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杭州市春茶冻害调查分析及对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杭州市春茶冻害的调查分析和对策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羚[1](2021)在《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害研究》文中认为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维护该地区大豆高产、稳产有利于保证该省及国家粮食安全。然而,气候环境变化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随之改变,给农作物生长带来诸多挑战。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加深对大豆气候适宜度和霜冻灾害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区域,探究吉林省大豆生长季内气候资源的变化情况,并基于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了吉林省大豆全生育期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气候适宜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在了解大豆霜冻灾害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构建其风险评估模型,实施风险区划,并基于霜冻灾害风险与气候适宜度等级对各研究站点大豆种植适宜性作出评析。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优化大豆种植布局、防御大豆霜冻灾害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吉林省大豆生长季内各项气候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年际变化较大。≥10℃活动积温与9月平均日最低气温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且在1990—2019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降水量西低东高而参考作物蒸散量西高东低,两要素在全省及其不同区域皆呈现不显着上升趋势。日照时数西、中部地区要明显长于东部地区,且除中部地区外皆呈下降趋势。(2)总体而言,吉林省大豆的气候适宜度较高且变化相对平稳。温度适宜度呈上升趋势,而降水、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温度及日照适宜度空间上自西向东递减而降水适宜度则大致相反。全省范围内温度适宜度总体较高,能满足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是西部大豆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日照是东部大豆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3)近30年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时间变化规律性不强,但存在明显多发年,而空间分布规律比较显着,表现为各级霜冻及总霜冻的频率都总体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东部靖宇、东岗、长白一带是全省大豆霜冻灾害高发区,辽源、白城分别是中、西部更常受到霜冻灾害影响的地区。大豆霜冻灾害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东部地区,包括敦化、蛟河、靖宇、东岗,此外中部的辽源也属于高风险区,而西部各地总体风险较低。(4)综合考虑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灾害风险后可知:吉林省西部大安、前郭、乾安地区、中部的长春地区以及东部梅河口、桦甸、通化地区最适合发展大豆种植业,而东部敦化、长白和汪清相较于其他地区并不适合种植大豆。

范辽生,金志凤,王培娟,黄海涛,杨军,朱兰娟[2](2021)在《物候模型支持下的杭州市春茶霜冻害时空变化及风险区划》文中认为开展春茶霜冻害风险区划对名优茶优化布局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基于杭州2015—2020年龙井43品种春茶物候观测资料、1951—2020年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和2010—2020年26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应用有效积温物候模型估算历史缺失年份春茶萌发初日数据,分析春茶生产霜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春茶霜冻害灾损率的加权平均模型,研制春茶霜冻害风险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过去70年来,春茶萌发初日提前的速度不及终霜日;春茶霜冻害年份减少,轻度霜冻害年份减少,中度霜冻害年份变化趋势不明显且年代际间波动大,重度以上霜冻害年份增加;各等级年霜冻害日数和霜冻害年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茶霜冻害年份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出现频率分别为31.4%、18.6%、4.3%和1.4%,年灾损率无明显趋势变化;海拔每上升100 m,春茶萌发初日、终霜日分别推迟约1.3和2.6 d,春茶霜冻灾损率增加约1%,海拔越高,春霜冻害风险越高;杭州春茶生产霜冻害分布地域特征明显,春茶霜冻害基本无风险区(灾损率小于10%)约占杭州市总面积的25.2%,主要分布在杭州南部千岛湖、北部西湖产区、钱塘江河谷和较大水体周边,是发展春茶生产可优先考虑的区域;中度以上风险仅占杭州市总面积的6.3%。杭州市春茶生产霜冻害危害区域小,且灾害等级偏轻,适宜优质名优茶生产。

