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男[1](2021)在《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来自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的肌肉免疫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人,按中医脾肾亏虚型痿证及西医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标准纳入患者共72例(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排除符合剔除标准的患者,最终治疗组30例,对照组35例。2.对照组予以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健脾益肾举陷汤,依据患者症状予以加减辨证。两组治疗方案分别以1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为期3月的随访观察。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进行打分,包括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ARS-MG)、中医证候评分、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MGFA)等。完善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进行安全性评估,评判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结。3.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ADL、Osserman评级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经周期治疗后,许氏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两组间对比治疗后无差异性统计意义。经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3.33%,对照组88.57%。4.经周期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6.67%,对照组80.0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的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5.经周期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ADL、Osserman评级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1%;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对于重症肌无力均有疗效。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对于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更加明显。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的治疗方法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值得临床研究、应用、推广。
周毅,孙建国[2](2019)在《肿瘤免疫治疗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若干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中获得引人注目的临床疗效,同时也伴随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 AEs)。欧洲、美国和中国都制定了相关指南对ir AEs进行监测、分级、治疗等全程管理,但仍有许多未能涉及或存在争议的话题。该文将从ir AEs的分类、机制、治疗、生物标志物等方面谈谈几点思考。
雷红召[3](2019)在《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临床和病理及其与相关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Kasabach-Merritte综合征(KMS),又称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以巨大血管肿瘤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消耗性凝血异常为特征的综合征。目前KMS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其不同于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急、短期内症状进行性加重,病死率高达10%~37%。本病病例散发,国内外大宗病例报道均少见,对其研究多局限于治疗方法的探讨上,基础研究进展缓慢,对KMS的临床病理尚无系统、全面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血管形成因子是一类能够诱导或促进形成新生毛细血管的物质,血管瘤中研究最多的血管形成因子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它们在血管瘤发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对bFGF和VEGF的深入研究,发现它们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血管增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因此,bFGF和VEGF被认为在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逆转录PCR等方法研究不同时期血管瘤中bFGF、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增生期血管瘤中bFGF和VEGF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退化期,提示bFGF和VEGF参与血管瘤的增殖有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儿血清和尿液中的bFGF和VEGF浓度,结果显示,增生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血清和尿液中bFGF和VEGF浓度存在显着差异,可用作识别血管瘤不同阶段和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鉴别依据。但有关bFGF、VEGF等生长因子与KMS关系的研究,如bFGF、VEGF在KMS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KMS患儿血清、尿液中bFGF和VEGF含量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治疗KMS对患儿血液、尿液中的bFGF和VEGF含量影响情况等,国内外均鲜有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收集整理手术切除方法治疗的KMS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切除组织标本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其病理结果,探讨KMS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病理分型,分析KMS病理组织抗原标记物的表达特点,筛选出一组简便有效特异性高的免疫组化标记物,以协助KMS的诊断的治疗,并初步分析KMS发生的诱发因素。