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荣征[1](2021)在《miR-194调控RAC1抑制肝癌干细胞增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是重大的临床疾病。术后复发和靶向药物耐药是肝癌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肝癌干细胞,在肿瘤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肝癌干细胞扩增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microRNA是一种小分子,在肿瘤的增殖、凋亡、干细胞更新等多种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miR-194是microRNAs其中的一种,近年来关于miR-194的研究较多,但在肝癌干细胞中是否发挥作用目前仍未知。本课题旨在研究探索miR-194在肝癌及肝癌干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明确miR-194对肝癌干细胞功能的影响,同时探究在干细胞活动中miR-194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研究miR-194与肝癌患者预后及索拉菲尼治疗敏感性的关系。为肝癌的诊治提供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分以下四部分进行。在第一部中,实验利用110例肝癌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并利用人原代肝癌细胞、以及肝癌细胞系,通过干细胞成球实验进行干细胞筛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q RT-PCR)方法,对肝癌及癌旁组织、肝癌细胞干细胞球体及非球体在中miR-194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比较。实验结果:miR-194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p<0.05;在肝癌细胞系及人原代肝癌细胞中,miR-194在干细胞球体中的表达强度显着低于非球细胞,p<0.05。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利用LM3及Huh7肝癌细胞系,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式,分别研究过表达miR-194及miR-194抑制剂对肝癌干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分别通过FACS检测了Ep CAM+、CD133+肝癌干细胞的比例、用悬浮成球实验测定干细胞成球能力、用q PCR检测了干细胞相关基因(Ep CAM、CD133、CD24、CD90等)的miRNA表达水平变化、还利用体外有限稀释实验测定了肝癌干细胞的比例的差异。实验结果:与对照相比,Ep CAM及CD133阳性的肝癌干细胞比例在miR-194过表达后显着降低、在miR-194受抑制后显着增强,p<0.05;悬浮成球实验发现,肝癌干细胞成球数目在miR-194过表达情况下显着减少、在miR-194受抑制后显着增加,p<0.05;rt-PCR检测发现,Ep CAM、CD133、CD24、CD90等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强度在miR-194过表达情况下显着减少、在miR-194受抑制后显着增强p<0.05;体外有限稀释法测定发现,肝癌干细胞的比例在miR-194过表达情况下显着减少、在miR-194受抑制后显着增强p<0.05。结果表明miR-194在抑制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第三部分中,我们首先利用肝癌细胞系,通过慢病毒转染方法并利用悬浮成球试验富集过表达miR-194的肝癌干细胞及阴性对照细胞。提取干细胞并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了miR-194过表达后RAC1等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了肝癌细胞中miR-194与RAC1的m RNA 3’UTR的直接结合能力。而后,我们通过si RNA干扰的方法敲低RAC1表达,分别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干细胞比例测定、悬浮成球实验进行干细胞球数目测定、以及rt-PCR对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进行测定等方法,观察RAC1敲低后干细胞特征的改变。最后,我们通过si RNA敲除RAC1、以及慢病毒过表达miR-194等方式,利用FACS干细胞比例测定、悬浮干细胞成球实验,分别观察了RAC1敲低及未敲低时,过表达miR-194对干细胞功能的影响。同时也利用了肿瘤侵袭实验,观察了不同miR-194及RAC1水平下,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肝癌干细胞中过表达miR-194后,RAC1表达水平显着增高、且miR-194能与RAC1的m RNA 3’UTR直接结合;敲低RAC1后,Ep CAM+及CD133+肝癌干细胞比例、干细胞成球数目均显着降低、干细胞表面标志物Ep CAM、CD133、CD24、CD90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在RAC1未敲低时,过表达miR-194组与对照相比,Ep CAM+及CD133+肝癌干细胞比例、干细胞成球数目、肿瘤侵袭实验中的穿膜数目均显着降低p<0.05;而在RAC1敲低的情况下,过表达miR-194组与对照相比,Ep CAM+及CD133+肝癌干细胞比例、干细胞成球数目、肿瘤侵袭实验中的穿膜数目均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miR-194能靶向结合RAC1 m RNA继而直接抑制RAC1表达,敲低RAC1能抑制干细胞自我更新,而RAC1的敲低能消除miR-194对肝癌干细胞更新的抑制,此外miR-194还能直接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第四部分中,我们根据miR-194的表达强度将110例肝癌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并利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了miR-194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分析对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Cox回归。