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娜[1](2020)在《石榴花雌蕊败育相关microRNAs发掘与pg-miR166a-3p调控雌蕊发育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依据石榴花雌蕊发育是否正常,同一株石榴上的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可育花(两性花)和败育花(功能性雄花)。败育花雌蕊败育,不能正常发育为果实。减少石榴败育花比例、降低石榴生理落果比例是提高石榴产量的重要途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石榴败育花雌蕊败育的主要原因为胚珠内珠被原基形成后中止发育;花蕾期叶面喷施乙烯利和多效唑能有效提高可育花比例;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挖掘到在可育花与败育花雌蕊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候选基因。但是调控这些候选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因子尚不明确,减少可育花生理落果比例的问题亦亟待解决。miRNAs与靶基因互作在胚珠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上述研究结果基础上深入发掘调控石榴败育花雌蕊败育相关mi RNAs,为解决石榴花雌蕊败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进一步发掘了减少石榴可育花生理落果比例的措施,为提高石榴产量提供实践依据。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突尼斯软籽’石榴为试材,取其败育花雌蕊败育前、败育关键时期和败育后三个时期,并以同株树上可育花相应时期为对照进行mi RNA测序,共鉴定到在石榴雌蕊不同发育时期中表达的已知miRNAs 103个,新miRNAs 58个。其中103个已知miRNAs分属于92个家族。在所有已鉴定的miRNAs中,57个miRNAs在败育花和可育花间存在差异表达;39个miRNAs在可育花不同发育时期间存在差异表达;38个miRNAs在败育花不同发育时期间显着差异表达;2.Mi RNA高通量测序和转录组测序联合分析挖掘到6对参与调控石榴花雌蕊败育的mi RNA-Targets组合,Pg-miR858b和Pg-miRN01在雌蕊发育早期起关键调控作用,Pg-miR444b.1、Pg-miRN11、Pg-miR166/165a-3p和Pg-miR952b在雌蕊发育后期起关键调控作用;3.Pg-miR166a-3p在败育花雌蕊中表达量显着性高于可育花,以野生型哥伦比亚拟南芥为转化材料,35S::Pg-miR166a-3p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表现为种荚变小、种子数目减少、株高变低、花原基数目和植株分支数目增多,种子数目减少的主要原因为胚珠原基数目减少;4.Pg-miR166a-3p与靶基因Gglean012177.1/Gglean013966.1表达模式相反。同时,本研究通过烟草瞬时表达验证了Pg-miR166a-3p与Gglean012177.1/Gglean013966.1间的靶向关系;5.转基因拟南芥验证关键候选基因Gglean016270.1功能表明,转基因单株表现为叶片卷曲,叶片卷曲的主要原因是叶片背面细胞数目增多,同时Gglean012177.1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在Gglean016270.1转基因拟南芥单株中表达量显着性高于其在野生型拟南芥中的表达量;6.头花始花期至盛花期单次喷施GA3 30.0 mg/L较对照坐果率提高48.3%,显着性提高了石榴坐果率(P<0.01),且不影响石榴果实品质;GA3 10.0 mg/L和20.0 mg/L在二花盛花期(5月18日)单次喷施可显着性提高石榴坐果率(P<0.05),但会导致大量败育花不脱落。综上所述,miRNA参与调控石榴花雌蕊败育,Pg-miR858b和Pg-miRN01在雌蕊发育早期起关键调控作用,Pg-miR444b.1、Pg-miRN11、Pg-miR166a/165a-3p和Pg-miR952b在石榴花雌蕊发育后期起关键调控作用。Pg-miR166a-3p可能通过靶向Gglean012177.1/Gglean013966.1影响胚珠发育而参与调控败育花雌蕊败育,Gglean016270.1通过调控细胞分裂而调控植物背-腹极性生长。头花盛花期叶面喷施GA3(30 mg/L)可有效提高石榴坐果率。
张丽霞[2](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温玥[3](2019)在《外施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形成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经济林树种,有着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外源赤霉素和多效唑是两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较多的应用在调控花果发育等方面。为缓解油茶花芽和果实之间强烈的营养竞争,改善油茶大小年结实现象,本研究对生长势中庸的’湘林27’和旺盛’湘林14’油茶植株,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多效唑。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技术,从营养物质、内源激素和源库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究了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的影响以及对不同节位叶片(源)制造的同化物向芽和果(库)分配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油茶生产上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建立油茶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不仅显着提高了’湘林27’油茶花芽分化率和饱满度,还提高了花芽分化期间花芽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以及(GA3+IAA)/ABA,降低了脱落酸含量、ABA/IAA和ZT/GA3,且各浓度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花芽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300 mg/L>200 mg/L>100 mg/L。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抑制了’湘林14’油茶新梢的生长,却显着提高了花芽分化率、饱满度和花芽分化期间花芽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脱落酸的含量以及ABA/IAA和ZT/GA3,降低了赤霉素含量,且各浓度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花芽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2)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显着提高了’湘林27’油茶果实发育期间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了果实各发育期果实赤霉素、生长素和玉米素含量以及(GA3+IAA)/ABA,却降低了脱落酸含量以及ABA/IAA和ZT/GA3,且各浓度赤霉素处理对’湘林27’油茶果实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300 mg/L>200 mg/L>100 mg/L。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显着增加了’湘林14’油茶种子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果皮可溶性糖含量,而多效唑对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在果实不同发育期的表现不同:显着降低了缓慢生长期和成熟期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了快速生长期和油脂转化期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着促进了快速生长期和油脂转化期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降低了缓慢生长期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此外,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显着降低了果实赤霉素、生长素和玉米素含量以及(GA3+IAA)/ABA,提高了脱落酸含量以及ABA/IAA和ZT/GA3,且各浓度多效唑处理对’湘林14’油茶果实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此外,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分别促进了’湘林27和’湘林14’油茶当年和第二年果实产量性状的提高,以300 mg/L赤霉素和1500 mg/L多效唑提高效果最为明显。