其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MS组织中bFGF和VEGF的表达,并与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比较,探讨bFGF、VEGF与KMS的关系,分析bFGF和VEGF在K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比较血管瘤和KMS的病理特征,以发现更多的异同点。最后,采用ELISA法检测手术切除前后KMS患儿血清及尿液中bFGF,VEGF浓度,研究手术切除对KMS患儿血液和尿液中bFGF和VEGF水平的影响,分析KMS发病机制,为进一步推广手术切除治疗KMS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方法1.收集整理手术切除治疗的86例KMS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切除的组织标本,常规行HE染色病理形态学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总结KMS发病的临床特征、诱发因素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和结果。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MS组织标本的CD31、CD34、Factor Ⅷ、FLI1、SMA、D2-40、GLUT-1、Ki-67、HHV8等抗原标记物。2.以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14例KMS和22例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IH)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法检测KMS和增生期IH中bFGF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用作对照研究,比较KMS与增生期IH的病理学相似性和差异。3.采用ELISA法检测26例KMS患儿手术切除治疗前1天、治疗后1周及4周的血清、尿液标本中的bFGF和VEGF浓度,比较手术治疗前后KMS患儿血尿中bFGF和VEGF浓度的变化。结果1.KMS的临床及病理1.1临床病理分型:对86例KMS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69例为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HE),17例为丛状血管瘤(TA),所有KMS病例均未同时具备KHE和TA特征,亦没有婴幼儿血管瘤病例(IH)。1.2病理学特征:病变组织累及多层次和(或)多解剖部位,位于皮肤真皮浅层至深部不同组织水平,多呈浸润性弥漫分布于皮下组织及肌肉组织,部分深达骨膜骨质,瘤体多呈暗红色,含血丰富,有散在黑色或褐色血栓,部分组织水肿或有淋巴样组织增生。KHE在显微镜下,可见到整层组织中广泛分布的梭形细胞,形成散在或融合在一起的不规则形的小结节,在结节周围的肿瘤细胞之间形成细长的血管间隙,像Bauman囊肿的“肾小球”结构,可见瘤细胞核分裂相,但没有明显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相,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周边有淋巴管瘤样增生。TA镜下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形成多个小结节或小叶簇,形成“炮弹”样外观,可以见到部分肥大的内皮细胞,有核分裂相,但无异形性,小叶的边缘常可见到新月形或半月形淋巴管。无远处转移的病人。1.3免疫组织化学表型:KMS均弥漫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CD34、FactorⅧ、FLI1;局灶性表达SMA,表明局部病变中存在血管周皮细胞;外周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D2-40(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亦呈局灶表达;婴幼儿血管瘤(或胎盘组织)特异性标记物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呈阴性表达;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呈阳性表达,增殖指数为3%-40%,平均为12%;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表达为阴性。1.4治疗反应或结果:86例KMS患儿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男女比例1.15:1)。其中82例KMS患儿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31例对激素敏感,敏感率约37.8%,其它药物和非手术治疗均效果不佳。采用手术方法完全切除39例,余47例行大部切除。其中痊愈84例(97.7%),死亡2例(2.3%)。准备充分后越早手术治疗,瘤体越容易彻底剔除,治疗效果越佳,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越少。2.bFGF、VEGF免疫组化结果:bFGF和VEGF蛋白在正常对照组织中呈阴性表达,但在增生期IH和KMS组织中呈阳性表达,bFGF和VEGF蛋白在增生期IH和KMS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83),从细胞表达数量和强度的数值结果上看,KMS组织中bFGF表达染色等级为4.42±0.437高于增生期血管瘤的3.61±0.519;VEGF染色等级为5.14±0.329高于增生期IH的3.25±0.4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3)。3.手术切除前后KMS患儿血清和尿液中bFGF和VEGF的检测结果3.1血清bFGF各组浓度值检测结果:手术前1天血清bFGF为(604.54±87.24)pg/ml,手术后 1周为(390.74±46.59)pg/ml,术后4周为(375.29±36.83)pg/ml,手术切除治疗前1天与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1周和4周无显着性差异(P>0.05)。3.2血清VEGF各组浓度值检测结果:手术前1天血清VEGF为(957.82±98.76)pg/ml,术后 1周为(402.36±67.58)pg/ml,术后4周为(367.54±34.27)pg/ml,手术切除治疗前1天与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1周和4周无显着性差异(P>0.05)。3.3尿液bFGF各组浓度值检测结果:手术治疗前1天尿液bFGF为(637.45±128.57)pg/ml,术后 1周为(413.62±57.91)pg/ml,术后4周为(368.47±29.36)pg/ml,手术切除治疗前1天与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1周和4周无显着性差异(P>0.05)。