施云龙[3](2020)在《茶树抗炭疽病和抗冻机制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菌病害和低温是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因素,对茶叶品质和产量有重要影响,备受关注。本研究以茶树炭疽病和冻害为研究对象,探索茶树抵御这两种胁迫的分子机制及调控网络,寻找可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利用的抗性相关分子标记,以期加快茶树的抗性育种进程,实现多基因有效聚合,促进茶树高抗多抗育种,为茶树高质量生产提供基础。本文以‘龙井43’为主的多个茶树品种为试验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转录组、双重转录组、基因克隆、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平行反应监测(PRM)、色差分析和叶绿体荧光参数(Fv/Fm)测定等技术,研究茶树炭疽病感病叶的真菌多样性,揭示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活力,为活体或者离体实验提供致病菌;建立茶树炭疽菌有伤接种和快速感染的方法,开发茶树炭疽病抗性基因及其分子标记,了解关键基因、蛋白和植物激素的作用,明确茶树和炭疽菌的互作机制;开发茶树多品种抗冻性快速评价体系和相关分子标记,为抗寒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真菌多样性结果显示,茶树健康叶中枝孢属Cladosporium、柱隔孢属Ramularia丰度较高,炭疽病发病叶前中期炭疽病菌属Colletotrichum的菌群比例显着上升,发病中后期炭疽病菌属的菌群比例稍有下降,而假拟盘多毛孢属Pseudopestalotiopsis显着增加。炭疽菌属是茶树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属,假拟盘多毛孢属菌群在中后期显着增加,与前者共同作用,扩大病斑和形成其它病症。(2)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结果表明,初代分离菌回接后,对新感染病斑再进行组织分离的方法,相比单一使用组织分离法或者稀释法,杂菌较少,效果最好。本研究分离的9株菌株中有6株是炭疽病菌,分离率67%。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涉及45种纯化菌株的种类,主要优势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或其复合种。(3)两个易感病品种(‘龙井43’和‘浙农139’)健康叶和感病叶的转录组分析表明,‘龙井43’叶片检出差异表达基因1621个,‘浙农139’则达到3089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和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这两条重要的KEGG代谢通路中,同时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催化活性、细胞壁变化等GO通路。对ALD1、NPR1和PR1等多个关键基因进行克隆,明确其核苷酸序列,并对其氨基酸序列在线分析,预测其蛋白理化性质和结构模型。HPLC结果显示茶树感染炭疽病后内源性水杨酸含量显着提高,qRT-PCR结果表明感病叶中的ALD1、NPR1和PR1等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在茶树上第一次证实PR1蛋白和内源性水杨酸是炭疽病感染过程的关键化合物,它们对茶叶抗炭疽病的免疫激活反应起关键作用,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4)建立改良的有伤接种和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的茶树抗病性判断方法,检测表明:‘LCS’、‘4-52’和‘4-147’属于抗病品种,WM1、WM3和‘FZ-0’属于易感病品种。番红固绿染色法结果表明:茶树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可能源于细胞壁变化的快慢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加量。建立2个茶树品种(‘LCS’和‘WM3’)和5个时间点(0 h、12 h、30 h、72 h和120 h)和炭疽菌TJB44的具有时间分辨的双重转录组数据库,结果表明:共有7425 DEGs参与茶树抵御炭疽病的过程,主要集中在细胞壁相关、次级代谢产物、酶类、植物激素、过氧化物、信号传递、转录因子、PR蛋白等过程,抗病性强的品种可能在感染初期能快速响应炭疽菌入侵信号,通过细胞壁的变化和植保素的产生等对炭疽菌的定植有减缓和阻止作用;共有3697个DEGs参与炭疽菌入侵过程,发现炭疽菌的致病能力与植物毒素(Cerato-ulmin、Cerato-platanin)、果胶裂解酶等破坏茶树细胞壁的酶类、伏鲁宁小体、CAP20蛋白和CFEM效应子等显着相关。PRM蛋白质定量验证结果表明:茶树几丁质酶(CHIT)、类甜蛋白(TLP)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在72h处理组显着上调,这些酶降解炭疽菌细胞壁成分,与转录组结果一致;‘LCS’健康叶PR1蛋白含量显着高于‘WM3’;处理组该蛋白含量减少,而PR1基因显着上调,可能是PR1蛋白由于在抗病过程中发挥作用而被消耗,消耗量大于合成量。双重数据库揭示了炭疽菌入侵和茶树防御的相关基因及其编码产物,为深入研究茶树和炭疽菌互作分子机制提供基础。(5)使用田间观测法测定47个茶树品种的冻害系数(H),有效判断不同茶树品种的抗冻性差异。茶树枝条在-15℃冷冻2 h后置于室温5 h,其Fv/Fm、psbA基因的表达水平、色差中的绿红(a)指标与不同茶树品种的抗冻性差异相关。研究发现,a指标冷冻前后的比值Ra和Fv/Fm冷冻前后的比值RFv/Fm与H呈现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H=30.03-10.82Ra(n=47,P值<0.01)和H=60.31-50.09RFv/Fm(n=47,P值<0.01)。qRT-PCR结果显示抗冻性强的茶树品种在冷冻胁迫后仍能保持较高的psbA基因表达水平,有利于D1蛋白的从头合成和维持光系统2(PSII)活力。这些指标能快速评价茶树品种抗冻性,有利于加速茶树抗冻能力筛选进程。

