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从银杏叶中提取β-胡萝卜素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银杏叶中β-胡萝卜素的提取(论文文献综述)

陆小雨[1](2021)在《基于联合组学技术的红花槭叶片呈色机理分析和ArMYB89的基因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彩色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红花槭以其挺拔的干型和艳丽的叶色,在绿化、园林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红花槭全基因组序列的缺乏,制约着该物种的遗传基础研究,影响红花槭叶片变色的色素、基因调控机理尚不明确。前期研究表明,花青素的积累是红花槭叶片变红的主要原因。尽管部分MYB转录因子在花青素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已得到证实,但对木本植物MYB转录因子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转录测序和模式表达分析阶段,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绘制了相对完整的红花槭基因组草图,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技术,深度探索了红花槭叶片变色的分子机理,并结合功能研究明确ArMYB89与红花槭花青素积累的调控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红花槭基因组草图。利用Nanopore和Hi-C技术得到该物种的基因组大小为1.69Gb,其中N50为547.18Kb,99.61%的Contigs挂载到39条假染色体上;其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占69.85%,转座子的重复序列所占比例为67.14%;共预测得到基因64644个,平均基因长度为3801.1bp;共注释到红花槭中非编码RNA共7259个;能够注释到功能数据库的基因数目为62927个,占总基因数的97.34%;红花槭与其同属物种漾濞槭的亲缘关系较近,二者大约在6.34百万年前发生分化。2.红花槭叶色的形成与花青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与积累情况密切相关。将红花槭特殊叶色单株上不同分枝的绿叶、红叶和黄叶作为实验材料,在转录组测序中,红叶-绿叶比较组、黄叶-绿叶比较组和红叶-黄叶比较组中分别有14009个、20824个和13620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14527个、22193个和13490个差异表达基因下调;在代谢组分析中,在正离子模式下,红叶-绿叶比较组、黄叶-绿叶比较组和红叶-黄叶比较组中分别有706个、537个和192个差异积累代谢物上调,671个、1256个和906个差异表达基因下调;在负离子模式下,红叶-绿叶比较组、黄叶-绿叶比较组和红叶-黄叶比较组中分别有355个、141个和70个差异积累代谢物上调,434个、558个和607个差异积累代谢物下调。综合转录组和代谢组的KEGG通路富集情况,花青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与积累影响着红花槭叶色的形成。3.红花槭叶片呈红色的主要原因是花青素的积累,其含量和比例均高于其他两种色素,绿叶的形成是由于叶绿素的积累,而黄叶产生的原因则是叶片中叶绿素降解,类胡萝卜素显现,花青素的积累,三种色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红花槭花青素的合成代谢中,CHS基因正向调控花青素及其衍生物的生成,矢车菊素-3-(6’’-乙酰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是红花槭叶片呈红色或者黄色的决定性因素。在红花槭叶绿素的合成代谢中,叶绿素a是发挥主要作用的色素,Ar POR正向调控叶绿素a的合成,而Ar NOL2逆向调控叶绿素a的生成。在红花槭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代谢中,衰老叶片的Ar LUT5-3和Ar LUT5-4的表达量降低,在它们对α-胡萝卜素的正调控下,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在叶片由绿变红或黄的过程中由α-分枝向β-分枝转变。4.对红花槭MYB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克隆了一个调控红花槭中花青素合成的MYB转录因子,命名为ArMYB89,并对其进行功能研究。在红花槭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93个MYB转录因子,这些Ar MYB成员在红花槭的34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共线性分析表明,红花槭MYB家系中有16对串联重复基因对和247对片段重复基因对。q RT-PCR分析表明,红花槭中有5个第六亚组的R2R3-Ar MYB基因具有相同的表达模式,其中ArMYB89在红叶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绿叶。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ArMYB89定位于细胞核。进一步的互作实验表明,ArMYB89蛋白在体内外都能与Ar SGT1相互作用。在烟草中过量表达ArMYB89可以提高转基因植株的花青素含量。综上所述,本研究在获得了红花槭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联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明确了红花槭叶片的呈色机理,其叶片呈红色的主要原因在于花青素的大量积累。对调控红花槭中花青素合成的MYB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进一步功能研究发现,定位于细胞核上的ArMYB89在红叶中表达量显着高于绿叶,过表达该基因可以提高转基因植物的花青素含量,ArMYB89蛋白在体内外都能与Ar SGT1发生互作。本研究对深入了解红花槭叶片变色和MYB转录因子的作用机理具有启示作用,在为研究槭属树种定向改良提供特异基因资源的同时,对创新槭属物种种质资源和丰富彩叶树种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周琪[2](2021)在《植物基天然媒染剂的开发及其在羊毛织物染色和功能整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染料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山顶洞人时期,历史悠久,然而自从1856年合成染料的出现,合成染料因为具有色谱齐全、色彩艳丽、色牢度优良和价格低廉等优点,逐步将天然染料取代。随着人们对环境和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合成染料因为其毒性,部分合成染料还具有致癌、致畸变等危害,使得天然染料又重回人们的重视。天然染料具有低毒性、可再生、色彩独特、来源广泛并具有功能性等优点,然而天然染料在染色过程中,上染率低,因而需要添加媒染剂。常用的媒染剂是金属媒染剂,像铬离子、铜离子等金属离子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不利,不符合环保的初衷。因此,本研究为了替代金属媒染剂,从农林废弃物中开发出4种天然媒染剂,并对羊毛织物进行染色和功能整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从废弃的乌桕叶中提取富含单宁的天然媒染剂来制备环境友好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羊毛纺织品。本次制备乌桕天然媒染剂采用的是水溶液体系。通过紫外光谱法对提取参数进行优化,用反射光谱法、K/S值法对染色参数进行优化。提取工艺和染色工艺参数包括p H值、温度、底物浓度和时间。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对乌桕天然媒染剂的官能团特征进行了测试,用热重分析法和差式扫描量热法对乌桕天然媒染剂的热性能进行了测试。除此之外,对乌桕天然媒染剂的总多酚和类黄酮量通过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当量进行了分析。在国标条件下,应用两种金属媒染剂和一种天然媒染剂对织物进行了预媒染整理。结果表明,经过整理的羊毛织物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良好的抗紫外性能和很高的抑菌性能。天然媒染剂媒染是一种可以附加织物功能并且环境友好的整理方法。总的来说,本章工作制备的羊毛织物在健康和生物卫生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艾叶是中国传统的食品着色剂,但很少用于纺织材料的着色。本研究着重提取艾叶的功能物质并将其用于羊毛织物着色和功能整理。本章研究了不同溶剂体系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用紫外光谱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对艾叶天然媒染剂特征进行了测试。同时,用没食子酸和类黄酮当量法对六种溶剂下提取的艾叶天然媒染剂中的总多酚和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试。在添加少许酸或碱、80℃、50%的乙醇/水溶液条件下艾叶天然媒染剂提取率显着提高。在不同溶剂体系下染整的羊毛样品都具有良好的色牢度并且颜色丰富。用亚铁离子和铝离子金属媒染剂对羊毛织物进行预媒染。经预媒染的样品,抗紫外性能和抗菌性能有所增强。用艾叶天然媒染剂整理的样品具有丰富的颜色,将来在纺织品天然着色和食品着色方面应用前景广大。3、在纺织品染整过程中,很少用废弃的果实种子来做原料。本实验在枇杷子皮中提取枇杷子皮天然媒染剂,并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羊毛纺织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提取工艺参数(溶剂体系、p H值、温度和时间)进行了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扫描电镜、元素分析仪、热重分析法和差式扫描量热法对枇杷子皮天然媒染剂的成分、表面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用三种传统的金属媒染剂(硫酸亚铁、硫酸铝钾和硫酸铜)和三种天然媒染剂(乌桕、艾叶和樟树叶)对染色织物进行了预媒染。结果表明预媒染样品色彩丰富、色牢度高并具有良好的抗紫外性能、抗氧化性能和抗菌性能。其中经富含单宁的乌桕天然媒染剂处理的样品具有最佳的色牢度和功能性,这是因为含有的多酚官能团能增加纤维和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为农业废弃物在纺织品染整中应用和高附加值绿色废物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4、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从银杏废料/落叶中提取天然媒染剂,开发防紫外线抗菌彩色羊毛织物,可以减少纺织工业对合成种抗菌剂的依赖。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银杏叶天然媒染剂联合氨苄西林对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新方法。在70℃、p H值为3的50%乙醇水溶液条件下提取60 min,得到银杏叶天然媒染剂。对银杏叶天然媒染剂进行了紫外光谱测试、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和热重测试。同时优化了染色工艺参数,探究了染色机理。结果表明准二级模型和sips吸附等温线拟合效果最好(R2=0.99)。国标条件下对有无媒染的羊毛样品进行了功能表征和色牢度测试。结果表明金属媒染剂和天然媒染剂能改善织物色牢度提升织物功能性。经银杏叶天然媒染剂处理的样品具有良好的抗紫外性能和抗菌性能。银杏叶天然媒染剂和氨苄西林的协同作用可以显着降低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值。金属离子预媒染的样品与未媒染样品相比较,功能性较差,而天然媒染剂处理的样品抗紫外性能和抗菌性明显提高。

