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55例患者术前就诊体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对55例患者实施术前访视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翁玉先[1](2021)在《加减复元活血汤对治疗胫骨Pilon骨折Rüedi-Allg(?)wer Ⅱ、Ⅲ型术前肿胀的影响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减复元活血汤对Pilon骨折Rüedi-Allg(?)wer II、III型术前肿胀治疗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旨在为加减复元活血汤治疗Pilon骨折Rüedi-Allg(?)wer II、III型术前肿胀提供临床依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将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胫骨Pilon骨折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患者予以跟骨牵引,抬高患肢,口服地奥司明、洛索洛芬(必要时联合盐酸曲马多肌注止痛),冰敷,主动锻炼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加减复元活血汤治疗。观察并记录用药后3、5、7天各组肢体肿胀率变化、水泡干痂及皮纹征出现时间、止痛药使用剂量,血沉、动态D-二聚体水平,将其进行比较,分析加减复元活血汤对治疗胫骨Pilon骨折术前软组织肿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课题共收集6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男性19例患者,女性11例,平均年龄4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43岁,各组的性别、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肿胀消除程度:两组患者用药后第3、5、7天患肢肿胀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用药3天之后,在改善患肢肿胀率方面,治疗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皮纹征出现及水泡干痂时间:在皮纹征出现及水泡干痂所用的时间方面,治疗组所用的天数比对照组少,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面愈合皮纹征出现及水泡干痂时间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止痛药使用剂量:两组患者用药后维持VAS疼痛评分<4.5时,比较两者患者止痛药使用剂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用药之后,在改善患肢疼痛方面,治疗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血红细胞沉降率情况: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肢术前进行双下肢深浅静脉彩超检查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复元活血汤原方的基础上加入茯苓、泽泻、牛膝,减去穿山甲,治疗胫骨Pilon骨折Pilon Rüedi-Allg(?)wer II、III型术前软组织肿胀患者,能够有效的加快患肢肿胀的消除,促进水泡或血泡再上皮化及皮纹征出现,减轻疼痛,降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上升幅度,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邸笑[2](2021)在《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拟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BMI 18.5~26kg/m2,年龄40~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n=30):SGB联合全麻组(S组)和单纯全麻组(C组),其中C组1例因术中中转开腹被排除。麻醉诱导前15min对S组患者实施右侧SGB,阻滞用药为0.2%罗哌卡因4ml,C组不做特殊处理,围麻醉期两组均使用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24h采用Qo R-40量表评估受试者的生活质量;记录围术期循环波动情况;于入室时、切皮后30min、拔管时及术后第1天4个时间点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葡萄糖浓度;随访术后肛门排气、胃肠胀气、肩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情况。结果:术后24小时Qo R-40得分中,S组的总得分显示出明显优势[S组总得分189.00(188.00-190.00)明显高于C组总得分185.00(182.00-187.00),P<0.01]。在量表的5个小项中S组在身体舒适度与情绪状态两方面,相较于C组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且(P<0.01),术后S组疼痛评分相较于C组更低(P<0.05),而在自理能力及心理支持中两组术后未见显着差异(P>0.05)。在围术期应激反应监测方面:两组患者在切皮后30min、拔管时及术后第1天时的GLU的浓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但是与C组相比,S组GLU浓度在术中及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P<0.05)。在术后恢复方面:S组在术后胃肠道恢复(S组术后排气时间15.87±2.98h对比C组20.89±3.08h,P<0.05;S组腹胀发生率21.33%对比C组51.72%,P<0.05),腔镜术后相关并发症(S组术后恶心发生率6.67%对比C组41.36%;S组术后肩痛发生率13.33%对比C组55.17%;S组术后无呕吐出现对比C组17.24%;P<0.05)均显示出明显优势。此外,S组未见阻滞有关并发症。结论:术前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提高接受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的恢复质量,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程度,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肩痛、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

