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1](2017)在《肌电图在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肌电图在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3例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诊断标准参考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依据标准选择病例,最后纳入30例患者。应用肌电图技术检测面肌痉挛患者的面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瞬目反射及面神经支配肌肉电活动,并与颅脑MR颅神经扫描3D-TOF成像对比,观察面神经与血管的毗邻关系以及敏感性及特异性。EMG检查分为神经传导检查和面肌肌电图检测两部分。前者(电极置于耳前方)指对面神经电刺激,从而记录神经或肌肉电活动。后者指将针极置于肌肉中或表面电极贴于面部肌肉皮肤上(口轮匝肌上唇处、额肌、眼轮匝肌)记录其电活动。结果1、30例患者中瞬目反射的早反应(R1)和晚反应(R2、R2’)的潜伏期和波幅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异,患者患侧晚反应波幅明显高于健侧,但仅仅是刺激同侧的晚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0例面肌痉挛患者在放松状态下,眼轮匝肌健侧和患侧的MF值分别为(71.2±20.3)Hz和(69.4±17.7)Hz,二者相比,基本一致(P>0.05);健侧和患侧的MPF值分别为(97.6±21.4)Hz和(93.5±17.2)Hz,二者相比,基本一致(P>0.05);健侧和患侧的EMG值分别为(5.1±3.1)m V和(6.8±4.3)m V,二者相比,患侧明显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面肌痉挛患者在收缩状态下,眼轮匝肌健侧和患侧的MF值分别为(103.2±16.4)Hz和(94.2±15.3)Hz,二者相比,健侧明显高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的MPF值分别为(124.3±16.3)Hz和(112.4±14.6)Hz,健侧明显高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的EMG值分别为(47.2±41.2)m V和(36.3±26.4)m V,二者相比,健侧明显高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对30例面肌痉挛患者行颅脑MR颅神经扫描3D-TOF成像,检查血管与神经的毗邻关系,发现患侧有6例为可疑接触,15例为明确接触或压迫,阳性率为70.0%(21/30),健侧有3例为可疑接触,3例为明确接触或压迫,阳性率为20.0%(6/30),二者相比,患侧阳性率明显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通过对30例面肌痉挛患者同时行颅脑MR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发现,30例患者中,肌电图异常者23例,阳性率为76.7%(23/30),颅脑MR异常者21例,阳性率为70.0%(21/30),两者同时异常者15例,阳性率为50.0%(15/30)。结论肌电图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吴瑛,匡钱华[2](2001)在《早期康复治疗幼儿瑞姆斯-汉特综合征1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晓君,高玉红,赵毅[3](2000)在《半侧面肌痉挛和肌张力不全的肌电图表现》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基本信息 |
| 2.研究方法 |
| 2.1 检测方法 |
| 2.2 观察指标 |
| 2.3 分析方法 |
| 结果 |
| 1.瞬目反射波幅 |
| 2.患者放松状态下的眼轮匝肌表面肌电值 |
| 3.患者收缩状态下的眼轮匝肌表面肌电值 |
| 4.颅脑MR颅神经扫描3D-TOF成像 |
| 5.肌电图联合颅脑MR颅神经3D-TOF成像检查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图表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