2 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
| 1.3 疗效判定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0引言 |
| 1对象和方法 |
| 1.1对象 |
| 1.2方法 |
| 1.2.1手术方法 |
| 1.2.2观察指标记录 |
| 2结果 |
|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 |
|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
| 2.3两组患者鼻腔黏连情况 |
| 3讨论 |
| 0引言 |
| 1对象和方法 |
| 1.1对象 |
| 1.2方法 |
| 1.2.1手术方法 |
| 1.2.2术后处理 |
| 1.2.3疗效评价 |
| 1.2.4术中出血评价 |
| 2结果 |
|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 |
| 2.2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 |
| 3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设备器械及药物 |
| 3 研究方法 |
| 3.1 CT检查测量方法 |
| 3.2 造影检查方法 |
| 3.3 泪道置管术手术步骤及术后处理 |
| 3.4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手术步骤及术后处理 |
| 4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性别分布情况 |
| 2 年龄分布情况 |
| 3 NDO患者与对照组骨性鼻泪管相关测量数据分析 |
| 4 单纯NDO患者置管治疗后有效与无效患者骨性鼻泪管数据分析 |
| 5 CT-DCG检查慢性泪囊炎时的显影征相及手术指导 |
| 6 慢性泪囊炎Et-DCR治疗后有效与无效患者泪囊大小数据分析 |
| 讨论 |
| 1 鼻泪管的研究 |
| 2 泪道 CT 检查的研究 |
| 3 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性别、年龄的相关分析 |
| 4 骨性鼻泪管与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相关分析 |
| 5 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手术进展及愈后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英文缩略词表 |
| 附图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词表 |
|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2.1 操作方法 |
| 1.2.2 术后处理 |
| 1.3 术后随访 |
| 1.4 疗效判定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效果 |
| 2.2 术后随访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术前准备 |
| 1.2.2 手术方法 |
| 1.2.3 术后处理 |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 2 结果 |
| 2.1 患者的一次性引流管使用情况分析 |
| 2.2 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 2.3 患者术后24 h情况观察及处理分析 |
| 2.4 患者的泪囊区皮肤瘢痕情况分析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结果 |
| 2 护理 |
| 2.1 术前护理 |
| 2.1.1 溢泪的护理 |
| 2.1.2 术前准备 |
| 2.1.3 心理护理 |
| 2.2 术后护理 |
| 2.2.1 一般护理 |
| 2.2.2 伤口的观察及护理 |
| 2.2.3饮食护理 |
| 2.2.4 眼部及鼻部的护理 |
| 2.3 出院指导 |
| 3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