(3)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显着提高了’湘林27’油茶果实发育各时期第1、3和5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改善了叶片的光合性能,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300 mg/L>200 mg/L>100 mg/L。油脂转化期,300 mg/L赤霉素处理下,第5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达到14.42 μmol/(m2·s)、1.29 mg/g·Fw、0.94、91.01和0.22。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显着提高了’湘林14’油茶果实发育各时期第1、3和6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增强了叶片的光合能力,保障了光合作用的高效进行,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油脂转化期,1500 mg/L多效唑处理下,第5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达到 13.98 μmol/(m2·s)、1.37 mg/g·Fw、0.91、89.90 和 0.22。(4)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改变了 ’湘林27’油茶各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各器官的分配,尤其显着提高了 13C同化物在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300 mg/L>200 mg/L>100 mg/L。果实成熟期,300 mg/L赤霉素处理下,第1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1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8.22 mg和0.57 mg,第3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3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7.33 mg和9.23 mg,第5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果实中的分配量为17.76 mg。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提高了’湘林14’油茶各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果实成熟期,1500 mg/L多效唑处理下,第1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1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3.65 mg和0.88 mg,第3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3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2.11 mg和4.31 mg,第6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果实中的分配量为12.32 mg。综上所述,外施赤霉素和多效唑不仅显着促进了’湘林27’和’湘林14’油茶花芽分化率、饱满度和连续两年果实产量性状的提高,改善了油茶大小年结实现象,还增加了不同节位叶片制造的同化物在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以300 mg/L赤霉素和1500 mg/L多效唑的促进效果最佳。300 mg/L赤霉素处理下,’湘林27’油茶单株花芽分化率、当年种子重、单果重、出仁率和单株产量分别达到38.00%、10.20 g、20.06 g、45.36%和5.83 kg,第二年单株果实数和产量分别为323个和4.12 kg。此外,1500 mg/L多效唑处理下,’湘林14’油茶花芽分化率、当年单株果实数和产量以及第二年单株果实数和产量分别达到31.90%、290、4.92 kg、244 个和 4.04 kg。
姚振宇[4](2019)在《感官教育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被喻为“生物世纪”。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较大影响力。高中生物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探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近几年来,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引入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改革的思路。本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有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其中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该理论提出对学习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训练。该理论在幼儿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应用较少。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通过大量实践操作以习得和练习所学知识,实践的过程即为多重感官参与的过程,因此,本文引入该理论,将该理论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之中。本文运用了文献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感官教育理论下构建的感官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分析感官教学模式对学生高中生物考核成绩所起的作用;基于感官教育理论设计教学实验,检验感官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有:第一,感官教育理论下感官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学科的态度和能力等提升有积极影响;第二,感官教学方法的应用对高中生生物成绩的提升发挥一定作用,尤其对生物基础中等偏上的学生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第三,通过设计教育实验能够看出感官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本次研究得出如下建议: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首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得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于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月荣[5](2017)在《月季RhERF001影响花瓣脱落的转录调节机理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月季是世界第一大切花,占世界切花贸易总额的33%,经济价值极高。月季花瓣过早脱落会缩短观赏期,严重影响花朵的观赏品质。因此,延缓花瓣脱落的保鲜技术研发和不易脱落的品种培育一直是全世界月季花卉工作者长期努力的目标。已经明确,花瓣脱落受到乙烯等激素的调节,但是激素对花瓣脱落的分子生理机制远未解明。本研究以易脱落的品种‘Golden Shower’、不易脱落的品种‘Gold Medal’和‘Samantha’为试材,探讨乙烯信号转导组分——RhERF001基因,在花瓣离区的表达特性、对花瓣脱落的影响以及在花瓣脱落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三个供试品种花瓣离区的解剖学观察,明确了月季花瓣离区细胞在花瓣脱落过程中形态变化。三个品种共同的趋势是:花朵开放级数为0级时离区细胞为圆形;开放级数为1级时变为长方形;而后在脱落即将发生时,细胞壁出现松弛,胞间层呈现降解,细胞由长方形逐渐变为圆形。不同品种间离区发育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易脱落品种‘GoldenShower’在3级时离区出现断痕,‘Gold Medal’在5级时才能看到断痕,而‘Samantha’在6级时还看不到明显的断痕。据此推测,‘Samantha’花瓣脱落启动的时期是在花朵开放4级,离区分离是在花朵开放6级后。