连华敏[4](2019)在《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产茶大国,茶叶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重要类型,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保障。杭州作为茶文化名市、茶产业强市、茶旅游大市,近年来不断贯彻中央、省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强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促进了本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杭州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取得长足发展和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可谓挑战和机遇并存。对此,本文在对国内外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选取浙江省级特色小镇龙坞茶镇的晓山弯、长埭、兰蓉等若干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相关政府部门、茶企、茶农等进行深入考察和调研,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总结上述合作社在生产投资、技术支持、内部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共同及区别之处;同时,对收集的21家龙坞镇工商登记在册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分别从历程、构成、效益等方面把握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与成就,系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规模小实力较弱、专业管理人才欠缺、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品牌建设有待提升等问题及其内外部原因。最后,建议从培育专业管理人才、改革内部经营体制、加强政府动态管理和合作社本身的优保劣汰、打造精优品牌之路、双向一体化发展等五个层面,来进一步促进龙坞镇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朱兰娟,金志凤,张玉静,王治海,刘敏[5](2019)在《低温与西湖龙井茶开采时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搜集整理西湖龙井茶主栽品种(龙井43和龙井群体种)开采期、洪峰期资料,分析2005-2014年1~3月各旬不同低温天数与西湖龙井茶开采时间日序关系,研究低温对西湖龙井茶开采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2月中旬和下旬日最低气温(Tmin)≤2℃的低温天数与西湖龙井茶开采时间关系最为密切,低温天数偏多,开采时间延后,反之提前;龙井43和龙井群体种的开采期、洪峰期日序距平与2月中旬、下旬Tmin≤2℃天数距平的线性回归预报模型均通过0. 05的显着性检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闫蓬勃[6](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徐莎莎[7](2018)在《扬州茶叶生产气候因素和开采期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2000—2015年春茶采摘期气象因子和采摘期的相关性分析,建立春茶采摘期气象预报回归模型,并对采摘期与终霜期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了相关分析,为扬州地区优化春茶生产布局、增强霜冻灾害预测能力提供了气象依据。

兰小建,汪晨,余丽萍[8](2017)在《浙江乌牛早春茶始摘期及霜冻风险区划》文中认为为了解浙江省乌牛早春茶初始采摘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减少遭受春季霜冻的风险,应用1971—2014年浙江省71个常规站日资料和2005—2014年共2094个气象自动区域站小时观测资料,以乌牛早春茶发育热量为始摘期区划指标和乌牛早春茶各级冻害总灾损率为霜冻害区划指标,应用GIS技术,采用距离权重反比法(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得到浙江省乌牛早春茶始摘期区划图和乌牛早春季霜冻风险区划分布图。结果表明:浙江全省乌牛早春茶始摘期在2月上旬—3月上旬,从南到北时间递增,温州沿海地区最早,29°N以南为2月中旬,30°N以北地区最晚。浙江沿海、盆地、低丘陵地区适宜种植乌牛早茶,海拔高的地区遭受春季霜冻风险大,不适宜种植乌牛早茶,区划结果将为茶叶主管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指导乌牛早种植的布局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