3.4尿液VEGF各组浓度值检测结果:手术前1天尿液VEGF为(440.92±113.45)pg/ml,术后 1周为(307.92±56.73)pg/ml,术后4周为(256.74±38.97)pg/ml,手术切除治疗前1天与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1周和4周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86例KMS患儿的临床病理类型为69例KHE和17例TA。2.免疫组化标记物GLUT-1和D2-40有助于鉴别KHE/TA和增生期IH。3.瘤体巨大,侵及多层次和(或)多解剖部位可能是KM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4.积极行术前治疗,早期手术是KMS患儿的优先选择,有助于患儿早日康复。5.bFGF、VEGF蛋白在KMS组织中高水平表达,间接提示bFGF和VEGF在KM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6.bFGF、VEGF在KMS组织中表达的细胞数量和强度高于增生期IH,可作为鉴别KMS与增生期IH的细胞学标志物。7.ELISA法检测KMS患儿血清和尿液中bFGF、VEGF的浓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可以用来动态监测和判断KMS的治疗效果等,指导KMS的治疗。8.手术切除是KMS治疗的有效方法,可以影响KMS患儿血液和尿液中的bFGF、VEGF浓度变化,也间接提示bFGF、VEGF在KMS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张赛萍[4](2018)在《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问卷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专家问卷调查,为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4个部分:诊断部分、辨证部分、治疗部分和预防与调护部分。其中诊断部分包括:疾病诊断、病史、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辨证部分分为证候分类及辨证要点;治疗部分包括:中药煎剂的治法方药、中成药口服治疗及外治疗法。每一部分后都请专家用具体文字列出补充修改意见和建议。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将问卷递送至各地专家,待问卷反馈后进行统计,对各项指标的均数、不重要百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分析,得出较为统一的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内容,为儿童矮身材的中医诊治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儿童矮身材的中医病名应考虑为“矮身材”,其诊断标准应为:①在正常情况下,儿童身高低于正常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2SD;②2岁以下GV<7cm/y,3岁至青春期GV<5cm/y,青春期GV<6cm/y;③多数患儿伴有骨龄的落后。同时矮身材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病史的收集,辅助检查可以有效的帮助鉴别诊断。儿童矮身材常见的证型多是虚证,分别为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和肺脾气虚证。儿童矮身材以身材矮小、发育落后、形体瘦弱为主症,多以兼症、舌脉的不同来判断证型。矮身材的治疗以扶正补虚为主,调补各脏所虚是其治法所在,其中脾肾两虚证方选补中益气汤合补肾地黄丸,肝肾亏虚证选方加味六味地黄丸,心脾两虚证选方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肺脾气虚证选方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中成药中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可用于肝肾亏虚证,玉屏风口服液、补中益气口服液用于肺脾气虚证,归脾丸用于心脾两虚证。但需注意中成药对于矮身材只能用于辅助治疗。而中医外治亦能于儿童矮身材的治疗。结论:通过问卷调查,初步得出儿童矮身材共识性较高的4个证型: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和肺脾气虚证,并得出各证型的辨证要点、治法方药,为儿童矮身材的中医规范化诊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梁晶[5](2017)在《补脾益肾清热活血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目前西医治疗包括非特异性对症治疗和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特异性治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部分患者会出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本研究采用补脾益肾、清热活血中药联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IMN,通过观察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ours urinary total protein,24h-UTP)、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Creatinine,CREA)、尿酸(Uric Acid,UA)、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证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IM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河北省中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的IMN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及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脾益肾、清热活血中药。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TP、ALB、CHOL、TG、24h-UTP、BUN、CREA、UA、中医证候积分及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计算总有效率以评判疗效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各证候积分、TP、ALB、CHOL、TG、24h-UTP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有效率60.9%,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着下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中部分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3 TP、ALB: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TP、ALB均显着升高(P<0.01);治疗3个月、6个月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 24h-UTP: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4h-UTP均显着下降(P<0.01),治疗3个月、6个月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 CHOL、TG:两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CHOL、TG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组间比较试验组CHOL、TG均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功能:两组治疗前后,BUN、CREA、UA均未见异常。