实验还利用索拉菲尼耐药的肝癌细胞系,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了miR-194在耐药肝癌细胞上表达的特点。此外还利用LM3及Huh7肝癌细胞系分别通过索拉菲尼及对照(DSMO)方法处理后,通过病毒转染的方法过表达miR-194,并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凋亡实验、免疫印迹检测凋亡相关分子(PARP)等方法,分别在索拉菲尼及对照处理情况下,检测过表达miR-194与对照相比,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其中miR-194高表达组的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显着高于低表达组,p<0.05;肿瘤大小及miR-194低表达是肝癌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而肿瘤大小、miR-194低表达、微血管癌栓是肝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与非耐药肝癌细胞相比,miR-194在索拉菲尼耐药的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无索拉菲尼情况下,过表达miR-194与对照相比,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凋亡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凋亡分子PARP无明显表达;在索拉菲尼处理的情况下,过表达miR-194与对照相比,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减弱、凋亡细胞比例显着增加,p<0.05,凋亡分子PARP表达显着增加。表明索拉菲尼能抑制肝癌细胞miR-194表达;miR-194不能影响肝癌细胞增殖或凋亡;单独过表达miR-194不能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或凋亡;而在索拉菲尼处理情况下,过表达miR-194与对照相比,更能增强索拉菲尼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的能力。结论:与非耐药肝癌细胞相比,miR-194在索拉菲尼耐药细胞中低表达,且miR-194能通过直接靶向结合的方式抑制RAC1的表达,进而抑制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miR-19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且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miR-194还能增强索拉菲尼对肝癌治疗的敏感性。提示miR-194能为肝癌治疗提供潜在治疗靶点,能为完善肝癌干细胞更新的机制提供新思路。
田萍[2](2020)在《CBX7通过ITGβ3/TGFβ1/AK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色素框同源物7(CBX7)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论证CBX7通过整合素β3(ITGβ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干扰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发生、宫颈癌的进展和化疗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人宫颈癌组织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ITGβ3、TGFβ1、磷酸化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AKT、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和波形蛋白(VIM),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分析CBX7和肿瘤相关基因在癌组织与癌旁非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CBX7与临床病理参数、肿瘤相关基因的关系;采用生存分析,评价CBX7表达对宫颈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利用Lentivirus载体系统转染He La、Si Ha细胞,构建CBX7过表达和下调的稳定转染细胞系。将稳定转染Si Ha细胞暴露于顺铂,应用敲低CBX7 Si Ha(si CBX7 Si Ha)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采用MTT、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转染不同水平CBX7细胞的成瘤率、移植瘤体积及重量;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移植瘤模型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RNAi的方法下调稳定转染细胞株中TGFβ1表达,抑制ITGβ3/TGFβ1轴;将稳定转染Si Ha细胞暴露顺铂,检测上述细胞生长、侵袭能力和凋亡情况;检测转染与未转染sh RNA TGFβ1细胞中,暴露与未暴露顺铂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CBX7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显着负相关,并随着组织分化的消除而表达下降;(2)CBX7与宫颈癌生存率呈正相关;(3)IHC检测CBX7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非瘤组织并与ITGβ3、TGFβ1、PI3K、AKT、p-AKT和VIM负相关,与E-cad正相关;(4)稳定转染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检测,敲低CBX7促进了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凋亡能力明显减弱;上调CBX7提高了顺铂对Si