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癫痫68例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癫痫状态6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松涛[1](2021)在《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筋”现代统称为抽筋。医学上把抽筋称作抽搐(convulsion)。抽筋是高发病,比如在运动中、各类手术中、睡眠中等这些情况都可以出现抽搐。中医在针灸治疗转筋上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目前尚没有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文献研究和分析。同时,对转筋的针灸疗法及腧穴应用准则等研究的相关内容渐渐地明显增加,却缺乏有系统地深入整理分析。文献中发表了许多治疗方法,但单篇文章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并且某些临床观察数据的随机对照严重不足。这影响了针灸治疗手法在本病症的客观评价与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变成缺乏了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资料信息,因而局限了针灸在转筋治疗中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深度以及穴位的应用。目的:通过《普济方》引申现代文献研究,探讨针灸治疗转筋的证型、治法、选穴和归经,并全方位的梳理归纳出纯针灸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总结出现常用的针灸疗法和取穴规律。方法:本研究选用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普济方》大型丛书为研究对象。《普济方》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1983年7月第1版第4次印刷,该书取当代古今方剂彚辑成编,一共分为10册。收录在该套丛书的第五册卷203附论灸霍乱法和第十册卷409-426论述针灸为主。因此,本次主要着重于该丛书第五册和第十册里面的针灸转筋相关部分。通过这本古医方探讨“转筋”的针灸治疗组成方法的所有卷数进行发掘和研究加以综合整理。现代文献方面,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检索2009年至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所有关转筋穴位治疗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高级检索,为保证查全率,采用篇名、摘要、关键词、主题词分别检索。检索题词为“转筋”、“筋急”、“痉挛”、“挛急”、“瘛疭”、“拘急”、“针灸疗法”、“穴位疗法”等进行检索。统计方法是把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化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化处理。统计的步骤,首先是把文献中的病例数、中医治法、症状、穴位等列成表格后。再计算出各种证型、治疗方法等的频数和百分比,并绘制图表。然后统计出文献中的中医证型、治法、穴位的使用频率。最后根据上述数据,归纳出针灸治疗转筋的证治规律。结果:《普济方》研究:《普济方》的针灸门在第10册中。按卷次为409-424卷。前8卷载有针灸的序言和歌赋,介绍针灸取穴、补泻法和经络腧穴。后8卷为各种病候的治疗,载有207种病症。书中除针灸治法外,尚有记载汤药、罨敷及按摩。卷203附论的灸霍乱法及卷417到424为针灸的治疗部分。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方面,疾病灸疗方法均有多种。其中隔物灸就有隔蒜灸、隔纸灸、附子饼灸等。并且还记载了许多民间灸法,使灸法内容更丰富。《普济方》重辨证施治,取穴甚简明,处方组穴主次分明严谨。重视针刺操作,引载诸多针刺手法。直接或者间接、部分或全部收集明初之前的各种针灸医着。特点是不随意加减改动而忠于原着。对同名穴异同详加审定并详细记载了煮沸针具的消毒。在用穴上灵活多变,对灸法十分重视,特别在卷411中大量记载了关于灸法的论述。《普济方》提及的治法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法,其次是活血止痛和行气通络。书中有使用针刺法的条文占少数,只有30条,而没有使用针刺法的条文则有55条。相反的,书中使用艾灸法较多,其中以直接灸法为主,占了 60篇、间接灸法只有1篇,而没有灸法的有24篇。《普济方》中穴位涉及40个穴位,穴位出现总频次为85次。本次调查的穴位中,出现最多次的是承筋、解溪,共出现6次;其次是仆参、水分、涌泉,出现5次;承山、女膝、丘墟、足窍阴,出现4次;隐白、至阴,出现3次。这1 1个穴位共占。《普济方》里主要穴位归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少阳胆经。《普济方》里有很多特定穴,其中以经外奇穴最多,其次是井穴和交会穴。经外奇穴以女膝出现次数最多;井穴里涌泉出现次数最多;交会穴里则是仆参出现次数最多。《普济方》中常用治疗转筋的经外奇穴有女膝、夹脊、外踝尖、鬼眼、十王、慈宫、手踝骨、内踝尖和玉田。现代文献研究:对每篇现代文献进行阅读及整理,初步筛选出以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共284篇。为保证所选文献的确切性,经逐篇浏览,按“研究方法”的要求统计,最终获得完全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为66篇,收纳病例2675例。根据统计调查结果,现代文献中医病名以呃逆居多,其次是颤证,痫证。西医病名以膈肌痉挛居多,其次是帕金森病,癫痫。本次调查的现代文献的转筋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胃气上逆、情志不遂及气机逆乱。发病部位主要是脑部,出现34次,其次是肠胃出现24次,膈肌出现22次。转筋症状主要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出现的证型主要是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肝阳上亢和肝郁气滞。治法主要是降逆止呃、滋补肝肾、健脾和胃和平肝潜阳。转筋治疗操作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古人以农耕、游牧,加上饮食不洁,导致脾胃受寒,或饮食不节而成为脾胃虚弱;当时的人多数以双脚行走,使双脚容易受伤,造成瘀阻经络,下肢转筋;体力劳动使大量出汗导致津液亏虚。导致气滞阻络,形成转筋。因此,古人的转筋多发于全身、腹部、下肢。而近年来,中国高速迈向现代化,高压的生活模式和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文化,与之相随的健康问题也成了严峻挑战。人们多以进食肥甘厚腻,喝高浓度烈酒,导致脾虚生痰,痰阻经络;房劳、生育过多、老人以及长期慢性病等的肝肾不足而不能濡筋;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跟着不断地增加,导致肝火上逆而成筋挛。故此,现代的人多发的膈肌痉挛、帕金森病和癫痫病,即发病部位多发于脑部、肠胃、膈肌。根据研究古人的发病症状多以霍乱转筋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转筋入腹和下肢转筋。与古人体力劳动和游牧为主,饮食不洁,形成的转筋非常吻合。现代人的高脂高胆固醇、喝高浓度烈酒的饮食文化;房劳、长期慢性病;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跟着不断地增加,致使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和肝阳上亢等的转筋证型出现,与主要发病症状的喉间呃呃连声,其次是声短而,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相符合。古代与现代的转筋发病部位、发病症状、治疗手段出现了那么大的分别,主要是环境的改变为主。由于现代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转筋的病发与生活压力、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有关;高楼大厦、保暖衣使人们不容易受到风寒侵袭;科技的进步,如暖风机使人们在室内得到保暖。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抽搐是常见的症状,多数好发于小腿部,一般持续2-3分钟左右。一般患者不会主动到门诊求医。本次研究的患者不是单独出现抽搐症状,主要是本身有基础病后出现抽搐或者在手术中出现抽搐。本次调查的现代文献中没有单纯出现抽搐的病例。因多数患者都是在基础病之后才出现相关抽搐的病种。如以膈肌痉挛、眼肌痉挛、高热惊厥、癫痫、急性脑梗死、帕金森病和破伤风。取穴数量以及穴位的操作方法也呈现多种多样,如针刺、火罐、耳针、艾灸、温针灸、头针、穴位放血、穴位注射和梅花针等。另外,通过这次对转筋的研究,特别是腓肠肌痉挛的治疗的讨论,古人以仆参、昆仑、承山、承筋、至阴、内踝尖、外踝尖、十王、女膝、下巨虚、解溪、条口、足窍阴、丘墟、太白、隐白、涌泉穴,主要以针刺法和灸法为主。结论:1.《普济方》中转筋的主要发病部位主要是全身、腹部和下肢,提到的症状共涉及22种,以霍乱转筋、转筋入腹和下肢转筋为主要症状。2.《普济方》书中使用的针刺法较少,主要以直接艾灸法治疗为主。3.《普济方》中穴位涉及40个穴位,以承筋、解溪、仆参、水分、涌泉、承山、女膝、丘墟、足窍阴、隐白和至阴为主。特定穴则以经外奇穴、井穴和交会穴为主。4.现代文献中医病名以呃逆、颤证和痫证为主。西医病名以膈肌痉挛、帕金森病和癫痫为主。发病部位主要是脑部、肠胃和膈肌。5.现代文献的转筋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胃气上逆、情志不遂及气机逆乱。症状主要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6.现代文献出现的证型主要是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肝阳上亢和肝郁气滞。