褚江涛[3](2020)在《三角枫新品种‘齐鲁金’的叶色变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 Miq.)是槭树科(Aceraceace)槭属(Acer)的落叶乔木,是中国自然分布广泛的优良槭树之一,也常在日本、韩国及美国种植。三角枫作为观赏树种,通常应用于公园,花园及道路两侧,亦可做盆栽观赏。另一方面,三角枫生长迅速,干型通直,也可作为木材使用。普通三角枫春季嫩叶紫红色,后逐渐转绿,春季观赏期短。本课题组培育的三角枫品种‘齐鲁金’是一种黄叶突变体,春季嫩叶金黄色,后逐渐转绿,极大的提高了三角枫的春季观赏性。然而,对于三角枫‘齐鲁金’的生理变化和分子机制均不明确,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三角枫金叶品种‘齐鲁金’和普通品种‘2016S4’的嫩叶、过渡期叶和成熟叶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三角枫突变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测定叶片中的色素的含量;测定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转录组De novo测序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三角枫‘齐鲁金’叶片呈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联合分析阐明三角枫‘齐鲁金’黄叶形成及后期转绿的呈色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三角枫‘2016S4’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呈现较规则的近椭圆形,结构清晰,基质和基粒片层明显,排列整齐,嗜锇颗粒较少,淀粉颗粒较多。三角枫‘齐鲁金’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形状较不规则,结构基本可见,基粒基本看不到,基粒片层排列松散,还有有断裂或缺失,嗜锇颗粒较多,染色较浅。(2)色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三角枫‘齐鲁金’嫩叶期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率仅为‘2016S4’的三分之一左右。三角枫‘齐鲁金’叶绿素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改变呈上升趋势,成熟叶中叶绿素含量达到‘2016S4’的70%,成熟叶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率略低于‘2016S4’。三角枫‘齐鲁金’三个时期花色素苷及总黄酮含量均显着低于‘2016S4’。光合作用测定结果显示,5-9月三角枫‘齐鲁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低于‘2016S4’,其中5月和6月下降的最多,分别下降了71.25%和56.23%,而7月下降的最少,下降了32.23%。(3)本试验使用BGISEQ-500平台对三角枫‘齐鲁金’和‘2016S4’三个时期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一共测得了123.59Gb数据。装配去冗余后获得82008个Unigene,总长度为135271472 bp、平均长度为1649 bp、N50为2243 bp、GC含量为40.56%。把Unigene比对到7个功能数据库进行注释,最终有86.15%的Unigene获得功能注释。从Unigene中预测得到57,471个编码序列(CDS)。转录因子(TF)预测结果显示,共有2470条基因得到预测结果,所属57个转录因子家族。(4)对三角枫‘齐鲁金’的嫩叶(QN)、过渡期叶(QG)、成熟叶(QL)和‘2016S4’的嫩叶(SN)、过渡期叶(SG)、成熟叶(SL)进行了差异基因分析。将差异基因比对到GO数据库,根据差异表达基因检测结果分为3大功能类和47个小功能类。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对到KEGG数据库,共分为5大分支和19个小分支。(5)对三角枫叶片呈色的相关基因进行了筛选和分析,从叶绿素合成、类胡萝卜素合成、类黄酮合成等途径中共鉴定出75个差异表达基因,另外通过转录因子预测,筛选出叶色相关的180个下调的转录因子基因。(6)与‘2016S4’相比,‘齐鲁金’叶绿素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HEMA、HEMC、CHLM及GLK转录因子表达下调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PSY、PDS、CRTZ、CCS基因的表达上调造成类胡萝卜素大量积累。类黄酮合成途径中C4H、CHS、F3’H、F3’5’H、LAR基因以及MYB、bHLH转录因子表达下调造成花色苷合成大幅降低。这些色素比例的改变最终使‘齐鲁金’嫩叶呈现出黄色。与‘齐鲁金’嫩叶相比,齐鲁金成熟叶中叶绿素合成途径的HEMC、POR基因表达上调,叶绿素合成量积累。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比率增大,叶片由黄色转为绿色。(7)对12个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12个基因中有11个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准确率为92%,表明转录组数据稳定可靠。综上所述,本试验通过生理测定和转录组测序结合,初步阐明了三角枫‘齐鲁金’叶片呈色的机制,为后期进一步利用该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三角枫叶片的着色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分子依据。

刘毅[4](2020)在《工业大麻叶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麻(Cannabis sativa L.)是一种药用价值极好的经济作物,几乎每一份大麻种质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由于缺乏系统的化学成分和活性分析,部分大麻种质未被充分利用。本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和超过滤液质联用技术(UF-HPLC-MS)分别对“中大麻2号”进行了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和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利用12份来自山西和湖南的大麻种质进行了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分析和生物活性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中大麻2号”进行了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得到大麻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20(g/mL)、提取时间2.0h、提取温度70℃,在此工艺条件下大麻总黄酮的浸提取量达到14.28 mg/g,与预测值14.21mg/g的误差为0.5%左右。2、利用UF-HPLC-MS对“中大麻2号”进行了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及筛选条件的优化,成功筛选了3个潜在酪氨酸酶抑制剂,同时优化得到酶抑制剂的最佳筛选条件为:温度30℃、浓度0.75 mg/mL、时间30 min。3、通过对12份来自山西和湖南的大麻进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分析和活性评价,评价12份大麻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2份大麻的主要大麻素均低于0.3%,主要非大麻素含量分布遵循规律:总皂苷(TSC)>总生物碱(TAC)>总多酚(TPC)>总黄酮(TFC),此外,D129的总黄酮(5.21 mg/g)和总皂苷含量最高(107.16 mg/g)、ym7的总多酚含量最高(39.49mg/g)、D142的总生物碱含量最高(37.10 mg/g);12份大麻叶的生物活性存在差异。D142的抗氧化活性和DNA保护活性最强,而ym7抑菌活性最好。统计分析表明,12份大麻能根据化学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得到区分。4、通过对12份来自山西和湖南的大麻种质进行细胞保护活性评价,比较12份大麻叶对MDCK细胞保护潜力的差异及保护途径。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大麻提取液对正常的MDCK细胞呈现毒性作用,而低浓度的大麻提取液可通过抑制IL-6的释放对MDCK细胞呈现差异性保护,c2、c4和c12表现出较低的保护作用,D130和D132表现出较强的保护作用。综上,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麻种质资源的叶片提取液的化学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酶抑制活性、DNA保护活性、细胞保护活性等生物活性存在差异性和关联性,详细的统计可为大麻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武志刚[5](2020)在《四合木叶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然而在我国200多个特有属约500余种的植物中,仍有数百种植物的化学成分未进行过研究或研究不够深入。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为蒺藜科单种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种,起源于古地中海,主要分布于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地区,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和“活化石”。针对四合木代谢成分的检测仅局限于齐墩果烷型三萜和黄酮醇类化合物,对其体内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及其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以四合木为研究对象,集中分离了叶中次生代谢产物,通过NMR、高分辨质谱、ECD计算等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利用UPLC-MS定量分析所得化合物在不同季节的动态变化,分析其积累规律;筛选结构已确定化合物的抗氯化镉、细胞毒性,以及抑制酪氨酸酶、弹性蛋白酶活性;分析单体化合物处理对Cd Cl2诱导的caspase3,cleaved-caspase 3,Bax,Bcl-2,beclin 1,和P62蛋白的表达量影响,探究化合物11对氯化镉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为深入研究古老孑遗植物四合木的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对于将来应用此类化合物治疗或者缓解镉中毒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四合木叶进行了系统的植物化学分析,共分离鉴定出21种化合物,包括7个二降倍半萜、8个酚类、6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7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8为硫酸化修饰的苷类化合物。2.定量分析季节动态对已鉴定化合物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6月到10月,所有化合物的含量呈现先降低再升高趋势;其中化合物1、2、3、6、7、18在8月末含量达到最高,化合物4、5、8、14、15、16、17、19在6月中旬含量达到最高。3.根据化学结构的相似性和相关文献,提出了四合木中二降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假说,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由糖酵解生成的产物形成β-胡萝卜素,然后β-胡萝卜素降解形成脱落酸和紫罗兰酮,这两种产物经过氧化、还原、糖基化、硫酸化等过程最终形成化合物1-4、7、9、10。4.活性筛选表明,16种化合物表现出较弱的细胞毒性;化合物6、8、15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化合物9和11可以降低氯化镉对293t细胞的损伤,显着提高细胞的存活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化合物11可以降低氯化镉对L02细胞的损伤,显着提高细胞的存活率。5.通过western blot探究化合物11对氯化镉损伤细胞的保护机制,结果显示氯化镉单独处理细胞后,细胞自噬和凋亡均被诱导增强,加入化合物11后可以降低cleaved-caspase3、Bax、beclin1蛋白表达量并且上调Bcl-2蛋白表达量,说明化合物11可以减弱由镉诱导的自噬和凋亡,对氯化镉造成的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罗枫[6](2019)在《BoPIF4和BobHLH66转录因子对采后西兰花黄化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兰花(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富含类黄酮化合物、抗坏血酸(VC)、硫代葡萄糖苷、萝卜硫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其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然而,西兰花不耐贮运,采收后花球极易褪绿转黄,并伴随着营养成分的变化,严重影响西兰花的商品品质和价值,因此,研究褪绿机理,探索调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耐寒优秀”品种的西兰花为试材,首先分析了西兰花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黄化规律;然后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从整体转录水平研究西兰花转黄过程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功能及其参与的代谢途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西兰花转黄过程中色素物质代谢的关键酶基因,研究转录因子对黄化关键酶基因的转录调控模式,从分子水平揭示西兰花采后黄化的机理。