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1](2021)在《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对比穴位埋线与传统针刺及西药治疗改善胃溃疡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的疗效,为临床上穴位埋线改善胃溃疡症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治疗前均经西医明确诊断的90例胃溃疡患者,且排除如穿孔、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组)、对照组(普通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并根据证型加减配穴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三组均进行两个疗程共两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及症状评分,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三种疗法对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疗效和短期疗效。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分型,及VAS评分、症状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两个疗程:三组患者在VAS评分、症状评分方面对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对比针刺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3.总有效率对比: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为83.3%,与观察组、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两个疗程对比,埋线组对比针刺组及西药组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穴位埋线、普通针刺、口服西药三种治疗胃溃疡方法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组的近期疗效相当,均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但穴位埋线于治疗结束后三个月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及口服西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胃溃疡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金婷[2](2020)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中药熏鼻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中药熏鼻法对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的临床研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以寻找一个临床上令医患更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选取江西省中医院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住院患者53例,编号随机数字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27例给予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内服+中药熏鼻+输液治疗;另一对照组26例给予单纯的输液治疗。两组各自的治疗周期均为5天,若厌食呕吐等症状均消失即可停止用药,若厌食呕吐症状未见改善,即进行下一周期,治疗三个周期可停止用药。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尿酮体、中医症候等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将两组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综合评价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中药熏鼻法对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入组基本资料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停经天数、病程、孕产次数、病情程度、尿酮体方面,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结果:(1)总疗效观察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和70.83%,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治疗组治疗方案优胜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积分分析:治疗组在中医症候总积分及主要症状方面疗效优胜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尿酮体变化分析: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治疗组尿酮体转阴率优胜于对照组(P<0.05)。(4)止吐所需时间分析:两组治疗方案在止吐所需时间方面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平均天数为6.00±4.08天,对照组为9.96±7.64天,且P=0.020(P<0.05)说明治疗组优胜于对照组。(5)两组均未见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中药熏鼻法在治疗脾胃虚弱型的妊娠剧吐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且临床上运用安全、方便。此种治疗方案在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时,不仅对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给药途径方便安全,且疗程较短,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进而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项治疗妊娠剧吐疾病可行性方案。
吴倩[3](2020)在《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先兆流产(Threatened Abortion)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在妊娠人群中约占20%-25%,并且约50%的先兆流产未经干预治疗会演变为流产或不完全流产,同样先兆流产会增加一系列围产期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比率。由于工作压力、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等,先兆流产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有效的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改善临床症状,对进一步改善孕妇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初步探究其作用机理,旨在为临床上提供有效且安全的用药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筛选64例于2019年3月-2019年10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妇科门诊的先兆流产患者中,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基线访问完成后,将入选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人。治疗组予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黄体酮软胶囊治疗,对照组予黄体酮软胶囊。