7副作用发生情况:试验组5例出现副作用,出现副作用6例次;对照组11例出现副作用,出现副作用15例次。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较单纯西医治疗IMN,能有效降低患者24h-UTP和血脂,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主要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减少应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所致的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绮夏,蒋翔,连敏,张珺,阎俪,孙春燕,马雄[6](2015)在《2015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自身免疫性肝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首个经临床对照试验证实糖皮质激素是其有效治疗方法的肝脏疾病。然而50年后,AIH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罕见且异质性较强的疾病。和其他罕见病一样,针对AIH的临床试验所能纳入的病例数有限,并且制药企业也因非常局限的市场而对开发新药兴趣索然。患者的异质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限制了对疾病的诊断和研究。AIH患者年龄谱非常广,首次发病年龄可从婴儿
胡梅[7](2015)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激素撤减期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玉屏风散在治疗30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激素撤减期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加味玉屏风散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中的临床治疗效果、预防复发及降低激素副作用的优势。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临床符合小儿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的诊断,年龄在68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6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60例患儿均接受常规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在临床研究中采用相同对症措施,包括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血栓及栓塞、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口服泼尼松2mg/(kg·d),最大剂量60mg/d,分次服用,待症状缓解后,逐渐递减糖皮质激素剂量,每24周减总量2.55mg;治疗组在激素撤减的同时,加服加味玉屏风散(黄芪30g,白术10g,防风6g,山药15g,生薏苡仁15g,山萸肉15g,白茅根15g,生地黄15g,知母15g,陈皮10g,茯苓15g,生甘草10g)每日1剂,150ml分2次饭后温服,2周为1疗程,连服12周,随证加减,应患儿的年龄适当加减口服汤药的剂量;两组在治疗12周后分别对24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量、血清胆固醇、血尿素氮量的变化进行监测,并比较两组总体疗效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变化及复发次数、消减激素副作用的情况,从统计学方面分析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激素减至维持量继续治疗12周后,治疗组好转率为70.00%,总有效率为83.33%,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4h尿蛋白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且中医临床证候改善明显,复发次数明显减少,激素副作用显着降低,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胆固醇及血尿素氮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加味玉屏风散其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利水,固表,可有效提高患儿的免疫力,预防诱发因素,减少复发。该研究表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撤减期加入该方虽然在改善血清胆固醇和血尿素氮方面效果不明显,但对24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的影响,改善中医临床证侯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副作用方面效果显着,使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因此,肺脾气虚证小儿原发肾病综合征在常规激素治疗时结合加味玉屏风散临床可有效预防该疾病的复发,减轻激素的部分副作用,收到较满意效果。
伍宁玲,吕朝晖[8](2014)在《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诊疗综述》文中指出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thyroid hormone insensitivity syndrome,THIS)是机体靶器官、组织对甲状腺激素反应性降低的一类综合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性疾病。研究发现该疾病与甲状腺激素受体β基因突变有关,由于基因突变程度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常常被误诊为Graves甲亢、甲减等常见甲状腺疾病,并因不恰当治疗造成病情加重。提高对THIS的认识、掌握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广大临床医生避免误诊误治的根本。