基于上述机理研究结果进一步探寻了相应的调控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设置的温度下(20℃、10℃和0℃),温度越高,西兰花转黄发生越早,程度越严重。黄化过程中西兰花a*值和b*值增加,h°值降低,花蕾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花蕾也无开花迹象,黄化从花蕾基部向顶部蔓延,伴随这一过程,花蕾细胞表面组织损坏,叶绿体发育异常并向有色体转变。花蕾中总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含量减少,叶绿素b含量波动降低,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b,β-隐黄质和β-胡萝卜素是西兰花黄化的重要色素成分。(2)西兰花在10℃下贮藏第5 d开始转黄,12 d重度黄化。分别在0 d、5 d和12 d取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1717个DEGs,并富集到92条代谢通路中。分别从叶绿素代谢,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上筛选出6种、5种和4种DEGs。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共有579个。GO分析表明,多种MYB、bHLH和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富集在叶绿素代谢通路上;富集在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通路的转录因子家族是NAC和乙烯反应因子(ERF);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受MYB,NAC,WRKY,MADS和bZip转录因子家族的调控。BobHLH66,BoPIF4,BoLOB13,BoNAC92和BoAPL转录因子是色素代谢途径中潜在的调节因子。在黄化的过程中,Fv/Fm值和叶绿素含量下降,非光化学猝灭(NPQ)水平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3)从西兰花中成功克隆出BoCAO和BoHYD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以及BoPIF4和BobHLH66基因的全长编码区序列。BoPIF4和BobHLH66为核定位蛋白,并鉴定为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BoPIF4和BobHLH66转录因子分别通过与G-box和GCACGTGC元件特异性结合叶绿素降解关键酶基因BoCAO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BoHYD,并正向激活BoCAO和BoHYD的转录。其中,BoPIF4的转录激活能力显着高于BobHLH66。(4)BoPIF4和BobHLH66同源基因(AtPIF4和AtbHLH66)的编码区全长片段从拟南芥中被克隆出。成功将目的基因片段(AtPIF4和AtbHLH66)重组到过表达和基因干扰(RNAi)载体中。AtPIF4和AtbHLH66基因过表达显着提升AtCAO和AtHYD基因的转录水平,并诱导拟南芥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积累,加剧叶绿体的异常发育,从而促进拟南芥叶片的黄化。相反,RNAi株系中AtCAO和AtHYD转录水平降低,在保护叶绿素降解、抑制类胡萝卜素合成以及维持叶绿体结构方面的作用显着,使得RNAi转基因植株呈现绿色表型。(5)20℃条件下,经褪黑素处理的西兰花转黄表型出现较比对照组延迟4 d。褪黑素处理通过抑制黄化关键基因(BoCAO和BoHYD)与转录因子编码基因(BoPIF4和BobHLH66)的转录水平,抑制花球中叶绿素的降解与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进而延缓西兰花花球转黄。同时,该处理有效提高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类黄酮和VC含量。

任琪[7](2018)在《银杏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银杏(Ginkgo biloba L.)隶属银杏科(Ginkgoaceae)、银杏属(Ginkgo),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银杏叶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性食品资源,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糖尿病、保肝、抗菌、抗高血压和抗癌等多种促进健康的有益活性。其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多酚类、黄酮糖苷、多糖、氨基酸、银杏酸、萜类及多种微量元素。多糖是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血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已成为食品科学、天然产物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关于银杏叶多糖的研究却鲜见系统的报道。本论文针对银杏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理化性质、抗氧化活性、免疫调节活性、体外模拟消化和酵解特性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可为银杏多糖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GBPS提取条件的优化、分离纯化及初步表征本实验选取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及提取次数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考察4个因素不同水平对GBPS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比较GBPS得率筛选出三个显着影响多糖得率的因素及中心点: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3 h)、液料比(20 mL/g)。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进行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GBPS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86℃、提取时间3 h、液料比22 mL/g,此时GBPS的得率为9.08±0.74%。通过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分离纯化得到多糖纯化组分GBPS-2和GBPS-3,其得率分别 9.45%±1.67%和 32.87%±3.11%。GBPS-2 和 GBPS-3 总糖含量分别为 71.46±1.93,44.32±1.18%,糖醛酸含量分别为12.49±0.98,38.37±1.62%,多酚和蛋白含量均小于0.3%。用液相对GBPS-2和GBPS-3分子量和单糖组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GBPS-2 和 GBPS-3 分子量分别为 672 和 723 kD,其中 GBPS-2 主要由 Man、Rha、GlcA、GalA、Glc、Gal、Ara 组成,其摩尔比为 0.08:0.12:0.16:0.06:0.11:1.00:0.32,而 GBPS-3主要由 Man、Rha、GlcA、GalA、Gal 和 Ara 组成,摩尔比为 0.92:1.00:0.83:0.11:0.42:0.23。(2)GBPS-2和GBPS-3的抗氧化活性本章通过化学抗氧化方法分别评价GBPS-2和GBPS-3的抗氧化活性。GBPS-2和GBPS-3均具有较强的清除ABTS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抑制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及铁离子螯合的能力,而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同时总抗氧化能力和还原力均显着低于阳性对照。利用PC12细胞为模型研究GBPS-2和GBPS-3在细胞水平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GBPS-2和GBPS-3均可以显着抑制H2O2介导的细胞氧化损伤,对PC12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降低PC12细胞分泌的LDH和MDA水平,而增加细胞抗氧化酶SOD、CAT和GSH-Px的水平。化学抗氧化和细胞抗氧化的实验结果均表明GBPS-3的抗氧化活性要优于GBPS-2。(3)GBPS-2和GBPS-3的体外免疫调节活性本章采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研究GBPS-2和GBPS-3的免疫调节活性,GBPS-2和GBPS-3在50-200 μg/mL的浓度下对RAW264.7细胞均没有显着毒性,其中GBPS-2在200 μg/mL的浓度时会显着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GBPS-2和GBPS-3均可以显着提高RAW264.7吞噬中性红的能力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并促进RAW264.7细胞NO、PGE2和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分泌量。利用RT-qPCR检测NO、PGE2和细胞因子在mRNA水平表达量,结果表明GBPS-2和GBPS-3可以显着刺激 COX-2、iNOS、TNF-α、IL-6 和 IL-1β在 mRNA 水平的表达。利用 Western Blot检测GBPS-2对COX-2和iNOS在蛋白水平表达,结果表明GBPS-2可以显着促进COX-2和iNOS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因此GBPS-2和GBPS-3对RAW264.7细胞具有较好的免疫促进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检测GBPS-2对RAW264.7细胞中P65、IκBα和p-IκBα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GBPS-2显着增加p65和p-IκBα蛋白的表达量而降低IκBα蛋白的表达量,表明GBPS-2可能是通过NF-κB通路激活了细胞因子的转录和表达从而增强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4)GBPS的体外模拟消化与肠道微生物的厌氧发酵研究本章采用体外唾液、模拟胃液、小肠液消化模型,并检测消化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和还原糖含量,研究GBPS的体外模拟消化特性。唾液、胃液和小肠液消化前后GBPS的分子量没有显着变化表明唾液、胃液和小肠液对GBPS均没有消化作用;消化后还原糖含量也没有显着增加,表明唾液、胃液和小肠液消化后没有没有产生新的多糖还原末端,因此GBPS不会被口腔、胃和小肠消化系统消化顺利达到大肠。进一步利用体外肠道微生物的厌氧发酵模型研究GBPS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发酵后GBPS分子量的响应值逐渐降低,同时发酵液中多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不被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GBPS在大肠中可以被肠道微生物逐渐的水解利用。同时GBPS可以显着降低发酵液的pH而促进肠道微生物分泌乳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同时GBPS可以促进肠道微生物总菌、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的增殖。综合来看GBPS具有一定的益生活性。(5)GBPS-2和GBPS-3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活性本章利用体外肠道微生物的厌氧发酵模型和16S rRNA测序技术进一步研究GBPS-2和GBPS-3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活性。GBPS-2样品中Chao、ACE和Shannon指数均显着高于GBPS-3,结果表明相比GBPS-3而言GBPS-2更有助于提高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同时利用基于OTUs水平的主成分分析(PCA)、主坐标分析(PCoA),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聚类分析研究GBPS-2和GBPS-3对肠道微生物整体组成影响,PCoA、NMDS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均表明GBPS-3与BLK组菌群结构比较相近而GBPS-2与INL菌群组成比较相似,因此GBPS-3比GBPS-2具有更好的调节肠道菌群的活性。GBPS-3和GBPS-2可以显着促进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分泌,其中GBPS-2组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高于GBPS-3组,而GBPS-3组丙酸显着高于GBPS-2组。结果表明GBPS-2和GBPS-3均具有潜在的益生活性。