Ha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作用;敲低CBX7提高了裸鼠成瘤率,增加了移植瘤模型的体积和体重;(5)IHC分析移植瘤组织结果显示,CBX7、E-cad在si CBX7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VIM高于对照组;ITGβ3、TGFβ1在si CBX7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6)移植瘤中ITGβ3、TGFβ1、PI3K和AKT m RNA高于对照组;(7)沉默TGFβ1的细胞生物学行为检测,沉默TGFβ1消弱了si CBX7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和对凋亡的抑制作用;(8)敲低CBX7升高了ITGβ3、TGFβ1、PI3K、AKT、VIM m RNA和蛋白等表达,降低了E-cad表达;采用sh RNA TGFβ1转染逆转了si CBX7对ITGβ3、TGFβ1、PI3K、AKT、VIM m RNA和蛋白的升高,抑制了对E-cad的降低;(9)Si Ha细胞暴露于顺铂,过表达CBX7调低了ITGβ3/TGFβ1信号通路及VIM的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了E-cad的表达。结论:CBX7在人宫颈癌组织中表达降低,CBX7是宫颈癌预后的预测因子之一;CBX7的低表达可促进宫颈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抑制凋亡,CBX7过表达提高了宫颈癌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si CBX7调控ITGβ3/TGFβ1轴调节宫颈癌EMT的发生,沉默TGFβ1,可以部分逆转宫颈癌细胞EMT表征;CBX7通过ITGβ3/TGFβ1轴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EMT的发生和化疗药物敏感性;证明CBX7在宫颈癌中是抑癌基因,可能是治疗宫颈癌的一个潜在因子,通过CBX7抑制ITGβ3/TGFβ1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提高宫颈癌疗效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卢海[3](2018)在《PRIM1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指出尽管人们对肝细胞癌外科的手术治疗、全身的系统治疗的体系的逐步的完善,同时也随着对分子病理生理机制水平深入的基础研究,对于肝细胞癌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但目前并没有改变肝细胞癌发病率逐渐升高、死亡率仍在升高的这个趋势,仍需要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方面做深入研究,尤其是肝细胞癌细胞的DNA复制的启动点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DNA合成酶的作用是开始DNA合成。真核细胞核DNA引物合成酶含有PRIM1和PRIM2 2个亚基。PRIM1是异四倍体真核生物多醚菌素α/引物酶合成物最小亚基,它单独携带有酶的催化作用和引物的延伸作用,然而PRIM2基于完全没有这些酶的活性作用。在整个细胞周期过程中,PRIM1基因的mRNA水平的表达是不断调整的,没有PRIM1基因的催化作用,DNA的起始点的复制是无法进行的,所以PRIM1基因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已有在膀胱癌、乳腺癌、骨肉瘤等肿瘤细胞中是报道。很多微点阵研究证实细胞循环周期的异常在肝细胞癌是一个连贯事件,PRIM1突变影响细胞循环周期G1到S期过渡。Wurmbach等研究证实PRIM1基因可以作为早期肝细胞癌的潜在的标记物,在肝细胞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向上调节的PRIM1基因同时参与细胞的损伤、DNA的修复与复制。鉴于PRIM1参与DNA合成的催化和引物的延伸作用,且已有研究表明在肝肿瘤细胞中PRIM1高表达,本课题组提出PRIM1促进肝细胞癌细胞增殖的假设,我们拟借助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肿瘤标本数据库成熟的样本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获得50对配对的肿瘤样本RNAseq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PRIM1基因信息,以实现以下目标:1.利用现有的肿瘤标本数据库,运用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方法获得PRIM1基因信息同时证明其与临床具有相关性;2.设计PRIM1干扰靶点基因干扰肝细胞癌细胞系,鉴定肝细胞癌细胞增殖情况;3.制备Affymetrix表达谱芯片同时推测PRIM1基因在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的信号调控通路等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四部分研究内容:一、TGCA肿瘤数据库,获得50对配对的的肝细胞样本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PRIM1基因信息二、以目的基因PRIM1基因为模板,设计PRIM1基因干扰靶点基因序列,同时进行慢病毒包装获得干扰质粒;三、干扰BEL-7 4 04、SMMC-7 72 1肝细胞癌细胞中PRIM1基因表达,鉴定肝细胞癌细胞增殖情况;四、制备Affymetrix表达谱芯片制备及利用Pathway探索PRIM1基因下游调控蛋白表达检测;目的探寻PRIM1基因在肝细胞癌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的意义。方法我们通过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肿瘤数据库获获得50对配对的肝细胞癌样本RNAseq数据,再利用Trimmed Mean of M-values 进行数据标准化、Biological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进行数据质控、Log2(Cancer/Normal)过滤等统计学方法获得PRIM1目的基因信息,同时也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对PRIM1基因在不同临床资料的不同水平上的表达水平的差异显着性进行分析,进而说明PRIM1基因不同的临床T分期、N转移、M转移和病理分级分组的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性。