孙玲玲[3](2021)在《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制定专科化的麻醉苏醒期前馈控制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探讨前馈控制护理措施对预防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基于前馈控制管理理论,成立前馈控制小组,分析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并在查阅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初步制定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前馈控制的护理措施,最后经过相关专家咨询确定最终的前馈控制护理措施。(2)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湖州市某三甲医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回顾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作为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前馈控制护理措施,收集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术后在复苏室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躁动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低体温发生率、疼痛程度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采用SPSS23.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入室体温、手术部位、ASA分级(麻醉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入PACU(麻醉复苏室)、入PACU10min后的SAS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PACU时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入PACU、入PACU10min、入PACU30min和出PACU时的体温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体温始终高于对照组。对各时间点体温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组别=14.646,P<0.01,F时间=257.466,P<0.01,F交互=4.914,P<0.01,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体温和各时间点的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组别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4)两组患者入PACU、出PACU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两组患者在PACU内的躁动发生率和低体温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CU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前馈控制护理可降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前馈控制护理可减少术中体温的降低幅度,有效预防肺癌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发生。(3)前馈控制护理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但对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不明显。(4)前馈控制护理可缩短肺癌患者术后在PACU内的停留时间,加快患者术后的麻醉复苏,对提高PACU内床位的周转率有一定的作用。

张建安[4](2020)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发生的现状,识别可能影响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建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为苏醒期易患躁动的高风险患者提供筛查工具,为临床工作等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专家会议法构建《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甲医院手术室全麻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5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躁动风险调查表、躁动评分表调查PACU内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临床资料和EA的现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将建模组的333名全麻患者苏醒期的相关资料整理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得到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显着性影响因素采用向后-Wald逐步选择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最小Wald值对应的影响变量,最终获得的所有变量都达到显着水平。建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来验证模型的拟合优度,P>0.05表示模型拟合度较好。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得到AUC值(曲线下面积),通过绘制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一步判断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以预测概率P=0.5为判定点,P值大于0.5即认为发生躁动,ROC曲线下面积AUC越接近1,说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越好。结果1.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1,t=34.7)、性别(P<0.001,c2=30.88)、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0.001,t=43.58)、状态焦虑程度(P<0.001,c2=45.19)、麻醉方式(P<0.001,c2=15.73)、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P<0.001,c2=36.52)、手术类型(P<0.001,c2=23.82)、手术类别(P<0.001,c2=51.11)、导尿管(P<0.001,c2=85.71)、催醒药物(P<0.001,c2=77.565)、术中出血量(P<0.05,t=6.04)、静脉自控镇痛(P<0.001,c2=71.8)、疼痛评分(NRS)(P<0.001,t=87.83)。2.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A的影响因素:静脉自控镇痛X10(P <0.001,OR=0.007,95%CI:0.01-0.06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X5(P<0.001,OR=0.121,95%CI:0.039-0.376)、导尿管留置X8(P=0.003,OR=2.645,95%CI:1.396-5.010)、手术类型X6(P=0.004,OR=1.499,95%CI:1.142-1.967)、疼痛评分(NRS)X11(P<0.001,OR=3.670,95%CI:2.285-5.897)。3.最终确定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Y)=ln(p/1-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可能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概率公式:P=Ex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1+Ex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4.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经Hosmer-Lemeshow检验其拟合优度可行,其χ2=1.712,df=8,P=0.989;建模组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88.1%,验模组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80.7%,灵敏度为83.87%(26/31),特异性为83.08%(113/136),准确度为83.23%(1139/167)。结论手术类型、导尿管、静脉自控镇痛、疼痛评分(NRS)和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手术类型、导尿管、疼痛评分(NRS)是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自控镇痛、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躁动发生的保护因素。构建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通过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该预测模型方便可行、预测的性能较为稳定,可为麻醉恢复室人员有效预测、筛选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提供指导意见。