对两组均治疗3周,每周进行一次血清激素(HCG、E2、P)水平测定;根据临床情况行B超监测胚胎发育情况,并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激素水平。同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保胎例数31例,1例发生胚胎停育,保胎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有效保胎例数26例,其中5例发生胚胎停育,1例发生自然流产,保胎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证候积分值较治疗前均降低(P<0.001),而治疗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3.妊娠血清HCG、E2、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HCG水平在治疗的3周期间,治疗组增长的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至妊娠12周均成下降趋势;而E2及P值均随着孕周增加而明显增长,且治疗组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比较:纳入的64例先兆流产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组出现便秘2例,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3例,后自行缓解。两组在治疗干预的前后进行了生命体征测量、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的安全性检查,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两组的治疗方案均有一定的安全性,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1.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的治疗方法在改善先兆流产症状,以及提高血清激素(HCG、E2、P值)水平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用微粉化黄体酮的对照组。2.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的方法在临床治疗先兆流产上安全可靠,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张玉洁[4](2020)在《针刺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解决混合痔术后疼痛及相关并发症探索出有效可行的办法。资料与方法:将90例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部混合痔湿热下注证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耳穴组和联合组,3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护理,针刺组选承扶、承山、支沟、白环俞、二白和次髎穴针刺。耳穴组选肛门、直肠下段、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和交感穴贴压耳豆。联合组:针刺耳穴贴压联合治疗。根据3组术后首次换药时、首次排便时、第3、5、7、10天的疼痛程度完成VAS及VRS-4评分,记录同时间段的疼痛持续时间及术区水肿情况,记录3组患者术后尿潴留情况,术后首次排尿、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其它镇痛情况,并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术后第3、5、7、10天、首次排便时VAS、VRS-4评分及术后各时间点疼痛持续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穴组>针刺组>联合组,术后第7、10天水肿程度,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术后首次排尿、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穴组>针刺组>联合组;术后首次排便时及第7天的疼痛未处置率比较统计学差异(P<0.05),耳穴组<针刺组<联合组。结论:针刺联合耳穴压豆可以有效减缓混合痔术后疼痛,减轻术后水肿,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促进术后及早排尿、排便,减少术后口服、肌注止痛药的应用,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李立英[5](2019)在《内关穴注射维生素B1联合维生素B6治疗妊娠剧吐护理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妊娠剧吐采取内关穴注射维生素B1联合维生素B6护理体会。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入妊娠剧吐孕妇共计80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纳入对象均予以内关穴注射维生素B1联合维生素B6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治疗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妊娠剧吐患者予以内关穴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6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对性护理,利于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王子钰[6](2019)在《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气机郁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与常规针刺法、单纯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为治疗顽固性呃逆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在临床中选取60例顽固性呃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每组20例。试验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的方法,针刺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热奄包熨烫部位选择神阙穴。对照一组常规针刺法,取穴同试验组。对照二组采用单纯中药热奄包治疗,热奄包烫熨部位选择同试验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状况和除呃逆外其他气机郁滞型的症状表现,并用评分表测量。结果 试验组和两组对照组在呃逆症状的改善方面,试验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95%,对照一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90%,对照二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60%,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4<0.05),但试验组和对照一组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呃逆(P=0.318>0.0167);在改善气机郁滞型呃逆的伴随症状方面,试验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90%,对照一组20例患者有效率80%,对照二组20例患者有效率50%,试验组优于两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5<0.05)。在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98%,对照一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85%。对照二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60%。三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和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组均能改善患者的呃逆症状,对其他气机郁滞型的伴随症状的改善效果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疗法优于普通针刺和单纯中药热奄包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图0幅;表12个;参120篇。