以PRIM1目的基因为模板设计并完成其目的基因干扰靶点的序列,获得LV-PRIM1-RNAi质粒,利用慢病毒将获得的干扰靶点质粒转染进入B E L-7 4 0 4、S M M C-7 7 2 1细胞,借助Celigo仪器、Caspase3/7Assay试剂盒、流式细胞仪、MTT测定慢病毒转染后基因敲减效率大于50%的肝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再将含有干扰靶基因的慢病毒液转染后的B E L-7 4 0 4细胞接种至4周龄的雌性的SCID小鼠的皮下,连续动态观察其注射部位形成的肿瘤重量及荧光的表达量。同时提取慢病毒转染后基因敲减效率大于70%的肝细胞癌细胞的总得RNA制备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利用一体化的在线整合分析软件(IPA)分析转染后的肝细胞癌的基因、蛋白质之间的属性及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同时利用Western Blot验证基因与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对TCGA肿瘤数据库获得的50对配对的肝细胞癌的样本RNAseq数据,进行TMM、BCV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说明获得的肝细胞癌的样本数据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可以用于后续的分析,Log2(Cancer/Normal)分析方法获得PRIM1基因信息;Mann-Whitney U统计学检验方法对PRIM1在不同临床资料的不同水平上的表达水平的差异显示其具有显着的差异性,且PRIM1在不同T分期、N转移、M转移和病理分级分组的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着的差异性,从而也说明PRIM1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具有相关性。将以PRIM1目的基因为模板获得的经过基因测序结果正确的干扰靶基因质粒经过慢病毒包装系统转染进B E L-7 4 0 4、S M M C-7 7 2 1细胞后,对于QPCR检测到肿瘤细胞中PRIMI基因敲减效率达50%的肝细胞癌细胞通过Celigo仪器、Caspase3/7 Assay试剂盒、流式细胞仪、MTT测定显示转染后的肝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凋亡能力增加;慢病毒转染后B E L-7 4 0 4细胞接种至4周龄的雌性的SCID小鼠皮下,连续动态观察显示转染后干扰组形成的肿瘤重量及荧光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减少。Affymetrix表达谱分析、IPA整合软件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下游的PRIM1基因EGR1蛋白表达下调32.2%,WNT5A蛋白表达下调47.2%,IRS1蛋白表达下调37.3%。结论干扰肝细胞癌中PRIM1基因的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肝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同时也促进肝细胞癌细胞的凋亡,PRIM1可能是通过WNT5a蛋白调控通路调节肝细胞癌的增殖与凋亡。
杨建伟,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杜峰,宋涛[4](2010)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表现与细胞DNA增殖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表现与细胞DNA增殖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HCC)35例,根据CT动态增强表现分为典型组(A组)28例和非典型组(B组)7例,增强后记录各肿瘤结节的CT增强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退时间及增强持续时间。所有病例均在行CT动态增强后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与流式细胞术检查。分别记录各肿瘤结节细胞增殖的DNA各期比率以及增殖系数PI,计算2组间DNA非整倍体(异倍体)干系的百分比率。结果CT动态增强检查,始增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始退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增强持续时间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细胞DNA分析,A组肝癌细胞表现为高增值的S期比率及增殖系数显着高于B组(P<0.05)。A组异倍体峰出现率高达53.57%(15/28),B组则无1例出现异倍体峰。结论CT动态增强持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与恶性度。
王斌[5](2009)在《微卫星杂合性缺失检测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手术治疗明显改善了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但总体上肝细胞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40%左右,其中多结节性肝细胞癌和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是严重阻碍患者手术远期疗效的两个重要瓶颈。了解多结节性和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与治疗模式和预后的关系,可以为临床上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肝细胞癌提供有用的理论依据。多结节性肝细胞癌和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方式可分为肝内转移(intrahepatic metastasis,IM)和多中心发生(multicentric occurrence,MO)两种情况,前者属于单克隆起源,而后者为多克隆起源。判断肝细胞癌克隆起源对于患者治疗方案选择以及评估预后十分必要。从理论上讲,如果某个多结节性肝细胞癌为MO,那么各个结节的生物学行为与单发病灶的肝细胞癌相同,手术疗效优于肝内转移。