(2)通过‘Golden Shower’和‘Gold Medal’在离区发育中的转录组分析,筛选出多个与脱落进程相关的基因。其中RSA41424基础表达量较高,在花朵开放1-3级高表达,4级时明显降低,5级后几乎不能检测到。且该基因在离区中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通过蛋白分析将其命名为RhERF001。(3)采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方法分别在‘Gold Medal’切花和‘Samantha’幼苗中对RhERF001的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发现在RhERF001沉默的‘Gold Medal’切花中,与TRV2对照相比,花朵开放速度基本一致,但花瓣脱落的速度被明显加快,对照组脱落时间在第6-9天,沉默组在6-7天,平均缩短2天。在RhERF001沉默的‘Samantha’植株中,与对照组花瓣脱落时间在花朵完全开放后第10天,沉默组在花朵完全开放后第6天,平均缩短4天。由此表明,RhERF001对月季花瓣脱落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4)对‘Samantha’RhERF001沉默植株与TRV2对照植株的花朵进行RNA-Seq分析,获得1400个差异表达的下游基因,包括55个转录因子、64个蛋白激酶、982个功能蛋白。其中,重点检测了转录因子RhERF4和功能蛋白基因RhBGLA1。通过启动子分析、酵母单杂、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上下游结合,证明RhERF4又是RhBGLA1的直接上游。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的方法,观察了‘Samantha’幼苗沉默样本与对照样本花瓣离区中果胶的含量和维管组织的通透性。结果显示,与TRV2对照相比,沉默样本离区中非甲酯化果胶含量更低,且维管组织被堵塞更严重。这些结果表明,RhERF001可能通过调节花瓣离区中果胶降解和维管组织的通透性来调节月季花瓣的脱落进程。综上所述,RhERF001基因是月季花瓣脱落的负调节子。RhERF001基因在花瓣脱落启动后显着降低,通过影响转录抑制子RhERF4的表达,提高RhBGLA1的表达,从而促进果胶的降解,最终加速花瓣的脱落进程。
余梦艺[6](2015)在《高中生“植物的激素调节”迷思概念调查及其转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自身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的影响,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后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与科学概念的内涵有一定的偏差。这些与科学概念内涵不一致的概念称为迷思概念。迷思概念阻碍了学生科学概念体系的建立,对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生产生活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了解并掌握学生的迷思概念并进行转变策略研究是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植物的激素调节”是中学生物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较多的生物学概念,且有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迷思概念。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学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的迷思概念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是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对高中生“植物的激素调节”迷思概念研究极少见到公开报道。本文在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访谈以及自行设计的二段式诊断测验问卷总结出高中生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后出现的常见迷思概念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转变策略,以便为“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提供参考,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章的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学生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章内容之后主要存在八个方面的迷思概念,分别为向性运动的定义、植物激素的定义、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运输方式、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各种植物激素的产生及作用、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根本区别。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相关学习理论、概念转变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提出了多媒体动画、拓展课本实验、小组合作学习和概念图等教学策略,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李昕升[7](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胡玉玲[8](2014)在《普通油茶花发育和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油茶栽培的主要物种,是典型的花果同时发育多年生常绿树种,开花是油茶产量形成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普通油茶花发育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初步探明了油茶的成花过程生化指标的变化动态,并通过花芽发育过程的转录组和表达谱测序及分析,分离了影响油茶花发育关键基因(FT和PI),并构建了FT基因的超表达和PI基因RNAi干扰植物遗传转化载体以及初步的遗传转化系统,具体结果如下:1.随着普通油茶花芽分化,老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茎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上升,新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相对平稳;老叶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新梢组织(上叶、下叶和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相对平稳;茎的蔗糖含量上升幅度明显,叶片的蔗糖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变化趋势;新梢各组织(上叶、下叶和茎)中果糖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新叶含量比茎高,茎比老叶高;植物激素含量新叶比老叶和茎高,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脱落酸;新叶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值变化趋势较平缓,而茎和老叶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变化幅度较大。2.普通油茶花器官形成过程,春梢上各部位组织(上叶、下叶和花芽)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蔗糖和果糖变化幅度较大,花芽中的含量普遍比叶片中低;春梢叶片各种激素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春梢各部位组织中脱落酸与生长素比值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变化,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值在花芽中变化平缓,在叶片中呈“下降-上升-下降”变化,上叶和下叶中的比值变化相反。3.