李欣[8](2016)在《水仙花色素成分分析及花色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水仙(Narcissus L.)是石蒜科水仙属球根花卉,因其独特的花型、缤纷的花色而广泛应用于鲜切花、盆栽及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花色是决定水仙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丰富花色是育种家们长期的奋斗目标之一。因此,了解水仙花色素的组成、花色的形成机制以及花色素的生物活性对水仙的育种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花色水仙为试验材料,对花瓣和副冠的花色素组成与花色的相互关系、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以及花色变异的分子机制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持续跟踪调查2013-2015年间23个水仙试验材料的花期、花色及花朵形态。水仙花期集中分布在3月至4月上旬,花期延续性较好;不同试验材料副冠与花瓣颜色、副冠间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副冠的花色主要呈黄色、橙红色和浅粉色,花瓣则主要呈白色和黄色;副冠的类型主要包括喇叭型、大杯型,小杯型、裂瓣型和重瓣型五类。2、以盛花期花朵为材料,利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和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CIELAB空间表色系统对水仙花瓣和副冠花色进行系统描述。结果表明,两种表色系统对23个水仙材料的花色表型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将23个水仙材料分为四类:白瓣红冠类,包括Decoy,Pink Charm,Professor Einstein和上农晚霞;白瓣黄冠类,包括Giantic Star,Jack Snipe,Lemon Beauty,Mondragon,Mount Hood,Slim Whitman,Valdrome,上农蝶影和上农乳黄;黄瓣黄冠类,包括Avalon,Marieke,Spell Blinder和上农早春;黄瓣橙冠类,包括Bontan,Delibes,Fortissimo,Pinza,Pinza Mutation和上农红影。本章研究为其它植物花朵色彩的系统描述与分类提供了方法参考。3、首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APCI-MS/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MS)综合分析鉴定了23个水仙材料的花色素组成。从23个水仙材料花瓣和副冠中分离鉴定出11种类胡萝卜素、19种黄酮醇和1种绿原酸,其中9-顺式-紫黄质(9-cis-violaxanthin)、全反式叶黄素(all-trans-lutein)、全反式玉米黄质(all-trans-zeaxanthin)、全反式-ɑ-隐黄质(all-trans-ɑ-cryptoxanthin)、全反式-β-隐黄质(all-trans-β-cryptoxanthin)、全反式-β-胡萝卜素(all-trans-β-carotene)和9-顺式-β-胡萝卜素(9-cis-β-carotene)7种类胡萝卜素,以及19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及绿原酸系首次在水仙中发现。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统计方法探索水仙花色形成与花色素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全反式紫黄质(all-trans-violaxanthin)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是影响水仙花色的主要因素,两者的含量对水仙花色的黄度和亮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以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较高的水仙品种Bontan、Delibes、Fortissimo、Pinza、上农红影和上农早春为材料,继而调查其色素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6种水仙的花瓣和副冠提取物中,上农红影花瓣和Delibes副冠提取物表现出显着的抗氧化能力,可作为抗氧化添加剂的一个来源,为水仙花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此外,比较6种水仙的花瓣和副冠中的多酚和类黄酮含量,发现上农红影花瓣的含量最高,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5、水仙在长期栽培过程中易出现芽变,上农晚霞(WX)是由水仙Professor Einstein(PE)芽变选育而来,本章研究结合WX和PE的花色表型差异,色素组成及含量,以及类胡萝卜素合成结构基因PSY、PDS、ZDS、CRTISO、LCYb、LCYe、HYb和黄酮醇合成结构基因CHS、CHI、F3H、F3‘H、FLS的转录水平系统分析了两者花色差异的分子机制。HPLC–APCI-MS/MS和UPLC-Q-TOF-MS/MS数据显示,从PE和WX四个发育时期中共分离鉴定出11种类胡萝卜素、10种黄酮醇类化合物以及1种绿原酸;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WX副冠总类胡萝卜素的积累量显着低于PE,特别是β-carotene的含量显着降低,推测总类胡萝卜素和β-carotene的含量是导致WX副冠由橙红色变为黄色的主要因素;Real-time PCR数据显示,WX副冠中CHS、CHI和FLS的表达水平以及总黄酮醇的含量均显着低于PE,推测这可能是影响两品种花色差异的另一因素。

向福,江安娜,项俊,方元平,付建强,王书珍[9](2015)在《不同生育期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的动态积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讨紫苏品种和生育期对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指导紫苏的合理采收和资源化利用,采用高效液相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四种紫苏叶在营养生长期、开花期和落叶期的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四种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含量,以河北保定栽培种P11-3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4.32mg/g;不同紫苏叶中总黄酮分别在开花期和落叶期有最大含量,以湖北英山野生种P11-7开花期紫苏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达83.9mg/g。因此,开花期是利用湖北英山野生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的最佳采收期,从而为大别山紫苏的合理采收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莫玉楠,张鲁刚,王国芳[10](2014)在《橙色大白菜类胡萝卜素提取与测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橙色叶球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Lour.)Olsson)为试材,研究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条件及其含量和组分的测定方法。【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12(43)正交试验,筛选有机溶剂提取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利用分光光度法对类胡萝卜素的总量进行测定;建立类胡萝卜素成分的RP-HPLC测定体系,并利用RP-HPLC法对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成分叶黄素、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进行分析。【结果】橙色叶球大白菜类胡萝卜素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以乙醇-丙酮溶液(V(乙醇)∶V(丙酮)=1∶1)为溶剂,料(g)液(mL)比为1∶20,在60℃下浸提50min。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类胡萝卜素测定,得出橙色大白菜类胡萝卜素的平均含量为32.847mg/kg,是普通白菜中的2.467倍。建立了大白菜类胡萝卜素的RP-HPLC测定体系,以甲醇-乙腈溶液(V(甲醇)∶V(乙腈)=55∶45)为流动相,流速1.0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440nm,进样量10μL。以叶黄素、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为标样,建立了RP-HPLC法测定叶黄素、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3种色素的线性方程。相关分析表明,RPHPLC法与分光光度法测定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73。【结论】利用RP-HPLC法测定橙色大白菜叶球中的类胡萝卜素,其主要成分是叶黄素、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等,而普通大白菜中没有番茄红素。

二、银杏叶中β-胡萝卜素的提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叶中β-胡萝卜素的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联合组学技术的红花槭叶片呈色机理分析和ArMYB89的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花槭概述
        1.1.1 红花槭简介
        1.1.2 红花槭繁育及引种的研究进展
    1.2 组学技术的简介
        1.2.1 基因组学
        1.2.2 转录组学
        1.2.3 代谢组学
    1.3 叶片中主要色素概述
        1.3.1 叶绿素
        1.3.2 类胡萝卜素
        1.3.3 类黄酮类色素
    1.4 花青素的代谢途径及转录调控
        1.4.1 花青素的代谢途径
        1.4.2 花青素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红花槭的全基因组测序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软件及其参数
        2.2.4 红花槭DNA的提取和质量控制
        2.2.5 Suvey预估红花槭基因组的大小
        2.2.6 红花槭基因组测序
        2.2.7 红花槭基因组的组装
        2.2.8 红花槭基因组的注释分析
        2.2.9 红花槭基因组的进化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花槭基因组的Survey分析
        2.3.2 红花槭基因组测序数据质控