但如果多结节病灶为IM,即肝内的多个病灶为癌细胞在肝内的扩散,由于手术难以切除全部癌灶而可能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失败。同样,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复发病灶既可能是IM,即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来自术后肝内残留的病灶,也可能是MO,此类术后再次出现肝细胞的癌变,产生新的肿瘤,即第二次原发癌灶。长期以来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标志物检测肝细胞癌克隆起源。国内外一些学者试图从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方面鉴别肝细胞癌的克隆起源,经过多年的尝试,学者们发现DNA倍体分析、p53基因突变差异位点分析、HBV-DNA整合位点分析以及X染色体失活连锁的HUMARA等检测方法虽然各自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都有明显的缺欠。目前认为,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遗传学改变(如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等)是其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很多肿瘤存在基因或基因组不稳定性或者遗传不稳定性。肝细胞癌中,发生在染色体1p,4q,5q,8p,8q,9p,10q,11p,13q,14q,16q,17p和22q上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十分常见,提示紧密连锁这些染色体区域上的相关抑癌基因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中不同结节之间出现不同LOH模式显示它们由不同的肿瘤克隆组成,提示其多克隆起源和多发灶性发展。从技术上讲,微卫星LOH分析对于DNA含量少的标本,如针吸活检或者肝组织活检均适用,因此有助于在术前了解肿瘤的克隆来源。此外,对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存档肝细胞癌标本,在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亦可有效地提取基因组DNA进行LOH检测。研究目的:⑴选择不同染色体上15个微卫星位点对多结节性肝细胞癌和复发性肝细胞癌进行LOH分析,通过比较各肿瘤结节间LOH模式的异同,借此区分肝内转移和多中心发生;⑵建立一组具有较高MO检出率的微卫星位点检测谱;⑶比较研究肝内转移和多中心发生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不同对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根据我科前期关于肝细胞癌基因组不稳定以及小肝细胞癌微卫星变异特点的相关研究结果,选择7个高频微卫星LOH位点。此外,另选择8个文献报道的微卫星LOH位点。以手术切除的40例复发性肝细胞癌和30例多结节性肝细胞癌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根据癌结节的组织病理学对其克隆起源进行判断。然后经显微切割技术分别获取肿瘤和癌旁肝组织,经DNA抽提和微卫星PCR-SSCP检测,分析肿瘤微卫星LOH,比较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中多个癌结节不同微卫星位点LOH的差异,作为判断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的分子依据,并通过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微卫星PCR-SSCP检测LOH的准确性。结果:判断克隆起源的标准:对同一病例中不同肿瘤结节的1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LOH分析,当信息性位点上各肿瘤结节LOH模式均相同,判断为IM;当各肿瘤结节出现不同LOH模式的微卫星位点数目/信息性位点总数大于30%,则判断为MO;而小于30%则为无法判断克隆起源(UD)。30例多结节性肝细胞癌中,15个微卫星位点发生LOH的频率从22.2%到56.9%,平均为36.7%。多结节性肝细胞癌中,33.3%(10/30)和60.0%(18/30)的患者分别诊断为MO以及IM,2例(6.7%)患者无法判断克隆来源,形态学和PCR-SSCP检测结果差异率为23.3%(7/30)。40例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例中,15个微卫星位点发生LOH的频率从26.8%到46.9%,平均为37.5%。复发性肝细胞癌中,30.0%(12/40)和65%(26/40)的患者分别诊断为MO和IM,2例(5%)患者无法判断克隆来源,形态学和PCR-SSCP检测结果差异率为22.5%(9/40)。从上面2组研究对象中各随机抽取4例配对样本进行毛细管电泳测序,其结果与PCR-SSCP分析LOH的结果一致。70例研究对象中,22例诊断为MO,其中有59.1%(13/22)均检测到D4S402、D4S406位点LOH模式不同,此外D17S831、D16S505、D17S938和D8S277这4个位点LOH模式不同占MO患者总数也均高于30%;而D8S258和D8S520位点则小于10%。剔除D8S258即14个微卫星位点即可将22位MO病例检测出来。将66例明确克隆起源的肝细胞癌分为MO和IM组,比较二组临床病理指标的不同,结果发现二组在肿瘤大小、肿瘤是否侵犯血管、组织学分级和肝脏伴随病变上有统计学差异。在复发性肝细胞癌中,MO和IM组至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33.75±4.45)月和(14.23±2.54)月,MO组明显长于IM组(P=0.001)。结论:1.选择位于多条染色体(1,4,8,13,16和17)上的15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SSCP方法对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中不同肿瘤结节进行LOH分析,根据癌结节LOH模式的异同,可以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判断多结节性肝细胞癌和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克隆起源。该方法是弥补组织形态学诊断不够准确的理想方法之一。2.联合15个微卫星位点与联合14个位点(除外D8S258)在判断肝细胞癌克隆起源上具有同样的准确率。