冯睿[5](2020)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联合预见性护理对老年人复苏期护理的临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老年人麻醉后创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结合预见性护理临床应用价值,对临床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麻醉后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分析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医护合作态度的影响及医护工作满意度。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全麻术后老年患者120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编号001-120号,采用软件SPSS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5人)及实验组(65人)。1、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模式:即患者的原麻醉医师与麻醉恢复室(PACU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的护理人员交接班,PACU不设置专职麻醉医师,护理小组由N3主管护师和一名护士组成,患者由护理人员观察病情,按照麻醉恢复室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患者。如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患者的原麻醉医师,并且按照其医嘱进行处置。实验组:采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联合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成立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小组,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小组成员由PACU专职麻醉医师和层级护理小组人员组成。患者在麻醉恢复室中从入到出的诊疗过程中,由患者的原麻醉医师及护士与PACU的专职麻醉医师及护理人员进行患者交接,在PACU内由专职麻醉医师与N4级护师运用科学的医学知识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分析,快速地作出预见性护理计划和措施,由N3级护理人员执行医嘱;提高风险预防及处理能力。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供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保证老年患者在PACU的安全为患者康复的全程护理奠定基础。以麻醉护理一体化双学科团队合作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的联合医疗护理服务。资料收集:患者入组时收集一般资料,Qo R-40麻醉恢复评价量表,一体化小组成员做好术前评估及宣教。患者术后,由PACU专科护士填写Aldrete评分记录表、视觉模拟评分法、有无并发症、并发症症状。24小时、术后三日、术后七日床旁由患者填写视觉模拟评分法、Qo R-40麻醉恢复评价量表项目。2、统计处理:进行统计分析时运用SPSS22.0软件,定性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使用卡方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定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统计描述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对比使用秩和检验;定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统计描述使用均数±标准差,两组之间对比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之间手术时间相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恢复时间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组间Aldrete评分对比:T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T0、T15、T出室的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实验组在T5、T10之间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组内Aldrete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在T0、T0.5、T1、T1.5、T出室时间段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对比得出:T0与T0.5、T0与T1、T0与T1.5、T0与T出室、T0.5与T1、T0.5与T1.5、T0.5与T出室、T1与T1.5、T1与T出室、T1.5与T出室之间对比均是有差异的;在T0、T0.5、T1、T1.5、T出室时间段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间患者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第三日、术后第七日数值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室疼痛、术后第一日数值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组内患者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在出室疼痛、术后第一日、术后第三日、术后第七日时间段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对比得出:出室疼痛术后第一日、出室疼痛与术后第三日、出室疼痛与术后第七、术后第一日与术后第三日、术后第一日与术后第七日、术后第三与术后第七日对比,P<0.05,均具有差异。6.两组患者的Qo R-40评分:两组患者的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自理能力、疼痛在术前一日、术后一日、术后三日、术后七日时间段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对比: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自理能力和疼痛术前一日与术后一日、术前一日与术后三日、术后一日与术后三日、术后一日与术后七日、术后三日与术后七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两组患者组间的Qo R-40评分:两组患者在术前一日、术后三日、术后七日的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自理能力、疼痛在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对比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一日的身体舒适度、疼痛在两组之间对比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两组护理小组平均交接时间:实验组中,临床护理人员交接班的时间为(14.20±0.83)min,对照组的护理人员交接班时间为(15.03±0.9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是低氧血症,心率异常,恶心呕吐,以及意识障碍方面,实验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3例,对照组患者低氧血症1例,心率异常6例,恶心呕吐3例,意识障碍3例,并发症机率为20%。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结合预见性护理应用有利于缩短苏醒时间,降低躁动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效率。