        2.3.3 红花槭基因组的组装结果
        2.3.4 红花槭基因组的注释分析
        2.3.5 红花槭基因组的进化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红花槭叶片的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红花槭叶片的转录组分析
        3.2.2 红花槭叶片的代谢组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红花槭叶片的转录组分析结果
        3.3.2 红花槭叶片的代谢组分析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组学技术的红花槭叶片变色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红花槭中花青素的代谢机理分析
        4.3.2 红花槭中叶绿素的代谢机理分析
        4.3.3 红花槭中类胡萝卜素的代谢机理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ArMYB89基因的功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ArMYB89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 ArMYB89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5.2.3 ArMYB89蛋白的相关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ArMYB89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2 ArMYB89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5.3.3 ArMYB89蛋白的相关实验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植物基天然媒染剂的开发及其在羊毛织物染色和功能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天然染料的简介
        1.2.1 天然染料的历史
        1.2.2 天然染料的分类
        1.2.3 天然染料的显色机理
        1.2.4 天然染料的提取
        1.2.5 天然染料的局限性
    1.3 天然媒染剂的简介
        1.3.1 媒染剂的分类
        1.3.2 媒染原理
        1.3.3 植物基天然媒染剂的开发
    1.4 纺织品的染色与功能整理
        1.4.1 纺织品的分类
        1.4.2 染色的基础
        1.4.3 纺织品的功能整理
    1.5 研究意义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5.4 创新性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测试
        2.3.1 天然媒染剂提取工艺参数的确定
        2.3.2 天然媒染剂的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及成分测试
        2.3.3 天然媒染剂的形貌测试和元素测试
        2.3.4 天然媒染剂的热稳定性测试
        2.3.5 天然媒染剂及羊毛织物的功能性测试
        2.3.6 染整工艺的优化
        2.3.7 媒染方法
        2.3.8 染整羊毛织物的颜色参数测试
        2.3.9 染整羊毛织物的色牢度测试
        2.3.10 染整羊毛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测试
        2.3.11 天然媒染剂提取液吸光度测试及染整动力学计算
3 去离子水提取乌桕天然媒染剂并对羊毛织物染色和功能整理的探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乌桕天然媒染剂提取参数分析
        3.2.2 乌桕天然媒染剂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及成分分析
        3.2.3 乌桕天然媒染剂热稳定性能分析
        3.2.4 乌桕天然媒染剂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2.5 乌桕天然媒染剂的抗菌性能分析
        3.2.6 染整工艺参数对羊毛织物的影响
        3.2.7 染整羊毛织物的颜色参数分析及色牢度分析
        3.2.8 染整羊毛织物的功能分析
        3.2.9 乌桕天然媒染剂上染羊毛纤维的动力学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溶剂提取艾叶天然媒染剂并对羊毛织物染色和功能整理的探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艾叶天然媒染剂提取参数分析
        4.2.2 艾叶天然媒染剂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及成分分析
        4.2.3 艾叶天然媒染剂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4.2.4 染整羊毛织物的颜色参数及色牢度分析
        4.2.5 染整羊毛织物的抗紫外性能分析
        4.2.6 染整羊毛织物的抗菌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乙醇水溶剂提取枇杷子皮天然媒染剂并对羊毛织物染色和功能整理的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枇杷子皮天然媒染剂提取参数的优化
        5.2.2 枇杷子皮天然媒染剂的特征分析
        5.2.3 染整羊毛织物的工艺参数分析
        5.2.4 染整羊毛织物的色彩性能分析
        5.2.5 染整羊毛织物的色牢度分析
        5.2.6 染整羊毛织物的功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酸性乙醇水溶剂提取银杏天然媒染剂并对羊毛织物染色和功能整理的探究
    6.1 引言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银杏天然媒染剂的化学组成和热性能分析
        6.2.2 染整工艺参数的优化
        6.2.3 染色动力学分析
        6.2.4 染色热力学分析
        6.2.5 媒染结果分析
        6.2.6 染整羊毛织物的抗紫外性能分析
        6.2.7 银杏叶天然媒染剂的抗菌性能分析
        6.2.8 染整羊毛织物的抗菌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成果
    发表论文
    科研项目
    专着章节

(3)三角枫新品种‘齐鲁金’的叶色变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1.1.2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类型
        1.1.3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超微结构
        1.1.4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
        1.1.5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分子机制
        1.1.5.1 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基因突变
        1.1.5.2 叶绿素降解途径中基因的突变
        1.1.5.3 叶绿体发育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突变
        1.1.5.4 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基因突变
        1.1.5.5 类黄酮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突变
        1.1.6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应用
    1.2 转录组测序在叶色突变体中的应用
    1.3 三角枫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2.2.2 叶片色素含量测定
        2.2.3 叶片光合作用测定
        2.2.4 转录组测序
        2.2.4.1 三角枫总RNA的提取
        2.2.4.2 三角枫总RNA的质量检测
        2.2.4.3 文库构建与转录组测序
        2.2.4.4 数据过滤及De novo组装
        2.2.4.5 CDS预测
        2.2.4.6 ALL Unigene功能注释
        2.2.4.7 基因定量分析
        2.2.4.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统计
        2.2.4.9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2.2.4.10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2.2.5 叶色相关差异基因的筛选和分析
        2.2.6 转录组结果qRT-PCR验证
        2.2.6.1 提取总RNA及反转录
        2.2.6.2 目的基因引物设计
        2.2.6.3 荧光定量PCR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片超微结构观察
    3.2 三角枫叶片色素含量的变化
    3.3 三角枫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
    3.4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3.4.1 RNA质量检测结果
        3.4.2 转录组测序统计与质量分析
        3.4.3 De novo组装及质量评估
        3.4.4 Unigenes的功能注释和分类
        3.4.4.1 Unigene的 NR注释
        3.4.4.2 Unigene的 GO功能注释
        3.4.4.3 Unigene的 KEGG注释
        3.4.4.4 Unigene的 KOG注释
        3.4.4.5 Unigene的 TF预测
        3.4.4.6 Unigene的 CDS预测
        3.4.5 差异基因分析
        3.4.5.1 基因定量分析
        3.4.5.2 差异基因表达量分析
        3.4.5.3 差异基因的GO分析
        3.4.5.4 差异基因的KEGG分析
        3.4.6 叶绿素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3.4.7 光合作用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3.4.8 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3.4.9 类黄酮合成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3.4.10 转录因子差异基因分析
    3.5 qRT-PCR验证
4 讨论
    4.1 ‘齐鲁金’叶片生理变化
    4.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
    4.3 差异基因影响叶绿素代谢
    4.4 差异基因影响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
    4.5 差异基因影响类胡萝卜素的合成
    4.6 差异基因影响类黄酮的合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4)工业大麻叶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大麻的简介
    1.2 大麻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大麻叶的化学成分
        1.3.1 大麻素类物质
        1.3.2 黄酮类物质
        1.3.3 生物碱类物质
        1.3.4 多酚类物质
    1.4 黄酮类物质的研究现状
        1.4.1 黄酮的提取
        1.4.2 黄酮的检测
        1.4.3 黄酮的生物活性
    1.5 皂苷类物质的研究现状
        1.5.1 皂苷的提取
        1.5.2 皂苷的检测
        1.5.3 皂苷的生物活性