其中,在多中心发生肝细胞癌中检出D4S402、D4S406、D17S831、D16S505、D17S938和D8S277位点上存在不同LOH模式的比例均超过30%,提示该6个位点更为敏感和特异,可以作为鉴别多中心发生肝细胞癌的首选位点。3.对石蜡切片进行显微切割获取肿瘤组织DNA,结合PCR-SSCP技术进行LOH分析简单、经济、可行,且电泳条带和毛细管电泳测序结果基本一致。4.虽然组织学检查不能作为判断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的主要依据,但在肝硬化基础上,肿瘤体积较小,肿瘤无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好、复发间期时间长与肝细胞癌多中心发生密切相关。将临床病理学指标、组织形态学以及微卫星LOH检测相结合可以对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克隆起源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5.通过对复发性肝细胞癌生存分析发现,多中心发生的复发性肝细胞癌在第一次手术切除后至下一次肝细胞癌复发的间隔明显延长,预后较好。
胡鸿涛[6](2007)在《原发性肝细胞癌CT灌注成像表现与DNA增殖水平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表现与细胞DNA增殖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HCC)35例,根据CT灌注成像表现分为典型组(A组),即造影剂始退时间≤50s的“快进快退”组,与非典型组(B组),即始退时间>50s的“快进慢退”组,其中A组28例,B组7例,所有病变均经病理证实。增强后记录各肿瘤结节的CT增强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退时间及增强持续时间,并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例均在行CT灌注成像后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与流式细胞术检查。分别记录各肿瘤结节细胞增殖的DNA各期比率以及增殖系数PI,计算各组间DNA非整倍体(异倍体)干系的百分比率,并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对所有肝癌结节的增强持续时间和肿瘤细胞DNA S期比率及增殖系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CT灌注扫描检查,始增时间A组与B组分别为17.39±6.47s与16.41±3.59s,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峰值时间A组与B组分别为25.45±4.83s与26.73±6.38s,各组间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始退时间A组为35.83±5.61s,明显短于B组的61.73±8.25s(P<0.05);增强持续时间A、B两组分别为53.72±9.47s、122.85±10.43s,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细胞DNA分析,A组肝癌细胞表现为高增值的S期比率及增殖系数分别为35.21±6.11%、51.42±1.59%,显着高于B组的22.19±4.52%、32.91±6.27%(P<0.05)。A组异倍体峰出现率高达53.57%(15/28),B组则无一例出现异倍体峰。相关性分析,3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造影增强持续时间与其S期比率及增殖系数间相关系数rs=-0.72,rPI=-0.80,其相关性密切(P<0.05)。其中A组肝癌结节造影增强持续时间与DNA S期比率及增殖系数间相关系数rs=-0.47,rPI=-0.39,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造影增强持续时间与DNA S期比率及增殖系数间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细胞癌CT灌注成像表现与肿瘤细胞DNA增殖水平具有相关性,其增强持续时间与DNA的S期比率及增殖系数呈负相关关系,即原发性肝癌DNA呈高增殖与高分裂状态,其CT灌注成像表现呈“快进快退”的短增强持续时间的典型增强改变,而原发性肝癌DNA呈低增殖状态,其CT灌注成像表现呈“快进慢退”的长增强持续时间的不典型增强改变。因此,CT灌注成像增强持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与恶性度,CT增强持续时间长,则肿瘤生物学特性稳定,恶性度低,预后较好;反之,CT增强持续时间短,则肿瘤生物学特性活跃,恶性度高,预后较差。对肝癌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浩[7](2007)在《大肠癌P53蛋白、DNA含量测定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53蛋白和细胞DNA含量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02年10月~2005年10月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普外科8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突变型p53蛋白检测,并且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应大肠癌标本的DNA含量。结果经过独立性卡方检验,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侵犯深度、组织类型的大肠癌p53蛋白表达和细胞DNA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53蛋白表达和细胞DNA含量与大肠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存在显着性差异。大肠癌p53蛋白(+)表达率为70.0%,DNA异倍体表达率为76.25%,高异倍体表达率为56.25%,经过卡方检验发现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本实验提示了p53蛋白表达在大肠肿瘤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P53蛋白表达和细胞DNA含量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指标。