在普通油茶花芽转变期,在短日照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新叶部位含量最高,蔗糖在实生苗的老叶部位含量最高;在水分处理条件下,老叶中蔗糖含量明显低于新叶;叶片中的果糖含量在氮素处理时含量最高,在短日照时含量最低;茎中生长素含量普遍比叶片中低,新叶比老叶高,新叶在热处理下生长素含量最高,在光照处理及实生苗中较低;赤霉素含量最高是在生长素处理时的新叶部位,最低为对照处理的茎部位;细胞分裂素含量最高为细胞分裂素处理的新叶部位,脱落酸在春梢不同部位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短日照下的普通油茶茎尖FCA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FLC基因在实生苗茎中表达量最高,FT基因在长日照时茎尖表达量最高。4.转录组测序总共获得28,448,847个reads和5,742,023,480pb碱基,GC含量为46.52%;N50长度为806,普通油茶与葡萄的Unigenes相似度最高,总共SSR数量为8,399个,1kb以上的Unigenes有12,643条,占Unigene库总数的13.38%;Unigenes各数据库功能注释数目依次为:在COG中有9,095条,在GO中有27,201条,在KEGG中有6,431条,在Swissprot中有24,534条,在TrEMBL中有36,393条,在nr中有36,400条,在nt中有30,858条;茎尖中FLC、FCA和FT基因表达量普遍较AP1、AP2和PI基因低,FT基因是油茶成花的关键基因,PI基因与雄蕊发育关系紧密。5.通过对普通油茶花发育的6个时期样品测序,共获得了原始reads数为103,249,386条,平均CycleQ20都为100%,各样品测序reads与转录组部分测序构建的Unigene库的序列对比,对比效率都超过60%,样品间的差异基因分析,共获得了差异表达基因为26,861个。5月9号和8月25日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少,7月3日和6月15日与其他时期差异表达的基因数量最多。6.普通油茶FT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540pb,编码179个氨基酸,FT基因编码的蛋白有一个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家族(BP)的结构域,与中华猕猴桃的FT基因编码蛋白同源性最高;PI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627,共编码208个氨基酸数,PI基因编码的蛋白有一个MADS-box和K-box蛋白结构域,该蛋白和大豆及四季豆PI基因编码的蛋白同源性最高。7. MS培养基是普通油茶体胚再生最适宜的培养基,长林53号品种较易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7月27日左右的未成熟胚最容易诱导出体胚,TDZ、2.4-D是体胚诱导最重要的激素,2.4-D、KT、TDZ和CH添加物配比最有利于体胚诱导。选择MS培养基,2mg/L浓度的IAA,0.5mg/L浓度的KT,0.5mg/L浓度的TDZ和500mg/L浓度的CH等组合,有适合于体胚萌发和胚状体生长。8.愈伤组织的潮霉素选择压为120mg/L;外植体预培养时间长短、农杆菌侵染时间长短、共培养时间长短及AS浓度大小对抗性愈伤组织选择都有显着影响,侵染时间对抗性愈伤组织选择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共培养时间、AS浓度和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及AS浓度大小对农杆菌污染都有极显着影响,侵染时间和AS浓度对农杆菌污染影响最为关键,其次是侵染时间;预培养时间为40d,侵染时间为20min,共培养时间为5天,AS浓度为200mg/L时抗性愈伤组织最多,农杆菌污染率最低。
赵慧[9](2014)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麦长管蚜和烟蚜茧蜂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生物防治被诸多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影响,为了使生物防治效率更高,载体作物可以更有效的防治温室内的害虫。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PGRs)和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过程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PGRs通过调节植物的生理生长过程以及对于在生物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的信号响应,进一步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因此基于植物生长调剂的特点和优势,我们用常见的三种植物生长促进剂生长素、萘乙酸和赤霉素以及一种植物生长抑制剂多效唑施用于小麦幼苗,处理之后的小麦用于载体作物系统中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和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Ashmead的饲养,从而使我们的载体作物更好地用于蔬菜上的蚜虫防治。在我们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中发现其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同时对蚜虫和寄生蜂产生了影响,主要获得的结果如下:(1)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显着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叶面喷施生长素、萘乙酸和赤霉素与对照相比可以促进小麦株高的增长;而用多效唑灌根与对照相比均显着的抑制了植物的株高。叶面喷施生长素、萘乙酸和赤霉素显着促进了小麦的叶长增长;多效唑在处理小麦之后降低了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叶长的增长。生长素、萘乙酸和赤霉素对小麦的鲜重和干重方面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多效唑处理小麦与对照相比也显着增加了小麦的鲜重和干重。(2)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于蚜虫的发育历期无显着影响,但是在生长素150mg L-1,多效唑100mg L-1和150mg L-1处理小麦后,麦长管蚜的生殖力下降;在萘乙酸150mgL-1,多效唑100mg L-1和150mg L-1的处理后引起了麦长管蚜内禀增长率的下降;多效唑150mg L-1处理使麦长管蚜的体重减轻。(3)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小麦之后饲养的蚜虫与对照处理相比,使寄生蜂的寄生率显着下降;赤霉素处理减少了烟蚜茧蜂的羽化率,但是赤霉素对烟蚜茧蜂的性比没有显着影响;生长素、萘乙酸和多效唑均使烟蚜茧蜂的雌性比显着下降;生长素处理使雌性和雄性烟蚜茧蜂的体重都显着的减轻;萘乙酸处理之后使烟蚜茧蜂的发育历期延长。以上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显着影响着小麦的生长发育,同时影响了蚜虫及其天敌寄生蜂,因此在植物-昆虫-天敌的三级营养中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
苏霁虹[10](2012)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经济林果树栽培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经济林果树栽培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成效显着,有的已成为常规生产技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特点及生理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等作出全面总结,对应用生长调节剂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特别对可能的创新方向和"激素果品"等问题,提出了作者的一管之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植物花器官组成 |
| 1.3.2 植物雌蕊发育研究进展 |
| 1.3.3 植物雌蕊败育研究进展 |
| 1.3.4 植物miRNA与 miR166/5a研究进展 |
| 1.3.5 石榴花雌蕊败育研究进展 |
| 1.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石榴花雌蕊败育相关miRNA挖掘与鉴定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sRNA测序结果的初步统计分析 |
| 2.2.2 已知和新的miRNA鉴定 |
| 2.2.3 差异表达miRNA鉴定 |
| 2.2.4 stem-loop q RT-PCR验证miRNA高通量测序结果 |
| 2.2.5 miRNAs靶基因预测 |
| 2.2.6 miRNAs测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联合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石榴花雌蕊中新挖掘的miRNAs |
| 2.3.2 miRNAs在石榴花雌蕊发育中的调控作用 |