钱晓忠[6](2019)在《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疗法诊治颈椎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重复性,分析其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并建立大型颈椎病患者数据库。方法:本试验为多中心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招募符合研究方案的颈椎病(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在0、2、4、6、12、26、52周进行访视,采集患者基线情况和各访视点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SF-36健康调查简表、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建立千例以上大型颈椎病患者数据库。通过组内比较、组间比较观察药物疗法、药物内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采用药物外治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中至少一种)、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的效果;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颈椎病类型、病程、基线眩晕症状和疼痛程度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分层分析,评估药物外治疗法、导引练功和药物内治疗法对不同患者群体的疗效大小和预后。结果:(1)1014例病例基线数据中女性病例705例,占比达到69.53%;平均年龄46.43±12.49岁,男≥40岁(五八)和女≥35岁(五七)761例,占比达到75.05%,女≥35岁(五七)536例,占比达到52.86%;神经根型颈椎病765例,占比达到75.44%;病程超过1年的病例483例,占比达到47.60%;中度疼痛患者649例,占比达到64.00%;椎动脉型和混合型颈椎病患者轻度眩晕197例,占比达到79.12%;993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占比达到97.93%;901例患者采用外治疗法,占比达到88.86%;695例患者采用药物疗法,占比达到68.54%;658例患者采用导引练功,占比达到64.89%;634例患者采用物理疗法,占比达到62.52%;594例患者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占比达到58.58%;425例患者采用手法治疗,占比达到41.91%;364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占比达到35.90%;245例患者采用药物内治疗法,占比达到24.16%。很可能或可能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38例。(2)组内比较提示药物疗法、药物内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在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和眩晕症状改善等各方面均可能有显着疗效(P<0.001)。(3)组间比较提示药物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精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精神健康恢复、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药物内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药物外用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一般健康状况恢复、精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情感职能恢复、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精神健康疗效显着。针灸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精神健康恢复疗效显着。外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一般健康状况恢复疗效显着。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情感职能恢复、精神健康恢复疗效显着。(P<0.05)(4)分层分析提示药物外用疗法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可能2周后对女性、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1年、轻度疼痛;2周后对神经根型;2-6周和26-52周对混合型;4周后对病程3-6个月、中度疼痛;对4周时和12周后对重度疼痛;12周后对病程0-3个月;26周后对椎动脉型;26周后对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6个月-1年;52周时对男性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外用疗法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可能2周后对女性、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1年;2周后对神经根型;2-6周和52周时对女<35岁或男<40岁;4周后对男性、病程3-6个月、重度疼痛、中度疼痛;4周后对椎动脉型;4周时和12周后对混合型;6周后对病程0-3个月;26周后对轻度疼痛;5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外用疗法在恢复健康状况方面可能4周后对女性、病程0-3个月、病程3-6个月、重度疼痛、中度疼痛;4周后对神经根型;6周后对男性、病程≥1年;6周后对椎动脉型;12-26周对病程6个月-1年。药物外用疗法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可能6周后对男性;12周后对女≥35岁或男≥40岁;12-26周对女性、中度疼痛;26周后对轻度眩晕、0-3个月病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导引练功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可能2-6周对神经根型、中度疼痛;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轻度疼痛;4-12周对病程0-3个月;4-6周对椎动脉型;4周时对病程3-6个月和≥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导引练功在恢复健康状况方面可能2-12周对中度疼痛;2-4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神经根型、病程3-6个月;2周时对椎动脉型、病程0-3个月、≥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导引练功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可能2周时对病程0-3个月;4周时对女≥35岁或男≥40岁椎动脉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药物内治疗法在疼痛缓解方面,可能2-26周对重度疼痛、2周时对轻度疼痛、12-52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26-52周对混合型、52周时对女性、神经根型、病程0-3个月、中度疼痛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内治疗法在颈椎功能改善方面,可能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12周后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内治疗法在眩晕症状改善方面可能2-4周和12-26周对中度疼痛椎动脉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2-4周和12周时对女性、2-4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2周时对轻度眩晕、4-12周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颈椎病具有临床疗效好、不良事件少、有效减少复发等特点,可供临床应用和推广。通过本课题研究,提示可能存在以下结论:(1)颈椎病多见于女性,病程1年以上,好发于男性五八、女性五七之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常表现为中度疼痛、轻度眩晕,采用的治疗依次为健康教育、外治疗法、药物疗法、导引练功、物理疗法、药物外用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药物内治疗法等。(2)药物疗法、药物内治、药物外用、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导引练功等不同保守疗法在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和眩晕症状改善等各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不同疗法对不同性别、年龄、类型、病程、基线疼痛、基线眩晕的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大小和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3)神经根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导引练功、药物内治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药物内治疗法、导引练功、手法治疗、针灸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和药物内治疗法。(4)药物外用治疗效果较为显着,合用药物内治疗法、导引练功可以起到协同、互补作用,对于经济条件有限且能承受治疗期间不适症状颈椎病患者,可考虑仅采用药物外用疗法。