杨菲[9](2017)在《近55年来浙江省茶叶高温干旱灾害特征及防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变暖的影响,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浙江省茶叶品质和产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收集大量文献资料、浙江省气象数据和茶叶生产数据,分析阐明了茶叶生长产量和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概述了浙江省茶叶生产现状和气候资源,揭示了浙江高温干旱灾害时空分布规律,总结了近55年来茶树高温干旱防御技术的特征,提出了茶树高温干旱防御技术存在问题及对策。主要结果如下:茶树生长对气温和降雨要求较高,茶树最适温度要求在20~25℃,全年大于10℃积温3000℃~4500℃以上,年降水量最适为1500mm。茶叶产量与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风速等气候因子显着相关。随着采摘前期日照时数的减少,茶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将分别增加和下降。茶叶生产中,施肥、灌溉、修剪、采收等主要农事活动均需要适宜的气象条件。浙江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资源多样,气象灾害繁多。利用浙江省4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6-9月逐日气象资料,再利用数学工具分析表明浙江地区茶树高温灾害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和海岛地区灾害发生次数相对较少,各级热害基本上呈现自东向西增加的趋势;茶树干旱灾害整体表现为北多南少,东多西少。高温干旱灾害年际变化显着,存在明显的多尺度周期性特征。茶叶高温、干旱灾害防御技术可分为:气象技术、栽培管理技术和农业保险技术。不同时期灾害防御技术的应用为: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防御技术有良种引进、低产园改造、科学施肥和推行条栽技术;70—90年代,推广茶园平衡营养施肥、双行和多行条列式、良种繁育、矮化小行密植栽培;90年代以后,推广应用了茶树立体栽培模式、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滴灌和人工降雨技术,同时论述了不同防御技术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浙江不同区域茶叶高温干旱灾害的防御技术。茶树高温干旱防御技术具有多样性、先进性、高度集成性等特征。目前还存在高温干旱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不够完善、信息发布传播覆盖面不广、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化程度不够高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强化浙江省茶树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对策,包括加强茶园小气候监测气象预报、完善不同品种的气象灾害指标、加强茶叶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加强选育及生物技术,增加抗干旱耐热品种,加快气象指数保险,降低气象灾害的风险。研究结果对提高浙江茶区高温干旱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对茶叶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施国富,陈莹,叶传伟,裘文君,何梦莎[10](2015)在《富阳三桥茶区早茶冻害预报与防御初探》文中指出通过分析三桥茶区与富阳区气象台气温的差异预报三桥茶区气温,确定早春早茶发生冻害的临界气温,并及时预报指导茶农开展茶叶冻害防御以减轻茶农损失。

二、杭州市春茶冻害的调查分析和对策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市春茶冻害的调查分析和对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适宜度的研究进展
        1.2.2 霜冻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气候倾向率
        2.3.2 相关性分析
        2.3.3 气象产量提取方法
        2.3.4 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
        2.3.5 霜冻害等级划分及统计
        2.3.6 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2.3.7 反距离权重插值
        2.3.8 自然断点分级法
第三章 吉林省大豆生长季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1 大豆生长季内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1.1 ≥10℃活动积温
        3.1.2 9 月平均日最低气温
    3.2 大豆生长季内水分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2.1 降水量
        3.2.2 参考作物蒸散量
    3.3 大豆生长季内光照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研究
    4.1 温度适宜度
        4.1.1 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1.2 各发育阶段温度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2 降水适宜度
        4.2.1 全生育期降水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2.2 各发育阶段降水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3 日照适宜度
        4.3.1 全生育期日照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3.2 各发育阶段日照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4 综合适宜度
        4.4.1 全生育期综合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4.2 各发育阶段综合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时空演变及风险评估
    5.1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时空演变特征
        5.1.1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时间变化
        5.1.2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空间分布
    5.2 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风险评估
        5.2.1 危险性分析
        5.2.2 暴露性分析
        5.2.3 易损性分析
        5.2.4 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风险区划
    5.3 结合霜冻灾害风险与气候适宜度的各地大豆种植适宜性评述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物候模型支持下的杭州市春茶霜冻害时空变化及风险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和品种
    1.2 资料
    1.3 研究方法
        1.3.1 基于有效积温物候模型的春茶萌发初日估算方法
        1.3.2 春茶终霜日和春茶霜冻害等级指标定义
        1.3.3 春茶霜冻害年平均灾损率模型
        1.3.4气候倾向率采
        1.3.5 春茶萌发初日、终霜日、各等级霜冻日数和霜冻害灾损率空间分布模型
        1.3.6 春茶霜冻害风险等级划分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茶萌发初日物候模型拟合和验证
    2.2 春茶萌发初日变化规律
    2.3 终霜日变化规律
    2.4 春茶萌发后各等级霜冻害日数变化规律
    2.5 春茶各等级霜冻害频率和年灾损率变化规律
    2.6 春茶霜冻害风险地理分布规律
3 讨论