| 2.3.3 参与石榴花雌蕊发育的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 |
| 第三章 Pg-miR166a-3p调控石榴胚珠发育功能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Pg-miR166a-3p功能验证 |
| 3.2.2 烟草瞬时表达验证Pg-miR166a-3p与 Gglean012177.1/Gglean013966.1 靶向关系 |
| 3.2.3 Gglean012177.1和Gglean013966.1 亚细胞定位 |
| 3.2.4 Gglean016270.1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观察 |
| 3.2.5 Gglean016270.1 基因亚细胞定位 |
| 3.3 讨论 |
| 3.3.1 Pg-miR166a-3p-Gglean012177.1/Gglean013966.1 可调控胚珠发育 |
| 3.3.2 Gglean016270.1 可能通过与Gglean012177.1 互作调控石榴雌蕊发育 |
| 第四章 石榴不同花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坐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植物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 4.1.2 供试药剂及仪器 |
| 4.1.3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叶面喷施GA3对石榴坐果率影响 |
| 4.2.2 叶面喷施NAA、CPPU、2,4-D对石榴坐果率影响 |
| 4.2.3 2018年喷施GA_3对石榴坐果率及果实品质影响 |
| 4.2.4 GA_3、2,4-D涂抹石榴花柄对石榴坐果率及果实品质影响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全文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尚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
| 1.5 展望 |
|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
|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
|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
|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
| 2.4 展望 |
|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
| 3.1 多效唑概述 |
| 3.2 多效唑的应用 |
|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
| 3.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
|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
| 2 调查方法 |
|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
|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
| 2.3 相关人员调查 |
| 3 调查结果 |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
|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
| 1 实验材料 |
| 1.1 供试样品 |
| 1.2 试剂 |
| 1.3 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 2.4 方法学验证 |
| 3 实验结果 |
|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
| 3.5 样品测定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供试样品 |
| 1.2 试剂 |
| 1.3 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设计 |
|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
| 2.3 皂苷含量测定 |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
|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供试样品 |
| 1.2 试剂 |
| 1.3 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 2.4 方法学验证 |
| 3 实验结果 |
| 3.1 LC-MS/MS条件优化 |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 4 样品测定 |
| 5 讨论 |
|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供试样品 |
| 1.2 试剂 |
| 1.3 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设计 |
| 2.2 指标测定 |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
|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
|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供试样品 |
| 1.2 试剂 |
| 1.3 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 2.4 方法学验证 |
| 3 实验结果 |
|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 3.4 样品测定 |
| 4 讨论 |
|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供试样品 |
| 1.2 试剂 |
| 1.3 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
|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
|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
|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
|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
|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
| 4 讨论 |
| 本章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附录 |
|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
|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
|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
|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油茶概述 |
| 1.1.1 油茶简介 |
| 1.1.2 油茶的生产现状 |
| 1.1.3 油茶大小年结实现象的成因 |
| 1.2 花芽分化的研究进展 |
| 1.2.1 花芽分化进程的研究 |
| 1.2.2 内源激素在花芽分化中的作用 |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
| 1.3 果实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 1.3.1 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
| 1.3.2 内源激素在果实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4 同化物分配的研究进展 |
| 1.4.1 同化物分配的原则 |
| 1.4.2 同化物分配方法的研究 |
| 1.4.3 内源激素在同化物分配中的作用 |
| 1.4.4 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因素 |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5.2 研究内容 |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的影响 |
| 2.3.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光合特性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4.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的影响 |