赵然,乔林静[7](2018)在《针刺八脉交会穴加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八脉交会穴加穴位贴敷治疗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补液组,分别采用针刺加穴位贴敷和常规补液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治疗次数。结果针刺组治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其疗效与补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针刺组在起效时间、治疗次数方面也优于补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脉交会穴加穴位贴敷治疗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较静脉补液治疗效果显着,起效快,治疗次数少,无不良反应。
丁一芸[8](2018)在《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及SHR多巴胺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之一,其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情绪冲动。根据其典型表现可将该病分为冲动多动型、注意力缺陷型以及混合型3类。该病对患儿的学业、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给患儿及其家庭乃至全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极为重要的。ADHD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导师致力于对该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总属阴阳失衡,五脏失调。结合ADHD症状多以“躁、动”为主的特点,认为此病躁与动的产生,究其根本为阴静不足,阳动亢盛,故本病的根本为阴虚阳亢。创“益气养阴”法,运用自拟方“静宁颗粒”治疗该病,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是治疗气阴两虚型多动症的临床有效验方。并在前期实验和临床研究基础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下神经递质失衡学说热点,探讨该方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并挖掘其在改善ADHD患儿症状的作用靶点。本研究包括临床与实验两部分。实验又分为两部分:(1)对于SHR大鼠DA受体D1、D2的研究包括:ELAISA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纹状体中多巴胺(DA)含量,Western b1ot方法检测纹状体D1、D2类受体的表达水平。(2)对于SHR大鼠DA信号通路AC/cAMP/PKA信号通路的研究包括:ELAISA法检测大鼠纹状体中cAMP的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纹状体中PKA的蛋白水平。临床研究: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目的:1.通过比较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SNAP-IV量表前后的积分变化,并与口服托莫西汀进行对照比较,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2.通过观察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Conners评分量表前后的积分变化,并与口服托莫西汀进行对照比较,分别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不同行为问题的疗效。方法: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30例设为中药组,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门诊收集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30例设置为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静宁颗粒,对照组服用托莫西汀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Ⅳ)以及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并于用药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的检查。并对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随访记录。结果: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在SNAP-Ⅳ量表比较中,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提示疗后较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药组和西药组疗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Conners量表中,中药组提示在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和多动问题方面,疗后较疗前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在改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躯体问题和多动问题方面疗后较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服用静宁配方颗粒和托莫西汀期间,血、尿、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静宁配方颗粒能够有效地改善气阴两虚多动症患儿的临床核心症状,改善患儿SNAP-Ⅳ量表积分,及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其临床疗效与托莫西汀相当,且静宁颗粒对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的干预无明显不良反应,药效安全。实验一: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DA含量及其D1、D2受体家族的调节作用目的:采用跳台实验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学习与记忆能力,评价SHR大鼠作为ADHD模型大鼠的可行性。评价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静宁配方颗粒对SHR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及其受体含量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HR大鼠饲养于屏障环境中,适应性喂养3天后,称重、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静宁高、中、低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每组10只。并将10只同龄Wistar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分组灌胃,中药组按高、中、低给药剂量以蒸馏水配制静宁颗粒,给药量分别为高剂量23.14g/kg、中剂量11.57g/kg、低剂量5.785g/kg,西药组予盐酸托莫西汀胶囊,用量为5.36mg/kg。模型组及正常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6周,第6周进行跳台实验,行为学观察结束后处死取材。