(3)茶树抗炭疽病和抗冻机制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1.2.1 危害和发生规律
        1.2.2 炭疽病菌的鉴定和分类
        1.2.3 分子机理研究
        1.2.4 防治措施
    1.3 炭疽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1.3.1 炭疽菌侵染过程
        1.3.2 炭疽菌相关分子模式
        1.3.3 效应子
    1.4 植物对炭疽病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 细胞壁
        1.4.2 植物超敏反应
        1.4.3 R基因
        1.4.4 PR蛋白
        1.4.5 水杨酸
        1.4.6 植保素
    1.5 茶树抗冷指标的研究进展
        1.5.1 生理生化指标
        1.5.2 分子指标
    1.6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目标
第2章 茶树病害叶片真菌多样性测序和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和处理
        2.2.2 试剂与设备
        2.2.3 真菌总DNA提取和检测
        2.2.4 ITS序列片段PCR扩增和检测
        2.2.5 测序文库制备和高通量测序
        2.2.6 测序下游分析
        2.2.7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总DNA提取和PCR扩增质量
        2.3.2 测序质量和物种注释结果
        2.3.3 物种组成结果
        2.3.4 真菌多样性结果
        2.3.5 物种差异结果和主要优势菌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茶树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分子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和处理
        3.2.2 试剂和设备
        3.2.3 改良PDA培养基平板配制
        3.2.4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3.2.5 病原菌致病力测试和菌株保藏
        3.2.6 病原菌菌种分子鉴定
        3.2.7 数据处理和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3.3.2 致病力测试结果
        3.3.3 菌种分子鉴定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茶树炭疽病转录组分析和水杨酸相关基因克隆表达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和处理
        4.2.2 试剂和设备
        4.2.3 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4.2.4 cDNA文库建立和高通量测序
        4.2.5 转录本组装,功能注释和下游分析
        4.2.6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验证
        4.2.7 水杨酸含量HPLC法测定
        4.2.8 基因克隆和测序
        4.2.9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茶树炭疽病感染症状
        4.3.2 RNA提取质量
        4.3.3 转录组测序结果
        4.3.4 实时荧光定量结果
        4.3.5 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4.3.6 水杨酸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炭疽菌与茶树互作双重转录组的构建和相关蛋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和处理
        5.2.2 试剂和设备
        5.2.3 接种叶片染色观察
        5.2.4 互作双重转录组的构建和高通量测序
        5.2.5 测序下游分析
        5.2.6 茶树叶片总蛋白质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5.2.7 蛋白质前处理
        5.2.8 目的蛋白PRM定量验证
        5.2.9 数据处理和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叶片有伤接种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5.3.2 叶片有伤接种的染色观察结果
        5.3.3 茶树叶片RNA和总蛋白提取质量
        5.3.4 互作双重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和比对
        5.3.5 茶树差异表达基因和富集分析
        5.3.6 炭疽菌差异表达基因和富集分析
        5.3.7 PRM蛋白定量验证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茶树抗冻评价体系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和处理
        6.2.2 试剂和设备
        6.2.3 冻害情况的田间调查和统计
        6.2.4 冷冻处理
        6.2.5 Fv/Fm参数测定
        6.2.6 psbA和 psbD基因表达研究
        6.2.7 色差测定
        6.2.8 数据处理和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茶树冻害发生情况
        6.3.2 不同茶树品种的抗冻性情况
        6.3.3 不同茶树品种抗冻性对于Fv/Fm参数的影响
        6.3.4 不同茶树品种抗冻性对于PSII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
        6.3.5 不同茶树品种抗冻性对于叶色变化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7.2 展望
附录
    附表
    附图
    附录1 PRM验证蛋白序列
参考文献

(4)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和思路图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动态
        2.1.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研究
        2.1.2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2.1.3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的研究
        2.1.4 关于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动态
        2.2.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理论研究
        2.2.2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3 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调研和案例分析
    3.1 相关案例的选择依据
    3.2 案例一:杭州晓山弯茶叶专业合作社
    3.3 案例二:杭州长埭茶叶专业合作社
    3.4 案例三:杭州兰蓉茶叶专业合作社
    3.5 上述案例的联系与区别
        3.5.1 共性分析
        3.5.2 差异性分析
4 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就
    4.1 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4.1.1 起步阶段
        4.1.2 发展阶段
        4.1.3 成熟阶段
    4.2 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构成
        4.2.1 规模及资本情况分析
        4.2.2 人才结构情况分析
        4.2.3 运营模式情况分析
    4.3 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效益分析
        4.3.1 经济效益情况分析
        4.3.2 社会效益情况分析
5 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
        5.1.1 规模小实力弱
        5.1.2 专业管理人才欠缺
        5.1.3 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
        5.1.4 品牌建设有待提升
    5.2 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
        5.2.1 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
        5.2.2 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6 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完善对策
    6.1 培育专业管理人才
    6.2 改革内部经营体制
    6.3 加强政府引导力度
    6.4 打造精优品牌之路
    6.5 发展双向一体化
参考文献
致谢