治法主要是降逆止呃、滋补肝肾、健脾和胃和平肝潜阳。现代文献的转筋治疗操作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7.在治疗转筋方面,体现出辨证论治中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的特点。转筋多发于肝火上亢、血虚不能滋养经脉、脾胃感受寒邪引起转筋。故此,古代文献多见灸法治疗转筋,对施灸的壮数和顺序也有严格的要求。创新点:1.首次系统性地从《普济方》进行转筋病的文献研究。该丛书为方剂书,书中止直接列出治疗转筋的部位和穴位。本论文通过对《普济方》上文下理,结合现代文献,整理、归纳出转筋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方法。把古代已经被遗忘的治疗转筋特效穴展现给不同的医家参考,为现代抽搐病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或特效穴。2.首次发现转筋在《普济方》和现代文献的整体发病特点及形成转筋的各种因素,对日后制定预防和保健指导,为日后转筋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殷玲[2](2021)在《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按国际抗癫痫联盟2017年最新病因分类标准,分析癫痫持续状态的常见病因,为尽早对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0月以癫痫持续状态为首发症状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排除病历资料极其不完善、假性发作及以其他疾病为首发症状入院患者。将病人分为儿童组(0-6岁);少年组(7-17岁);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41-65岁);老年组(≥66岁)。2.分析癫痫持续状态总体病因构成,并应用卡方检验进行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病因构成比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326例。男女比例为1.25:1。儿童组所占比例最高(27.3%),老年组最少(12.9%)。2.总体病因构成如下,结构性病因200例(61.3%),感染性68例(20.9%),病因不明47例(14.4%),代谢性35例(10.7%),遗传性13例(4.0%),免疫性11例(3.4%)。3.不同性别病因构成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病因构成比具有差异(P<0.05),各年龄组中感染性病因所占比例为(25.8%、23.6%、24.1%、15.9%、11.9%),结构性病因分别为(40.4%、50.9%、58.6%、76.8%、92.9%),遗传性疾病主要分布在儿童组(69%),而免疫性疾病主要分布在青中年组。5.各年龄组主要病因均为结构性损伤,但导致结构性损伤的疾病在不同年龄组分布不同,儿童组常见病因为脑发育异常(22.2%)和感染性病因所致结构异常(19.4%),少年组中脑发育异常(21.4%)和未知病因所致结构异常(17.9%)常见,青年组多见脑梗死(29.4%)和脑肿瘤(14.7%),而中老年人群主要为脑梗死(38.1%、48.7%)。6.在预后不良的患者中,各病因所占比例分别为免疫性(45%),感染性(28.9%),代谢性(29.4%),结构性(27%),遗传性(15.4%),病因不明(14.9%)。结论:1.在新的病因分类中,癫痫持续状态常见已知病因为结构性损伤、感染性和代谢性疾病,且病因构成与性别无关。2.不同年龄组病因构成不同,除结构性病因外,其他病因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分布。3.我院住院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各年龄组首要病因均为结构性损伤,但不同年龄组结构性损伤的疾病谱不同。4.免疫性、代谢性及感染性疾病为预后不良的常见病因。

董笑克[3](2021)在《柴贝止痫汤抗痫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癫痫是第四大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我国约有900万以上癫痫患者,约30%的癫痫患者服用目前的抗痫西药无法有效的控制癫痫发作,被称之为难治性癫痫。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神经炎症和肠道菌群均参与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柴贝止痫汤治疗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经验方,对难治性癫痫具有较好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但目前对其抗痫机制研究尚不充分。研究发现柴贝止痫汤中柴胡、浙贝母、天麻、半夏、石菖蒲均有一定的抗炎、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作用,因此推测柴贝止痫汤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发挥抗癫痫作用。肠道菌群作为药物进入机体的第一道屏障,可以通过免疫途径调控神经中枢的炎症反应。肠道菌群是否参与柴贝止痫汤对神经炎症的调节作用目前尚无相关论述。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单一通路和靶点很难解释中药的药理作用。网络药理学是一种新兴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其综合了系统生物学和生物网络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药物、单一靶点、单一疾病的研究模式。因此,借助网络药理学,对柴贝止痫汤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准确的挖掘其潜在的抗痫作用机制,为后续开展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丰富了柴贝止痫汤的抗痫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柴贝止痫汤的抗痫作用机制及其可能的物质基础。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柴贝止痫汤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肠道菌群及神经炎症的调控作用。其次,借助于高效液相色谱(UPLC)-串联质谱(MS/MS)技术以及气相色谱(GC)-MS/MS技术分析柴贝止痫汤可能存在的主要吸收入血成分。对柴贝止痫汤入血吸收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利用动物实验对该结果进行验证。方法:1、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侧脑室注射海人酸诱导慢性自发性癫痫大鼠模型,筛选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假手术组大鼠侧脑室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中药组大鼠给予柴贝止痫汤配方颗粒水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饮用水灌胃,干预4周。留取大鼠新鲜粪便组织进行肠道菌群检测,新鲜海马组织进行细胞因子检测,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制作海马石蜡切片,进行尼氏染色、GFAP及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选取Wistar大鼠,予中药柴贝止痫汤灌胃,分别于灌胃前及灌胃后各时间点眶静脉取血,检测17种单体成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柴胡皂苷A和D、柴胡皂苷C、对羟基苯甲醛、天麻苷元(对羟基苯甲醇)、天麻素、香草醛、原儿茶醛、胡芦巴碱、柠檬醛、茴香脑、α-细辛醚、β-细辛醚、细辛醛在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液中的浓度。3、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治疗癫痫的靶点以及柴贝止痫汤已鉴定的15个入血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柴贝止痫汤入血成分治疗癫痫的靶点网络图,并检索靶点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使用Cytoscape构建网络图、分析网络。并将共有靶点使用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4、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预测柴贝止痫汤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 threonine kinase,AKT)信号通路调节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造模组,造模组大鼠侧脑室注射海人酸,筛选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中药组,假手术组侧脑室注射0.9%生理盐水。中药组给予柴贝止痫汤配方颗粒水溶液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等量饮用水灌胃。干预5周后检测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取大鼠海马组织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以及p-Tau及Tau蛋白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海马组织Iba-1表达显着降低(P<0.01);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因子 G-CSF、GM-CSF、IFN-γ、IL-1α、IL-1β、IL-18、IL-6、M-CSF、MIP-3α、TNF-α 表达显着下调(P<0.05),IL-13、IL-4、IL-5 表达上调(P<0.05)。