李宏,魏晓萍,惠起源[8](2007)在《生物体视学及图像分析技术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形态结构测试手段的改进,生物体视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得到了深化和发展。近年来一些文献报道了用体视学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反映消化系统肿瘤病变特征的定量指标,定量揭示了正常和病变组织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机能间的关系,探讨了其在临床病理诊断分析中的应用价值等。本文综述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李朋军,夏潮涌,潘运龙,黄中新,覃莉,唐海兰[9](2004)在《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测量与分析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TIGER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 4 5例肝细胞癌组织 4 μm、10 μm切片上DNA干系倍体值。4 μm组织切片测量肝细胞癌细胞核DNA的光密度,10 μm组织切片测量单个完整肝细胞癌细胞核的体积,经TIGER细胞图像分析仪计算获得以单个完整肝细胞癌细胞核体积为单位的DNA总量(以体积积分光密度表述),以同一切片内正常淋巴细胞作为内对照,计算其DNA干系倍体值。结果:⑴无 1例DNA干系倍体为二倍体;DNA干系倍体值在 2~ 5范围者 11例;在 5~ 8范围者 2 8例;大于 8者 6例。⑵DNA干系倍体与瘤体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术后生存率等有相关性。结论:DNA干系倍体能较准确反映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为认识肝细胞癌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陆云飞,林进令,韦敏怡,廖清华,曾健,邱庆明[10](2000)在《肝细胞癌DNA异倍体及nm23-H1、C-erb B-2和p53癌基因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DNA异倍体、nm2 3 H1、C erbB 2和p5 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DNA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 5 2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细胞的DNA含量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基因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结果 DNA异倍体在≤ 5cm肝癌组为 5 0 .0 % (12 /2 4) ,在 >5cm肝癌组为 82 .1%(2 3/2 8) ;DNA异倍体与肝癌肝内转移及合并癌栓有关。肝癌伴有肝内转移者的nm2 3 H 1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肝内转移者。肝癌合并癌栓者的 p5 3蛋白阳性率高于不合并癌栓者。异倍体肝癌的nm 2 3 H1和 p5 3蛋白阳性率高于二倍体肝癌。C erbB 2阳性率在各组中未见明显差别。术后生存率可能与DNA异倍体、nm 2 3 H1和 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有关。结论 DNA异倍体、nm2 3 H1和 p5 3蛋白阳性表达与肝癌侵袭性有较密切关系 ,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根据肝癌的个体差异选择治疗措施 ,提高疗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一、患者及实验材料 |
| (一)临床患者 |
| (二)组织样本 |
| (三)细胞样本 |
| (四)菌株和质粒 |
| 二、试剂和仪器 |
| (一)实验试剂 |
| (二)实验仪器 |
| 三、实验方法 |
| (一)细胞培养方法 |
| (二)实验分组的准备 |
| (三)细胞功能学实验 |
| (四)基因表达检测 |
| (五)统计分析 |
| 实验结果 |
| 第一部分: miR-194在肝癌及肝癌干细胞中的表达 |
| 一、miR-194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及肝癌干细胞中的表达 |
| 二、miR-194在肝癌干细胞中的表达 |
| 第二部分: miR-194对肝癌干细胞功能的影响 |
| 一、miR-194过表达情况下肝癌干细胞功能的变化 |
| 二、miR-194表达受抑制情况下的肝癌干细胞功能的变化 |
| 第三部分: 肝癌干细胞更新中miR-194与RAC1调控关系的研究 |
| 一、肝癌干细胞中miR-194过表达对RAC1表达的影响 |
| 二、RAC1敲低对肝癌干细胞功能的影响 |
| 三、si-RAC1消除了miR-194过表达对肝癌干细胞功能的影响 |
| 四、侵袭实验检测RAC1siRNA及miR-194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 第四部分: miR-194的临床意义研究 |
| 一、miR-19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强度与肝癌预后的关系 |
| 二、肝细胞癌中miR-194的表达强度与索拉菲尼耐药的关系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MiR-194及肝癌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CBX7及ITGβ3/TGFβ1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标本来源 |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1.3 实验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CBX7 在宫颈癌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细胞系的选取 |
|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 1.3 主要仪器 |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1.5 裸鼠来源和饲养 |