王怡[7](2019)在《“乳腺术后三阴方”防治三阴性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观察三阴性乳腺癌规范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或不联合乳腺术后三阴方对2年无病生存率的影响。研究方法2016年11月1日起队列研究开始纳入第一例患者,至2019年1月30日共纳入356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纳入暴露组20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纳入非暴露组150例。从纳入的356例患者中,选取两组同期手术时间在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1月30日的共154例,其中暴露组例76例,非暴露组78例。暴露组在西药规范治疗基础上给予乳腺术后三阴方,非暴露组单纯西药治疗。两组每3个月进行一次访视,访视内容包括安全性检查(血液学及影像学)及中医症状量表填写。主要研究终点:暴露组与非暴露组2年无病生存率的差异,次要研究终点:乳腺术后三阴方对三阴性乳腺癌术后中医症状的影响,及乳腺术后三阴方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最终纳入分析有148例,暴露组73例,非暴露组75例。有6例脱落,脱落率3.9%。2年无病生存率暴露组较非暴露组提高6.2%,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预测乳腺术后三阴方可降低疾病相关复发转移率11%(OR=0.89,95%CI 0.37-0.956)。并通过K-M生存分析得出,年龄≤35岁,区域淋巴结分期为N1期的TNBC患者可能为乳腺术后三阴方的潜在获益人群。两组的中医症状均可以随着时间的延长得到改善,但服用乳腺术后三阴方后暴露组较非暴露组改善更明显(P<0.05)。并且针对主要引起TNBC患者术后不适的中医症状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手足趾麻木、夜寐梦扰、潮热盗汗症状暴露组较非暴露组改善明显(P<0.05)。暴露组单纯服用中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2%,主要集中在肝损、胃痛、腹泻,且经调整组方后症状好转。结论1.乳腺术后三阴方有潜在生存获益的优势,尤其对患病年龄≤35岁,腋窝淋巴结转移在3枚以内的患者尤为适宜。2.乳腺术后三阴方能有效的、更快的改善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获得一个较好的生活质量。3.乳腺术后三阴方对大部分患者而言可以耐受,是安全的。

兰淑美,黄燕红,邱红江[8](2019)在《利用自制调查表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访视》文中提出总结了术前访视中利用自制调查表对手术患者进行规范化、个性化的访视体会。认为实施个性化的术前访视能够消除患者对手术室的陌生感和对手术治疗的恐惧感,使手术顺利进行,大幅度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