ELAISA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纹状体D1、D2类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检测方面,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跳下平台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各给药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延长,但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逃避潜伏期均较空白组明显缩短,且除中药中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西药组潜伏期比中药各组略短,但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错误次数高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错误次数显着减少,且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给药组较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错误次数略多于空白组,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各组与西药组比较错误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递质检测中,模型组前额叶DA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前额叶DA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前额叶DA含量均低于空白组,除西药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各组前额叶DA含量均低于西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前额叶纹状体DA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纹状体DA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且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纹状体DA含量均低于空白组,但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各组纹状体DA含量与西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受体比值结果提示,模型组D2/D1小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D2/D1均略大于模型组,其中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给药组与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D2/D1均小于空白,其中中药中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P<0.01),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D2/D1略高于中药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HR大鼠是较为理想的ADHD动物模型,从行为学及病理学均有证据证明其与ADHD模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静宁颗粒可有效增强SHR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3、ADHD模型鼠纹状体及前额叶中DA含量减少,且D1及D2类受体均不足,静宁配方颗粒可以有效提7高DA及其受体含量。4、ADHD大鼠存在D1受体功能亢进的情况,这可能是引起ADHD最主要的原因。静宁颗粒可能是通过缓解这种亢进的趋势,而有效治疗ADHD的。实验二: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AC/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观察静宁配方颗粒对ADHD模型鼠纹状体内cAMP、PKA的干预作用。方法:同前。结果:模型组纹状体内cAMP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纹状体cAMP较模型组低,其中西药组cAMP含量远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cAMP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组及中药中剂量组,cAMP含量虽低于模型组,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纹状体cAMP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中药低、中剂量组差异较大,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及中药高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西药组cAMP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最接近。中、低计量组cAMP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cAMP含量高于西药组,但差异不明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纹状体中PKA结果:模型组纹状体内PK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纹状体PKA与模型组比较,均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纹状体PKA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DHD模型鼠存在D1受体功能亢进以及纹状体AC/cAMP/PKA信号通路异常兴奋,靶蛋白PKA存在和生成过多的情况,这可能是引起ADHD患儿多动、冲动的最主要的原因。2、静宁颗粒可能是通过缓解这种亢进的趋势,有效降低纹状体AC/cAMP/PKA信号通路的兴奋性,进而减少靶蛋白PKA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ADHD的目的
兰颖[9](2016)在《循经取穴针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脑岛静息态功能调节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在中枢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中具有关键作用的脑岛为切入点,探讨疾病与健康状态下脑岛自发神经活动和功能网络变化的差异,以及针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脑岛功能的部分调节机理,为针刺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纳入2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28例性别、年龄基本匹配的健康受试者,采集所有受试者人口学资料、生命体征、情绪状态、实验室检查数据,并信息基线期fMRI扫描。根据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算法的计算结果,比较两组受试者基线状态下全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差异,确定脑岛是与疾病状态相关性最高的脑区。进一步通过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度(Seed-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分析方法构建以双侧脑岛为核心的局部功能网络,深入挖掘心绞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双侧脑岛功能网络组织模式的差异。2.将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循经取穴组(a组)和非循经取穴组(b组),每组14例。循经取穴组选取双侧内关、通里穴,非循经取穴组选取双侧阳溪、偏历穴,各给予10次针刺治疗。在针刺前后,分别采用心绞痛日记、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超声心动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情绪状态、心功能以及心率变异性进行2次评估。