海人酸致痫大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低于正常大鼠,在菌群组成上,中药组与假手术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较为接近,与模型组有较大差别。2、大鼠血浆中检测出15种单体成分,其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醛、胡芦巴碱、天麻苷元、原儿茶醛、柴胡皂苷A、香草醛、细辛醛、贝母素乙、α-细辛醚、茴香脑、β-细辛醚、柴胡皂苷C、贝母素甲、贝母辛。柠檬醛及柴胡皂苷D未检测出。3、柴贝止痫汤中的入血成分具有125个治疗癫痫的靶点,AKT是治疗癫痫的关键靶点之一。柴贝止痫汤可能机制在于调节神经元突触和神经元胞体,在氧化应激、神经细胞死亡、神经递质反应等中发挥治疗作用。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PI3K、AKT蛋白表达下降,p-Tau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显着提高(P<0.01,P<0.05),海马组织相对完整,神经元缺失减少,PI3K、AKT蛋白表达增加,p-Tau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1、柴贝止痫汤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神经炎症,从而减少神经元死亡,抑制癫痫发作。2、柴贝止痫汤还有助于恢复海人酸致痫大鼠紊乱的肠道菌群,其对癫痫治疗的贡献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柴贝止痫汤成分复杂,现已发现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醛、胡芦巴碱、天麻苷元、原儿茶醛、柴胡皂苷A、香草醛、细辛醛、贝母素乙、α-细辛醚、茴香脑、β-细辛醚、柴胡皂苷C、贝母素甲、贝母辛均可吸收入血。4、柴贝止痫汤还可以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下调p-Tau蛋白表达,改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

玉倩[4](2020)在《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此课题旨在观察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病的选方用药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收集2019年03月03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部的62例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设计方案,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拟定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口服丙戊酸钠片0.2g/次,ti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服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方,疗程为8w。评估拟定患者在治疗后的癫痫控制疗效,记录经治前后癫痫发作频数、发作持续时间、脑电图表现、中医证候疗效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item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in Epilepsy,QLOIE-31)评分的改变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该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癫痫整体控制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以90%的癫痫整体控制有效率优出有效率为83%的对照组(P<0.05);(2)主要疗效指标-癫痫发作频数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减少癫痫发作频数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且治疗组此方面疗效更加优于对照组(P<0.01);(3)主要疗效指标-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且治疗组此方面疗效更加优于对照组(P<0.01);(4)次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积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以90%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优出有效率为80%的对照组(P<0.05);(5)次要疗效指标-QLOIE-31量表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QLOIE-31量表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且治疗组此方面疗效更加优于对照组(P<0.01);(6)临床安全性评估:治疗组以17%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的对照组(P>0.05),因此,两组不良反应的出现无明显差异,且柴胡疏肝汤加减并不增加丙戊酸钠片的不良反应。结论: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可以减少患者的癫痫发作频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改善其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脑电图表现和QOLIE-31评分等情况,在控制了癫痫发作频数、改善癫痫症状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

王志婕[5](2020)在《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先经系统综述验证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再以动物实验探究大椎穴埋线疗法调控Egrl-T型Ca2+-Limkl-cofilin通路对癫痫小鼠模型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有效的方案以及有力的证据学依据。方法:系统综述部分应用meta分析评价关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方法学评价。经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检索方式,两名研究人员根据既定的纳入标准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以临床疗效为主要结局指标,癫痫相关评价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分析应用RevMan5.3软件。动物实验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对大椎穴埋线调控Egrl-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小鼠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先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8mg/kg、10mg/kg、12mg/kg)的海仁酸确定造模方案;之后将5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15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照随机数字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全剂量药物组、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和埋线+半剂量药物组6组,每组25只。空白组不做干预,每日只行抓取称重;模型组造模后不做治疗,每日只行抓取称重;埋线组造模后予大椎穴埋线治疗(将3mm长的可吸收外科手术缝合线埋入大椎穴),共埋线1次,7天后观察疗效;全剂量组予奥卡西平(30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在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予奥卡西平(30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埋线+半剂量药物组在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予奥卡西平(15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结局指标包括:小鼠体重、旷场实验、HE染色、尼氏染色、Fluoro-Jade B染色、PET/CT检测以及通路中相关蛋白(Egrl、CACNA1H、Limkl、cofilin 以及 p-cofilin)的表达量测定。