    1.6 生物碱类物质的研究现状
        1.6.1 生物碱的提取
        1.6.2 生物碱的检测
        1.6.3 生物碱的生物活性
    1.7 多酚类物质的研究现状
        1.7.1 多酚的提取
        1.7.2 多酚的检测
        1.7.3 多酚的生物活性
    1.8 大麻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
    1.9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9.1 选题意义
        1.9.2 研究内容
        1.9.3 创新点
第二章 大麻叶提取液的成分分析及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主要大麻素的测定
        2.1.4 总黄酮的测定
        2.1.5 总多酚的测定
        2.1.6 总生物碱的测定
        2.1.7 总皂苷的测定
        2.1.8 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大麻叶主要大麻素的含量分析
        2.2.3 大麻叶中主要非大麻素成分的含量
        2.2.4 总黄酮提取优化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大麻叶提取液的生物活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1.4 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3.1.5 抑菌活性的测定
        3.1.6 DNA保护活性的测定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2份大麻叶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
        3.2.2 12份大麻叶提取液的酶抑制活性
        3.2.3 12份大麻叶提取液的抑菌活性
        3.2.4 12份大麻提取液叶的DNA保护活性
        3.2.5 相关性分析
        3.2.6 多元线性回归
        3.2.7 主成分分析(PCA)
        3.2.8 聚类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大麻叶提取液的酪氨酸酶抑制剂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pH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4.1.4 酪氨酸酶活性的测定
        4.1.5 酪氨酸酶抑制剂筛选条件优化
        4.1.6 筛选酪氨酸酶抑制剂
        4.1.7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鉴定与活性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HPLC分析的优化
        4.2.2 酪氨酸酶最优的pH
        4.2.3 抑制剂筛选条件优化
        4.2.4 抑制剂筛选
        4.2.5 抑制剂的鉴定和活性验证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大麻叶提取液对MDCK细胞的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细胞培养
        5.1.4 细胞分组与处理
        5.1.5 CCK8 法测大麻叶提取液对MDCK细胞的增值作用
        5.1.6 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观察大麻叶提取液对MDCK形态的影响
        5.1.7 MDCK细胞膜完整性检测
        5.1.8 MDCK细胞上清TNF-α 、IL-6 水平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麻叶提取液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5.2.2 大麻叶提取液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5.2.3 LPS浓度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5.2.4 大麻叶提取液对LPS刺激后细胞活力的影响
        5.2.5 细胞上清中TNF-α、IL-6 炎症因子的检测
        5.2.6 大麻叶提取液对LPS刺激的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5.2.7 大麻叶提取液对LPS刺激的MDCK细胞的形态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四合木叶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蒺藜科植物代谢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1.1 蒺藜科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1.1 生物碱类化合物
        1.1.1.2 黄酮类化合物
        1.1.1.3 三萜类化合物
        1.1.1.4 甾体类化合物
        1.1.1.5 其它类化合物
        1.1.2 蒺藜科植物中代谢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2.1 临床用药
        1.1.2.2 蒺藜科植物中代谢成分的体外活性研究进展
        1.1.2.3 蒺藜科植物中代谢成分的体内活性研究进展
    1.2 镉研究进展
        1.2.1 镉的致癌性
        1.2.2 镉的氧化损伤
        1.2.3 镉诱导细胞凋亡
        1.2.4 镉造成DNA损伤
        1.2.5 镉通过调节信号通路影响细胞正常生命活动
        1.2.6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镉中毒的保护研究
    1.3 四合木研究进展
        1.3.1 四合木生物学特性
        1.3.2 四合木的生理生态特性及保护策略研究
        1.3.3 四合木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合木叶中化学成分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与药品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提取、分离流程
        2.1.5 水解与衍生反应
        2.1.6 色谱及质谱条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化合物结构解析
        2.2.1.1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
        2.2.1.2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
        2.2.1.3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2.2.1.4 化合物4的结构鉴定
        2.2.1.5 化合物5的结构鉴定
        2.2.1.6 化合物6的结构鉴定
        2.2.1.7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
        2.2.1.8 化合物8的结构鉴定
        2.2.1.9 化合物9的结构鉴定
        2.2.1.10 化合物10的结构鉴定
        2.2.1.11 化合物11的结构鉴定
        2.2.1.12 化合物12的结构鉴定
        2.2.1.13 化合物13的结构鉴定
        2.2.1.14 化合物14-17的结构鉴定
        2.2.1.15 化合物18的结构鉴定
        2.2.1.16 化合物19的结构鉴定
        2.2.1.17 化合物20的结构鉴定
        2.2.1.18 化合物21的结构鉴定
        2.2.2 四合木叶中获得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2.3 二降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假说
    2.4 讨论
第三章 四合木叶中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细胞株系和样品化合物准备
        3.1.3 实验方法
        3.1.3.1 单体化合物对细胞氯化镉损伤的保护活性
        3.1.3.2 单体化合物对氯化镉损伤的保护机制
        3.1.3.3 单体化合物的抗癌活性
        3.1.3.4 单体化合物体外酶活抑制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体化合物对氯化镉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3.2.2 单体化合物对氯化镉损伤的保护机制
        3.2.3 单体化合物的抑癌活性
        3.2.4 单体化合物体外酶活抑制实验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性
    4.1 结论
    4.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6)BoPIF4和BobHLH66转录因子对采后西兰花黄化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西兰花采后生物学特性及主要问题
        1.1.1 西兰花简介
        1.1.2 西兰花采后主要问题
    1.2 果蔬黄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果蔬黄化与内源色素组成
        1.2.2 叶绿素代谢与果蔬黄化
        1.2.3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与果蔬黄化
        1.2.4 西兰花黄化研究进展
    1.3 转录组学在果蔬采后品质劣变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学简介
        1.3.2 果蔬采后品质劣变的转录组研究
    1.4 果蔬采后品质劣变的关键转录因子与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1.4.1 转录因子简介
        1.4.2 果蔬采后品质劣变中转录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温度下西兰花的表型和生化指标的变化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黄化程度分级
        2.2.2 色差的测定
        2.2.3 解剖电镜观察
        2.2.4 细胞结构观察
        2.2.5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温度下西兰花的转黄情况
        2.3.2 不同温度下西兰花色差的变化
        2.3.3 不同温度下西兰花花蕾解剖结构的变化
        2.3.4 不同温度下西兰花细胞结构的变化
        2.3.5 不同温度下西兰花色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花球黄化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后贮藏过程中西兰花黄化的转录组学分析
    3.1 材料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叶绿素荧光成像检测
        3.2.2 Illumina深度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3.2.3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与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3.2.4 总RNA的提取、c DNA第一条链的合成与基因定量表达的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西兰花黄化过程中叶绿素荧光图像与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3.3.2 转录组质检与产量统计
        3.3.3 黄化相关代谢通路中差异基因的分析
        3.3.4 差异转录因子的GO分析
        3.3.5 西兰花黄化过程中色素含量的验证