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完成第二次fMRI扫描。比较针刺前后各项评估指标改善程度与脑岛自发神经活动和功能网络变化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不同取穴方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脑岛静息态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结果1.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基线情况基本一致,但年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循经取穴组与非循经取穴组患者基线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基线状态下,全脑ALFF信号分析结果:心绞痛患者双侧侧脑岛激活程度显着高于健康人群,以右侧脑岛更甚;功能连接分析结果:心绞痛患者右侧脑岛与丘脑、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度显着降低,而左侧脑岛与前扣带、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度显着升高。排除年龄因素后,两组受试者影像学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保持稳定。3.针刺干预后,循经取穴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VAS评分和焦虑状态均有改善(P<0.05),西雅心绞痛量表中心绞痛稳定状态和疾病的认知两个维度评分有显着提高(P<0.05),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pnn50参数显着升高(P<0.001)。非循经取穴组患者针刺后疼痛VAS评分有显着性改善(P<0.0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和治疗满意程度两个维度评分有显着提高(P<0.05)。而两组患者针刺后仅有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pnn50参数存在显着性的组间差异(P=0.002)。4.循经取穴针刺后患者左侧脑岛ALFF信号升高最为显着,该区域的信号变化与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prm50变化呈正相关(r=0.750,P<0.05),与心绞痛发作次数变化呈负相关(r=-0.863,P<0.05);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左侧前脑岛与前扣带、小脑及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度较针刺前显着降低。非循经取穴针刺后患者全脑ALFF信号以左侧小脑、右侧枕上回激活和右侧额叶负激活最为显着,相关分析显示VAS评分改善与额叶信号变化呈正相关(r=0.840,P<0.05),与枕叶信号变化呈负相关(r=-0.825,P<0.05);功能连接度分析显示双侧脑岛与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度较针刺前显着降低。结论1.针刺疗法能够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情绪状态以及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循经取穴针刺在改善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上相比非循经取穴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2.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交感神经紧张性相对增高,在中枢以主管交感神经功能的右侧脑岛自发神经活动更为活跃。同时,患者双侧脑岛功能网络所联系的脑区及功能连接度升高/降低的趋势存在更显着的偏侧性差异。3.循经取穴针刺有效提高外周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在中枢能够靶向性针对主管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左侧脑岛自发神经活动状态进行调节,并全面影响中枢自主神经功能网络的关键节点:左侧前脑岛与前扣带、小脑及内侧前额叶之间的功能网络组织模式。与非循经取穴相比,影响范围更广,调节方式更具有针对性。
曲瑾[10](2011)在《妊娠恶阻的中医证治整理及其优化方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妊娠恶阻文献的整理和回顾,从理论上探讨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规律;观察中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妊娠恶阻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治疗探索一条经济实惠、安全方便的新途径。方法: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整理妊娠恶阻证治的中医文献,采用Excel分析所收文献中的病例、中医证型、治则、治法以及组方用药;二是观察中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型及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的临床疗效,把临床上收集的肝胃不和型或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患者97例,随机分为三组。在补液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中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Ⅰ以中药干预为主,对照组Ⅱ穴位注射配合辨证针刺,观察三组的中医证候改善及尿酮体情况。结果:妊娠恶阻主要中医证型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亏虚型、肝胃郁热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内阻型、肾阳虚寒型、痰湿阻滞型等9种;所选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2味中药为:陈皮、白术半夏、砂仁、甘草、竹茹、茯苓、生姜、黄芩、党参、大枣、麦冬。临床研究表明,中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妊娠恶阻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8%,在改善中医证候及尿酮体情况方面均优于中药组及针刺组,且可有效地缩短疗程。结论:所选文献中频率最高的前4种证型为:肝胃不和型(44.19%)、脾胃虚弱型(29.80%)、胃阴亏虚型(10.24%)、肝胃郁热型(5.56%);主要治法为: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养阴和胃,降逆止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中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妊娠恶阻患者安全有效,在缩短疗程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临床研究 |
| 1.1 对象与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诊断标准 |
| 1.1.3 纳入标准 |
| 1.1.4 排除标准 |
| 1.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病例分组 |
| 1.2.2 治疗相关器材准备 |
| 1.2.3 治疗方法 |
| 1.2.4 观测指标 |
| 1.2.5 疗效评价标准 |
| 1.2.6 安全性评价 |
| 1.2.7 统计学方法 |
| 1.2.8 结果及统计分析 |
| 第二章 讨论与分析 |
| 1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
| 1.1.1 胃溃疡的病因 |
| 1.1.2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
| 1.1.3 胃溃疡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1.4 胃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常见并发症 |