以SPSS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系统综述分析临床研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抗癫痫药或中药方剂与抗癫痫药或中药方剂相比可显着提高临床有效率;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抗癫痫药与抗癫痫药相比可显着降低癫痫评分;单纯使用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有效率(RR 1.03,95%CI[0.95,1.12])和癫痫评分(MD-2.26,95%CI[-5.08,0.56])与西药相比,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穴位埋线疗法对降低癫痫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MD-0.46,95%CI[-1.48,0.56]);安全性方面,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时会造成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2.造模注射剂量小鼠腹腔单次注射8mg/kg、10mg/kg以及12mg/kg海仁酸造模成功率分别为0%,71.4%和25%,3组间造模成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故予小鼠腹腔单次注射10mg/kg海仁酸可复制本研究实验周期内较成功的模型成功率,故将以此为复制癫痫小鼠模型的标准计量。3.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行为学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癫痫小鼠体重减轻(P<0.05),经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半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治疗后均能使小鼠体重增加(P<0.05);从治疗第2天,使用奥卡西平药物的3组小鼠体重开始增加;治疗第3天起,单纯埋线疗法组小鼠体重开始增加。海仁酸诱导的癫痫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爬壁次数、中央路程以及中央时间均减少,小鼠表现出焦虑情绪;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半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疗法都能改善小鼠的焦虑情绪(P<0.01),治疗4组相比,埋线疗法较其他3组治疗效果最差(P<0.01),埋线+全剂量疗法较其他3组治疗效果最优(P<0.01),埋线+半剂量疗法和单纯全剂量疗法居中且两者治疗效果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4.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和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的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列规整,细胞结构整齐,细胞器完整;模型组的CA3区神经元细胞大量凋亡,排列极其不规整,细胞丧失原本形态,细胞破裂不完整;经治疗后,细胞形态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所改善,细胞的凋亡数目与模型组相比减少;治疗4组相比,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在改善神经细胞形态方面效果最优,细胞排列欠整齐,细胞欠完整,形态欠规则;其次为埋线+半剂量组和全剂量组,且二者的效果相近,细胞排列相对规整,细胞结构较完整,形状较规则;埋线组最差,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相对完整,形状相对规则。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经造模后的5组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量显着缩减,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的CA3区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目显着减少,与空白组相比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4组治疗后,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相比,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相比,尼氏体数量最多,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与其他3组相比,尼氏体数量最少,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半剂量组与全剂量治疗组数目居中,且两组相比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FJB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经造模后的5组中海马CA3区FJB(+)细胞数目显着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模型组CA3区神经元FJB(+)细胞数目显着增加,与空白组相比,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4组治疗后,FJB(+)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比较,FJB(+)细胞数最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组与其他3组比较,FJB(+)细胞数最多,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半剂量组与全剂量治疗组数目居中,且两组相比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小鼠全脑处于18F-FDG高摄取灶,模型组小鼠为极低摄取灶,治疗4组介于二者之间。SUVmax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经造模后的5组SUVmax值均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4组治疗组SUVmax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SUVmax较其他3组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组SUVmax较其他3组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半剂量组与全剂量组介于二者之间,且两者比较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的影响通路中相关蛋白(Egrl、CACNA1H、Limkl、cofilin以及p-cofilin)在空白组海马组织中表达量极低,造模后其表达量均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过治疗的4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相比,蛋白的表达量最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与其他3组相比,蛋白表达量最高,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埋线组+半剂量组与全剂量组相比表达量居中,且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ta分析结果可知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事件;2.腹腔单次注射10mg/kg海仁酸可以成功复制本实验期内稳定的小鼠癫痫模型;3.大椎穴埋线疗法可以改善癫痫小鼠的体重和癫痫共患之焦虑;4.大椎穴埋线疗法可能是通过降低Egrl-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改善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变化以及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状态,从而控制癫痫发作;5.药物联合大椎穴埋线疗法时,可增强正常剂量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的药物疗效;将奥卡西平的服用量减半时,仍能取得较满意的实验效果。

鲁晶晶[6](2019)在《河南地区107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近几年来,神经病学领域产生了很多研究热点,自身免疫性脑炎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实验室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病例也在不断增多,对其开展研究的条件也就越来越好了。目前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较多的是个案报道和小样本分析,而前瞻性研究和大样本研究尚不多。结合国内外文献,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河南地区107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了脑脊液、影像学特征、临床症候以及流行病学,包括患者的诊疗预后等,探索该病患病规律,给临床诊断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资料与方法本课题是回顾性研究。随访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重症科和小儿内科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107例。