(5)低温与西湖龙井茶开采时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及品种
    1.2 资料来源及处理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采时间变化特征
    2.2 低温天数与开采日序关系
    2.3 距平结果分析
    2.4 预报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5 低温天数的气候变化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6)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扬州茶叶生产气候因素和开采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气候资料的初筛
    1.3 趋势诊断
    1.4霜冻指标
    1.5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扬州市茶叶种植气象条件分析
        2.1.1 温度条件。
        2.1.2 水分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光照条件。
    2.2 春茶开采期预报
        2.2.1 相关性分析。
        2.2.2 预报因子的选择。
    2.3 霜冻与开采期
        2.3.1 霜冻的种类。
        2.3.2终霜期及茶叶开采期的时间变化趋势。
    2.4 霜冻指标
3 总结与讨论

(8)浙江乌牛早春茶始摘期及霜冻风险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乌牛早春茶始摘期区划指标
        1.2.2 乌牛早春茶霜冻区划指标
        1.2.3 空间插值方法借助Arc GIS 10.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牛早春茶始摘期区划结果评述
    2.2 乌牛早茶霜冻风险区划结果评述
3 结论与讨论

(9)近55年来浙江省茶叶高温干旱灾害特征及防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茶叶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第一节 茶叶生长、产量和品质与气象条件关系
    第二节 茶树栽培与气象条件关系
    第三节 茶园管理与气象条件关系
    第四节 茶叶采摘与气象条件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江省茶叶生产概况及高温干旱灾害分布规律
    第一节 浙江省茶叶生产概况
    第二节 浙江省气候资源
    第三节 浙江省茶叶高温干旱灾害时空分布规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55年来浙江茶叶高温干旱灾害防御技术
    第一节 茶叶高温干旱灾害防御技术的分类
    第二节 近55年来茶叶高温干旱防御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浙江不同地区对茶叶高温干旱防御技术的选择
    第四节 茶叶高温干旱灾害防御技术的应用效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茶叶高温干旱灾害防御技术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浙江省茶叶高温干旱灾害防御技术的特征
    第二节 茶叶高温干旱灾害防御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节 强化浙江省茶叶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对策思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富阳三桥茶区早茶冻害预报与防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富阳三桥茶区的气象条件
2、三桥茶区与富阳区气象台气温差异与预报
    2.1 三桥茶区与富阳区气象台年平均气温差异
    2.2 三桥茶区与富阳区气象台极端最低气温差异
    2.3 早春时节三桥茶区与富阳区气象台最低气温差异
        2.3.1 早春时节夜间阴雨天气三桥茶区最低气温与富阳区气象台差异
        2.3.2 早春时节夜间多云天气三桥茶区最低气温与富阳区气象台差异
        2.3.3 早春时节夜间阴 (或多云) 转晴天气三桥茶区最低气温与富阳区气象台差异
        2.3.4 早春时节夜间晴天三桥茶区最低气温与富阳区气象台差异
4、茶园防冻措施
5、结论

四、杭州市春茶冻害的调查分析和对策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害研究[D]. 李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物候模型支持下的杭州市春茶霜冻害时空变化及风险区划[J]. 范辽生,金志凤,王培娟,黄海涛,杨军,朱兰娟. 生态学杂志, 2021(03)
  • [3]茶树抗炭疽病和抗冻机制及评价研究[D]. 施云龙. 浙江大学, 2020(01)
  • [4]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研究[D]. 连华敏.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2)
  • [5]低温与西湖龙井茶开采时间关系研究[J]. 朱兰娟,金志凤,张玉静,王治海,刘敏. 科技通报, 2019(07)
  • [6]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扬州茶叶生产气候因素和开采期分析[J]. 徐莎莎.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0)
  • [8]浙江乌牛早春茶始摘期及霜冻风险区划[J]. 兰小建,汪晨,余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17(14)
  • [9]近55年来浙江省茶叶高温干旱灾害特征及防御技术研究[D]. 杨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3)
  • [10]富阳三桥茶区早茶冻害预报与防御初探[J]. 施国富,陈莹,叶传伟,裘文君,何梦莎. 农技服务, 2015(08)


茶叶等级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对腐败的思考及反腐败对策
下一篇:论中小学校长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