        3.3.6 西兰花黄化过程中差异基因表达量的验证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oPIF4和BobHLH66 转录因子对西兰花黄化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4.1 材料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西兰花基因组DNA提取
        4.2.2 BoCAO和 BoHYD基因启动子克隆
        4.2.3 BoPIF4和BobHLH66 基因编码区克隆
        4.2.4 系统进化树构建
        4.2.5 多重蛋白序列结构域比对
        4.2.6 BoPIF4和BobHLH66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2.7 酵母单杂交实验
        4.2.8 凝胶阻滞迁移实验
        4.2.9 转录激活实验
        4.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oCAO和 BoHYD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鉴定
        4.3.2 BoPIF4和BobHLH66 基因编码区的克隆及鉴定
        4.3.3 系统进化树分析
        4.3.4 BoPIF4和BobHLH66 蛋白序列的结构域分析
        4.3.5 BoPIF4和BobHLH66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4.3.6 BoPIF4和BobHLH66 转录因子对BoCAO和BoHYD基因调控的初步鉴定
        4.3.7 BoPIF4和BobHLH66 转录因子与BoCAO和BoHYD基因特异性结合的鉴定
        4.3.8 BoPIF4和BobHLH66 转录因子对BoCAO和BoHYD基因转录激活的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oPIF4和BobHLH66 转录因子在拟南芥中的遗传转化验证
    5.1 材料
        5.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方法
        5.2.1 拟南芥基因组DNA提取
        5.2.2 AtPIF4和AtbHLH66 基因编码区序列克隆
        5.2.3 过表达和RNAi载体构建
        5.2.4 转基因株系的转化
        5.2.5 转基因株系的筛选
        5.2.6 转基因株系的分子检测
        5.2.7 转基因株系的表型检测
        5.2.8 总RNA的提取、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与基因定量表达的测定
        5.2.9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AtPIF4和AtbHLH66 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克隆
        5.3.2 过表达载体构建
        5.3.3 RNAi载体构建
        5.3.4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检测
        5.3.5 转基因株系的阳性筛选
        5.3.6 转基因株系的分子鉴定
        5.3.7 转基因株系的表型鉴定
        5.3.8 BoPIF4和BobHLH66 转录因子参与调控采后西兰花黄化的代谢网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褪黑素处理对西兰花采后黄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
    6.1 材料
        6.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2 方法
        6.2.1 黄化程度分级
        6.2.2 叶绿素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6.2.3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6.2.4 总RNA的提取、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与基因定量表达的测定
        6.2.5 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检测
        6.2.6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褪黑素处理对贮藏过程中西兰花颜色的影响
        6.3.2 褪黑素处理对贮藏过程中西兰花色素含量的影响
        6.3.3 褪黑素处理对西兰花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6.3.4 褪黑素处理对西兰花BoPIF4和BobHLH66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6.3.5 褪黑素处理对西兰花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6.3.6 褪黑素处理对西兰花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总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缩略语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银杏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银杏的研究进展
        1.1.1 银杏概述
        1.1.2 银杏叶的主要功能成分
        1.1.3 银杏的生物活性
    1.2 多糖研究进展
        1.2.1 多糖的提取
        1.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多糖的结构测定
        1.2.4 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银杏的安全性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银杏叶多糖提取优化、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和设备
        2.1.3 银杏叶多糖的提取
        2.1.4 单因素研究实验设计
        2.1.5 响应面实验设计
        2.1.6 GBPS分离纯化
        2.1.7 GBPS中总糖、糖醛酸、总多酚和蛋白含量的测定
        2.1.8 GBPS单糖组成测定
        2.1.9 GBPS分子量检测
        2.1.10 红外光谱分析
        2.1.11 紫外光谱分析
        2.1.12 数据处理、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提取温度对GBPS得率的影响
        2.2.2 提取时间对GBPS得率的影响
        2.2.3 提取液料比对GBPS得率的影响
        2.2.4 提取次数对GBPS得率的影响
        2.2.5 响应面统计分析及模型预测
        2.2.6 GBPS的初步纯化
        2.2.7 GBPS-2和GBPS-3的理化性质和初步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杏叶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和设备
        3.1.3 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
        3.1.4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活性
        3.1.5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3.1.6 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
        3.1.7 抑制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活性
        3.1.8 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
        3.1.9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1.10 还原力的测定
        3.1.11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的活性
        3.1.12 抑制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
        3.1.13 数据处理、分析与统计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
        3.2.2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活性
        3.2.3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3.2.4 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
        3.2.5 抑制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活性
        3.2.6 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
        3.2.7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2.8 还原力的测定
        3.2.9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的活性
        3.2.10 抑制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杏叶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和设备
        4.1.3 RAW264.7培养及增殖实验
        4.1.4 RAW264.7吞噬指数测定
        4.1.5 RAW264.7酸性磷酸酶测定
        4.1.6 NO和细胞因子的测定
        4.1.7 细胞中基因水平表达测定
        4.1.8 细胞中蛋白水平表达测定
        4.1.9 数据处理、分析与统计
    4.2 结果与讨论
        4.2.1 GBPS-2和GBPS-3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
        4.2.2 GBPS-2和GBPS-3对RAW264.7细胞吞噬指数的影响
        4.2.3 GBPS-2和GBPS-3对RAW264.7细胞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4.2.4 GBPS-2和GBPS-3对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4.2.5 GBPS-2和GBPS-3对RAW264.7细胞分泌NO和PGE2的影响
        4.2.6 GBPS-2对RAW264.7细胞中NF-κB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杏叶多糖体外消化及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仪器和设备
        5.1.3 体外模拟口腔对GBPS的消化
        5.1.4 体外模拟胃对GBPS的消化
        5.1.5 体外模拟肠液对GBPS的消化
        5.1.6 体外模拟肠道微生物对GBPS的发酵
        5.1.7 消化前后GBPS分子量的变化
        5.1.8 消化及发酵前后GBPS溶液还原糖的的变化
        5.1.9 发酵前后pH和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5.1.10 发酵前后肠道微生物变化分析
        5.1.11 数据处理、分析与统计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体外模拟口腔对GBPS的消化
        5.2.2 体外模拟胃液对GBPS的消化
        5.2.3 体外模拟小肠液对GBPS的消化
        5.2.4 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对GBPS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BPS-2和GBPS-3的益生活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仪器和设备