其中有74例患者最后被确诊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23例患者被拟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6例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患者,4例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脑炎病人。对患者影像学资料、脑电图、血清学化验数据、一般状况以及临床症候、诊疗及预后等情况进行收集分析。所得资料经由SPSS22.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输入和计算,并使用均数±标准差(± s)描述连续型变量;采用百分数、中位数统计描述分类变量资料结果,采用图片形式描述特征性结果,例如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等。结果1.在检出抗体为阳性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6位,38位女性患者;其中,有8位患者发生“中枢性低通气”;视物不清的患者有6位。2.在本研究所收集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检出有甲状腺功能以及抗体异常的患者有21例,检出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异常的患者3例,其中合并抗-titin阳性、合并有抗GAD65阳性和合并抗PNMA2弱阳性的患者各1例。3.在本研究所确诊的抗NMDA受体抗体患者中,检出有合并肿瘤的患者2例,均为畸胎瘤,女性,25岁;在本研究所有拟诊患者和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中,检出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各1例;在本研究所有LGI1抗体阳性患者中,没有发现患者有合并肿瘤的情况。4.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有52例为头磁共振结果异常,其中14例为单发性病灶,38例为多发性病灶,22例患者为对称性病灶;有23例为颞叶受累,21例为额叶受累,16例为丘脑受累,1例为小脑受累。5.在所有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案采用的是糖皮质激素+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等一线治疗药物及方案,仅有3例联合进行的是手术治疗,3例患者采用的是血浆置换,1例患者采用的是利托昔单抗类药物,1例患者行脑活检。通过一二线药物多疗程应用治疗,大部分患者得到了较好的预后,少数患者也有认知功能下降等神经系统受损后遗症。结论1.本课题显示在男性群体中,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多于女性,提示男性在该病的发生率上高于女性,与以往文献报道有所不同。纳入研究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枢性低通气发生率为7.5%,相比与以往文献报道较低。且其中发生视神经损害的均为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2.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合并肿瘤的概率,大约为6.54%;其中,抗NMDAR抗体患者中,患有肿瘤(畸胎瘤)均为育龄妇女;抗GABAb受体脑炎的患者中合并小细胞肺癌肿瘤的有4例,比例较高。3.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例如甲状腺抗体等;4.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异质性,该病病灶可多发,可单发,并且可以对称性发病,颞叶受累和额叶受累最为多见。5.一二线药物多疗程应用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大部分可以获得较好预后。

张琼香[7](2018)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29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癫痫持续状态(SE:status epilepticus)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儿童SE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一线医生及时正确的评估病情及预后,进行更积极、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减少SE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优化SE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01日至2017年06月30在苏州大学附属儿医院住院治疗的298例SE患儿(不包括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Glasgow outcome scale)描述SE患者近期预后,GOS=5分为预后良好,GOS<5分为预后不良,探讨儿童SE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PICU中儿童SE预后相关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包括儿童热性惊厥的长期随访。结果:(1)临床资料:298例SE病例,年龄从2月07天至l4岁5月,13岁最多,106例,占35.57%。男女比例1.21:1。既往有抽搐史者154例(51.68%),其中癫痫98例(63.63%)。既往无抽搐史的新发SE有143例,有17例(13.60%)在出院时候诊断癫痫。292例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占97.99%,6例(2.01%)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SE发作持续时间在1小时内的有193例(64.77%)。SE病因以热性惊厥最多(92例,占30.87%),其次远期症状性(81例,占29.19%)。SE发作后自行缓解者有32例(10.74%),单药控制SE者100例(33.56%),联用两种药物控制SE者有96例(32.21%)。近期预后:254例GOS=5分(85.23%),11例(3.69%)=4分,24例(8.05%)=3分,9例(3.03%)=2分,无院内死亡病例。86例新发热性惊厥远期随访(3个月至4年9个月),30例(34.88%)在随访期间有再次抽搐发作,表现为SE者有5例(5.81%),有3例(3.49%)继发癫痫。(2)近期整体预后影响因素:(a)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入PICU、气管插管、既往抽搐史、生长发育落后、新发SE、发热、全面性发作、难治性SE、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异常及病因共12个因素与预后不良有关联。(b)多因素分析示:需PICU监护(OR=4.306,95%CI:1.55411.933;P=0.005)、发育落后(OR=3.054,95%CI:1.1578.066;P=0.024)、头颅影像异常(OR=2.657,95%CI:0.9147.731;P=0.073)为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全面性发作(OR=0.330,95%CI:0.1390.782;P=0.012)、热性惊厥病因(OR=0.688,95%CI:0.4800.987;P=0.042)为预后的非危险因素。(3)接受PICU监护的儿童SE近期预后影响因素:PICU停留时间越长、非全面性发作类型、脑电图及神经影像异常、发育落后、病因这6个因素与PICU组的预后不良有关联,其中PICU停留时间(OR=36.912,95%CI:5.165263.787;P<0.001)、发育落后(OR=14.403,95%CI:1.725120.273;P=0.014)为PICU监护组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非及时地西泮治疗组入PICU率(OR=0.782,95%CI:0.4441.378,P=0.395)、SE>1h的发生率(OR=0.974,95%CI:0.5471.734,P=0.929)、预后不良发生率(OR=0.945,95%CI:0.4671.915,P=0.875)与及时地西泮治疗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SE的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各年龄,13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发作类型以CSE为主(97.99%),NCSE少见(2.01%)。儿童SE最常见病因为热性惊厥(30.87%),也有13.60%的癫痫以SE为首发表现,另外急性症状性占14.09%:主要为脑炎(57.14%)、胃肠炎伴惊厥(23.81%)。1.SE持续时间与病因有关,85.87%的热性惊厥SE持续时间在1小时内,SE>1小时的主要病因为远期症状性(34.29%)和特发性或隐源性(29.52%)。小部分SE(10.74%)可自行缓解,65.77%的SE经12种一、二线抗SE治疗药物可缓解。是否及时予地西泮治疗在入PICU监护率、SE持续时间及预后等方面无明显差别。2.儿童SE整体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年龄、入PICU、气管插管、既往抽搐史、生长发育落后、新发SE、发热、全面性发作、难治性SE、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异常、病因。其中需PICU监护、发育落后、头颅影像异常为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全面性发作、热性惊厥病因为预后的非危险因素。3.PICU儿童SE预后不良相关因素:PICU停留时间、非全面性发作、脑电图和/或头颅影像异常、发育落后、病因。