| 1.1.5 胃溃疡的西医治疗概况 |
| 1.2 中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
| 1.2.1 病因病机 |
| 1.2.2 中医治疗胃溃疡概况 |
| 2 讨论与分析 |
| 2.1 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的依据 |
| 2.1.1 穴位埋线中医作用机制研究 |
| 2.1.2 穴位埋线西医作用机制研究 |
| 2.1.3 小结 |
| 2.2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讨论 |
| 2.3 本研究采用穴位的依据 |
| 2.4 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 |
| 2.4.1 针灸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
| 2.4.2 针灸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
| 2.4.3 针灸对修复胃黏膜屏障损伤相关蛋白酶的作用 |
| 2.4.4 针灸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
| 2.4.5 针灸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 |
| 2.4.6 小结 |
| 2.5 观测指标讨论 |
| 2.6 西药组选用药物讨论 |
| 2.7 研究结果讨论 |
| 3 不足与展望 |
| 3.1 不足 |
| 3.2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概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祖国医学对妊娠恶阻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妊娠剧吐的认识 |
| 3.总结 |
| 1.一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中医脾胃虚弱证辩证标准 |
| 2.4 中医症状的评分标准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 3.3 病例剔除标准 |
| 3.4 病例脱落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试验病例分组 |
| 4.2 治疗方法 |
| 4.3 用药疗程 |
| 5 观察指标 |
| 5.1 治疗前后临床观察 |
| 5.2 安全性观察相关内容 |
| 6 疗效判定标准 |
| 7 统计学分析 |
| 8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 8.2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
| 8.3 治疗结果与分析 |
| 8.4 药物安全性分析 |
| 9.讨论 |
| 9.1 病机及治法的探讨 |
| 9.2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方义分析及药理研究 |
| 9.3 中药熏鼻疗法 |
| 9.4 研究结果分析 |
| 9.5 体会 |
| 10.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略缩词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认识 |
| 1.1 西医学对先兆流产发病机制的认识 |
| 1.2 西医学对先兆流产治疗的研究进展 |
| 2.中医学对先兆流产的研究进展 |
| 2.1 先兆流产的中医病因病机 |
| 2.2 中医对先兆流产的治疗研究进展 |
| 2.3 总结与展望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方法学设计 |
| 3 研究程序 |
| 3.1 基线访问 |
| 3.2 治疗期间访问 |
| 3.3 治疗结束后访问 |
| 4 临床资料 |
| 4.1 病例来源 |
| 4.2 诊断标准 |
| 4.3 病例选择标准 |
| 4.4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 5 研究方法 |
| 5.1 治疗方法 |
| 5.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5.3 统计学设计 |
| 5.4 不良事件处理 |
| 6 结果 |
| 6.1 基线比较 |
| 6.2 用药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
| 6.3 脱落情况及安全性指标观察 |
| 7 结论 |
| 讨论 |
| 1 补肾清热活血方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理论讨论 |
| 1.1 妊娠生理状态阐述 |
| 1.2 妊娠病理状态阐述 |
| 2 方药分析 |
| 3 妊娠与各项观察指标之间关系的探讨 |
| 3.1 监测时间与妊娠 |
| 3.2 血清激素与妊娠 |
| 3.3 彩超检测与妊娠 |
| 4 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机理分析 |
| 5 黄体酮软胶囊作为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
| 6 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针刺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 护理措施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研究方案 |
| 1.1.1 研究目标 |
| 1.1.2 研究内容 |
| 1.1.3 临床资料 |
| 1.1.4 研究方法 |
| 1.1.5 统计学处理 |
| 1.2 结果 |
| 1.2.1 一般资料分析 |
| 1.2.2 初始评分基础数据比较 |
| 1.2.3 治疗结果对比 |
| 1.3 讨论 |
| 1.3.1 中医对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
| 1.3.2 现代医学对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
| 1.3.3 常规针刺选穴依据 |
| 1.3.4 中药热奄包的相关理论分析 |
| 1.3.5 中药热奄包组方分析 |
| 1.3.6 神阙穴选穴依据 |
| 1.3.7 中医证候评分表分析 |
| 1.4 小结 |
| 1.5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呃逆的研究进展 |
| 2.1 古代针灸治疗呃逆的总结 |
| 2.2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
| 2.2.1 针刺治疗 |
| 2.2.2 电针治疗 |
| 2.2.3 针灸并用 |
| 2.2.4 中药治疗 |
| 2.2.5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
| 2.2.6 针刺联合中药 |
| 2.2.7 针刺联合耳穴、拔罐 |
| 2.2.8 针刺选穴规律研究 |
| 2.2.9 顽固性呃逆其他治疗进展 |
| 2.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A 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
| 附录B 治疗期间不良事件记录表 |
| 附录C 中医证候评分表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11] |
| 2 治疗方法 |
| 2.1 针刺组 |
| 2.2 补液组 |
| 3 治疗效果 |
| 3.1 疗效标准 |
| 3.2 统计学方法 |
| 3.3 治疗结果 |
|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3.3.2 两组痊愈患者起效时间比较 |
| 3.3.3 两组痊愈及好转患者治疗次数比较 |
| 4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药论治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
| 1 从古代文献中认识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 2 病因病机 |
| 3 证候学研究 |
| 4 ADHD与五脏及脑的关系 |
| 5 辨证论治 |
| 6 专方验方 |
| 7 中成药治疗 |
| 8 其它治疗 |
| 9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概述 |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 3 ADHD的治疗 |