林泽华,彭见有[9](2018)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需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手术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下实施细节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宣教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治疗依从性,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崔扬[10](2018)在《不同接产方式在促进自然分娩中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产房分娩的产妇共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60例。实验组160例产妇在分娩时依据其舒适度选取自由体位联合会阴无保护分娩,可选择坐位、蹲位、侧卧位、俯卧位、直立位;对照组产妇分娩时采取传统会阴无保护分娩方式。观察两组的产程、剖宫产率、会阴裂伤程度、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实验组第1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2 h出血量、剖宫产率、会阴II度裂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会阴完整率及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自由体位分娩相对于传统会阴无保护分娩,有效降低了剖宫产率及会阴裂伤率,减轻了产妇的分娩疼痛,增加了产妇的分娩满意度,同时可以加速第1产程。对于促进自然分娩,减少产科创伤,全面提升产妇分娩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二、对55例患者实施术前访视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55例患者实施术前访视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加减复元活血汤对治疗胫骨Pilon骨折Rüedi-Allg(?)wer Ⅱ、Ⅲ型术前肿胀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患者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病例脱落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不良反应事件
    4 检测方法
        4.1 肢体肿胀率
        4.2 水泡干痂及皮纹征出现时间
        4.3 止痛药使用剂量
        4.4 红细胞沉降率、D-二聚体
    5 治疗效果评价
        5.1 肢体肿胀消除程度评分标准
        5.2 皮纹征出现及水泡(血泡)干痂时间
        5.3 红细胞沉降率、D-二聚体
    6 统计分析标准:
结果与分析
    1 安全性指标比较
    2 一般资料分析
        2.1 两组病例年龄数据分析
        2.2 两组病例性别数据分析
        2.3 两组病例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数据分析
    3 观察指标分析
        3.1 两组肢体肿胀消除程度数据对比
        3.2 水泡结痂及皮纹征出现时间对比
        3.3 两组止痛药使用剂量的对比
        3.4 两组血红细胞沉降率对比
        3.5 两组D-二聚体数据对比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胫骨远端骨折后软组织肿胀的诊治
    2 祖国医学对Pilon骨折术前软组织肿胀治疗的认识及治疗
    3 组方依据及药理分析
    4 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典型治疗病例
附录B 病例观察表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知情同意书
附录G 伦理审查表
文献综述 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前软组织肿胀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相关概念及定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样本量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伦理审查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分组
        2.2.2 干预方法
        2.2.3 监测指标
        2.2.4 研究工具
        2.2.5 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过程
        2.2.6 麻醉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苏醒期S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体温比较
    3.4 两组患者苏醒期FLACC疼痛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低体温、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
    3.6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 PACU 停留时间比较
4 讨论
    4.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4.2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4.3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PACU内低体温的影响
    4.4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PACU内疼痛的影响
    4.5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苏醒期恶心呕吐的影响
    4.6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手术时间、PACU内停留时间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护理现状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构建
    1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初步构建
    2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专家论证
    3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最终稿
第二部分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
    结果
        1 全麻患者苏醒期的一般资料
        2 建模组全麻患者苏醒期一般资料
        3 建模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构建
        5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检验
        6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7 验证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评价
    讨论
        1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
        2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
        3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效果与预测价值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5)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联合预见性护理对老年人复苏期护理的临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与对策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国内外围麻醉护理发展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一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二 Aldrete评分记录表
附录三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
附录四 并发症发生情况
附录五 QoR-40评定表
缩略语表

(6)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基线情况
        2.2 按中医年龄分段病例分布情况
        2.3 安全性评价
        2.4 疗效评价
    3.分析与讨论
        3.1 颈椎病患者基线数据分析
        3.2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3.3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3.4 颈椎的解剖及重要结构
        3.5 对于筋出槽骨错缝的认识
        3.6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3.7 定点定位定性与全面调整
        3.8 中医手法整骨与正骨
        3.9 针灸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3.10 穴位治疗的作用
        3.11 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
        3.12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药物外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2.2 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2.3 药物内治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2.4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汇总
        2.5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总结
    3.分析与讨论
        3.1 对于筋骨病损诊治的理解
        3.2 对于治筋的理解
        3.3 药物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3.4 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3.5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关系
        3.6 疗效比较中优劣与等效的关系
        3.7 器质性改变与官能性感受的关系
        3.8 主观指标客观化与客观指标主观混杂
        3.9 局部障碍与整体健康的统一
        3.10 研究内容的逻辑性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3.11 真实世界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回顾性分析的关系
        3.12 组内、组间与分组分析的关系
        3.13 问题与展望
创新点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读期间授权或受理的专利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4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附录5 伦理证明