其中PICU停留时间、发育落后为PICU儿童SE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于珺[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唐玲[9](2020)在《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及对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张力平衡理论指导推拿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探究其对于患儿上肢肌张力和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实用价值,为推广无创无痛、安全有效的更适合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张力平衡推拿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根据患儿年龄(2-4岁及4-6岁)采用分层随机法分别按1:1的比例将患儿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有效病例51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共治疗观察12周,并与张力平衡针法进行对照,以上肢肌张力评分(MAS)、上肢功能评分(UEFT)、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分(Wee FIM)作为观察指标,评价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总体疗效及对上肢肌张力和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1.两组上肢肌张力评分(MAS)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第6周末MAS评分均稍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第6周末两组治疗改善上肢肌张力效果均尚不明显;(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种疗法足疗程均能明显改善患儿上肢肌张力;(3)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差值比较,Z=1.47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疗法改善上肢肌张力效果相当。2.两组上肢功能评分(UEFT)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第6周末及治疗后UEFT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疗法改善患肢精细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效果;(2)两组UEF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Z=1.12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疗法改善患肢精细运动功能效果相当。3.两组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分(Wee FIM)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Wee FIM评分均变大,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种疗法在改善患儿综合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效果;(2)两组UEF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t=1.45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疗法在改善患儿综合活动能力上疗效相当。4.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0%,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张力平衡推拿法与张力平衡针法总体疗效相当。结论:张力平衡推拿法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肌张力,明显改善精细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张力平衡推拿法通过“以指代针”,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痉挛肌与拮抗肌施以不同手法,协调肌张力平衡,改善手功能,患儿痛苦少,无创伤,与张力平衡针法比较,更容易为患儿及其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何世华[10](2020)在《600例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患者VEEG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的病种,明确需要进行录像脑电图监测的发作性疾病种类。分析常见发作性疾病即癫痫发作及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高原地区、高海拔及高血红蛋白是否对癫痫发作产生影响。以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预测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及脑囊虫病等致使大脑皮层存在病灶者的患者发生癫痫的风险率,以指导临床预后判断。总结西藏地区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符号学特征,提供更多与癫痫相鉴别的依据。方法1.临床资料:在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和取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依据符合本研究制定的相关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性纳入2013年至2018年期间就诊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600例发作性疾病患者,且均完成录像脑电图监测。2.本研究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发作性疾病的定义按照范杰[1]和Stafstrom CE[2]在相关报道中所提到的定义;癫痫诊断参照《神经病学》诊断标准[3];分析清醒期、非快速眼动期(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REM)及监测到的临床发作期的脑电波形,脑电图诊断标准按刘晓燕编着的《临床脑电图学》进行分析[4];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参照诊断PNES发作的线索[5]和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PNES诊断的确定性水平[6]。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百表示,并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结果在录像脑电图监测的600例发作性疾病中,有痫性样异常放电者171例(28.50%),录像脑电图在其发作期和(或)发作间期能监测到异常放电,表现为广泛性或局灶性痫性异常波,其中有癫痫诊断意义的录像脑电图监测结果为143例(23.83%)。西藏地区目前需要进行录像脑电图监测进行鉴别的发作性疾病有29种类型,主要发作类型有癫痫、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痫性发作、晕厥等。主要的几种发作类型如癫痫发作、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痫性发作、晕厥,在发作前有明显的发作诱因或者前驱表现。性别、发作病程、发作频率、影像学提示大脑皮层有病灶在癫痫发作组和非癫痫发作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项logistic分析中,性别、大脑皮层病灶、发作频率、发病病程及居住地海拔是癫痫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相对于女性在癫痫发作中更明显,女性发生癫痫风险是男性发生癫痫风险的0.416倍(P<0.05,OR=0.416);而皮层有病灶相对于皮层无病灶者,发生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12.674倍(P<0.05,OR=12.674);发作频率越频繁,再发癫痫的风险随之增加(P<0.05,OR=1.636);其发作病程越长,再发癫痫的风险较病程短者增加2.509倍(P<0.05,OR=2.509)。患者居住地海拔高度和癫痫发作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001),海拔每增加一个单位高度其风险较减低一个海拔高度增加1.001倍(P<0.05,OR=1.001)。脑卒中为发作继发性癫痫的其主要因素(32.69%);脑卒中亦为青年人群发生癫痫的主要病因,其次为脑囊虫病。在各年龄段中,女性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者均高于男性,男性和女性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中主要分布于青年。多因素二项logistic分析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显示,文化程度、性别为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能显着影响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发生,发生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者的文化程度较其他类型发作的患者的文化程度偏低;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在男女性别中的发作有差异,女性发病风险是男性发病风险的1.796倍(P<0.05,OR=-1.796)。