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刚,彭乙华,蔡燕,牟韵竹[1](2018)在《伊曲康唑联合复方苯甲酸软膏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口服联合复方苯甲酸软膏封包治疗甲真菌病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2月岳池县人民医院确诊的甲真菌病患者112例,其中联合组60例患者采用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连续服用3个疗程,同时联合复方苯甲酸软膏封包治疗。对照组52例患者单纯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联合复方苯甲酸软膏封包疗法治疗甲真菌病具有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小、安全可行、经济实用等优点。
冉玉平[2](2011)在《伊曲康唑在中国临床应用16年回顾——广谱篇》文中研究说明伊曲康唑进入中国市场16年,对我们的医学真菌学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真菌学家和皮肤科临床医生对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菌种分布研究,提高了对各种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广大真菌病患者受益。
王丹[3](2010)在《地霉菌的毛发穿孔试验研究和扫描电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地霉菌(Geotrichum)为酵母样真菌,属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其代表菌种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多引起支气管感染,偶可致全身播散性感染。林生地霉(Geotircum sivicola)是地霉属中新发现的一个种,2002年首次从巴西果蝇和印度柞蚕幼虫身上分离得到。同年,我科首次从一脓癣患儿皮损中分离得到一株林生地霉。2005年,我科又自一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一株林生地霉。李秀丽等从形态学、营养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各个角度对林生地霉进行初步研究,并且通过皮肤感染的动物实验及毛发受侵试验对其致病力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毛发进行改良毛发穿孔实验,一方面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林生地霉血液株,林生地霉皮损株和白地霉的菌丝及孢子的形态及其对毛发破坏的程度,为临床上诊断地霉所致头发的感染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比较其对不同年龄组毛发感染时间的差异,进而评价地霉菌对毛发的侵袭力。方法:林生地霉系我科保存的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菌种,白地霉购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将林生地霉血液株、林生地霉皮损株和白地霉分别接种于改良沙堡氏培养基上,在37℃温箱培养14天,挑取菌落置于生理盐水中,经振荡分别制备成林生地霉皮损株、林生地霉血液株及白地霉菌悬液,并用血细胞计数板将菌悬液中孢子数控制在108/ ml~109/ ml范围备用。取4个年龄组的毛发(小于2岁、2~13岁、13~19岁、大于19岁)分别置于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然后在各年龄组毛发上分别接种林生地霉皮损株、林生地霉血液株及白地霉菌悬液3滴,置于370温箱培养,并取各年龄组毛发数根,不加菌悬液作为空白对照。在接种后2、4、6、7、8、9、10、11周各取数根毛发分别用10 % KOH和酚棉蓝染色压片光镜下观察菌丝和大分生孢子的形态,毛发有破坏者进一步应用日立S23500N扫描电镜摄片,以观察林生地霉皮损株、林生地霉血液株和白地霉形态学上的差异以及受感染毛发的结构变化。结果:比较林生地霉血液株、林生地霉皮损株和白地霉对不同年龄组毛发感染时间的差异,以毛发上有菌丝或孢子附着且毛发有实质损伤为穿孔标准。林生地霉和白地霉均可致毛发破坏。在每年龄组中,不同菌株间毛发穿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另外无论是皮损株,血液株还是白地霉感染毛发所需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之延长,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不同菌株间的差异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在各年龄组中,林生地霉血液株、皮损株和白地霉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其中林生地霉血液株的毛发穿孔时间范围在53-64天,平均为58.07±3.15天;林生地霉皮损株的毛发穿孔时间范围在57-66天,平均为61.05±2.55天;白地霉的毛发穿孔时间范围在61-74天,平均为67.11±3.78天。提示林生地霉血液株导致毛发感染的时间最短,白地霉导致毛发感染的时间最长,因此林生地霉血液株对毛发的破坏性较其他两种菌株强。对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进行两两比较,发现除小于2岁组与2~13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外(P>0.05),其余各年龄组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提示年龄越小,毛发越易被感染。无论是林生地霉还是白地霉,在光镜下均可观察到毛发边缘出现毛刷样改变,破坏严重时毛发表面可出现锲形缺损,或毛发边缘凹凸不平。光镜可见较多的矩形、椭圆形关节孢子和圆形小分生孢子,丰富的芽生孢子,少量的厚膜孢子、菌丝稀少。在电镜下观察,林生地霉对毛发破坏的程度较白地霉严重,且林生地霉血液株较林生地霉皮损株对毛发破坏的程度严重。白地霉的菌丝仅附着在毛发表面并侵入毛小皮的缝隙间,使毛小皮排列稀松、少量脱落,从而造成皮质的轻度缺损;而林生地霉皮损株的菌丝严重侵蚀皮质,使毛小皮大量的破坏和脱落,造成毛发的片状缺损,毛干变细;林生地霉血液株的菌丝还可造成毛发的劈开或断裂,严重者造成毛发髓质的破坏。结论:1毛发穿孔试验阳性表明林生地霉和白地霉均能导致毛发感染。2林生地霉较白地霉对毛发的破坏早且严重。3林生地霉血液株较皮损株对毛发的破坏早且严重。4年龄越小,毛发越易受破坏。
施招军[4](2001)在《口服伊曲康唑结合削刮病甲法治疗甲癣2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院于1996年5月~1998年5月,应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新一代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结合削刮病甲法治疗甲 癣20例,疗效显着,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18~68岁。指甲癣15例,受累指总数45只;趾甲癣5例,受累趾甲总数31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我国真菌病菌种流行病学概况 |
| 2伊曲康唑在国人体内的药代动力研究和体外抑菌试验资料[6-11] |
| 3 伊曲康唑在中国治疗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 |
| 3.1 常见真菌病 |
| 3.2 其他真菌感染 |
| 4 小 结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甲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