| 1.6 实验方法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CBX7 调控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细胞系的选取 |
|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 1.3 实验方法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创新点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CBX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附技术路线 |
| 第一章 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PRIM1基因信息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设计PRIM1干扰靶点基因及慢病毒包装获得干扰质粒 |
| 一、目的基因RNAi干扰慢病毒载体制备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二、慢病毒包装及质量检测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干扰BEL-7404、SMMC-771肝细胞癌细胞中PRIM1基因表达,鉴定肝细胞癌细胞增殖情况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Affymetrix表达谱芯片制备及PRIM1下游基因表达检测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 在职博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扫描方案 |
| 1.3 后处理方案 |
| 1.4 手术标本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学检查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按字母序排列)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多结节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的分子检测 |
| 一、材料和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检测的微卫星位点 |
| (三) 基因组DNA 制备 |
| (四) 主要仪器、试剂和溶剂 |
| (五) 显微组织切割 |
| (六) PCR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
| (七) 毛细管电泳测序 |
| (八)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 (九) 组织病理学诊断多结节性肝细胞癌MO 和IM 的标准 |
| (十) 微卫星LOH 的判断 |
| 二、结果 |
| (一) 多结节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
| (二) 微卫星LOH 的PCR-SSCP 检测 |
| (三) 克隆起源的LOH 模式分析 |
| (四) LOH 模式分析与形态学诊断的关系 |
| (五) PCR-SSCP 电泳的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 |
| 三、讨论 |
| 第二部分 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的分子检测 |
| 一、材料和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检测的微卫星位点 |
| (三) 实验标本取材和处理 |
| (四) 主要仪器、试剂和溶剂 |
| (五) DNA 提取,PCR 扩增 |
| (六) 毛细管电泳测序 |
| (七) 组织病理学诊断复发性肝细胞癌MO 和IM 的标准 |
| (八) 微卫星LOH 的判断 |
| 二、结果 |
| (一) 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
| (二) 微卫星LOH 的PCR-SSCP 检测 |
| (三) 克隆起源的LOH 模式分析 |
| (四) LOH 模式分析与形态学诊断的关系 |
| (五) PCR-SSCP 电泳的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 |
| (六) 微卫星位点选择在肝细胞癌多克隆起源诊断中的价值 |
| 三、讨论 |
| 第三部分 肝内转移和多中心发生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
| 一、对象和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研究的临床病理因素 |
| (三) 随访 |
| (四) 统计分析 |
| 二、结果 |
| (一) IM 和MO 两组肝细胞癌患者的一般特征 |
| (二) 不同克隆起源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
| (三) 复发性肝细胞癌中IM 和MO 两组与无病生存期的关系 |
| 三、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文献及参加科研工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论文部分 原发性肝细胞癌CT灌注成像表现与DNA增殖水平关系探讨 |
| 背景与目的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部分 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p53基因的研究进展 |
| 综述二 肿瘤细胞DNA倍体分析与研究现状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DNA含量测定 |
| 1.3 免疫组化检测 |
| 1.4 术后随访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肝癌DNA含量测定结果 |
| 2.2 DNA含量与肝癌肝内转移及癌栓的关系 |
| 2.3 癌基因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 2.4 DNA含量与nm23-H1、C-erb B-2和p53蛋白的关系 |
| 2.5 术后生存率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