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符号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症状为肢体抖动,男性占63.64%,女性占54.76%。将其按照各种符号学特征分为四大类型后,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全身性运动发作,男性12例(54.55%),女性42例(50.00%),各类型发作在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未成年组与青年组的发作类型时,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表现和癫痫发作类似的疾病种类较多,这些类型的疾病需要进行录像脑电图监测。2.少数录像脑电图监测发现有癫痫样波形时,未诊断为癫痫的患者需要长期随访有无癫痫样发作。3.在西藏地区,高海拔会增加癫痫发病风险,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颅内大脑皮层存在病灶者,其发生癫痫风险也相应增加。4.癫痫发作如果不早期进行治疗,随着发作病程的延长,其再发癫痫的风险也随之增加。5.录像脑电图监测仍然是癫痫发作和非癫痫发作鉴别的金标准。6.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与文化程度及性别相关,青年女性和文化程度较低者易患,发作时临床表现丰富,最常见的符号学特征为肢体抖动,最常见的类型为全身运动性发作。

二、癫痫状态6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癫痫状态6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论
        1.1.1 中医转筋的历史沿革
        1.1.2 转筋的定义
        1.1.3 现代转筋的中医范围
    1.2 《黄帝内经》对转筋疾病与治法的概论
        1.2.1 《内经》对转筋疾病的特点论述
    1.3 现代文献研究
        1.3.1 中医对转筋的认识
    1.4 现代文献概述研究
        1.4.1 “转筋”的现代病症
        1.4.2 发病部位
        1.4.3 病理生理机制
        1.4.4 病因
        1.4.5 抽搐的临床类型
        1.4.6 肌肉痉挛的评定
        1.4.7 现代的抽搐治疗
    1.5 小结
第二章 《普济方》
    2.1 作者及其编辑特色
        2.1.1 作者
        2.1.2 编辑特色
    2.2 《普济方》针灸学内容简介
        2.2.1 汇总诸家腧穴
        2.2.2 审定同名穴的异同
        2.2.3 集针刺补泻手法
        2.2.4 记载针具消毒
        2.2.5 重辨证施治取穴甚简明
        2.2.6 灸法
    2.3 治未病思想
    2.4 转筋的病因病机
    2.5 转筋证型的认识
    2.6 方药治法的认识
    2.7 小结
第三章 转筋于《普济方》及现代文献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3 术语规范
    3.3 统计方法
        3.3.1 统计步骤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普济方》
        3.4.2 现代文献
第四章 讨论
    4.1 《普济方》
    4.2 现代文献
    4.3 《普济方》与现代文献的异同
        4.3.1 膀胱经为主
        4.3.2 经外奇穴
        4.3.3 发病部位
        4.3.4 发病症状
        4.3.5 治疗方法
    4.4 治疗腓肠肌痉挛穴位比较
    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癫痫持续状态与感染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柴贝止痫汤抗痫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药联合抗癫痫西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柴贝止痫汤抗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柴贝止痫汤复方抗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柴贝止痫汤单药抗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节: 神经炎症与难治性癫痫相关性研究进展
        1 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
        2 神经胶质诱发癫痫发作的机制
        3 小胶质细胞的抗癫痫作用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基于肠道菌群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展望
        1 肠道菌群与难治性癫痫的相关性
        2 肠道菌群治疗癫痫的途径
        3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癫痫的潜在机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基于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探讨柴贝止痫汤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UPLC-MS/MS及GC-MS/MS技术分析柴贝止痫汤主要入血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柴贝止痫汤的入血成分的潜在抗痫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柴贝止痫汤对癫痫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讨论
    1 癫痫的中医认识及柴贝止痫汤方药解析
    2 柴贝止痫汤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
    3 海人酸诱导的癫痫模型特点
    4 柴贝止痫汤对海人酸致痫大鼠神经炎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5 柴贝止痫汤物质基础研究及其潜在药理机制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概述
    1 西医文献概述
        1.1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相关述要
        1.2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
        1.3 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
        1.4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脑电图表现
        1.5 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防治
    2 中医文献概述
        2.1 中医对卒中后癫痫的病名认识
        2.2 痫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中医对“气滞、瘀血致痫”理论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情况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基线资料
        3.2 主要疗效指标
        3.3 次要疗效指标
    4 不良反应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主要疗效指标比较
        6.3 次要疗效指标比较
        6.4 临床安全性评价
    7 讨论
        7.1 导师对“气滞、瘀血致痫”理论和“理气化瘀”治则的认识
        7.2 本研究选方用药的依据及组方分析
        7.3 现代药理分析
        7.4 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疗效分析
        7.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从肝论治癫痫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癫痫的中医学相关认识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辨证论治
        五、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
        六、大椎穴治疗癫痫的依据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的认识
        一、病因
        二、诊断方法
        三、分型
        四、治疗
    第三节 癫痫耐药的研究进展
        一、耐药假说
        二、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
        三、耐药的治疗
    第四节 癫痫共患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焦虑和抑郁