| 2.4.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果实的影响 |
| 2.4.3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光合特性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分化和果实产量性状的影响 |
| 3.1.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分化的影响 |
| 3.1.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果实产量性状的影响 |
| 3.1.3 讨论与小结 |
| 3.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营养物质的影响 |
| 3.2.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 3.2.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3.2.3 油茶花芽分化率和果实产量与营养物质的关系 |
| 3.2.4 讨论与小结 |
| 3.3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内源激素的影响 |
| 3.3.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
| 3.3.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果实内源激素的影响 |
| 3.3.3 油茶花芽分化率和果实产量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 3.3.4 讨论与小结 |
| 3.4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4.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4.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 3.4.3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 3.4.4 讨论与小结 |
| 3.5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
| 3.5.1 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同化物分配量的影响 |
| 3.5.2 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同化物分配量的影响 |
| 3.5.3 讨论与小结 |
| 4 总讨论与结论 |
| 4.1 总讨论 |
| 4.1.1 外施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花芽的影响 |
| 4.1.2 外施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花芽的影响 |
| 4.1.3 外施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果实的影响 |
| 4.1.4 外施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果实的影响 |
| 4.2 结论 |
| 4.3 创新点 |
| 4.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 1.2.3 国内外研究比较 |
| 1.3 本文特点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第三章 感官教育理论指导下高中生物教学理论阐述 |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3.1.1 感官与教学中的感官 |
| 3.1.2 感官教学 |
| 3.2 感官教育理论阐述 |
| 3.2.1 认知发展理论 |
| 3.2.2 信息加工理论 |
| 3.2.3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 |
| 3.3 感官教育的特点 |
| 第四章 感官教育理论指导教学现状调查及实施策略 |
| 4.1 关于生物课堂的教学情况的现状调查 |
| 4.1.1 生物学科学习的态度 |
| 4.1.2 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 |
| 4.1.3 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看法及建议 |
| 4.1.4 对生物教师的访谈分析 |
| 4.1.5 感官教育在生物课堂的应用现状 |
| 4.2 感官教育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与调动方法 |
| 4.2.1 感官教育在生物教学中应用 |
| 4.2.2 视觉与听觉——演示与示范 |
| 4.2.3 嗅觉或味觉——生物实验设计与操作 |
| 4.2.4 触觉——实践操作与应用 |
| 4.3 感官教学应用方法 |
| 4.3.1 感官教育理论下的理性教学方法 |
| 4.3.2 感官协调配合的教学方法 |
| 4.4 感官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学和常规教学的案例展示与比较 |
| 4.4.1 感官教育理论指导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案例展示 |
| 4.4.2 教学内容的比较 |
| 4.4.3 讲解方式的比较 |
| 4.4.4 互动环节的比较 |
| 4.4.5 实践教学的比较 |
| 第五章 感官教育理论指导下高中生物教学实验研究 |
| 5.1 实验设计 |
| 5.1.1 实验对象的选定 |
| 5.1.2 实验方法和设计 |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2.1 实验结果总体分析 |
| 5.2.2 感官教育对高中生生物学习态度的影响 |
| 5.2.3 感官教育对高中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影响 |
| 5.2.4 感官教育对高中生物考试成绩的影响 |
| 5.3 基于实验结果调整感官教学策略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
| 附录2 高中生物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 附录3 生物教学访谈记录 |
| 附录4 实验前测测试题 |
| 附录5 实验后测测试题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月季是全球重要的观赏作物 |
| 1.2 植物器官脱落的表型特征 |
| 1.2.1 植物器官脱落的概念 |
| 1.2.2 植物器官脱落的意义 |
| 1.3 植物器官脱落的研究进展 |
| 1.3.1 植物器官离区的概念 |
| 1.3.2 植物器官脱落的阶段划分 |
| 1.3.3 植物器官脱落的激素调节研究 |
| 1.3.4 植物器官脱落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进展 |
| 1.4 AP2/ERF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 1.4.1 AP2/ERF基因家族研究 |
| 1.4.2 ERF001所属的亚组基因研究 |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RhERF001基因在月季花瓣脱落上的功能鉴定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实验器材 |
| 2.1.3 试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月季花瓣离区形态学观察 |
| 2.2.2 RhERF001基因在月季花瓣离区中的表达特性及蛋白特性分析 |
| 2.2.3 月季中沉默RhERF001基因对花瓣脱落的影响 |
| 2.2.4 小结 |
| 第三章 RhERF001影响花瓣脱落的转录调节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仪器 |
| 3.1.3 试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RhERF001影响月季花瓣脱落的下游基因筛选 |
| 3.2.2 RhERF001影响花瓣脱落中候选下游基因的调节机制分析 |
| 3.2.3 月季中沉默RhERF001基因对花瓣离区中果胶和胼胝质含量的影响 |
| 3.2.4 小结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ERF家族基因在脱落中的作用 |
| 4.1.2 RhERF001在脱落中的作用 |
| 4.1.3 RhERF4在脱落中的作用 |
| 4.1.4 果胶在脱落中的作用 |
| 4.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迷思概念的研究现状 |
| 1.2.2 概念转变的研究现状 |