欧阳夏[9](2013)在《氢化可的松及布洛芬早期干预出生低血清皮质醇水平早产儿与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讨1.血清皮质醇水平低下早产儿的早期干预与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的相关性;2.布洛芬及氢化可的松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DA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间生后24小时内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44例胎龄2832周,出生体重10001500g,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存在非症状性PDA的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研究。按入院血清皮质醇水平值(15ug/dl为截段值)分为皮质醇水平低下组和皮质醇水平正常组,前者按区组随机化分为无干预组、氢化可的松干预组、布洛芬干预组、氢化可的松联合布洛芬干预组,后者分为无干预组和布洛芬干预组,给予相应干预治疗,在治疗结束后24小时复查超声心动图并再次检测血清皮质醇值。出院后收集临床资料,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皮质醇水平低下组内,联合干预组生后3天动脉导管关闭率(81.0%)明显高于各组(P=0.000),然而单独使用氢化可的松干预不会显着增加导管关闭率;皮质醇水平正常组内,早期干预组的关闭率(74.1%)也比无干预组(50.0%)明显增加(P=0.02)。使用氢化可的松和(或)布洛芬进行早期干预,没有显着增加高血糖、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NEC等药物副作用。早期干预后,7天内光疗总天数、呼吸暂停、心肌损害、喂养不耐受、脑室内出血等的发生率均下降。在控制了第1次皮质醇值(生后24小时内)、出生窒息史、是否使用PS、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是否机械通气、败血症等影响因素后,分别以使用氢化可的松、使用布洛芬、PDA关闭为自变量前提下,第2次皮质醇值(干预结束后24小时)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6、P=0.257、P=0.395)。结论:针对出生血清皮质醇水平低下的早产儿进行早期联合干预可以显着提高生后动脉导管的关闭率,降低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不会增加副作用发生的风险。
李静,马建民[10](2012)在《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IOI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眶疾病,表现为多种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该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3个方面;其中,药物治疗最为常用,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两类。尽管近年来应用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等在内的多种免疫抑制剂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是迄今为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仍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就IOIP的各种治疗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1.理论研究 |
| 1.1 学术背景及临床表现 |
| 1.2.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认识 |
| 1.2.1 痿证的历史 |
| 1.2.2 痿证的病因病机 |
| 1.2.3 痿证的治疗 |
| 1.3 重症肌无力的西医认识 |
| 1.3.1 发展历史 |
| 1.3.2 发病机理 |
| 1.3.3 抗体 |
| 1.3.4 临床分型 |
| 1.3.5 实验室检查 |
| 1.3.6 一般治疗 |
| 2.临床研究 |
| 2.1 一般情况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2.3.纳入标准 |
| 2.2.4.排除标准 |
| 2.2.5.剔除标准 |
| 2.3.研究方法 |
| 2.3.1.分组 |
| 2.3.2.实验用药 |
| 2.3.3.实验过程 |
| 2.4.疗效评定 |
| 2.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 2.4.2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 2.4.3.次要疗效评定标准 |
| 2.4.4 安全性评估 |
| 2.5.结果 |
| 2.5.1 统计学方法 |
| 2.5.2 实验结果 |
| 2.5.3 临床资料分析 |
| 2.5.4.两组治疗前后许氏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对比 |
| 2.5.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
| 2.5.6 两组治疗后临床相对评分对比 |
| 2.5.7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 2.5.8.两组治疗前后MGFA、ADL、Osserman评级对比 |
| 2.5.9.安全性观察结果 |
| 2.6.结论 |
| 讨论 |
| 1.痿证的病因病机 |
| 2.治疗方案的制定 |
| 2.1 健脾益肾举陷汤的组方及临床研究 |
| 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3.应用前景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MG患者评估表 |
| 1.许氏MG临床绝对与相对评分法 |
| 2、MGFA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表 |
| 3、Osserman评级法 |
| 4、MG日常生活量表(ADL) |
| 5.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评分表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综述 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1.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 |
| 2.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 |
| 3.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并治 |
| 3.1 单纯针刺治疗 |
| 3.2 针灸并用 |
| 3.3 针灸结合耳穴 |
| 3.4 针灸配合中药 |
| 3.5 针灸配合西药 |
| 3.6 针药综合疗法 |
| 4.思考与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四 研究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1 常见ir AEs |