        二、偏头痛
        三、心脏病
        四、其他
    第五节 癫痫相关的动物模型
        一、遗传性癫痫模型
        二、急性癫痫模型
        三、慢性癫痫模型
    第六节 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一、钙离子稳态失衡是癫痫发生的主要根源
        二、Cav3.2表达上调导致Ca~(2+)大量内流是癫痫发作的关键
        三、Egr1介导Cav3.2表达
        四、Egr1调控T型Ca~(2+)通路异常可能是癫痫发作的重要路径
        五、钙离子异常内流是导致Limk1/cofilin细胞凋亡通路开放的前提
        六、葡萄糖代谢异常促进Ca~(2+)内流
        七、埋线疗法可能干预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调控癫痫
第二章 Meta分析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癫痫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体重及焦虑情绪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和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节 大椎穴埋线对癫痫小鼠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五节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河南地区107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儿童癫痫持续状态29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资料收集内容
    1.4 结果判断和分组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既往抽搐史
    2.3 个人史
        2.3.1 出生史
        2.3.2 发育情况
    2.4 家族史
    2.5 诱因与病因
        2.5.1 诱因
        2.5.2 病因
    2.6 临床表现
        2.6.1 新发与复发
        2.6.2 发作时间
        2.6.3 发作类型
        2.6.4 SE持续时间
        2.6.5 控制SE情况
        2.6.6 缓解SE的用药
        2.6.7 辅助检查
    2.7 出院AEDS治疗情况
    2.8 近期预后GOS评分
    2.9 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9.1 整体预后分析
        2.9.2 PICU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9.3 治疗时限与预后关系
    2.10 .以SE为首发的热性惊厥远期预后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与预后
    3.2 个人史、既往抽搐史、家族史与预后
    3.3 重症监护与预后
    3.4 病因与预后
    3.5 辅助检查与预后
    3.6 治疗与预后
    3.7 预后多因素分析
4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致谢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9)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及对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2.4 不良反应处理
        2.5 疗效指标及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上肢肌张力评分(MAS)比较
    2 两组上肢功能评分(UEFT)比较
    3 两组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分(WeeFIM)比较
    4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 对脑瘫病名的认识
    2 对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中医对小儿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西医对小儿脑瘫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3 对痉挛型CP治疗的认识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4 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特色
        4.1 先辨阴阳与虚实,手法不同贯全程
        4.2 以指代针为核心,穴位选择有讲究
        4.3 解痉矫姿是目的,关节牵拉有帮助
    5 临床体会
    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临床病例报告表
附录 B:脑瘫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附录 C:改良Ashworth评分(MAS)
附录 D:上肢功能评分(UEFT)表
附录 E:WeeFIM评分表
附录 F:严重不良事件报告表
附录 G: 文献综述 临床常用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方法概况
    参考文献

(10)600例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患者VEEG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索引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临床资料和基本标准
    2.1 临床资料
        2.1.1 癫痫的诊断标准
        2.1.2 诊断PNES发作的线索
        2.1.3 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PNES诊断的确定性水平
        2.1.4 PNES发作症状分类标准
    2.2 基本标准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3.数据录入
4.分析指标
    4.1 基本资料分类
    4.2 临床特征情况
    4.3 统计学分析
    4.4 技术线路图
5.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1.1 临床资料
        5.1.2 人口学资料
    5.2 分类及VEEG临床特征
        5.2.1 发作性疾病的分类及各类的构成比
        5.2.2 发作性疾病的VEEG特征
        5.2.3 VEEG监测的阳性结果比较
    5.3 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分析
        5.3.1 癫痫发作单因素分析结果
        5.3.2 癫痫发作多因素分析结果
        5.3.3 症状性癫痫不同年龄段病因分析
    5.4 PNES发作的临床特征
        5.4.1 PNES在男女性别、各年龄段的占比
        5.4.2 癫痫家族史在PNES发作中的差异
        5.4.3 PNES发作的单因素分析
        5.4.4 PNES发作的多因素分析
        5.4.5 PNES发作的符号学特征及分类
6.讨论
    6.1 癫痫发作研究情况
    6.2 PNES发作的研究情况
    6.3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癫痫状态6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D]. 林松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分析[D]. 殷玲.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柴贝止痫汤抗痫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研究[D]. 董笑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D]. 玉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D]. 王志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河南地区107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研究[D]. 鲁晶晶. 郑州大学, 2019(02)
  • [7]儿童癫痫持续状态298例临床分析[D]. 张琼香. 苏州大学, 2018(01)
  •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及对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D]. 唐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600例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患者VEEG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D]. 何世华. 西藏大学, 2020(02)


癫痫论文 研究方法论文 现代中医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外伤性黄色肉芽肿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