| 1.2.3 植物的激素调节迷思概念的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概念的界定 |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 2.3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 2.4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 3 高中生植物的激素调节迷思概念调查研究 |
| 3.1 论文研究框架 |
| 3.2 研究方法及对象 |
| 3.3 研究过程 |
| 3.3.1 植物的激素调节概念归纳总结 |
| 3.3.2 植物的激素调节概念的概念图 |
| 3.3.3 植物的激素调节迷思概念访谈纲要 |
| 3.3.4 植物的激素调节迷思概念二段式测验问卷 |
| 3.4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 3.4.1 访谈结果及其分析 |
| 3.4.2 二段式测验问卷结果及其分析 |
| 3.4.3 植物的激素调节迷思概念总结 |
| 4 促进高中生植物的激素调节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
| 4.1 利用多媒体动画,直观呈现科学史 |
| 4.2 拓展课本实验,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
| 4.3 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
| 4.4 概念图总结,知识梳理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 一、播种育苗 |
| 二、定植 |
| 三、田间管理 |
| 四、病虫害防治 |
| 五、采收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 一、选种育种 |
| 二、播种育苗 |
| 三、定植 |
| 四、田间管理 |
| 五、病虫害防治 |
| 六、采收 |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 一、贮藏 |
| 二、食用 |
| 三、药用 |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 一、贮藏 |
| 二、食用 |
| 三、药用 |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 一、生态适应性 |
| 二、生理适应性 |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 一、南方地区 |
| 二、北方地区 |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 二、同食相忌 |
| 三、具体应用 |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 一、南瓜精神 |
| 二、南瓜民俗 |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 1.2.1 植物成花研究 |
| 1.2.2 植物成花调控研究 |
| 1.2.3 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
| 1.2.4 油茶栽培和育种相关研究 |
| 1.2.5 油茶花发育相关研究 |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普通油茶花芽分化过程春梢生理变化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地介绍 |
| 2.1.2 试验材料 |
| 2.1.3 采样方法 |
|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花芽分化过程春梢生长变化 |
| 2.2.2 花芽分化过程春梢不同部位器官氮碳化合物含量变化 |
| 2.2.3 花芽分化过程春梢的不同部位器官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 2.2.4 花芽分化过程春梢不同部位器官中激素含量对比分析 |
| 2.3 小结 |
| 2.4 讨论 |
| 2.4.1 春梢生长变化 |
| 2.4.2 春梢中可溶性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 2.4.3 春梢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 第三章 普通油茶花器官形成过程春梢生理变化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采样方法 |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3.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花芽发育过程形态变化 |
| 3.2.2 花芽在不同发育时期相关生理指标变化 |
| 3.2.3 花器官发育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 3.2.4 花器官发育期各种内源激素动态平衡分析 |
| 3.3 小结 |
| 3.4 讨论 |
| 3.4.1 花芽发育过程形态变化 |
| 3.4.2 春梢中可溶性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 3.4.3 春梢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 第四章 主要环境因子对普通油茶成花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方法 |
| 4.1.3 采样方法和测定指标 |
| 4.1.4 RNA 提取 |
| 4.1.5 RNA 质量鉴定 |
| 4.1.6 cDNA 第一链合成 |
| 4.1.7 qRT-PCR 反应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花芽分化期不同器官碳氮化合物含量差异比较 |
| 4.2.2 花芽分化期不同器官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和不同激素间对比变化 |
| 4.2.3 花芽分化期春梢茎尖花发育相关基因表达 |
| 4.2.4 花芽发育进程的影响 |
| 4.2.5 环境因素对成花的影响 |
| 4.3 小结 |
| 4.4 讨论 |
| 4.4.1 环境因素对普通油茶花芽分化的影响 |
| 4.4.2 成花相关基因与油茶成花的关系 |
| 4.4.3 环境因素对普通油茶花发育的影响 |
| 第五章 油茶花芽发育转录组测序与花发育基因表达分析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5.1.2 采样方法 |
| 5.1.3 RNA 提取 |
| 5.1.4 转录组上机测序样品的制备 |
| 5.1.5 qRT-PCR |
| 5.1.6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转录组分析 |
| 5.2.2 成花相关基因在花芽分化过程表达分析 |
| 5.2.3 成花相关基因在花器官形成过程表达分析 |
| 5.3 小结 |
| 5.4 讨论 |
| 5.4.1 转录组测序分析 |
| 5.4.2 成花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 5.4.3 普通油茶成花途径及成花关键基因分析 |
| 第六章 油茶花发育过程数字表达谱测序和分析 |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采样和 RNA 提取方法 |
| 6.1.3 上机测序前准备和方法 |
| 6.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表达谱测序 |
| 6.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 6.2.3 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 6.2.4 影响成花可能代谢途经 unigene 数量分析 |
| 6.2.5 花芽分化期淀粉和蔗糖代谢 Kegg pathway 及相关 Unigene 表达量分析 |
| 6.2.6 花器官形成相关 unigenes 表达 |
| 6.2.7 普通油茶成花过程基因表达模式 |
| 6.3 小结 |
| 6.4 讨论 |
| 6.4.1 数字表达谱测序 |
| 6.4.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6.4.3 成花途径预测 |
| 第七章 花发育相关基因 FT、PI 克隆及遗传转载体构建 |
| 7.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 7.1.1 材料 |
| 7.1.2 试剂 |
| 7.1.3 仪器设备 |
| 7.2 实验方法 |
| 7.2.1 LB 培养基制备 |
| 7.2.2 引物设计 |
| 7.2.3 总 RNA 提取和鉴定 |
| 7.2.4 cDNA 第一链合成 |
| 7.2.5 普通油茶 FT 和 PI 基因分离 |
| 7.2.6 电泳检测 |
| 7.2.7 目的片段的回收 |
| 7.2.8 目的片段与 pMD18-T 载体连接 |
| 7.2.9 菌落 PCR 检测 |
| 7.2.10 质粒 DNA 提取 |
| 7.2.11 同源性分析及聚类分析 |