| 2 少见irAEs |
| 3 未确定的ir AEs |
| 4 联合治疗irAEs |
| 5 irAEs的机制 |
| 6 irAEs的生物标志物 |
| 7 结束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 |
| 前言 |
| 一 材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三 讨论 |
| 四 结论 |
| 第二部分 bFGF和VEGF在KMS组织中的表达 |
| 前言 |
| 一 材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三 讨论 |
| 四 结论 |
| 第三部分 手术切除前后KMS患儿血液和尿液中bFGF和VEGF变化的研究 |
| 前言 |
| 一 材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三 讨论 |
| 四 结论 |
| 综述 |
| 5 附录、附图表 |
| 6 参考文献 |
| 7 致谢 |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 10 外文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儿童矮身材的研究概况 |
| 一、中医对儿童矮身材的认识及治疗 |
| 1. 病名认识 |
| 2. 病因病机认识 |
| 3. 治疗 |
| 二、西医对儿童矮身材的认识 |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3. 治疗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结果 |
| 一、问卷的设计 |
| 二、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
| 1. 专家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专家积极系数 |
| 2. 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 |
| 3. 专家调查问卷的评价 |
| 4. 专家问卷调查的小结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一、关于本研究的意义 |
| 二、关于问卷的设计 |
| 三、关于德尔菲法 |
| 1. 专家的参与 |
| 2. 德尔菲法 |
| 四、关于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 |
| 1. 结果分析 |
| 2. 理论探讨 |
| 五、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西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AIH的流行病学 |
| 2临床疾病谱 |
| 3诊断检查和诊断标准 |
| 4 AIH的治疗 |
| 5特殊病人群体 |
| 6治疗中的困难 |
| 7管理问题、生活质量以及提供医疗服务 |
| 8研究日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主要符号表 |
| 前言 |
| 1.祖国医学对水肿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肾病综合征的研究 |
| 临床资料 |
| 治疗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THIS的流行病学 |
| THIS的发病机理 |
| 1. 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 |
| 2. 甲状腺激素膜转运缺陷 (THCMTD) |
| 3. 甲状腺激素代谢缺陷 (THMD) |
| THIS的临床表现 |
| 1. 全身抵抗型 (generalized resistance to thyroid hormone, GRTH) |
| 2. 选择性垂体抵抗型 (pituitary resistance to thyroidhormone, PRTH) |
| 3. 选择性外周抵抗型 (peripheral resistance to thyroidhormon, Per RTH) |
| THI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 1. 基因诊断 |
| 2. TRH刺激试验 |
| 3. 生长抑素试验 |
| 4. T3抑制试验 |
| THIS的鉴别诊断 |
| 1. Graves甲亢 |
| 2. 垂体TSH瘤 |
| 3. 甲状腺肿-耳聋综合征 (pendred syndrome) |
| 4. 克汀病 (呆小病) |
| THIS的治疗 |
| 1. 随访观察 |
| 2. 甲状腺激素 |
| 3. 三碘甲腺乙酸 (TRIAC) |
| 4. 糖皮质激素 |
| 5. 多巴胺激动药 |
| 6. 对症治疗 |
| 7. 基因治疗 |
| 总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 引言 |
| 1 动脉导管未闭概况 |
| 2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策略探讨 |
| 2.1 经典治疗策略 |
| 2.2 预防性治疗策略 |
| 2.3 早期干预策略 |
| 2.4 其它的治疗策略 |
| 3 血清皮质醇水平与 PDA 发生的相关性 |
| 4 氢化可的松在早产儿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
| 二、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队列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试验分组 |
| 1.5 样本量估计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路线 |
| 2.2 药物干预动脉导管关闭方案 |
| 2.3 血清皮质醇值的测定 |
| 2.4 床边多功能心脏彩超机图像采集数据 |
| 2.5 常规治疗及经典 PDA 治疗方案 |
| 2.6 调查内容及观察指标 |
| 2.7 质量控制 |
| 3 统计学方法 |
| 三、 结果 |
| 1 基本情况 |
| 2 六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不同干预方案后治疗效果及药物副作用的比较 |
| 3 布洛芬早期干预对动脉导管关闭率及副作用发生率的影响 |
| 4 六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不同干预方案后住院情况的比较 |
| 5 六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不同干预方案后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 6 六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与动脉导管关闭的相关性分析 |
| 四、 讨论 |
| 1 早期干预策略下动脉导管关闭情况的分析 |
| 2 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及氢化可的松干预治疗与 PDA 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
| 3 氢化可的松、布洛芬干预动脉导管关闭的药物副作用评估 |
| 4 氢化可的松、布洛芬干预动脉导管关闭对早产儿住院情况及近期预后影响的评估 |
| 五、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