        6.1.3 体外模拟肠道微生物对GBPS-2和GBPS-3的发酵
        6.1.4 发酵前后pH和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6.1.5 发酵前后肠道微生物的测定
        6.1.6 数据处理、分析与统计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
        6.2.2 GBPS-2和GBPS-3对肠道微生物整体组成影响
        6.2.3 GBPS-2和GBPS-3对发酵液中pH和SCFAs含量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略表
作者简介

(8)水仙花色素成分分析及花色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观赏植物花色的形成机制
        1.1.1 花瓣组织与花色形成
        1.1.2 花色素的种类
    1.2 花色表型测定技术研究
        1.2.1 目视测色法
        1.2.2 比色卡比色法
        1.2.3 仪器测色法
        1.2.4 数字化描述色彩法
    1.3 花色素结构鉴定技术的研究
        1.3.1 纸层析法
        1.3.2 薄层色谱分析
        1.3.3 高效液相色谱
        1.3.4 超高效液相色谱
        1.3.5 核磁共振
    1.4 花色素的活性研究
        1.4.1 抗氧化作用
        1.4.2 抗癌作用
        1.4.3 抗炎作用
        1.4.4 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
        1.4.5 其他作用
    1.5 植物花色素合成途径及结构基因的研究
        1.5.1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5.2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1.5.3 甜菜色素的生物合成
    1.6 水仙花色研究
        1.6.1 水仙概述
        1.6.2 水仙的分类
        1.6.3 水仙花色素种类
    1.7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水仙花期与花朵形态
    引言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水仙花期的判定与观测
        2.2.2 水仙花瓣和副冠形态指标的测定
        2.2.3 数据统计
    2.3 结果
        2.3.1 23 个水仙材料的花期观测
        2.3.2 23 个水仙形态指标的测定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水仙花色素组成及与花色的关系
    引言
    3.1 材料与试剂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剂和标准品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花色描述
        3.2.2 花色素定性分析
        3.2.3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总量测定
        3.2.4 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3.2.5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总量测定
        3.2.6 黄酮类化合物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3.2.7 标准品的制备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水仙花色描述
        3.3.2 水仙品种花色聚类
        3.3.3 水仙花色表型分布特点
        3.3.4 水仙花色素类型鉴定
        3.3.5 水仙中类胡萝卜素的成分鉴定
        3.3.6 水仙中类黄酮的成分鉴定
        3.3.7 水仙中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的含量
        3.3.8 水仙花色参数与花色素组成的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水仙花色素抗氧化活性研究
    引言
    4.1 材料与试剂
        4.1.1 材料
        4.1.2 试剂与标准品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2 总酚含量的测定
        4.2.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4.2.4 抗氧化活性测定
    4.3 结果
        4.3.1 6 种水仙总酚总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4.3.2 6 种水仙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3.3 抗氧化活性与抗氧化物含量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水仙‘Professor Einstein’及其芽变上农晚霞花色差异机制探讨
    引言
    5.1 材料与试剂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剂、试剂盒与标准品
        5.1.3 缓冲液、生化试剂和培养基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水仙花朵发育阶段的划分
        5.2.2 样品采集
        5.2.3 水仙花色的测定
        5.2.4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定性定量分析
        5.2.5 类黄酮的提取及定性定量分析
        5.2.6 标准品的制备
        5.2.7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5.2.8 基因核心片段的扩增
        5.2.9 扩增产物纯化回收
        5.2.10 回收片段与pMD?18-T Vector的连接
        5.2.11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5.2.12 阳性克隆鉴定
        5.2.13 cDNA第一链合成
        5.2.14 引物设计
        5.2.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5.2.16 荧光定量PCR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两种水仙花色的表型差异
        5.3.2 水仙PE和 WX中类胡萝卜素的成分鉴定
        5.3.3 水仙PE和 WX中类黄酮的成分鉴定
        5.3.4 水仙PE和 WX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
        5.3.5 水仙PE和 WX中黄酮醇合成途径
        5.3.6 两种水仙副冠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及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模式
        5.3.7 两种水仙花瓣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及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模式
        5.3.8 两种水仙副冠和花瓣中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含量以及结构基因的表达模式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附表
致谢
攻博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

(9)不同生育期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的动态积累(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1.2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β-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
    2.2总黄酮的含量变化
3结论

(10)橙色大白菜类胡萝卜素提取与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白菜种植及样品采集
    1.3 试验设计
    1.4 白菜叶球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1.5 类胡萝卜素主要成分的RP-HPLC法测定
    1.6 RP-HPLC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测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白菜类胡萝卜素有机溶剂提取法的单因素优化
    2.2 白菜类胡萝卜素有机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
    2.3白菜类胡萝卜素总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与比较
    2.4 白菜类胡萝卜素成分及含量的RP-HPLC法测定
    2.5 RP-HPLC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 讨论
    3.1 不同提取溶剂对提取的白菜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2 橙色大白菜类胡萝卜素的测定方法
    3.3 橙色大白菜类胡萝卜素的组分及其含量
4 结论

四、银杏叶中β-胡萝卜素的提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联合组学技术的红花槭叶片呈色机理分析和ArMYB89的基因功能研究[D]. 陆小雨.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植物基天然媒染剂的开发及其在羊毛织物染色和功能整理中的应用[D]. 周琪. 西南大学, 2021(01)
  • [3]三角枫新品种‘齐鲁金’的叶色变异机理研究[D]. 褚江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4]工业大麻叶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 刘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四合木叶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D]. 武志刚. 内蒙古大学, 2020
  • [6]BoPIF4和BobHLH66转录因子对采后西兰花黄化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研究[D]. 罗枫.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7)
  • [7]银杏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 任琪.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4)
  • [8]水仙花色素成分分析及花色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李欣.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不同生育期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的动态积累[J]. 向福,江安娜,项俊,方元平,付建强,王书珍. 食品工业科技, 2015(14)
  • [10]橙色大白菜类胡萝卜素提取与测定方法研究[J]. 莫玉楠,张鲁刚,王国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类胡萝卜素论文 β-胡萝卜素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银杏果论文

上一篇: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必须消除四大不稳定因素
下一篇: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