| 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ADHD发病与多巴胺系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 1 神经递质失衡与ADHD发病的相关性 |
| 2 DA信号传导的上游信号通路 |
| 3 DA受体家族 |
| 4 DA传导的下游信号通路 |
| 参考文献 |
| 综述四 ADH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 1 动物模型的意义 |
| 2 动物模型要满足的条件 |
| 3 ADHD动物模型分类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前言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 临床研究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前言二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一) 实验一 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DA含量及其D1、D2受体家族的调节作用 |
| 1 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二) 实验二 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AC/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小结 |
| 附录 |
| 致谢 |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目标 |
| 4. 技术路线 |
| 第一部分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脑岛静息态功能特征的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受试者来源 |
| 1.2 受试者筛选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脱落标准及处理流程 |
| 1.6 研究病例中止标准 |
| 1.7 项目终止标准 |
| 2. 研究设备和试验材料 |
| 2.1 仪器设备 |
| 2.2 试验材料 |
| 3. 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 |
| 3.2 分组方法 |
| 3.3 盲法 |
| 3.4 对照设计 |
| 3.5 功能磁共振扫描 |
| 3.6 观察指标 |
| 3.7 研究质量控制 |
| 3.8 研究方案伦理审查与注册 |
| 3.9 统计分析 |
| 3.10 研究流程图 |
| 4. 研究结果 |
| 4.1 基线分析 |
| 4.2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全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差异 |
| 4.3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脑岛功能连接网络的差异 |
| 第二部分 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心绞痛的脑岛功能调节机制的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设备和试验材料 |
| 2.1 仪器设备 |
| 2.2 试验材料 |
| 3. 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 |
| 3.2 随机方法 |
| 3.3 盲法 |
| 3.4 对照设计 |
| 3.5 干预方案 |
| 3.6 功能磁共振扫描 |
| 3.7 观察指标 |
| 3.8 研究质量控制 |
| 3.9 研究方案注册与伦理审查 |
| 3.10 统计分析 |
| 3.11 研究流程图 |
| 4. 研究结果 |
| 4.1 基线分析 |
| 4.2 循经取穴组干预前后组内对比 |
| 4.3 非循经取穴组干预前后组内对比 |
| 4.4 循经取穴组与非循经取穴组针刺干预后组间对比 |
| 4.5 针刺对心绞痛患者全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影响 |
| 4.6 针刺对心绞痛患者脑岛功能网络活动的影响 |
| 4.7 依从性评价 |
| 4.8 针刺不良情况报告 |
| 讨论 |
| 1.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认识 |
| 1.1 胸痹心痛的病名源流 |
| 1.2 胸痹心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 |
| 1.3 冠心病西医流行病学研究 |
| 2. 循经取穴针刺对稳定型心绞痛的优势探讨 |
| 2.1 循经取穴是针刺临床选穴的重要原则 |
| 2.2 辨病位循心包经、心经取穴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 |
| 2.3 循经取穴针刺满足心绞痛患者的心理需求 |
| 3. 研究方案可行性探讨 |
| 3.1 病种选择 |
| 3.2 受试者筛选 |
| 3.3 干预方案及疗效评估指标确定 |
| 3.4 神经影像技术选择 |
| 4. 脑岛功能异常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中枢病理特征 |
| 4.1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病理特征 |
| 4.2 脑岛是大脑皮层区参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重要结构 |
| 4.3 脑岛是中枢自主神经功能网络的关键节点 |
| 4.4 稳定型心绞痛引起的脑岛自发神经活动及其功能网络异常 |
| 5. 影响脑岛功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是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心绞痛的重要作用机制 |
| 5.1 循经取穴针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优势 |
| 5.2 循经取穴针刺效应靶向性影响心绞痛患者左侧前脑岛的功能活动 |
| 5.3 循经取穴针刺效应全面调整以脑岛为核心的中枢自主神经功能网络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附件2: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综述 |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1.1 古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1.2 近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 |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2.1 现代医学对病因的研究 |
| 2.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 中医证治文献整理 |
| 1. 文献来源 |
| 2. 收集对象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统计方法 |
| 6. 实验步骤 |
| 7. 整理结果 |
| 7.1 常见的中医证型 |
| 7.2 常见的中医证型分析 |
| 7.3 常用治法 |
| 7.4 主要证型所用中药频次统计 |
| 7.5 治疗妊娠恶阻高频中药的药理分析 |
| 临床观察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 1.5 脱落病例标准 |
| 2. 观察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标准 |
| 3. 统计分析 |
| 3.1 数据整理 |
| 3.2 数据分析 |
| 3.3 一般资料 |
| 3.4 研究结果 |
| 4. 小结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与本课题相关的其它因素 |
| 3. 临床疗效分析 |
| 4. 组方及方解 |
| 5. 体会 |
| 6. 不足和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医证候评分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