| 7.2.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7.2.13 Gateway 方法载体构建流程 |
| 7.2.14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
| 7.2.15 农杆菌电击转化 |
| 7.2 结果与分析 |
| 7.2.1 转录组测序中 FT 和 PI 基因获得 |
| 7.2.2 FT 和 PI 基因转录组测序和扩增片段测序结果对比 |
| 7.2.3 FT 基因结构及同源性分析 |
| 7.2.4 PI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和聚类分析 |
| 7.2.5 载体构建检测 |
| 7.3 小结 |
| 7.4 讨论 |
| 7.4.1 普通油茶花发育分子调控 |
| 7.4.2 目的基因选择 |
| 7.4.3 遗传转化体系构建 |
| 第八章 普通油茶体胚再生体系初步建立 |
| 8.1 材料与方法 |
| 8.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8.1.2 采样地点和时间 |
| 8.1.3 试验设计 |
| 8.1.4 数据处理 |
| 8.2 结果与分析 |
| 8.2.1 不同 pH 对普通油茶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 |
| 8.2.2 不同培养基与激素配比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 |
| 8.2.3 2.4-D、KT 与添加物配比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 |
| 8.2.4 2.4-D、KT、TDZ 和添加物配比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 |
| 8.2.5 四种激素配比试验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 |
| 8.2.6 六种激素试验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影响 |
| 8.2.7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与植株的再生 |
| 8.2.8 不同类型外植体和愈伤组织特点 |
| 8.3 小结 |
| 8.4 讨论 |
| 8.4.1 培养基 |
| 8.4.2 植物激素 |
| 8.4.3 外植体类型 |
| 8.4.4 添加物 |
| 第九章 普通油茶体胚再生体系优化及外植体的发育特性 |
| 9.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9.1.1 试验材料及采样方法 |
| 9.1.2 试验设计 |
| 9.1.3 调查及测定指标 |
| 9.1.4 数据分析 |
| 9.2 结果与分析 |
| 9.2.1 合子胚果形指标变化 |
| 9.2.2 合子胚生理指标变化 |
| 9.2.3 长林 53 号油茶体胚诱导 |
| 9.2.4 体胚萌发及生长培养基优化 |
| 9.3 小结 |
| 9.4 讨论 |
| 9.4.1 外植体发育状况对体胚诱导影响 |
| 9.4.2 外植体中碳氮化合物含量对体胚诱导影响 |
| 9.4.3 外植体内源激素水平对体胚诱导影响 |
| 9.4.4 胚状体萌发及生长的相关影响因素 |
| 第十章 农杆菌介导 FT 和 PI 基因遗传转化过程条件优化 |
| 10.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0.1.1 试验材料 |
| 10.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 10.1.3 根癌农杆菌的活化与外植体的侵染 |
| 10.1.4 试验方法 |
| 10.1.5 数据分析 |
| 10.2 结果与分析 |
| 10.2.1 抗生素筛选 |
| 10.2.2 在遗传转化过程中不同因素对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率影响 |
| 10.2.3 遗传转化过程中不同因素对愈伤组织农杆菌污染影响 |
| 10.2.4 选择培养及植株再生 |
| 10.3 小结 |
| 10.4 讨论 |
| 10.4.1 抗生素筛选 |
| 10.4.2 提高转化率 |
| 10.4.3 污染控制 |
| 10.4.4 选择培养及植株再生 |
|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
| 11.1 结论 |
| 11.1.1 普通油茶花芽分化过程春梢生长和生理生化变化 |
| 11.1.2 普通油茶花器官形成过程生理生化变化 |
| 11.1.3 环境因素对普通油茶成花影响 |
| 11.1.4 普通油茶转录组测序和花发育相关基因表达 |
| 11.1.5 花器官形成过程数字表达谱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 11.1.6 花发育相关基因分析和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 11.1.7 普通油茶体胚再生体系初步构建 |
| 11.1.8 普通油茶体胚再生体系优化 |
| 11.1.9 农杆菌介导 FT 和 PI 基因遗传转化过程条件优化 |
| 11.2 讨论 |
| 11.2.1 普通油茶花发育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 |
| 11.2.2 环境因素对植物成花影响 |
| 11.2.3 油茶成花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及花发育关键基因 |
| 11.2.4 普通油茶花发育的分子水平调控 |
| 11.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 |
| 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 |
| 1.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功能 |
| 1.1.3 国内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
| 1.3 国内外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昆虫的相关研究 |
| 1.4 生物防治和载体作物系统的研究 |
|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 第二章 材料方法 |
| 2.1 材料与试剂 |
| 2.1.1 供试材料 |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 2.2 小麦幼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
|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麦长管蚜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 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 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蚜茧蜂的影响 |
| 2.7 数据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 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株高、叶长的影响 |
| 3.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鲜重、干重的影响 |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麦长管蚜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麦长管蚜发育历期和生殖力的影响 |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麦长管蚜内禀增长率和成蚜体重的影响 |
|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蚜茧蜂的影响 |
| 3.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蚜茧蜂寄生率的影响 |
| 3.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蚜茧蜂羽化率的影响 |
| 3.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蚜茧蜂性比的影响 |
| 3.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蚜茧蜂发育历期的影响 |
| 3.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蚜茧蜂成虫体重的影响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麦长管蚜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蚜茧蜂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