(7)“乳腺术后三阴方”防治三阴性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例选择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剔除标准
        1.1.5 病例脱落标准
        1.1.6 中止试验标准
    1.2 方案设计
    1.3 观察项目
        1.3.1 基线检验检查、门诊随访检验检查时间点及指标
        1.3.2 疗效指标
        1.3.3 疗效评定
    1.4 安全性评估
    1.5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报告
        1.5.1 不良事件
        1.5.2 严重不良事件
        1.5.3 不良反应与治疗方案因果关系判断
        1.5.4 不良事件的处理
    1.6 统计分析
        1.6.1 统计分析数据集
    1.7 伦理学要求
2.生存分析结果
    2.1 病例纳入
    2.2 队列研究的资料统计分析
    2.3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2.3.1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变量分析
    2.4 无病生存率的比较
        2.4.1 两组2年无病生存率的比较
        2.4.2 不同年龄亚组间的生存差异
        2.4.3 不同肿瘤分期的生存差异
        2.4.4 不同淋巴结分期上的生存差异
3.中医症状量表分析结果
    3.1 两组中医症状量表基线
    3.2 两组中医症状在每次访视阶段的改善情况
    3.3 两组中医症状的变化趋势
    3.4 主要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
4.安全性分析
    4.1 不良事件分析
5.讨论
    5.1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5.1.1 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5.1.2 化学药物研究进展
        5.1.3 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5.1.4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5.2 中医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5.2.1 痰瘀毒的形成是疾病的关键因素
        5.2.2 正虚邪实为总的病机特点
        5.2.3 风挟毒邪流窜为复发转移的关键
    5.3 乳腺术后三阴方的立方理论依据
        5.3.1 乳腺术后三阴方的组成
        5.3.2 健脾补肾为基础
        5.3.3 解毒祛风为关键
    5.4 乳腺术后三阴方研究结果
        5.4.1 乳腺术后三阴方对无病生存率的影响
        5.4.2 乳腺术后三阴方对术后中医症状的影响
    5.5 乳腺术后三阴方安全性分析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三阴性乳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发表文章
    附录三 乳腺癌术后中医症状量表

(8)利用自制调查表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访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工具
        1.2.1 手术调查表
        1.2.2 手术满意度调查表
    1.3 方法
2 实施措施
    2.1 手术室护士的访视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2.2 手术前一天选择好访视时间
    2.3 舒适的交谈
    2.4 良好的沟通介绍
    2.5 担心疼痛
    2.6
    2.7
    2.8
3 调查结果
    3.1 手术前患者的心理状况
    3.2 经过个性化访视后的手术患者焦虑程度较手术和访视前有明显的下降
    3.3 入室后生命体征及满意度情况
4 结论

(9)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方法
        1.3.1 术前访视
        1.3.2 术中护理
        1.3.3 术后回访
    1.4 评价方法
        1.4.1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1.4.2 患者满意度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10)不同接产方式在促进自然分娩中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接产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实验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对55例患者实施术前访视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减复元活血汤对治疗胫骨Pilon骨折Rüedi-Allg(?)wer Ⅱ、Ⅲ型术前肿胀的影响观察[D]. 翁玉先.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D]. 邸笑.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3]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D]. 孙玲玲.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张建安. 青岛大学, 2020(01)
  • [5]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联合预见性护理对老年人复苏期护理的临床影响研究[D]. 冯睿.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D]. 钱晓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乳腺术后三阴方”防治三阴性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利用自制调查表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访视[J]. 兰淑美,黄燕红,邱红江.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01)
  • [9]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 林泽华,彭见有. 中国当代医药, 2018(14)
  • [10]不同接产方式在促进自然分娩中的效果分析[J]. 崔扬.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01)


健康论文 对照组论文 pacu论文

上一篇: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下一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建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